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城的郡守姓郭名守仁,字屬石,擔任一城之主已經有二十年有餘。
自大梁攻陷隋朝皇都後,中央內閣重臣一律改頭換麵,如今朝堂之上已經極少見到前朝老人了。
但大梁皇帝李湯又本著任人唯賢之策,對邊疆之地的文臣重之用之,所以作為前朝老臣的郭守仁在這西洲高昌已經穩坐了二十年的郡守之位。
這日,原本在郡守府處理公事的他得到一封消息。
作為頂頭上司的北庭都護府長史大人來到了高昌城。
與之同行的還有一位掌事太監。
當然,最重要的是後者還帶來了太安城中的一道聖詔。
聽到這消息後,郭守仁臉色有些難看,心中生出不祥的預感。
他猜到對方多半不是朝自己來的,若真如此恰恰是最讓他擔心的。
自從董和離開西洲這位高昌城的郡守大人就一直在算著日子,不曾想現在真被他算到了。
二十五年前有位寒門士子不遠千裏踏入了那座隋朝皇都,自始至終都不被身邊人看好的他卻在那場科舉大試中鯉魚躍龍門以進士出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而當時的國子監祭酒正是楊自在。
郭守仁一直將楊自在老先生當做自己的授業恩師,隻是這件事不足為外人說道。
幾年後郭守仁被外放出京,在高昌城擔任郡守一職,是正兒八經的正四品官身。
三年後國子監祭酒楊自在進入東宮擔任太子少保。
而十二年後隋朝皇都失守,楊自在老先生帶著一位稚童以及一位車夫找到了自己。
若說這其中沒有那位老人的謀劃他郭守仁是萬萬不敢相信的。
至於那名稚童的身份,恩師不提一句所以哪怕自己心中有了猜測也不敢吐露半字。
“啟稟大人,都護府長史大人帶人進城後沒有半刻修整,直奔陪戎校尉府宅去了。”
門外心腹的一聲迴稟打斷了郭守仁的淩亂思緒,旋即他站起身來猛然推開房門,輕喝道:“備馬!”
似乎是意識到了某事,他轉頭對心腹吩咐道:“召集府上近衛,隨我一同前往!”
從未見過自家大人這般失態模樣的他急忙應道;“屬下遵命!”
城中百姓看到隋家院門前今日擺起了好大的陣仗,哪怕之前隋便擔任陪戎校尉時也沒見這麽熱鬧。
香車名駒,錦幡大纛。
隻是這院門怎麽遲遲不開?
院中老人聽著外邊熟悉的官場儀仗聲,緩緩合上了那本《論語》。
而一直養傷在家的隋便此刻也已經走到了院門前。
早就得到消息的杜行甲背對隋便坐在門前台階一旁,說道:“你若想走,我可以護你和老先生周全。”
代價自然就是整座西洲再無他們的立足之地,甚至眼前老人十二年的謀劃也會被人尋出蛛絲馬跡最後連根拔起。
隋便聞言搖搖頭,或許在此之前以他的心性會選擇“留得青山在”,但見過了那抹紅衣,許下了那份約定,他想獨自麵對這一切。
“又不是送死,杜叔不用這般悲壯。”隋便雙手放在門栓上,打趣說道。
杜行甲袖中雙手微攥,若真如楊老頭所說,進入太安城走進大梁皇室眼中,那與死有何異?
本來按照楊老頭的謀劃,再過三年邊關十八萬騎軍就會超過半數倒戈相向,整座西洲連帶八府六郡的城池上都會豎起隋字大纛。
可現在卻提前了整整三年。
三年足夠他從天象跨入接引一境了。
“去吧。”楊自在站起身來一錘定音道。
隋便輕嗯一聲,緩緩推開院門,一步邁出。
門外人群擁擠熱鬧異常,門內兩人站立久久無言。
“陪戎校尉隋便接旨聽詔,上奉天命下啟民心...”
等到郭守仁帶人趕到隋家後,門前百姓已經散去了大半,不過他還是從路人口中得知了那個消息。
他急忙下馬,吩咐府中近衛守在門口不得任何人靠近後便腳步匆忙地走進隋家院落。
為了避開城中探子的耳目,整整十二年他從未踏足這座府宅。
在進院之前,他細心整理官袍,為的是在恩師麵前不失儀度。
剛一邁過門檻,這位一城之主便見到了院中那位曆經滄桑卻仍精神矍鑠的老人。
一如二十多年前在翰林院初見之時。
“學生郭守仁拜見恩師。”他對其躬身到底,尊崇備至喊道。
楊自在聞言緩緩抬頭,看著眼前當朝四品的封疆大吏,笑吟吟地說道:“屬石,來了啊。”
郭守仁直起身來,目光微轉,看到石桌上被老人隨意擱置的那道金黃,點點頭,說道:“聽到宮中的某位掌事太監隨都護府長史一起來這,學生便匆忙趕來,沒想到還是來晚了。”
楊自在雙手攤在膝蓋處,搖頭道:“哪有什麽晚不晚之說,難不成你還想帶人攔旨不成?”
一縷清風微微戳破了院中的暑氣,引來藤架上陣陣“簌簌”之聲。
院中聞聲。
郭守仁默默說道:“是。”
“過來坐下說話吧。”楊自在衝著他招手道。
等到郭守仁極為恭謹地坐在恩師身旁,前者沉默片刻沉聲問道:“殿...隋公子怎麽說?”
楊自在雙手十指交錯,說道:“他已經去黑騎大營那邊交接軍務去了。”
“太安城那邊這麽著急?”郭守仁眉頭微皺,問道。
楊自在點點頭,“看來是有人想要急著見他。”
郭守仁心想道是有人想要急著他死吧,隻是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他怎麽敢當著恩師的麵說出口。
“隋公子若是不想...”郭守仁欲言又止,他知道恩師明白自己的意思。
若是不想就不去,隻是以後高昌城便是真正地與梁為敵了。
楊自在看了他一眼,冷聲嗬斥道:“說什麽糊塗話!”
以一城戰一國,腳下就要死近十萬的百姓。
“是學生愚鈍。”郭守仁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忐忑道。
楊自在歎了口氣,他又何嚐不知道這位學生的苦心深慮。
若是他真有心思,恐怕這身官服就要換成紫袍佩金魚袋了。
“登門是客,你就讓人家這麽跪著?”突兀間一道聲響自門口的方向傳來。
楊自在聞言身軀一震,他不是早已吩咐近衛不準任可人靠近宅院?!
隨後他抬頭看向恩師,見到後者不動聲色,心思玲瓏的他大底已經猜到來人是誰了。
郭守仁迅速轉身,低頭叩首道:“下官見過隋公子。”
這句公子當然不值得他郭守仁的叩首大禮,但那位隋朝的太子卻可以。
“放肆!”身後楊自在怒斥道。
此時郭守仁已經是汗水打濕了官袍。
“好了。”已經從軍營趕迴來的隋便擺手說道:“夫子你這般氣盛可容易傷身體。”
然後他走到郭守仁麵前,將這位郡守大人攙扶起來,說道:“不要把夫子的氣話放在心上,平日裏他可時不時就誇你幾句。”
被拆台的楊自在冷哼一聲。
郭守仁聞言滿臉通紅地說道:“老臣惶恐。”
“萬般事我們坐下說也不遲。”隋便看向郭守仁,說道。
郭守仁聞言手足無措沒有半點一城郡守的儀度。
他可以硬著頭皮同恩師齊坐,但萬萬不敢同這位本該繼承隋朝大統的儲君同坐。
隋便輕聲說道:“今日在這裏我們沒有這麽多的規矩。”
最終院中三人先後落座。
隋便看著石桌上那道金黃旨詔,說道:“在救下董和後就該知道會是這樣,所以郭郡守其實沒必要跑這一趟,所幸也是沒與都護府長史撞上,不然隻是門外那隊披甲精銳就會讓大人你百口莫辯。”
郭守仁聞言緘默不語,是他魯莽行事了。
“不過郭大人的這份心意隋便記下了。”隋便滿臉正色地看著郭守仁,說道。
後者聞言強壓下內心那份激動,他知道這句話就表示對方已經向自己許下了一份承諾。
不過緊接著他搖搖頭,誠懇道:“隋公子萬萬不可這般說。”
身旁楊自在捋了捋胡須,不著痕跡地點點頭。
這就是尋常百姓口中帝王於朝臣的權禦之術。
這種術道仿若生來就是為了帝王家的龍子龍孫所準備。
無師自通。
約摸一炷香後,有人見到郡守大人滿麵春風地從隋家走出,繼而帶隊返迴了郡守府。
等到郭守仁離去,楊自在沉聲說道:“此人可信。”
隋便淡淡一笑,道:“我從未有所懷疑。”
因為他知道這位郭郡守一直是老人所看中之人,不然當年也不會帶他趕赴西洲。
而像郭守仁這般的,整座北庭都護府其實還有很多。
甚至大梁十八道七十二郡一百零八城也有不少人“包藏禍心”蟄伏而動。
有些是這位老人隨意落子,也有些是他精心布局。
這場謀劃,其實從很多年前就開始了。
然後隋便起身對著這位昔日學識冠絕天下的楊太保執手行禮道:“學生謝過夫子。”
楊自在正襟危坐坦然受之。
最後一老一小兩人心有靈犀般目光落在那道旨詔上。
“著陪戎校尉隋便即刻進京述職,官升雲騎尉”。
已經返迴郡守府的郭守仁屏退心腹獨自坐在書房中。
他看著麵前那疊上等的雪白宣紙,思量片刻後提筆然後又緩緩放下。
所以宣紙上依舊是空無一物。
最後房中傳來爽朗笑聲。
在笑聲過後,這位已近知天命的男子微微攥起拳頭,喃喃道:“就是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做那扶龍之臣了。”
自大梁攻陷隋朝皇都後,中央內閣重臣一律改頭換麵,如今朝堂之上已經極少見到前朝老人了。
但大梁皇帝李湯又本著任人唯賢之策,對邊疆之地的文臣重之用之,所以作為前朝老臣的郭守仁在這西洲高昌已經穩坐了二十年的郡守之位。
這日,原本在郡守府處理公事的他得到一封消息。
作為頂頭上司的北庭都護府長史大人來到了高昌城。
與之同行的還有一位掌事太監。
當然,最重要的是後者還帶來了太安城中的一道聖詔。
聽到這消息後,郭守仁臉色有些難看,心中生出不祥的預感。
他猜到對方多半不是朝自己來的,若真如此恰恰是最讓他擔心的。
自從董和離開西洲這位高昌城的郡守大人就一直在算著日子,不曾想現在真被他算到了。
二十五年前有位寒門士子不遠千裏踏入了那座隋朝皇都,自始至終都不被身邊人看好的他卻在那場科舉大試中鯉魚躍龍門以進士出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而當時的國子監祭酒正是楊自在。
郭守仁一直將楊自在老先生當做自己的授業恩師,隻是這件事不足為外人說道。
幾年後郭守仁被外放出京,在高昌城擔任郡守一職,是正兒八經的正四品官身。
三年後國子監祭酒楊自在進入東宮擔任太子少保。
而十二年後隋朝皇都失守,楊自在老先生帶著一位稚童以及一位車夫找到了自己。
若說這其中沒有那位老人的謀劃他郭守仁是萬萬不敢相信的。
至於那名稚童的身份,恩師不提一句所以哪怕自己心中有了猜測也不敢吐露半字。
“啟稟大人,都護府長史大人帶人進城後沒有半刻修整,直奔陪戎校尉府宅去了。”
門外心腹的一聲迴稟打斷了郭守仁的淩亂思緒,旋即他站起身來猛然推開房門,輕喝道:“備馬!”
似乎是意識到了某事,他轉頭對心腹吩咐道:“召集府上近衛,隨我一同前往!”
從未見過自家大人這般失態模樣的他急忙應道;“屬下遵命!”
城中百姓看到隋家院門前今日擺起了好大的陣仗,哪怕之前隋便擔任陪戎校尉時也沒見這麽熱鬧。
香車名駒,錦幡大纛。
隻是這院門怎麽遲遲不開?
院中老人聽著外邊熟悉的官場儀仗聲,緩緩合上了那本《論語》。
而一直養傷在家的隋便此刻也已經走到了院門前。
早就得到消息的杜行甲背對隋便坐在門前台階一旁,說道:“你若想走,我可以護你和老先生周全。”
代價自然就是整座西洲再無他們的立足之地,甚至眼前老人十二年的謀劃也會被人尋出蛛絲馬跡最後連根拔起。
隋便聞言搖搖頭,或許在此之前以他的心性會選擇“留得青山在”,但見過了那抹紅衣,許下了那份約定,他想獨自麵對這一切。
“又不是送死,杜叔不用這般悲壯。”隋便雙手放在門栓上,打趣說道。
杜行甲袖中雙手微攥,若真如楊老頭所說,進入太安城走進大梁皇室眼中,那與死有何異?
本來按照楊老頭的謀劃,再過三年邊關十八萬騎軍就會超過半數倒戈相向,整座西洲連帶八府六郡的城池上都會豎起隋字大纛。
可現在卻提前了整整三年。
三年足夠他從天象跨入接引一境了。
“去吧。”楊自在站起身來一錘定音道。
隋便輕嗯一聲,緩緩推開院門,一步邁出。
門外人群擁擠熱鬧異常,門內兩人站立久久無言。
“陪戎校尉隋便接旨聽詔,上奉天命下啟民心...”
等到郭守仁帶人趕到隋家後,門前百姓已經散去了大半,不過他還是從路人口中得知了那個消息。
他急忙下馬,吩咐府中近衛守在門口不得任何人靠近後便腳步匆忙地走進隋家院落。
為了避開城中探子的耳目,整整十二年他從未踏足這座府宅。
在進院之前,他細心整理官袍,為的是在恩師麵前不失儀度。
剛一邁過門檻,這位一城之主便見到了院中那位曆經滄桑卻仍精神矍鑠的老人。
一如二十多年前在翰林院初見之時。
“學生郭守仁拜見恩師。”他對其躬身到底,尊崇備至喊道。
楊自在聞言緩緩抬頭,看著眼前當朝四品的封疆大吏,笑吟吟地說道:“屬石,來了啊。”
郭守仁直起身來,目光微轉,看到石桌上被老人隨意擱置的那道金黃,點點頭,說道:“聽到宮中的某位掌事太監隨都護府長史一起來這,學生便匆忙趕來,沒想到還是來晚了。”
楊自在雙手攤在膝蓋處,搖頭道:“哪有什麽晚不晚之說,難不成你還想帶人攔旨不成?”
一縷清風微微戳破了院中的暑氣,引來藤架上陣陣“簌簌”之聲。
院中聞聲。
郭守仁默默說道:“是。”
“過來坐下說話吧。”楊自在衝著他招手道。
等到郭守仁極為恭謹地坐在恩師身旁,前者沉默片刻沉聲問道:“殿...隋公子怎麽說?”
楊自在雙手十指交錯,說道:“他已經去黑騎大營那邊交接軍務去了。”
“太安城那邊這麽著急?”郭守仁眉頭微皺,問道。
楊自在點點頭,“看來是有人想要急著見他。”
郭守仁心想道是有人想要急著他死吧,隻是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他怎麽敢當著恩師的麵說出口。
“隋公子若是不想...”郭守仁欲言又止,他知道恩師明白自己的意思。
若是不想就不去,隻是以後高昌城便是真正地與梁為敵了。
楊自在看了他一眼,冷聲嗬斥道:“說什麽糊塗話!”
以一城戰一國,腳下就要死近十萬的百姓。
“是學生愚鈍。”郭守仁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忐忑道。
楊自在歎了口氣,他又何嚐不知道這位學生的苦心深慮。
若是他真有心思,恐怕這身官服就要換成紫袍佩金魚袋了。
“登門是客,你就讓人家這麽跪著?”突兀間一道聲響自門口的方向傳來。
楊自在聞言身軀一震,他不是早已吩咐近衛不準任可人靠近宅院?!
隨後他抬頭看向恩師,見到後者不動聲色,心思玲瓏的他大底已經猜到來人是誰了。
郭守仁迅速轉身,低頭叩首道:“下官見過隋公子。”
這句公子當然不值得他郭守仁的叩首大禮,但那位隋朝的太子卻可以。
“放肆!”身後楊自在怒斥道。
此時郭守仁已經是汗水打濕了官袍。
“好了。”已經從軍營趕迴來的隋便擺手說道:“夫子你這般氣盛可容易傷身體。”
然後他走到郭守仁麵前,將這位郡守大人攙扶起來,說道:“不要把夫子的氣話放在心上,平日裏他可時不時就誇你幾句。”
被拆台的楊自在冷哼一聲。
郭守仁聞言滿臉通紅地說道:“老臣惶恐。”
“萬般事我們坐下說也不遲。”隋便看向郭守仁,說道。
郭守仁聞言手足無措沒有半點一城郡守的儀度。
他可以硬著頭皮同恩師齊坐,但萬萬不敢同這位本該繼承隋朝大統的儲君同坐。
隋便輕聲說道:“今日在這裏我們沒有這麽多的規矩。”
最終院中三人先後落座。
隋便看著石桌上那道金黃旨詔,說道:“在救下董和後就該知道會是這樣,所以郭郡守其實沒必要跑這一趟,所幸也是沒與都護府長史撞上,不然隻是門外那隊披甲精銳就會讓大人你百口莫辯。”
郭守仁聞言緘默不語,是他魯莽行事了。
“不過郭大人的這份心意隋便記下了。”隋便滿臉正色地看著郭守仁,說道。
後者聞言強壓下內心那份激動,他知道這句話就表示對方已經向自己許下了一份承諾。
不過緊接著他搖搖頭,誠懇道:“隋公子萬萬不可這般說。”
身旁楊自在捋了捋胡須,不著痕跡地點點頭。
這就是尋常百姓口中帝王於朝臣的權禦之術。
這種術道仿若生來就是為了帝王家的龍子龍孫所準備。
無師自通。
約摸一炷香後,有人見到郡守大人滿麵春風地從隋家走出,繼而帶隊返迴了郡守府。
等到郭守仁離去,楊自在沉聲說道:“此人可信。”
隋便淡淡一笑,道:“我從未有所懷疑。”
因為他知道這位郭郡守一直是老人所看中之人,不然當年也不會帶他趕赴西洲。
而像郭守仁這般的,整座北庭都護府其實還有很多。
甚至大梁十八道七十二郡一百零八城也有不少人“包藏禍心”蟄伏而動。
有些是這位老人隨意落子,也有些是他精心布局。
這場謀劃,其實從很多年前就開始了。
然後隋便起身對著這位昔日學識冠絕天下的楊太保執手行禮道:“學生謝過夫子。”
楊自在正襟危坐坦然受之。
最後一老一小兩人心有靈犀般目光落在那道旨詔上。
“著陪戎校尉隋便即刻進京述職,官升雲騎尉”。
已經返迴郡守府的郭守仁屏退心腹獨自坐在書房中。
他看著麵前那疊上等的雪白宣紙,思量片刻後提筆然後又緩緩放下。
所以宣紙上依舊是空無一物。
最後房中傳來爽朗笑聲。
在笑聲過後,這位已近知天命的男子微微攥起拳頭,喃喃道:“就是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做那扶龍之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