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處置(上)
全球高考:誰說曆史無用? 作者:快活醫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戰爭是極其摧殘人性的。
盡管表麵上來看,葉雲一方優勢在握,但實際上真的站在葉雲這個位置上,他麵臨的壓力也很大。
首先是大軍渡河,補給線拉長,秦軍突飛猛進的行軍,直接脫離後勤,從葉雲的視角來看,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不是說什麽後勤跟不上的問題,而是後勤完全找不到秦軍在哪裏。
靠著錦衣衛定位,能大略知道秦軍在什麽方位,往往趕到的時候,秦軍就已經進發到下一個地點了。
後勤接應不上去。
葉雲算是明白為啥二戰的時候,元首會對曼施坦因這麽大的意見了。
換誰,誰都覺得得嚇人。
這可是國戰!
這麽大規模的軍團說找不到就找不到了,說沒就沒了。
鬼知道到底是什麽個情況。
而錦衣衛給葉雲帶來的,除了前線軍情,還有敵後方發生的一係列事情。
長歌城被屠,土司堡先屠後焚,來迴燒了三次,田地裏都被撒上鹽。
要知道,正常的土地肥力可以種植作物,如果撒上鹽,土地鹽堿度就會變化,地就變成鹽堿地,無法耕種。
這是斷子絕孫的辦法,帶不走的老弱病殘全都留在當地,明顯是欺負葉雲有個仁王的名號,沒辦法幹出像他們一樣畜生的事情,隻能吃了這些老弱病殘,消耗糧草等等。
除了這些大城被屠被焚以外,鹽田、北馳、求仙等等幾個村鎮也是赤地千裏。
原本肥碩豐裕的西南膏腴地,真的變成了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亂世。
根據錦衣衛不完全統計,整個西南人口十去其三。
術赤來這一遭,就像是匪徒拿著大錘衝進精品瓷器店,把象征著文明的工藝品用大錘野蠻砸碎。
倘若他真的不封刀也還罷了,可根據情報來看,術赤不是封不封刀的問題。
屠城劫掠不過是蒙古慣例,而這次的術赤在於歐羅巴的交戰中,以拔都為元帥。
故而除了例行大規模屠城以外,本次蒙古還主意招降本地土著。
從有軍權的千夫長,中高層軍將,到基層將官,再到沒有軍權的縣官,文書。甚至到每個地方因不滿考生而爆發的起義軍。
而從情報上來看,蒙古都是言而有信的,說給啥就給啥,允諾出去的條件事後一定兌現。
哪怕不願意主動開城投降的,隻要按照數額繳納足夠的軍糧軍錢,也不會受到任何襲擾。
一向軍紀散漫的蒙古人,突然變得如此守紀律起來。
而一旦城池有抵抗行為,蒙古必然會進行大規模屠城劫掠焚城以作威懾。
在這種情況下,術赤大軍所到之處,當地城池與歐羅巴主力軍團的合作都表現出一種抗拒。
最後演變為衝突,直接導致歐羅巴全線崩潰。
連葉雲到來都沒等到,直接早早的退場。
這得好好說一說拔都。
拔都為人坦誠,對部下將卒頗寬厚,不吝賞賜,不濫殺無辜,被稱為“賽因汗”sayinqan,意為好汗。
用俺們的老話來說,就是好漢。
拔都的這番行為,比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怯薛軍反複衝陣、逢城必屠的行徑更讓葉雲感到畏懼。
這群野蠻人居然也懂得以政治手段拉攏人心了。
須知,以往的蒙古是沒有什麽政治外交手段的,唯獨軍事能力大過一切。
在成吉思汗的指揮下一國戰四國不落下風。
如果不是這四國在經濟、政治上的手段彌補了軍事上的不足,說不定成吉思汗能夠提氣反打。
現在成吉思汗不是死了麽?
蒙古軍事是變弱了,可那些軍隊裏的精銳還在,骨幹還在
現在蒙古軍士還是敢戰能戰善戰的。
軍中骨血還沒有散掉。
死掉成吉思汗就像是一個卷麵滿分隻有一百分的學霸,變成了一個能考九十分的好學生。
那不還是能考九十分嗎?
當葉雲在一眾屠城戰報中看到白起名字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真的不敢相信自己明確派出監軍的情況下,白起還敢這麽幹。
大營之中,顯得異常沉悶,葉雲一句話也不說,帳中幾人也都看著陰晴不定的葉雲猜度心思。
“鵬舉,你就在這裏,繼續正常行軍,其餘的不要多管。”
嶽飛俯首稱是。
然後葉雲直接出營,一種親衛匆匆起身,趕緊跟上哪杆龍旗。
雖然鄧艾的中央軍沒跟過來。
那也不能缺了葉雲的衛隊。
嶽飛還是派出一部分精銳背嵬軍給葉雲當親衛的。
萬一葉雲有個閃失呢?
一個拿破侖臨死一搏就能衝擊中陣,這還是時代不對,沒有火炮,以及拿破侖一身傷痛的情況下。
對麵的蒙古明顯更加符合這個時代,要真是被他們萬軍取首了該怎麽辦?
“殿下!三日已過,白起屠城已經結束,這時候前去,已無作用。”房玄齡當即上前規勸。
“孤王知道,你這麽晚才過來,不就是為了卡這三天的時間點嗎?你可知道這也是欺君之罪?”葉雲冷笑一聲,當即反問。
房玄齡被當中戳破心思,啞口無言。
“殿下還是先派遣使者,知會一下白將軍吧,臣願代行!”
杜如晦見狀立即上前懇求。
“代行什麽?孤是仁王,仁王見一見自家軍士,有何不可?非要臣屬代行?”葉雲聞言失笑。
“殿下,臣是說...”杜如晦最終還是再次向前道:
“仁王萬金之軀,不可以身犯險啊,隻帶衛隊過去,兵太少了,不如....”
“帶兵幹什麽?難道還要防備誰嗎?”
葉雲再次失笑。
“幾位多慮了,此事並非是白起謀逆之心大起,也不是白起有意反亂,實際上此人性子便是如此。”諸葛亮看不下去,直接揮手作答:
“殿下去見武安君,反倒是以表誠心,各自有些言語上的交流,把誤會解開也就好了,哪裏有這麽多事?”
杜如晦、房玄齡對視一眼,微微點頭。
注意,這裏點頭不是同意諸葛亮的看法,而是相互妥協。
以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這幫人為首,是鐵杆的葉雲支持者。
與諸葛亮不同的是,這群人是有排外情緒的。
也就是說,排斥非葉雲、木明河的直係臣屬。
時刻提防著這群人發動叛變。
當然也慘雜著派係鬥爭之類的操作。
這也是白起敵視房玄齡的一個原因。
不過那都不重要了。
葉雲一馬當先,帶著三千親衛渡河而走,直奔萬通城,當然是不可能直接趕到的。
第二天,葉雲扔下房玄齡、杜如晦、甚至諸葛亮,隻帶著三百騎兵,輕裝簡行,如閃電般抵達了他忠實的萬通城。
一直到城下,才將旗幟展開,把那麵黑底紅紋龍旗展開。
秦軍大多是跟著葉雲打過仗的,對於龍旗當然不陌生。
故而當龍旗一下子在城外展開,那些以為是敵軍來襲,準備以刀劍相迎的值班武士大驚失色,驚慌之下連忙上報,白起得知以後,親自下令各軍營士卒不得擅自出城,反倒是把一身盔甲卸去,放到案桌上,並將腰中長劍放在桌子上,隻派手下副將白英前去迎接。
自己靜靜地坐在著大廳案桌旁。
白英帶兵急忙近前,見到葉雲無誤,滾鞍下馬,在路邊叩首問安。
“白將軍在何處?引我去見他。”
白英立刻頭皮發麻,聯想到先前白起的一番表現,隻覺得自家將軍大難臨頭。
盡管表麵上來看,葉雲一方優勢在握,但實際上真的站在葉雲這個位置上,他麵臨的壓力也很大。
首先是大軍渡河,補給線拉長,秦軍突飛猛進的行軍,直接脫離後勤,從葉雲的視角來看,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不是說什麽後勤跟不上的問題,而是後勤完全找不到秦軍在哪裏。
靠著錦衣衛定位,能大略知道秦軍在什麽方位,往往趕到的時候,秦軍就已經進發到下一個地點了。
後勤接應不上去。
葉雲算是明白為啥二戰的時候,元首會對曼施坦因這麽大的意見了。
換誰,誰都覺得得嚇人。
這可是國戰!
這麽大規模的軍團說找不到就找不到了,說沒就沒了。
鬼知道到底是什麽個情況。
而錦衣衛給葉雲帶來的,除了前線軍情,還有敵後方發生的一係列事情。
長歌城被屠,土司堡先屠後焚,來迴燒了三次,田地裏都被撒上鹽。
要知道,正常的土地肥力可以種植作物,如果撒上鹽,土地鹽堿度就會變化,地就變成鹽堿地,無法耕種。
這是斷子絕孫的辦法,帶不走的老弱病殘全都留在當地,明顯是欺負葉雲有個仁王的名號,沒辦法幹出像他們一樣畜生的事情,隻能吃了這些老弱病殘,消耗糧草等等。
除了這些大城被屠被焚以外,鹽田、北馳、求仙等等幾個村鎮也是赤地千裏。
原本肥碩豐裕的西南膏腴地,真的變成了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亂世。
根據錦衣衛不完全統計,整個西南人口十去其三。
術赤來這一遭,就像是匪徒拿著大錘衝進精品瓷器店,把象征著文明的工藝品用大錘野蠻砸碎。
倘若他真的不封刀也還罷了,可根據情報來看,術赤不是封不封刀的問題。
屠城劫掠不過是蒙古慣例,而這次的術赤在於歐羅巴的交戰中,以拔都為元帥。
故而除了例行大規模屠城以外,本次蒙古還主意招降本地土著。
從有軍權的千夫長,中高層軍將,到基層將官,再到沒有軍權的縣官,文書。甚至到每個地方因不滿考生而爆發的起義軍。
而從情報上來看,蒙古都是言而有信的,說給啥就給啥,允諾出去的條件事後一定兌現。
哪怕不願意主動開城投降的,隻要按照數額繳納足夠的軍糧軍錢,也不會受到任何襲擾。
一向軍紀散漫的蒙古人,突然變得如此守紀律起來。
而一旦城池有抵抗行為,蒙古必然會進行大規模屠城劫掠焚城以作威懾。
在這種情況下,術赤大軍所到之處,當地城池與歐羅巴主力軍團的合作都表現出一種抗拒。
最後演變為衝突,直接導致歐羅巴全線崩潰。
連葉雲到來都沒等到,直接早早的退場。
這得好好說一說拔都。
拔都為人坦誠,對部下將卒頗寬厚,不吝賞賜,不濫殺無辜,被稱為“賽因汗”sayinqan,意為好汗。
用俺們的老話來說,就是好漢。
拔都的這番行為,比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怯薛軍反複衝陣、逢城必屠的行徑更讓葉雲感到畏懼。
這群野蠻人居然也懂得以政治手段拉攏人心了。
須知,以往的蒙古是沒有什麽政治外交手段的,唯獨軍事能力大過一切。
在成吉思汗的指揮下一國戰四國不落下風。
如果不是這四國在經濟、政治上的手段彌補了軍事上的不足,說不定成吉思汗能夠提氣反打。
現在成吉思汗不是死了麽?
蒙古軍事是變弱了,可那些軍隊裏的精銳還在,骨幹還在
現在蒙古軍士還是敢戰能戰善戰的。
軍中骨血還沒有散掉。
死掉成吉思汗就像是一個卷麵滿分隻有一百分的學霸,變成了一個能考九十分的好學生。
那不還是能考九十分嗎?
當葉雲在一眾屠城戰報中看到白起名字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真的不敢相信自己明確派出監軍的情況下,白起還敢這麽幹。
大營之中,顯得異常沉悶,葉雲一句話也不說,帳中幾人也都看著陰晴不定的葉雲猜度心思。
“鵬舉,你就在這裏,繼續正常行軍,其餘的不要多管。”
嶽飛俯首稱是。
然後葉雲直接出營,一種親衛匆匆起身,趕緊跟上哪杆龍旗。
雖然鄧艾的中央軍沒跟過來。
那也不能缺了葉雲的衛隊。
嶽飛還是派出一部分精銳背嵬軍給葉雲當親衛的。
萬一葉雲有個閃失呢?
一個拿破侖臨死一搏就能衝擊中陣,這還是時代不對,沒有火炮,以及拿破侖一身傷痛的情況下。
對麵的蒙古明顯更加符合這個時代,要真是被他們萬軍取首了該怎麽辦?
“殿下!三日已過,白起屠城已經結束,這時候前去,已無作用。”房玄齡當即上前規勸。
“孤王知道,你這麽晚才過來,不就是為了卡這三天的時間點嗎?你可知道這也是欺君之罪?”葉雲冷笑一聲,當即反問。
房玄齡被當中戳破心思,啞口無言。
“殿下還是先派遣使者,知會一下白將軍吧,臣願代行!”
杜如晦見狀立即上前懇求。
“代行什麽?孤是仁王,仁王見一見自家軍士,有何不可?非要臣屬代行?”葉雲聞言失笑。
“殿下,臣是說...”杜如晦最終還是再次向前道:
“仁王萬金之軀,不可以身犯險啊,隻帶衛隊過去,兵太少了,不如....”
“帶兵幹什麽?難道還要防備誰嗎?”
葉雲再次失笑。
“幾位多慮了,此事並非是白起謀逆之心大起,也不是白起有意反亂,實際上此人性子便是如此。”諸葛亮看不下去,直接揮手作答:
“殿下去見武安君,反倒是以表誠心,各自有些言語上的交流,把誤會解開也就好了,哪裏有這麽多事?”
杜如晦、房玄齡對視一眼,微微點頭。
注意,這裏點頭不是同意諸葛亮的看法,而是相互妥協。
以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這幫人為首,是鐵杆的葉雲支持者。
與諸葛亮不同的是,這群人是有排外情緒的。
也就是說,排斥非葉雲、木明河的直係臣屬。
時刻提防著這群人發動叛變。
當然也慘雜著派係鬥爭之類的操作。
這也是白起敵視房玄齡的一個原因。
不過那都不重要了。
葉雲一馬當先,帶著三千親衛渡河而走,直奔萬通城,當然是不可能直接趕到的。
第二天,葉雲扔下房玄齡、杜如晦、甚至諸葛亮,隻帶著三百騎兵,輕裝簡行,如閃電般抵達了他忠實的萬通城。
一直到城下,才將旗幟展開,把那麵黑底紅紋龍旗展開。
秦軍大多是跟著葉雲打過仗的,對於龍旗當然不陌生。
故而當龍旗一下子在城外展開,那些以為是敵軍來襲,準備以刀劍相迎的值班武士大驚失色,驚慌之下連忙上報,白起得知以後,親自下令各軍營士卒不得擅自出城,反倒是把一身盔甲卸去,放到案桌上,並將腰中長劍放在桌子上,隻派手下副將白英前去迎接。
自己靜靜地坐在著大廳案桌旁。
白英帶兵急忙近前,見到葉雲無誤,滾鞍下馬,在路邊叩首問安。
“白將軍在何處?引我去見他。”
白英立刻頭皮發麻,聯想到先前白起的一番表現,隻覺得自家將軍大難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