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嗒!”
馬蹄急急,急如暴雨。
八百裏加急,十萬火急。
從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至薊城(今北京市)1000裏地,信使晝夜兼程,馬不停蹄。
“龍城有報,速開城門,百官止步,百姓避讓!”
信使手持黃旗,急駛入城,穿街過巷,直入皇宮。
“陛下,大事不好了——”
信使下得戰馬,腳步踉蹌、連滾帶爬地向大殿跑去。
“冉閔詐屍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什麽,冉閔詐屍了?”
殿中百餘官員聽聞,一陣驚愕,神色大變,皆相互一視,遂即齊刷刷地轉頭,看向了大殿中央的大燕皇帝——慕容儁(jun)。
“什麽?冉閔詐屍了?”
慕容儁也是一陣驚愕,臉色瞬間蒼白,聲音顫抖著問道:“怎、怎麽迴事?你、你細細講來!”
信使伏身在地,連忙說道:
“陛下,龍城傳來消息,說三天前,遏陘山上天雷大作,一道雷電劈向冉閔的墳墓。
而後冉閔跳出棺材,須發皆張,他、他、他竟然複活了!”
眾官員聽後,又是一陣驚訝,再次左右環顧,相互一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簡直一派胡言!”
慕容儁拍案而起,大怒道:“此時正值冬季,哪兒來的天雷?”
信使抬起頭來,細細一想,“也是,冬天哪兒來的天雷?”
慕容儁的神色漸漸緩和了許多,臉色也變得紅潤了起來,看向下方的信使,斥喝道:
“詐屍重生?真是荒唐至極!”
眾位大臣聽後,連連點頭,神色漸漸緩和,剛才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心落地了。
冉閔,那簡直是魔鬼般的存在,五胡之人聽聞,無不心驚膽顫,有人說他是魔王,有人說他是屠夫。
當年,冉閔推翻石趙,自立為帝,石虎之子石琨聽聞,帶領7萬大軍討伐冉閔。
冉閔僅帶千餘騎兵,列隊城北,麵對對方的7萬大軍,冉閔毫不膽怯,大喊一聲,驅馬前衝。
冉閔手執兩刃矛,飛馳前進,矛刃所過,招招斬人首級,鮮血噴射,方圓三丈之內,無一人生還。
眾將士見冉閔如此勇猛,紛紛驅馬跟上,視死如歸,殺聲震地,士氣振天。
石琨大軍被殺得心驚膽顫,兩軍剛剛交戰,便紛紛掉轉馬頭,四處逃散,被斬首3000餘人。
後來,石趙皇帝石祗又派大將劉顯帶領7萬將士攻打鄴城。
此時,冉閔剛剛被諸胡聯軍合圍戰敗,潛迴鄴城,城內將士不足萬人,且多為步兵。
反觀劉顯大軍,兵甲嚴整,且大多為騎兵。
眾人都勸冉閔斬避鋒芒,但冉閔卻心中不懼,遂帶城中僅餘的1萬將士出城作戰。
冉閔一馬當先,身先士卒,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左右開闔,橫掃豎劈,佛擋弑佛,神擋滅神,出入敵百萬大軍如同無人之境。
將士們見冉閔如此勇猛,猶如天神附體,於是信心大增,聲勢高漲,個個奮勇殺敵,一時氣吞萬裏如虎。
劉顯大軍的防線很快被正麵擊穿,大軍敗退,四處逃散。劉顯哪見過如此勇猛之人,直嚇得渾身哆嗦,棄甲而逃。
冉閔指揮大軍一路追擊,斬首3萬餘人。
再後來,劉顯出爾反爾,帶領大軍進攻常山。冉閔聽聞,僅率8000騎兵救援。
雙方還未交戰,劉顯的大司馬王寧嚇得直接向冉閔投降;劉顯的大將軍曹伏駒見冉閔到來,嚇得渾身哆嗦,二話不說,便打開城門接應冉閔。
冉閔之勇,由此可見一斑。
就在今年四月份,燕國調集14萬騎兵,與冉閔在魏昌城相遇。
14萬燕國大軍皆乃騎兵,人多勢眾,人高馬大,弓馬嫻熟,快疾如風,戰鬥力超強。
而冉閔大軍僅有1萬餘人,且多為步兵,身形矮小,速度緩慢。
雙方對戰,冉閔不懼,每戰率先發起進攻,身跨朱龍寶馬,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左右開弓,攻若戰神,殺若殺神,直殺得燕國大軍心驚膽顫,紛紛避讓。
冉閔大軍士氣高漲,勇往直前,連續十戰十捷。
慕容恪見後大驚,於是在燕軍之中挑選了5000名精兵,並用鐵鏈將戰馬連接起來,形成“鐵甲連環馬陣”。
兩軍再次交戰,冉閔策馬前奔,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順風迎擊,連斬300餘名燕國騎兵。
可是,燕國大軍戰馬用鐵鏈相連,人馬一體,將士倒地,但是戰馬不倒,陣形不亂,封鎖不斷。
冉閔大戰多時,精疲力竭,於是鼓足氣力,躍馬朝東,一路砍殺,衝破封鎖,突出重圍,向東而去。
冉閔向東行駛20餘裏地,座騎朱龍寶馬卻無故猝死。
冉閔無奈,隻好棄馬而行,疾步而馳,被燕國騎兵追上,團團包圍,最後力竭被俘。
魏燕一戰,冉閔以1萬步騎兵對戰燕國14萬騎兵,猶能十戰十捷。
且陷入“連環馬陣”之後,麵對燕國5000精銳騎兵,仍能殺出重圍,從三皇五帝開始,至今還未見過如此勇猛之人。
當然,令大燕眾臣更為恐懼的,並不是冉閔的勇猛,而是——冉閔是一個徹頭徹腦的“五胡屠夫”。
當年冉閔叛出石趙,發布第一道命令,告知宮廷: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宮廷內的胡人聽聞,大為震驚,紛紛外逃,有的攻破城門,有的越牆而出,逃亡者不計其數。
冉閔緊接著又在城內發布第二道命令: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同時命將士大開城門,不再戒嚴。
於是鄴城百裏之內的幾十萬晉人蜂擁般向鄴城湧來,鄴城內的幾十萬胡人拖家帶口、攜老帶少又蜂擁般離城而去。
一時之間,百姓相互擁擠,城門堵塞。
冉閔見眾胡人蜂擁而去,不願為己所用,於是緊接著頒布第三道命令: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
晉人聽後,群起而攻之,誅殺羯胡。
凡是長得高鼻、深目、多須之人,不論胡漢,不論老少,不論男女,全部被殺。
眾晉人提著首級,紛紛前來邀功領賞。
短短三日時間,被殺死的羯胡多達20餘萬之眾。
同時,屯據四邊的晉人、當地的軍隊也紛紛響應冉閔的號召,四處捕拿羯胡,大開殺戒。
“殺胡令”嚴重激化了胡漢之間的矛盾,晉人恨不得殺胡人而食之,胡人恨不得殺冉閔而快之。
於是,胡漢之間的矛盾也不再拘限於晉人與羯人之間,而是迅速擴散至晉人與整個胡人之間。
遷入中原的五胡之人,為躲避災難,扶老攜少,推車挑擔,牽牛騎馬,大舉向四塞遷徙。
此時正是寒冬臘月,天氣異常寒冷,在整個遷徙過程中,因凍死、餓死、病死、相互殺死的胡人多達幾百萬之眾,屍體橫陳,不絕於路,而真正能夠迴到家鄉的,隻有十之二三。
甚至,有許多羯胡之人忌憚冉閔,直接遷迴了中亞老家。
於是,慕容儁祭告祖宗,祭悼死者,將冉閔斬殺於遏陘山上。
自此遏陘山一帶戾氣肆虐,方圓七裏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天旱不雨,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份。
慕容儁欽佩冉閔的威猛,認為這是冉閔的神靈在作祟,遂派使者祭告冉閔,追封諡號“武悼天王”。
當天,天降大雪,戾氣四散,慕容儁這才安下心來。
可是,誰又能想到今日個又來個天雷詐屍,冉閔重生?
剛才真是把大家嚇了一大跳,若是冉閔真的詐屍重生,那必為大燕國乃至五胡之人的滅頂之災。
屠夫?冉閔何止是屠夫,那簡直是魔鬼!
慕容儁冷笑一聲,說道:“冉閔被我斬殺在遏陘山上,豈有詐屍重生之理?”
此時,太尉封弈上前道:“可是,陛下,您是將冉閔的屍首合葬在一起的啊!”
慕容儁頓時一愣,反問道:“難道是冉閔的神靈附體,屍首結合呢?”
眾大臣聽罷,皆都默不作聲。
慕容儁看向信使手中的軍報,心頭又是一緊。
“將——軍報傳上來!”
信使聽聞,看向手中的軍報,這才意識到剛才自己過於慌張,連軍報都未能及時呈上。
信使連忙起身,雙手呈報,躬身碎步急行,遞於慕容儁。
慕容儁接過軍報,發現自己的右手竟然在顫抖。
慕容儁深吸一口氣,平靜了一下心情,遂打開軍報。
突然,慕容儁臉色大變,雙手顫抖,軍報跌落於地,失聲喊道:
“冉閔,果然複活了!”
馬蹄急急,急如暴雨。
八百裏加急,十萬火急。
從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至薊城(今北京市)1000裏地,信使晝夜兼程,馬不停蹄。
“龍城有報,速開城門,百官止步,百姓避讓!”
信使手持黃旗,急駛入城,穿街過巷,直入皇宮。
“陛下,大事不好了——”
信使下得戰馬,腳步踉蹌、連滾帶爬地向大殿跑去。
“冉閔詐屍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什麽,冉閔詐屍了?”
殿中百餘官員聽聞,一陣驚愕,神色大變,皆相互一視,遂即齊刷刷地轉頭,看向了大殿中央的大燕皇帝——慕容儁(jun)。
“什麽?冉閔詐屍了?”
慕容儁也是一陣驚愕,臉色瞬間蒼白,聲音顫抖著問道:“怎、怎麽迴事?你、你細細講來!”
信使伏身在地,連忙說道:
“陛下,龍城傳來消息,說三天前,遏陘山上天雷大作,一道雷電劈向冉閔的墳墓。
而後冉閔跳出棺材,須發皆張,他、他、他竟然複活了!”
眾官員聽後,又是一陣驚訝,再次左右環顧,相互一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簡直一派胡言!”
慕容儁拍案而起,大怒道:“此時正值冬季,哪兒來的天雷?”
信使抬起頭來,細細一想,“也是,冬天哪兒來的天雷?”
慕容儁的神色漸漸緩和了許多,臉色也變得紅潤了起來,看向下方的信使,斥喝道:
“詐屍重生?真是荒唐至極!”
眾位大臣聽後,連連點頭,神色漸漸緩和,剛才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心落地了。
冉閔,那簡直是魔鬼般的存在,五胡之人聽聞,無不心驚膽顫,有人說他是魔王,有人說他是屠夫。
當年,冉閔推翻石趙,自立為帝,石虎之子石琨聽聞,帶領7萬大軍討伐冉閔。
冉閔僅帶千餘騎兵,列隊城北,麵對對方的7萬大軍,冉閔毫不膽怯,大喊一聲,驅馬前衝。
冉閔手執兩刃矛,飛馳前進,矛刃所過,招招斬人首級,鮮血噴射,方圓三丈之內,無一人生還。
眾將士見冉閔如此勇猛,紛紛驅馬跟上,視死如歸,殺聲震地,士氣振天。
石琨大軍被殺得心驚膽顫,兩軍剛剛交戰,便紛紛掉轉馬頭,四處逃散,被斬首3000餘人。
後來,石趙皇帝石祗又派大將劉顯帶領7萬將士攻打鄴城。
此時,冉閔剛剛被諸胡聯軍合圍戰敗,潛迴鄴城,城內將士不足萬人,且多為步兵。
反觀劉顯大軍,兵甲嚴整,且大多為騎兵。
眾人都勸冉閔斬避鋒芒,但冉閔卻心中不懼,遂帶城中僅餘的1萬將士出城作戰。
冉閔一馬當先,身先士卒,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左右開闔,橫掃豎劈,佛擋弑佛,神擋滅神,出入敵百萬大軍如同無人之境。
將士們見冉閔如此勇猛,猶如天神附體,於是信心大增,聲勢高漲,個個奮勇殺敵,一時氣吞萬裏如虎。
劉顯大軍的防線很快被正麵擊穿,大軍敗退,四處逃散。劉顯哪見過如此勇猛之人,直嚇得渾身哆嗦,棄甲而逃。
冉閔指揮大軍一路追擊,斬首3萬餘人。
再後來,劉顯出爾反爾,帶領大軍進攻常山。冉閔聽聞,僅率8000騎兵救援。
雙方還未交戰,劉顯的大司馬王寧嚇得直接向冉閔投降;劉顯的大將軍曹伏駒見冉閔到來,嚇得渾身哆嗦,二話不說,便打開城門接應冉閔。
冉閔之勇,由此可見一斑。
就在今年四月份,燕國調集14萬騎兵,與冉閔在魏昌城相遇。
14萬燕國大軍皆乃騎兵,人多勢眾,人高馬大,弓馬嫻熟,快疾如風,戰鬥力超強。
而冉閔大軍僅有1萬餘人,且多為步兵,身形矮小,速度緩慢。
雙方對戰,冉閔不懼,每戰率先發起進攻,身跨朱龍寶馬,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左右開弓,攻若戰神,殺若殺神,直殺得燕國大軍心驚膽顫,紛紛避讓。
冉閔大軍士氣高漲,勇往直前,連續十戰十捷。
慕容恪見後大驚,於是在燕軍之中挑選了5000名精兵,並用鐵鏈將戰馬連接起來,形成“鐵甲連環馬陣”。
兩軍再次交戰,冉閔策馬前奔,左手持雙刃矛,右手執鉤戟,順風迎擊,連斬300餘名燕國騎兵。
可是,燕國大軍戰馬用鐵鏈相連,人馬一體,將士倒地,但是戰馬不倒,陣形不亂,封鎖不斷。
冉閔大戰多時,精疲力竭,於是鼓足氣力,躍馬朝東,一路砍殺,衝破封鎖,突出重圍,向東而去。
冉閔向東行駛20餘裏地,座騎朱龍寶馬卻無故猝死。
冉閔無奈,隻好棄馬而行,疾步而馳,被燕國騎兵追上,團團包圍,最後力竭被俘。
魏燕一戰,冉閔以1萬步騎兵對戰燕國14萬騎兵,猶能十戰十捷。
且陷入“連環馬陣”之後,麵對燕國5000精銳騎兵,仍能殺出重圍,從三皇五帝開始,至今還未見過如此勇猛之人。
當然,令大燕眾臣更為恐懼的,並不是冉閔的勇猛,而是——冉閔是一個徹頭徹腦的“五胡屠夫”。
當年冉閔叛出石趙,發布第一道命令,告知宮廷: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
宮廷內的胡人聽聞,大為震驚,紛紛外逃,有的攻破城門,有的越牆而出,逃亡者不計其數。
冉閔緊接著又在城內發布第二道命令: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同時命將士大開城門,不再戒嚴。
於是鄴城百裏之內的幾十萬晉人蜂擁般向鄴城湧來,鄴城內的幾十萬胡人拖家帶口、攜老帶少又蜂擁般離城而去。
一時之間,百姓相互擁擠,城門堵塞。
冉閔見眾胡人蜂擁而去,不願為己所用,於是緊接著頒布第三道命令: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
晉人聽後,群起而攻之,誅殺羯胡。
凡是長得高鼻、深目、多須之人,不論胡漢,不論老少,不論男女,全部被殺。
眾晉人提著首級,紛紛前來邀功領賞。
短短三日時間,被殺死的羯胡多達20餘萬之眾。
同時,屯據四邊的晉人、當地的軍隊也紛紛響應冉閔的號召,四處捕拿羯胡,大開殺戒。
“殺胡令”嚴重激化了胡漢之間的矛盾,晉人恨不得殺胡人而食之,胡人恨不得殺冉閔而快之。
於是,胡漢之間的矛盾也不再拘限於晉人與羯人之間,而是迅速擴散至晉人與整個胡人之間。
遷入中原的五胡之人,為躲避災難,扶老攜少,推車挑擔,牽牛騎馬,大舉向四塞遷徙。
此時正是寒冬臘月,天氣異常寒冷,在整個遷徙過程中,因凍死、餓死、病死、相互殺死的胡人多達幾百萬之眾,屍體橫陳,不絕於路,而真正能夠迴到家鄉的,隻有十之二三。
甚至,有許多羯胡之人忌憚冉閔,直接遷迴了中亞老家。
於是,慕容儁祭告祖宗,祭悼死者,將冉閔斬殺於遏陘山上。
自此遏陘山一帶戾氣肆虐,方圓七裏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天旱不雨,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份。
慕容儁欽佩冉閔的威猛,認為這是冉閔的神靈在作祟,遂派使者祭告冉閔,追封諡號“武悼天王”。
當天,天降大雪,戾氣四散,慕容儁這才安下心來。
可是,誰又能想到今日個又來個天雷詐屍,冉閔重生?
剛才真是把大家嚇了一大跳,若是冉閔真的詐屍重生,那必為大燕國乃至五胡之人的滅頂之災。
屠夫?冉閔何止是屠夫,那簡直是魔鬼!
慕容儁冷笑一聲,說道:“冉閔被我斬殺在遏陘山上,豈有詐屍重生之理?”
此時,太尉封弈上前道:“可是,陛下,您是將冉閔的屍首合葬在一起的啊!”
慕容儁頓時一愣,反問道:“難道是冉閔的神靈附體,屍首結合呢?”
眾大臣聽罷,皆都默不作聲。
慕容儁看向信使手中的軍報,心頭又是一緊。
“將——軍報傳上來!”
信使聽聞,看向手中的軍報,這才意識到剛才自己過於慌張,連軍報都未能及時呈上。
信使連忙起身,雙手呈報,躬身碎步急行,遞於慕容儁。
慕容儁接過軍報,發現自己的右手竟然在顫抖。
慕容儁深吸一口氣,平靜了一下心情,遂打開軍報。
突然,慕容儁臉色大變,雙手顫抖,軍報跌落於地,失聲喊道:
“冉閔,果然複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