這天,劉禪發現,廚房外放了好多木架,木架的笸籮中放滿了食物,堆砌在廚房外很是壯觀,看著一個個木架上放滿了食物,劉禪心中不解,就去福伯這是怎麽迴事。福伯告訴劉禪,明天就是寒食節了,按照習俗需要禁火三天,禁火期間不能燒火做飯,木架上放滿的食物就是廚娘們準備的這幾天的飯食。
第二天劉禪起來後,來到後院,果然熟悉的早點都已不見,眾小麵前一人一碗寒食粥,這時廚娘用蓋簾端出麵食放到條案上。廚娘的手藝是真巧,上麵放有栩栩如生的各種麵燕,還有棗糕。幾人看著可愛的小東西,都有些不忍心下口。劉禪坐定看看自己麵前的粥,今天做的是桃花粥,粥微微呈大麥色,粥中可看到,碾碎的杏仁,上麵浮著粉紅色的桃花瓣,粥表麵晶瑩剔透,看起來就令人食欲大增。福伯昨天和劉禪解釋過這桃花粥是用:大麥仁、杏仁搭配大米、紅糖來煮的,上麵在撒些桃花,既能滋補身體,又能開胃消食,特別適合老人、小孩食用。劉禪嚐了一口,清甜滋潤,令人胃口大開。劉禪連喝兩碗之後,有些奇怪平日總來混吃混喝的蜀二代們今天怎麽沒來。
早飯過後,劉鐵柱並沒有開始今天的訓練,而是帶著眾小去折柳枝。劉鐵柱把劉禪抗在肩上,邊走邊向劉禪解釋道,柳樹枝是寒食節的象征之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追求清明正值之意,家家戶戶除了在門上,車上插柳,同時也在頭上插柳,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民間有諺:“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眾人來到城外,護城河邊早有了好多人在折柳,眾人都折了一隻插在頭上,劉鐵柱說今天不迴去訓練,眾人江邊沿江拉練,既當踏青又當訓練。一路上楊柳依依,路過碼頭時,劉禪見碼頭的大致框架已經搭好,順著路看去,遠處依稀可以看到酒樓的工地上,酒樓已經拔起。
午飯後,熟悉的蜀二代們紛紛到來,之見眾人頭上都插著柳枝,見劉禪來了,幾人給劉禪呈上帶來的禮物,都是酸棗枝上插著麵燕。今天的課程也就應景的就變成了,諸葛果主講,寒食的來曆。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因為寒食節是在冬至日後的105天,所以也被稱為“百五節”。寒食節主要的特點就是“禁火”,“改火“或“請新火”。
所謂禁火,遠古時代,生火不易,人們會長期保留火種,以便蒸煮食物、照明取暖。到了每年的陽春季節,正是農耕開始的時節,但是氣候幹燥,容易產生火災。所以古人每到這個季節,都會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直到了清明這天,才重新生火,所以叫請新火。請新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乞求神明及祖先庇佑,所以就形成了寒食節。到了春秋時期,逃亡中的公子重耳快餓死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重耳才活了下來。後來重耳繼承國位成了晉文公。一凡封賞之後發現拉下介子推,這時介子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晉文公親自到綿山相請,介子推不願,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露麵,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下令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慰介子推的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
元芳:“介子推如何暫且不提,曹老板倒是真正為了大家做了件好事。曹操在得到鄴城後,聽說山西等地要禁火一個月,於是頒布命令,禁寒食。《明罰令》:“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後來三國歸晉,寒食節又恢複起來,不過時間改為三天。”
第二天劉禪起來後,來到後院,果然熟悉的早點都已不見,眾小麵前一人一碗寒食粥,這時廚娘用蓋簾端出麵食放到條案上。廚娘的手藝是真巧,上麵放有栩栩如生的各種麵燕,還有棗糕。幾人看著可愛的小東西,都有些不忍心下口。劉禪坐定看看自己麵前的粥,今天做的是桃花粥,粥微微呈大麥色,粥中可看到,碾碎的杏仁,上麵浮著粉紅色的桃花瓣,粥表麵晶瑩剔透,看起來就令人食欲大增。福伯昨天和劉禪解釋過這桃花粥是用:大麥仁、杏仁搭配大米、紅糖來煮的,上麵在撒些桃花,既能滋補身體,又能開胃消食,特別適合老人、小孩食用。劉禪嚐了一口,清甜滋潤,令人胃口大開。劉禪連喝兩碗之後,有些奇怪平日總來混吃混喝的蜀二代們今天怎麽沒來。
早飯過後,劉鐵柱並沒有開始今天的訓練,而是帶著眾小去折柳枝。劉鐵柱把劉禪抗在肩上,邊走邊向劉禪解釋道,柳樹枝是寒食節的象征之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追求清明正值之意,家家戶戶除了在門上,車上插柳,同時也在頭上插柳,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民間有諺:“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眾人來到城外,護城河邊早有了好多人在折柳,眾人都折了一隻插在頭上,劉鐵柱說今天不迴去訓練,眾人江邊沿江拉練,既當踏青又當訓練。一路上楊柳依依,路過碼頭時,劉禪見碼頭的大致框架已經搭好,順著路看去,遠處依稀可以看到酒樓的工地上,酒樓已經拔起。
午飯後,熟悉的蜀二代們紛紛到來,之見眾人頭上都插著柳枝,見劉禪來了,幾人給劉禪呈上帶來的禮物,都是酸棗枝上插著麵燕。今天的課程也就應景的就變成了,諸葛果主講,寒食的來曆。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因為寒食節是在冬至日後的105天,所以也被稱為“百五節”。寒食節主要的特點就是“禁火”,“改火“或“請新火”。
所謂禁火,遠古時代,生火不易,人們會長期保留火種,以便蒸煮食物、照明取暖。到了每年的陽春季節,正是農耕開始的時節,但是氣候幹燥,容易產生火災。所以古人每到這個季節,都會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直到了清明這天,才重新生火,所以叫請新火。請新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乞求神明及祖先庇佑,所以就形成了寒食節。到了春秋時期,逃亡中的公子重耳快餓死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重耳才活了下來。後來重耳繼承國位成了晉文公。一凡封賞之後發現拉下介子推,這時介子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綿山,晉文公親自到綿山相請,介子推不願,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露麵,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下令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慰介子推的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
元芳:“介子推如何暫且不提,曹老板倒是真正為了大家做了件好事。曹操在得到鄴城後,聽說山西等地要禁火一個月,於是頒布命令,禁寒食。《明罰令》:“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後來三國歸晉,寒食節又恢複起來,不過時間改為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