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十大意難平人物第五位:郭昕!
盤點曆史:開局十大農民起義 作者:蝸牛睡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朝
嬴政眼眸中閃過一抹精光:
“為一國大業,從青發到白頭,從翩翩少年到佝僂老軀,此人值得後世傳頌啊!”
……
三國時期
司馬懿幽幽地望著病逝的諸葛亮,臉上卻流露出複雜之色:
“孔明啊,孔明……”
……
唐朝
李世民欣賞地點了點頭,心中默念道:
“我大唐的末期若是有這種忠臣,或許還能再續命幾年,唉……”
……
嗡——
光幕中的軍營漸漸淡出,接著便是“克複中原”的旗幟緩緩倒下。
旋即,換了一副場景,那是大漠荒涼的枯草之地。
一位白發老者身披重甲站在孤城之上,向南方望去。
【盤點曆史十大意難平人物,第五位:鐵血郡王,坐守孤城,白發盡忠,大唐榮光——郭昕】
……
春秋戰國時期
一位白袍書生負手而立,看著光幕中的這老者,心有所動:
“白髯老者,本該頤養天年,卻仍舊披甲上陣,或許又是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
……
唐朝
郭子儀聽到這個名字之後,拳頭也是一握,目光中泛出悲傷之色:
“侄兒,守國土,你做得很好,沒有丟我們郭家的臉!”
……
南宋
文天祥對史書也是有所涉獵,根據光幕的話語,他能夠猜出一二:
“守衛安西都護府的那群鐵軍嗎?”
……
【郭昕,華陰郭氏,乃是唐代大將郭子儀的侄子】
【憑借家族的庇蔭,郭昕從小便對戰爭攻伐有了自己獨有的見解】
【到得成年之時,他懷著一腔熱血抱負,想要報效朝廷】
【於是,他便前往了經常受到吐蕃襲擾的安西都護府任職】
【由於其出色的表現,在安西都護府也是深得人心,令人敬佩】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時期,朝廷很快便陷入了內耗之中】
【因為拱衛朝廷的軍隊太過草包,一路上呈現出被叛軍碾壓的姿態】
【沿途的官員棄城而逃者不計其數】
【為了挽救這個困局,朝廷隻好從安西都護府調迴戍邊的安西鐵軍】
【安西鐵軍常年征戰,所積累的戰爭經驗是十分豐富的】
【因此,在多方精兵的聯合絞殺之下,圍攻長安的叛軍遲遲不能前進半分】
【到得後來,叛軍首領安祿山死於行伍之中】
【但這並不代表安史之亂徹底平息】
【河西、隴右一帶由於防備的空虛,使得吐蕃心生覬覦】
【他們趁著朝廷忙於內亂之際,果斷出手,攻占了隴右和安西等數十個重要的郡縣】
【這一舉動,徹底地斷絕了安西都護府和朝廷的聯係】
【而用以鎮壓叛亂的安西鐵軍也在血戰中所剩無幾】
【到得新皇唐肅宗重整朝政之時,他有心無力,想要解決邊患,可手中無兵】
【於是,在重建朝廷和援救安西都護府的選擇上,唐肅宗傾向了後者】
【皇帝的這個選擇乃是舍小保大,但卻苦了安西都護府的守軍】
……
漢朝
漢武帝搖著頭,說道:
“這便是不重視練兵的後果,麵對外敵,隻有被欺負的份,還得靠守邊的軍隊來救?豈不可笑?”
……
【為了解救國難,都護府的精銳盡出】
【隻留下了一群老弱病殘,空守孤城】
【吐蕃的猛烈攻勢讓得安西北庭的郡縣接連丟失】
【最後,就隻剩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兩座孤城安在】
【吐蕃大軍如烏雲壓頂,接連不斷地向孤城靠近】
【而安西都護府的守軍已然是捉襟見肘】
【郭昕卻仍然沒有放棄,他聯合當地的百姓奮起反抗】
【在吐蕃大軍高強度的車輪戰下,安西都護府竟是頑強地抵禦了下來】
【不過,作為安西都護府的指揮使,郭昕卻是高興不起來】
【敵軍如河從海出,源源不斷,而他們守軍卻是孤海獨舟】
【長久下去,糧食問題會逐漸突出,士氣必定受到影響】
【因此,籠罩在郭昕和安西都護府上空的陰霾也不斷加深】
【就在這個時候,救星從天而降,解決完安史之亂的餘孽之後,郭子儀率軍北上相救】
【他先是在北庭都護府將吐蕃大軍殺得潰逃,極大了鼓舞了戍邊守軍的士氣】
【郭昕聽到這個捷報之後,十分高興,認為安西都護府的困局要得到破解】
【可是,安西都護府的守軍們望眼欲穿,援兵卻遲遲未到】
【最後,就連郭昕心中那一絲希望之花也逐漸調零】
……
蒙元
成吉思汗冷笑一聲:
“都說漢人最重情義,現在看來,一國之君都能棄救國之恩的大軍而不顧,可笑!”
……
【原來,在這個時候,吐蕃大軍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了長安城外】
【他們在見到這大唐的都城,猶如久旱之人見到了甘霖】
【二話不說,便如狼似虎地攻進了長安城中】
【唐代宗迫不得已,再度學習老祖宗的保命方法,棄城而逃】
【大將郭子儀看著國破山河的一幕,心生憤慨,挺身而出】
【郭子儀從長安開始,沿途之中籠絡四散逃亡的將士,和他們約定在商州集結】
【此消息一出,一唿百應,無數士兵跟隨在了郭子儀的身後】
【於是,郭子儀便思索破敵策略】
【他以虛張聲勢和疑兵之計大肆宣揚唐軍反攻的策略】
【這一舉動使得吐蕃軍人心惶惶】
【兵家大忌便是孤軍深入】
【所以,很快,吐蕃軍將長安洗劫一番後,便向北撤逃】
【躲在暗處的唐代宗見到局勢一定,也與郭子儀一同迴到了長安】
【直到這個時候,唐代宗才想起來亡羊補牢,開始重視邊關的問題】
【可由於河西走廊仍然被退走的吐蕃大軍據守】
【加上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狀況不明】
【唐代宗也不想分出多餘的兵力去吃力不討好】
【於是,在這種思想下,朝廷隻是派出大軍前往涇原駐守】
【以此來阻斷吐蕃大軍殺入中原的要道】
【至於兩個都護府,則讓他們自生自滅】
……
明朝
朱瞻基頓時一陣嗤笑,他曾經也聽過安史之亂的故事,被外族吐蕃乘虛而入,卻不敢反抗。
這在他眼中,是無能的行為,一個皇帝的無能,一個朝代的無能。
他輕笑一聲:
“自生自滅?若是朕,必率大軍殺到河西走廊!”
嬴政眼眸中閃過一抹精光:
“為一國大業,從青發到白頭,從翩翩少年到佝僂老軀,此人值得後世傳頌啊!”
……
三國時期
司馬懿幽幽地望著病逝的諸葛亮,臉上卻流露出複雜之色:
“孔明啊,孔明……”
……
唐朝
李世民欣賞地點了點頭,心中默念道:
“我大唐的末期若是有這種忠臣,或許還能再續命幾年,唉……”
……
嗡——
光幕中的軍營漸漸淡出,接著便是“克複中原”的旗幟緩緩倒下。
旋即,換了一副場景,那是大漠荒涼的枯草之地。
一位白發老者身披重甲站在孤城之上,向南方望去。
【盤點曆史十大意難平人物,第五位:鐵血郡王,坐守孤城,白發盡忠,大唐榮光——郭昕】
……
春秋戰國時期
一位白袍書生負手而立,看著光幕中的這老者,心有所動:
“白髯老者,本該頤養天年,卻仍舊披甲上陣,或許又是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
……
唐朝
郭子儀聽到這個名字之後,拳頭也是一握,目光中泛出悲傷之色:
“侄兒,守國土,你做得很好,沒有丟我們郭家的臉!”
……
南宋
文天祥對史書也是有所涉獵,根據光幕的話語,他能夠猜出一二:
“守衛安西都護府的那群鐵軍嗎?”
……
【郭昕,華陰郭氏,乃是唐代大將郭子儀的侄子】
【憑借家族的庇蔭,郭昕從小便對戰爭攻伐有了自己獨有的見解】
【到得成年之時,他懷著一腔熱血抱負,想要報效朝廷】
【於是,他便前往了經常受到吐蕃襲擾的安西都護府任職】
【由於其出色的表現,在安西都護府也是深得人心,令人敬佩】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時期,朝廷很快便陷入了內耗之中】
【因為拱衛朝廷的軍隊太過草包,一路上呈現出被叛軍碾壓的姿態】
【沿途的官員棄城而逃者不計其數】
【為了挽救這個困局,朝廷隻好從安西都護府調迴戍邊的安西鐵軍】
【安西鐵軍常年征戰,所積累的戰爭經驗是十分豐富的】
【因此,在多方精兵的聯合絞殺之下,圍攻長安的叛軍遲遲不能前進半分】
【到得後來,叛軍首領安祿山死於行伍之中】
【但這並不代表安史之亂徹底平息】
【河西、隴右一帶由於防備的空虛,使得吐蕃心生覬覦】
【他們趁著朝廷忙於內亂之際,果斷出手,攻占了隴右和安西等數十個重要的郡縣】
【這一舉動,徹底地斷絕了安西都護府和朝廷的聯係】
【而用以鎮壓叛亂的安西鐵軍也在血戰中所剩無幾】
【到得新皇唐肅宗重整朝政之時,他有心無力,想要解決邊患,可手中無兵】
【於是,在重建朝廷和援救安西都護府的選擇上,唐肅宗傾向了後者】
【皇帝的這個選擇乃是舍小保大,但卻苦了安西都護府的守軍】
……
漢朝
漢武帝搖著頭,說道:
“這便是不重視練兵的後果,麵對外敵,隻有被欺負的份,還得靠守邊的軍隊來救?豈不可笑?”
……
【為了解救國難,都護府的精銳盡出】
【隻留下了一群老弱病殘,空守孤城】
【吐蕃的猛烈攻勢讓得安西北庭的郡縣接連丟失】
【最後,就隻剩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兩座孤城安在】
【吐蕃大軍如烏雲壓頂,接連不斷地向孤城靠近】
【而安西都護府的守軍已然是捉襟見肘】
【郭昕卻仍然沒有放棄,他聯合當地的百姓奮起反抗】
【在吐蕃大軍高強度的車輪戰下,安西都護府竟是頑強地抵禦了下來】
【不過,作為安西都護府的指揮使,郭昕卻是高興不起來】
【敵軍如河從海出,源源不斷,而他們守軍卻是孤海獨舟】
【長久下去,糧食問題會逐漸突出,士氣必定受到影響】
【因此,籠罩在郭昕和安西都護府上空的陰霾也不斷加深】
【就在這個時候,救星從天而降,解決完安史之亂的餘孽之後,郭子儀率軍北上相救】
【他先是在北庭都護府將吐蕃大軍殺得潰逃,極大了鼓舞了戍邊守軍的士氣】
【郭昕聽到這個捷報之後,十分高興,認為安西都護府的困局要得到破解】
【可是,安西都護府的守軍們望眼欲穿,援兵卻遲遲未到】
【最後,就連郭昕心中那一絲希望之花也逐漸調零】
……
蒙元
成吉思汗冷笑一聲:
“都說漢人最重情義,現在看來,一國之君都能棄救國之恩的大軍而不顧,可笑!”
……
【原來,在這個時候,吐蕃大軍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了長安城外】
【他們在見到這大唐的都城,猶如久旱之人見到了甘霖】
【二話不說,便如狼似虎地攻進了長安城中】
【唐代宗迫不得已,再度學習老祖宗的保命方法,棄城而逃】
【大將郭子儀看著國破山河的一幕,心生憤慨,挺身而出】
【郭子儀從長安開始,沿途之中籠絡四散逃亡的將士,和他們約定在商州集結】
【此消息一出,一唿百應,無數士兵跟隨在了郭子儀的身後】
【於是,郭子儀便思索破敵策略】
【他以虛張聲勢和疑兵之計大肆宣揚唐軍反攻的策略】
【這一舉動使得吐蕃軍人心惶惶】
【兵家大忌便是孤軍深入】
【所以,很快,吐蕃軍將長安洗劫一番後,便向北撤逃】
【躲在暗處的唐代宗見到局勢一定,也與郭子儀一同迴到了長安】
【直到這個時候,唐代宗才想起來亡羊補牢,開始重視邊關的問題】
【可由於河西走廊仍然被退走的吐蕃大軍據守】
【加上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狀況不明】
【唐代宗也不想分出多餘的兵力去吃力不討好】
【於是,在這種思想下,朝廷隻是派出大軍前往涇原駐守】
【以此來阻斷吐蕃大軍殺入中原的要道】
【至於兩個都護府,則讓他們自生自滅】
……
明朝
朱瞻基頓時一陣嗤笑,他曾經也聽過安史之亂的故事,被外族吐蕃乘虛而入,卻不敢反抗。
這在他眼中,是無能的行為,一個皇帝的無能,一個朝代的無能。
他輕笑一聲:
“自生自滅?若是朕,必率大軍殺到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