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敢觸我的利益,那就三藩暴動!
盤點曆史:開局十大農民起義 作者:蝸牛睡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見到撤藩的詔書,吳三桂怒火中燒】
【這康熙還真是狠心,一點迴旋的餘地都不給他留】
【要知道,吳三桂告老還鄉,就相當於放棄了自己這背負罵名的戎馬半生】
【得不償失之舉,他怎麽會去做】
【況且,吳三桂可是一直對朝廷百般討好,卻換來這種結果,讓得他十分惱火】
【自己若是乖乖交出藩王的權力,項上人頭可就不保了】
【瞬間,吳三桂便徹底絕望了,反叛的心思也隨之而起】
【同樣心懷反意的,還有吳三桂的那些親信】
【他們幾乎是和吳三桂穿同一條褲子,在得知官位受到威脅,立即跳了出來,揚言造反】
【雲南已經是蓄勢待發,但朝廷卻還三番五次地催促,使得藩地的反叛之火以燎原之勢熊熊而起】
……
春秋戰國時期
儒家弟子見到這種情況,他們冷峻的目光中倒是有著一絲失望轉瞬即逝:
“萬事都以和為主,若是朝廷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此事,說不定吳三桂的叛亂便不會發生。”
“以仁義之情去感化吳三桂,或許能避免此禍事發生!”
就在這時,有一位法家傳人路過,他眉目一挑,嗤笑道:
“沒用的腐儒,這吳三桂就是個吃不飽的奸人,你們那一套仁義道德,可笑?”
……
【吳三桂著手準備造反事宜,在他看來,手中掌有重兵,錢糧充足,朝廷一時間是拿他沒有辦法】
【但還有一個問題是反叛需要師出有名,這樣才會激起更多人的支持】
【很快,他便想到此時的中原百姓十分懷念前朝,可以打著反清複明的旗幟,來取得民心】
【可當他對部下說出這番計劃後,卻是遭到了反對】
【反對者一致認為,吳三桂殺死南明永曆皇帝,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此刻卻還打著反清複明的旗幟,無異於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見到眾將爭執不休,吳三桂索性直截了當,公開發難,起兵造反】
【他在平西王府召集了各級官員,立國大周,率軍出征】
【在經過永曆皇帝的墳前,吳三桂涕泗橫流,一副十分悲傷的模樣】
【各軍將士見到後,也是悲從中來,淚如雨下】
【有了這番收買人心的手段,吳三桂更有信心了,大軍直接收複了貴州】
【邊疆城池出現失守的噩耗,使得朝廷上下都是為之震動】
【他們原本以為吳三桂會乖乖接受削藩的指令,沒想到他竟然敢造反】
【當朝廷想要補救之時,已經是來不及了】
【叛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一路攻城掠地,湖廣的大半部分被其收入囊中】
【康熙眼見情況不妙,便將撤藩令暫停,以求能夠穩住另外兩位藩王】
【接著又征調大量兵馬前往長江一帶布防】
……
各個年間,漢人們見到吳三桂反叛之象,竟然有些改變了之前的看法:
“若是吳三桂能夠將這滿清人趕出中原,或許,他的罪行可以……”
“是啊,若是真的做成了,功足以抵過。”
但這些聲音卻是很快便招致一陣罵聲:
“你們是在說笑嗎?若不是吳三桂開的那城門,那滿清外族能進得來嗎?”
“吳三桂的罪行是板上釘釘的事,而且他反叛可是為了自己,不是為國家大事!”
“光幕上都說是罪人了,就不要為其辯駁了!”
……
【但這似乎沒有起到什麽作用】
【一些暗中隱藏的反清勢力死灰複燃,也加入了這場叛亂之中】
【此外,清廷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綠營兵中大都是漢人,平日裏受盡八旗軍的欺淩,於是,他們也躁動不安】
【當時,襄陽一帶出現了起兵擁護吳三桂的隊伍,朝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解決】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川蜀全境在一夜之間全部向吳三桂投誠】
【緊接著,西南方向,耿精忠和尚可喜也響應吳三桂,紛紛出兵,宣布與朝廷決裂】
【至此三藩之亂全部爆發】
【西北方向,王輔臣發動了兵變,使得清廷在西北的重要據點全都丟失】
【而京城同樣不安定,皇室貴族府邸之中的漢人奴仆達成共識,想要在年關之時,殺掉身居高位者,成就大事】
【可百密一疏,在關鍵時候,口風泄露,被朝廷發現,這些奴仆全被捉拿斬首】
【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已經成為眾矢之的,處境極其危險】
【反觀吳三桂,卻是天差地別,起兵叛亂不到一年,他已經從邊遠之地殺到了長江之畔】
【大江的對岸便是荊州重鎮,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荊州的布防到現在都沒完成】
【吳三桂隻要乘船渡江,荊州便是囊中之物】
……
漢朝
漢武帝劉徹看到這番景象,眼神之中有著複雜之色:
“這滿清要走到盡頭了嗎?
吳三桂會將其終結嗎?或者說隻是一場聲勢大一些的動亂?”
……
【然而,吳三桂卻認為長江以北的疆域,離他在雲貴的大本營太遠,不好控製】
【而且,長江以北乃是中原之地了,朝廷能迅速支援,這對於他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於是,他便停止了繼續向北進軍的想法,將大量軍隊安置在了原地】
【另外,吳三桂叛亂的本意就是想保全自己,而非是奪取江山】
【現在,大半個清朝疆域都燃起了烽火,局勢被他攪混了,朝廷便不會針對他了】
【因此,吳三桂便向康熙送去一份和戰書,雙方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
【這在康熙看來,無非是赤裸裸的挑釁,一怒之下,他便將吳三桂在京城的兒子給殺了】
……
一些智謀超群的人士見到此情此景,有感而發:
“我如今算是看出來了,這吳三桂精通戰爭,但卻不是什麽成大事的人,見小利而忘大義!”
“其一,吳三桂順江而下,截斷運河,朝廷必將斷糧斷兵,不能長久;
其二,吳三桂一舉渡過長江,揮師北上,則漢人同胞將會紛紛相助,大事可成啊!”
“如此消極的防守,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
【這康熙還真是狠心,一點迴旋的餘地都不給他留】
【要知道,吳三桂告老還鄉,就相當於放棄了自己這背負罵名的戎馬半生】
【得不償失之舉,他怎麽會去做】
【況且,吳三桂可是一直對朝廷百般討好,卻換來這種結果,讓得他十分惱火】
【自己若是乖乖交出藩王的權力,項上人頭可就不保了】
【瞬間,吳三桂便徹底絕望了,反叛的心思也隨之而起】
【同樣心懷反意的,還有吳三桂的那些親信】
【他們幾乎是和吳三桂穿同一條褲子,在得知官位受到威脅,立即跳了出來,揚言造反】
【雲南已經是蓄勢待發,但朝廷卻還三番五次地催促,使得藩地的反叛之火以燎原之勢熊熊而起】
……
春秋戰國時期
儒家弟子見到這種情況,他們冷峻的目光中倒是有著一絲失望轉瞬即逝:
“萬事都以和為主,若是朝廷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此事,說不定吳三桂的叛亂便不會發生。”
“以仁義之情去感化吳三桂,或許能避免此禍事發生!”
就在這時,有一位法家傳人路過,他眉目一挑,嗤笑道:
“沒用的腐儒,這吳三桂就是個吃不飽的奸人,你們那一套仁義道德,可笑?”
……
【吳三桂著手準備造反事宜,在他看來,手中掌有重兵,錢糧充足,朝廷一時間是拿他沒有辦法】
【但還有一個問題是反叛需要師出有名,這樣才會激起更多人的支持】
【很快,他便想到此時的中原百姓十分懷念前朝,可以打著反清複明的旗幟,來取得民心】
【可當他對部下說出這番計劃後,卻是遭到了反對】
【反對者一致認為,吳三桂殺死南明永曆皇帝,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此刻卻還打著反清複明的旗幟,無異於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見到眾將爭執不休,吳三桂索性直截了當,公開發難,起兵造反】
【他在平西王府召集了各級官員,立國大周,率軍出征】
【在經過永曆皇帝的墳前,吳三桂涕泗橫流,一副十分悲傷的模樣】
【各軍將士見到後,也是悲從中來,淚如雨下】
【有了這番收買人心的手段,吳三桂更有信心了,大軍直接收複了貴州】
【邊疆城池出現失守的噩耗,使得朝廷上下都是為之震動】
【他們原本以為吳三桂會乖乖接受削藩的指令,沒想到他竟然敢造反】
【當朝廷想要補救之時,已經是來不及了】
【叛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一路攻城掠地,湖廣的大半部分被其收入囊中】
【康熙眼見情況不妙,便將撤藩令暫停,以求能夠穩住另外兩位藩王】
【接著又征調大量兵馬前往長江一帶布防】
……
各個年間,漢人們見到吳三桂反叛之象,竟然有些改變了之前的看法:
“若是吳三桂能夠將這滿清人趕出中原,或許,他的罪行可以……”
“是啊,若是真的做成了,功足以抵過。”
但這些聲音卻是很快便招致一陣罵聲:
“你們是在說笑嗎?若不是吳三桂開的那城門,那滿清外族能進得來嗎?”
“吳三桂的罪行是板上釘釘的事,而且他反叛可是為了自己,不是為國家大事!”
“光幕上都說是罪人了,就不要為其辯駁了!”
……
【但這似乎沒有起到什麽作用】
【一些暗中隱藏的反清勢力死灰複燃,也加入了這場叛亂之中】
【此外,清廷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綠營兵中大都是漢人,平日裏受盡八旗軍的欺淩,於是,他們也躁動不安】
【當時,襄陽一帶出現了起兵擁護吳三桂的隊伍,朝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解決】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川蜀全境在一夜之間全部向吳三桂投誠】
【緊接著,西南方向,耿精忠和尚可喜也響應吳三桂,紛紛出兵,宣布與朝廷決裂】
【至此三藩之亂全部爆發】
【西北方向,王輔臣發動了兵變,使得清廷在西北的重要據點全都丟失】
【而京城同樣不安定,皇室貴族府邸之中的漢人奴仆達成共識,想要在年關之時,殺掉身居高位者,成就大事】
【可百密一疏,在關鍵時候,口風泄露,被朝廷發現,這些奴仆全被捉拿斬首】
【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已經成為眾矢之的,處境極其危險】
【反觀吳三桂,卻是天差地別,起兵叛亂不到一年,他已經從邊遠之地殺到了長江之畔】
【大江的對岸便是荊州重鎮,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荊州的布防到現在都沒完成】
【吳三桂隻要乘船渡江,荊州便是囊中之物】
……
漢朝
漢武帝劉徹看到這番景象,眼神之中有著複雜之色:
“這滿清要走到盡頭了嗎?
吳三桂會將其終結嗎?或者說隻是一場聲勢大一些的動亂?”
……
【然而,吳三桂卻認為長江以北的疆域,離他在雲貴的大本營太遠,不好控製】
【而且,長江以北乃是中原之地了,朝廷能迅速支援,這對於他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於是,他便停止了繼續向北進軍的想法,將大量軍隊安置在了原地】
【另外,吳三桂叛亂的本意就是想保全自己,而非是奪取江山】
【現在,大半個清朝疆域都燃起了烽火,局勢被他攪混了,朝廷便不會針對他了】
【因此,吳三桂便向康熙送去一份和戰書,雙方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
【這在康熙看來,無非是赤裸裸的挑釁,一怒之下,他便將吳三桂在京城的兒子給殺了】
……
一些智謀超群的人士見到此情此景,有感而發:
“我如今算是看出來了,這吳三桂精通戰爭,但卻不是什麽成大事的人,見小利而忘大義!”
“其一,吳三桂順江而下,截斷運河,朝廷必將斷糧斷兵,不能長久;
其二,吳三桂一舉渡過長江,揮師北上,則漢人同胞將會紛紛相助,大事可成啊!”
“如此消極的防守,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