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人民萬歲!(上)
全球高考:誰說曆史無用? 作者:快活醫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就不和了?就不休養生息了?”於謙當然不會受長孫無忌的鳥氣,當下反問道:“若是不和,還能怎麽辦?攻過去?兵馬哪裏來?錢糧哪裏來?”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丞相直接插嘴表態:“亮隻此一語。”
於謙看向諸葛亮,眼神中帶著驚訝,一向溫吞的諸葛丞相居然如此堅決,環視周圍,蕭何閉目養神、不問世事,長孫無忌一味反對,後來想一想則又覺得了然。
意識形態的鬥爭不可忽視,蘇聯是怎麽滅亡的?
蘇聯並非是以弱亡,而是以強亡。
它放棄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導致這個國家被內部爆破了。
而諸葛亮所處的環境和蘇聯有一些相似。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蜀國可以組織起來北伐,一旦諸葛亮死去,北伐之路就困難重重了。
可以說,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不斷北伐就是提醒蜀國人,現在還是戰爭時期,不要貪圖安逸。
他活著的時候拽著、拖著、拉著,拚了命地逼著蜀國走了幾步,待到丞相追隨白帝城的先帝一並去後。
就算還有薑維想要繼丞相之遺誌繼續北伐,朝中阻礙頻頻,到最後也隻是同意給薑維一點點兵力去打局部戰爭,再也沒有像諸葛亮時期的那種總動員的全體戰了。
這就是諸葛亮所擔心的。
事實上也正如諸葛亮所料,一旦安逸下來再提勁就難了,自古以來偏安一方的朝廷,無論是南宋還是南明,都有這種情況。
自諸葛亮死後,一個叫做譙周的占領了輿論主導陣地。
譙周字允南,益州巴西西衝國人。
可以說是蜀國投降的發起者。
薑維繼承相之遺誌,屢次出師北伐,勞而無功,百姓凋敝。譙周便去找當時掌權並支持薑維北伐的尚書令陳隻陳說厲害又寫了一篇名為《仇國論》的文章來譏諷朝政。
這篇文章危害極大,他將一直被視為偽朝的曹魏,比作商朝和西周的正統王朝,等於完全否定了諸葛亮北伐中原,還帝舊都的立國根本,視現有的朝廷為割據政權,卻沒有受到任何誹謗朝政的處罰。
這否定了蜀漢多年以正統自居的政權合法性。把季漢比作和魏國共存的小國。這樣蜀國就一下就從漢朝的延續,天下的正統,變成了割據蜀地的地方政權。因此導致蜀漢後期人心離散。
從根本上摧毀了劉備諸葛亮以來一直構建的國家理想和政治方針,從內部瓦解了蜀漢政權。
從此北伐便不再有著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的天然正義性,失去了號召力。
譙周作為益州本地的公眾知識分子,本身就有著一定的名望,稍一煽風點火,益州人心去矣。
後來在蜀中通過《仇國論》大造輿論,動搖了蜀漢的國本,最後蠱惑後主投降。
但觀此時譙周進言,朝中卻沒有一人出來反駁,說明蜀漢朝政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邊緣。
蜀中士族已經與蜀漢政權離心離德,大家居然都默認接受了譙周的觀點。
隻能說蜀漢的滅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它從內部已經和諸葛亮時期上下一心,興複漢室的朝廷大相徑庭了。
諸葛亮有此經曆,當然反對議和。
“好了,和一定是要和的,不過其他的還得談談,等待歐羅巴那裏的使者來了,諸葛丞相你代我去見一見吧,外麵總有人議論紛紛,說我害怕那兩個人迴來奪了我的位置,故意拖著不處理,把那兩人要迴來吧,大張旗鼓地要迴來,堵上說閑話的嘴!”
葉雲裹著被子瑟瑟發抖,說完這些便已經用光了整天的精力,隻道一句:“還有其他事嗎?沒有散了吧,我困了。”
幾人相互看了幾眼,最終是鬆了一口氣,領命而去。
說實話,葉雲的最終表態足以確定很多事情。
全球高考有著鐵律的,召喚人物是要服從考生的,沒看見這麽多忠臣名將都拉不起一個胡博武嗎?
就是把付不起的劉阿鬥拉過來,然後隨便找一個將軍放權,把其他將軍全都弄死,省得起派係之爭,都不至於打得這麽慘烈。
這不是胡博武一定要親自上場微操嗎?
這不是胡博武想要表現一番嗎?
這不是胡博武被打崩了膽氣隻知逃命嗎?
既然全球高考有了這麽一個規則,實際上考生就是一個掌握巨大權力的獨裁者。
獨裁者與獨裁者之間也有差距的。
曆史上的不提,就說眼前的胡博武與葉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有一個事實不得不承認,無論是這些曆史人物還是本世界的土著,都不能阻擋葉雲鐵了心的去做一件事情,真鬧起來不一定誰怕誰。
錢意林殺了、蕭紅淑殺了、胡博武也殺了。
諸葛丞相支持的點也在於此,隻要葉雲下定決心開戰,後麵的那些百姓、土著官吏不得不跟從。
之所以有這樣的糾結,根本是因為好人難當。
把百姓當牛馬隨意驅使,也就不需要有這種顧慮。
但是葉雲不是拿了個仁王的劇本嗎?
不得要演好了嗎?
人設崩塌的後果有多麽恐怖,葉雲不是不知道。
話說迴來,既然葉雲有指示,那麽這件事情總歸有一個說法,轉眼間來到了十一月,葉雲感冒一直沒好,整日昏昏沉沉的,喝了藥便睡,一睜一閉眼睛一天就過去了。
隻能由內閣代為理事,而議和這種事情當然不能隻有內閣幾位首腦去談,雖然決定權在這幾位手上,該客氣的還是要客氣的,於是乎就有了一次擴大議會,滿堂官員二百餘人,坐在內閣大型會議廳內,展開會談。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丞相直接插嘴表態:“亮隻此一語。”
於謙看向諸葛亮,眼神中帶著驚訝,一向溫吞的諸葛丞相居然如此堅決,環視周圍,蕭何閉目養神、不問世事,長孫無忌一味反對,後來想一想則又覺得了然。
意識形態的鬥爭不可忽視,蘇聯是怎麽滅亡的?
蘇聯並非是以弱亡,而是以強亡。
它放棄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導致這個國家被內部爆破了。
而諸葛亮所處的環境和蘇聯有一些相似。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蜀國可以組織起來北伐,一旦諸葛亮死去,北伐之路就困難重重了。
可以說,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不斷北伐就是提醒蜀國人,現在還是戰爭時期,不要貪圖安逸。
他活著的時候拽著、拖著、拉著,拚了命地逼著蜀國走了幾步,待到丞相追隨白帝城的先帝一並去後。
就算還有薑維想要繼丞相之遺誌繼續北伐,朝中阻礙頻頻,到最後也隻是同意給薑維一點點兵力去打局部戰爭,再也沒有像諸葛亮時期的那種總動員的全體戰了。
這就是諸葛亮所擔心的。
事實上也正如諸葛亮所料,一旦安逸下來再提勁就難了,自古以來偏安一方的朝廷,無論是南宋還是南明,都有這種情況。
自諸葛亮死後,一個叫做譙周的占領了輿論主導陣地。
譙周字允南,益州巴西西衝國人。
可以說是蜀國投降的發起者。
薑維繼承相之遺誌,屢次出師北伐,勞而無功,百姓凋敝。譙周便去找當時掌權並支持薑維北伐的尚書令陳隻陳說厲害又寫了一篇名為《仇國論》的文章來譏諷朝政。
這篇文章危害極大,他將一直被視為偽朝的曹魏,比作商朝和西周的正統王朝,等於完全否定了諸葛亮北伐中原,還帝舊都的立國根本,視現有的朝廷為割據政權,卻沒有受到任何誹謗朝政的處罰。
這否定了蜀漢多年以正統自居的政權合法性。把季漢比作和魏國共存的小國。這樣蜀國就一下就從漢朝的延續,天下的正統,變成了割據蜀地的地方政權。因此導致蜀漢後期人心離散。
從根本上摧毀了劉備諸葛亮以來一直構建的國家理想和政治方針,從內部瓦解了蜀漢政權。
從此北伐便不再有著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的天然正義性,失去了號召力。
譙周作為益州本地的公眾知識分子,本身就有著一定的名望,稍一煽風點火,益州人心去矣。
後來在蜀中通過《仇國論》大造輿論,動搖了蜀漢的國本,最後蠱惑後主投降。
但觀此時譙周進言,朝中卻沒有一人出來反駁,說明蜀漢朝政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邊緣。
蜀中士族已經與蜀漢政權離心離德,大家居然都默認接受了譙周的觀點。
隻能說蜀漢的滅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它從內部已經和諸葛亮時期上下一心,興複漢室的朝廷大相徑庭了。
諸葛亮有此經曆,當然反對議和。
“好了,和一定是要和的,不過其他的還得談談,等待歐羅巴那裏的使者來了,諸葛丞相你代我去見一見吧,外麵總有人議論紛紛,說我害怕那兩個人迴來奪了我的位置,故意拖著不處理,把那兩人要迴來吧,大張旗鼓地要迴來,堵上說閑話的嘴!”
葉雲裹著被子瑟瑟發抖,說完這些便已經用光了整天的精力,隻道一句:“還有其他事嗎?沒有散了吧,我困了。”
幾人相互看了幾眼,最終是鬆了一口氣,領命而去。
說實話,葉雲的最終表態足以確定很多事情。
全球高考有著鐵律的,召喚人物是要服從考生的,沒看見這麽多忠臣名將都拉不起一個胡博武嗎?
就是把付不起的劉阿鬥拉過來,然後隨便找一個將軍放權,把其他將軍全都弄死,省得起派係之爭,都不至於打得這麽慘烈。
這不是胡博武一定要親自上場微操嗎?
這不是胡博武想要表現一番嗎?
這不是胡博武被打崩了膽氣隻知逃命嗎?
既然全球高考有了這麽一個規則,實際上考生就是一個掌握巨大權力的獨裁者。
獨裁者與獨裁者之間也有差距的。
曆史上的不提,就說眼前的胡博武與葉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有一個事實不得不承認,無論是這些曆史人物還是本世界的土著,都不能阻擋葉雲鐵了心的去做一件事情,真鬧起來不一定誰怕誰。
錢意林殺了、蕭紅淑殺了、胡博武也殺了。
諸葛丞相支持的點也在於此,隻要葉雲下定決心開戰,後麵的那些百姓、土著官吏不得不跟從。
之所以有這樣的糾結,根本是因為好人難當。
把百姓當牛馬隨意驅使,也就不需要有這種顧慮。
但是葉雲不是拿了個仁王的劇本嗎?
不得要演好了嗎?
人設崩塌的後果有多麽恐怖,葉雲不是不知道。
話說迴來,既然葉雲有指示,那麽這件事情總歸有一個說法,轉眼間來到了十一月,葉雲感冒一直沒好,整日昏昏沉沉的,喝了藥便睡,一睜一閉眼睛一天就過去了。
隻能由內閣代為理事,而議和這種事情當然不能隻有內閣幾位首腦去談,雖然決定權在這幾位手上,該客氣的還是要客氣的,於是乎就有了一次擴大議會,滿堂官員二百餘人,坐在內閣大型會議廳內,展開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