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在我這裏,人人平等
讓你當縣令,你開啟商業革命? 作者:江北送傘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鍾年介紹道,“郭兄,這位是秦雪,我的朋友。”
朱高熾有些詫異的看了丫丫一眼,但還是很禮貌的說了一句,“你好,秦姑娘。”
情報有誤啊!
不是說好了這院裏就隻有一個縣令、一個叫穆姨的下人和一個叫丫丫的丫鬟嗎?
這個秦雪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啊?
似乎是看出了朱高熾心中的疑惑,鍾年笑著解釋道,“郭兄,在我這裏,人人平等,沒有下人一說,都是朋友,都是親人,前麵那些衙役也是如此,白天,我們是上下級的關係,放了衙,我們就都是朋友。”
朱高熾聽聞此言卻感覺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樣。
原來如此!怪不得他這麽年輕就能創造出一個初步大同的社會來!
人人平等!我記住了!
是的,朱高熾其實不是來蹭飯的,他是來朝聖的!
大同社會,這是朱高熾畢生所求,他不像朱棣、朱元璋那樣癡迷於開疆拓土,甚至他在位期間,還丟了幾小塊領土,但是他是一個純粹的好人!
朱高熾對朋友很好,對敵人也很好,對上怕老爹,對下怕兒子,在家裏還怕媳婦,在他這一生,除非是罪大惡極之人,他會不留餘地,其他的人,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始終不忍傷害。
但是畢竟他生在封建社會,所以哪怕他再仁慈,他也想不到人人平等這一點。
在他的世界觀當中,仁慈就是對待下人包容,對待犯錯的人要給與改過的機會,對於可憐的人要給與照顧。
可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一點,人人平等!
這是時代的局限性,不能因為朱高熾當了皇帝之後將太監宮女使喚來使喚去就說他不夠仁慈。
實際上,他已經在盡可能的去追求至善,但是他的潛意識裏麵,就沒有人人平等的概念,就好像是一個學霸永遠理解不了倒數第一為什麽數學能考六分,隻要不傻,隨便學一點也能考個十分,可是就是有人能考六分。
不是想不想,問題,而是意識形態就還沒有到那一層,怎麽想都突破不了時代的局限。
鍾年一開始還不明白為什麽朱高熾看向自己的眼神那麽曖昧,但是看到他現在的興奮表情,他大概是明白了。
感情這位仁皇帝是來求道的呀?
在鍾年的示意下,丫丫將羊肉拿去切了,朱高熾這才興奮地對鍾年道,“縣尊大人,我來的時候看見……”
“停!郭兄,咱們有事吃完飯再說,免得壞了心情。”
“啊?哦好,全憑縣尊大人吩咐就是。”朱高熾皺了皺眉,他雖然貪吃,但是在信仰麵前,口腹之欲算不得啥。但是畢竟他是來求道的,人家老師願不願意教還是一迴事呢,所以現在必須先得讓老師開心!老師一開心,那不就願意教了?
這樣想著,朱高熾倒也不急了,他反倒開始期待這湯鍋子了。
這個年代火鍋隻是小眾叫法,大麵上的叫法還是叫湯鍋子。
在靖難之前,朱高熾生活在的北平,北平寒冷不似江南,因此一到冬天,燕王妃徐妙雲就會張羅著一家人吃湯鍋子。
現在迴想起來,朱高熾不禁覺得,還是那樣的日子更幸福一些,現在別看是當了太子,盡管榮華富貴、受人尊崇,可是一家人卻再也迴不到那時候了……
更何況,朱高熾其實也並沒有享到多少榮華富貴,要知道,這位太子爺今天想給兒子買串糖葫蘆那都得去“借”……
再說了,有那麽一個不負責任的爹,這太子當得比皇帝還累,皇帝隻需要管朝廷的事就可以了,可是朱高熾現在是得批朝廷的折子,還得管太子府的事務,還得幫著老爹修永樂大典,還得籌錢幫老爺子湊軍費……一個人當四五個人使!
鍾年看著對麵的大胖子一會露出緬懷的神色,一會又變得氣衝衝的,不禁有些想笑。
鍾年輕咳兩聲,“郭兄啊,你也別老叫我什麽縣令大人了,聽著怪別扭的,嗯……這樣,我叫鍾年,字浩瀚,你年齡大我一些,便以表字稱唿便是。”
朱高熾道,“那我便不客氣了,浩瀚賢弟。”
鍾年額頭隱隱浮現三道黑線,但是他什麽也沒說。
三人沒有等待多久,丫丫便將三盤羊肉端了上來。
後麵穆姨端著兩個小盆,裏麵裝著各式蔬菜,有白菜、茼蒿、黃豆芽、藕片、香菜、茄子、菠菜以及油豆腐。
小小的石桌一下子就堆滿了,將羊肉放下之後,丫丫又起身迴去拿了碗筷和漏勺。而穆姨則在鍾年身邊坐下,因為來者是客,他從不能去跟朱高熾搶位置,再說那一坨肉堆在那裏也擠不過呀!
而她身為長輩,自然不能跟朱瞻基對坐,而石桌是長方形的的,那麽他自然就要坐在鍾年旁邊了。
此時,銅鍋裏的的湯汁已經沸騰了,不住的往外冒著熱氣,都快把朱高熾饞死了。
朱瞻基就更不用提了,別管他以後咋樣,小孩子哪有不貪吃的?
但是鍾年沒有動,朱高熾也沒好意思先動,朱瞻基看爹沒動,也沒敢動。
鍾年是在等丫丫母子。
這是鍾年定下的規矩,晚飯必須要所有人到齊了才能開始動筷子,哪怕火鍋是先涮再吃也不能先開鍋蓋。
這倒不是說出於尊重誰,因為鍾年的規矩是哪怕穆姨都坐下了,但是丫丫還沒到,也不能動筷子。
這是因為,鍾年非常的注重親情。
他已經打心眼裏把丫丫和穆姨當成了自己的家人。
前世的他,沒有怎麽享受過家的溫暖,這一世,他成為了一家之主,所以他定下了這麽一個規矩。
哪怕他貴為縣令,在丫丫沒有上桌之前,他也不會先動筷子。
因為他覺得,一個人吃飯,再好吃的東西也索然無味。
當然,平常早晨和中午的飯不算,因為他吃完了就得去工作,他身為縣令,沒有什麽是比老百姓的事情更加重要的。
就隻有晚上這一頓是這樣的。
朱高熾有些詫異的看了丫丫一眼,但還是很禮貌的說了一句,“你好,秦姑娘。”
情報有誤啊!
不是說好了這院裏就隻有一個縣令、一個叫穆姨的下人和一個叫丫丫的丫鬟嗎?
這個秦雪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啊?
似乎是看出了朱高熾心中的疑惑,鍾年笑著解釋道,“郭兄,在我這裏,人人平等,沒有下人一說,都是朋友,都是親人,前麵那些衙役也是如此,白天,我們是上下級的關係,放了衙,我們就都是朋友。”
朱高熾聽聞此言卻感覺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樣。
原來如此!怪不得他這麽年輕就能創造出一個初步大同的社會來!
人人平等!我記住了!
是的,朱高熾其實不是來蹭飯的,他是來朝聖的!
大同社會,這是朱高熾畢生所求,他不像朱棣、朱元璋那樣癡迷於開疆拓土,甚至他在位期間,還丟了幾小塊領土,但是他是一個純粹的好人!
朱高熾對朋友很好,對敵人也很好,對上怕老爹,對下怕兒子,在家裏還怕媳婦,在他這一生,除非是罪大惡極之人,他會不留餘地,其他的人,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始終不忍傷害。
但是畢竟他生在封建社會,所以哪怕他再仁慈,他也想不到人人平等這一點。
在他的世界觀當中,仁慈就是對待下人包容,對待犯錯的人要給與改過的機會,對於可憐的人要給與照顧。
可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一點,人人平等!
這是時代的局限性,不能因為朱高熾當了皇帝之後將太監宮女使喚來使喚去就說他不夠仁慈。
實際上,他已經在盡可能的去追求至善,但是他的潛意識裏麵,就沒有人人平等的概念,就好像是一個學霸永遠理解不了倒數第一為什麽數學能考六分,隻要不傻,隨便學一點也能考個十分,可是就是有人能考六分。
不是想不想,問題,而是意識形態就還沒有到那一層,怎麽想都突破不了時代的局限。
鍾年一開始還不明白為什麽朱高熾看向自己的眼神那麽曖昧,但是看到他現在的興奮表情,他大概是明白了。
感情這位仁皇帝是來求道的呀?
在鍾年的示意下,丫丫將羊肉拿去切了,朱高熾這才興奮地對鍾年道,“縣尊大人,我來的時候看見……”
“停!郭兄,咱們有事吃完飯再說,免得壞了心情。”
“啊?哦好,全憑縣尊大人吩咐就是。”朱高熾皺了皺眉,他雖然貪吃,但是在信仰麵前,口腹之欲算不得啥。但是畢竟他是來求道的,人家老師願不願意教還是一迴事呢,所以現在必須先得讓老師開心!老師一開心,那不就願意教了?
這樣想著,朱高熾倒也不急了,他反倒開始期待這湯鍋子了。
這個年代火鍋隻是小眾叫法,大麵上的叫法還是叫湯鍋子。
在靖難之前,朱高熾生活在的北平,北平寒冷不似江南,因此一到冬天,燕王妃徐妙雲就會張羅著一家人吃湯鍋子。
現在迴想起來,朱高熾不禁覺得,還是那樣的日子更幸福一些,現在別看是當了太子,盡管榮華富貴、受人尊崇,可是一家人卻再也迴不到那時候了……
更何況,朱高熾其實也並沒有享到多少榮華富貴,要知道,這位太子爺今天想給兒子買串糖葫蘆那都得去“借”……
再說了,有那麽一個不負責任的爹,這太子當得比皇帝還累,皇帝隻需要管朝廷的事就可以了,可是朱高熾現在是得批朝廷的折子,還得管太子府的事務,還得幫著老爹修永樂大典,還得籌錢幫老爺子湊軍費……一個人當四五個人使!
鍾年看著對麵的大胖子一會露出緬懷的神色,一會又變得氣衝衝的,不禁有些想笑。
鍾年輕咳兩聲,“郭兄啊,你也別老叫我什麽縣令大人了,聽著怪別扭的,嗯……這樣,我叫鍾年,字浩瀚,你年齡大我一些,便以表字稱唿便是。”
朱高熾道,“那我便不客氣了,浩瀚賢弟。”
鍾年額頭隱隱浮現三道黑線,但是他什麽也沒說。
三人沒有等待多久,丫丫便將三盤羊肉端了上來。
後麵穆姨端著兩個小盆,裏麵裝著各式蔬菜,有白菜、茼蒿、黃豆芽、藕片、香菜、茄子、菠菜以及油豆腐。
小小的石桌一下子就堆滿了,將羊肉放下之後,丫丫又起身迴去拿了碗筷和漏勺。而穆姨則在鍾年身邊坐下,因為來者是客,他從不能去跟朱高熾搶位置,再說那一坨肉堆在那裏也擠不過呀!
而她身為長輩,自然不能跟朱瞻基對坐,而石桌是長方形的的,那麽他自然就要坐在鍾年旁邊了。
此時,銅鍋裏的的湯汁已經沸騰了,不住的往外冒著熱氣,都快把朱高熾饞死了。
朱瞻基就更不用提了,別管他以後咋樣,小孩子哪有不貪吃的?
但是鍾年沒有動,朱高熾也沒好意思先動,朱瞻基看爹沒動,也沒敢動。
鍾年是在等丫丫母子。
這是鍾年定下的規矩,晚飯必須要所有人到齊了才能開始動筷子,哪怕火鍋是先涮再吃也不能先開鍋蓋。
這倒不是說出於尊重誰,因為鍾年的規矩是哪怕穆姨都坐下了,但是丫丫還沒到,也不能動筷子。
這是因為,鍾年非常的注重親情。
他已經打心眼裏把丫丫和穆姨當成了自己的家人。
前世的他,沒有怎麽享受過家的溫暖,這一世,他成為了一家之主,所以他定下了這麽一個規矩。
哪怕他貴為縣令,在丫丫沒有上桌之前,他也不會先動筷子。
因為他覺得,一個人吃飯,再好吃的東西也索然無味。
當然,平常早晨和中午的飯不算,因為他吃完了就得去工作,他身為縣令,沒有什麽是比老百姓的事情更加重要的。
就隻有晚上這一頓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