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閱江樓之行,什麽也沒查出來,但魏忠賢並沒有因此死心,他讓客氏繼續從朱由校那兒打聽有關閱江樓的消息。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客氏的努力下,終於從朱由校那兒打聽到一條與閱江樓有關的線索。
說朱棣當年是從一個古老的傳說中得到啟發後,才在花園大興土木,修建閱江樓的。
為了表示閱江樓的重要性,後來他把這個傳說,複製到聖訓裏,以便在他之後的子孫中流傳。當然,這些子孫隻能是帝王級別的,可見這個故事意義重大。
客氏費了好大的勁,才從天啟皇帝那兒得到這件事,可見她得多受朱由校信任。
這也從側麵也反映了天啟帝的昏庸,良莠不分。這麽重要的事,竟然講給一個多舌的婦人,大明朝不亡國,老天都不容。
這個傳說的大體情節是這樣的。
說在遠古的時候,神州大地上,版圖並不是統一的,而是並立著許多諸侯國。
由於曆史的原因,各諸侯國之間國力有強有弱,實力並不對等。
說有這麽一個國家,名字叫瑞,是分封最早的諸侯國之一。但由於多方麵的原因,發展並不好,國土一再萎縮,反而不及剛分封時的水平。
造成這方麵的原因,主要是他有兩個強大的鄰國。
這兩個國家分別位於它的東西兩側,也和瑞國一樣古老。隻是它們原先並不與瑞國接壤,中間地帶存在著許多小國。
但這兩個國家,從立國起,國君都有好鬥的傳統。在幾百的歲月中,他們屢次向周邊國家發動侵略戰爭,許多小國慘遭滅國。比起最初的國土,兩個國不知擴大了多少倍。由原先的不接壤,都變成了瑞國的鄰居。
瑞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並沒有被消滅兼並,主要是兩大國的政治精英們,有自己的考量。
兩個大國都國土遼闊,人口眾多,都是當時一流的強國,都曾做過當世的霸主。
那為什麽還允許瑞國的存在呢?
這主要是兩國都很強大,他們因此並不想直接發生對抗,那樣的後果兩個國家都承受不起。為了避免發生衝突,兩個國之間需要一個中立國,作為緩衝地帶。
瑞國在兩國之間,正好符合這個條件,因此國家才保留了下來。
但日子並不好過,因為它必須在兩個大國之間,保持平衡,才能保證不被兩個大國兼並。
並且,雖然是中立國,但瑞國卻常常感受到東鄰的威脅。
相比西鄰,東鄰的國君更好鬥。而且它的國土,已經三麵把瑞國包圍了。需要時,隻需一個衝鋒,便可把瑞國滅國。
在這種情況下,瑞國君主決定改變延續了數百年的中立國國策,向西鄰靠攏,並成為它的附庸國,以求得西鄰的保護,抗衡強大的東鄰。
西鄰接受了請求,答應做瑞國的保護國。
按照規則,瑞國國君必須把自己孩子中的一個,送到宗主國的首都,作為人質。
國王有許多嬪妃,給他生了許多個孩子。但除了長子外,其它孩子都未成年。去做人質顯然不合適,隻能大兒子去。
大兒子長相英俊,博學多才,是未來國君的不二人選,深受老國君器重。由於他肩負著未來國家的希望,老國君自然不舍得他去。
但其它孩子還小,實在沒辦法,國君便去征求長子的意見。
以為大兒子不會同意去做人質,國王己做好了說服的準備。
誰都知道,做人質不但意味著失有自由,還雙腳踩在刀刃上,十分地危險。
不料,大兒子爽快地答應了。
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知道這很危險,出於對弟弟們的疼愛,願意深入虎穴,換取弟弟們的平安。
此舉令老國君十分感動。
但是因為一件事,他去做人質的計劃必須推遲。
因為這時候,太子正在對一項工程的建造,擔負著監工責任。
原來瑞國的國都,建在一個江邊。王宮離江很近,曆代國君,都有在江邊建一所樓的想法,以便觀賞江邊的美景。
可惜由於財力的原因,一直沒有實現。
到國君這一代,終於實現了祖上的夙願,在江邊起造了一所宮殿,起名便叫望江樓。
他們建造這所宮殿,可不僅僅是為了觀賞江邊美景,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便是在這座宮殿下修建一所密室,用來藏國家的機密,或戰時當作避難所用。
隨著瑞國向西鄰關係的走近,東西兩大國的平衡被打破。他們明顯感覺到東鄰對他們的變化,開始對他們冷淡,並有在邊境增兵的跡象。
這引起了瑞國君主的擔憂。
他明顯意識到,自己外交政策的調整,有可能引發東鄰的侵略。
於是提前布局,修建望江樓隻是假象,修地下密室才是真正的目的。
由於修地下密室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必須保持秘密不外露,因此它的監工人選,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最後決定由太子親自擔任。
經過幾年建設,主體工程已完成,現在該是建地下密室的時候了。
由於大工程已結束,太子便遣散了多餘的人員,隻留少部分工匠,繼續施工。
這個密室建在一樓的西部,不是很大,是由太子親自設計的。
半年後,密室修好。太子在偽裝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是參與工程的人,是不會知道這個秘密的。
老國王到現場察看後,對工程的隱蔽性讚不絕口,很是滿意。
工程完工後,也到了太子去異國做人質的日子。
那天,秋風蕭瑟,落葉飄零。帶著滿腹的惆悵,萬般的不舍,在幾個隨從的陪同下,太子上路了。
老國王知道兒子此一去,性命就操縱在別人手裏。雖是友好鄰邦,但世事變幻,有很大的不確定。故此戀戀不舍,送了一程一程。
仿佛有某種預感,此一別,將是父子最後的訣別。以後生死兩茫茫,再難相見。
在太子的央求下,老國王才停下了送別的腳步。
父子最後道別。
老國王告訴兒子,如果國內以後發生了意外,或者有不明白的事,就去望江樓裏的那個密室去尋找答案。
然後,他看著兒子走了,漸行漸遠,直到變成幾個黑點,老國王終於控製不住自己情緒了,放聲大哭。
瑞國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徹底倒向了西邊鄰國,打破了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略平衡,使東邊大國大為憤怒。
自從立國起,這個國的君主們,就一直推行擴張政策,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國民也性情強悍,異常地勇猛好鬥。數百年間,周邊小國被消滅殆盡,版圖擴展了無數倍,成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國。
在擴展版圖時,西進一直是這個國家的戰略目標。因為和東邊比起來,西部的土地更肥沃,河湖遍布,人口稠密,十分宜居。
當東方大國打到瑞國的邊界時,西鄰也來到了瑞國邊界。
像約定好的似地,兩國都沒有向瑞國發動戰爭。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客氏的努力下,終於從朱由校那兒打聽到一條與閱江樓有關的線索。
說朱棣當年是從一個古老的傳說中得到啟發後,才在花園大興土木,修建閱江樓的。
為了表示閱江樓的重要性,後來他把這個傳說,複製到聖訓裏,以便在他之後的子孫中流傳。當然,這些子孫隻能是帝王級別的,可見這個故事意義重大。
客氏費了好大的勁,才從天啟皇帝那兒得到這件事,可見她得多受朱由校信任。
這也從側麵也反映了天啟帝的昏庸,良莠不分。這麽重要的事,竟然講給一個多舌的婦人,大明朝不亡國,老天都不容。
這個傳說的大體情節是這樣的。
說在遠古的時候,神州大地上,版圖並不是統一的,而是並立著許多諸侯國。
由於曆史的原因,各諸侯國之間國力有強有弱,實力並不對等。
說有這麽一個國家,名字叫瑞,是分封最早的諸侯國之一。但由於多方麵的原因,發展並不好,國土一再萎縮,反而不及剛分封時的水平。
造成這方麵的原因,主要是他有兩個強大的鄰國。
這兩個國家分別位於它的東西兩側,也和瑞國一樣古老。隻是它們原先並不與瑞國接壤,中間地帶存在著許多小國。
但這兩個國家,從立國起,國君都有好鬥的傳統。在幾百的歲月中,他們屢次向周邊國家發動侵略戰爭,許多小國慘遭滅國。比起最初的國土,兩個國不知擴大了多少倍。由原先的不接壤,都變成了瑞國的鄰居。
瑞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並沒有被消滅兼並,主要是兩大國的政治精英們,有自己的考量。
兩個大國都國土遼闊,人口眾多,都是當時一流的強國,都曾做過當世的霸主。
那為什麽還允許瑞國的存在呢?
這主要是兩國都很強大,他們因此並不想直接發生對抗,那樣的後果兩個國家都承受不起。為了避免發生衝突,兩個國之間需要一個中立國,作為緩衝地帶。
瑞國在兩國之間,正好符合這個條件,因此國家才保留了下來。
但日子並不好過,因為它必須在兩個大國之間,保持平衡,才能保證不被兩個大國兼並。
並且,雖然是中立國,但瑞國卻常常感受到東鄰的威脅。
相比西鄰,東鄰的國君更好鬥。而且它的國土,已經三麵把瑞國包圍了。需要時,隻需一個衝鋒,便可把瑞國滅國。
在這種情況下,瑞國君主決定改變延續了數百年的中立國國策,向西鄰靠攏,並成為它的附庸國,以求得西鄰的保護,抗衡強大的東鄰。
西鄰接受了請求,答應做瑞國的保護國。
按照規則,瑞國國君必須把自己孩子中的一個,送到宗主國的首都,作為人質。
國王有許多嬪妃,給他生了許多個孩子。但除了長子外,其它孩子都未成年。去做人質顯然不合適,隻能大兒子去。
大兒子長相英俊,博學多才,是未來國君的不二人選,深受老國君器重。由於他肩負著未來國家的希望,老國君自然不舍得他去。
但其它孩子還小,實在沒辦法,國君便去征求長子的意見。
以為大兒子不會同意去做人質,國王己做好了說服的準備。
誰都知道,做人質不但意味著失有自由,還雙腳踩在刀刃上,十分地危險。
不料,大兒子爽快地答應了。
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知道這很危險,出於對弟弟們的疼愛,願意深入虎穴,換取弟弟們的平安。
此舉令老國君十分感動。
但是因為一件事,他去做人質的計劃必須推遲。
因為這時候,太子正在對一項工程的建造,擔負著監工責任。
原來瑞國的國都,建在一個江邊。王宮離江很近,曆代國君,都有在江邊建一所樓的想法,以便觀賞江邊的美景。
可惜由於財力的原因,一直沒有實現。
到國君這一代,終於實現了祖上的夙願,在江邊起造了一所宮殿,起名便叫望江樓。
他們建造這所宮殿,可不僅僅是為了觀賞江邊美景,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便是在這座宮殿下修建一所密室,用來藏國家的機密,或戰時當作避難所用。
隨著瑞國向西鄰關係的走近,東西兩大國的平衡被打破。他們明顯感覺到東鄰對他們的變化,開始對他們冷淡,並有在邊境增兵的跡象。
這引起了瑞國君主的擔憂。
他明顯意識到,自己外交政策的調整,有可能引發東鄰的侵略。
於是提前布局,修建望江樓隻是假象,修地下密室才是真正的目的。
由於修地下密室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必須保持秘密不外露,因此它的監工人選,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最後決定由太子親自擔任。
經過幾年建設,主體工程已完成,現在該是建地下密室的時候了。
由於大工程已結束,太子便遣散了多餘的人員,隻留少部分工匠,繼續施工。
這個密室建在一樓的西部,不是很大,是由太子親自設計的。
半年後,密室修好。太子在偽裝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是參與工程的人,是不會知道這個秘密的。
老國王到現場察看後,對工程的隱蔽性讚不絕口,很是滿意。
工程完工後,也到了太子去異國做人質的日子。
那天,秋風蕭瑟,落葉飄零。帶著滿腹的惆悵,萬般的不舍,在幾個隨從的陪同下,太子上路了。
老國王知道兒子此一去,性命就操縱在別人手裏。雖是友好鄰邦,但世事變幻,有很大的不確定。故此戀戀不舍,送了一程一程。
仿佛有某種預感,此一別,將是父子最後的訣別。以後生死兩茫茫,再難相見。
在太子的央求下,老國王才停下了送別的腳步。
父子最後道別。
老國王告訴兒子,如果國內以後發生了意外,或者有不明白的事,就去望江樓裏的那個密室去尋找答案。
然後,他看著兒子走了,漸行漸遠,直到變成幾個黑點,老國王終於控製不住自己情緒了,放聲大哭。
瑞國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徹底倒向了西邊鄰國,打破了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略平衡,使東邊大國大為憤怒。
自從立國起,這個國的君主們,就一直推行擴張政策,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國民也性情強悍,異常地勇猛好鬥。數百年間,周邊小國被消滅殆盡,版圖擴展了無數倍,成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國。
在擴展版圖時,西進一直是這個國家的戰略目標。因為和東邊比起來,西部的土地更肥沃,河湖遍布,人口稠密,十分宜居。
當東方大國打到瑞國的邊界時,西鄰也來到了瑞國邊界。
像約定好的似地,兩國都沒有向瑞國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