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中,一片素白,哭聲撼天動地。
而野王城中,則是敲鑼打鼓,喜慶一片。
今日是三泥鰍的大婚之日,由蔣乾主持婚事。
自冉閔提醒蔣乾之後,蔣乾便立即開始準備三泥鰍的婚事。
蔣乾別的本事沒有,但辦事卻是異常的迅速,格外的認真。
蔣乾先是準備了大量的布匹、綢緞綾羅以及金銀首飾,帶著50名將士,牽著十餘輛牛車,親自前往河灘村春花家。
春花的父母親都是老實巴交的百姓,什麽時候見過這等仗勢,頓時嚇得渾身哆嗦,在驚恐不安之中慌裏慌張的便答應了婚事,敲定了日期。
而後,蔣乾又發動百姓,將野王城中贈於三泥鰍的宅院收拾一番,修葺一新,而後將大泥鰍、二泥鰍和三泥鰍的父母全部接迴城中。
宅院甚是寬敞,三泥鰍一大家子人居住其中,一點兒也不感覺到擁擠。
十一月初八,良辰吉日。
100多名將士敲鑼打鼓,前往河灘村迎娶春花。
三泥鰍騎在高頭大馬之上,高興的嘴巴都合不到一處,兩隻眼睛賊眉鼠眼,瞟來瞟去,甚是不好意思。
中午時分,迎親的隊伍敲鑼打鼓,來到野王城的西城門。
數千名百姓湧上道路,爭相觀看,議論紛紛。
“這新郎官是誰啊,好大的陣仗啊!”有百姓問道。
另一位百姓則說道:“這新郎官是三泥鰍!”
“三泥鰍是誰?我怎麽不知道?”又一百姓問道。
另一百姓抬起頭來,高傲地說道:
“你連三泥鰍都不知道啊,真是太閉塞了!我給你說啊,這三泥鰍原來是黃河邊上打魚的百姓。
由於水性好,被大將軍重用,曾先後兩次潛入水中,救得陛下。”
“兩次救駕?這三泥鰍還挺厲害的!”又一人道。
另一位百姓道:“那是當然,據說三泥鰍的這份親事還是陛下欽定的。”
“是嗎,這陛下還是挺講義氣的!”又一人道。
“那是當然,你看,那最前麵騎著大馬的人就是大將軍,這次迎親,可是大將軍親自帶隊的。”
其他的百姓聽後,一個個地伸長脖子,向前望去。
“你看,那胸前戴著紅花的,便是三泥鰍!”
眾百姓一個個伸長脖子,爭頭觀望,羨慕不已,夢想著自己何時也能夠救駕成功,贏得當朝的官員為自己大辦婚事。
迎親隊伍進入西城門,而後再右拐,便來到了三泥鰍的宅院。
此時,冉閔和呂護、劉寧、唿延信等人也來到三泥鰍的宅院,為三泥鰍賀喜。
劉寧是昨天趕過來的。
當年冉閔、劉寧等人被困皮氏縣城,全憑三泥鰍通風報信,才救得眾人一命。
所以,劉寧也挺感謝三泥鰍的,這才連忙從軹關趕來,參加三泥鰍的婚禮。
過不多時,迎親隊伍來到宅院之中,冉閔、呂護、劉寧、唿延信等人走出院門,親自迎接。
在三泥鰍家的門前,擠滿了觀看的百姓。
“你看,陛下也來了!”有人說道。
“那是匈奴人的右賢王(劉寧),那是征虜將軍(呂護),那是驍騎將軍(唿延信),這些都是當朝的大官啊!”
百姓們議論紛紛,心中羨慕不已。
迎親隊伍進入院中,由蔣乾親自主持婚事。
蔣乾偷偷地看了一眼呂護,一副鄙夷的樣子,心道:“瞧!我才是這野王城的正主!”
呂護也是偷偷地看了一眼蔣乾,轉過頭去。
冉閔看在眼中,微微一笑,卻是沒有放在心上。
二人爭鬥,防止一家獨大,最終得利的是自己,如此才能更好的牽製二人,何樂而不為?
蔣乾站於台階之上,掃視眾人一周,大聲地說道:
“各位來賓,三泥鰍先後兩次迎駕,功不可沒,經陛下同意,今賜三泥鰍為蔣姓,名為蔣勇,為我蔣氏門人。”
眾人聽罷,一個個地開始鼓掌。
三泥鰍改名為蔣勇,以後可是蔣乾大將軍的宗親,有了這一層關係,那以後三泥鰍可是前程無限,不由得眾人不羨慕、不忌妒。
而三泥鰍則兩隻眼睛轉來轉去,賊眉鼠眼的,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蔣氏門人,以後是何等的榮耀。
蔣乾也是心中得意,再次斜眼瞟向呂護,冷哼一聲。
呂護見罷,一股無名的怒火頓時“噌”“噌”“噌”的上竄,直氣得雙眼冒火。
冉閔見罷,心中頓生一種不安,心道:“他們二人爭鬥,可千萬不要互相掣肘啊!”
二人爭鬥是好事,但凡事都有個底線,如今大敵當前,若是二人互相攻擊,那可就不好辦了。
蔣乾再次掃視眾人一周,大聲地說道:
“蔣勇(三泥鰍)兩度迎駕,陛下心生感激,特賜蔣勇婚姻,與春花結為夫妻。
今日眾親朋好友齊聚一堂,作為見證,願他們二人笙簫和鳴,天長地久!”
眾人聽罷,齊齊鼓掌。
拜天拜地拜父母,而後將一對新人送入洞房。
三泥鰍和春花二人的婚事辦得很熱鬧,這為久經戰爭的野王城無疑增加了不少的喜慶祥和之色,也為城中的百姓增添了不少的談資。
且說呂護迴到軍中,心中甚是氣憤,舉起碗來,將碗中之酒一飲而盡。
呂護覺得無聊至極,想找幾個人訴說一下心中的苦悶,可是找來找去,卻找不到一個知己和真心之人。
想當年,自己手下還有呂興、武勤和周盛三員大將,這三人都是自己的心腹,可以一起喝喝酒,訴說訴說衷腸。
可是如今,呂興、武勤和周盛三人先後戰死,隻孤零零地剩下自己一人,連個說心事的人都沒有。
呂護越想越氣憤,舉起手來,一下子將手中之碗扔在地上,大聲地吼道:
“蔣乾,我處處讓著你,你卻處處來擠兌我,你以為我呂護是怕了你不成?
我隻不過是為了大事著想,為了全局著想,不想與你爭鬥而已,卻不想你是給鼻子上臉,想方設法地排斥我。
真是氣死我也,此生我不殺你,難解我心頭之恨!”
而野王城中,則是敲鑼打鼓,喜慶一片。
今日是三泥鰍的大婚之日,由蔣乾主持婚事。
自冉閔提醒蔣乾之後,蔣乾便立即開始準備三泥鰍的婚事。
蔣乾別的本事沒有,但辦事卻是異常的迅速,格外的認真。
蔣乾先是準備了大量的布匹、綢緞綾羅以及金銀首飾,帶著50名將士,牽著十餘輛牛車,親自前往河灘村春花家。
春花的父母親都是老實巴交的百姓,什麽時候見過這等仗勢,頓時嚇得渾身哆嗦,在驚恐不安之中慌裏慌張的便答應了婚事,敲定了日期。
而後,蔣乾又發動百姓,將野王城中贈於三泥鰍的宅院收拾一番,修葺一新,而後將大泥鰍、二泥鰍和三泥鰍的父母全部接迴城中。
宅院甚是寬敞,三泥鰍一大家子人居住其中,一點兒也不感覺到擁擠。
十一月初八,良辰吉日。
100多名將士敲鑼打鼓,前往河灘村迎娶春花。
三泥鰍騎在高頭大馬之上,高興的嘴巴都合不到一處,兩隻眼睛賊眉鼠眼,瞟來瞟去,甚是不好意思。
中午時分,迎親的隊伍敲鑼打鼓,來到野王城的西城門。
數千名百姓湧上道路,爭相觀看,議論紛紛。
“這新郎官是誰啊,好大的陣仗啊!”有百姓問道。
另一位百姓則說道:“這新郎官是三泥鰍!”
“三泥鰍是誰?我怎麽不知道?”又一百姓問道。
另一百姓抬起頭來,高傲地說道:
“你連三泥鰍都不知道啊,真是太閉塞了!我給你說啊,這三泥鰍原來是黃河邊上打魚的百姓。
由於水性好,被大將軍重用,曾先後兩次潛入水中,救得陛下。”
“兩次救駕?這三泥鰍還挺厲害的!”又一人道。
另一位百姓道:“那是當然,據說三泥鰍的這份親事還是陛下欽定的。”
“是嗎,這陛下還是挺講義氣的!”又一人道。
“那是當然,你看,那最前麵騎著大馬的人就是大將軍,這次迎親,可是大將軍親自帶隊的。”
其他的百姓聽後,一個個地伸長脖子,向前望去。
“你看,那胸前戴著紅花的,便是三泥鰍!”
眾百姓一個個伸長脖子,爭頭觀望,羨慕不已,夢想著自己何時也能夠救駕成功,贏得當朝的官員為自己大辦婚事。
迎親隊伍進入西城門,而後再右拐,便來到了三泥鰍的宅院。
此時,冉閔和呂護、劉寧、唿延信等人也來到三泥鰍的宅院,為三泥鰍賀喜。
劉寧是昨天趕過來的。
當年冉閔、劉寧等人被困皮氏縣城,全憑三泥鰍通風報信,才救得眾人一命。
所以,劉寧也挺感謝三泥鰍的,這才連忙從軹關趕來,參加三泥鰍的婚禮。
過不多時,迎親隊伍來到宅院之中,冉閔、呂護、劉寧、唿延信等人走出院門,親自迎接。
在三泥鰍家的門前,擠滿了觀看的百姓。
“你看,陛下也來了!”有人說道。
“那是匈奴人的右賢王(劉寧),那是征虜將軍(呂護),那是驍騎將軍(唿延信),這些都是當朝的大官啊!”
百姓們議論紛紛,心中羨慕不已。
迎親隊伍進入院中,由蔣乾親自主持婚事。
蔣乾偷偷地看了一眼呂護,一副鄙夷的樣子,心道:“瞧!我才是這野王城的正主!”
呂護也是偷偷地看了一眼蔣乾,轉過頭去。
冉閔看在眼中,微微一笑,卻是沒有放在心上。
二人爭鬥,防止一家獨大,最終得利的是自己,如此才能更好的牽製二人,何樂而不為?
蔣乾站於台階之上,掃視眾人一周,大聲地說道:
“各位來賓,三泥鰍先後兩次迎駕,功不可沒,經陛下同意,今賜三泥鰍為蔣姓,名為蔣勇,為我蔣氏門人。”
眾人聽罷,一個個地開始鼓掌。
三泥鰍改名為蔣勇,以後可是蔣乾大將軍的宗親,有了這一層關係,那以後三泥鰍可是前程無限,不由得眾人不羨慕、不忌妒。
而三泥鰍則兩隻眼睛轉來轉去,賊眉鼠眼的,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蔣氏門人,以後是何等的榮耀。
蔣乾也是心中得意,再次斜眼瞟向呂護,冷哼一聲。
呂護見罷,一股無名的怒火頓時“噌”“噌”“噌”的上竄,直氣得雙眼冒火。
冉閔見罷,心中頓生一種不安,心道:“他們二人爭鬥,可千萬不要互相掣肘啊!”
二人爭鬥是好事,但凡事都有個底線,如今大敵當前,若是二人互相攻擊,那可就不好辦了。
蔣乾再次掃視眾人一周,大聲地說道:
“蔣勇(三泥鰍)兩度迎駕,陛下心生感激,特賜蔣勇婚姻,與春花結為夫妻。
今日眾親朋好友齊聚一堂,作為見證,願他們二人笙簫和鳴,天長地久!”
眾人聽罷,齊齊鼓掌。
拜天拜地拜父母,而後將一對新人送入洞房。
三泥鰍和春花二人的婚事辦得很熱鬧,這為久經戰爭的野王城無疑增加了不少的喜慶祥和之色,也為城中的百姓增添了不少的談資。
且說呂護迴到軍中,心中甚是氣憤,舉起碗來,將碗中之酒一飲而盡。
呂護覺得無聊至極,想找幾個人訴說一下心中的苦悶,可是找來找去,卻找不到一個知己和真心之人。
想當年,自己手下還有呂興、武勤和周盛三員大將,這三人都是自己的心腹,可以一起喝喝酒,訴說訴說衷腸。
可是如今,呂興、武勤和周盛三人先後戰死,隻孤零零地剩下自己一人,連個說心事的人都沒有。
呂護越想越氣憤,舉起手來,一下子將手中之碗扔在地上,大聲地吼道:
“蔣乾,我處處讓著你,你卻處處來擠兌我,你以為我呂護是怕了你不成?
我隻不過是為了大事著想,為了全局著想,不想與你爭鬥而已,卻不想你是給鼻子上臉,想方設法地排斥我。
真是氣死我也,此生我不殺你,難解我心頭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