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之後,張蠔、喬茂和武寧三人的傷勢已經痊愈,唯有公羊高被鄧羌的鉤戟傷及骨頭,一時半會還好不了。
唿延信、張蠔、喬茂和武寧四人已經集合完畢,隻見四人手中各持有一杆丈餘長的長矛,腰間懸著一把戰刀,在張蠔、喬茂和武寧三人的肩膀之上,還扛著一大捆繩索。
“此次前去南陽路途遙遠,太行山下又有慕容鮮卑大軍封鎖,你們四人一定要小心加小心,萬萬不可莽撞。
在路上,也要低調行事,免得出現什麽意外。
到達南陽之後,若是能夠說服唿延毒,那是最好不過;若是唿延毒不同意,你們就速速返迴,我們再尋其它的方法。”
唿延信聽後,拱手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會不辱使命。”
冉閔看向唿延信腰間的金刀,點了點頭。
張蠔也是說道:“父親,您就放心吧,我一定會安全地護送唿延將軍到南陽的。”
冉閔點頭,遂道:“那你們現在便出發吧!”
唿延信和張蠔四人來到碗子城的東邊,隻見在那裏有一條林間小道,直通山穀。(詳見第435章:參觀碗子城)
林間小道用青石堆砌,將士們早已將道路上的積雪掃開。
“去吧,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唿延信等人點頭,而後轉身直向山穀走去。
來到山穀,隻見積雪甚厚,於是四人用繩索相連,張蠔在前,一邊行走,一邊拿手中長矛不斷試探山穀中積雪的厚度。
四人沿著山穀一路行走,快走到山腳下時,已經能夠看到遠處平原上接天連地般慕容鮮卑大營的帳篷。
四人轉而向東,行走不遠,眼前出現了一麵高約數十丈的峭壁,峭壁直上直下,幾近垂直。
“你們在這兒等我!”
張蠔將兩捆長繩扛在肩上,將另外一捆長繩綁於腰間,又從腰間抽出雙刀,“噌噌噌”的便直向峭壁上跑去。
張蠔雙腿雙刀並用,交替前行,不斷有碎石落下。
張蠔三大絕技之一,便是腳如吸盤,攀爬城牆如履平地。
峭壁雖然陡峭,但在張蠔的腳下卻如翻越城牆,並不成問題,再加上有兩把戰刀輔助,更是輕而易舉。
過不多時,張蠔來到山頂之上,從腰間解下長繩,係於一棵大樹之上,而後再將三捆大繩相連,墜於峭壁之下。
唿延信、喬茂和武寧三人先後將長繩係於腰間,而後雙手用力,雙腳蹬壁,慢慢地爬到山頂之上。
至黃昏時分,四人已經來到山頂,而後又沿著山穀,一路疾行,至天黑時分,已經來到太行山腳下。
四人沿著太行山腳下一路疾奔,而後繞過慕容鮮卑的大營,直向南方而去。
至天明時分,四人已經來到黃河岸邊。
又是經過五日行軍,唿延信和張蠔等人終於來到南陽。
“信兒,你怎麽來了?”
唿延毒見到唿延信幾人風塵仆仆,滿身灰塵的樣子,又道:
“你們不隨冉閔陛下作戰,怎麽跑到南陽來了?難道戰事出現不利?”
唿延信拱手道:“叔父,如今燕國、秦國和姚襄大軍三方聯合,共同圍攻野王,陛下迫不得已,隻好退兵防守太行山。”
唿延毒聽罷,心中著急地問道:“那劉俊、劉寧兄弟二人和寇頭校尉呢?”
唿延毒並不關心冉閔的死活,而是更加關心眾匈奴將士的安危。
“叔父,他們都好,匈奴將士也沒有出現大的傷亡。隻是如今燕國、秦國和姚襄聯軍陳兵太行山南麓,而張平又出兵上黨,攻打天井關。
我們南北受敵,無路可走啊!
況且太行山中糧食有限,若是長此下去,隻怕眾將士不會戰死,也會被活活地餓死。”
唿延毒長歎一聲,說道:“如今敵強我弱,想要打敗燕國、秦國、姚襄和張平四方聯軍,談何容易?
你們就安心地待在這裏,至於想出兵救援,就不要想了。”
唿延信聽後,頓時心中著急,於是連忙說道:
“叔父,若是冉閔陛下身亡,那以後我們匈奴人可就真的沒有立足之地了。
陛下已經答應了我們,隻要能打敗燕國和秦軍,便將山西之地讓給我們匈奴人居住。”
唿延毒聽罷,低下頭去,默不作聲。
此時,隻聽得張蠔說道:“唿延老將軍,我父親授命於天,將來定會一統天下。
雖然如今敵強我弱,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乃是常事。
我父親一路南下,慕容燕國、拓跋代國、秦國、姚襄、劉務桓等人一路圍追堵截,但是我父親哪一次不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呢?”
唿延毒看向張蠔,驚訝地問道:“你又是何人?”
此時,一旁的唿延信連忙介紹道:“叔父,他就是麵具張!”
“麵具張?”
唿延毒聽罷,頓時一驚,麵具張威名赫赫,天下之人無人不知。
此時,隻聽得張蠔再次說道:“唿延老將軍,若是你能出兵從後方攻擊慕容鮮卑大軍,我父親率兵從太行山上殺下。
到時我們南北夾擊,大破燕國聯軍,也不是什麽難事。”
就在這時,忽見兩人闖進帳篷,眾人定眼一看,原來是鄧襄和王遠二人。
鄧襄和王遠,是當初冉閔留下來幫助桓溫訓練騎兵隊伍的。
二人衝進帳篷,“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大聲地說道:“唿延將軍,請您救救陛下吧!”
唿延信也是“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道:
“叔父,這是我們匈奴人翻身的唯一機會,若是陛下戰死,我們匈奴人以後隻能淪落為其它種族的附庸,甚至還有亡族之危。”
“亡族之危?”
唿延毒手撫長須,心想:
“如今劉務桓帶領十餘萬匈奴人遷至塞北,依附於拓跋什翼犍。
而自己帶領的眾匈奴人南下,暫居南陽,依附於桓溫。
而劉寧和劉俊二人帶領的匈奴人跟隨冉閔退至太行山中。
若是冉閔真的死了,那以後匈奴人崛起的希望可真就渺茫了,亡族之危,也不再是什麽危言聳聽。
可是,如今自己依附於桓溫,若是冒然出兵,隻怕會引得桓溫不高興。
若是派人前往江陵,告知桓溫,若是桓溫不同意又怎麽辦?”
唿延信、張蠔、喬茂和武寧四人已經集合完畢,隻見四人手中各持有一杆丈餘長的長矛,腰間懸著一把戰刀,在張蠔、喬茂和武寧三人的肩膀之上,還扛著一大捆繩索。
“此次前去南陽路途遙遠,太行山下又有慕容鮮卑大軍封鎖,你們四人一定要小心加小心,萬萬不可莽撞。
在路上,也要低調行事,免得出現什麽意外。
到達南陽之後,若是能夠說服唿延毒,那是最好不過;若是唿延毒不同意,你們就速速返迴,我們再尋其它的方法。”
唿延信聽後,拱手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會不辱使命。”
冉閔看向唿延信腰間的金刀,點了點頭。
張蠔也是說道:“父親,您就放心吧,我一定會安全地護送唿延將軍到南陽的。”
冉閔點頭,遂道:“那你們現在便出發吧!”
唿延信和張蠔四人來到碗子城的東邊,隻見在那裏有一條林間小道,直通山穀。(詳見第435章:參觀碗子城)
林間小道用青石堆砌,將士們早已將道路上的積雪掃開。
“去吧,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唿延信等人點頭,而後轉身直向山穀走去。
來到山穀,隻見積雪甚厚,於是四人用繩索相連,張蠔在前,一邊行走,一邊拿手中長矛不斷試探山穀中積雪的厚度。
四人沿著山穀一路行走,快走到山腳下時,已經能夠看到遠處平原上接天連地般慕容鮮卑大營的帳篷。
四人轉而向東,行走不遠,眼前出現了一麵高約數十丈的峭壁,峭壁直上直下,幾近垂直。
“你們在這兒等我!”
張蠔將兩捆長繩扛在肩上,將另外一捆長繩綁於腰間,又從腰間抽出雙刀,“噌噌噌”的便直向峭壁上跑去。
張蠔雙腿雙刀並用,交替前行,不斷有碎石落下。
張蠔三大絕技之一,便是腳如吸盤,攀爬城牆如履平地。
峭壁雖然陡峭,但在張蠔的腳下卻如翻越城牆,並不成問題,再加上有兩把戰刀輔助,更是輕而易舉。
過不多時,張蠔來到山頂之上,從腰間解下長繩,係於一棵大樹之上,而後再將三捆大繩相連,墜於峭壁之下。
唿延信、喬茂和武寧三人先後將長繩係於腰間,而後雙手用力,雙腳蹬壁,慢慢地爬到山頂之上。
至黃昏時分,四人已經來到山頂,而後又沿著山穀,一路疾行,至天黑時分,已經來到太行山腳下。
四人沿著太行山腳下一路疾奔,而後繞過慕容鮮卑的大營,直向南方而去。
至天明時分,四人已經來到黃河岸邊。
又是經過五日行軍,唿延信和張蠔等人終於來到南陽。
“信兒,你怎麽來了?”
唿延毒見到唿延信幾人風塵仆仆,滿身灰塵的樣子,又道:
“你們不隨冉閔陛下作戰,怎麽跑到南陽來了?難道戰事出現不利?”
唿延信拱手道:“叔父,如今燕國、秦國和姚襄大軍三方聯合,共同圍攻野王,陛下迫不得已,隻好退兵防守太行山。”
唿延毒聽罷,心中著急地問道:“那劉俊、劉寧兄弟二人和寇頭校尉呢?”
唿延毒並不關心冉閔的死活,而是更加關心眾匈奴將士的安危。
“叔父,他們都好,匈奴將士也沒有出現大的傷亡。隻是如今燕國、秦國和姚襄聯軍陳兵太行山南麓,而張平又出兵上黨,攻打天井關。
我們南北受敵,無路可走啊!
況且太行山中糧食有限,若是長此下去,隻怕眾將士不會戰死,也會被活活地餓死。”
唿延毒長歎一聲,說道:“如今敵強我弱,想要打敗燕國、秦國、姚襄和張平四方聯軍,談何容易?
你們就安心地待在這裏,至於想出兵救援,就不要想了。”
唿延信聽後,頓時心中著急,於是連忙說道:
“叔父,若是冉閔陛下身亡,那以後我們匈奴人可就真的沒有立足之地了。
陛下已經答應了我們,隻要能打敗燕國和秦軍,便將山西之地讓給我們匈奴人居住。”
唿延毒聽罷,低下頭去,默不作聲。
此時,隻聽得張蠔說道:“唿延老將軍,我父親授命於天,將來定會一統天下。
雖然如今敵強我弱,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乃是常事。
我父親一路南下,慕容燕國、拓跋代國、秦國、姚襄、劉務桓等人一路圍追堵截,但是我父親哪一次不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呢?”
唿延毒看向張蠔,驚訝地問道:“你又是何人?”
此時,一旁的唿延信連忙介紹道:“叔父,他就是麵具張!”
“麵具張?”
唿延毒聽罷,頓時一驚,麵具張威名赫赫,天下之人無人不知。
此時,隻聽得張蠔再次說道:“唿延老將軍,若是你能出兵從後方攻擊慕容鮮卑大軍,我父親率兵從太行山上殺下。
到時我們南北夾擊,大破燕國聯軍,也不是什麽難事。”
就在這時,忽見兩人闖進帳篷,眾人定眼一看,原來是鄧襄和王遠二人。
鄧襄和王遠,是當初冉閔留下來幫助桓溫訓練騎兵隊伍的。
二人衝進帳篷,“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大聲地說道:“唿延將軍,請您救救陛下吧!”
唿延信也是“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道:
“叔父,這是我們匈奴人翻身的唯一機會,若是陛下戰死,我們匈奴人以後隻能淪落為其它種族的附庸,甚至還有亡族之危。”
“亡族之危?”
唿延毒手撫長須,心想:
“如今劉務桓帶領十餘萬匈奴人遷至塞北,依附於拓跋什翼犍。
而自己帶領的眾匈奴人南下,暫居南陽,依附於桓溫。
而劉寧和劉俊二人帶領的匈奴人跟隨冉閔退至太行山中。
若是冉閔真的死了,那以後匈奴人崛起的希望可真就渺茫了,亡族之危,也不再是什麽危言聳聽。
可是,如今自己依附於桓溫,若是冒然出兵,隻怕會引得桓溫不高興。
若是派人前往江陵,告知桓溫,若是桓溫不同意又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