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安城。
自從玄武門之變後整座太安城就變了天。
太子李雍和起兵謀逆,欲要行弑君殺弟之事,被皇子李濟民斬殺於玄武門前。
這是不久前從那座巍峨恢宏的皇城中傳出來的消息。
大梁儲君消失不見,作為大梁皇室一國之君的李湯總要給百姓一個交代。
這道消息一經傳出,瞬間就在太安城的街頭小巷中引起了滔天巨浪。
有人說身為儲君的李雍和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既然已經坐穩了東宮之位,那隻要再熬幾年等到當今的陛下退位,那他就可以順利登基大寶,屆時隻是一個被分封出京城的親王,根本就不足為懼。
也有人說覺得此事很有蹊蹺,身為太子的李雍和又不是傻子,皇位明明已經唾手可得,又為何行這種人神共憤之事?
甚至在這座天下首善之城的太安城中還有這樣的流傳,“太子李雍和是被李濟民兵變殺害於玄武門前”。
不過這則傳言很快就被人鄙夷唾棄,猶如石沉大海看似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浪花。
秦王李濟民的性情為人整座太安城的百姓皆是有目共睹,雖說先前傳出他被分封離京的消息,大半太安城的百姓紛紛表示不敢相信此事。
因為在他們看來,當今陛下的三位皇子中,除去已經起兵以下犯上的皇子李景涼外,二皇子李濟民無疑是最合適坐龍椅的人。
至於太子李雍和,無非是占了身為嫡長子的便宜。
不過眼下既然他自尋死路,梁國百姓自然樂見其成,甚至曾有人當中調侃已死的李雍和是自作自受。
雖然李濟民如今已經正式輔佐當今陛下處理朝中事務,但那座金碧輝煌的東宮始終是空蕩蕩的。
雖然朝中也有大臣進言“既然秦王殿下已經處理政務,那理該入主東宮,否則在天下人看來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但身為當事人的李濟民卻始終沒有鬆口,每每談及此事他都是笑而不語。
所以秦王府一直還是那座秦王府,而太子府隨著李雍和的身死已經是樹倒猢猻散,早已經麵目全非。
自從李雍和死後,原本的太子一黨分崩離析,朝中大臣皆是見風使舵改弦更張,轉投到了秦王李濟民的麾下。
那座原本門可羅雀的秦王府如今也朝中官員絡繹不絕紛至遝來。
但除了最早跟隨在李濟民身邊的兵刑兩部朝臣之外,李濟民從未再讓任何一人踏入過秦王府的那座梧桐院。
每每待客李濟民也隻會安排在前堂。
當然,除兵刑兩部的官員外,還有一介布衣能夠自由進出梧桐院。
秦王府的人稱唿他為房先生。
一個尚且不足而立之年的年輕書生。
秦王府,梧桐院內。
如今已經站在權力巔峰的李濟民隻身一人站在了梧桐樹下。
“殿下,房先生來了。”一身輕便甲胄的秦鸞走到他身後,恭敬地說道。
李濟民聞聲點點頭,擺擺手,示意道:“讓他進來。”
隨著秦鸞的離去,很快就有一道青袍人影踱步走進了院中。
“見過秦王殿下。”身形依舊那般單薄的房玄策躬身行禮道。
身著錦衣腰飾玉佩的李濟民將其攙扶起身,笑吟吟地說道:“玄策,我之前就說過你我之間可免除這般繁文縟節。”
直起身來的房玄策聞言淡淡一笑。
古往今來就不曾有聽說過可以免行君臣之禮的。
即便是有,當君王的可以說,但做臣子的卻不能夠信。
“平日裏讓你多穿些衣物,可玄策你就是不聽,每每都是一件單薄的青袍,過會我就讓秦大哥將些棉衣送到你房間去。”李濟民一邊略微責備著一邊解下自己身上的錦裘披到房玄策的肩上。
房玄策沒有拒絕,隻是淡淡說道:“謝過殿下。”
“外邊風涼,裏邊說。”說著李濟民便拖著房玄策往書房內走去。
根本就不給後者說話的機會。
“殿下,我這番前來是因為在城中聽到了一些對您不利的傳言。”房玄策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
李濟民聞言臉上並沒有表現出驚慌,而是指了指那堆堆放在書桌上整整齊齊的章冊,說道:“我知道你要說是什麽,在你來之前天策衛那邊已經都同我匯稟過了。”
房玄策點點頭,“所以殿下想怎麽處置此事?”
“你覺得呢?”李濟民並沒有開口,而是又將這個問題拋給了他,反問道。
房玄策沉吟了片刻,給出李濟民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
“殺。”
聽到這一個“殺”字的李濟民抬眸看著眼前這個溫文爾雅的房家雛鳳,眸中閃過一絲詫異。
他無論如何都沒想到自己會從他口中聽到這樣一個殺伐果斷的答案。
“此事絕對有人在幕後推動,但好在殿下平日裏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於這種空穴來風的坊間傳聞並沒有人會信以為真。”房玄策解釋道:“不過很難保證在這之後幕後之人不會再有所動作。”
“所以房玄策認為站在此事背後的不管是李雍和的黨羽還是李景涼的殘部,絕對不能再給他們開口的機會。”
聽到房玄策這般解釋的李濟民沒有立即開口,而是抿了抿嘴角。
若是放在初入秦王府的房玄策身上,他是絕對說不出這種斬草除根的話來的。
現在的房玄策不再感情用事,比之先前更是多了份果斷的殺伐之氣。
這讓李濟民很是刮目相看。
“我已經讓尉遲將軍去處理這件事了。”李濟民終於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房玄策聞言輕嗯一聲,點點頭。
既然李濟民已經做出了兵變殺兄之事,那青史之上就絕對不能夠有所記載。
特別是像李濟民這般要成為一代千古名君之人,在那流傳後世的史冊上,更容不得有半點汙點。
等到李濟民率先坐下身來後,他指了指身旁的座位,打趣道:“站著做什麽,還非得讓我請你不成?”
房玄策聞言啞然失笑,這才畢恭畢敬地坐了下來。
“最近朝堂上不斷有朝臣想要舉薦你入仕,三省六部之中更有大臣提到了當年你與我妹妹的那樁婚事,玄策,你怎麽看?”李濟民笑吟吟地問道。
當年房家的冤屈已經被徹底洗刷,甚至當今陛下還特意為此下了“罪己詔”,所以雖然如今房家隻剩下了房玄策一人,但沒有人會懷疑年幼之時便名動京城的房家雛鳳不能夠重振房家門楣。
房玄策淡淡一笑,“殿下應該清楚我之所以能夠走進那些朝中重臣的眼中隻是因為殿下,他們在陛下麵前舉薦我也隻是為了貼合殿下你的心意。”
“至於太平公主,殿下更清楚她的心思,她隻是把我當成了朋友,並非是意中人。”
李畫扇所鍾意之人,遠在蜀地。
房玄策說到這後頓了頓,然後又繼續說道:“我會參加來年的科舉。”
李濟民聽到他這般說,神色複雜地點點頭。
之後書房內便是兩兩無言。
雖然房玄策剛才已經提到了某人,但也僅僅止步於提及。
“對了,有他的消息嗎?”李濟民終於是話鋒一轉,冷不丁地問道。
雖然他沒有提及名字,但他知道房玄策肯定清楚自己所問的是誰。
房玄策聞言搖搖頭,“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天霜山距離太安城甚遠,他一時半會沒有消息傳來也是正常。”李濟民寬慰說道:“你放心,我已經吩咐秦大哥,隻要蜀地那邊有什麽動靜,立馬會百裏加急傳信會太安城。”
其實李濟民要遠比房玄策更擔心此時隋便的安危。
他已經將李雍和鏟除,雖然尚未入主東宮,但也已經有太子之實,眼下更是行太子監國,所以說隻要沒有意外,不久以後父皇退位讓賢,他李濟民就會登基大寶,繼承大統。
當然,他所擔心的那個意外就是天霜山。
隋便真能夠蕩平天霜山,那後者便不會再對他造成任何威脅,他就可以坐穩大梁皇帝之位。
可若是隋便失敗了,那等天霜山迴過神來後就是對自己下手。
眼下李雍和已死,他李濟民是大梁皇室唯一的正統,天霜山多半會承認自己的身份,但在那之後他就要淪為山上統治山下世俗王朝的傀儡,像父皇李湯,像李雍和那般。
可若是要讓自己起身反抗天霜山,說實話,李濟民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將大梁的百姓再度拖入水深火熱的戰亂之中。
況且他也清楚,以大梁現在的國力,想要戰勝天霜山,不說癡心妄想也可以說是難如登天。
所以不管是他還是他的父皇,都把寶壓在了隋便的身上。
“殿下,假若,我是說假若隋便失敗了,天霜山卷土重來,你會如何?”房玄策沉聲問道。
李濟民聞言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反問道:“你覺得本王該如何?又會如何?”
這兩個問題若是放在如今三省六部任意一朝臣身上,哪怕單獨拎出來一個問題,隻怕他們現在也已經膽戰心慌栗栗危懼了。
房玄策抬眸正色看著李濟民,道:“若真有那麽一天,或許隋便已經死了。”
“房玄策不敢左右殿下的任何決策,僅是想讓殿下記住,隋便是為何而死的。”
李濟民看著鄭重其事的房玄策,沉吟了許久後這才微微點頭,“放心,他隋便能做的事我李濟民同樣也可以。”
...
太安城皇城中。
養心殿內。
偌大的宮殿之內僅有李湯與董和兩人。
兩人是君臣,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半個朋友。
這當然不是董幼宰的臆想揣測,而是今日聽宣進宮後身為皇帝的李湯在屏退四下後親口同他說的。
當時在聽到坐在皇位上的皇帝陛下這般說後,董和在震驚之時更是趕忙跪地叩首,惶恐不安地說道,“老臣不敢”。
李湯見此淡淡一笑,然後隻是讓他起來說話。
董和聞言又緩緩從地上站起身來,不知道此時該如何開口。
李湯見到今日表現如此拘謹的董和,笑而不語,他清楚大概是剛才的那番話嚇到這位大梁的上都護府副都護大人了。
也對,曆朝曆代的皇帝哪有像自己一樣會對臣子說出“稱兄道弟”的話的。
李湯起身慢慢走下台階,然後在最後那階台階處止住了腳步,然後在董和目瞪口呆之下一屁股坐了下來。
“坐在上麵我端著架子累你仰著脖子估計也好受不到哪去。”李湯長舒一口氣,說道:“索性就坐在這吧。”
隨後他看向董和,笑眯眯地問道:“董大人,你不會是想讓朕這般仰著脖子看你吧?”
因為此時李湯坐在了最後一階台階上,而董和又是站著的,所以李湯看向董和時是需要微微抬首的。
董和聞言趕忙跪下身來,剛要開口請罪,就被李湯打斷道:“誰讓你跪著了,來,到這邊來坐。”
說完他還輕輕拍了拍身邊的那處台階。
這位曆經風雲詭譎官場數十載的上都護府副都護聞言緩緩抬頭,麵露疑惑之色。
即便是以他的官場閱曆都不清楚這位當今的皇帝陛下究竟是怎麽個心思。
不過不敢違抗君命的他還是重新站起身來,然後在李湯的注視下腳步略顯沉重地拾級而上。
在他站在李湯身旁,神色拘謹地輕斂官袍,然後小心翼翼地坐下身來。
他還是第一次像現在這般距離大梁皇帝這般近。
“其實你不用這麽緊張,今日朕宣你來並沒有要緊事,隻是覺得在滿朝的文武百官中有些話也隻能夠說給你聽。”李湯瞧見他擱置在膝蓋上的微微攥起的雙手,於是解釋道。
“陛下,微臣惶恐。”董和沉聲說道。
此時在官場浮沉多年的董和額頭上已經密布汗珠。
因為他發現今日的大梁皇帝於自己而言是這般陌生。
“幼宰,若是朕沒記錯的話,你家的長子董儒林如今正在國子監吧?”李湯笑嗬嗬地問道。
“迴陛下的話,是。”董和趕忙應道。
李湯點點頭,“不錯,你們董家也算是文武雙全了。”
“是陛下對董家皇恩浩蕩。”董和沉聲說道。
李湯擺擺手,“是你們董家人自己爭氣而已。”
有了這番開場,董和臉上的拘謹神情也消減了幾分。
“幼宰你是好福氣啊,家中和睦,父慈子孝,即便是在滿朝文武中也是讓人豔羨不已。”李湯報以笑意地說道。
這個讓人豔羨不已就要看同誰比了,比如同自己。
董和瞬間就明白皇帝陛下話裏的意思了。
先是李景涼起兵逼宮篡位,後又有太子李雍和與秦王李濟民手足相殘於玄武門外,以李濟民獲勝贏下了這場奪帝之爭。
如今大梁三位皇子中,也隻有秦王李濟民以勝利者的姿態活著了。
不論如何,三子死兩子,這若是放在尋常人家,說是天塌下來也不為過。
李湯是上位者,是當今皇帝不假,當然在這層層尊貴身份之後,他還是一個為父者。
董和知道,自己此時什麽都不該說,也什麽都不能說。
“不管是景涼還是雍和,其實他們都算是死有餘辜,也怨不得誰,朕三位皇子如今也隻剩下濟民了。”李湯說這番話時轉頭看了眼空落落明晃晃的皇位,“都是為了這張龍椅而已。”
“朕自從登基梁國大寶勵精圖治,到後來的討伐大隋舉國征戰,再到後來天下初定改國號為大梁,最後到現在社稷安定百姓衣食無憂,朕坐在這張椅子上已經數十載了,累了,也乏了。”
空曠的大殿上,響起的是一位其實已經是年過半百老人的輕聲訴語。
“陛下身體還健朗的很,切不敢這般說。”董和慌忙說道。
他大概已經猜到皇帝陛下的今日宣自己來的意思了,但他不敢說,因為這關係到整座大梁的江山社稷。
李湯揉了揉膝蓋,搖搖頭,“朕的身體朕最清楚不過了。”
“當初讓你替天巡狩去往西洲,委實沒有想到雍和會對你下殺手,所以朕還是該同你說一聲對不起。”
雖然人已經死了,但事卻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都說父債子償天經地義,那子債父償又何嚐不是呢。
“陛下萬萬不可這般說,老臣惶恐不已。”董和再也顧不得其他,慌忙起身跪在李湯麵前,沉聲說道。
李湯見此苦笑一聲,責備道:“你看看,你怎麽又跪下了?趕緊起來。”
董和抿了抿嘴角,顫巍巍地站起身來。
先前兩人的那番對話,已經不再像是君臣之間的談話了。
正如李湯先前所說,如今兩人不像是君臣,更像是一對多年好友。
“不過好在隋便救了你,也算是有驚無險。”李湯悠悠開口道。
“陛下,隋便他...”聽到皇帝陛下提及隋便,董和欲言又止道。
當初他曾在禦花園中以身家性命來保下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隋便,但他卻從未想到過,自己的救命恩人竟然會是前朝太子。
所以單是這一點,董和就是死罪。
“算了,不知者無罪,更何況當初他連朕都給騙過了。”李湯搖搖頭,苦笑道。
李湯沒有告訴董和自己當初同隋便做得那個交易。
雖然後者對自己隱瞞了其真正身份,但從那夜太安城一戰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所對付的一直都是天霜山。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並沒有完全欺騙自己。
“聽秦王殿下說,他去了天霜山。”董和重新坐迴李湯身邊後,壓低了嗓音說道。
李湯點點頭,這件事自己早先已經從李濟民口中知曉了。
其實不隻是李濟民,李湯自己也一直派人打聽著從蜀地傳迴京城的消息。
他同樣希望隋便能夠蕩平天霜山,讓山上人不再沾指世俗王朝之事。
董和見李湯陷入了沉思之中,便極為識趣地沒有再出聲。
偌大的養心殿中,頓時沒有了半點聲響。
“董和,你覺得濟民如今怎樣?”突兀間,李湯嗓音平靜地問道。
董和聞言正襟危坐,道:“迴稟陛下,秦王殿下自從監國以後,政務之上沒有出現過半點紕漏,三省六部的奏章也是親自翻閱批注,勤勉圖治,從善納諫,已經有了陛下當初的風采。”
“能夠讓你這般稱讚,看來濟民做的確實很不錯。”李湯麵帶笑意地說道。
董和連忙說道:“並非隻是微臣這麽說,朝中文武百官皆是對秦王殿下讚譽有加。”
李湯輕嗯一聲,然後就沉默不語。
過了半晌,他才自顧自說道:“既然如此,朕也就放心了。”
“陛下?”董和不解問道。
李湯一手輕輕搭在他的肩膀上,說道:“就像朕之前所說的那樣,朕坐了這麽多年的龍椅,累了,既然濟民已經能夠當此重任,那朕也就沒有什麽好顧慮的了。”
董和聽到這番話終於可以確認皇帝陛下的意思了。
他猜到會有這麽一天,但卻沒有找到這一天會來的這麽快。
是已經心灰意冷還是如陛下所言是真的力不從心?
不過這已經沒有那麽重要了。
因為身邊的這位大梁皇帝,已經有了退位的心思。
而這位一旦退位,那坐上龍椅來的就隻會是秦王李濟民。
“你迴去可以將此事告訴濟民,並且告訴他,這就是朕的意思。”李湯看向董和,沉聲說道。
“陛下...”滿頭華發的董和站起身來,躬身說道。
李湯雙手按在膝蓋上慢慢撐起身子來,隻是淡淡瞥了他一眼,神色疲倦地說道:“行了,朕不怪你。”
當董和徐徐退出養心殿後,這位見慣了大風大浪的副都護大人後背處的官袍已經被冷汗浸透。
當養心殿殿門重新掩上的那一刹那,他才如釋重負般緩緩吐出一口長氣。
轉過身來的他抬頭看向那座巍峨的皇城城頭,神情複雜,“很快這個王朝就要換主人了。”
秦王府中,房玄策已經從梧桐院中離開,其實這位被李濟民許以國士待之的讀書人已經很久沒在秦王府住過了。
如今的他已經迴到了當年房家的府邸中。
李濟民走出書房,似乎是有所感應般,他扭頭看向皇城的位置,雙手負後,不怒自威。
如今的他已經有了君臨天下的威嚴。
“隋便,你可別死了。”李濟民輕聲呢喃道:“不是為了我大梁,就算為了你們的大隋遺臣呢。”
自從玄武門之變後整座太安城就變了天。
太子李雍和起兵謀逆,欲要行弑君殺弟之事,被皇子李濟民斬殺於玄武門前。
這是不久前從那座巍峨恢宏的皇城中傳出來的消息。
大梁儲君消失不見,作為大梁皇室一國之君的李湯總要給百姓一個交代。
這道消息一經傳出,瞬間就在太安城的街頭小巷中引起了滔天巨浪。
有人說身為儲君的李雍和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既然已經坐穩了東宮之位,那隻要再熬幾年等到當今的陛下退位,那他就可以順利登基大寶,屆時隻是一個被分封出京城的親王,根本就不足為懼。
也有人說覺得此事很有蹊蹺,身為太子的李雍和又不是傻子,皇位明明已經唾手可得,又為何行這種人神共憤之事?
甚至在這座天下首善之城的太安城中還有這樣的流傳,“太子李雍和是被李濟民兵變殺害於玄武門前”。
不過這則傳言很快就被人鄙夷唾棄,猶如石沉大海看似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浪花。
秦王李濟民的性情為人整座太安城的百姓皆是有目共睹,雖說先前傳出他被分封離京的消息,大半太安城的百姓紛紛表示不敢相信此事。
因為在他們看來,當今陛下的三位皇子中,除去已經起兵以下犯上的皇子李景涼外,二皇子李濟民無疑是最合適坐龍椅的人。
至於太子李雍和,無非是占了身為嫡長子的便宜。
不過眼下既然他自尋死路,梁國百姓自然樂見其成,甚至曾有人當中調侃已死的李雍和是自作自受。
雖然李濟民如今已經正式輔佐當今陛下處理朝中事務,但那座金碧輝煌的東宮始終是空蕩蕩的。
雖然朝中也有大臣進言“既然秦王殿下已經處理政務,那理該入主東宮,否則在天下人看來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但身為當事人的李濟民卻始終沒有鬆口,每每談及此事他都是笑而不語。
所以秦王府一直還是那座秦王府,而太子府隨著李雍和的身死已經是樹倒猢猻散,早已經麵目全非。
自從李雍和死後,原本的太子一黨分崩離析,朝中大臣皆是見風使舵改弦更張,轉投到了秦王李濟民的麾下。
那座原本門可羅雀的秦王府如今也朝中官員絡繹不絕紛至遝來。
但除了最早跟隨在李濟民身邊的兵刑兩部朝臣之外,李濟民從未再讓任何一人踏入過秦王府的那座梧桐院。
每每待客李濟民也隻會安排在前堂。
當然,除兵刑兩部的官員外,還有一介布衣能夠自由進出梧桐院。
秦王府的人稱唿他為房先生。
一個尚且不足而立之年的年輕書生。
秦王府,梧桐院內。
如今已經站在權力巔峰的李濟民隻身一人站在了梧桐樹下。
“殿下,房先生來了。”一身輕便甲胄的秦鸞走到他身後,恭敬地說道。
李濟民聞聲點點頭,擺擺手,示意道:“讓他進來。”
隨著秦鸞的離去,很快就有一道青袍人影踱步走進了院中。
“見過秦王殿下。”身形依舊那般單薄的房玄策躬身行禮道。
身著錦衣腰飾玉佩的李濟民將其攙扶起身,笑吟吟地說道:“玄策,我之前就說過你我之間可免除這般繁文縟節。”
直起身來的房玄策聞言淡淡一笑。
古往今來就不曾有聽說過可以免行君臣之禮的。
即便是有,當君王的可以說,但做臣子的卻不能夠信。
“平日裏讓你多穿些衣物,可玄策你就是不聽,每每都是一件單薄的青袍,過會我就讓秦大哥將些棉衣送到你房間去。”李濟民一邊略微責備著一邊解下自己身上的錦裘披到房玄策的肩上。
房玄策沒有拒絕,隻是淡淡說道:“謝過殿下。”
“外邊風涼,裏邊說。”說著李濟民便拖著房玄策往書房內走去。
根本就不給後者說話的機會。
“殿下,我這番前來是因為在城中聽到了一些對您不利的傳言。”房玄策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
李濟民聞言臉上並沒有表現出驚慌,而是指了指那堆堆放在書桌上整整齊齊的章冊,說道:“我知道你要說是什麽,在你來之前天策衛那邊已經都同我匯稟過了。”
房玄策點點頭,“所以殿下想怎麽處置此事?”
“你覺得呢?”李濟民並沒有開口,而是又將這個問題拋給了他,反問道。
房玄策沉吟了片刻,給出李濟民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
“殺。”
聽到這一個“殺”字的李濟民抬眸看著眼前這個溫文爾雅的房家雛鳳,眸中閃過一絲詫異。
他無論如何都沒想到自己會從他口中聽到這樣一個殺伐果斷的答案。
“此事絕對有人在幕後推動,但好在殿下平日裏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於這種空穴來風的坊間傳聞並沒有人會信以為真。”房玄策解釋道:“不過很難保證在這之後幕後之人不會再有所動作。”
“所以房玄策認為站在此事背後的不管是李雍和的黨羽還是李景涼的殘部,絕對不能再給他們開口的機會。”
聽到房玄策這般解釋的李濟民沒有立即開口,而是抿了抿嘴角。
若是放在初入秦王府的房玄策身上,他是絕對說不出這種斬草除根的話來的。
現在的房玄策不再感情用事,比之先前更是多了份果斷的殺伐之氣。
這讓李濟民很是刮目相看。
“我已經讓尉遲將軍去處理這件事了。”李濟民終於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房玄策聞言輕嗯一聲,點點頭。
既然李濟民已經做出了兵變殺兄之事,那青史之上就絕對不能夠有所記載。
特別是像李濟民這般要成為一代千古名君之人,在那流傳後世的史冊上,更容不得有半點汙點。
等到李濟民率先坐下身來後,他指了指身旁的座位,打趣道:“站著做什麽,還非得讓我請你不成?”
房玄策聞言啞然失笑,這才畢恭畢敬地坐了下來。
“最近朝堂上不斷有朝臣想要舉薦你入仕,三省六部之中更有大臣提到了當年你與我妹妹的那樁婚事,玄策,你怎麽看?”李濟民笑吟吟地問道。
當年房家的冤屈已經被徹底洗刷,甚至當今陛下還特意為此下了“罪己詔”,所以雖然如今房家隻剩下了房玄策一人,但沒有人會懷疑年幼之時便名動京城的房家雛鳳不能夠重振房家門楣。
房玄策淡淡一笑,“殿下應該清楚我之所以能夠走進那些朝中重臣的眼中隻是因為殿下,他們在陛下麵前舉薦我也隻是為了貼合殿下你的心意。”
“至於太平公主,殿下更清楚她的心思,她隻是把我當成了朋友,並非是意中人。”
李畫扇所鍾意之人,遠在蜀地。
房玄策說到這後頓了頓,然後又繼續說道:“我會參加來年的科舉。”
李濟民聽到他這般說,神色複雜地點點頭。
之後書房內便是兩兩無言。
雖然房玄策剛才已經提到了某人,但也僅僅止步於提及。
“對了,有他的消息嗎?”李濟民終於是話鋒一轉,冷不丁地問道。
雖然他沒有提及名字,但他知道房玄策肯定清楚自己所問的是誰。
房玄策聞言搖搖頭,“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天霜山距離太安城甚遠,他一時半會沒有消息傳來也是正常。”李濟民寬慰說道:“你放心,我已經吩咐秦大哥,隻要蜀地那邊有什麽動靜,立馬會百裏加急傳信會太安城。”
其實李濟民要遠比房玄策更擔心此時隋便的安危。
他已經將李雍和鏟除,雖然尚未入主東宮,但也已經有太子之實,眼下更是行太子監國,所以說隻要沒有意外,不久以後父皇退位讓賢,他李濟民就會登基大寶,繼承大統。
當然,他所擔心的那個意外就是天霜山。
隋便真能夠蕩平天霜山,那後者便不會再對他造成任何威脅,他就可以坐穩大梁皇帝之位。
可若是隋便失敗了,那等天霜山迴過神來後就是對自己下手。
眼下李雍和已死,他李濟民是大梁皇室唯一的正統,天霜山多半會承認自己的身份,但在那之後他就要淪為山上統治山下世俗王朝的傀儡,像父皇李湯,像李雍和那般。
可若是要讓自己起身反抗天霜山,說實話,李濟民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將大梁的百姓再度拖入水深火熱的戰亂之中。
況且他也清楚,以大梁現在的國力,想要戰勝天霜山,不說癡心妄想也可以說是難如登天。
所以不管是他還是他的父皇,都把寶壓在了隋便的身上。
“殿下,假若,我是說假若隋便失敗了,天霜山卷土重來,你會如何?”房玄策沉聲問道。
李濟民聞言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反問道:“你覺得本王該如何?又會如何?”
這兩個問題若是放在如今三省六部任意一朝臣身上,哪怕單獨拎出來一個問題,隻怕他們現在也已經膽戰心慌栗栗危懼了。
房玄策抬眸正色看著李濟民,道:“若真有那麽一天,或許隋便已經死了。”
“房玄策不敢左右殿下的任何決策,僅是想讓殿下記住,隋便是為何而死的。”
李濟民看著鄭重其事的房玄策,沉吟了許久後這才微微點頭,“放心,他隋便能做的事我李濟民同樣也可以。”
...
太安城皇城中。
養心殿內。
偌大的宮殿之內僅有李湯與董和兩人。
兩人是君臣,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半個朋友。
這當然不是董幼宰的臆想揣測,而是今日聽宣進宮後身為皇帝的李湯在屏退四下後親口同他說的。
當時在聽到坐在皇位上的皇帝陛下這般說後,董和在震驚之時更是趕忙跪地叩首,惶恐不安地說道,“老臣不敢”。
李湯見此淡淡一笑,然後隻是讓他起來說話。
董和聞言又緩緩從地上站起身來,不知道此時該如何開口。
李湯見到今日表現如此拘謹的董和,笑而不語,他清楚大概是剛才的那番話嚇到這位大梁的上都護府副都護大人了。
也對,曆朝曆代的皇帝哪有像自己一樣會對臣子說出“稱兄道弟”的話的。
李湯起身慢慢走下台階,然後在最後那階台階處止住了腳步,然後在董和目瞪口呆之下一屁股坐了下來。
“坐在上麵我端著架子累你仰著脖子估計也好受不到哪去。”李湯長舒一口氣,說道:“索性就坐在這吧。”
隨後他看向董和,笑眯眯地問道:“董大人,你不會是想讓朕這般仰著脖子看你吧?”
因為此時李湯坐在了最後一階台階上,而董和又是站著的,所以李湯看向董和時是需要微微抬首的。
董和聞言趕忙跪下身來,剛要開口請罪,就被李湯打斷道:“誰讓你跪著了,來,到這邊來坐。”
說完他還輕輕拍了拍身邊的那處台階。
這位曆經風雲詭譎官場數十載的上都護府副都護聞言緩緩抬頭,麵露疑惑之色。
即便是以他的官場閱曆都不清楚這位當今的皇帝陛下究竟是怎麽個心思。
不過不敢違抗君命的他還是重新站起身來,然後在李湯的注視下腳步略顯沉重地拾級而上。
在他站在李湯身旁,神色拘謹地輕斂官袍,然後小心翼翼地坐下身來。
他還是第一次像現在這般距離大梁皇帝這般近。
“其實你不用這麽緊張,今日朕宣你來並沒有要緊事,隻是覺得在滿朝的文武百官中有些話也隻能夠說給你聽。”李湯瞧見他擱置在膝蓋上的微微攥起的雙手,於是解釋道。
“陛下,微臣惶恐。”董和沉聲說道。
此時在官場浮沉多年的董和額頭上已經密布汗珠。
因為他發現今日的大梁皇帝於自己而言是這般陌生。
“幼宰,若是朕沒記錯的話,你家的長子董儒林如今正在國子監吧?”李湯笑嗬嗬地問道。
“迴陛下的話,是。”董和趕忙應道。
李湯點點頭,“不錯,你們董家也算是文武雙全了。”
“是陛下對董家皇恩浩蕩。”董和沉聲說道。
李湯擺擺手,“是你們董家人自己爭氣而已。”
有了這番開場,董和臉上的拘謹神情也消減了幾分。
“幼宰你是好福氣啊,家中和睦,父慈子孝,即便是在滿朝文武中也是讓人豔羨不已。”李湯報以笑意地說道。
這個讓人豔羨不已就要看同誰比了,比如同自己。
董和瞬間就明白皇帝陛下話裏的意思了。
先是李景涼起兵逼宮篡位,後又有太子李雍和與秦王李濟民手足相殘於玄武門外,以李濟民獲勝贏下了這場奪帝之爭。
如今大梁三位皇子中,也隻有秦王李濟民以勝利者的姿態活著了。
不論如何,三子死兩子,這若是放在尋常人家,說是天塌下來也不為過。
李湯是上位者,是當今皇帝不假,當然在這層層尊貴身份之後,他還是一個為父者。
董和知道,自己此時什麽都不該說,也什麽都不能說。
“不管是景涼還是雍和,其實他們都算是死有餘辜,也怨不得誰,朕三位皇子如今也隻剩下濟民了。”李湯說這番話時轉頭看了眼空落落明晃晃的皇位,“都是為了這張龍椅而已。”
“朕自從登基梁國大寶勵精圖治,到後來的討伐大隋舉國征戰,再到後來天下初定改國號為大梁,最後到現在社稷安定百姓衣食無憂,朕坐在這張椅子上已經數十載了,累了,也乏了。”
空曠的大殿上,響起的是一位其實已經是年過半百老人的輕聲訴語。
“陛下身體還健朗的很,切不敢這般說。”董和慌忙說道。
他大概已經猜到皇帝陛下的今日宣自己來的意思了,但他不敢說,因為這關係到整座大梁的江山社稷。
李湯揉了揉膝蓋,搖搖頭,“朕的身體朕最清楚不過了。”
“當初讓你替天巡狩去往西洲,委實沒有想到雍和會對你下殺手,所以朕還是該同你說一聲對不起。”
雖然人已經死了,但事卻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都說父債子償天經地義,那子債父償又何嚐不是呢。
“陛下萬萬不可這般說,老臣惶恐不已。”董和再也顧不得其他,慌忙起身跪在李湯麵前,沉聲說道。
李湯見此苦笑一聲,責備道:“你看看,你怎麽又跪下了?趕緊起來。”
董和抿了抿嘴角,顫巍巍地站起身來。
先前兩人的那番對話,已經不再像是君臣之間的談話了。
正如李湯先前所說,如今兩人不像是君臣,更像是一對多年好友。
“不過好在隋便救了你,也算是有驚無險。”李湯悠悠開口道。
“陛下,隋便他...”聽到皇帝陛下提及隋便,董和欲言又止道。
當初他曾在禦花園中以身家性命來保下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隋便,但他卻從未想到過,自己的救命恩人竟然會是前朝太子。
所以單是這一點,董和就是死罪。
“算了,不知者無罪,更何況當初他連朕都給騙過了。”李湯搖搖頭,苦笑道。
李湯沒有告訴董和自己當初同隋便做得那個交易。
雖然後者對自己隱瞞了其真正身份,但從那夜太安城一戰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所對付的一直都是天霜山。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並沒有完全欺騙自己。
“聽秦王殿下說,他去了天霜山。”董和重新坐迴李湯身邊後,壓低了嗓音說道。
李湯點點頭,這件事自己早先已經從李濟民口中知曉了。
其實不隻是李濟民,李湯自己也一直派人打聽著從蜀地傳迴京城的消息。
他同樣希望隋便能夠蕩平天霜山,讓山上人不再沾指世俗王朝之事。
董和見李湯陷入了沉思之中,便極為識趣地沒有再出聲。
偌大的養心殿中,頓時沒有了半點聲響。
“董和,你覺得濟民如今怎樣?”突兀間,李湯嗓音平靜地問道。
董和聞言正襟危坐,道:“迴稟陛下,秦王殿下自從監國以後,政務之上沒有出現過半點紕漏,三省六部的奏章也是親自翻閱批注,勤勉圖治,從善納諫,已經有了陛下當初的風采。”
“能夠讓你這般稱讚,看來濟民做的確實很不錯。”李湯麵帶笑意地說道。
董和連忙說道:“並非隻是微臣這麽說,朝中文武百官皆是對秦王殿下讚譽有加。”
李湯輕嗯一聲,然後就沉默不語。
過了半晌,他才自顧自說道:“既然如此,朕也就放心了。”
“陛下?”董和不解問道。
李湯一手輕輕搭在他的肩膀上,說道:“就像朕之前所說的那樣,朕坐了這麽多年的龍椅,累了,既然濟民已經能夠當此重任,那朕也就沒有什麽好顧慮的了。”
董和聽到這番話終於可以確認皇帝陛下的意思了。
他猜到會有這麽一天,但卻沒有找到這一天會來的這麽快。
是已經心灰意冷還是如陛下所言是真的力不從心?
不過這已經沒有那麽重要了。
因為身邊的這位大梁皇帝,已經有了退位的心思。
而這位一旦退位,那坐上龍椅來的就隻會是秦王李濟民。
“你迴去可以將此事告訴濟民,並且告訴他,這就是朕的意思。”李湯看向董和,沉聲說道。
“陛下...”滿頭華發的董和站起身來,躬身說道。
李湯雙手按在膝蓋上慢慢撐起身子來,隻是淡淡瞥了他一眼,神色疲倦地說道:“行了,朕不怪你。”
當董和徐徐退出養心殿後,這位見慣了大風大浪的副都護大人後背處的官袍已經被冷汗浸透。
當養心殿殿門重新掩上的那一刹那,他才如釋重負般緩緩吐出一口長氣。
轉過身來的他抬頭看向那座巍峨的皇城城頭,神情複雜,“很快這個王朝就要換主人了。”
秦王府中,房玄策已經從梧桐院中離開,其實這位被李濟民許以國士待之的讀書人已經很久沒在秦王府住過了。
如今的他已經迴到了當年房家的府邸中。
李濟民走出書房,似乎是有所感應般,他扭頭看向皇城的位置,雙手負後,不怒自威。
如今的他已經有了君臨天下的威嚴。
“隋便,你可別死了。”李濟民輕聲呢喃道:“不是為了我大梁,就算為了你們的大隋遺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