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袁術尚未從陳到這裏順口氣,那邊沛國陳風也宣布羞於亂臣賊子為伍。


    一時之間袁術四麵皆敵。


    曹操以呂布一軍在左,玄德一軍在右,自統大軍居中,令夏侯惇、於禁為先鋒。


    孫策發船攻江邊西麵,呂布引兵攻東麵,劉備、關、張引兵攻南麵,操自引兵十七萬攻北麵。


    陳到以柳豐,陳真,徐晃,朱克周倉為將,親率汝南廬江四萬大軍攻承德。


    袁術大驚,本想戰事不利便西渡淮河,但陳到叛變,袁術再無退路。


    連忙召集麾下文武議事。


    有麾下謀士楊大將曰:“壽春水旱連年,人皆缺食;今又動兵擾民,民既生怨,兵至難以拒敵。不如留軍在壽春,不必與戰;待彼兵糧盡,必然生變。陛下且統禦林軍渡淮,一者就熟,二者暫避其銳。”


    袁術無奈隻得堅守壽春,一麵派人聯絡袁紹。


    希望將玉璽並帝位傳給袁紹。


    袁紹思緒之後,決定接納袁術。


    此時袁紹的長子袁譚擔任青州刺史,袁紹密令袁譚派人迎接袁術。


    於是袁術打算從下邳北上,前往青州。但被曹操派劉備、朱靈軍截住去路,袁術不得過,隻得繼續退往壽春。


    六月,退軍至江亭,距離壽春八十裏。當時軍中僅有麥屑三十斛,又是六月盛暑,袁術欲得蜜漿解渴,又無蜜。


    袁術歎息良久,說道:“袁術怎麽會到這個地步!”最後嘔血鬥血而死。


    孫策帶兵攻入壽春,俘虜袁術家小,但傳國玉璽被袁術女婿帶走,最後落到了曹操手中。


    至此!仲氏王朝覆滅,存活時間更短,看看半年時間便無疾而終。


    陳到大軍並未在九江逗留,而是退出了九江,九江郡拱手讓給了孫策。


    劉備以豫州牧身份招攬沛國陳風。


    而曹操以十七萬大軍盡收豫州陳國,梁國兩郡之地,兗州南麵總算有了和陳到緩衝之地。


    而陳到看似一無所獲,卻徹底擺脫了袁氏門生的身份,同時錦帆軍占據須濡口,樓船在巢湖縱橫馳騁,卻是讓孫策有苦難言。


    同時錦帆軍從九江搬運了大量物資,匠人迴廬江。


    陳到在沙盤上將袁術的旗幟盡數拔除,而後喃喃道,“接下來就看你的了,孟德!我不信,袁術半月而亡,袁紹還能坐視你奉天子以令諸侯?”


    豫州牧劉備,以沛國為根基,駐兵小沛,同呂布稱兄道弟。


    而看似投奔劉備的陳風卻死死攥著兵權不放,讓劉備看得著出不著。


    不由得心生重奪徐州的念頭。


    “子忠!你為何背叛陳到?”


    劉備這些日子總是找各種理由想要和陳風套近乎,但陳風也不知怎麽想的,雖然投靠劉備,但一直寡言少語。


    見陳風不說話,一旁的魯肅連忙打圓場,“劉使君!這些過去的事,我家將軍實在不願提及,您就別問了!”


    劉備有些尷尬,“子敬!在下和子忠一樣,都曾受過陳到迫害,不以為和子忠能有一些共同語言,能夠化解子忠心中苦悶!卻不想,嗬嗬!”


    聽到這裏陳風來了興致,“說說!玄德公因何離開陳到麾下!”


    好家夥,總算開口了,既然開口了,我劉備就有信心拿下你。


    當即便擺出一副哭訴模樣,“想我劉玄德,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眼見漢室蒙羞,一心想要報效朝廷,匡扶漢室!”


    “但是想不到陳到看似漢臣,實為漢賊,汝南之地簡直成為他陳家私業,一應官職,私相授受,更是私屯重兵!”


    劉備淚紅目眶,問者傷心,聽者流淚,“那陳到根本就看不起我這漢室宗親,動則辱罵嗬斥,更是一心想要離間我三兄弟!”


    眼見陳風聽得認真,劉備更加賣力,“想我兩位兄弟,雲長翼德,武藝非凡,千軍萬馬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取被陳到分置南北,區區司馬便打發了!”


    “狗賊知我兄弟情深,甚至讓備棄武從文,為一地縣令,縱日埋身案牘之中,不得麵見兩位兄弟!”


    一旁的關羽張飛麵色難看,轉過頭去喝著悶酒,不想開口說話。


    陳風不自覺的挪動了一下身子,為劉備添酒。


    劉備心頭暗喜,但仍故作悲傷模樣,“當日十九路諸侯討董,玄德本想為國效力,但陳到極致排擠,更是串通孔伷唆使本官私自從軍,想要借機斬殺在下,好在有兩位兄弟扶持,才幸免於難!”


    陳風忍不住幽幽一歎,“是啊!陳到嫉賢妒能,在他眼中,在下也隻是區區奴仆罷了!”


    劉備眼睛一亮,“子忠!眼前便有一個機會,讓我二人擺脫陳到的陰影!”


    “明公快快道來!”


    陳風也是難掩心中激動。


    “備本為徐州牧,奈何呂布趁人不備搶去徐州,眼下何不以沛國之兵奇襲徐州,奪迴基業?”


    “明公說的甚話?子忠既然投身明公麾下,自然任憑明公驅馳,明公下令便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白毦陳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灰狼吃奶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灰狼吃奶糖並收藏三國:白毦陳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