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說的這個案例,是真實存在的,它就發生在大宋徴宗年間。
那時的中原大地,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曆史走向的大事件,那就是中原王朝和北麵的大金國,發生了戰爭。
結果是大宋國連戰連敗,在丟失了無數邊關城池之後,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都淪陷了。
一河之隔的皇城汴京,也隨時有攻陷的危險。
皇族們為此惶惶不可終日,生怕金兵渡過黃河,俘虜了他們,終結了他們榮華富貴的生活。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每當國難當頭,總有無數的仁人誌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血肉之軀,來報效祖國。
三河口的雷寧便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
雷寧是三河寨開山鼻祖雷淵的四世孫,武術高強,有從軍經曆。算上他,他們家族己在這寨經營上百年。
三河寨位於敵我開戰的最前線,如果金國要進攻中原,順拒馬河穀地南下,則三河寨是他們無法繞開的地方,必先以大兵侵襲三河要塞,拔掉這個釘子後,才能長驅直入,進犯中原腹地。
但他們知道這個寨子的實力,就避開了它,選擇另一處長城關隘,作為突破口,進入了中原。
三河口反而由前方,成為了大後方。
麵對金兵的入侵,是主動出擊,還是擁兵自重,保存實力?正當雷寧舉棋不定時,接到了前線抗敵指揮官宗澤老大人派密使送來的一封信。信中以故人的身份,請求他,國難當頭,不應貪圖安逸,要以國家大局為重,應當加入到轟轟烈烈的抗擊外敵入侵的戰鬥中去。
雷寧曾在宗帥手下當過兵,收到信後,備受鼓舞,決定開展敵後鬥爭,以實際行動分散敵人的精力,減輕抗敵前線將士們所麵臨的壓力。
由於金兵已把主要兵力壓到黃河沿岸,幾十萬人的隊伍,每天吃喝拉撒都是個不小的損耗。除了搶劫補充一些外,大部分還要從金國本土運輸。
三河口的東邊,是另一個長城關口,被敵占領後,成為了他們運送糧草的主要通道。
知道這個消息後,雷寧決定在敵人的糧草運輸上下功夫。
沒有了糧草,其軍心自亂。畢竟,誰也不能餓著肚子打仗。
從此之後,他就帶著寨兵,開展起了敵後戰爭,專門破壞敵方運往前線的糧草。
參加這個行動的還有一些農民義軍。
大金將士得不到糧草補充,戰鬥力大大減弱。不得已,金兵統帥兀術不得不從前線臨時抽調一支隊伍,組成護糧隊,並伺機尋找搶劫糧草的人,企圖一舉滅之,以消除後患。
這支隊伍由伍幹精騎兵組成,由一個叫完顏宏的人帶領。
完顏宏是皇室宗親,曾擔任過元帥兀術的先鋒官。在南下時逄山開路,遇水架橋,十分勇猛,為大金國立下了不朽戰功,是難得的將才。
在和宋軍打得如火如荼的關鍵時刻,抽調如此一支生力軍,外加一員足以影響一場戰役的悍將,去維護糧草的安全,也是無奈之舉。
兀術給完顏宏下了死命令,三個月之內,務必肅清運送糧草道上的隱患,然後歸隊,逾期則嚴加懲處。
完顏宏打仗是把好手,但他圍剿像土匪一樣流動作戰的寨兵,顯然有點力不從心。
這些隊伍一般規模較小,神出鬼沒,不定時出來騷擾。為了應對這種形勢,完顏宏也把隊伍化整為零,五千人分戍十支隊伍,分頭出擊。
此法卓有成效,那些零星的小股土匪很快銷聲匿跡,但有一股力量,卻令他們非常頭痛。
這股力量非常強大,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是武器配備,都是一流。不像是一班烏合之眾,完全像一支正規軍。
金軍一個分隊的武裝,根本對他們構不成有效的打擊,反而還折損了不少兵馬,這引起了完顏宏的注意。
經過偵查,他知道這些力量來自三河口。
而通過查閱史料,完顏宏知道這並不是一般的山寨。它的建立就是專用來對付他們這些草原民族的。
山寨早建成一座軍事堡壘,易守難攻,不亞於一座王城。
摸清了底細後,完顏宏製訂了專門的作戰計劃,用來打擊雷寧。
把分散的兵力,重新整合到一起,對三河口開始實施重點攻擊。
雖然說三河口實力很強,但完顏宏畢竟不是吃素的,況且五千精兵全部訓練有素,又都是騎兵,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十分機動。
幾次對決,雷寧吃了不少虧,損失了一部分人。
意識到這樣做的危險,雷寧及時調整戰術,把兵力全部收迴寨內,由主動出擊改為戰略防禦。
他們有一套完整的防禦係統,即使完顏宏大兵壓境,也沒辦法奈何他們。
雷寧閉門不出,使完顏宏想和對方在野外決戰,並以絕對的實力,徹底消滅對方的計劃,成了泡影。
由於前線戰事吃緊,他不可能在這兒拖下去,便隻留下一個小隊,其餘的人都迴前線去了。
探聽到大部隊己迴,而他們運送糧草的隊伍,仍在將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給守城的宋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於是,雷寧再一次率隊伍出擊。
那支隊伍雖然很機動,但雷寧在每次行動前,都做了情報分析,伏擊地點根本不確定,又采取避戰的策略,不和金兵精銳打對麵戰。一觸即逝,便金兵疲於奔命,最後實在無法支持,便放棄了這條路線,改為由東線運輸。
東路雖平和些,但路途遠,而金兵每天的損耗,是天量的,補充遠遠落後於損耗,極大影響了士氣。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停了一段時間的西線運輸走廊,又被重新啟動。
就是運輸車隊,較以前有了大的變化。
除了軍隊護送外,還減少運輸頻次。車隊的出行時間,也毫無規律可言,給雷寧偵聽車隊的蹤跡,造成了極大的難度。
不得已,雷寧向金兵運輸線上,投放了很多探子,以此來取得消息。
這一天,雷貴獲得可靠情報,一支金國的糧草車隊,己過了長城關口,正向內地挪動。
得此消息,雷寧馬上布置行動。
本想親自出馬,奈何副寨主吳信一再要求自己率隊伍出擊,說殺雞焉用牛刀,他對付這些人足夠了。
見吳信如此堅決,雷寧就給了他一支軍馬,讓他前去打埋伏。
臨行叮囑他一定小心,因為幾次失敗後,金兵也在改變策略。
然後,站在寨牆上,目送他遠去。
對於吳信,他還是比較放心的。
此人武藝高強,且心思縝密,幹這種活,小菜一碟。
哪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糟糕到不可想象,幾不可收拾。
那時的中原大地,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曆史走向的大事件,那就是中原王朝和北麵的大金國,發生了戰爭。
結果是大宋國連戰連敗,在丟失了無數邊關城池之後,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都淪陷了。
一河之隔的皇城汴京,也隨時有攻陷的危險。
皇族們為此惶惶不可終日,生怕金兵渡過黃河,俘虜了他們,終結了他們榮華富貴的生活。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每當國難當頭,總有無數的仁人誌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血肉之軀,來報效祖國。
三河口的雷寧便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
雷寧是三河寨開山鼻祖雷淵的四世孫,武術高強,有從軍經曆。算上他,他們家族己在這寨經營上百年。
三河寨位於敵我開戰的最前線,如果金國要進攻中原,順拒馬河穀地南下,則三河寨是他們無法繞開的地方,必先以大兵侵襲三河要塞,拔掉這個釘子後,才能長驅直入,進犯中原腹地。
但他們知道這個寨子的實力,就避開了它,選擇另一處長城關隘,作為突破口,進入了中原。
三河口反而由前方,成為了大後方。
麵對金兵的入侵,是主動出擊,還是擁兵自重,保存實力?正當雷寧舉棋不定時,接到了前線抗敵指揮官宗澤老大人派密使送來的一封信。信中以故人的身份,請求他,國難當頭,不應貪圖安逸,要以國家大局為重,應當加入到轟轟烈烈的抗擊外敵入侵的戰鬥中去。
雷寧曾在宗帥手下當過兵,收到信後,備受鼓舞,決定開展敵後鬥爭,以實際行動分散敵人的精力,減輕抗敵前線將士們所麵臨的壓力。
由於金兵已把主要兵力壓到黃河沿岸,幾十萬人的隊伍,每天吃喝拉撒都是個不小的損耗。除了搶劫補充一些外,大部分還要從金國本土運輸。
三河口的東邊,是另一個長城關口,被敵占領後,成為了他們運送糧草的主要通道。
知道這個消息後,雷寧決定在敵人的糧草運輸上下功夫。
沒有了糧草,其軍心自亂。畢竟,誰也不能餓著肚子打仗。
從此之後,他就帶著寨兵,開展起了敵後戰爭,專門破壞敵方運往前線的糧草。
參加這個行動的還有一些農民義軍。
大金將士得不到糧草補充,戰鬥力大大減弱。不得已,金兵統帥兀術不得不從前線臨時抽調一支隊伍,組成護糧隊,並伺機尋找搶劫糧草的人,企圖一舉滅之,以消除後患。
這支隊伍由伍幹精騎兵組成,由一個叫完顏宏的人帶領。
完顏宏是皇室宗親,曾擔任過元帥兀術的先鋒官。在南下時逄山開路,遇水架橋,十分勇猛,為大金國立下了不朽戰功,是難得的將才。
在和宋軍打得如火如荼的關鍵時刻,抽調如此一支生力軍,外加一員足以影響一場戰役的悍將,去維護糧草的安全,也是無奈之舉。
兀術給完顏宏下了死命令,三個月之內,務必肅清運送糧草道上的隱患,然後歸隊,逾期則嚴加懲處。
完顏宏打仗是把好手,但他圍剿像土匪一樣流動作戰的寨兵,顯然有點力不從心。
這些隊伍一般規模較小,神出鬼沒,不定時出來騷擾。為了應對這種形勢,完顏宏也把隊伍化整為零,五千人分戍十支隊伍,分頭出擊。
此法卓有成效,那些零星的小股土匪很快銷聲匿跡,但有一股力量,卻令他們非常頭痛。
這股力量非常強大,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是武器配備,都是一流。不像是一班烏合之眾,完全像一支正規軍。
金軍一個分隊的武裝,根本對他們構不成有效的打擊,反而還折損了不少兵馬,這引起了完顏宏的注意。
經過偵查,他知道這些力量來自三河口。
而通過查閱史料,完顏宏知道這並不是一般的山寨。它的建立就是專用來對付他們這些草原民族的。
山寨早建成一座軍事堡壘,易守難攻,不亞於一座王城。
摸清了底細後,完顏宏製訂了專門的作戰計劃,用來打擊雷寧。
把分散的兵力,重新整合到一起,對三河口開始實施重點攻擊。
雖然說三河口實力很強,但完顏宏畢竟不是吃素的,況且五千精兵全部訓練有素,又都是騎兵,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十分機動。
幾次對決,雷寧吃了不少虧,損失了一部分人。
意識到這樣做的危險,雷寧及時調整戰術,把兵力全部收迴寨內,由主動出擊改為戰略防禦。
他們有一套完整的防禦係統,即使完顏宏大兵壓境,也沒辦法奈何他們。
雷寧閉門不出,使完顏宏想和對方在野外決戰,並以絕對的實力,徹底消滅對方的計劃,成了泡影。
由於前線戰事吃緊,他不可能在這兒拖下去,便隻留下一個小隊,其餘的人都迴前線去了。
探聽到大部隊己迴,而他們運送糧草的隊伍,仍在將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給守城的宋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於是,雷寧再一次率隊伍出擊。
那支隊伍雖然很機動,但雷寧在每次行動前,都做了情報分析,伏擊地點根本不確定,又采取避戰的策略,不和金兵精銳打對麵戰。一觸即逝,便金兵疲於奔命,最後實在無法支持,便放棄了這條路線,改為由東線運輸。
東路雖平和些,但路途遠,而金兵每天的損耗,是天量的,補充遠遠落後於損耗,極大影響了士氣。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停了一段時間的西線運輸走廊,又被重新啟動。
就是運輸車隊,較以前有了大的變化。
除了軍隊護送外,還減少運輸頻次。車隊的出行時間,也毫無規律可言,給雷寧偵聽車隊的蹤跡,造成了極大的難度。
不得已,雷寧向金兵運輸線上,投放了很多探子,以此來取得消息。
這一天,雷貴獲得可靠情報,一支金國的糧草車隊,己過了長城關口,正向內地挪動。
得此消息,雷寧馬上布置行動。
本想親自出馬,奈何副寨主吳信一再要求自己率隊伍出擊,說殺雞焉用牛刀,他對付這些人足夠了。
見吳信如此堅決,雷寧就給了他一支軍馬,讓他前去打埋伏。
臨行叮囑他一定小心,因為幾次失敗後,金兵也在改變策略。
然後,站在寨牆上,目送他遠去。
對於吳信,他還是比較放心的。
此人武藝高強,且心思縝密,幹這種活,小菜一碟。
哪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糟糕到不可想象,幾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