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父要兒死,兒甘願之!
盤點曆史:開局十大農民起義 作者:蝸牛睡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天際那道亙古之音傳出,出現在光幕中央的,是一道青年男子的身影。
模糊看去,確實有翩翩君子的姿態。
身影越來越清晰,直到一張謙恭溫潤的臉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之中,才引起一陣嘩然。
……
秦朝
蒙氏父子眼中含淚,看到那扶蘇的身影,更多的是愧疚。
蒙恬抬起滿是傷痕的手掌,捂住了自己的眼淚,抽搐道:
“如若當時,我能夠再好言相勸一番,公子也許不會死,這江山社稷或許還能守住,更不會落下一個愚忠愚孝的諢名啊!”
蒙毅苦笑著搖了搖頭,他抬起的目光中,更多的是赤裸的敬意:
“如果不決絕赴死,那他或許就不是扶蘇了。”
……
丞相李斯不敢與光幕中那扶蘇的人影對視,因為後者澄澈如水般的眼眸此刻正如同一柄柄尖刀刺向他的軟肋,好像在質問他:
為何害我?
為何害我?!
李斯轉過身,在周圍臣子複雜的目光中緩緩離開。
如若是換作現在的他,麵臨當時趙高的密訪,八成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權力二字,太過誘惑,即便是一國之丞相,同樣會受其蒙蔽。
……
秦始皇嬴政麵容有些抽動,他微微側臉,不想讓背後的臣子看到他失態的模樣。
良久,他才緩過神來,看向光幕的眼神都變得些許柔和,一種父親的柔和:
“你與寡人,有太多不同,想寡人當年,若不靠嚴刑峻法,何以橫掃六國,你卻一心施以仁義之策,仁義之策,它真的……
唉,寡人錯了,錯付了江山,錯付了你啊!”
……
漢朝
漢高祖劉邦麵無表情,隻是看著扶蘇的身影,略微沉吟,可卻並沒有說什麽。
韓信似乎是看出了劉邦的異樣,心中暗暗道:
“倘若傳位者是扶蘇,半年除異己、掌實權;半年施仁政、布恩澤,天下,或許不會改姓劉了。”
……
隋朝
楊堅歎了一口氣,幽幽地說道:
“可惜勇兒太過平庸,且不說有野心,哪怕是懂一點仁義之術,也不會輸給他弟弟啊!”
……
【扶蘇,乃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
【對於這個孩子,嬴政是給予厚望的,扶蘇這一取名,象征著嬴政希望他能枝繁葉茂,平安安康】
【年少時,扶蘇便酷愛讀書,對於先秦諸國的治國之方十分感興趣】
【其中,他偏愛仁義之政,認為一國之君,應該對百姓寬厚,這樣,國家才能穩定強大】
【然而,嬴政的觀念卻與其背道相馳】
【在嬴政的眼中,在千軍萬馬的鐵蹄之中,可以橫掃六國,奪取天下】
【這都依靠的是嚴苛的法律,才使得軍紀嚴明,軍隊穩定】
【況且六國剛剛平定,六國的遺民中不乏有人包藏禍心】
【如若不能以嚴法將其震懾,對於秦朝無疑是毀滅般的打擊】
【因此,當在一堂之上,公子扶蘇在百官之前,訴說著自己的仁義之策時,嬴政龍顏大怒】
【可扶蘇仍舊沒有放棄,他看遍了史書,在暴政之下滅亡的國家實在太多了】
【作為秦朝的太子,作為父皇的兒子,他不能看到這種悲劇發生】
【於是,他含淚寫下一道道諫言,遞給嬴政】
【諫言中言辭誠懇,認為當下應該廢除嚴苛的律法,和百姓一同休養生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凝聚民心,才能穩固秦朝之根本】
【可嬴政卻將其扔在一邊,置之不理】
【對於嬴政的獨斷專行,民間漸漸出現了非議,這些議論大都是一些儒生借古諷今傳出的】
【不久,因未尋得仙藥而出逃的方士侯生和盧生二人在市井廣為傳播嬴政殘暴無道的言論,激起了嬴政的不滿】
【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嬴政下令焚燒秦朝之前的書籍】
【此外,將議論過他的儒生和與侯生、盧生二者相牽連的方士全都抓了起來,在鹹陽對其全部坑殺】
【史稱“焚書坑儒”】
【公子扶蘇得知後,憂心忡忡,不顧一切地來到嬴政麵前,直言其中的利害:
“四海還未完全安定下來,六國的百姓未真心歸附,他們大都以孔子的忠孝仁義為標準,
您現在這般作為,我擔心民間會出大問題!”】
【很顯然,這次的直言規勸,嬴政又沒有聽進去】
【反而讓他覺得這是扶蘇軟弱仁厚的性格使然】
【為了將扶蘇培養成真正的頑強之子,能擔當國之大任的君王】
【嬴政一道詔書,直接將扶蘇調配到了長城邊疆,希冀他能有所改變】
……
春秋戰國時期
儒家人士看到焚書坑儒這些畫麵後,都是麵紅耳赤:
“此暴君爾,難怪秦活不過二世!”
“焚書?可我們儒生心中的書,你秦始皇永遠焚不掉!”
……
唐朝
李世民皺著眉頭,靜靜地看著光幕,暗自低語:
“其實,這嬴政的想法也沒錯,一國初定,最應該防範的就是餘黨作孽,嚴苛律法不無道理,但,不應全麵鋪之,隻針對六國的舊士族便可;
而扶蘇的仁厚之道看似廣收民心,可若是六國餘孽仍有造反之心,可不隻是三言兩語便能平定的,
所以,若是二者的政見相結合,或許會更好。”
一旁的房玄齡和杜如晦聽後,也是微笑點頭。
……
【然而,嬴政卻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兩年之後,他病逝於沙丘】
【臨終前,嬴政望了望長城的方向,艱難起筆,寫下扶蘇承繼帝位的遺詔】
【然而,奸宦趙高與丞相李斯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
【同時,為了解決扶蘇這個心頭大患,他們再次擬造一封遺信,列舉扶蘇的罪過,令其自刎】
【遠在邊疆的扶蘇看著信中的內容,悲痛交加】
【蒙恬卻察覺出端倪,勸阻道:“生死大事,還是得再向朝廷請示,方可決斷。”】
【但扶蘇已然心如死灰,毅然拔出腰間的寶劍,一抹鮮紅從白皙的脖頸流出,染紅了腳下白皚皚的雪地:
“父要兒死,兒甘願之!”】
——
【扶蘇,本是仁德寬厚的儲君,若真的登上皇位,大秦的曆史或許會改寫,
但偏偏被奸佞權臣之遺詔所蒙蔽,又被愚忠愚孝之真心所驅使,最後自刎歸天,可稱悲情】
模糊看去,確實有翩翩君子的姿態。
身影越來越清晰,直到一張謙恭溫潤的臉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之中,才引起一陣嘩然。
……
秦朝
蒙氏父子眼中含淚,看到那扶蘇的身影,更多的是愧疚。
蒙恬抬起滿是傷痕的手掌,捂住了自己的眼淚,抽搐道:
“如若當時,我能夠再好言相勸一番,公子也許不會死,這江山社稷或許還能守住,更不會落下一個愚忠愚孝的諢名啊!”
蒙毅苦笑著搖了搖頭,他抬起的目光中,更多的是赤裸的敬意:
“如果不決絕赴死,那他或許就不是扶蘇了。”
……
丞相李斯不敢與光幕中那扶蘇的人影對視,因為後者澄澈如水般的眼眸此刻正如同一柄柄尖刀刺向他的軟肋,好像在質問他:
為何害我?
為何害我?!
李斯轉過身,在周圍臣子複雜的目光中緩緩離開。
如若是換作現在的他,麵臨當時趙高的密訪,八成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權力二字,太過誘惑,即便是一國之丞相,同樣會受其蒙蔽。
……
秦始皇嬴政麵容有些抽動,他微微側臉,不想讓背後的臣子看到他失態的模樣。
良久,他才緩過神來,看向光幕的眼神都變得些許柔和,一種父親的柔和:
“你與寡人,有太多不同,想寡人當年,若不靠嚴刑峻法,何以橫掃六國,你卻一心施以仁義之策,仁義之策,它真的……
唉,寡人錯了,錯付了江山,錯付了你啊!”
……
漢朝
漢高祖劉邦麵無表情,隻是看著扶蘇的身影,略微沉吟,可卻並沒有說什麽。
韓信似乎是看出了劉邦的異樣,心中暗暗道:
“倘若傳位者是扶蘇,半年除異己、掌實權;半年施仁政、布恩澤,天下,或許不會改姓劉了。”
……
隋朝
楊堅歎了一口氣,幽幽地說道:
“可惜勇兒太過平庸,且不說有野心,哪怕是懂一點仁義之術,也不會輸給他弟弟啊!”
……
【扶蘇,乃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
【對於這個孩子,嬴政是給予厚望的,扶蘇這一取名,象征著嬴政希望他能枝繁葉茂,平安安康】
【年少時,扶蘇便酷愛讀書,對於先秦諸國的治國之方十分感興趣】
【其中,他偏愛仁義之政,認為一國之君,應該對百姓寬厚,這樣,國家才能穩定強大】
【然而,嬴政的觀念卻與其背道相馳】
【在嬴政的眼中,在千軍萬馬的鐵蹄之中,可以橫掃六國,奪取天下】
【這都依靠的是嚴苛的法律,才使得軍紀嚴明,軍隊穩定】
【況且六國剛剛平定,六國的遺民中不乏有人包藏禍心】
【如若不能以嚴法將其震懾,對於秦朝無疑是毀滅般的打擊】
【因此,當在一堂之上,公子扶蘇在百官之前,訴說著自己的仁義之策時,嬴政龍顏大怒】
【可扶蘇仍舊沒有放棄,他看遍了史書,在暴政之下滅亡的國家實在太多了】
【作為秦朝的太子,作為父皇的兒子,他不能看到這種悲劇發生】
【於是,他含淚寫下一道道諫言,遞給嬴政】
【諫言中言辭誠懇,認為當下應該廢除嚴苛的律法,和百姓一同休養生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凝聚民心,才能穩固秦朝之根本】
【可嬴政卻將其扔在一邊,置之不理】
【對於嬴政的獨斷專行,民間漸漸出現了非議,這些議論大都是一些儒生借古諷今傳出的】
【不久,因未尋得仙藥而出逃的方士侯生和盧生二人在市井廣為傳播嬴政殘暴無道的言論,激起了嬴政的不滿】
【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嬴政下令焚燒秦朝之前的書籍】
【此外,將議論過他的儒生和與侯生、盧生二者相牽連的方士全都抓了起來,在鹹陽對其全部坑殺】
【史稱“焚書坑儒”】
【公子扶蘇得知後,憂心忡忡,不顧一切地來到嬴政麵前,直言其中的利害:
“四海還未完全安定下來,六國的百姓未真心歸附,他們大都以孔子的忠孝仁義為標準,
您現在這般作為,我擔心民間會出大問題!”】
【很顯然,這次的直言規勸,嬴政又沒有聽進去】
【反而讓他覺得這是扶蘇軟弱仁厚的性格使然】
【為了將扶蘇培養成真正的頑強之子,能擔當國之大任的君王】
【嬴政一道詔書,直接將扶蘇調配到了長城邊疆,希冀他能有所改變】
……
春秋戰國時期
儒家人士看到焚書坑儒這些畫麵後,都是麵紅耳赤:
“此暴君爾,難怪秦活不過二世!”
“焚書?可我們儒生心中的書,你秦始皇永遠焚不掉!”
……
唐朝
李世民皺著眉頭,靜靜地看著光幕,暗自低語:
“其實,這嬴政的想法也沒錯,一國初定,最應該防範的就是餘黨作孽,嚴苛律法不無道理,但,不應全麵鋪之,隻針對六國的舊士族便可;
而扶蘇的仁厚之道看似廣收民心,可若是六國餘孽仍有造反之心,可不隻是三言兩語便能平定的,
所以,若是二者的政見相結合,或許會更好。”
一旁的房玄齡和杜如晦聽後,也是微笑點頭。
……
【然而,嬴政卻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兩年之後,他病逝於沙丘】
【臨終前,嬴政望了望長城的方向,艱難起筆,寫下扶蘇承繼帝位的遺詔】
【然而,奸宦趙高與丞相李斯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
【同時,為了解決扶蘇這個心頭大患,他們再次擬造一封遺信,列舉扶蘇的罪過,令其自刎】
【遠在邊疆的扶蘇看著信中的內容,悲痛交加】
【蒙恬卻察覺出端倪,勸阻道:“生死大事,還是得再向朝廷請示,方可決斷。”】
【但扶蘇已然心如死灰,毅然拔出腰間的寶劍,一抹鮮紅從白皙的脖頸流出,染紅了腳下白皚皚的雪地:
“父要兒死,兒甘願之!”】
——
【扶蘇,本是仁德寬厚的儲君,若真的登上皇位,大秦的曆史或許會改寫,
但偏偏被奸佞權臣之遺詔所蒙蔽,又被愚忠愚孝之真心所驅使,最後自刎歸天,可稱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