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策神情自若地樣灶洞裏填了把木柴,然後才不緊不慢的抬眸瞥了眼,淡淡問道:“說完了?”
隋便看到麵前一臉鎮定甚至話語中還帶有那麽一絲嫌棄意思的房玄策,頓時覺得自己胸口被插了一劍,而且這劍式比在山溪旁的臣霖還要來得淩厲。
“說完了。”饒是如此隋便還是迴道。
“呂奉仙怎麽會跟在你身邊。”房玄策話鋒一轉,問道。
既然你說完了那就該我了。
當初在葫蘆口兒的那場圍殺中房玄策親眼看到呂奉仙是站在他對麵的,而今日前者竟然與隋便一起出現在了軍營之中,更讓他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兩人之間已經形成了某種默契。
先前隋便下墜時那個枯瘦老人的靈力匹練朝其轟砸落下,若不是呂奉仙的那兩道青戟破空而來前者絕對不可能安然無恙地從凹坑裏爬出來。
而且親眼目睹了的房玄策很明顯地記得,當時身影下墜的隋便沒有半點言語,呂奉仙的那兩戟就先後而至。
說實話當時這兩人表現出來的默契讓房玄策大為驚訝。
隋便聞言瞥了眼那間廂房,然後開口道:“這場秋狩圍獵同我事先預料的不差,李濟民想的是要將我置於死地,我肯定不能夠坐以待斃啊。”
說到這隋便頓了頓,看了眼灶台前已經麵無表情的房玄策,繼續說道:“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走下昭陵山我便同他做了筆生意。”
自己口中的這個他指得自然就是呂奉仙。
“生意?”聽到這房玄策抬頭狐疑看向隋便,在上下打量一番後依舊不解地問道:“你身上有讓他感興趣的東西?”
隋便被他這道打量眼神看的有些發毛,於是擺手解釋道:“我這是沒有,但青雲身上卻有。”
以房玄策的玲瓏心思幾乎在眨眼間就明白了這句話,他嗤笑道:“你倒是真沒有把青雲先生當外人。”
房玄策知道呂奉仙此生所求是什麽,而他也清楚在太安城中恐怕隻有青雲先生才能滿足他所求,而他們剛好與青雲先生認識。
“這叫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隋便笑吟吟地說道。
房玄策聞言沒有再搭腔接話,很明顯是沒有再同他聊下去的興趣。
隋便瞅了眼鍋裏已經“咕咚咕咚”冒泡的米粥,提醒道:“好了,再煮下去就糊鍋底了。”
房玄策撂出一句“知道了”,然後就將小灶上的鍋給端了下來,然後端著鍋朝石桌那邊走去。
至於身後還在燒著的灶,他不管有人自然會管。
等到隋便將小灶裏的火熄滅後,他走到石桌前一屁股坐下,看了眼正在給自己舀粥的房玄策,神色平靜輕描淡寫地說道:“我的身份,秦鸞也知道了。”
聽到後半句那短短的六個字,房玄策舀粥的動作微微一頓,不過很快就恢複如常。
他將已經盛好熱粥的瓷碗遞給隋便,淡淡說道:“先喝粥。”
天大地下肚子最大,隻有吃飽了肚子才有力氣想別的。這是當初那個凍死在寒冬臘月裏的那個老仆告訴自己的。
隋便聞言點點頭,接過那隻瓷碗,眼前這家夥依舊還是刀子嘴豆腐心。
等到兩人將一鍋熱粥消滅幹淨後,房玄策將兩隻瓷碗放在鍋裏,平靜地說道:“其實我早就想到會是這樣了。”
若是秋狩圍獵中李濟民一心想將隋便置於死地,那勢必在針對隋便的獵殺中不會伸出援手。
這樣一來跟在李濟民身邊並且與隋便交好的秦鸞勢必會按耐不住,說不定還會直接去找到李濟民。
以秦鸞的性情脾氣,說不定還會做出當場質問後者的荒唐事。
至於李濟民,十有八九也會將隋便的真實身份告訴他,如此一來自己不出兵伸出援手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他身為大隋的二皇子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去救一個前朝的太子。
而且隻怕在當時李濟民也沒有比這更好的理由將此事搪塞過去了。
接下來隋便又將秦鸞在山溪邊把重傷昏迷的他安全帶到一座山洞以及後者所說的話一股腦兒地告訴了房玄策。
因為秦鸞不但認識自己,更也與房玄策相熟,而且隋便知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鸞與房玄策的關係要比同自己的關係更加密切。
畢竟秦鸞在極大程度上將自己當做了恩人,一直覺得虧欠自己的是份重如泰山的救命之恩。
但對於房玄策,秦鸞則是將他視為真正意義上的兄弟。
當然這種事對於隋便來說談不上羨慕,畢竟房玄策這人同自己比起來確實更好相處。
房玄策聽完沉默不語,過了半晌才悠悠開口道:“這樣一來秦大哥確實就不欠你什麽了。”
隋便點點頭,不過緊接著又搖了搖頭,露出一抹苦笑,道:“我也從來都沒說過他有虧欠過我。”
房玄策看了眼虛掩的院門,輕聲說道:“你可以不這麽說,但卻不能不允許他會這樣想。”
隋便聽到這番高深叵測的話後,撇了撇嘴,所以說同讀書人說話才最繞口。
“所以接下來你有什麽打算?”房玄策看向隋便,目光如炬地問道。
如今秦大哥已經對李濟民謊稱隋便已經死了,不管李濟民信不信這件事其實都算可以暫時擱置下了。
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如秦鸞所說地那樣,隋便不能夠再出現在太安城,不再出現在李濟民的身前。
但他知道,以隋便的性子以及心思,沒有人能夠將自己的心意強加到他的身上。
果不其然,自己的話音剛落對麵的隋便就已經開口道:“或許就不能同你一起等到秋狩大典結束再迴太安城了,我得先行一步帶呂奉仙進城去見青雲。”
“然後呢?”房玄策鍥而不舍地追問道。
帶呂奉仙見到青雲後你又要何去何從。
看到房玄策眼眸中的複雜神色,隋便苦澀一笑,說道:“其實有些事情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我能夠左右的。”
“那還有誰?還有誰能夠左右你這大隋太子的決定?!”房玄策聞言猛然站起身來,低喝道。
“很多。”隋便抬眸毫不避讓地迎上房玄策那道盛怒的目光,輕聲說道:“你,周修福,有間客棧裏的老寅,還有蟄伏在太安城多年始終沒有浮上水麵來的前朝遺臣,他們都可以左右我的決定。”
聽到這番話,房玄策微微一怔,旋即歎了口氣,苦澀一笑,“你這個太子當得累不累啊。”
隋便抿了抿薄唇,緘默不語。
還有一件事他沒有告訴房玄策,那就是其實在所有的這些事情背後皆是因為有一人在推波助瀾。
那就是遠在西洲天邊的那位楊老先生。
在那座法壇之時,他就已經替自己做出了選擇,當然隋便不會對此心生怨恨。
因為他知道這種結果對於那群苦心等待著的前朝遺老來說無疑是最讓人寬慰的。
“算了,不再逼問你了。”房玄策看著隋便,無可奈何地說道。
聽到這番話隋便頓時感覺如釋重負,他朝房玄策看來,咧嘴一笑,道:“好家夥,整得跟刑訊逼供一樣,嚇得我這一身冷汗。”
“你不用在這跟我貧嘴。”房玄策端起那口小鍋,說道:“接下來的路該怎樣走你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吧。”
說完他便端著鍋離開了石桌,隻留下隋便一人在那靜坐沉思。
...
李濟民在司禮監掌印太監趙公公的引領下穿過昭陵行宮的前中兩座大殿。
他看到兩座大殿的屍體正在被人搬運離開,地麵殿磚上的鮮血也被一眾太監忙碌清洗著。
看起來一切都是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的模樣,也預示著那場跌宕起伏的叛軍作亂真正落下了帷幕。
一念至此李濟民眉頭微微皺起,究竟是誰在自己之前解了昭陵山之危?李景涼如今又身在何處?
帶著這些疑問,李濟民跟在趙公公身後走進了後殿中。
後殿之上的屍體以及鮮血已經被清理幹淨,甚至是連磚縫中也見不到一絲的血跡。
若不是對血腥味極為敏感的李濟民嗅到了殿中還殘存著的一縷血腥氣,他可能不會想到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血腥慘烈的屠殺。
李濟民見到偌大的後殿中隻有兩人。
坐在龍椅上的父皇,以及站在台階下的李雍和。
如今還有再多上個趙公公和自己。
“兒臣叩見父皇。”李濟民見到李湯安然無恙後,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他雙膝跪地,叩首道。
在半日中經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謀反逼宮的李湯神情明顯不濟,最讓他悲憤不已的是那個逆子就這樣死了。
“起來吧。”李湯微微擺手,示意道。
李濟民站起身來,用眼角的餘光看向李雍和,後者神色自若,有意思的是兄弟兩人似乎極有默契,李雍和也正朝他這邊望來。
“父皇,如今昭陵山之危已解,兒臣特意向您呈交虎符。”
說完李濟民就將那枚虎符從懷中取出,然後捧著虎符的雙手高過頭頂,神情肅穆地說道。
李雍和見此微微一怔,原本他以為李濟民會借此將虎符重新“據為己有”,亦或者會遲些再將虎符交給父皇,沒想到今日就在大殿之上他會如此果斷利索地將虎符再度交出。
李湯看著台階下那張風塵仆仆的麵龐,感慨頗多。
同樣是身為自己的兒子,一個不辭辛苦馳援進忠,一個起兵謀反逼宮退位,最後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父皇。”雙手捧著虎符的李濟民再次出聲提醒道。
被打斷思緒的李湯迴過神來,他對著候在台下的趙公公揮了揮手,示意他將虎符接過來。
“好了,朕有些累了,你們先下去吧。”李湯將虎符攥在手中,神色疲倦地說道。
“濟民,一路奔波你也迴去好好休息。”李湯站起身來,走下台階現在李濟民身邊,語重心長地囑咐道。
“兒臣多謝父皇厚愛。”李濟民聞言躬身說道。
目送著李湯在趙公公的攙扶下走出後殿,此時大殿中就隻剩下了李雍和與李濟民兄弟二人。
“李景涼人呢?”李濟民轉身看向好整以暇的李雍和,問道。
他很奇怪剛才父皇為何對李景涼一事隻字不提。
不過看到父皇憔悴的神色,李濟民還是將那個疑問強壓了下去,他想自己能夠在李雍和身上詢問到答案。
“死了。”李雍和聞言淡淡一笑,道。
那處之泰然的神色漫不經心的語氣仿佛就是死了一個互不相識的路人般,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兩人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什麽?!”李濟民聽到這兩個字後眉頭緊鎖,凝聲道。
原本他以為父皇已經將起兵作亂的李景涼關入大牢,但沒想到後者竟然已經死了。
“他怎麽死得?”李濟民追問道。
“若我說是父皇下的命令你信不信?”李雍和緩緩走到李濟民跟前,麵帶笑意地問道。
李濟民抿了抿嘴角,父皇會如此狠心?
“騙你的。”見到李濟民沉默不語,不想再逗弄他的李雍和打趣說道:“是我親手將他殺了。”
“為什麽?”聽到這個消息的李濟民震驚問道。
“為什麽?”李雍和重複了一遍他的話,仿佛聽到了一個天大的笑話般毫不避諱的笑道:“你問我為什麽?起兵逼宮,屠殺朝臣,最後再加上一條欲害太子,這三條中的哪一條不足以治他的死罪?”
偌大的宮殿內依舊迴蕩著李雍和那肆意妄為的笑聲,李濟民死死盯著身前這個宛若妖魔般的李雍和,冷聲說道:“李景涼起兵謀逆一事你事先知不知情?”
李濟民原本以為他會顧左右而言他,沒想到後者竟然毫不猶豫地點頭應道:“我當然知道,甚至他能夠在你趕來之前走進後殿也是因為我的緣故。”
“為什麽?”李濟民咬牙切齒地問道:“他可是你的親弟弟!”
“因為他覬覦了他不該覬覦的東西,所以他必須要死。”李雍和神色冰冷地說道:“所以即便是我的親弟弟都要死,更何況是你呢!”
說完這番話後,李雍和便徑直走出了後殿。
獨自站在大殿內的李濟民抬頭看向那張高高在上的金色龍椅,呢喃道:“值得嗎?”
隋便看到麵前一臉鎮定甚至話語中還帶有那麽一絲嫌棄意思的房玄策,頓時覺得自己胸口被插了一劍,而且這劍式比在山溪旁的臣霖還要來得淩厲。
“說完了。”饒是如此隋便還是迴道。
“呂奉仙怎麽會跟在你身邊。”房玄策話鋒一轉,問道。
既然你說完了那就該我了。
當初在葫蘆口兒的那場圍殺中房玄策親眼看到呂奉仙是站在他對麵的,而今日前者竟然與隋便一起出現在了軍營之中,更讓他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兩人之間已經形成了某種默契。
先前隋便下墜時那個枯瘦老人的靈力匹練朝其轟砸落下,若不是呂奉仙的那兩道青戟破空而來前者絕對不可能安然無恙地從凹坑裏爬出來。
而且親眼目睹了的房玄策很明顯地記得,當時身影下墜的隋便沒有半點言語,呂奉仙的那兩戟就先後而至。
說實話當時這兩人表現出來的默契讓房玄策大為驚訝。
隋便聞言瞥了眼那間廂房,然後開口道:“這場秋狩圍獵同我事先預料的不差,李濟民想的是要將我置於死地,我肯定不能夠坐以待斃啊。”
說到這隋便頓了頓,看了眼灶台前已經麵無表情的房玄策,繼續說道:“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走下昭陵山我便同他做了筆生意。”
自己口中的這個他指得自然就是呂奉仙。
“生意?”聽到這房玄策抬頭狐疑看向隋便,在上下打量一番後依舊不解地問道:“你身上有讓他感興趣的東西?”
隋便被他這道打量眼神看的有些發毛,於是擺手解釋道:“我這是沒有,但青雲身上卻有。”
以房玄策的玲瓏心思幾乎在眨眼間就明白了這句話,他嗤笑道:“你倒是真沒有把青雲先生當外人。”
房玄策知道呂奉仙此生所求是什麽,而他也清楚在太安城中恐怕隻有青雲先生才能滿足他所求,而他們剛好與青雲先生認識。
“這叫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隋便笑吟吟地說道。
房玄策聞言沒有再搭腔接話,很明顯是沒有再同他聊下去的興趣。
隋便瞅了眼鍋裏已經“咕咚咕咚”冒泡的米粥,提醒道:“好了,再煮下去就糊鍋底了。”
房玄策撂出一句“知道了”,然後就將小灶上的鍋給端了下來,然後端著鍋朝石桌那邊走去。
至於身後還在燒著的灶,他不管有人自然會管。
等到隋便將小灶裏的火熄滅後,他走到石桌前一屁股坐下,看了眼正在給自己舀粥的房玄策,神色平靜輕描淡寫地說道:“我的身份,秦鸞也知道了。”
聽到後半句那短短的六個字,房玄策舀粥的動作微微一頓,不過很快就恢複如常。
他將已經盛好熱粥的瓷碗遞給隋便,淡淡說道:“先喝粥。”
天大地下肚子最大,隻有吃飽了肚子才有力氣想別的。這是當初那個凍死在寒冬臘月裏的那個老仆告訴自己的。
隋便聞言點點頭,接過那隻瓷碗,眼前這家夥依舊還是刀子嘴豆腐心。
等到兩人將一鍋熱粥消滅幹淨後,房玄策將兩隻瓷碗放在鍋裏,平靜地說道:“其實我早就想到會是這樣了。”
若是秋狩圍獵中李濟民一心想將隋便置於死地,那勢必在針對隋便的獵殺中不會伸出援手。
這樣一來跟在李濟民身邊並且與隋便交好的秦鸞勢必會按耐不住,說不定還會直接去找到李濟民。
以秦鸞的性情脾氣,說不定還會做出當場質問後者的荒唐事。
至於李濟民,十有八九也會將隋便的真實身份告訴他,如此一來自己不出兵伸出援手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他身為大隋的二皇子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去救一個前朝的太子。
而且隻怕在當時李濟民也沒有比這更好的理由將此事搪塞過去了。
接下來隋便又將秦鸞在山溪邊把重傷昏迷的他安全帶到一座山洞以及後者所說的話一股腦兒地告訴了房玄策。
因為秦鸞不但認識自己,更也與房玄策相熟,而且隋便知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鸞與房玄策的關係要比同自己的關係更加密切。
畢竟秦鸞在極大程度上將自己當做了恩人,一直覺得虧欠自己的是份重如泰山的救命之恩。
但對於房玄策,秦鸞則是將他視為真正意義上的兄弟。
當然這種事對於隋便來說談不上羨慕,畢竟房玄策這人同自己比起來確實更好相處。
房玄策聽完沉默不語,過了半晌才悠悠開口道:“這樣一來秦大哥確實就不欠你什麽了。”
隋便點點頭,不過緊接著又搖了搖頭,露出一抹苦笑,道:“我也從來都沒說過他有虧欠過我。”
房玄策看了眼虛掩的院門,輕聲說道:“你可以不這麽說,但卻不能不允許他會這樣想。”
隋便聽到這番高深叵測的話後,撇了撇嘴,所以說同讀書人說話才最繞口。
“所以接下來你有什麽打算?”房玄策看向隋便,目光如炬地問道。
如今秦大哥已經對李濟民謊稱隋便已經死了,不管李濟民信不信這件事其實都算可以暫時擱置下了。
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如秦鸞所說地那樣,隋便不能夠再出現在太安城,不再出現在李濟民的身前。
但他知道,以隋便的性子以及心思,沒有人能夠將自己的心意強加到他的身上。
果不其然,自己的話音剛落對麵的隋便就已經開口道:“或許就不能同你一起等到秋狩大典結束再迴太安城了,我得先行一步帶呂奉仙進城去見青雲。”
“然後呢?”房玄策鍥而不舍地追問道。
帶呂奉仙見到青雲後你又要何去何從。
看到房玄策眼眸中的複雜神色,隋便苦澀一笑,說道:“其實有些事情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我能夠左右的。”
“那還有誰?還有誰能夠左右你這大隋太子的決定?!”房玄策聞言猛然站起身來,低喝道。
“很多。”隋便抬眸毫不避讓地迎上房玄策那道盛怒的目光,輕聲說道:“你,周修福,有間客棧裏的老寅,還有蟄伏在太安城多年始終沒有浮上水麵來的前朝遺臣,他們都可以左右我的決定。”
聽到這番話,房玄策微微一怔,旋即歎了口氣,苦澀一笑,“你這個太子當得累不累啊。”
隋便抿了抿薄唇,緘默不語。
還有一件事他沒有告訴房玄策,那就是其實在所有的這些事情背後皆是因為有一人在推波助瀾。
那就是遠在西洲天邊的那位楊老先生。
在那座法壇之時,他就已經替自己做出了選擇,當然隋便不會對此心生怨恨。
因為他知道這種結果對於那群苦心等待著的前朝遺老來說無疑是最讓人寬慰的。
“算了,不再逼問你了。”房玄策看著隋便,無可奈何地說道。
聽到這番話隋便頓時感覺如釋重負,他朝房玄策看來,咧嘴一笑,道:“好家夥,整得跟刑訊逼供一樣,嚇得我這一身冷汗。”
“你不用在這跟我貧嘴。”房玄策端起那口小鍋,說道:“接下來的路該怎樣走你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吧。”
說完他便端著鍋離開了石桌,隻留下隋便一人在那靜坐沉思。
...
李濟民在司禮監掌印太監趙公公的引領下穿過昭陵行宮的前中兩座大殿。
他看到兩座大殿的屍體正在被人搬運離開,地麵殿磚上的鮮血也被一眾太監忙碌清洗著。
看起來一切都是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的模樣,也預示著那場跌宕起伏的叛軍作亂真正落下了帷幕。
一念至此李濟民眉頭微微皺起,究竟是誰在自己之前解了昭陵山之危?李景涼如今又身在何處?
帶著這些疑問,李濟民跟在趙公公身後走進了後殿中。
後殿之上的屍體以及鮮血已經被清理幹淨,甚至是連磚縫中也見不到一絲的血跡。
若不是對血腥味極為敏感的李濟民嗅到了殿中還殘存著的一縷血腥氣,他可能不會想到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血腥慘烈的屠殺。
李濟民見到偌大的後殿中隻有兩人。
坐在龍椅上的父皇,以及站在台階下的李雍和。
如今還有再多上個趙公公和自己。
“兒臣叩見父皇。”李濟民見到李湯安然無恙後,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他雙膝跪地,叩首道。
在半日中經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謀反逼宮的李湯神情明顯不濟,最讓他悲憤不已的是那個逆子就這樣死了。
“起來吧。”李湯微微擺手,示意道。
李濟民站起身來,用眼角的餘光看向李雍和,後者神色自若,有意思的是兄弟兩人似乎極有默契,李雍和也正朝他這邊望來。
“父皇,如今昭陵山之危已解,兒臣特意向您呈交虎符。”
說完李濟民就將那枚虎符從懷中取出,然後捧著虎符的雙手高過頭頂,神情肅穆地說道。
李雍和見此微微一怔,原本他以為李濟民會借此將虎符重新“據為己有”,亦或者會遲些再將虎符交給父皇,沒想到今日就在大殿之上他會如此果斷利索地將虎符再度交出。
李湯看著台階下那張風塵仆仆的麵龐,感慨頗多。
同樣是身為自己的兒子,一個不辭辛苦馳援進忠,一個起兵謀反逼宮退位,最後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父皇。”雙手捧著虎符的李濟民再次出聲提醒道。
被打斷思緒的李湯迴過神來,他對著候在台下的趙公公揮了揮手,示意他將虎符接過來。
“好了,朕有些累了,你們先下去吧。”李湯將虎符攥在手中,神色疲倦地說道。
“濟民,一路奔波你也迴去好好休息。”李湯站起身來,走下台階現在李濟民身邊,語重心長地囑咐道。
“兒臣多謝父皇厚愛。”李濟民聞言躬身說道。
目送著李湯在趙公公的攙扶下走出後殿,此時大殿中就隻剩下了李雍和與李濟民兄弟二人。
“李景涼人呢?”李濟民轉身看向好整以暇的李雍和,問道。
他很奇怪剛才父皇為何對李景涼一事隻字不提。
不過看到父皇憔悴的神色,李濟民還是將那個疑問強壓了下去,他想自己能夠在李雍和身上詢問到答案。
“死了。”李雍和聞言淡淡一笑,道。
那處之泰然的神色漫不經心的語氣仿佛就是死了一個互不相識的路人般,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兩人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什麽?!”李濟民聽到這兩個字後眉頭緊鎖,凝聲道。
原本他以為父皇已經將起兵作亂的李景涼關入大牢,但沒想到後者竟然已經死了。
“他怎麽死得?”李濟民追問道。
“若我說是父皇下的命令你信不信?”李雍和緩緩走到李濟民跟前,麵帶笑意地問道。
李濟民抿了抿嘴角,父皇會如此狠心?
“騙你的。”見到李濟民沉默不語,不想再逗弄他的李雍和打趣說道:“是我親手將他殺了。”
“為什麽?”聽到這個消息的李濟民震驚問道。
“為什麽?”李雍和重複了一遍他的話,仿佛聽到了一個天大的笑話般毫不避諱的笑道:“你問我為什麽?起兵逼宮,屠殺朝臣,最後再加上一條欲害太子,這三條中的哪一條不足以治他的死罪?”
偌大的宮殿內依舊迴蕩著李雍和那肆意妄為的笑聲,李濟民死死盯著身前這個宛若妖魔般的李雍和,冷聲說道:“李景涼起兵謀逆一事你事先知不知情?”
李濟民原本以為他會顧左右而言他,沒想到後者竟然毫不猶豫地點頭應道:“我當然知道,甚至他能夠在你趕來之前走進後殿也是因為我的緣故。”
“為什麽?”李濟民咬牙切齒地問道:“他可是你的親弟弟!”
“因為他覬覦了他不該覬覦的東西,所以他必須要死。”李雍和神色冰冷地說道:“所以即便是我的親弟弟都要死,更何況是你呢!”
說完這番話後,李雍和便徑直走出了後殿。
獨自站在大殿內的李濟民抬頭看向那張高高在上的金色龍椅,呢喃道:“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