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六口人,雖說有六十多畝地需要打理,但無論是自己老兩口還是高大豐,都算是得力的勞動力,做起農活來根本不怵,加上那電訊員的工作,既然是三個人,那必然有一個人是有休息的,公所值班距離學堂又近,還能抽空照顧一下自家的孫兒。


    一瞬間,高大娘就完成了得失考量,樂嗬嗬地對吳本道:“吳屯長,我家那母雞下了蛋,我等會就讓虎娃送幾顆去,你可一定要收下啊!”


    “大娘啊!萬萬不可如此,我等屯長培訓時,教習反複叮囑我等,若是受了屯人的好處,這辦事就會喪了公心,讓你家媳婦去,是因為你家媳婦的學曆是丙等上,排序排好了的,可不是我吳本有什麽私心的。”


    “大娘你的雞蛋就存著吧,過兩日就會有畜牧學院的教習來屯裏給大夥上課,專門講怎麽養雞養鴨和種菜的,大娘你可要來學堂聽課哦。”


    “好好好,大娘一定去聽!”


    原本高大娘還想抽空拾掇一下自家的田地,但吳屯長這裏親口相邀,她還是當即答應了下來,雖說高大娘對於畜牧學院的教習來教自己種菜和養雞養鴨有些不以為然,但人家剛剛幫了自家偌大的忙,自己可不能不給這個麵子了。


    刺史府組織的新生活培訓是強製性的,但對於農技方麵的培訓,卻一直是本著自願的原則,而且按照民事部的安排,馬上就要推進今年的千屯萬才活動,也就是在一千個屯堡內培養出一萬家具有致富專長的人家,樹立標杆和典型,實施先富帶後富的模式。


    而惠民墾區重點就是發展種植養殖業,畜牧學校的農技入屯行動,類似醫學院的巡醫,都是由畜牧學校的學生作為教習,逐屯進行摸底,按照因地製宜的方式,進行具有本屯特色的農業種養殖項目扶持。


    當然,無論是那種模式,最關鍵的是屯民必須要有先富的覺悟,在吳本來看,高家既有勞動力,還有三世同堂的先富動力,是刺史府下發的材料上所說的優先扶持的屯戶,因此才會主動動員高大娘參加培訓。


    二泉堡具有發展農牧的先天條件,但在吳本的眼中,卻是缺少刺史府材料上那種本屯特色的地方,在他看來,除了後山的石料尚有一定的發展前景之外,把地種好,能夠維持溫飽,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而刺史府內部材料上的那種動輒四五百斤、七八百斤,甚至上千斤,數千斤的農作物產量描述,作為一個曾經土裏刨食十多年的人,吳本是萬萬不敢相信的。


    此時的興漢鎮大學堂當中,老高也正在為此苦惱,無論是玉米還是土豆的擴繁都很順利,按照目前存儲的種子規模,玉米大致擴繁到了上萬畝的規模,土豆略少一些,但也能推廣數千畝了,但是,經曆過高產作物栽培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人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本性,那就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即便是老高不斷試圖把高產作物的信息灌輸給自己下麵的這些“親傳弟子”,但是,腦中沒有那種圖像的學子們,根本就想象不到那種高產的場麵,從根本上就對老高的講習持懷疑的態度。


    “真是不見黃河心不死啊!”老高苦惱地對白大夫吐槽道。


    “哈哈哈。”白大夫在一邊沒心沒肺地笑個不停。


    “老高你也不用太煩惱,就目前的這些人,惠民墾區三個屯堡一個人是能保證的,無論他們學會了沒有,就按你編寫的手冊辦就行,再不行,就組織一個督查組,逐堡督查就可以了。”


    “還是算了,種子太寶貴了,我實在是不放心啊!”


    “那怎麽辦?”


    “老辦法,辦個半年製的農訓班,每屯選派兩個人,來大農場學習吧,真正推廣,我看要到明年了,可惜了,這一年的工夫,算是白瞎了!”


    “嗯,這樣的確穩妥,那就把大農場搞成一個參觀學習基地吧,到了豐收期,可以組織屯民代表來參觀學習,濟民這邊呢,基礎建設怎麽樣?”


    “濟民這邊問題不大,沙土很鬆軟,大農場的基礎建設已經完工了,馬上就能開播了!”


    “嗯,靈州渡傳信息來了,南下商隊已經過了乾州,你要的桑苗和蠶娘都有,車上帶的種子也平安,最快十二天就能到了!”


    乾州城外,何鬆看著滿載著種子的貨車從麵前不斷駛過,依舊沉默不語。


    “走吧,何經理。”


    “嗯。”仿佛思緒才從深淵中掙脫出來的何鬆,緩緩收迴了自己的視線,轉身上了自己的車,馭手唿喝一聲,拉車的馬兒四蹄用力,就朝著北方緩緩行去。


    南邊的情況,比何鬆預想的還要糟糕很多,他從南往北追著春風的尾巴一路而來,算是真正見到了什麽是人間慘劇,大量被埋沒在雪原上的餓殍屍首,在春融之後逐漸顯露了出來。


    那可真正是一副人間地獄的情狀,從洛陽到潼關之間,情況還稍稍好一些,雖然能夠很明顯地看出民生凋敝的情況,但荒野當中,絕少見到屍體,村集上還算有些人煙。


    但進入潼關之後,直到乾州的這一路之上,沿途的村鎮,絕少人煙,雖然已經到了春種之時,但田野之中,居然沒有多少農人開耕,偶爾見到幾個,連拉犁的耕牛都沒有,隻靠著人拉,這麽多的土地,什麽時候能夠種得完。


    看著遠處的那龐大山巒的身影,這座保護了京畿地區的大山之中,不知能夠幸存多少民人呢,希望多一點吧。


    可以說,經曆了一個冬天的饑荒之後,原本繁華的京畿地區,算是開了新朝的先河,在山東還保持著生機的情況下,京畿地區先成為了不毛之地。


    “不知道興漢鎮的情況怎麽樣?”何鬆心中暗暗發苦。


    從傳迴的訊息來看,從京畿地區北上的饑民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多萬,而以何鬆的經曆,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刺史府能有什麽本錢,能夠養活如此之多的饑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漢風雲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筆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筆刀客並收藏北漢風雲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