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二爺和何飛就說起了崆峒山崆峒派。


    提起崆峒派,後世之人率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金毛獅王的“未傷敵,先傷己,一練七傷,七者皆傷”的七傷拳。崆峒派是中國傳統武術五大流派之一,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並稱為中國著名五大武術流派。雖然崆峒派的名頭不如其它四派響亮,但崆峒武功卻是遠早於少林、峨眉、武當等門派的。


    崆峒山位於gs省平涼市西3公裏處,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裏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於望駕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間,總麵積83.6平方千米。崆峒山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


    崆峒山上,廟觀甚多。秦、漢時期,山上始有廟宇建築;魏、晉、南北朝期間,山中道教興盛,宮觀遍布。問道宮始建於唐代以前。唐代,山上修建了軒轅宮(清代移天仙宮院內)。北宋乾德年間(963-968),在主峰馬鬃山巔創建真武殿。政和年間(1111-1118),宋徽宗頒旨,重修問道宮。後唐宋之際山中所修道教宮觀廟宇毀於兵火,元代開始重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開始,平涼韓藩王室將馬鬃山巔辟建為隍城,在隍城內重建真武殿,頂覆鐵瓦,遠望如金台玉闕,並增建獻殿、藥王殿、老君樓、太和樓、玉皇閣、靈官洞。自山麓至香山梁頂,修建了聚仙橋、王母宮、紫霄宮、老營宮、遇真宮、南崖宮、天仙宮、鬥姆宮、靜樂宮、玄聖宮、飛仙閣、磨針觀、十二帥殿、白虎殿、東華庵、混元樓等,在雷聲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樓、聖父聖母樓、三官殿,從中台至隍城修建了三天門,並在二天門建三教洞。期間又重修問道宮,並在院內增修全真閣。明萬曆年間 (1573-1620),仿湖北武當山規製,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時修道教宮觀廟宇及亭台樓閣等建築四十二座,總稱八台(東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天台、靈龜台、八仙台)、九宮(紫霄宮、飛升宮、五龍宮、遇真宮、老營宮、太和宮、王母宮、靜慶宮、詢道宮)、十二院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崆峒山道長們請來陝西隴縣龍門洞道士苗清陽,將崆峒山辟為道教十方叢林。此後,在隍城前增建鍾鼓二樓,在雷聲峰一帶又建三星殿、龍君殿、眼光殿,在香山梁頂修三清道祖殿,在朝天門上頭修建藥王洞,在東台修建關聖帝君殿,在中台修建飛升宮、三皇樓,在招鶴堂增修三清殿、文昌宮。清同治年間(1862—1874),再次毀於兵火,後又重建,規模與數量均不如前代所建之盛。後世僅存《重修問道呂碑記》、太和宮、寶塔、盤龍石柱等建築與文物。


    據載宋代宋披雲、元代賀誌真、明代張三豐等許多著名道士均曾於山中修真養性。崆峒山上林木蔥蘢,風景秀麗,古跡星羅棋布,名勝比比皆是。山中主要名勝有月石峽、羽仙峰、定心峰、繡球峰、千大崖、插香台、棋盤嶺、歸雲洞、玄鶴洞、玉女洞、青龍洞、黃龍泉、丹梯崖等等。山腰的問道宮,傳為黃帝問道之處。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是三教共處相容的具體體現。此外,崆峒山還有“三教禪林”,也稱“居士林”。明清“三教合一”說盛行,崆峒山的宗教人士跟上時代發展,於明末清初在岩石上開挖了三教洞。之後,三教雖偶有矛盾,但在教理、活動上都較融洽,方丈、道長都較團結,這是崆峒山三教長期共存的主要基礎和特點。


    據古籍《山海西經》中的記載,崆峒山古稱\"空同\"、\"空桐\"、\"雞頭山\"、\"薄落山\"、\"牽屯山\"等異名,至唐代最終名定\"崆峒山\"。在距今3600-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崆峒山生息和繁衍,他們在同野獸的生死搏鬥過程中,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兵器,並逐漸形成了崆峒氏族,這也是崆峒派武功最早的雛形。相傳古時廣成子也在此山中石室內隱居修煉,黃帝曾至此問道於廣成子,領悟了最高的道理,經過28年的努力,使天下實現了大治。


    崆峒武功出自於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的gs人飛虹子。它興起於盛唐,晚清時期達到了鼎盛。到了後世就已基本脫離了普通人的視野。以致大多數人認為崆峒派隻不過是武俠小說中虛幻的門派。


    飛虹子以古代哲學思想家廣成子的\"抱神以靜\"、\"陰陽有藏\"的理論為基礎,並吸收了當時瓜州(後世敦煌)等地的舞蹈,創建了崆峒派的玄奧武功。


    崆峒派的武功取眾家所長,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功法玄奧隱秘。崆峒派武功的特點在於一個\"奇\"(兵器),其出奇之處並非是什麽“七傷拳”,而是指它諸多的出奇之處,例如崆峒派的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又多以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手發現而著稱,且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內,所以在交手中往往能夠出奇製勝。


    後世武俠小說中,崆峒派為名門正派,武術以劍術為主,走奇險辛辣之道。


    事實上,崆峒派武學中,劍術隻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塵、鐵耙、雙鉤等武器。後世弟子演練武功,用劍的反倒稀少。


    崆峒派武術並不是隻有道士才練的武術。月牙鏟、拂塵、扇子都是崆峒派常習器械,而拳術中有先天羅漢十八手、崆峒太極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


    史料記載崆峒派的曆代掌派人有第一代的唐朝甘肅人 飛虹子,第二代 的宋朝甘肅人飛綏子 ,第三代的元朝甘肅人雲離子,第四代的明朝甘肅人飛雲子(黃衫客) ,第五代的清朝四川人 眉姑(女) ,第六代的清朝四川人飛塵子(曲一洪) ,第七代的清朝湖南人陸塵子,第八代的清朝廣東人袁一飛,第九代的民國浙江平湖人胡飛子(胡惠民) ,第十代的吉林人燕飛霞(王進),第十一代的花舞影(日本人,原名甲斐睦子,師承燕飛霞,燕飛霞的妻子),白義海(甘肅平涼人)。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術,威峙西陲”。而實際上,崆峒派武術流傳甚廣。在晚清的廣東,武術成為抵禦外敵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飛、第九代掌派胡飛子均立過戰功。


    崆峒派武學開山立派一千多年,但掌派人卻沒有幾位,確是讓人心生疑竇、匪夷所思。


    崆峒派在對身份地位的的稱唿上有別於其他門派。在一個門派,身份權利最高者,少林稱為“住持”。武當峨眉等大多數都稱為“掌門”,而崆峒派對其則尊稱為“掌派”或“掌派人”,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崆峒派有八個掌門人,即飛龍門掌門、追魂門掌門、奪命門掌門、醉門掌門、神拳門掌門、花架門掌門、奇兵門掌門和玄空太極門掌門,但他們隻負責管理本門下的弟子,八個掌門是平級關係,不互相管轄,由於玄空門武功基本是掌派人獨修的功夫,所以玄空太極門的掌門基本也就是下一任的掌派人了。而比八個掌門身份再高一級的就是掌派了。


    據說崆峒派掌派人必須精練崆峒派的8門功夫,學全118種套路,而這118套武功的風格完全不同,隻有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才能將這118套武功練全成為掌派人,如果沒有遇到這樣的武學奇才,崆峒派寧可不推舉掌派人,這也有別於其它門派。


    按崆峒派的山門規戒,每代掌派不能有工作,一生隻能專門從事傳授和弘揚崆峒武術。


    而在崆峒派早年的門規中又有傳授和開派一說。按照掌派人的傳代數,逢單(即第一代、第三代等)叫傳授,逢雙(即第二代、第四代等)叫開派。傳授武功,就是師父盡量將所有武功傳授徒弟,不使其失傳。一個師父至多不超過十六個徒弟。所謂開派呢,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各地方都要有一定數量的徒弟練其門派的武術。按規矩,先開派的地方入門早的為師兄,後開派的地方入門晚的是師弟,而不以武功高低分師兄師弟。


    崆峒派還有一個規矩,就是每個徒弟所傳的武功都是不一樣的,分為一、二、三等。除徒弟外,還要有十個開山門弟子。他們必須是從優秀的徒弟中選拔出來的,授以崆峒派高級武功,做為掌派者的助手。傳授一個徒弟武功的時間,一般為三年。但每位掌派要到各地去傳授武功,來迴走動。所以,三年時間是指師父實際指導的累計的三年時間,三年滿,方可出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去1969搞事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新劍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新劍聖並收藏穿去1969搞事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