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癩蛤蟆跳腳麵,不咬人它膈應人
讓你當縣令,你開啟商業革命? 作者:江北送傘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百二十章
“我們最先找到的兇手,大概率不是真正的兇手,或者說就算是,也絕對不是主謀!甚至連替罪羊都算不上。”
張中默然。
鍾年猛然迴過頭來,皺著眉道:“你身體沒事吧?”
張中有些懵,不明白為什麽鍾年突然關心他,但還是活動了兩下身子道:“沒啥大事,就是還有點發麻。”
鍾年輕輕點了點頭,“那這樣,你替我跑一趟浙江……如果浙江沒有的話,就去湖南……記住了嗎?”
張中眉頭微皺,“你怎麽能確定他在這兩個地方?”
鍾年神秘一笑,“猜的!”
……
翌日,應天府,奉天殿!
今個兒是朝會的日子,凡是在京的五品以上的官員都早早的就到了。
當然,其中還包括隻有七品的禦史,這也是唯一一個五品以下可以上常朝的官職。
正直的禦史那就是一麵照妖鏡,往地上一摔就能打碎,但是隻要你打不碎,這玩意就能把你做過的所有齷齪事都照出來。
所以一般普通禦史如果不升遷的話,沒幾個活得長的,得罪人得罪死了。
還有一種就是站隊的禦史。
這種禦史通常被比作癩蛤蟆。
常言道,癩蛤蟆跳腳麵,不咬人它膈應人。
這種禦史就幹這活的,逮著你有一點小毛病就彈劾你一下,但是往往都不致命,最多就是皇上口頭責罰兩句或者象征性的罰點俸祿。
說像癩蛤蟆也行,說像蒼蠅也對,反正最是惡心不過。
但是也不能說這種人就注定是路人甲路人乙,有些時候,他們也能成為朝堂的主角。
比如說今天。
能站在這的,多多少少手下都有點情報來源,像是四五品這樣的官員,他們的頂頭上司一般在前一天給他們透露些消息,隻有極少數是來簽到打卡啥也不懂的。
所以大部分人別看都低著頭,但是一個個心裏可都和明鏡似的,就現在來說,隻要不是發生什麽軍事上的大事,基本上就沒有事能大過眼下這個事。
司禮大太監宣布開始之後,朱棣才慢悠悠地從偏殿走進來。
在他身後是太子朱高熾。
文武百官此時需進行跪拜,在這一時期是一跪三拜,然後才是正式的朝會。
鴻臚少卿匯報完人數之後,就沒人吱聲了。
朱棣微微前傾掃視了一眼群臣,所有人都低著頭,就好像這早朝和他們沒關係一樣。
朱棣皺了皺眉,輕咳一聲。
咳兩聲就太刻意了,一般皇帝咳一聲你就得懂點事了,再不說話就都別說了。
兵部尚書金忠硬著頭皮走了出來,拿著笏板走到禦前,行了個大禮。
“陛下,臣有本奏。”
朱棣挑了挑眉,正了正身子道:“金愛卿請講。”
金忠打洪武二十三年跟著朱棣到現在也快二十個年頭了,在靖難的時候和姚廣孝一同為朱棣謀劃對策,算是朱棣絕對的心腹了,不過朱棣並沒有私下授意他這事,估計是和邊境有關的事。
“昨日邊疆傳來奏報,瓦剌首領馬哈木帶兵南下,臨近同化,被我軍打退,戰損三百餘人,殺敵二百餘人,繳獲馬匹三百匹,牛羊千頭。”
朱棣微微皺眉,“瓦剌?朕怎麽記得瓦剌的本部距離同化足有上千裏,何時逼近?為何從未有消息傳來?邊關的斥候都是幹什麽吃的?”
金忠低著頭,腦袋都快貼到笏板上了,在朱棣看不到的地方,一滴冷汗悄聲滑落。
但是金忠不敢怠慢,假意將笏板向上舉了舉,借機用袖子不著痕跡的將額角的汗水給擦幹。
“陛下,臣聽聞這馬哈木乃是混在韃靼部的騎兵裏麵,與韃靼部一同犯我大同,半路轉道同化,打了我們一個出其不意,隻不過張鎮將軍應對出色,將損失控製在了最小。
這斥候的軍報和同化守將的軍報幾乎是前腳後腳就到了。”
朱棣微微點頭,摸索著下巴道:“這馬哈木倒是有些膽識,朕記得瓦剌部此時不過幾萬人吧?這馬哈木不過三十那麽個歲數,就敢深入我大明邊境,莫非,瓦剌要崛起了不成?”
金忠笑道:“陛下不必憂慮,那馬哈木這一招聲東擊西的策略倒是不錯,隻是這瓦剌軍的實力嘛,實在是不足為懼。”
朱棣讚同的點了點頭,但一想到鍾年的點評,皺了皺眉,又道:“金愛卿,為將者,當戒驕戒躁,無論何時都不可如此輕敵才是。”
金忠有些奇怪,按照這位永樂大帝往日裏的性子,不應該把這麽個小勢力放在眼裏啊!
不過他也沒敢過多猜測,恭敬地道:“微臣謹遵聖喻。”
朱棣點了點頭,“邊疆還有何奏報,一應奏來。”
金忠再次叩首道:“陛下英明神武,尋常宵小早已不敢來犯我大明,值得說的也不過這一件罷了。”
其實真沒了嗎?當然有,而且皇帝都發話了,按理說就算沒有你也得隨便扯出一件事來。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還有很重要的事不能拿到朝堂上說,得和皇帝私下裏去說。
真正的軍國大事那都是在武英殿裏麵秘密討論的。
朱棣微微頷首。
金忠再次叩首後返迴原位。
這下可好,又冷場了,朱棣額頭氣得直突突,合著這麽大個國家一點值得說的事都沒有?地方官員真就有那麽大的才能?狗都不信!
眼看著朱棣又要發火,朱高熾忙起身道:“陛下,兒臣有一事相奏。”
朱棣表情不變,瞥了他一眼後拿起桌上的茶碗喝了一口,沒說話。
朱高熾這才道:“兒臣聽聞江寧縣令鍾年治縣有方,其治下江寧縣百姓安樂富餘,街道整潔,市場管理也井井有條,並試收商稅頗有成效,上個月僅一縣之地的商稅就上繳了三千貫有餘,而百姓毫無怨言,改革頗見成效,兒臣鬥膽為其求個封賞。”
群臣神情皆是一凜。
來了。
看來今兒這事是逃不掉了,太子打頭陣,這誰還敢裝聾子?
朱棣淡淡地嗯了一聲,“是該賞,不過這江寧縣暫時倒是離不開他,依你看,給他封個什麽官職最為妥當?”
“我們最先找到的兇手,大概率不是真正的兇手,或者說就算是,也絕對不是主謀!甚至連替罪羊都算不上。”
張中默然。
鍾年猛然迴過頭來,皺著眉道:“你身體沒事吧?”
張中有些懵,不明白為什麽鍾年突然關心他,但還是活動了兩下身子道:“沒啥大事,就是還有點發麻。”
鍾年輕輕點了點頭,“那這樣,你替我跑一趟浙江……如果浙江沒有的話,就去湖南……記住了嗎?”
張中眉頭微皺,“你怎麽能確定他在這兩個地方?”
鍾年神秘一笑,“猜的!”
……
翌日,應天府,奉天殿!
今個兒是朝會的日子,凡是在京的五品以上的官員都早早的就到了。
當然,其中還包括隻有七品的禦史,這也是唯一一個五品以下可以上常朝的官職。
正直的禦史那就是一麵照妖鏡,往地上一摔就能打碎,但是隻要你打不碎,這玩意就能把你做過的所有齷齪事都照出來。
所以一般普通禦史如果不升遷的話,沒幾個活得長的,得罪人得罪死了。
還有一種就是站隊的禦史。
這種禦史通常被比作癩蛤蟆。
常言道,癩蛤蟆跳腳麵,不咬人它膈應人。
這種禦史就幹這活的,逮著你有一點小毛病就彈劾你一下,但是往往都不致命,最多就是皇上口頭責罰兩句或者象征性的罰點俸祿。
說像癩蛤蟆也行,說像蒼蠅也對,反正最是惡心不過。
但是也不能說這種人就注定是路人甲路人乙,有些時候,他們也能成為朝堂的主角。
比如說今天。
能站在這的,多多少少手下都有點情報來源,像是四五品這樣的官員,他們的頂頭上司一般在前一天給他們透露些消息,隻有極少數是來簽到打卡啥也不懂的。
所以大部分人別看都低著頭,但是一個個心裏可都和明鏡似的,就現在來說,隻要不是發生什麽軍事上的大事,基本上就沒有事能大過眼下這個事。
司禮大太監宣布開始之後,朱棣才慢悠悠地從偏殿走進來。
在他身後是太子朱高熾。
文武百官此時需進行跪拜,在這一時期是一跪三拜,然後才是正式的朝會。
鴻臚少卿匯報完人數之後,就沒人吱聲了。
朱棣微微前傾掃視了一眼群臣,所有人都低著頭,就好像這早朝和他們沒關係一樣。
朱棣皺了皺眉,輕咳一聲。
咳兩聲就太刻意了,一般皇帝咳一聲你就得懂點事了,再不說話就都別說了。
兵部尚書金忠硬著頭皮走了出來,拿著笏板走到禦前,行了個大禮。
“陛下,臣有本奏。”
朱棣挑了挑眉,正了正身子道:“金愛卿請講。”
金忠打洪武二十三年跟著朱棣到現在也快二十個年頭了,在靖難的時候和姚廣孝一同為朱棣謀劃對策,算是朱棣絕對的心腹了,不過朱棣並沒有私下授意他這事,估計是和邊境有關的事。
“昨日邊疆傳來奏報,瓦剌首領馬哈木帶兵南下,臨近同化,被我軍打退,戰損三百餘人,殺敵二百餘人,繳獲馬匹三百匹,牛羊千頭。”
朱棣微微皺眉,“瓦剌?朕怎麽記得瓦剌的本部距離同化足有上千裏,何時逼近?為何從未有消息傳來?邊關的斥候都是幹什麽吃的?”
金忠低著頭,腦袋都快貼到笏板上了,在朱棣看不到的地方,一滴冷汗悄聲滑落。
但是金忠不敢怠慢,假意將笏板向上舉了舉,借機用袖子不著痕跡的將額角的汗水給擦幹。
“陛下,臣聽聞這馬哈木乃是混在韃靼部的騎兵裏麵,與韃靼部一同犯我大同,半路轉道同化,打了我們一個出其不意,隻不過張鎮將軍應對出色,將損失控製在了最小。
這斥候的軍報和同化守將的軍報幾乎是前腳後腳就到了。”
朱棣微微點頭,摸索著下巴道:“這馬哈木倒是有些膽識,朕記得瓦剌部此時不過幾萬人吧?這馬哈木不過三十那麽個歲數,就敢深入我大明邊境,莫非,瓦剌要崛起了不成?”
金忠笑道:“陛下不必憂慮,那馬哈木這一招聲東擊西的策略倒是不錯,隻是這瓦剌軍的實力嘛,實在是不足為懼。”
朱棣讚同的點了點頭,但一想到鍾年的點評,皺了皺眉,又道:“金愛卿,為將者,當戒驕戒躁,無論何時都不可如此輕敵才是。”
金忠有些奇怪,按照這位永樂大帝往日裏的性子,不應該把這麽個小勢力放在眼裏啊!
不過他也沒敢過多猜測,恭敬地道:“微臣謹遵聖喻。”
朱棣點了點頭,“邊疆還有何奏報,一應奏來。”
金忠再次叩首道:“陛下英明神武,尋常宵小早已不敢來犯我大明,值得說的也不過這一件罷了。”
其實真沒了嗎?當然有,而且皇帝都發話了,按理說就算沒有你也得隨便扯出一件事來。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還有很重要的事不能拿到朝堂上說,得和皇帝私下裏去說。
真正的軍國大事那都是在武英殿裏麵秘密討論的。
朱棣微微頷首。
金忠再次叩首後返迴原位。
這下可好,又冷場了,朱棣額頭氣得直突突,合著這麽大個國家一點值得說的事都沒有?地方官員真就有那麽大的才能?狗都不信!
眼看著朱棣又要發火,朱高熾忙起身道:“陛下,兒臣有一事相奏。”
朱棣表情不變,瞥了他一眼後拿起桌上的茶碗喝了一口,沒說話。
朱高熾這才道:“兒臣聽聞江寧縣令鍾年治縣有方,其治下江寧縣百姓安樂富餘,街道整潔,市場管理也井井有條,並試收商稅頗有成效,上個月僅一縣之地的商稅就上繳了三千貫有餘,而百姓毫無怨言,改革頗見成效,兒臣鬥膽為其求個封賞。”
群臣神情皆是一凜。
來了。
看來今兒這事是逃不掉了,太子打頭陣,這誰還敢裝聾子?
朱棣淡淡地嗯了一聲,“是該賞,不過這江寧縣暫時倒是離不開他,依你看,給他封個什麽官職最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