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英主,實惟獻文。粃粺盡去,淑慝斯分。河、隴歸地,朔漠消氛,實為明主。”
“今上諡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
大中十三年八月初十,隨著王宗實、王茂玄雷霆手段,李溫的皇位算是坐穩了。
坐穩皇位後的李溫,其所做第一件事便是追諡其父李忱。
盡管李忱最後並沒有選擇他,但為了營造順位繼承的印象,李溫還是在群臣建議下,為李忱追諡了宣宗孝皇帝的廟號及諡號。
不過就李忱執政這最後這幾年所做的事情,宣宗這一廟號,顯然有些才不配位。
饒是如此,卻也並不妨礙李溫對其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先帝的諡號與廟號敲定後,李溫隨即改名為“漼”,改明元年號為“鹹通”。
八月二十日,李漼以令狐綯、蕭鄴、蔣伸三人為相,另外以功拔擢裴休入朝為相。
王宗實被冊封驃騎上將軍,兼領樞密使。
亓元實擔任左神策軍中尉,王茂玄依舊擔任右神策軍中尉。
齊元簡升任樞密使,楊玄翼、王宗會分別擔任宣徽南、北兩院院使,楊玄階擔任左神策軍副使。
此外,在癸卯夜駐守鄆王府的張淮鼎也被拔擢為神武大將軍,節製左右神武軍,被授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護軍及清水縣開國侯。
盡管品秩上,張淮鼎隻是正三品,但其父張議潮卻被其節製。
不得不說,張淮鼎算是押對了寶,而他也在得到冊封後,跋扈的返迴了張氏府上。
“碰!!”
“我是否說過,讓你不要接受旁人拉攏?!”
張氏府上,身穿紫袍的張議潮臉色鐵青,而旁邊穿著緋袍的張議潭及張淮銓也欲言又止。
堂內,被指責的張淮鼎臉色難看,他沒想到自己迴到家後,迎來的不是誇獎,而是質問與責罵。
“我憑借本事得來的紫袍,這有什麽錯?”
張淮鼎反問自家阿耶,張議潮聽後卻恨鐵不成鋼:
“北司那群人又會是什麽好人?”
“你今日得到拔擢時,可曾看見南衙同僚們對你的態度?”
“那又如何?!”張淮鼎忍不住笑道:
“所謂南衙,也不過如此。”
“隻要有兵權,便是至尊也需要忌憚於我!”
“您當初如此,大兄如此,劉牧之如此,而今我亦是如此!”
“左右三千神武軍若是訓練得當,我張氏未嚐不可成為南衙北司外的第三股勢力!”
“阿耶,您老了,您那套早就不管用了!”
“您那套若是管用,我張氏何須拋棄河西到長安?”
“這天下,早已經不是愚忠便能得到迴報的天下了,隻有兵權才是實際,其它的不過是個……”
“你放肆!!”
張淮鼎的發泄被張議潮打斷,
張淮鼎越是想向上爬,張議潮就越是後怕。
如果張淮鼎有這個能力,他當然會支持,但張淮鼎沒有。
繼續放任張淮鼎向上爬,隻會給張氏帶來災禍。
“……”
被張議潮打斷後,張淮鼎沉默片刻,不等張議潮繼續教訓他,張淮鼎便平靜道:
“陛下給我賜下宅邸,稍後我便要搬出去了。”
“左右神武軍從明日開始,將交由您與兄長編練。”
話落,他轉過身去,接著又迴頭瞥了一眼張議潮三人:
“我剛才所說,乃是以神武大將軍的身份,而非張氏二郎。”
“您是擔心我也好,瞧不起也罷,總之從即日開始,還請阿耶您在軍中稱某將軍……”
當最後一句話說完,張淮鼎便向外走了出去,而張議潮也被他這番話說得沉默了。
張淮鼎的身影已經消失,張議潭這時才開口道:“我們老了,二郎他們畢竟而立,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你不必太操心。”
“唉……”張議潮長歎一聲,眼神流露片刻擔憂:
“我是擔心他被北司那群宦官蒙騙,越陷越深。”
“不過他說的也對,有兵權總歸好些,起碼遇到事時,還能有反製的能力。”
張議潮並非不懂,隻是關心則亂。
如今冷靜下來,他便轉頭看向了自己的長子張淮銓:
“大郎,你們幾兄弟,日後便相互幫襯些吧,阿耶我老了……”
“阿耶……”張淮銓不知道該說什麽,欲言又止,最後卻還是沒能說出什麽。
總之這日以後,張議潮沒有再去右神武軍,而張淮鼎也將左右神武軍的駐地合到一處。
張淮銓被張淮鼎舉薦為左神武軍將軍,張議潮擔任右神武軍將軍,幾個兄弟被舉薦為統軍。
不過幾日時間,神武軍儼然成了張氏私兵,但後果就是張淮鼎與北司越走越近。
這些消息傳到涼州時,已經是八月末了。
遼闊的草原上,劉繼隆拿著長安進奏院送來的情報反複閱覽,而曹茂、陳瑛兩人則是默默跟在他身後。
待他把所有情報看完,長舒一口氣的同時,不免開始迴憶如今與曆史的不同。
登基的皇帝與年號,和曆史上還是相同的,但整體的局勢卻變了。
張議潮提前入京,因此被卷入到了南衙北司的鬥爭中。
神武軍因此被張淮鼎所把控,這個曆史上害的張淮深身首異處的家夥,徹底在長安站穩腳跟。
除此之外,從整個大唐的局勢來看。
由於夏侯孜戰敗,王式缺少了舉薦之人,所以沒能被調往浙東平叛,依舊在安南坐鎮。
本該在鹹通年間才嶄露頭角的高駢,提前擔任了節度使,如今更是坐鎮嶺南。
有王式和高駢坐鎮“兩南”,南詔是否還能在南邊取得成績?
若是簡單的被擊退還好,可若是遭遇慘敗,那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謀劃?
好在王守文及裘甫之亂,確實削弱了大唐的實力,而唐廷的三次加稅,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眼下河南、淮南的流民數量,比起曆史上的這個階段,隻多不少。
大唐的底子還很厚,自己的底子還很薄。
出頭鳥做不得,也不能做。
整理了思緒後,劉繼隆轉身看向曹茂和陳瑛:
“涼州兩鎮的兵馬,訓練的如何了?”
收複涼州已經五個多月了,雖然時間算不得長,但也不算短了。
“迴節帥,兩鎮兵馬已經訓練好了,但精騎缺少軍馬,暫時隻能湊出兩千精騎。”
陳瑛說罷,曹茂也補充道:
“不隻是涼州兩鎮,其它擴編的幾鎮,也基本缺少軍馬。”
“這次北征居延海,雖說以河西為主,但往返追擊,始終會折損不少軍馬,我覺得……”
曹茂麵露猶豫,顯然是不想耗費軍馬,去居延海作戰。
不過對此,劉繼隆卻肯定道:“居延海是必須要去的,並且不是隻去這一次,而是要每年都去,將巡邏常態化。”
“隻有讓迴鶻人知道,整個河西範圍都是我們的勢力範圍,才能把他們擋在河西之外,保住涼州的安全!”
“日後人口足夠了,我們還得向居延海、休屠澤、白亭海等處遷移百姓,修建城池,開墾土地,把我們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
說到此處,劉繼隆深吸口氣道:“這些日子涼州也算步入正軌,算算日子,我也差不多該迴臨州了。”
“涼州這邊,你們兩人暫時幫持著義山,待居延海的事情了結,曹茂你先迴臨州,陳瑛等都護府消息再迴臨州去。”
“是!”二人作揖應下,隨後便與劉繼隆返迴姑臧城。
迴到城內後,劉繼隆便去到了衙門,並見到了忙碌的李商隱。
曆史上本該這兩年去世的李商隱,如今卻好似煥發了第二春,精神奕奕。
劉繼隆來到時,他正在與二十幾名官吏撥算算盤,喜笑顏開。
“讓我看看,究竟是何事能讓義山如此高興?”
劉繼隆突然開口,李商隱這才發現他竟然走到了自己身旁。
“節帥!”
李商隱起身作揖,劉繼隆卻按住他肩膀,笑著看了看案上文冊:“遷入了不少人口啊。”
“迴節帥,臨州那邊剛送來的文冊,這個月湧入七千多口百姓,基本都要遷入涼州。”
李商隱解釋著,同時拿起文冊翻閱示意道:“從收複涼州算起,前後近六個月的時間,我們向外遷出八萬胡番,向內遷入五萬三千餘口。”
“除了兩萬口是從蘭州遷來的,其餘三萬三千餘口,都是從劍南、山南等道遷移而來的人口。”
“朝廷三次加稅,底下的官吏也不斷加稅,百姓負擔已至七成,連西川都有百姓逃入隴右,可見天下糜爛。”
“如今我府治下,已不下五十四萬口,然耕地不過四百六十餘萬,其中軍田占五,職田占一,百姓占四。”
“府內賦稅,入倉庫者八十餘萬石,三十餘萬貫。”
“其中五成度支軍隊,三成度支衙門,二成度支工人。”
“此外,國子監度支不下二十萬石,全靠牙商采買糧食填平。”
“我府積欠牙商十二萬六千貫,好在甘州來了消息,還有三日便能運香料進入番和地界。”
“此次采買香料十六種,重五百四十石,光胡椒就重百五十石。”
“次批香料若是運往長安販賣,起碼值錢三十萬貫,比財貨翻三倍。”
“拿到這筆錢後,倒是能把積欠牙商的錢財償還,另買十萬商貨,還能結餘八萬。”
李商隱為劉繼隆算了筆帳,總的來說,隴右的財政是支出大於收入。
不過隨著收複涼州,打通河西走廊及西域絲綢之路南道後,隴右和河西都可以憑借絲綢之路獲得不少財富。
盡管不如開元巔峰時期,但也足夠河西與隴右吃飽喝足了。
“還能增長嗎?”
劉繼隆詢問起來,李商隱卻搖頭道:“具體還需等河西的酒使君來到,我才能知道西域南道的需求多少。”
“好。”劉繼隆聞言頷首道:
“既然如此,那我便等酒居延到來,帶著香料前往臨州吧。”
“您要迴去了?”李商隱連忙詢問,盡管他已經能處理好涼州的事情,但有劉繼隆在這,他始終能安心些。
“嗯,出來近半載,也該迴去了。”
說罷,劉繼隆與李商隱閑聊幾句,接著便下去休息去了。
三日後,酒居延果然帶著商隊進入涼州,不過直到九月初七,酒居延才帶著商隊來到姑臧城外。
他與李商隱交接了香料後,這才忐忑的走入了姑臧衙門。
“河西甘州刺史酒居延,參見節帥……”
闊別多年,再以這般姿態與劉繼隆見麵時,酒居延不免有些窘迫。
倒是劉繼隆在麵對他時,還是以曾經的姿態對他爽朗道:
“倒是不錯,雖說不如當年風采,但這使君的氣勢確實不差,快入座!”
“是……”
眼見劉繼隆一如當年,酒居延鬆了口氣,在李商隱安排下入座。
待他坐下,劉繼隆也開始讓人上菜,同時對酒居延詢問道:
“西域商道,比之當年如何?”
“南道尚能與天竺溝通,北道則是因為迴鶻湧入西域而混亂,商道艱難。”
“此次運往於闐的商貨,不到半月時間便售賣一空,供不應求。”
“沾節帥氣運,河西也收獲良多,因此張節帥希望您能多多提供商貨,另外就是人口……”
說到人口,酒居延不免有些窘迫,畢竟他也知道,隴右比他們更缺人口,尤其是漢口。
不過軍令在身,該問的還是得問。
對此,劉繼隆的目光也投向了李商隱,而李商隱也道:
“府內犯事者三百七十八人,牽連及家口九百五十一人。”
“這批人口,有七成是漢口,三成番口。”
“按照之前的規矩,換成上等的硝石或軍馬。”
聽到能有一千多人口遷往河西,其中七成還是漢口後,酒居延不免鬆了口氣,連忙點頭道:
“這是自然,不過我軍也缺乏軍馬,故此隻能換成硝石。”
“這個……”李商隱看向劉繼隆,劉繼隆卻點頭道:“好!”
眼見劉繼隆答應,酒居延連忙作揖感謝,而劉繼隆也並未覺得吃虧。
黑火藥包的威力雖然大,但用作進攻包磚城牆,消耗的數量還是有些大。
隴右軍收複涼州,前後用火藥四萬餘斤,折錢五千餘貫。
以當下的配方,這四萬斤火藥得消耗近三萬斤硝石。
這些硝石基本都是用犯了事的人口與河西換來的,既解決了河西缺少人口的問題,也解決了隴右軍上等硝石不足的問題,倒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對酒居延道:“既然於闐等國所需貨物甚多,那明年開春,便以此次商貨二倍販賣之。”
“此外,今年秋收期間北上蕩平居延海甘州迴鶻之事,我師二千精騎也已準備就緒,隻需張節帥示意便可。”
酒居延稱唿張淮深為節帥,這說明張淮深也不打算與唐廷往來了,不然他稱節帥,可以說是僭越,必然會引起河西內部動蕩。
不過自從索氏出走,李氏投靠後,張淮深在河西即便算不上一言堂,卻也相差不大了,沒有必要遮遮掩掩。
至於出兵居延海,這對隴右好處極大,加上是河西精騎為主,他自然配合。
“既然如此,那末將現在便返迴甘州,將此間事情轉告我家節帥。”
“好。”
劉繼隆沒有作秀阻攔,而是將酒居延送出了衙門,並在酒居延帶著河西三百餘名精騎離開後的第二天,親率二百精騎押送香料,南下臨州。
九月二十日,他率軍返迴了狄道城,也見到了高進達及崔恕等人。
盡管他急想著見見封徽,但都護府確實有很多事需要他處理。
別的不提,單說販給河西的那批犯事之人,便有不少是貪腐的官吏。
正因如此,返迴狄道的劉繼隆,並沒給出城迎接他的所有人好臉色,哪怕是百姓與烈屬自發迎接,他也隻是皮笑肉不笑。
他的態度,令眾人心情沉甸甸的,直到走入都護府正堂,劉繼隆才在坐下後掃視眾人,冷聲開口道:
“我不過出征半載,便有三百多人頂風作案。”
“怎麽?是覺得我遠在涼州,管不了他們了,所以就膽大妄為了?”
三言兩語間,眾人冷汗直冒,高進達不得不硬著頭皮上前作揖:
“節帥,這是我等監察不利才導致的,請節帥責罰……”
劉繼隆沒有迴應他,而是冷聲開口:“韓正可?”
“節帥,下官在此。”
一名二十出頭的綠袍官員走出,而他就是曹茂不在時的都察院主事。
此次犯事的三百多人,基本都是他帶隊抓出來的。
“犯事者都揪出來了嗎?”
劉繼隆質問對方,韓正可卻不卑不亢道:“迴節帥,貪官汙吏及犯事者常有,是掃不清,除不盡的。”
“下官及都察院內官吏,隻能保證不放過任何一個查出的貪官汙吏及犯事者。”
韓宜可這句話倒是很有水平,至少在以前的都護府環境下,是培養不出這種人的,因為韓宜可是經李商隱書信引薦進入隴右的官員。
隴右的底蘊很薄,還在發展中,想要把文化發展起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對此,劉繼隆滿意頷首道:“都察院理應監察府內全境各州,凡有人包庇阻攔,皆以同罪論處!”
“我不曾少你們富貴,你們所用一針一線也都是隴右百姓們省吃儉用交上了的。”
“你們在盤剝壓榨隴右的百姓前,最好先好好迴憶迴憶當年在吐蕃治下,為奴為婢的自己!”
話不多說,劉繼隆起身便往內院走去,而正堂內留下的所有人則是心有餘悸,麵麵相覷。
劉繼隆依舊還是曾經的那個劉繼隆,但他們之中又還有多少人是當初的那個人呢?
這個問題,恐怕他們自己都不敢迴答……
“今上諡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
大中十三年八月初十,隨著王宗實、王茂玄雷霆手段,李溫的皇位算是坐穩了。
坐穩皇位後的李溫,其所做第一件事便是追諡其父李忱。
盡管李忱最後並沒有選擇他,但為了營造順位繼承的印象,李溫還是在群臣建議下,為李忱追諡了宣宗孝皇帝的廟號及諡號。
不過就李忱執政這最後這幾年所做的事情,宣宗這一廟號,顯然有些才不配位。
饒是如此,卻也並不妨礙李溫對其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先帝的諡號與廟號敲定後,李溫隨即改名為“漼”,改明元年號為“鹹通”。
八月二十日,李漼以令狐綯、蕭鄴、蔣伸三人為相,另外以功拔擢裴休入朝為相。
王宗實被冊封驃騎上將軍,兼領樞密使。
亓元實擔任左神策軍中尉,王茂玄依舊擔任右神策軍中尉。
齊元簡升任樞密使,楊玄翼、王宗會分別擔任宣徽南、北兩院院使,楊玄階擔任左神策軍副使。
此外,在癸卯夜駐守鄆王府的張淮鼎也被拔擢為神武大將軍,節製左右神武軍,被授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護軍及清水縣開國侯。
盡管品秩上,張淮鼎隻是正三品,但其父張議潮卻被其節製。
不得不說,張淮鼎算是押對了寶,而他也在得到冊封後,跋扈的返迴了張氏府上。
“碰!!”
“我是否說過,讓你不要接受旁人拉攏?!”
張氏府上,身穿紫袍的張議潮臉色鐵青,而旁邊穿著緋袍的張議潭及張淮銓也欲言又止。
堂內,被指責的張淮鼎臉色難看,他沒想到自己迴到家後,迎來的不是誇獎,而是質問與責罵。
“我憑借本事得來的紫袍,這有什麽錯?”
張淮鼎反問自家阿耶,張議潮聽後卻恨鐵不成鋼:
“北司那群人又會是什麽好人?”
“你今日得到拔擢時,可曾看見南衙同僚們對你的態度?”
“那又如何?!”張淮鼎忍不住笑道:
“所謂南衙,也不過如此。”
“隻要有兵權,便是至尊也需要忌憚於我!”
“您當初如此,大兄如此,劉牧之如此,而今我亦是如此!”
“左右三千神武軍若是訓練得當,我張氏未嚐不可成為南衙北司外的第三股勢力!”
“阿耶,您老了,您那套早就不管用了!”
“您那套若是管用,我張氏何須拋棄河西到長安?”
“這天下,早已經不是愚忠便能得到迴報的天下了,隻有兵權才是實際,其它的不過是個……”
“你放肆!!”
張淮鼎的發泄被張議潮打斷,
張淮鼎越是想向上爬,張議潮就越是後怕。
如果張淮鼎有這個能力,他當然會支持,但張淮鼎沒有。
繼續放任張淮鼎向上爬,隻會給張氏帶來災禍。
“……”
被張議潮打斷後,張淮鼎沉默片刻,不等張議潮繼續教訓他,張淮鼎便平靜道:
“陛下給我賜下宅邸,稍後我便要搬出去了。”
“左右神武軍從明日開始,將交由您與兄長編練。”
話落,他轉過身去,接著又迴頭瞥了一眼張議潮三人:
“我剛才所說,乃是以神武大將軍的身份,而非張氏二郎。”
“您是擔心我也好,瞧不起也罷,總之從即日開始,還請阿耶您在軍中稱某將軍……”
當最後一句話說完,張淮鼎便向外走了出去,而張議潮也被他這番話說得沉默了。
張淮鼎的身影已經消失,張議潭這時才開口道:“我們老了,二郎他們畢竟而立,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你不必太操心。”
“唉……”張議潮長歎一聲,眼神流露片刻擔憂:
“我是擔心他被北司那群宦官蒙騙,越陷越深。”
“不過他說的也對,有兵權總歸好些,起碼遇到事時,還能有反製的能力。”
張議潮並非不懂,隻是關心則亂。
如今冷靜下來,他便轉頭看向了自己的長子張淮銓:
“大郎,你們幾兄弟,日後便相互幫襯些吧,阿耶我老了……”
“阿耶……”張淮銓不知道該說什麽,欲言又止,最後卻還是沒能說出什麽。
總之這日以後,張議潮沒有再去右神武軍,而張淮鼎也將左右神武軍的駐地合到一處。
張淮銓被張淮鼎舉薦為左神武軍將軍,張議潮擔任右神武軍將軍,幾個兄弟被舉薦為統軍。
不過幾日時間,神武軍儼然成了張氏私兵,但後果就是張淮鼎與北司越走越近。
這些消息傳到涼州時,已經是八月末了。
遼闊的草原上,劉繼隆拿著長安進奏院送來的情報反複閱覽,而曹茂、陳瑛兩人則是默默跟在他身後。
待他把所有情報看完,長舒一口氣的同時,不免開始迴憶如今與曆史的不同。
登基的皇帝與年號,和曆史上還是相同的,但整體的局勢卻變了。
張議潮提前入京,因此被卷入到了南衙北司的鬥爭中。
神武軍因此被張淮鼎所把控,這個曆史上害的張淮深身首異處的家夥,徹底在長安站穩腳跟。
除此之外,從整個大唐的局勢來看。
由於夏侯孜戰敗,王式缺少了舉薦之人,所以沒能被調往浙東平叛,依舊在安南坐鎮。
本該在鹹通年間才嶄露頭角的高駢,提前擔任了節度使,如今更是坐鎮嶺南。
有王式和高駢坐鎮“兩南”,南詔是否還能在南邊取得成績?
若是簡單的被擊退還好,可若是遭遇慘敗,那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謀劃?
好在王守文及裘甫之亂,確實削弱了大唐的實力,而唐廷的三次加稅,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眼下河南、淮南的流民數量,比起曆史上的這個階段,隻多不少。
大唐的底子還很厚,自己的底子還很薄。
出頭鳥做不得,也不能做。
整理了思緒後,劉繼隆轉身看向曹茂和陳瑛:
“涼州兩鎮的兵馬,訓練的如何了?”
收複涼州已經五個多月了,雖然時間算不得長,但也不算短了。
“迴節帥,兩鎮兵馬已經訓練好了,但精騎缺少軍馬,暫時隻能湊出兩千精騎。”
陳瑛說罷,曹茂也補充道:
“不隻是涼州兩鎮,其它擴編的幾鎮,也基本缺少軍馬。”
“這次北征居延海,雖說以河西為主,但往返追擊,始終會折損不少軍馬,我覺得……”
曹茂麵露猶豫,顯然是不想耗費軍馬,去居延海作戰。
不過對此,劉繼隆卻肯定道:“居延海是必須要去的,並且不是隻去這一次,而是要每年都去,將巡邏常態化。”
“隻有讓迴鶻人知道,整個河西範圍都是我們的勢力範圍,才能把他們擋在河西之外,保住涼州的安全!”
“日後人口足夠了,我們還得向居延海、休屠澤、白亭海等處遷移百姓,修建城池,開墾土地,把我們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
說到此處,劉繼隆深吸口氣道:“這些日子涼州也算步入正軌,算算日子,我也差不多該迴臨州了。”
“涼州這邊,你們兩人暫時幫持著義山,待居延海的事情了結,曹茂你先迴臨州,陳瑛等都護府消息再迴臨州去。”
“是!”二人作揖應下,隨後便與劉繼隆返迴姑臧城。
迴到城內後,劉繼隆便去到了衙門,並見到了忙碌的李商隱。
曆史上本該這兩年去世的李商隱,如今卻好似煥發了第二春,精神奕奕。
劉繼隆來到時,他正在與二十幾名官吏撥算算盤,喜笑顏開。
“讓我看看,究竟是何事能讓義山如此高興?”
劉繼隆突然開口,李商隱這才發現他竟然走到了自己身旁。
“節帥!”
李商隱起身作揖,劉繼隆卻按住他肩膀,笑著看了看案上文冊:“遷入了不少人口啊。”
“迴節帥,臨州那邊剛送來的文冊,這個月湧入七千多口百姓,基本都要遷入涼州。”
李商隱解釋著,同時拿起文冊翻閱示意道:“從收複涼州算起,前後近六個月的時間,我們向外遷出八萬胡番,向內遷入五萬三千餘口。”
“除了兩萬口是從蘭州遷來的,其餘三萬三千餘口,都是從劍南、山南等道遷移而來的人口。”
“朝廷三次加稅,底下的官吏也不斷加稅,百姓負擔已至七成,連西川都有百姓逃入隴右,可見天下糜爛。”
“如今我府治下,已不下五十四萬口,然耕地不過四百六十餘萬,其中軍田占五,職田占一,百姓占四。”
“府內賦稅,入倉庫者八十餘萬石,三十餘萬貫。”
“其中五成度支軍隊,三成度支衙門,二成度支工人。”
“此外,國子監度支不下二十萬石,全靠牙商采買糧食填平。”
“我府積欠牙商十二萬六千貫,好在甘州來了消息,還有三日便能運香料進入番和地界。”
“此次采買香料十六種,重五百四十石,光胡椒就重百五十石。”
“次批香料若是運往長安販賣,起碼值錢三十萬貫,比財貨翻三倍。”
“拿到這筆錢後,倒是能把積欠牙商的錢財償還,另買十萬商貨,還能結餘八萬。”
李商隱為劉繼隆算了筆帳,總的來說,隴右的財政是支出大於收入。
不過隨著收複涼州,打通河西走廊及西域絲綢之路南道後,隴右和河西都可以憑借絲綢之路獲得不少財富。
盡管不如開元巔峰時期,但也足夠河西與隴右吃飽喝足了。
“還能增長嗎?”
劉繼隆詢問起來,李商隱卻搖頭道:“具體還需等河西的酒使君來到,我才能知道西域南道的需求多少。”
“好。”劉繼隆聞言頷首道:
“既然如此,那我便等酒居延到來,帶著香料前往臨州吧。”
“您要迴去了?”李商隱連忙詢問,盡管他已經能處理好涼州的事情,但有劉繼隆在這,他始終能安心些。
“嗯,出來近半載,也該迴去了。”
說罷,劉繼隆與李商隱閑聊幾句,接著便下去休息去了。
三日後,酒居延果然帶著商隊進入涼州,不過直到九月初七,酒居延才帶著商隊來到姑臧城外。
他與李商隱交接了香料後,這才忐忑的走入了姑臧衙門。
“河西甘州刺史酒居延,參見節帥……”
闊別多年,再以這般姿態與劉繼隆見麵時,酒居延不免有些窘迫。
倒是劉繼隆在麵對他時,還是以曾經的姿態對他爽朗道:
“倒是不錯,雖說不如當年風采,但這使君的氣勢確實不差,快入座!”
“是……”
眼見劉繼隆一如當年,酒居延鬆了口氣,在李商隱安排下入座。
待他坐下,劉繼隆也開始讓人上菜,同時對酒居延詢問道:
“西域商道,比之當年如何?”
“南道尚能與天竺溝通,北道則是因為迴鶻湧入西域而混亂,商道艱難。”
“此次運往於闐的商貨,不到半月時間便售賣一空,供不應求。”
“沾節帥氣運,河西也收獲良多,因此張節帥希望您能多多提供商貨,另外就是人口……”
說到人口,酒居延不免有些窘迫,畢竟他也知道,隴右比他們更缺人口,尤其是漢口。
不過軍令在身,該問的還是得問。
對此,劉繼隆的目光也投向了李商隱,而李商隱也道:
“府內犯事者三百七十八人,牽連及家口九百五十一人。”
“這批人口,有七成是漢口,三成番口。”
“按照之前的規矩,換成上等的硝石或軍馬。”
聽到能有一千多人口遷往河西,其中七成還是漢口後,酒居延不免鬆了口氣,連忙點頭道:
“這是自然,不過我軍也缺乏軍馬,故此隻能換成硝石。”
“這個……”李商隱看向劉繼隆,劉繼隆卻點頭道:“好!”
眼見劉繼隆答應,酒居延連忙作揖感謝,而劉繼隆也並未覺得吃虧。
黑火藥包的威力雖然大,但用作進攻包磚城牆,消耗的數量還是有些大。
隴右軍收複涼州,前後用火藥四萬餘斤,折錢五千餘貫。
以當下的配方,這四萬斤火藥得消耗近三萬斤硝石。
這些硝石基本都是用犯了事的人口與河西換來的,既解決了河西缺少人口的問題,也解決了隴右軍上等硝石不足的問題,倒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對酒居延道:“既然於闐等國所需貨物甚多,那明年開春,便以此次商貨二倍販賣之。”
“此外,今年秋收期間北上蕩平居延海甘州迴鶻之事,我師二千精騎也已準備就緒,隻需張節帥示意便可。”
酒居延稱唿張淮深為節帥,這說明張淮深也不打算與唐廷往來了,不然他稱節帥,可以說是僭越,必然會引起河西內部動蕩。
不過自從索氏出走,李氏投靠後,張淮深在河西即便算不上一言堂,卻也相差不大了,沒有必要遮遮掩掩。
至於出兵居延海,這對隴右好處極大,加上是河西精騎為主,他自然配合。
“既然如此,那末將現在便返迴甘州,將此間事情轉告我家節帥。”
“好。”
劉繼隆沒有作秀阻攔,而是將酒居延送出了衙門,並在酒居延帶著河西三百餘名精騎離開後的第二天,親率二百精騎押送香料,南下臨州。
九月二十日,他率軍返迴了狄道城,也見到了高進達及崔恕等人。
盡管他急想著見見封徽,但都護府確實有很多事需要他處理。
別的不提,單說販給河西的那批犯事之人,便有不少是貪腐的官吏。
正因如此,返迴狄道的劉繼隆,並沒給出城迎接他的所有人好臉色,哪怕是百姓與烈屬自發迎接,他也隻是皮笑肉不笑。
他的態度,令眾人心情沉甸甸的,直到走入都護府正堂,劉繼隆才在坐下後掃視眾人,冷聲開口道:
“我不過出征半載,便有三百多人頂風作案。”
“怎麽?是覺得我遠在涼州,管不了他們了,所以就膽大妄為了?”
三言兩語間,眾人冷汗直冒,高進達不得不硬著頭皮上前作揖:
“節帥,這是我等監察不利才導致的,請節帥責罰……”
劉繼隆沒有迴應他,而是冷聲開口:“韓正可?”
“節帥,下官在此。”
一名二十出頭的綠袍官員走出,而他就是曹茂不在時的都察院主事。
此次犯事的三百多人,基本都是他帶隊抓出來的。
“犯事者都揪出來了嗎?”
劉繼隆質問對方,韓正可卻不卑不亢道:“迴節帥,貪官汙吏及犯事者常有,是掃不清,除不盡的。”
“下官及都察院內官吏,隻能保證不放過任何一個查出的貪官汙吏及犯事者。”
韓宜可這句話倒是很有水平,至少在以前的都護府環境下,是培養不出這種人的,因為韓宜可是經李商隱書信引薦進入隴右的官員。
隴右的底蘊很薄,還在發展中,想要把文化發展起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對此,劉繼隆滿意頷首道:“都察院理應監察府內全境各州,凡有人包庇阻攔,皆以同罪論處!”
“我不曾少你們富貴,你們所用一針一線也都是隴右百姓們省吃儉用交上了的。”
“你們在盤剝壓榨隴右的百姓前,最好先好好迴憶迴憶當年在吐蕃治下,為奴為婢的自己!”
話不多說,劉繼隆起身便往內院走去,而正堂內留下的所有人則是心有餘悸,麵麵相覷。
劉繼隆依舊還是曾經的那個劉繼隆,但他們之中又還有多少人是當初的那個人呢?
這個問題,恐怕他們自己都不敢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