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譞再次磕頭,聲音更加堅定:“東宮老佛爺所言極是,臣深以為然。依臣之見,確實應當從溥字輩中選取一人,為大行皇帝的後嗣。這樣既能保持皇室的血統純正,又能得到宗室的支持。”


    慈安太後輕輕點頭,接口說道:“論及親疏和道理,溥倫確實是合適的人選。他是皇室血脈,且品性端正,立他為嗣君,合情合理。”


    慈禧太後聞言,卻微微搖頭,她的目光如炬,語氣堅定地攙言道:“溥倫那小子,畢竟是載淇的兒子,與我們的血緣關係並不算親近。而且,他的性格和能力是否能夠勝任皇帝之位,還值得商榷。不好,不好!如今局勢動蕩,我們不能再拘泥於親疏和道理,總應該以大局為重。”


    她頓了頓,繼續說道:“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穩定朝局、震懾四方的君主。溥倫雖然不錯,但若是沒有足夠的威望和手段,恐怕難以服眾。我們應該從更寬廣的角度去考慮,選擇一個既有能力又有德望的人選。”


    慈禧太後語氣沉重,情感複雜地說道:‘‘唉!實不相瞞,大行皇帝是我親生之子,論及私情,我如何忍心讓自己的兒子斷了後嗣。但在這國家危難之際,我們不得不從大局出發,溥字輩的宗室子弟確實不宜立為嗣君。相比之下,不如從載字輩中選取一人,作為文宗顯皇帝的後嗣,這樣更能穩定朝局,安撫人心。


    她停頓了一下,目光轉向跪在地上的奕譞,繼續說道:‘‘在我看來,恭親王的兒子載源,是個合適的人選。載源才華橫溢,且其父恭親王生前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最終為國捐軀,這份忠誠和功績,朝野上下有目共睹。立載源為嗣君,既能彰顯皇室對功臣後代的重視,也能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


    奕譞聽著慈禧太後的話,心中明了這其中的深意,這是在提醒他,不要因為與恭親王的交情而有所偏私。


    他連忙將頭磕得如同搗蒜一般,百數十個磕頭下來,額頭上已經紅腫,汗水順著臉頰流淌,浸濕了衣襟。


    他聲音顫抖,連連說道:‘‘不敢!不敢!...,連續幾十個不敢,表達著自己的恐懼和順從。’’


    慈安太後見狀,心中雖然對奕譞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在這個問題上,她知道自己不便多言。


    因此,她選擇了沉默,隻是輕輕地歎了口氣。


    皇後在旁,更是心知肚明。


    她和奕譞一樣,清楚慈禧太後的意圖,但她身為皇後,地位雖然尊貴,但在這種重大的政治決策麵前,她的話語權是有限的。


    因此,盡管心中有許多話想說,她卻隻能將它們深藏在心底,不敢輕易表露。


    畢竟,朝中誰不知道奕譞與恭親王的關係密切。


    兩人不僅在朝政上互相支持,並且共同協助兩宮太後奪迴了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份深厚的情誼,自然是瞞不過慈禧太後的眼睛。


    而現在,慈禧太後提出立恭親王的兒子載源為嗣君,無疑是在考驗奕譞的忠誠,同時也是在向他表明,無論過去的情誼如何,國家的利益始終是放在首位的。


    慈禧太後目光如炬,語氣堅定地繼續說道:‘‘既然你連稱不敢,那麽我的意思,你的兒子載湁,應當入繼文宗,成為他的後嗣。這樣既能保持皇室的血脈,又能確保朝局的穩定。”


    慈安太後聽到這裏,心中雖然很不高興,但她深知慈禧太後的決定難以更改,因此隻能默默無言,心中的不樂意隻能化作一聲輕歎。


    奕譞,這位醉親王,聽到自己的兒子被提及,心中不免一番掙紮。


    他知道自己麵臨著巨大的機遇,但同樣伴隨著風險。


    他在心中權衡利弊,最終決定冒險一搏,正如那句“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賭徒心態。


    他硬著頭皮,小心翼翼地迴答:‘‘西宮老佛爺聖裁如此,臣等自當遵從,決無反對之理。”


    慈禧太後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如此便好。你趕快去將載湁擁進宮來,此事不宜延誤。


    慈安太後此時也覺得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無奈地接受了這個決定,說道:‘‘事到如今,也隻得如此安排了。


    奕譞領旨後,不敢有絲毫遲疑,立刻起身去將載湁接入宮中。


    醉親王奕譞走出養和殿的大門,腳步有些踉蹌,感覺一切仿佛在夢中。


    他心中翻湧著各種念頭,不禁自言自語:“我是不是在做夢?這一切來得太突然,太不真實了。”


    他的腦海中閃過種種可能,疑惑是不是慈禧太後的陰謀。


    但很快,他又搖了搖頭,否定了這個想法。


    他知道慈禧太後的手段,但也清楚她的決定往往是為了維護朝廷的穩定和自己的權力。


    “不可能,太後不會無端讓我陷入如此境地。或許,這是太後讓我成為她的支持者,她的‘狗腿子’。”


    奕譞心中雖然有些不甘,但也明白在宮廷鬥爭中,有時候必須做出妥協。


    他深吸一口氣,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心中默念:“狗腿子就狗腿子吧!隻要能保住家族的榮耀,維護滿清王朝的穩定,我奕譞也就無愧於心了。”


    醉親王奕譞雖然心中有著種種複雜的情緒,但他知道,此時此刻,他必須堅定地站在太後這邊,履行自己的職責。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挺直了腰板,步履堅定地前去迎接他的兒子載湁,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變革和挑戰。


    在權力的遊戲中,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奕譞也不例外。


    載湁年僅七歲,對於即將到來的命運變遷一無所知。


    在前往皇宮的路上,他坐在轎子中,由於天色已晚,加之孩童的疲憊,他竟然在搖晃的轎子裏安然入睡,嘴角還掛著淺淺的微笑,仿佛一切沉重都與他不沾邊。


    隨著轎子的顛簸,載湁的身體輕輕搖晃,他的小手緊緊握著一塊絲帕,那是母親給他的,上麵繡著精美的圖案,帶著家的溫暖。


    而此刻,他的父親奕譞卻是心潮澎湃,一方麵為兒子的未來感到憂慮,另一方麵也為家族的榮耀感到一絲欣慰。


    當晚,宮中的事務被迅速而秘密地處理妥當。


    太監和宮女們忙碌著,一切都在慈禧太後的精心安排下進行。


    直到次日清晨,宮中才正式下達了哀詔,宣布同治皇帝因痘疹而不幸駕崩。


    這個消息如同石破天驚,震驚了朝野,但同時也為接下來的繼位儀式做好了鋪墊。


    載湁在懵懂中被喚醒,他被打扮得莊重而華麗,小小的身軀披上了龍袍,戴上了沉重的皇冠。


    在眾人的簇擁下,他步入了養和殿,接受了百官的朝賀。


    盡管他還不完全理解這一切的意義,但他知道,從這一刻起,他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儀式莊重而肅穆,載湁在父親的引導下,正式嗣立為帝,接受了群臣的朝拜。


    隨著儀式的結束,新的年號被宣布——光緒。


    這個年號的更迭,不僅標誌著一位新皇帝的登基,也象征著大清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而載湁,這個年幼的皇帝,即將在曆史的舞台上扮演他的角色,無論他是否準備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末起義恩仇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旁門門主左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旁門門主左道並收藏清末起義恩仇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