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百年不世出的儒學天才!
讓你當縣令,你開啟商業革命? 作者:江北送傘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且問你們,你們有沒有人看過張載先生的《橫渠語錄》?”
由於是臨場發揮,鍾年也隻能想一出是一出,隻求意思能夠表達準確就行。
人群騷動了片刻,一名和朱瞻基長得差不多高,約莫十一二歲的小孩站出來道:
“院長,我看過,我們這一個班都看過,徐老師教的。”
“大點聲!我聽不到!”
鍾年這句話的音量調得很高,那小男孩情不自禁地又後退了一步。
“我讓你大點聲!你沒聽到嗎?”
身旁的同學朋友都在推他,那小男孩渾身哆嗦著,捂著眼睛大喊道:“迴院長的話!我看過!”
鍾年點了點頭,“好!那我且你,你可知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的含義是什麽?”
那學生撓了撓頭,又退了迴去,看得出來,他也不感到怯場了,因為這次他是真不會,而不是會但不敢說。
但是緊跟著他旁邊的一名明顯比他高出有一個頭還要多的男生向前一步,高聲道:“院長!我知道!”
鍾年眼前一亮,手指著他說道:“好!你來給同學們講一下!”
說罷騰空而起,將那小男孩抱到了台上,並模仿獅吼功的運行路子,站在小男孩身後,不斷地為他擴音。
那小男孩的心理素質明顯強得多,看上去像是個大商人家的孩子,一點都不怯場。
“天地以生生為心,聖人教化萬物,使其各司其職,各盡其務,各通其命,此為天地立心。
這是說,天地本無心,而人有心,聖人以己之心通化萬物,則天地才有了心,換而言之,為天地立心就是說,我們要效仿古之聖人,為天地萬民萬物謀生存。
而生存之後,則是生活,建明義理,扶植綱常,為萬民立德,此為生民立命也。
無德之人為小人,小人是‘立不住的’,隻有當一個人有了德,知道禮,懂得倫理綱常,這個人才有‘命’,‘命’即是所謂‘天命’。
一個人,隻有有了‘天命’,才算是有了人生的追求,才不會像小人一樣,終日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空耗光陰!
儒學道統 ,自堯舜起,至於孔子,至於孟子,孟子既沒,其道不傳,至宋儒興,前元殘暴,儒學斷層,而今我朝收拾山河,光複漢室,理當重振儒學,此為‘為往聖繼絕學’也。
開太平,本謂有王者起,取法立澤,垂於萬世,然吾輩讀書人,雖無王者氣,掃六合,蕩天下。
亦可心存書生氣,乘往聖,開萬世,施仁政於民,開民之智,勠力民生,求得廣廈千萬間而庇護天下百姓,此當為吾等讀書人畢生之追求!”
說完這些話後,那少年臉上帶著一絲不正常的潮紅,眼睛裏麵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渾身止不住地顫抖,但是鍾年知道,那不是恐懼,而是興奮。
該恐懼的是他,他萬萬沒想到,在這一群學生當中,能出來這麽一個人物,就是他自己,如果不是仗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都得被這小孩子完爆。
兩人從本質上講,都不在一個層麵上。
鍾年晃了晃腦袋,走上前拍了拍那男孩的肩膀,欣慰地問道:“你叫什麽名字,今年多大?”
“迴院長,我叫吳夢祥,今年十六歲!”
這時陳裕也從一邊走上台,附到鍾年耳邊,小聲道:
“大人,此人並非我江寧縣人,且已過了上學的年齡,但是他的父親——國子司業大人在得知了大人您的所作所為後,一定要把他送到這裏來學習。
那我們也不敢阻攔,便破格給了他一個名額,不過這事也怨我,忘了跟您說了。”
鍾年的表情頓時變得十分精彩,也小聲問道:“你說他爹是誰?”
“國子司業——吳溥,吳大人。”
鍾年的表情頓時變得異常精彩。
吳溥,他認識啊,先說這一世,吳溥本就是鍾月的老師,後來才被胡儼要去的。在後世的記憶當中,這位吳溥應該是一代大儒吳與弼的父親。
也就是說,眼前這小子就是吳與弼?
不對啊,男子應當在二十歲以後取字,即便像鍾年這樣小時候就給取好的,也應當在二十歲加冠之後才能稱唿,這小子才十六歲不應該有字啊,難道說,與弼才是他的字?
這家夥實在是不算出名,鍾年也隻是偶然在一本儒學發展的書上看過他的名字和一些事跡,多少是有點記不清了。
而且,也許這小子還有個兄弟叫吳與弼也說不準,但是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小子絕對是他娘的天才!
百年不世出的儒學天才!
鍾年神色鄭重地走到吳夢祥麵前,嚴肅地道:“我特聘你來做江寧縣的儒學司吏,你可願意?”
鍾年原以為這小子會以年齡尚小為由拒絕,連勸說的詞他都已經想好了,卻不曾想……
“院長,學生願意,學生學著一身的本事,就是為了能夠有朝一日派上用場,隻要能夠讓我學的本事能夠發揮作用,去哪裏都可以!”
“好!好好……”
鍾年連著說了三個好,拍了拍吳夢祥的雙肩,隨後迴頭朗聲道,“自今日起,調學院教導主任陳裕為江寧縣縣學教諭,總管儒學教育一事。
學生吳夢祥,提為儒學司吏兼領學院教導主任一職!”
台下眾人頓時嘩然,但是沒有一個人提出異議,哪怕是那群已經快六十歲甚至已經年過花甲的老頭同樣如此。
因為他們研究了半輩子的儒學也說不出剛才吳夢祥的那一番話。
鍾年見狀拍了拍吳夢祥的後背,“下去吧,等會大會結束跟我迴縣衙,然後我送你迴家。”
鍾年這樣做,一來,是為了給學生樹立榜樣,可以享受特殊待遇,二來是為了提前結交這位未來的大儒,這樣他推行新儒學的時候不至於孤軍奮戰。
三來是為了確認一下這小子有沒有一個叫吳與弼的兄弟。
四來,他本來就要去一趟應天。
由於是臨場發揮,鍾年也隻能想一出是一出,隻求意思能夠表達準確就行。
人群騷動了片刻,一名和朱瞻基長得差不多高,約莫十一二歲的小孩站出來道:
“院長,我看過,我們這一個班都看過,徐老師教的。”
“大點聲!我聽不到!”
鍾年這句話的音量調得很高,那小男孩情不自禁地又後退了一步。
“我讓你大點聲!你沒聽到嗎?”
身旁的同學朋友都在推他,那小男孩渾身哆嗦著,捂著眼睛大喊道:“迴院長的話!我看過!”
鍾年點了點頭,“好!那我且你,你可知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的含義是什麽?”
那學生撓了撓頭,又退了迴去,看得出來,他也不感到怯場了,因為這次他是真不會,而不是會但不敢說。
但是緊跟著他旁邊的一名明顯比他高出有一個頭還要多的男生向前一步,高聲道:“院長!我知道!”
鍾年眼前一亮,手指著他說道:“好!你來給同學們講一下!”
說罷騰空而起,將那小男孩抱到了台上,並模仿獅吼功的運行路子,站在小男孩身後,不斷地為他擴音。
那小男孩的心理素質明顯強得多,看上去像是個大商人家的孩子,一點都不怯場。
“天地以生生為心,聖人教化萬物,使其各司其職,各盡其務,各通其命,此為天地立心。
這是說,天地本無心,而人有心,聖人以己之心通化萬物,則天地才有了心,換而言之,為天地立心就是說,我們要效仿古之聖人,為天地萬民萬物謀生存。
而生存之後,則是生活,建明義理,扶植綱常,為萬民立德,此為生民立命也。
無德之人為小人,小人是‘立不住的’,隻有當一個人有了德,知道禮,懂得倫理綱常,這個人才有‘命’,‘命’即是所謂‘天命’。
一個人,隻有有了‘天命’,才算是有了人生的追求,才不會像小人一樣,終日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空耗光陰!
儒學道統 ,自堯舜起,至於孔子,至於孟子,孟子既沒,其道不傳,至宋儒興,前元殘暴,儒學斷層,而今我朝收拾山河,光複漢室,理當重振儒學,此為‘為往聖繼絕學’也。
開太平,本謂有王者起,取法立澤,垂於萬世,然吾輩讀書人,雖無王者氣,掃六合,蕩天下。
亦可心存書生氣,乘往聖,開萬世,施仁政於民,開民之智,勠力民生,求得廣廈千萬間而庇護天下百姓,此當為吾等讀書人畢生之追求!”
說完這些話後,那少年臉上帶著一絲不正常的潮紅,眼睛裏麵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渾身止不住地顫抖,但是鍾年知道,那不是恐懼,而是興奮。
該恐懼的是他,他萬萬沒想到,在這一群學生當中,能出來這麽一個人物,就是他自己,如果不是仗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都得被這小孩子完爆。
兩人從本質上講,都不在一個層麵上。
鍾年晃了晃腦袋,走上前拍了拍那男孩的肩膀,欣慰地問道:“你叫什麽名字,今年多大?”
“迴院長,我叫吳夢祥,今年十六歲!”
這時陳裕也從一邊走上台,附到鍾年耳邊,小聲道:
“大人,此人並非我江寧縣人,且已過了上學的年齡,但是他的父親——國子司業大人在得知了大人您的所作所為後,一定要把他送到這裏來學習。
那我們也不敢阻攔,便破格給了他一個名額,不過這事也怨我,忘了跟您說了。”
鍾年的表情頓時變得十分精彩,也小聲問道:“你說他爹是誰?”
“國子司業——吳溥,吳大人。”
鍾年的表情頓時變得異常精彩。
吳溥,他認識啊,先說這一世,吳溥本就是鍾月的老師,後來才被胡儼要去的。在後世的記憶當中,這位吳溥應該是一代大儒吳與弼的父親。
也就是說,眼前這小子就是吳與弼?
不對啊,男子應當在二十歲以後取字,即便像鍾年這樣小時候就給取好的,也應當在二十歲加冠之後才能稱唿,這小子才十六歲不應該有字啊,難道說,與弼才是他的字?
這家夥實在是不算出名,鍾年也隻是偶然在一本儒學發展的書上看過他的名字和一些事跡,多少是有點記不清了。
而且,也許這小子還有個兄弟叫吳與弼也說不準,但是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小子絕對是他娘的天才!
百年不世出的儒學天才!
鍾年神色鄭重地走到吳夢祥麵前,嚴肅地道:“我特聘你來做江寧縣的儒學司吏,你可願意?”
鍾年原以為這小子會以年齡尚小為由拒絕,連勸說的詞他都已經想好了,卻不曾想……
“院長,學生願意,學生學著一身的本事,就是為了能夠有朝一日派上用場,隻要能夠讓我學的本事能夠發揮作用,去哪裏都可以!”
“好!好好……”
鍾年連著說了三個好,拍了拍吳夢祥的雙肩,隨後迴頭朗聲道,“自今日起,調學院教導主任陳裕為江寧縣縣學教諭,總管儒學教育一事。
學生吳夢祥,提為儒學司吏兼領學院教導主任一職!”
台下眾人頓時嘩然,但是沒有一個人提出異議,哪怕是那群已經快六十歲甚至已經年過花甲的老頭同樣如此。
因為他們研究了半輩子的儒學也說不出剛才吳夢祥的那一番話。
鍾年見狀拍了拍吳夢祥的後背,“下去吧,等會大會結束跟我迴縣衙,然後我送你迴家。”
鍾年這樣做,一來,是為了給學生樹立榜樣,可以享受特殊待遇,二來是為了提前結交這位未來的大儒,這樣他推行新儒學的時候不至於孤軍奮戰。
三來是為了確認一下這小子有沒有一個叫吳與弼的兄弟。
四來,他本來就要去一趟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