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寺僧大開殺戒,不是衝廣元寺去的,而是利劍另有所指,這個地方就是藏寶洞。
如果是行軍途中,李自成隊伍實在是太壯觀了,拖家帶口,據稱有百萬之眾。每天的損耗,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廣元寺雖然富有,但畢竟是一個寺院,值不得他組織一個幾百人的隊伍,把全寺僧人趕盡殺絕。
他雖然冷血,但還沒殘忍血腥到這地步。
但要是為了知道藏寶洞的秘密,他做這一切就再正常不過了。
因為這筆財富的數量太龐大了,一個擁有政治野心的人得到它,很容易改變曆史的進程。
但為什麽藏寶洞躲過了那場劫難,廣元寺卻被滅寺了呢?
其實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李自成從民間知道廣元寺附近有一個藏寶洞,但具體位置,他不知道。
在萬忠未盜寶之前,藏寶洞的外洞口是不公開的,隱蔽的。洞口被掩埋封堵,與周邊環境完全融為了一體。
如果沒有藏寶圖的指引,萬忠也不會找到這筆財寶。
顯然,李自成知道這兒有一個寶物窖藏,卻不知具體位置。找到藏寶圖或知情人,就成了他得到這筆財寶的關鍵。
而他之所以對寺內僧人下手,可能知道埋寶的知情人,就在廣元寺裏。
襲擊寺院,就是要找到那個埋寶人,或藏寶圖。
看來他的情報工作做的還是很出色的。
假如魏忠賢真是這筆寶藏的主人,他把財寶埋入大山後,極大可能在廣元寺留下了可靠的人,為他看守寶藏。
為了寶藏的安全,可謂用心良苦。
那這個藏在寺裏的人,肯定也是藏寶人,至於這個人是誰,當然隻能是魏良了。
魏良完成了藏寶任務後,就在廣元寺潛伏了下來,充當起了秘密守寶人。
而李自成雖知道魏良在寺裏,卻不認識他。
魏良在寺裏隱藏的很深,並且有自己的法號。
這些兵匪挨個審問,也沒找到魏良,一怒之下,把全寺的僧人都殺了。
最後把寺院搜了個底朝天,隻為找到那張藏寶圖。
顯然最後什麽也沒找到,最後灰溜溜撤走了。
去參加攻城大戰去了。
至於哪個傳說中見首不見尾的魏良,肯定沒死。
也可能是李自成情報有誤,魏良根本就沒在廣元寺裏出家。或者他當時在寺裏,但他寑室內有暗道,聽到動靜不對,從暗道裏逃跑了。
成功逃過一劫。
作為藏寶的知情人,魏忠賢已死,如果魏良再死了,這些藏寶就可能成為永久的秘密,而永久藏在大山。
但其後不久這筆財寶就被轉移走,說明有知情人向萬忠提供了藏寶的信息。
這樣的頂級秘密,萬忠又是怎麽知道的?為此,康熙和下屬專門的研討會上,有人提出了自己一個獨到的觀點,很新穎:那就是這個萬忠,會不會就是魏良呢?
這不是沒有可能。
因為至始至終,這個魏忠賢的寶貝侄子,都沒有在公眾的視線裏出現過,這有些違背常理。
事情會不會是這樣呢:魏良接受了叔父交代的任務,把財寶藏好之後,便按照預先的計劃,在寺裏隱居了下來。一段時間之後,魏忠賢又把他調到了京城,想給他安排官職,但是這個孩子對做官不感興趣,反而心裏發生了扭曲,希望淨身,做一個公公。
魏忠賢也無法阻止他,最後隻好成全了他。
他化名張信,瞞過了除魏王之外的所有人,成功淨身。
魏忠賢當然要幫侄兒一把,就把他弄到了崇禎身邊。雖然叔叔壞得腳底流膿,但這個孩子人品卻沒啥問題。為人正直,忠於職守,深得崇禎寵信。
不久,他又成為東廠的掌門人。
魏忠賢案發後,牽聯的人很多,但魏良卻不在這些人群中。
這可能是他未暴露身份的緣故。
也可能崇禎對他的身份所覺察,但由於他對朝廷的忠誠,才沒被追究責任,反而變得對他信任有加,把東廠這一關鍵部門交給他便是證明。
這使得魏良分外感動,決定以實際行動報答皇上對他的知遇之恩。
其實他己被崇禎鎖定為魏忠賢財寶的監護人,之所以沒對他下手,是因為張信在東廠,做出很大成績,有很大利用價值,其作用無人可替代。
同時他也了解魏良性恪,倔強,寧折不彎,如果逮捕他,他可能把秘密帶到墳墓。
而用真情感化他,他到了一定時候,會主動吐出秘密。
崇禎耐心地等著這一天的到來,盡管他缺錢到了幾乎發瘋的地步。
魏忠賢死去後,按照約定,魏良應當把他轉移到他生前建好的豪華大墓裏,然後把財寶埋放在他墓裏。
可是這時候的魏良,忽然有了改變這個主意的想法。
由於崇禎一直對他寵愛有加,把他視為自己最信任的人,慢慢地他被感動了,決心用實際行動幫皇上一把。
送上一筆錢,這無異是對崇禎最大的幫助。
而這筆錢,也是叔叔用不正當手段,從老朱家竊取的。
說白了,大明國現在弄得狼煙四起,江山在風雨中飄搖,其中魏忠賢功不可沒。
把不義之財還給崇禎,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這樣做的好處,不但是幫助崇禎解困,也能去除心裏的內疚,皇上對他這樣好,不這樣做,良心上實在過不去。
誰料他還沒來得及付諸行動,李自成率大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北京城下,計劃受阻。
之後崇禎被困皇宮,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這時候,魏良可能有一次進宮的機會,二人開誠布公地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了一次談話。
魏良說出了心中的秘密,說自己的猶豫不決,誤了國家,為此懊悔的痛哭流涕。
崇禎原諒了他,說錯在魏忠賢,一切與他無關。
臨別,崇禎把自己的小女兒交給了他。
魏良被崇禎的信任所感動,於是聯係舊部,取走了那些財寶,並帶著小公主,從此不知去向。
“這個魏良還挺感人的,是個忠義漢子,值得欽佩,”於虎說道。
“當時我們許多人都認可了這個猜想,可是當我們細致斟探藏寶洞時,新發現的證據又把這個猜想推翻了,使這個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那又是怎麽迴事呢?”丁虎問。
原來,多爾袞取得了在京的主導地位後,開始騰出手來,解決廣元寺財寶案這一檔子事。
有一次,他們又去了那個被遺棄的山洞,隨行的一個官員,他是搞刑偵的,憑他的經驗,他認為藏寶洞裏的東西,不是現代的。
比如,藏寶洞散落著一些木板,那些都是原來盛放金銀財寶的箱子,後來由於年代久遠,腐朽了,不能用了,被棄在洞內。
這個官員從木板腐敗的程度很快做出判斷,這些木製品不屬於當代的產品,很可能有些年頭了。
可是魏忠賢發跡,也不過是近幾年的事。他盛財寶的包裝,決不會使用幾乎腐朽得一提就散的箱子。
同時,這個洞還有明顯的人為修鑿的痕跡跡。
他們繼續放大在洞內的搜索,最後又發現了幾處疑點,徹底推翻了這兒是魏忠賢藏寶點推斷。
也就是說,這兒的寶藏,和魏忠賢的寶藏不沾邊。
魏忠賢的寶藏在哪兒,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而廣元寺寶藏,則是另一個人存放的,並且時間要久遠的多。
在這個巨大的洞內,人們發現它有無數個支洞,藏寶洞隻是其中的一個。
除了藏寶洞發現了不利於當代藏寶的證據外,在另一個洞裏,還發現了幾十具人體骨架。
而在另一個洞裏,他們還發現過人類居住生活過的痕跡。
其中有水缸,有鍋灶。
鍋灶旁的石壁上,有很重的煙熏火燎的痕跡,表明有人在這兒生活了很長時間。
在一旁,還丟著許多石工開山鑿石用的工具。
細心的人,還在洞裏找到了許多洪武時代的錢幣。
表明這個洞的開發始於明初及以後的幾十年時間裏。
並且人們根據洞內的骨駭以及在洞裏發現做飯的鍋灶,做出了以下判斷:
有人看上了這個洞,為了使這個洞滿足藏寶的需要,便招集了一批工匠,對洞進行改造。
為了保守秘密,讓工匠們在洞裏吃住。
完成藏寶後,為了財寶安全的需要,把工匠們集中到一個洞裏,全部殺害,然後封堵了洞口。
直至被人挖走寶藏,這個秘密才大白於天下。
那麽,是誰在大山裏藏了這麽多寶物呢?目的是什麽?
還有,如果這兒不是魏忠賢的藏寶地,那他的財物又在哪兒呢?
這個寶藏可能已經存在數百年,那現代人,就是那個萬忠,又是怎麽知道這兒是財寶存放地呢?
萬忠把剩佘的那些財寶,又存在了哪裏?
等等一切,始終困惑著康熙。
如果是行軍途中,李自成隊伍實在是太壯觀了,拖家帶口,據稱有百萬之眾。每天的損耗,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廣元寺雖然富有,但畢竟是一個寺院,值不得他組織一個幾百人的隊伍,把全寺僧人趕盡殺絕。
他雖然冷血,但還沒殘忍血腥到這地步。
但要是為了知道藏寶洞的秘密,他做這一切就再正常不過了。
因為這筆財富的數量太龐大了,一個擁有政治野心的人得到它,很容易改變曆史的進程。
但為什麽藏寶洞躲過了那場劫難,廣元寺卻被滅寺了呢?
其實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李自成從民間知道廣元寺附近有一個藏寶洞,但具體位置,他不知道。
在萬忠未盜寶之前,藏寶洞的外洞口是不公開的,隱蔽的。洞口被掩埋封堵,與周邊環境完全融為了一體。
如果沒有藏寶圖的指引,萬忠也不會找到這筆財寶。
顯然,李自成知道這兒有一個寶物窖藏,卻不知具體位置。找到藏寶圖或知情人,就成了他得到這筆財寶的關鍵。
而他之所以對寺內僧人下手,可能知道埋寶的知情人,就在廣元寺裏。
襲擊寺院,就是要找到那個埋寶人,或藏寶圖。
看來他的情報工作做的還是很出色的。
假如魏忠賢真是這筆寶藏的主人,他把財寶埋入大山後,極大可能在廣元寺留下了可靠的人,為他看守寶藏。
為了寶藏的安全,可謂用心良苦。
那這個藏在寺裏的人,肯定也是藏寶人,至於這個人是誰,當然隻能是魏良了。
魏良完成了藏寶任務後,就在廣元寺潛伏了下來,充當起了秘密守寶人。
而李自成雖知道魏良在寺裏,卻不認識他。
魏良在寺裏隱藏的很深,並且有自己的法號。
這些兵匪挨個審問,也沒找到魏良,一怒之下,把全寺的僧人都殺了。
最後把寺院搜了個底朝天,隻為找到那張藏寶圖。
顯然最後什麽也沒找到,最後灰溜溜撤走了。
去參加攻城大戰去了。
至於哪個傳說中見首不見尾的魏良,肯定沒死。
也可能是李自成情報有誤,魏良根本就沒在廣元寺裏出家。或者他當時在寺裏,但他寑室內有暗道,聽到動靜不對,從暗道裏逃跑了。
成功逃過一劫。
作為藏寶的知情人,魏忠賢已死,如果魏良再死了,這些藏寶就可能成為永久的秘密,而永久藏在大山。
但其後不久這筆財寶就被轉移走,說明有知情人向萬忠提供了藏寶的信息。
這樣的頂級秘密,萬忠又是怎麽知道的?為此,康熙和下屬專門的研討會上,有人提出了自己一個獨到的觀點,很新穎:那就是這個萬忠,會不會就是魏良呢?
這不是沒有可能。
因為至始至終,這個魏忠賢的寶貝侄子,都沒有在公眾的視線裏出現過,這有些違背常理。
事情會不會是這樣呢:魏良接受了叔父交代的任務,把財寶藏好之後,便按照預先的計劃,在寺裏隱居了下來。一段時間之後,魏忠賢又把他調到了京城,想給他安排官職,但是這個孩子對做官不感興趣,反而心裏發生了扭曲,希望淨身,做一個公公。
魏忠賢也無法阻止他,最後隻好成全了他。
他化名張信,瞞過了除魏王之外的所有人,成功淨身。
魏忠賢當然要幫侄兒一把,就把他弄到了崇禎身邊。雖然叔叔壞得腳底流膿,但這個孩子人品卻沒啥問題。為人正直,忠於職守,深得崇禎寵信。
不久,他又成為東廠的掌門人。
魏忠賢案發後,牽聯的人很多,但魏良卻不在這些人群中。
這可能是他未暴露身份的緣故。
也可能崇禎對他的身份所覺察,但由於他對朝廷的忠誠,才沒被追究責任,反而變得對他信任有加,把東廠這一關鍵部門交給他便是證明。
這使得魏良分外感動,決定以實際行動報答皇上對他的知遇之恩。
其實他己被崇禎鎖定為魏忠賢財寶的監護人,之所以沒對他下手,是因為張信在東廠,做出很大成績,有很大利用價值,其作用無人可替代。
同時他也了解魏良性恪,倔強,寧折不彎,如果逮捕他,他可能把秘密帶到墳墓。
而用真情感化他,他到了一定時候,會主動吐出秘密。
崇禎耐心地等著這一天的到來,盡管他缺錢到了幾乎發瘋的地步。
魏忠賢死去後,按照約定,魏良應當把他轉移到他生前建好的豪華大墓裏,然後把財寶埋放在他墓裏。
可是這時候的魏良,忽然有了改變這個主意的想法。
由於崇禎一直對他寵愛有加,把他視為自己最信任的人,慢慢地他被感動了,決心用實際行動幫皇上一把。
送上一筆錢,這無異是對崇禎最大的幫助。
而這筆錢,也是叔叔用不正當手段,從老朱家竊取的。
說白了,大明國現在弄得狼煙四起,江山在風雨中飄搖,其中魏忠賢功不可沒。
把不義之財還給崇禎,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這樣做的好處,不但是幫助崇禎解困,也能去除心裏的內疚,皇上對他這樣好,不這樣做,良心上實在過不去。
誰料他還沒來得及付諸行動,李自成率大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北京城下,計劃受阻。
之後崇禎被困皇宮,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這時候,魏良可能有一次進宮的機會,二人開誠布公地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了一次談話。
魏良說出了心中的秘密,說自己的猶豫不決,誤了國家,為此懊悔的痛哭流涕。
崇禎原諒了他,說錯在魏忠賢,一切與他無關。
臨別,崇禎把自己的小女兒交給了他。
魏良被崇禎的信任所感動,於是聯係舊部,取走了那些財寶,並帶著小公主,從此不知去向。
“這個魏良還挺感人的,是個忠義漢子,值得欽佩,”於虎說道。
“當時我們許多人都認可了這個猜想,可是當我們細致斟探藏寶洞時,新發現的證據又把這個猜想推翻了,使這個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那又是怎麽迴事呢?”丁虎問。
原來,多爾袞取得了在京的主導地位後,開始騰出手來,解決廣元寺財寶案這一檔子事。
有一次,他們又去了那個被遺棄的山洞,隨行的一個官員,他是搞刑偵的,憑他的經驗,他認為藏寶洞裏的東西,不是現代的。
比如,藏寶洞散落著一些木板,那些都是原來盛放金銀財寶的箱子,後來由於年代久遠,腐朽了,不能用了,被棄在洞內。
這個官員從木板腐敗的程度很快做出判斷,這些木製品不屬於當代的產品,很可能有些年頭了。
可是魏忠賢發跡,也不過是近幾年的事。他盛財寶的包裝,決不會使用幾乎腐朽得一提就散的箱子。
同時,這個洞還有明顯的人為修鑿的痕跡跡。
他們繼續放大在洞內的搜索,最後又發現了幾處疑點,徹底推翻了這兒是魏忠賢藏寶點推斷。
也就是說,這兒的寶藏,和魏忠賢的寶藏不沾邊。
魏忠賢的寶藏在哪兒,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而廣元寺寶藏,則是另一個人存放的,並且時間要久遠的多。
在這個巨大的洞內,人們發現它有無數個支洞,藏寶洞隻是其中的一個。
除了藏寶洞發現了不利於當代藏寶的證據外,在另一個洞裏,還發現了幾十具人體骨架。
而在另一個洞裏,他們還發現過人類居住生活過的痕跡。
其中有水缸,有鍋灶。
鍋灶旁的石壁上,有很重的煙熏火燎的痕跡,表明有人在這兒生活了很長時間。
在一旁,還丟著許多石工開山鑿石用的工具。
細心的人,還在洞裏找到了許多洪武時代的錢幣。
表明這個洞的開發始於明初及以後的幾十年時間裏。
並且人們根據洞內的骨駭以及在洞裏發現做飯的鍋灶,做出了以下判斷:
有人看上了這個洞,為了使這個洞滿足藏寶的需要,便招集了一批工匠,對洞進行改造。
為了保守秘密,讓工匠們在洞裏吃住。
完成藏寶後,為了財寶安全的需要,把工匠們集中到一個洞裏,全部殺害,然後封堵了洞口。
直至被人挖走寶藏,這個秘密才大白於天下。
那麽,是誰在大山裏藏了這麽多寶物呢?目的是什麽?
還有,如果這兒不是魏忠賢的藏寶地,那他的財物又在哪兒呢?
這個寶藏可能已經存在數百年,那現代人,就是那個萬忠,又是怎麽知道這兒是財寶存放地呢?
萬忠把剩佘的那些財寶,又存在了哪裏?
等等一切,始終困惑著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