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穿越明朝,我開局就離京就藩 作者:穀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土地問題已經涉及到大明的諸多藩王!
相比之下,像宦官、外戚、權貴以及士紳大族這類群體還相對好處理一些,但大明的這些藩王可就不好辦了啊!
朱祁鈺內心充滿憂慮。
他深知一旦推行稅收改革,意味著所有土地都將被納入征稅範圍,而那些藩王們極有可能會借機生事。
畢竟,大明已經連續有兩位藩王登上皇位,很難保證其他藩王不會心生覬覦。
尤其是洪熙皇帝那一脈,除了朱瞻基和朱瞻墡之外,還有足足七位藩王呢!
他們之中說不定有人正蠢蠢欲動,企圖效仿前人,爭奪那至高無上的皇位。
這種局麵實在令人堪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一場驚天動地的權力鬥爭。
看來此事還需要仔細思量,等待時機。
最近幾年,不是進行田賦改革的好時機。
江南豪紳之事後,肯定有不少人希望朱祁鈺有個什麽意外。
眼下,朱祁鈺還沒有站穩腳跟,需要徐徐圖之。
先解決草原上的瓦剌,為土木堡之變犧牲的將士們和文武大臣報仇。
然後開疆擴土,拿下建州、海西和海東,將其徹底變成大明的國土。
朝廷稅收這塊,還是要重點依賴商稅,大力發展商業。
稅收對於大明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它不僅關乎國家的經濟命脈,更是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石。
後世許多人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於諸多方麵。
如政府腐敗、社會動蕩、農民起義以及滿清入侵等。
然而,這些因素固然對明朝的衰落產生了影響。
但實際上,明朝最終走向覆滅的根源在於財政的崩潰。
明朝中後期,由於各種原因,國家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一方麵,土地兼並嚴重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流民或佃戶,他們無法承擔沉重的賦稅負擔;
另一方麵,官僚集團的貪汙腐敗使得國家財富流失嚴重,而軍事開支的不斷增加也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此外,明朝還麵臨著外部侵略和自然災害等挑戰。
例如,滿清的崛起和頻繁入侵給明朝邊境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人員傷亡,同時也加重了國家的軍事負擔。
而自然災害的頻發則導致農業欠收,進一步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政府難以有效地籌集資金來應對各種危機。
稅收收入減少,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國家陷入了惡性循環。
最終,財政的崩潰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因此,稅收問題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稅收問題,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就已經埋下了隱患。
朱元璋出身於貧民,當過乞丐,做過和尚,沒文化,造反出身得天下。
一輩子活得焦慮不已,他嫉妒、恐懼、極端、殘忍、控製欲強、缺乏安全感,唯獨怕別人搶了他家的皇位。
於是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做藩王。
朱元璋一輩子拿自己和劉邦比較,模仿他的做法,琢磨他的想法,因為隻有他倆是平民出身造反,英雄總是惺惺相惜得。
朱元璋效仿漢朝高祖皇帝,以親王封藩來拱衛“家天下”。
將大兒子朱標要繼承皇位當太子,其他的,統統一律封為各地藩王
這樣安排有一個好處,以後出了事,總有自己血脈的孩子能當上皇帝。
這是典型的地主小農主義的思維作祟。
藩王分封了,但曆史總是造化弄人,他們都想防備外人造反,恰恰搞了藩王分封的都是藩王們自己先造反了。
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明有靖難之亂。
前麵的朝代,不管怎麽說,最終都是中央政權平定了叛亂,掌握了話語權。
唯獨到了明朝,造反的成功了,燕王朱棣奪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權,登上了鐵王座。
這就尷尬了,朱棣出身藩王,他總不能廢了藩王。
那樣相當於猛抽自己耳光說自己是造反賊,也不能不管封藩製。
以後萬一再來一個燕王怎麽辦?
自己的兒子們也要失蹤於火災中嗎?
朱棣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主意。
按曆史慣例,藩王在封地屬於有相當權力的諸侯。
有行政管理權,有自己的軍隊。
朱棣把這些藩王的權力全廢掉,隻保留了給藩王的經濟特權。
國家給藩王豐厚的俸祿,給藩王封田,相當於好吃好喝把藩王養起來。
其餘的事情都不允許藩王去做,連出封地也不行。
這個辦法有效防止了藩王作亂。
但是,卻給國家財政留下了巨大的隱。
別小看這些藩王群體,一生二,甚至一生十,十再生百千萬,古代晚上沒什麽好的娛樂活動,這些養尊處優的王爺們隻好拚命造人。
到後麵指數級裂變,明朝朱姓宗室人數猛增,以至於後期成為尾大不掉之勢。
明代藩王製度是世襲罔替。
親王的長子也是親王,其餘兒子降一級就是郡王,郡王的長子是郡王,其餘兒子降一級變成鎮國將軍,以此類推,直到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
之後不管是長子還是其餘諸子皆為奉國中尉,永不再降,皆可世襲罔替。
明代財政支出主要就是軍費、官員俸祿與皇室開支,對民間的救濟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作為朱姓宗室,他們養尊處優,四體不勤,又不幹活隻能等待百姓的供養。
三分之二的土地被這些宗室占據著,成為明代財政的沉重負擔。
明代初期還好一點,宗室人數不多,財政負擔不大。
到了明末,隨著朱家子孫人數急劇膨脹,到1602年,明朝宗室支出已經超過國家財政總支出的一半。
也正因為這些皇室人員的沉重負擔,明朝財政的韌性極差。
稍微遇到一些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戶部就要告急,國庫幾乎被掏空。
然後是拖欠軍餉。
在天啟與崇禎兩代,拖欠軍餉成了常態。
所以軍隊士兵一個個瘦弱不堪,士氣低迷,怎麽能指望這樣的軍隊打仗呢?
不僅如此,因為財政收入的大頭都給了宗室,朝廷沒有那麽多錢給官員發工資。
於是,自永樂起,朝廷各級官員的俸祿就越來越低,把一大堆用不到的東西發給你。
各級官員長時間領不到足額俸祿,導致明末貪腐成風。
不僅如此,官員們對皇帝和大明也是麵和心不和。
反正幹得再好,我又拿不到足額俸祿,都用來養宗室了,那就得過且過吧。
因此,宗室支出這塊一定要拿掉。
相比之下,像宦官、外戚、權貴以及士紳大族這類群體還相對好處理一些,但大明的這些藩王可就不好辦了啊!
朱祁鈺內心充滿憂慮。
他深知一旦推行稅收改革,意味著所有土地都將被納入征稅範圍,而那些藩王們極有可能會借機生事。
畢竟,大明已經連續有兩位藩王登上皇位,很難保證其他藩王不會心生覬覦。
尤其是洪熙皇帝那一脈,除了朱瞻基和朱瞻墡之外,還有足足七位藩王呢!
他們之中說不定有人正蠢蠢欲動,企圖效仿前人,爭奪那至高無上的皇位。
這種局麵實在令人堪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一場驚天動地的權力鬥爭。
看來此事還需要仔細思量,等待時機。
最近幾年,不是進行田賦改革的好時機。
江南豪紳之事後,肯定有不少人希望朱祁鈺有個什麽意外。
眼下,朱祁鈺還沒有站穩腳跟,需要徐徐圖之。
先解決草原上的瓦剌,為土木堡之變犧牲的將士們和文武大臣報仇。
然後開疆擴土,拿下建州、海西和海東,將其徹底變成大明的國土。
朝廷稅收這塊,還是要重點依賴商稅,大力發展商業。
稅收對於大明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它不僅關乎國家的經濟命脈,更是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石。
後世許多人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於諸多方麵。
如政府腐敗、社會動蕩、農民起義以及滿清入侵等。
然而,這些因素固然對明朝的衰落產生了影響。
但實際上,明朝最終走向覆滅的根源在於財政的崩潰。
明朝中後期,由於各種原因,國家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一方麵,土地兼並嚴重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流民或佃戶,他們無法承擔沉重的賦稅負擔;
另一方麵,官僚集團的貪汙腐敗使得國家財富流失嚴重,而軍事開支的不斷增加也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此外,明朝還麵臨著外部侵略和自然災害等挑戰。
例如,滿清的崛起和頻繁入侵給明朝邊境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人員傷亡,同時也加重了國家的軍事負擔。
而自然災害的頻發則導致農業欠收,進一步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政府難以有效地籌集資金來應對各種危機。
稅收收入減少,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國家陷入了惡性循環。
最終,財政的崩潰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因此,稅收問題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稅收問題,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就已經埋下了隱患。
朱元璋出身於貧民,當過乞丐,做過和尚,沒文化,造反出身得天下。
一輩子活得焦慮不已,他嫉妒、恐懼、極端、殘忍、控製欲強、缺乏安全感,唯獨怕別人搶了他家的皇位。
於是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做藩王。
朱元璋一輩子拿自己和劉邦比較,模仿他的做法,琢磨他的想法,因為隻有他倆是平民出身造反,英雄總是惺惺相惜得。
朱元璋效仿漢朝高祖皇帝,以親王封藩來拱衛“家天下”。
將大兒子朱標要繼承皇位當太子,其他的,統統一律封為各地藩王
這樣安排有一個好處,以後出了事,總有自己血脈的孩子能當上皇帝。
這是典型的地主小農主義的思維作祟。
藩王分封了,但曆史總是造化弄人,他們都想防備外人造反,恰恰搞了藩王分封的都是藩王們自己先造反了。
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明有靖難之亂。
前麵的朝代,不管怎麽說,最終都是中央政權平定了叛亂,掌握了話語權。
唯獨到了明朝,造反的成功了,燕王朱棣奪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權,登上了鐵王座。
這就尷尬了,朱棣出身藩王,他總不能廢了藩王。
那樣相當於猛抽自己耳光說自己是造反賊,也不能不管封藩製。
以後萬一再來一個燕王怎麽辦?
自己的兒子們也要失蹤於火災中嗎?
朱棣想來想去,想到了一個主意。
按曆史慣例,藩王在封地屬於有相當權力的諸侯。
有行政管理權,有自己的軍隊。
朱棣把這些藩王的權力全廢掉,隻保留了給藩王的經濟特權。
國家給藩王豐厚的俸祿,給藩王封田,相當於好吃好喝把藩王養起來。
其餘的事情都不允許藩王去做,連出封地也不行。
這個辦法有效防止了藩王作亂。
但是,卻給國家財政留下了巨大的隱。
別小看這些藩王群體,一生二,甚至一生十,十再生百千萬,古代晚上沒什麽好的娛樂活動,這些養尊處優的王爺們隻好拚命造人。
到後麵指數級裂變,明朝朱姓宗室人數猛增,以至於後期成為尾大不掉之勢。
明代藩王製度是世襲罔替。
親王的長子也是親王,其餘兒子降一級就是郡王,郡王的長子是郡王,其餘兒子降一級變成鎮國將軍,以此類推,直到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
之後不管是長子還是其餘諸子皆為奉國中尉,永不再降,皆可世襲罔替。
明代財政支出主要就是軍費、官員俸祿與皇室開支,對民間的救濟支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作為朱姓宗室,他們養尊處優,四體不勤,又不幹活隻能等待百姓的供養。
三分之二的土地被這些宗室占據著,成為明代財政的沉重負擔。
明代初期還好一點,宗室人數不多,財政負擔不大。
到了明末,隨著朱家子孫人數急劇膨脹,到1602年,明朝宗室支出已經超過國家財政總支出的一半。
也正因為這些皇室人員的沉重負擔,明朝財政的韌性極差。
稍微遇到一些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戶部就要告急,國庫幾乎被掏空。
然後是拖欠軍餉。
在天啟與崇禎兩代,拖欠軍餉成了常態。
所以軍隊士兵一個個瘦弱不堪,士氣低迷,怎麽能指望這樣的軍隊打仗呢?
不僅如此,因為財政收入的大頭都給了宗室,朝廷沒有那麽多錢給官員發工資。
於是,自永樂起,朝廷各級官員的俸祿就越來越低,把一大堆用不到的東西發給你。
各級官員長時間領不到足額俸祿,導致明末貪腐成風。
不僅如此,官員們對皇帝和大明也是麵和心不和。
反正幹得再好,我又拿不到足額俸祿,都用來養宗室了,那就得過且過吧。
因此,宗室支出這塊一定要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