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張苞帶來一名少年,說是魏延之子魏榮,劉禪掐指一算,除了跟劉備出征的和年齡比他們再大些關平,蜀二代們基本上算是湊齊了。吃過早飯後,劉禪拜托諸葛果下午教幾小識字,讓福伯給關,趙,諸葛還有魏延和糜芳家各送上兩壇酒嚐嚐鮮,品鑒一下。自己則帶著酒讓張苞帶著去尋張飛,張星彩粘著也要跟上。於是一隊人馬出城奔向公安。


    張飛正在營中,忽聽小校來報,說是公子和小姐帶著少主來了。張飛趕忙讓親兵把眾人帶到帳中,上來就斥責幾人胡鬧。張苞低著頭不敢看咆哮著的老爹,而星彩則直接抱住張飛臂膀撒嬌,張飛頓時啞火。劉禪見張飛不再訓斥,便見禮後說道:“阿鬥,此來是有幾件事,請三叔幫助。”張飛抱著女兒說道:“阿鬥說吧,有什麽要老張辦的?”劉禪理了理思路說道:


    “一是,此來看看三叔手下的人在屯田之餘有勞力可有富裕,有富裕的話讓人開些荒田種植甘蔗。如果自家將士不夠的話,也可鼓勵百姓種植,待甘蔗收獲後我們全部收購。”


    “二是,聽聞公安出產的水牛不錯,想請二叔代為收購些。可高於市價收購,另外如果曹魏那邊的人來賣的話,我盟可以給的再多些銀錢。”


    “三是,看不可以養豬,一部分作為酒樓的食材,一部分豐富士兵的吃食,豬糞可用來肥田,同時還能獲取豬身上的鬃毛。”


    “四是,阿鬥昨天試製了一批酒水,特來請三叔品鑒。”


    “酒!!! 酒在哪呢?快拿上來讓俺老張嚐一嚐。”聞聽有酒,張飛放下星彩,兩隻蒲扇般的大手搓著向劉禪說道。劉禪看向張苞,張苞說到:“酒在馬上,父親的親兵把我們急慌慌地帶了過來,沒有把馬上的酒拿進來。”張飛忙命親兵把酒拿進帳內。打開壇封酒香撲鼻,張飛雙手捧起壇子就要喝,還好劉禪張苞攔住說比不得市麵上的酒,這新酒太烈,讓張飛小口品嚐。張飛倒出一碗,見酒色晶瑩剔透,酒花大,消失很快。端起碗,張飛一口喝幹,一口氣憋了好久,大唿過癮。捧起酒壇再倒一碗,邊喝邊問大侄子剛才說了什麽事,老張沒太聽清。劉禪複述一遍,張飛命小校記下,拍著胸脯說一律照辦,不過這酒可不能少的。劉禪心中一臉黑線,這三叔是看酒辦事,有酒大侄子,無酒劉阿鬥。


    眼見飯點,張飛叫親兵帶幾人去吃飯。飯後三人無事,見營寨靠近著江邊,遠處看有人漁翁撒網,三人一時興起。喚親兵說是要到江上釣魚,親兵不敢做主,稟明張飛。張飛也正巧無事,加上劉禪送來好酒。就親自帶著三小找了艘船,去江中垂釣。


    來至江心,上世的劉禪沒釣過魚,認為大鉤上大魚,於是便選了個粗繩係上大鉤,掛上田螺,直接扔到了水裏,聽聞人說青魚喜歡吃田螺,打算碰碰運氣。張飛父子看見,以為劉禪小孩心性也就由他,各自取了漁具在劉禪邊上下鉤。張飛父子慢慢上魚,就連張星彩的小魚竿都有了兩條小鯽魚得戰績。正在劉禪打算放棄,換成小鉤的時候。魚線猛然拉直,劉禪還沒來得及興奮,差點被這突如其來的拉力拽入水中,幸虧張飛眼疾手快一把抱住劉禪。張飛正想抓住魚線想拉魚上來,這時魚線忽得繃直,拽著小船向下遊衝去。


    元芳:“農林牧漁,作為農耕文明,釣魚更是在我國源遠流長的一件事,除了日常捕魚獲取食物外,釣魚還衍生了好多故事,最早就有《墨子·尚賢》中就有記載舜釣魚分給百姓,獲得民心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的薑太公釣魚的故事,釣魚既是勞動人民謀生的手段,也是文人墨客的興趣愛好。夏商時期我國開始養蠶,獸皮條和野麻繩等早期的釣線逐步被絲質釣線替代。到了戰國時期,鐵的出現,魚鉤也慢慢變成了鐵製的。曹丕同學也是釣魚愛好者,還寫下了《釣竿行》“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涯。 釣竿何珊珊,魚尾何簁簁。 行路之好者,芳餌欲何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主劉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領帶不打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領帶不打結並收藏聖主劉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