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敲打陳循
穿越明朝,我開局就離京就藩 作者:穀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此嚴重的人口脫漏,對於在財政上嚴重依靠農稅的明朝是相當致命的。
對比明朝與宋朝的曆史,人們會討論為什麽南明那麽短而南宋那麽長?
原因就是宋朝有發達的商稅,而明朝僅能依靠農稅且始終未能解決偷漏稅問題。
從根源上來講,朱元璋片麵重農的立國思想導致了明朝官方人口統計的嚴重脫漏和失真。
封建時代的重農思想本身無可厚非。
但是朱元璋的重農思想裏有著嚴重的偏執和倒退,違逆了曆代以來逐步重視商業的曆史大勢。
比如曆代所實行的鹽鐵專賣、官營商業以及擴大商稅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逐步認識到商業之利對於國家重要性的體現。
但朱元璋對待商稅的態度就相當古怪了。
他說:“商稅有限,額外恢辦,苛矣,且於民事無裨”。
可見,朱元璋內心深處壓根就瞧不上商業。
他從一切著眼於發展農業的角度認為商稅無足輕重,並規定“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以此告誡官吏們不要把心思放在工商業上。
但朱祁鈺作為後世穿越而來的人,知道商業的重要性,更知道商稅才是大明財政的支持點。
就像前麵的征稅,三千萬兩中除了抄家的抄來的一千萬兩和田賦二百萬兩,商稅就有一千八百萬兩了。
這可是田賦的九倍。
而且,因為收了這多稅上來,朱祁鈺通過漲本色的方式提高各級官員的俸祿,獲得了大多數官員的人口。
永樂朝至今,終於讓他們吃上飽飯了。
受朱元璋這一國策基調的影響,明代官員對於工商稅的態度相當佛係。
比如,成化年間的戶部尚書周文端就在出監商稅的官員臨行前,專門叮囑他們“如課入多者則與下考”。
這幾乎是說商稅征多了要以失職論處。
周文端這個人朱祁鈺準備迴頭好好了解一下,這樣失職的人,要早日革職,省得以後給自己添亂。
在這樣的政績觀驅使下,官員們對於商稅的態度便是“疎節濶目,不為苛細,所蠲豁甚多”。
與官員態度相唿應的是作為工商業利益攸關方的士大夫群體。
他們的商稅主張可以概括為十個字——常懷仁惠之心,寓撫於征。
在這種對工商業稅收的縱容的背後,是明朝極度偏執於重農的思想與做法。
這種片麵重農的一大表現就是明代人口管理中的黃冊製度。
這是一項將戶籍與賦役合二為一的製度,它非常直白地告訴世人——朝廷的人口統計就是服務於賦役征調的。
而明朝的賦役征調又是以農為主,於是在明代中後期就出現了“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的情況。
所以晚明的天啟、崇禎皇帝作為龐大帝國的掌舵者,他們事實上是以不到6000萬人口的稅收來支撐著超過2億人口的國家。
由此帶來的稅賦脫漏而造成的財政損失無疑是致命的。
朱祁鈺要徹底扭轉這種局麵,讓朝廷的稅收穩步上升。
保證每年都有充足的錢糧做事,讓官員們能夠拿到足額的俸祿,讓朝廷隨時有錢糧賑災。
“首輔,朕擔心你連大明的實際人口都搞不清楚,讓你統領百官,執掌中樞,難以勝任。”
之前朱祁鈺敲打過石璞和高穀,這次直接敲打陳循。
“臣失職,請皇上恕罪!請皇上給臣一些時間,臣一定把大明的實際人口搞清楚!”
陳循嚇得渾身冒汗跪伏在地上,剛才他想反駁,皇上根本沒給他機會。
聽皇上說完,他知道自己非常失職,再怎麽狡辯也沒有用。
錦衣衛匯報說明皇上早就意識到了人口不實的問題,並讓錦衣衛找了幾個地方調查。
會稽縣就是錦衣衛第一個調查的地方,雖然不一定所有地方都跟會稽縣一樣。
但以點帶麵,其他地方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作為內閣首輔,掌握大明所有情況是最基本的,但連人口失實都不清楚就說不過去了。
實際上,陳循是知道實際人口與統計人口不符的。
畢竟都是按黃冊統計的,有一些是沒在黃冊上的。
皇上說他難以勝任,那他的首輔之位就危險了。
那等待他的不會是革職還鄉,而是保留虛銜然後陪徐有貞去找正統帝。
此刻,不僅是陳循渾身冒汗,高穀、金濂、石璞、苗衷、彭時和商輅也渾身冒汗。
人口是朝廷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數據,但目前來看朝廷並沒有及時掌握。
作為中樞的重要官員,他們不清楚就是嚴重失職。
“好,朕給你半年時間,給朕把兩京十四省的實際人口搞清楚。
搞不清楚,這個首輔你就不用當了,陪徐有貞去找皇兄吧。”
朱祁鈺沒有直接拿掉陳循,現在就拿掉陳循對穩定朝堂不利。
還會讓人覺得他不念舊情,用過就殺。
給了半年時間,足夠陳循派人調查兩京十四省的人口了。
當然,朱祁鈺不會等陳循的結果,他會另外安排人秘密調查。
“過去的黃冊不準了,趁這次機會全部校準。
時間上,朕多給你半年!
另外,下令各省、府州和縣,每年必須登記治下人口情況,包括流入、流出、死亡和新生。
統計好每年的人口情況。
若今後哪裏還出現黑戶,拿當地主官是問。”
朱祁鈺要徹底摸清大明的人口。
“臣遵旨!”
陳循趕緊領旨,皇上安排他做事,說明皇上暫時不準備放棄他。
“次輔,金尚書,苗閣老,你們三人的問題,石尚書、彭愛卿和商愛卿已經迴答了。
遼東設省是非常必要的,道理就像商愛卿所說。
遼東的威脅有兩個,一個是女真,一個是東邊的韃靼,之前韃靼被瓦剌吞並。
也先在京師兵敗之後,韃靼又脫離了瓦剌。
韃靼可以派兵消滅,但不可能完全根除東邊草原的威脅。
不過隻要消滅韃靼,十年八年內東邊草原上就沒有什麽威脅了。
而女真若果不徹底征服,時間久了還是會有部落叛變,與遼東邊軍產生摩擦。
既然他們會與朝廷產生摩擦,那麽朝廷就主動與他們產生摩擦,逐步消滅他們。
至於糧食,遼東可以種植稻穀、小麥和黃豆,這些都是適合遼東的。”
對比明朝與宋朝的曆史,人們會討論為什麽南明那麽短而南宋那麽長?
原因就是宋朝有發達的商稅,而明朝僅能依靠農稅且始終未能解決偷漏稅問題。
從根源上來講,朱元璋片麵重農的立國思想導致了明朝官方人口統計的嚴重脫漏和失真。
封建時代的重農思想本身無可厚非。
但是朱元璋的重農思想裏有著嚴重的偏執和倒退,違逆了曆代以來逐步重視商業的曆史大勢。
比如曆代所實行的鹽鐵專賣、官營商業以及擴大商稅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逐步認識到商業之利對於國家重要性的體現。
但朱元璋對待商稅的態度就相當古怪了。
他說:“商稅有限,額外恢辦,苛矣,且於民事無裨”。
可見,朱元璋內心深處壓根就瞧不上商業。
他從一切著眼於發展農業的角度認為商稅無足輕重,並規定“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以此告誡官吏們不要把心思放在工商業上。
但朱祁鈺作為後世穿越而來的人,知道商業的重要性,更知道商稅才是大明財政的支持點。
就像前麵的征稅,三千萬兩中除了抄家的抄來的一千萬兩和田賦二百萬兩,商稅就有一千八百萬兩了。
這可是田賦的九倍。
而且,因為收了這多稅上來,朱祁鈺通過漲本色的方式提高各級官員的俸祿,獲得了大多數官員的人口。
永樂朝至今,終於讓他們吃上飽飯了。
受朱元璋這一國策基調的影響,明代官員對於工商稅的態度相當佛係。
比如,成化年間的戶部尚書周文端就在出監商稅的官員臨行前,專門叮囑他們“如課入多者則與下考”。
這幾乎是說商稅征多了要以失職論處。
周文端這個人朱祁鈺準備迴頭好好了解一下,這樣失職的人,要早日革職,省得以後給自己添亂。
在這樣的政績觀驅使下,官員們對於商稅的態度便是“疎節濶目,不為苛細,所蠲豁甚多”。
與官員態度相唿應的是作為工商業利益攸關方的士大夫群體。
他們的商稅主張可以概括為十個字——常懷仁惠之心,寓撫於征。
在這種對工商業稅收的縱容的背後,是明朝極度偏執於重農的思想與做法。
這種片麵重農的一大表現就是明代人口管理中的黃冊製度。
這是一項將戶籍與賦役合二為一的製度,它非常直白地告訴世人——朝廷的人口統計就是服務於賦役征調的。
而明朝的賦役征調又是以農為主,於是在明代中後期就出現了“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的情況。
所以晚明的天啟、崇禎皇帝作為龐大帝國的掌舵者,他們事實上是以不到6000萬人口的稅收來支撐著超過2億人口的國家。
由此帶來的稅賦脫漏而造成的財政損失無疑是致命的。
朱祁鈺要徹底扭轉這種局麵,讓朝廷的稅收穩步上升。
保證每年都有充足的錢糧做事,讓官員們能夠拿到足額的俸祿,讓朝廷隨時有錢糧賑災。
“首輔,朕擔心你連大明的實際人口都搞不清楚,讓你統領百官,執掌中樞,難以勝任。”
之前朱祁鈺敲打過石璞和高穀,這次直接敲打陳循。
“臣失職,請皇上恕罪!請皇上給臣一些時間,臣一定把大明的實際人口搞清楚!”
陳循嚇得渾身冒汗跪伏在地上,剛才他想反駁,皇上根本沒給他機會。
聽皇上說完,他知道自己非常失職,再怎麽狡辯也沒有用。
錦衣衛匯報說明皇上早就意識到了人口不實的問題,並讓錦衣衛找了幾個地方調查。
會稽縣就是錦衣衛第一個調查的地方,雖然不一定所有地方都跟會稽縣一樣。
但以點帶麵,其他地方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作為內閣首輔,掌握大明所有情況是最基本的,但連人口失實都不清楚就說不過去了。
實際上,陳循是知道實際人口與統計人口不符的。
畢竟都是按黃冊統計的,有一些是沒在黃冊上的。
皇上說他難以勝任,那他的首輔之位就危險了。
那等待他的不會是革職還鄉,而是保留虛銜然後陪徐有貞去找正統帝。
此刻,不僅是陳循渾身冒汗,高穀、金濂、石璞、苗衷、彭時和商輅也渾身冒汗。
人口是朝廷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數據,但目前來看朝廷並沒有及時掌握。
作為中樞的重要官員,他們不清楚就是嚴重失職。
“好,朕給你半年時間,給朕把兩京十四省的實際人口搞清楚。
搞不清楚,這個首輔你就不用當了,陪徐有貞去找皇兄吧。”
朱祁鈺沒有直接拿掉陳循,現在就拿掉陳循對穩定朝堂不利。
還會讓人覺得他不念舊情,用過就殺。
給了半年時間,足夠陳循派人調查兩京十四省的人口了。
當然,朱祁鈺不會等陳循的結果,他會另外安排人秘密調查。
“過去的黃冊不準了,趁這次機會全部校準。
時間上,朕多給你半年!
另外,下令各省、府州和縣,每年必須登記治下人口情況,包括流入、流出、死亡和新生。
統計好每年的人口情況。
若今後哪裏還出現黑戶,拿當地主官是問。”
朱祁鈺要徹底摸清大明的人口。
“臣遵旨!”
陳循趕緊領旨,皇上安排他做事,說明皇上暫時不準備放棄他。
“次輔,金尚書,苗閣老,你們三人的問題,石尚書、彭愛卿和商愛卿已經迴答了。
遼東設省是非常必要的,道理就像商愛卿所說。
遼東的威脅有兩個,一個是女真,一個是東邊的韃靼,之前韃靼被瓦剌吞並。
也先在京師兵敗之後,韃靼又脫離了瓦剌。
韃靼可以派兵消滅,但不可能完全根除東邊草原的威脅。
不過隻要消滅韃靼,十年八年內東邊草原上就沒有什麽威脅了。
而女真若果不徹底征服,時間久了還是會有部落叛變,與遼東邊軍產生摩擦。
既然他們會與朝廷產生摩擦,那麽朝廷就主動與他們產生摩擦,逐步消滅他們。
至於糧食,遼東可以種植稻穀、小麥和黃豆,這些都是適合遼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