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朝聖
讓你當縣令,你開啟商業革命? 作者:江北送傘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些老人被鍾年請來幹活,活不重,還給工錢,關鍵是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閑散的時候三三兩兩之間還能聊兩句,這樣的生活,算不上老有所終嗎?
店鋪小二、私塾先生、還有鍾年花錢雇傭勞力來修路、搭橋,這難道不算是壯有所用嗎?
創辦學院,讓大多數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夠在上不起朝廷官辦的縣學的情況下也能夠讀書,這不正是使幼有所長嗎?
自己掏錢創辦按摩館,雇傭身體有殘疾的人和鰥夫以及寡婦來工作,並且每天供他們一頓飯,過年過節還發放米糧、酒肉,還不克扣他們的工錢,讓他們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真正做到了“鰥寡孤獨廢疾者者皆有所養”。
雖然女子有沒有適時而嫁尚未可知,但是男子都有職業這一點已經做到了。
結合剛才劉師傅說的,錢多錢少無所謂,能夠吃飽穿暖就足夠了,有的是需要用錢的人,不正對應了那句“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嗎?
想為百姓做事,不正對應了那句“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嗎?
再加上朱棣昨日迴宮後提到的值班製度,每天都有人巡街,守夜,這些人拿了加班費,工作時自然更有動力,再加上那賞罰製度,這些衙役的工作效率無疑是極高的。
那不正是使得盜竊亂賊而不作嗎?
明白了,全明白了!
如今的江寧縣,不就對應了書中的大同社會嗎?
是否謀閉而不興已經不重要了!
鍾年不僅僅是在治理一個縣城,他更是在創造一個盛世!
他不僅僅是一個縣令,他更是大明朝的活聖人!
即便孔子再世不過如此!
朱高熾猛然轉過身子,聲音低沉的喊了一句,“瞻基,跟我來!”
隨後頭也不迴的向外走去。
朱瞻基突然有些懵,還是紀綱先反應過來,“泰哥,還沒給錢呢?”
話剛說完,就聽到前台傳來的朱高熾的聲音,“姑娘,我們身上沒有帶錢,這枚玉佩送給你,這是當今聖上賞賜的,你拿去當了,可以換些銀兩,分給諸位師傅們吧。”
因為門被朱高熾打開了,所以聲音特別的清晰。
紀綱神色複雜的看了一眼床上剛爬起來的朱瞻基,隨後輕聲道,“公子,走吧。”
……
“爹爹,我們現在去哪裏啊?”
走在前麵的朱高熾頭也不迴的丟下兩個字。
“朝聖!”
另一邊,朱高熾眼中的“聖人”鍾年此時卻並沒有在他的“道場”——江寧縣縣衙裏,而是帶著十幾個衙役,縱馬奔馳在郊外的一條小道上。
十餘人全都是騎馬的,永樂一朝並不缺馬匹,朝廷的馬匹儲量甚至遠超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當然,後麵明堡宗把五十萬明軍精銳敗光之後,後麵的一百多年裏麵,就沒有哪個縣令能有這待遇了。
很快,鍾年“籲”了一聲,停在了一片用籬笆圍起來的農場前。
這裏兩麵環山,農場外雜草叢生,在遠處看的話,很難發現在這裏還有一個農場。
農場裏麵並沒有什麽高大的建築物,都是一些小平房,甚至還有一些草屋,因此外人哪怕是走到近前來,最多也隻會認為這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
但是在這一排排房子後麵,卻是鍾年的大寶貝!
這裏種植著係統獎勵的土豆、紅薯、玉米等等糧食作物,包括一些口感不算好但是產量極高的雜交水稻,不過水稻的種植麵積很小,因為需要水田,管理起來比較麻煩,鍾年隻是試種了很小一塊地。
但見田中的玉米莖已經有一尺高了,長勢格外喜人,嫩綠的葉片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仿佛在向人們展示他們的生命力。
玉米田的旁邊約莫三十米外,是一片翠綠的土豆田,像一塊巨大的翡翠,鑲嵌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那些剛剛破土而出的的土豆苗,就像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土豆田的右邊二十米外,是一片同樣翠綠的紅薯地,紅薯的葉子與土豆和玉米不同,每一顆紅薯都長出了許多心形的葉子,它們像綠色的麵紗一樣低垂著,仿佛在向人們展示它們的優美身姿。
這些葉子中間,點綴著一些嬌嫩的花朵,它們害羞地探出頭來,迎接著新生的陽光。
鍾年找到了這裏的管理者。
“草民見過見過縣尊。”
“老魏,我看這玉米的長勢很是不錯,但是土豆和紅薯的話,還是需要挖開泥土看看下麵的塊根,你有看過嗎?”
老魏答道,“放心吧縣尊,我們每隔七天便會隨機挖出兩三顆土豆和紅薯,如今紅薯的個頭和縣尊您說的差不多,甚至還要更大一些,已經有嬰兒手臂粗細了。
但是……土豆的長勢就要差一些,縣尊您說在這個時候應該和雞蛋黃差不多大,可是現在最大的才有那麽大,小的神職隻有小拇指頭那麽大,絕大多數也就是有人的大拇指那麽大。”
鍾年點了點頭,“這也正常,紅薯的生命力的確是要比土豆要強上一些的。
土豆的話你不用擔心,土豆的生長周期很短,從種下到長成一共也就兩個多月,第一個月要長葉和莖,第二個月就開始完全長根,到時候將會有一個質變。
如今一個月過去了,也快到時候了,這樣吧,你看看這兩天下不下雨,如果沒有雨的話,就澆一遍水,半個月之後,你再看看能長多大,到時候我會再來一趟。”
“遵命,縣尊。”
“嗯,那雜交水稻的長勢如何?”
水田在一條從山上留下來的小河旁,因此還要在三片糧食田往南大概一百米的地方,鍾年沒有過去。
“這……”
老魏有些猶豫。
鍾年微微一笑,“放心吧,我也知道,長勢可能不太好,你跟我具體說說。”
老魏緩緩開口道,“那雜交水稻的存活率很高,隻有幾株因為插秧的時候沒有插好而沒有活過來。
不過,當初縣尊您說插一乍高的秧,一個月後能長到一尺高,可是現在來看,僅僅隻有不到一乍半,有一些甚至都看不大出來,當然,我能確定,都是活的,並且長高了一些的,但是很不明顯!”
店鋪小二、私塾先生、還有鍾年花錢雇傭勞力來修路、搭橋,這難道不算是壯有所用嗎?
創辦學院,讓大多數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夠在上不起朝廷官辦的縣學的情況下也能夠讀書,這不正是使幼有所長嗎?
自己掏錢創辦按摩館,雇傭身體有殘疾的人和鰥夫以及寡婦來工作,並且每天供他們一頓飯,過年過節還發放米糧、酒肉,還不克扣他們的工錢,讓他們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真正做到了“鰥寡孤獨廢疾者者皆有所養”。
雖然女子有沒有適時而嫁尚未可知,但是男子都有職業這一點已經做到了。
結合剛才劉師傅說的,錢多錢少無所謂,能夠吃飽穿暖就足夠了,有的是需要用錢的人,不正對應了那句“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嗎?
想為百姓做事,不正對應了那句“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嗎?
再加上朱棣昨日迴宮後提到的值班製度,每天都有人巡街,守夜,這些人拿了加班費,工作時自然更有動力,再加上那賞罰製度,這些衙役的工作效率無疑是極高的。
那不正是使得盜竊亂賊而不作嗎?
明白了,全明白了!
如今的江寧縣,不就對應了書中的大同社會嗎?
是否謀閉而不興已經不重要了!
鍾年不僅僅是在治理一個縣城,他更是在創造一個盛世!
他不僅僅是一個縣令,他更是大明朝的活聖人!
即便孔子再世不過如此!
朱高熾猛然轉過身子,聲音低沉的喊了一句,“瞻基,跟我來!”
隨後頭也不迴的向外走去。
朱瞻基突然有些懵,還是紀綱先反應過來,“泰哥,還沒給錢呢?”
話剛說完,就聽到前台傳來的朱高熾的聲音,“姑娘,我們身上沒有帶錢,這枚玉佩送給你,這是當今聖上賞賜的,你拿去當了,可以換些銀兩,分給諸位師傅們吧。”
因為門被朱高熾打開了,所以聲音特別的清晰。
紀綱神色複雜的看了一眼床上剛爬起來的朱瞻基,隨後輕聲道,“公子,走吧。”
……
“爹爹,我們現在去哪裏啊?”
走在前麵的朱高熾頭也不迴的丟下兩個字。
“朝聖!”
另一邊,朱高熾眼中的“聖人”鍾年此時卻並沒有在他的“道場”——江寧縣縣衙裏,而是帶著十幾個衙役,縱馬奔馳在郊外的一條小道上。
十餘人全都是騎馬的,永樂一朝並不缺馬匹,朝廷的馬匹儲量甚至遠超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當然,後麵明堡宗把五十萬明軍精銳敗光之後,後麵的一百多年裏麵,就沒有哪個縣令能有這待遇了。
很快,鍾年“籲”了一聲,停在了一片用籬笆圍起來的農場前。
這裏兩麵環山,農場外雜草叢生,在遠處看的話,很難發現在這裏還有一個農場。
農場裏麵並沒有什麽高大的建築物,都是一些小平房,甚至還有一些草屋,因此外人哪怕是走到近前來,最多也隻會認為這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
但是在這一排排房子後麵,卻是鍾年的大寶貝!
這裏種植著係統獎勵的土豆、紅薯、玉米等等糧食作物,包括一些口感不算好但是產量極高的雜交水稻,不過水稻的種植麵積很小,因為需要水田,管理起來比較麻煩,鍾年隻是試種了很小一塊地。
但見田中的玉米莖已經有一尺高了,長勢格外喜人,嫩綠的葉片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仿佛在向人們展示他們的生命力。
玉米田的旁邊約莫三十米外,是一片翠綠的土豆田,像一塊巨大的翡翠,鑲嵌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那些剛剛破土而出的的土豆苗,就像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土豆田的右邊二十米外,是一片同樣翠綠的紅薯地,紅薯的葉子與土豆和玉米不同,每一顆紅薯都長出了許多心形的葉子,它們像綠色的麵紗一樣低垂著,仿佛在向人們展示它們的優美身姿。
這些葉子中間,點綴著一些嬌嫩的花朵,它們害羞地探出頭來,迎接著新生的陽光。
鍾年找到了這裏的管理者。
“草民見過見過縣尊。”
“老魏,我看這玉米的長勢很是不錯,但是土豆和紅薯的話,還是需要挖開泥土看看下麵的塊根,你有看過嗎?”
老魏答道,“放心吧縣尊,我們每隔七天便會隨機挖出兩三顆土豆和紅薯,如今紅薯的個頭和縣尊您說的差不多,甚至還要更大一些,已經有嬰兒手臂粗細了。
但是……土豆的長勢就要差一些,縣尊您說在這個時候應該和雞蛋黃差不多大,可是現在最大的才有那麽大,小的神職隻有小拇指頭那麽大,絕大多數也就是有人的大拇指那麽大。”
鍾年點了點頭,“這也正常,紅薯的生命力的確是要比土豆要強上一些的。
土豆的話你不用擔心,土豆的生長周期很短,從種下到長成一共也就兩個多月,第一個月要長葉和莖,第二個月就開始完全長根,到時候將會有一個質變。
如今一個月過去了,也快到時候了,這樣吧,你看看這兩天下不下雨,如果沒有雨的話,就澆一遍水,半個月之後,你再看看能長多大,到時候我會再來一趟。”
“遵命,縣尊。”
“嗯,那雜交水稻的長勢如何?”
水田在一條從山上留下來的小河旁,因此還要在三片糧食田往南大概一百米的地方,鍾年沒有過去。
“這……”
老魏有些猶豫。
鍾年微微一笑,“放心吧,我也知道,長勢可能不太好,你跟我具體說說。”
老魏緩緩開口道,“那雜交水稻的存活率很高,隻有幾株因為插秧的時候沒有插好而沒有活過來。
不過,當初縣尊您說插一乍高的秧,一個月後能長到一尺高,可是現在來看,僅僅隻有不到一乍半,有一些甚至都看不大出來,當然,我能確定,都是活的,並且長高了一些的,但是很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