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遺留下來的勢力,多分布於沿河一線,最遠的就在陰山、狼山南麓,絕大多數以聚落形成的莊子為主,且耕且牧。
因為匈奴的南下大隊還沒有抵達,這些勢力的壓力普遍不大,在曆史上,隨著匈奴南下,這些勢力逐漸被磨滅,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而興漢鎮的出現,就給了這些勢力一個機會,如果能將這些勢力統合起來,不僅可以擴充興漢鎮的實力,對於漢民族在河套地區的存續,也將是一個契機。
北向商隊這次,是為交朋友而來,但按照計劃,如果有些勢力堅決不肯配合,那先禮後兵就是之後的選項,說不得要兵戎相見,給這些勢力長長記性。
而陳飛此來,卻是為了另一件事,那就是食鹽,大量的食鹽,本來在煤城附近是不缺鹽的,但幾處區域采樣下來,食鹽的純度都有些問題,因此,對於從後世而來的六人組來說,吉蘭泰的鹽,那是勢在必得了。
北地郡的鹽分布區域很廣,後世在各處都有發現和大規模開采,但在此時的興漢鎮,這些區域都不在控製區域,而吉蘭泰附近,在此時基本上是無人區,因此,控製吉蘭泰就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興漢鎮的計劃是在五原一帶的黃河西岸設立一處專用碼頭,之後沿著溝穀修路,直達吉蘭泰鹽池,在吉蘭泰與碼頭之間,設置幾處屯堡,控製關鍵節點,由采鹽隊獲取食鹽後,由運輸隊運抵碼頭,之後水運抵達興漢鎮。
水運距離大致有三百多裏,陸路運輸的距離有二百裏,因此運輸保障就極其重要,好在百屯計劃推進在即,這些沿河屯堡,都將設置碼頭,如此對於運輸保障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興漢鎮目前的控製範圍,還沒有出沃野縣,商隊才行到第二日,就出了沃野縣,之後但凡遇到村鎮,興漢鎮就派出分支商隊,開展為期三天的貿易。
貿易期間,大隊繼續行進,完成貿易的分商隊,餘貨繼續跟隨大部隊,一部分會原路返迴,把交易後的商貨送迴興漢鎮,之後繼續裝載第二批商貨,踏上行程。
高頭鎮,這是興漢鎮北向商隊的第一站,這裏也是附近最大的集鎮,在鎮外的開闊地,興漢鎮的重載馬車停成一個四方陣。
首先是派出商事部的人接洽,高頭鎮雖然也成了大漢的棄地,但這裏的生活基本沒有受到影響,農耕民族麽,隻要還有地種,就能生存下去。
“高鄉老,我是興漢鎮刺史府的商隊經理,這是我的身份文書,請查驗”。
原本懶洋洋坐著的高姓老者,此刻在聽到刺史府三個字,頓時打起了精神,坐直了身體,雙手接過那蓋著大紅印章的身份文書。
文書上麵赫然寫著:興漢鎮刺史府高,長史白並司馬陳曉諭沿途官民,商事部“馬大有”為刺史府商隊經理,負責商事接洽,但請提供便給。
“興漢鎮”那高鄉老嘴裏碎碎念著興漢鎮的名字,似乎是什麽地方聽說過。但既然是經商,自己這裏提供方便倒是沒什麽。
“馬大人,高頭鎮地狹民貧,不知貴商隊所販,有何商貨?”
馬大有從隨身公文包當中,又拿出一份文書來,遞給高鄉老道“請高鄉老過目,這是興漢鎮分商隊的貨物清單。”
高鄉老此刻已經不再拿喬,畢竟對方可不是那些小商販和遊商可比,那可是有官方身份的商隊,當下畢恭畢敬地接過貨物清單,一看之下,頓時大驚失色。
不隻是商貨品類齊全,而且幾乎囊括了所有日用品,對於高頭鎮而言,幾乎在集鎮設立到現在,就幾乎沒有遇到如此有實力的商隊了。
聽到對方要在高頭鎮開展三天的貿易,而且要招募一些流散之民屯墾之後,立即沒口子答應了下來。
“這是我興漢鎮刺史府商事部的一點小心意,我興漢鎮隨時恭候高鄉老及家人前往做客。”馬大有不失禮數地道。
“三日後我商隊即將迴歸,若是高鄉老有意,可隨商隊前往,刺史府那裏,通過培訓之後可是能取得官憑的。”
馬大有最後一句話讓高鄉老眼睛一亮,說穿了,他在高頭鎮隻不過是一個土豪而已,根本是名不正言不順,若是能得到官憑,那———。
馬大有在高頭鎮的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因為他得到了高鄉老這個地頭蛇的全力配合,不僅商貨幾乎售罄,連招募民戶的任務,還有為興漢鎮學校招募學生的任務,都一並完成了。
興漢鎮的商貨,根本沒有做多少零售,而是被高頭鎮的小生意人躉了下來,從高頭鎮更往東,那裏仍然有不少屯墾的民戶和部落,興漢鎮品質優良的商貨,讓這些生意人眼界大開,因此,馬大有不止完成了任務,居然還招了一隊行商,此刻就在迴程的商隊後方。
這些被興漢鎮商貨所吸引的行商,都有自己的駝隊,或三五匹駝馬,或是幾匹駱駝,這些行商絕大多數是因為獲知消息過晚,沒有在三天(實際隻有兩天)的交易當中躉到商貨,此刻都滿懷希冀地馱著一些自認為貨值較高的商品,前往興漢鎮交易。
北向商隊仿佛一支交流的使者,從北地到雲中的路途中,不斷有小支車隊脫離大隊,然後帶著一大幫的小商人湊成的駝隊,向著興漢鎮進發。
北向商隊一路慢慢悠悠,規模也在一點點縮小,到了雲中故郡的時候,已經不足百車了,其中除了支援唿揭部的武器之外,也就是一些準備贈送給各路土霸王的禮物了。
通往吉蘭泰鹽池的溝穀口,等了有十天左右的陳飛,終於等到了通過西岸一路而來的屯守人馬,因為有水上運輸隊的支持,一路所攜帶的物資不多,但由於西岸沒有可供通行的道路,因此被大大拖慢了行程。
“陳司馬,久等了!”為首一人是一個小部落的首領,正是此前脫離嘟嚕部,預先投靠的兩個小部落中的一個,他本人更是在完成基礎培訓後,被選為了第一批屯長。
“無妨,安然和安瀾兩部的人都到了麽?途中還順利吧?”
“途中還算順利,我兩部四屯人馬已基本到了,後續還有一些牛羊,明日應該可以全數抵達!”另一人躬身迴道。
“本來給你們劃定的原是賀蘭山的牧場,但吉蘭泰這裏,更需要兩位,希望兩位不要太過介意,我興漢鎮的機製,想必兩位也已知曉,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裏的重要性,比起賀蘭山的牧場更重要,希望兩位屯長能團結在刺史府周圍,和刺史府一同成長。”
“我等曉得了!”幾人同時躬身道。
“此地靠近大河,溝穀旁的台地地形開闊,正是屯駐的好地方,安瀾部三字中有水,與本地契合,安瀾堡就設在此地,安瀾首領意下如何?”陳飛指著河岸處的溝口石灘繼續道:“此地石料甚多,可就地砌築安瀾碼頭,位置一定要避開夏秋洪水。”
“安瀾首領可配合築堡隊,盡快開工,安瀾堡是農牧兼具的屯堡,那處灘地約有四五千畝,安瀾首領在完成屯堡建設之後,就要配合組織做好開荒,那裏紅柳甚多,可預先多多砍伐,給後麵的屯堡多多提供薪炭建材。”
“是,司馬大人。”
“碼頭盡快完工,趁著河水尚未封凍,多從興漢鎮那裏運些急需的物資過來,另外,這裏將來是鹽運碼頭,一定要有碼頭永久建築,作為庫房。”
“是,司馬大人”。
安瀾堡預先分配好的堡民和民事管理部門的人員,當即組織開始搭建帳篷,在永久屯堡建設完畢之前,需要先在帳篷裏住一段時間。
因為有後世設備上的離線衛星地圖,雖然有一些出入,但主要的地形地貌變化不大,因此陳飛很快就選定了第二個屯駐點,這裏附近有一條小河,河水雖然不大,但如果合理利用,足夠支撐一處兼具農牧功能的屯堡了。
這裏留下了安然部牧民為主體的堡民,相關建設也將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這處低地上生長的紅柳梭梭更多,陳飛囑咐民事部安排的管理人員,一定要注意對原生植物的保護,這些保護都將納入屯堡考核績效,和屯長及屯堡管理人員的升遷有直接的關係。
這裏距離安瀾堡約四十多裏,就運輸距離來講,也非常合適了,兩堡正好可以相互依靠,互為支援。
第二天,在繼續向東北行走六十多裏後,眾人進入了一大片亂石灘,看著那些分布在亂石灘上的原生石塊,陳飛不由得哈哈大笑。
他們一行人,為了撿石頭到了這裏,而今,終於可以沒有任何阻礙地撿了,想到老高、白大夫那拿到這些閃閃發光小石子的模樣,陳飛當即發動人手,撿了一駝。
這裏雖然是亂石灘,但並非毫無植被,因為衛星地圖的關係,陳飛知道這裏往西三十餘裏,就是沙地邊緣,那裏有大量的沙生植物,適合放牧駝羊。
當下留下人手,就地建設第三座屯堡,這是一個基本以牧業為主的屯堡,好在地下水不深,而且水質很好,陳飛計劃為這裏搭建百座玻璃溫室,搞精細化農墾,給鹽池開發提供後勤支持。
這座屯堡被命名為鎮沙堡,意思是永遠把沙漠鎮在這裏,不讓東擴,對這裏的屯堡,要嚴格控製牧業規模,決不允許出現超載放牧的現象。
再向北不到三十裏,就是大鹽池了,鹽池那裏,鹵水豐富,但不具備建設屯堡的基礎,剩下的兩座屯堡,都會被建設在吉蘭泰之北,也隻有在那裏,才有維持小規模農牧生產的天然條件。
而且在大鹽池北方的屯堡,也能作為前出基地,為其他屯堡提供預警,防範匈奴突出騎兵,從這裏突破。
這裏設置的兩個堡,一個為鎮遠堡,堡民以牧戶為主,都是草原上零散投奔過來的,屯長是一位米家莊的老人,曾經是陸上運輸隊的一員,這位被稱為米八的漢子,是最早進入興漢鎮體係的人之一,這次被簡拔為屯長,他立即興衝衝地帶家眷隨隊而來。
“鎮遠堡和其他屯堡有所不同,主要以哨探為主,無論是否有警情,都要十天一報,報告交由運輸隊帶迴即可!”陳飛對米八道。
“請司馬大人放心。”這位不但在運輸隊待過,而且還在保安隊集訓班經過了集訓,一副幹練的精幹模樣。
“嗯,築堡時多用心,水源一定要保障充足,具體要和築堡隊負責人多溝通!”陳飛拍著米八的肩膀道。
鎮遠堡需要自行選擇合適的築堡地,等鎮遠堡的屯長米八帶人走了,剩下的人就是安遠堡的人了。
這些人中,其中就有當初堿湖撈堿隊中的。
“劉大能啊,都成屯長了?”陳飛嗬嗬笑著道。
“司馬大人還記得小的?”那劉大能有些受寵若驚。
當初在撈堿隊,劉大能不過是個無名小卒,不過陳飛作為曾經的礦工,對工人兄弟感情深厚,隻是幾天工夫,就牢牢記住了幾人的名字。
“怎麽不記得,你們是興漢鎮最難的時候出力的大功臣,興漢鎮不會虧待任何對他付出努力的人,因為這是我們大家夥兒共同的興漢鎮。”
“這裏是一個大鹽湖,劉屯長你們安遠堡的任務,就是取鹽,鹽對興漢鎮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所有鹽工的待遇,都等同於爐工,而且這裏還有偏遠補貼,每年算下來也是不少。”
“聽說興漢鎮的彩禮漲了不少,我希望你們過兩年迴去的時候,人人都能拿出彩禮,娶到你們心儀的新娘。”
“哈哈哈!”
眾鹽工頓時被陳飛這接地氣的話引得嗷嗷叫,其實他們選擇來大鹽池,倒真的十有八九是為了高薪水而來,此刻聽到陳司馬用這個打趣他們,當下一股豪氣湧了出來。
大家的興漢鎮,興漢鎮的發展需要鹽,這些也牢牢記在了眾鹽工的心中。
因為匈奴的南下大隊還沒有抵達,這些勢力的壓力普遍不大,在曆史上,隨著匈奴南下,這些勢力逐漸被磨滅,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而興漢鎮的出現,就給了這些勢力一個機會,如果能將這些勢力統合起來,不僅可以擴充興漢鎮的實力,對於漢民族在河套地區的存續,也將是一個契機。
北向商隊這次,是為交朋友而來,但按照計劃,如果有些勢力堅決不肯配合,那先禮後兵就是之後的選項,說不得要兵戎相見,給這些勢力長長記性。
而陳飛此來,卻是為了另一件事,那就是食鹽,大量的食鹽,本來在煤城附近是不缺鹽的,但幾處區域采樣下來,食鹽的純度都有些問題,因此,對於從後世而來的六人組來說,吉蘭泰的鹽,那是勢在必得了。
北地郡的鹽分布區域很廣,後世在各處都有發現和大規模開采,但在此時的興漢鎮,這些區域都不在控製區域,而吉蘭泰附近,在此時基本上是無人區,因此,控製吉蘭泰就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興漢鎮的計劃是在五原一帶的黃河西岸設立一處專用碼頭,之後沿著溝穀修路,直達吉蘭泰鹽池,在吉蘭泰與碼頭之間,設置幾處屯堡,控製關鍵節點,由采鹽隊獲取食鹽後,由運輸隊運抵碼頭,之後水運抵達興漢鎮。
水運距離大致有三百多裏,陸路運輸的距離有二百裏,因此運輸保障就極其重要,好在百屯計劃推進在即,這些沿河屯堡,都將設置碼頭,如此對於運輸保障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興漢鎮目前的控製範圍,還沒有出沃野縣,商隊才行到第二日,就出了沃野縣,之後但凡遇到村鎮,興漢鎮就派出分支商隊,開展為期三天的貿易。
貿易期間,大隊繼續行進,完成貿易的分商隊,餘貨繼續跟隨大部隊,一部分會原路返迴,把交易後的商貨送迴興漢鎮,之後繼續裝載第二批商貨,踏上行程。
高頭鎮,這是興漢鎮北向商隊的第一站,這裏也是附近最大的集鎮,在鎮外的開闊地,興漢鎮的重載馬車停成一個四方陣。
首先是派出商事部的人接洽,高頭鎮雖然也成了大漢的棄地,但這裏的生活基本沒有受到影響,農耕民族麽,隻要還有地種,就能生存下去。
“高鄉老,我是興漢鎮刺史府的商隊經理,這是我的身份文書,請查驗”。
原本懶洋洋坐著的高姓老者,此刻在聽到刺史府三個字,頓時打起了精神,坐直了身體,雙手接過那蓋著大紅印章的身份文書。
文書上麵赫然寫著:興漢鎮刺史府高,長史白並司馬陳曉諭沿途官民,商事部“馬大有”為刺史府商隊經理,負責商事接洽,但請提供便給。
“興漢鎮”那高鄉老嘴裏碎碎念著興漢鎮的名字,似乎是什麽地方聽說過。但既然是經商,自己這裏提供方便倒是沒什麽。
“馬大人,高頭鎮地狹民貧,不知貴商隊所販,有何商貨?”
馬大有從隨身公文包當中,又拿出一份文書來,遞給高鄉老道“請高鄉老過目,這是興漢鎮分商隊的貨物清單。”
高鄉老此刻已經不再拿喬,畢竟對方可不是那些小商販和遊商可比,那可是有官方身份的商隊,當下畢恭畢敬地接過貨物清單,一看之下,頓時大驚失色。
不隻是商貨品類齊全,而且幾乎囊括了所有日用品,對於高頭鎮而言,幾乎在集鎮設立到現在,就幾乎沒有遇到如此有實力的商隊了。
聽到對方要在高頭鎮開展三天的貿易,而且要招募一些流散之民屯墾之後,立即沒口子答應了下來。
“這是我興漢鎮刺史府商事部的一點小心意,我興漢鎮隨時恭候高鄉老及家人前往做客。”馬大有不失禮數地道。
“三日後我商隊即將迴歸,若是高鄉老有意,可隨商隊前往,刺史府那裏,通過培訓之後可是能取得官憑的。”
馬大有最後一句話讓高鄉老眼睛一亮,說穿了,他在高頭鎮隻不過是一個土豪而已,根本是名不正言不順,若是能得到官憑,那———。
馬大有在高頭鎮的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因為他得到了高鄉老這個地頭蛇的全力配合,不僅商貨幾乎售罄,連招募民戶的任務,還有為興漢鎮學校招募學生的任務,都一並完成了。
興漢鎮的商貨,根本沒有做多少零售,而是被高頭鎮的小生意人躉了下來,從高頭鎮更往東,那裏仍然有不少屯墾的民戶和部落,興漢鎮品質優良的商貨,讓這些生意人眼界大開,因此,馬大有不止完成了任務,居然還招了一隊行商,此刻就在迴程的商隊後方。
這些被興漢鎮商貨所吸引的行商,都有自己的駝隊,或三五匹駝馬,或是幾匹駱駝,這些行商絕大多數是因為獲知消息過晚,沒有在三天(實際隻有兩天)的交易當中躉到商貨,此刻都滿懷希冀地馱著一些自認為貨值較高的商品,前往興漢鎮交易。
北向商隊仿佛一支交流的使者,從北地到雲中的路途中,不斷有小支車隊脫離大隊,然後帶著一大幫的小商人湊成的駝隊,向著興漢鎮進發。
北向商隊一路慢慢悠悠,規模也在一點點縮小,到了雲中故郡的時候,已經不足百車了,其中除了支援唿揭部的武器之外,也就是一些準備贈送給各路土霸王的禮物了。
通往吉蘭泰鹽池的溝穀口,等了有十天左右的陳飛,終於等到了通過西岸一路而來的屯守人馬,因為有水上運輸隊的支持,一路所攜帶的物資不多,但由於西岸沒有可供通行的道路,因此被大大拖慢了行程。
“陳司馬,久等了!”為首一人是一個小部落的首領,正是此前脫離嘟嚕部,預先投靠的兩個小部落中的一個,他本人更是在完成基礎培訓後,被選為了第一批屯長。
“無妨,安然和安瀾兩部的人都到了麽?途中還順利吧?”
“途中還算順利,我兩部四屯人馬已基本到了,後續還有一些牛羊,明日應該可以全數抵達!”另一人躬身迴道。
“本來給你們劃定的原是賀蘭山的牧場,但吉蘭泰這裏,更需要兩位,希望兩位不要太過介意,我興漢鎮的機製,想必兩位也已知曉,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裏的重要性,比起賀蘭山的牧場更重要,希望兩位屯長能團結在刺史府周圍,和刺史府一同成長。”
“我等曉得了!”幾人同時躬身道。
“此地靠近大河,溝穀旁的台地地形開闊,正是屯駐的好地方,安瀾部三字中有水,與本地契合,安瀾堡就設在此地,安瀾首領意下如何?”陳飛指著河岸處的溝口石灘繼續道:“此地石料甚多,可就地砌築安瀾碼頭,位置一定要避開夏秋洪水。”
“安瀾首領可配合築堡隊,盡快開工,安瀾堡是農牧兼具的屯堡,那處灘地約有四五千畝,安瀾首領在完成屯堡建設之後,就要配合組織做好開荒,那裏紅柳甚多,可預先多多砍伐,給後麵的屯堡多多提供薪炭建材。”
“是,司馬大人。”
“碼頭盡快完工,趁著河水尚未封凍,多從興漢鎮那裏運些急需的物資過來,另外,這裏將來是鹽運碼頭,一定要有碼頭永久建築,作為庫房。”
“是,司馬大人”。
安瀾堡預先分配好的堡民和民事管理部門的人員,當即組織開始搭建帳篷,在永久屯堡建設完畢之前,需要先在帳篷裏住一段時間。
因為有後世設備上的離線衛星地圖,雖然有一些出入,但主要的地形地貌變化不大,因此陳飛很快就選定了第二個屯駐點,這裏附近有一條小河,河水雖然不大,但如果合理利用,足夠支撐一處兼具農牧功能的屯堡了。
這裏留下了安然部牧民為主體的堡民,相關建設也將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這處低地上生長的紅柳梭梭更多,陳飛囑咐民事部安排的管理人員,一定要注意對原生植物的保護,這些保護都將納入屯堡考核績效,和屯長及屯堡管理人員的升遷有直接的關係。
這裏距離安瀾堡約四十多裏,就運輸距離來講,也非常合適了,兩堡正好可以相互依靠,互為支援。
第二天,在繼續向東北行走六十多裏後,眾人進入了一大片亂石灘,看著那些分布在亂石灘上的原生石塊,陳飛不由得哈哈大笑。
他們一行人,為了撿石頭到了這裏,而今,終於可以沒有任何阻礙地撿了,想到老高、白大夫那拿到這些閃閃發光小石子的模樣,陳飛當即發動人手,撿了一駝。
這裏雖然是亂石灘,但並非毫無植被,因為衛星地圖的關係,陳飛知道這裏往西三十餘裏,就是沙地邊緣,那裏有大量的沙生植物,適合放牧駝羊。
當下留下人手,就地建設第三座屯堡,這是一個基本以牧業為主的屯堡,好在地下水不深,而且水質很好,陳飛計劃為這裏搭建百座玻璃溫室,搞精細化農墾,給鹽池開發提供後勤支持。
這座屯堡被命名為鎮沙堡,意思是永遠把沙漠鎮在這裏,不讓東擴,對這裏的屯堡,要嚴格控製牧業規模,決不允許出現超載放牧的現象。
再向北不到三十裏,就是大鹽池了,鹽池那裏,鹵水豐富,但不具備建設屯堡的基礎,剩下的兩座屯堡,都會被建設在吉蘭泰之北,也隻有在那裏,才有維持小規模農牧生產的天然條件。
而且在大鹽池北方的屯堡,也能作為前出基地,為其他屯堡提供預警,防範匈奴突出騎兵,從這裏突破。
這裏設置的兩個堡,一個為鎮遠堡,堡民以牧戶為主,都是草原上零散投奔過來的,屯長是一位米家莊的老人,曾經是陸上運輸隊的一員,這位被稱為米八的漢子,是最早進入興漢鎮體係的人之一,這次被簡拔為屯長,他立即興衝衝地帶家眷隨隊而來。
“鎮遠堡和其他屯堡有所不同,主要以哨探為主,無論是否有警情,都要十天一報,報告交由運輸隊帶迴即可!”陳飛對米八道。
“請司馬大人放心。”這位不但在運輸隊待過,而且還在保安隊集訓班經過了集訓,一副幹練的精幹模樣。
“嗯,築堡時多用心,水源一定要保障充足,具體要和築堡隊負責人多溝通!”陳飛拍著米八的肩膀道。
鎮遠堡需要自行選擇合適的築堡地,等鎮遠堡的屯長米八帶人走了,剩下的人就是安遠堡的人了。
這些人中,其中就有當初堿湖撈堿隊中的。
“劉大能啊,都成屯長了?”陳飛嗬嗬笑著道。
“司馬大人還記得小的?”那劉大能有些受寵若驚。
當初在撈堿隊,劉大能不過是個無名小卒,不過陳飛作為曾經的礦工,對工人兄弟感情深厚,隻是幾天工夫,就牢牢記住了幾人的名字。
“怎麽不記得,你們是興漢鎮最難的時候出力的大功臣,興漢鎮不會虧待任何對他付出努力的人,因為這是我們大家夥兒共同的興漢鎮。”
“這裏是一個大鹽湖,劉屯長你們安遠堡的任務,就是取鹽,鹽對興漢鎮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所有鹽工的待遇,都等同於爐工,而且這裏還有偏遠補貼,每年算下來也是不少。”
“聽說興漢鎮的彩禮漲了不少,我希望你們過兩年迴去的時候,人人都能拿出彩禮,娶到你們心儀的新娘。”
“哈哈哈!”
眾鹽工頓時被陳飛這接地氣的話引得嗷嗷叫,其實他們選擇來大鹽池,倒真的十有八九是為了高薪水而來,此刻聽到陳司馬用這個打趣他們,當下一股豪氣湧了出來。
大家的興漢鎮,興漢鎮的發展需要鹽,這些也牢牢記在了眾鹽工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