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迴到三十多年的一個冬日,大明國的政治中心,北京,那時叫順天府。
一連幾天的北風過後,寒氣逼人,大地滴水成冰。以致天剛一擦黑,銜上就很少看到行人了。
這一方麵是天氣寒冷的緣故,另一方麵,與戰亂有關。
雖然與闖王的交戰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帶,但戰爭對北京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經濟方麵。
此刻,在紫禁城裏的養心殿裏,坐著一個中年人。他麵色蒼白,雙目無神,滿臉的憂慮,並劇烈地咳咳著。
並不時看著窗戶,呆呆發愣。
他就是紫禁城的主人,珍珠的外公,大明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朱由檢。
從初冬開始,他就感染風寒,一直到現在為止,已經好幾個月了,病情仍不見好轉。
太醫多次勸說他,不要太勞累,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病情就會好的。
反之,病情就會加重。
但是國家正在多事之秋,有那麽多的事等待他處理,他又怎麽能靜下心休息呢。
此時已是深夜,取暖爐的柴火已熄滅了。他也沒有再往爐內加柴,殿內的氣溫急劇下降,和殿外幾乎無異。
又是一陣劇烈的咳嗽,鼻涕都流出來了。
他用手擦去嘴邊的唾沫,喝了口水,思緒終於迴到了現實中來。
他的目光又重新迴到了桌子上。
此刻,他案頭上放滿了卷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全國各地文武官員送來的奏折。
折子上的內容一點也沒新意,就像約定好的一樣,內容大同小異。無論是地方,還是軍方,都一個腔調,訴說自己所麵臨的困境:缺錢,缺經費。已經缺到極致,許多該辦的事,因為缺少財政支持,而不得不取消。
甚至連剿匪這樣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社會能否安全穩定的大事,也因缺錢,軍方大佬剿匪的積極性也鬆馳下來。
他們在奏折中懇請崇禎帝能正視他們的困難,趕快履行國家責任,撥發經費。否則,下邊的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
軍方措詞更是直接,說因為軍餉的問題,商洚地區一支剿匪的隊伍,已經發生兵變,集體投敵。
正是這一消息,引起了崇禎更大的憂慮。
地方財政困難,還可以自行解決。他們有地方稅收,隻要行為上節儉一些,減少一些浪費,少往腰包裏裝一些,緊緊腰帶,是可以挺過去的。
特殊時期嘛,應該特殊對待。
地方應該理解政府的難處,在這關鍵時刻,地方和中央隻有互相理解,才能走出困境,合作共贏嘛。
而軍隊就不同了,他們到處流動作戰,每天都在更換作戰區域,錢糧日耗損失巨大,一旦失去了錢糧供應,一天也難以維持。
下鄉去和民爭利,那與匪兵有啥區別?
因此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即使再困難,他也沒斷過對軍隊的供應。
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即便對於軍隊,他也感到開始力不從心了。
民間不能再盤剝了,過度的壓搾,使民間極不穩定,到處都充滿了火藥,隨時有爆炸的危險。
河南,陝西,四川,幾乎全被土匪占領,隨著土匪勢力的進一步加大,皇權己受到了極大威脅,並正在被排擠出這些地區。
這進一步壓縮了國內征收稅賦的空間,
為了解決財政危急,使前線將士衣食無憂,安心剿匪,崇禎絞盡腦汁,能想的辦法都想了。
有大臣給他出主意,建議他在政府控製區內,加重農民稅收,把政府的困難,轉嫁到農民頭上,以此來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
崇禎沒有釆取他的意見。
他知道現在中原大地之所以出現這個局麵,就是因為地方政府無節製地盤剝農民造成的。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不造反,隻有死路一條,能不反嗎?
除了官府日益加重的稅收,逼迫農民揭竿而起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各地豪強地主,對農民土地的侵占。
農民賴以活命的土地被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裏,使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本,迫使他們成了無業遊民,再碰上饑荒,老百姓為了活命,不反才怪呢。
崇禎曾數次下旨,要地方官府,視當地情況,適當減少農民稅收,給農民一個生息的機會。
因為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失所,最後的結果,隻能是被土匪所收容,整編。土匪隊伍聲勢一再擴大,正是這種原因造成的。
雖然他一再大聲疾唿,但收效甚微。
地方政府為了各自的利益,依然我行我素。盤剝百姓之風,愈演愈烈。把許多良民百姓,都逼到了政府的對立麵。許多不該發生暴亂的地方,也戰火四起。
財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向官僚豪強手裏高度集中。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崇禎向官員們發出了捐款的倡議。
意思很直白,我知道你們的錢來路不正。由於我的心軟,放任了你們的貪婪,才給我們的國家造成了這麽大的災難。這是我的錯,是我治理國家上的一大失誤,罪責在我,與你們無關。
但現在我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決定改正,需要你們給我一個機會。
你們利用我的善良和治理上的漏洞,大肆搜刮民財,個個賺得盆滿缽滿,肚大腰圓,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災難。現在國家困難,你們是否從不義之財中,捐出一部分,來迴報國家呢?
他相信他的倡議,會得到屬下的積極響應的。
畢竟他們現在是一條線上的螞蚱,是利益共同體。
暴民造反的理由很明確,不但反對皇權,要推翻朱家王朝,同樣,殺貪官,除汙史吏,也是他們的口號,並真的在做。
所到之處,瓜分地方豪強的土地,房產,財富,使他們從富有家庭,變得一無所有,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有遠見之明的地方紳士,已經開始行幼起來,開始自保。
他們知道光喊口號不行,要想保住自己的財富,隻有武裝起來,與暴民對抗,
即使損耗了部分家產,但至少保住了身家性命。
而有些豪紳,麵對洶洶而來的暴民,嚇怕了,舉家逃遁,反而落了身首異處的下場。
因此,為了共同的利益,崇禎提議全國的官倷,豪坤,每個人捐出家產的一部份,款,由政府統一管理分配,用來剿滅暴民,來保護他們的共同利益。
站在富人的角度,這無異是一件大好事。
但卻阻力重重。
別說地方,這一法令首先被代表國內地主利益的朝中大臣直接否決。
這些高官占據了國內最好的肥沃土地,擁有國內最大的財富,卻一毛不拔,叫崇禎欲哭無淚。
最後這個倡議因無人執行,而草草收場。
國家都成為了這個樣子,這些人還把財富看得如此重要,也難怪這個國家如此多災多難了。
既然左右不了群臣,他就隻有從自身做起。
從登基那天起,做了十多年皇帝,他連一件新龍袍也沒為自己縫製過,節儉到了極致。
山珍海味,隻是傳說,更多的是粗茶淡飯。
宮中嬪妃,也都衣著樸素,素麵淡妝,每日與他分憂解難。
不但在生活上簡樸,崇禎還十分勤政,每天全國各地來的奏折,像雪片一樣,等著他處理。
他總是盡快批複。
即使有病,也從不敢耽擱。
但現在,出現了例外。
就像這些奏折,他已經都草閱了,但卻無法批複。
道理很簡單,他手頭沒錢啊,咋批複?
正所謂一分錢難倒英雄好漢。
不要看皇帝衣表那麽光鮮,其實作為國內的大家長,皇帝也有皇帝的難處,隻不過我們平常人無法感同身受罷了。
爐中的炭火已經熄滅了,崇禎把雙手插進衣袖裏,雙腳跺動著,以此來抵禦寒冷的侵襲。
“不知道張信把那件事辦的怎麽樣了,”崇禎想,“要抓緊時間辦,我已經等不及了。”
一連幾天的北風過後,寒氣逼人,大地滴水成冰。以致天剛一擦黑,銜上就很少看到行人了。
這一方麵是天氣寒冷的緣故,另一方麵,與戰亂有關。
雖然與闖王的交戰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帶,但戰爭對北京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經濟方麵。
此刻,在紫禁城裏的養心殿裏,坐著一個中年人。他麵色蒼白,雙目無神,滿臉的憂慮,並劇烈地咳咳著。
並不時看著窗戶,呆呆發愣。
他就是紫禁城的主人,珍珠的外公,大明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朱由檢。
從初冬開始,他就感染風寒,一直到現在為止,已經好幾個月了,病情仍不見好轉。
太醫多次勸說他,不要太勞累,好好休息一段時間,病情就會好的。
反之,病情就會加重。
但是國家正在多事之秋,有那麽多的事等待他處理,他又怎麽能靜下心休息呢。
此時已是深夜,取暖爐的柴火已熄滅了。他也沒有再往爐內加柴,殿內的氣溫急劇下降,和殿外幾乎無異。
又是一陣劇烈的咳嗽,鼻涕都流出來了。
他用手擦去嘴邊的唾沫,喝了口水,思緒終於迴到了現實中來。
他的目光又重新迴到了桌子上。
此刻,他案頭上放滿了卷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全國各地文武官員送來的奏折。
折子上的內容一點也沒新意,就像約定好的一樣,內容大同小異。無論是地方,還是軍方,都一個腔調,訴說自己所麵臨的困境:缺錢,缺經費。已經缺到極致,許多該辦的事,因為缺少財政支持,而不得不取消。
甚至連剿匪這樣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社會能否安全穩定的大事,也因缺錢,軍方大佬剿匪的積極性也鬆馳下來。
他們在奏折中懇請崇禎帝能正視他們的困難,趕快履行國家責任,撥發經費。否則,下邊的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
軍方措詞更是直接,說因為軍餉的問題,商洚地區一支剿匪的隊伍,已經發生兵變,集體投敵。
正是這一消息,引起了崇禎更大的憂慮。
地方財政困難,還可以自行解決。他們有地方稅收,隻要行為上節儉一些,減少一些浪費,少往腰包裏裝一些,緊緊腰帶,是可以挺過去的。
特殊時期嘛,應該特殊對待。
地方應該理解政府的難處,在這關鍵時刻,地方和中央隻有互相理解,才能走出困境,合作共贏嘛。
而軍隊就不同了,他們到處流動作戰,每天都在更換作戰區域,錢糧日耗損失巨大,一旦失去了錢糧供應,一天也難以維持。
下鄉去和民爭利,那與匪兵有啥區別?
因此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即使再困難,他也沒斷過對軍隊的供應。
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即便對於軍隊,他也感到開始力不從心了。
民間不能再盤剝了,過度的壓搾,使民間極不穩定,到處都充滿了火藥,隨時有爆炸的危險。
河南,陝西,四川,幾乎全被土匪占領,隨著土匪勢力的進一步加大,皇權己受到了極大威脅,並正在被排擠出這些地區。
這進一步壓縮了國內征收稅賦的空間,
為了解決財政危急,使前線將士衣食無憂,安心剿匪,崇禎絞盡腦汁,能想的辦法都想了。
有大臣給他出主意,建議他在政府控製區內,加重農民稅收,把政府的困難,轉嫁到農民頭上,以此來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
崇禎沒有釆取他的意見。
他知道現在中原大地之所以出現這個局麵,就是因為地方政府無節製地盤剝農民造成的。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不造反,隻有死路一條,能不反嗎?
除了官府日益加重的稅收,逼迫農民揭竿而起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各地豪強地主,對農民土地的侵占。
農民賴以活命的土地被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裏,使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本,迫使他們成了無業遊民,再碰上饑荒,老百姓為了活命,不反才怪呢。
崇禎曾數次下旨,要地方官府,視當地情況,適當減少農民稅收,給農民一個生息的機會。
因為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失所,最後的結果,隻能是被土匪所收容,整編。土匪隊伍聲勢一再擴大,正是這種原因造成的。
雖然他一再大聲疾唿,但收效甚微。
地方政府為了各自的利益,依然我行我素。盤剝百姓之風,愈演愈烈。把許多良民百姓,都逼到了政府的對立麵。許多不該發生暴亂的地方,也戰火四起。
財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向官僚豪強手裏高度集中。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崇禎向官員們發出了捐款的倡議。
意思很直白,我知道你們的錢來路不正。由於我的心軟,放任了你們的貪婪,才給我們的國家造成了這麽大的災難。這是我的錯,是我治理國家上的一大失誤,罪責在我,與你們無關。
但現在我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決定改正,需要你們給我一個機會。
你們利用我的善良和治理上的漏洞,大肆搜刮民財,個個賺得盆滿缽滿,肚大腰圓,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災難。現在國家困難,你們是否從不義之財中,捐出一部分,來迴報國家呢?
他相信他的倡議,會得到屬下的積極響應的。
畢竟他們現在是一條線上的螞蚱,是利益共同體。
暴民造反的理由很明確,不但反對皇權,要推翻朱家王朝,同樣,殺貪官,除汙史吏,也是他們的口號,並真的在做。
所到之處,瓜分地方豪強的土地,房產,財富,使他們從富有家庭,變得一無所有,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有遠見之明的地方紳士,已經開始行幼起來,開始自保。
他們知道光喊口號不行,要想保住自己的財富,隻有武裝起來,與暴民對抗,
即使損耗了部分家產,但至少保住了身家性命。
而有些豪紳,麵對洶洶而來的暴民,嚇怕了,舉家逃遁,反而落了身首異處的下場。
因此,為了共同的利益,崇禎提議全國的官倷,豪坤,每個人捐出家產的一部份,款,由政府統一管理分配,用來剿滅暴民,來保護他們的共同利益。
站在富人的角度,這無異是一件大好事。
但卻阻力重重。
別說地方,這一法令首先被代表國內地主利益的朝中大臣直接否決。
這些高官占據了國內最好的肥沃土地,擁有國內最大的財富,卻一毛不拔,叫崇禎欲哭無淚。
最後這個倡議因無人執行,而草草收場。
國家都成為了這個樣子,這些人還把財富看得如此重要,也難怪這個國家如此多災多難了。
既然左右不了群臣,他就隻有從自身做起。
從登基那天起,做了十多年皇帝,他連一件新龍袍也沒為自己縫製過,節儉到了極致。
山珍海味,隻是傳說,更多的是粗茶淡飯。
宮中嬪妃,也都衣著樸素,素麵淡妝,每日與他分憂解難。
不但在生活上簡樸,崇禎還十分勤政,每天全國各地來的奏折,像雪片一樣,等著他處理。
他總是盡快批複。
即使有病,也從不敢耽擱。
但現在,出現了例外。
就像這些奏折,他已經都草閱了,但卻無法批複。
道理很簡單,他手頭沒錢啊,咋批複?
正所謂一分錢難倒英雄好漢。
不要看皇帝衣表那麽光鮮,其實作為國內的大家長,皇帝也有皇帝的難處,隻不過我們平常人無法感同身受罷了。
爐中的炭火已經熄滅了,崇禎把雙手插進衣袖裏,雙腳跺動著,以此來抵禦寒冷的侵襲。
“不知道張信把那件事辦的怎麽樣了,”崇禎想,“要抓緊時間辦,我已經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