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擴大產業規模
讓你當縣令,你開啟商業革命? 作者:江北送傘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鍾年先是勸了三輪酒,這才輕輕放下酒杯,緩緩摸索著下巴。
眾人心裏一揪,壞了,要出事……
“諸位前輩不必緊張,年有個不情之請,需仰賴諸位前輩施以援手。”
眾人心說你知道是不情之請你就幹脆別說了唄……
但是這話沒人敢說,隻是賠著笑道:“有用得著我們這些個老骨頭的地方,大人您盡管說,咱們都還幹得動。”
眾人尋思著都這麽明確跟你說了,我們都老成這樣了,但凡有點素質您就別折騰我們了。
這可巧了,鍾年可沒素質,心下可謂是樂開了花,心說這可是你們自己送上門來的嗷。
“既然如此,那我也就不藏著掖著了,咱們江寧目前的情況你們也知道,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為朝廷做好試點改革,目前來看初具成效,每個月能穩定提供兩千貫以上的商稅。
這是好事,但我們不能隻盯著錢看,諸位前輩應該都知道現在已經有商販走私的問題了,並且不隻是個例,這兩個月越來越多。
是,我們必須要承認,商人都是逐利的,大家都想賺錢,這不足為奇,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麽大的膽子,究其原因,症結出在商稅上。
我這些天也考慮了下,十稅一確實高了點,可若是改成二十稅一,哪怕十五稅一,這個商稅就收不夠數了,這是萬萬不行的。
如何做到不負朝廷,又不負這些商販,同時讓百姓受益,誒,這三點同時兼顧,便是衙門當下的工作方向。”
鍾年抿了口茶,觀察著眾人的表情。
幾個小老頭的臉色都有些不自然,倒說不上難看,畢竟商稅降低,對他們也有好處,他們手下也有著不少小產業,但是……鍾年能這麽好心?
倒不是說鍾年是什麽大惡人,關鍵是他要真這麽好心也不用坐這和他們商議了,派人通知一聲就行了。
眾人一致得出結論,這小子沒憋好屁!
但是沒誰敢先跳出來,隻是默不作聲,等著鍾年的下文。
鍾年微微失望了下,但很快接著道:“你們應該也都知道,朝廷最近張羅著開荒的事宜,加上紅薯這些東西的產量,你們也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其中黃老您是去南郊看過的,應該明白不出兩年,糧食將不再是困擾百姓的難題。
甚至必然要有百姓因此被解放出來,土地上用不了那麽多人,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讓這些人進城務工呢?
你們想啊,如果務工的人多了,那麽是不是就可以擴大生產?擴大生產之後,即便商稅比例降低,因為產品總量上去了,商稅的總額反而會有所提高,最起碼也能保證現在的水準。
與此同時,百姓們也因此受益,可以獲得土地之外的額外一部分收入,遠了不說,起碼能讓一家人一個月多吃兩頓肉,這已是極好了。
同時對於商人來講,雖然工錢支出擴大了,但是商稅降低了,規模也上去了,其實也是收益的一方。這樣三個方麵都能保證,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這下聽明白了,敢情就是讓他們廣招工人,擴大產業規模啊,這……好事啊!
雖然眾人不明白鍾年為什麽會這麽好心,可是這不影響他們看到這其中的利益。
明初腐儒終究是少數,這些人或多或少家裏都有些產業,畢竟年輕時候做過官,雖然俸祿低的可憐,但是誰在位還不撈兩把了,盡管他們之中最大的也就做到過正四品,可是在小小的江寧開兩家產業可太輕鬆了。
不過,眾人還是有些擔憂,尤其是那些沒見過新型作物產量的人。
一劉姓老者麵露為難地道:“大人,您也知道,我們雖有些家產,但眼下這規模便已是極限,實難……”
說到底,鍾年這就是個空頭支票,如果事情真的都按照鍾年所說的方向去發展,那這自然是血賺的買賣,可若是有所偏差,比如說那所謂紅薯土豆,並沒有那麽高的產量,或者說並沒有那麽多農民願意轉行當工人……
那他們現在的投入,不光沒法迴本,甚至還會成為負擔,到時候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隻能低價變賣部分產業,以及時止損,眾人心想:鍾年未必就不是打著這個主意。
其實鍾年這把還真是好心,當然也有私心,可是這的確是雙贏的買賣,這些人帶頭擴大產業規模,帶動手工業發展,產品產量上去了之後又可以推動資本主義萌芽,雖然這是個很緩慢的過程,可若是人為的去推動,必然要快上不少。
鍾年沒那麽大能力,但自認如果順利的話,最起碼也不會比西方晚。
他很能活,能看到那個時候。
商稅最主要的作用不是提供的這點錢,而是釋放一個信號,一步步降低這個時代人的防備心理。
畢竟老朱家的人沒一個懂經濟的,特別是老朱自己,把商人打壓的不成樣子,搞得現在絕大部分商人自己都自卑,甚至有農民因為窮而驕傲,這顯然不是什麽健康現象。
隻有朝廷慢慢表示重視商業,他下麵才好運作。
如今信號已經釋放,接下來就要開始正式的運作了,其中擴大手工業規模是相當關鍵的一步。
如果產品僅僅夠自給自足,根本就培養不了資本!
生產過剩當然會導致很多危機,可現如今的局麵是生產遠遠不足。
假設生產合理是1,生產過剩是1.2、1.3,那麽現在的大明就處於一個0.1、0.2的階段。
差的太遠了!
所以鍾年絲毫不擔心經濟危機的事情,那玩意還早著呢,百年內不需要有任何擔心。
他現在最頭疼的就是這時代的人膽子小,而且被老朱打壓得太狠了,根本就不敢大規模做買賣,而且農民的思想也相當根深蒂固,想讓他們放棄種地轉行從事手工業無疑也是相當困難的。
鍾年的話其實摻了一半水分,的確有一部分年輕人願意進城務工,這是真的,但是……是有條件的,就比如這些人的後代可以搶先獲得在江寧學院上學的資格……
眾人心裏一揪,壞了,要出事……
“諸位前輩不必緊張,年有個不情之請,需仰賴諸位前輩施以援手。”
眾人心說你知道是不情之請你就幹脆別說了唄……
但是這話沒人敢說,隻是賠著笑道:“有用得著我們這些個老骨頭的地方,大人您盡管說,咱們都還幹得動。”
眾人尋思著都這麽明確跟你說了,我們都老成這樣了,但凡有點素質您就別折騰我們了。
這可巧了,鍾年可沒素質,心下可謂是樂開了花,心說這可是你們自己送上門來的嗷。
“既然如此,那我也就不藏著掖著了,咱們江寧目前的情況你們也知道,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為朝廷做好試點改革,目前來看初具成效,每個月能穩定提供兩千貫以上的商稅。
這是好事,但我們不能隻盯著錢看,諸位前輩應該都知道現在已經有商販走私的問題了,並且不隻是個例,這兩個月越來越多。
是,我們必須要承認,商人都是逐利的,大家都想賺錢,這不足為奇,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麽大的膽子,究其原因,症結出在商稅上。
我這些天也考慮了下,十稅一確實高了點,可若是改成二十稅一,哪怕十五稅一,這個商稅就收不夠數了,這是萬萬不行的。
如何做到不負朝廷,又不負這些商販,同時讓百姓受益,誒,這三點同時兼顧,便是衙門當下的工作方向。”
鍾年抿了口茶,觀察著眾人的表情。
幾個小老頭的臉色都有些不自然,倒說不上難看,畢竟商稅降低,對他們也有好處,他們手下也有著不少小產業,但是……鍾年能這麽好心?
倒不是說鍾年是什麽大惡人,關鍵是他要真這麽好心也不用坐這和他們商議了,派人通知一聲就行了。
眾人一致得出結論,這小子沒憋好屁!
但是沒誰敢先跳出來,隻是默不作聲,等著鍾年的下文。
鍾年微微失望了下,但很快接著道:“你們應該也都知道,朝廷最近張羅著開荒的事宜,加上紅薯這些東西的產量,你們也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其中黃老您是去南郊看過的,應該明白不出兩年,糧食將不再是困擾百姓的難題。
甚至必然要有百姓因此被解放出來,土地上用不了那麽多人,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讓這些人進城務工呢?
你們想啊,如果務工的人多了,那麽是不是就可以擴大生產?擴大生產之後,即便商稅比例降低,因為產品總量上去了,商稅的總額反而會有所提高,最起碼也能保證現在的水準。
與此同時,百姓們也因此受益,可以獲得土地之外的額外一部分收入,遠了不說,起碼能讓一家人一個月多吃兩頓肉,這已是極好了。
同時對於商人來講,雖然工錢支出擴大了,但是商稅降低了,規模也上去了,其實也是收益的一方。這樣三個方麵都能保證,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這下聽明白了,敢情就是讓他們廣招工人,擴大產業規模啊,這……好事啊!
雖然眾人不明白鍾年為什麽會這麽好心,可是這不影響他們看到這其中的利益。
明初腐儒終究是少數,這些人或多或少家裏都有些產業,畢竟年輕時候做過官,雖然俸祿低的可憐,但是誰在位還不撈兩把了,盡管他們之中最大的也就做到過正四品,可是在小小的江寧開兩家產業可太輕鬆了。
不過,眾人還是有些擔憂,尤其是那些沒見過新型作物產量的人。
一劉姓老者麵露為難地道:“大人,您也知道,我們雖有些家產,但眼下這規模便已是極限,實難……”
說到底,鍾年這就是個空頭支票,如果事情真的都按照鍾年所說的方向去發展,那這自然是血賺的買賣,可若是有所偏差,比如說那所謂紅薯土豆,並沒有那麽高的產量,或者說並沒有那麽多農民願意轉行當工人……
那他們現在的投入,不光沒法迴本,甚至還會成為負擔,到時候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隻能低價變賣部分產業,以及時止損,眾人心想:鍾年未必就不是打著這個主意。
其實鍾年這把還真是好心,當然也有私心,可是這的確是雙贏的買賣,這些人帶頭擴大產業規模,帶動手工業發展,產品產量上去了之後又可以推動資本主義萌芽,雖然這是個很緩慢的過程,可若是人為的去推動,必然要快上不少。
鍾年沒那麽大能力,但自認如果順利的話,最起碼也不會比西方晚。
他很能活,能看到那個時候。
商稅最主要的作用不是提供的這點錢,而是釋放一個信號,一步步降低這個時代人的防備心理。
畢竟老朱家的人沒一個懂經濟的,特別是老朱自己,把商人打壓的不成樣子,搞得現在絕大部分商人自己都自卑,甚至有農民因為窮而驕傲,這顯然不是什麽健康現象。
隻有朝廷慢慢表示重視商業,他下麵才好運作。
如今信號已經釋放,接下來就要開始正式的運作了,其中擴大手工業規模是相當關鍵的一步。
如果產品僅僅夠自給自足,根本就培養不了資本!
生產過剩當然會導致很多危機,可現如今的局麵是生產遠遠不足。
假設生產合理是1,生產過剩是1.2、1.3,那麽現在的大明就處於一個0.1、0.2的階段。
差的太遠了!
所以鍾年絲毫不擔心經濟危機的事情,那玩意還早著呢,百年內不需要有任何擔心。
他現在最頭疼的就是這時代的人膽子小,而且被老朱打壓得太狠了,根本就不敢大規模做買賣,而且農民的思想也相當根深蒂固,想讓他們放棄種地轉行從事手工業無疑也是相當困難的。
鍾年的話其實摻了一半水分,的確有一部分年輕人願意進城務工,這是真的,但是……是有條件的,就比如這些人的後代可以搶先獲得在江寧學院上學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