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十大曆史罪人第三位:安祿山!
盤點曆史:開局十大農民起義 作者:蝸牛睡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到光幕中那胡人踐踏著漢人的屍體,各個年間的百姓都屏氣凝神。
就好像他們也在經曆這樣一場災難一樣。
“如此之慘狀,竟是由於王朝的內鬥釀成!”
“那賈南風又如何不是始作俑者,為了奪權,使得諸王眼紅,紛紛想來皇宮的寶座之上流連一番。”
……
秦朝
嬴政看著光幕,竟是有些自責道:
“看來,後世經曆了不少慘絕人寰的災難,胡人、蒙古、滿清都在中原大地肆意妄為,
若朕的大秦沒有覆滅,或許就不會有這些慘狀。”
……
漢朝
漢武帝劉徹也是滿懷憤慨,看著那如入無人之境的胡人,恨不得此刻派出他的大漢鐵騎,將他們全都驅逐出去。
一些將軍更是死死握拳,為其鳴不平:
“該死的蠻夷,三番五次襲擾我們後代,勢必要殺絕!”
……
唐朝
李世民也是為之感到一顫,道:
“史書上的記載就那麽幾行字,但真正在見證過之後,卻顯得這麽蒼茫悲涼,
好在大唐國力盛強,那些蠻夷小邦,不敢造次。”
……
嗡——
在各個年間一聲聲氣憤,悲歎聲之中,光幕終於黯淡下去。
但下一刻,一位肥胖之人出現在了光幕中央。
【盤點曆史十大罪人,第三位:禍亂大唐,發動內戰,根基動搖,盛唐垂危——安祿山】
……
在迴音繞梁之下,安祿山的麵容便完完整整出現在了眾人眼中。
很明顯,他不是漢人!
……
隋朝
楊堅開口道:
“唐朝,便是我大隋之後的那個朝代麽?
朕看這安祿山的衣冠華麗,想必是得到了朝廷重用,
不過,為何會讓外族之人登堂入室?”
……
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驚坐起,他死死地盯著安祿山,握著身旁楊玉環的纖纖玉手,有些焦急地低語:
“安祿山竟然會是反賊?”
楊玉環也是微張嘴唇,露出一臉驚訝的表情。
畢竟在不久之前,安祿山還認她做了幹媽:
“陛下,怎麽,怎麽會發生這種事?”
……
宋朝
趙匡胤點了點頭,喃喃說了一句:
“果然與朕所想一樣,這安祿山會出現。”
……
【安祿山,乃是粟特族人,他年少時混跡於邊疆地區,性情狡詐殘忍】
【同時,其善於揣度人心,很快便在大唐官場上,平步青雲】
【之後,他又巴結唐玄宗,很快便成為了三鎮的節度使】
【他倚仗著大軍,在邊疆地區通過頻繁的發動戰爭,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很快,大軍便是發展到十數萬之眾,龐大的軍隊給了安祿山極大的野心】
【而唐玄宗此時已是垂垂老矣,對於安祿山,他並沒有多加的防備】
【大臣楊國忠屢次上書安祿山的擴軍之舉】
【但唐玄宗不以為然,反而頻繁的獎賞安祿山】
【在唐玄宗眼裏,臣子之間互相牽製才是真正的安穩】
【但楊國忠的所作所為卻被安祿山銘記在心】
【他十分清楚,事情若真有變,自己可就難以保全了】
【安祿山不是坐以待斃的蠢貨,思慮再三,他決心反叛】
……
漢朝
劉邦倒是淡淡一笑,帶著難以捉摸的意味說道:
“這可是比異姓王都要令人震驚啊,夷族能在朝廷擔任爵位,真是少見啊!”
……
三國時期
一些抵禦外族的將士們此刻瞠目結舌,良久,他們憋出這麽一句話: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在反叛之前,他便和謀士們推測戰局】
【作為一位將領,他深知自己雖然有著眾多大軍,但放眼整個大唐來說,在兵力上,依然沒有多大優勢】
【謀士高邈便獻策安祿山,希望通過向洛陽獻馬為借口,秘密控製洛陽城】
【等到正式起兵的時候,從洛陽發兵直插長安,一鼓而下】
【但是這個計策很快便被朝廷的一些臣子識破】
【見到此計不成,安祿山的部將又獻出一計】
【他建議,兵分四路南下,在同一時間攻取五原、太原、洛陽和北海四處,最後會軍於長安】
【這一計看似有席卷天下之勢,但安祿山戎馬半生,自然知道四麵進攻不可取】
【作為叛軍最大的優勢,就是打一個措手不及】
【一旦分兵停滯不前,朝廷緩過氣來,等待他們的自然是死路一條】
【所以,安祿山否決了這一條計策】
【不過,除了這個分兵之策,還有兩條路可以抵達長安】
【一條路就是走當年唐高祖李淵的路】
【占據山西後,然後從黃河繞過去,便可攻打長安】
【但安祿山此時隻能控製雲中周圍,想要打進山西,輾轉長安,無疑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
【因此,安祿山隻剩最後一個選擇,那便是從河北南下,穿過平原後,攻城掠地,直取長安】
……
蒙元
成吉思汗冷冽的目光看著安祿山在反叛之前所做的一切,緩緩開口:
“從現在看來,這安祿山並不是什麽無知莽夫,也難怪能攪動一場足以毀掉唐朝的大戰。”
……
【計策已定,處理好後方之後,安祿山發動十數萬大軍,以討伐楊國忠為幌子在範陽舉兵】
【大軍一路南下,直撲東都洛陽】
【安祿山騎在高頭大馬上,帶領著精銳的騎兵、步兵軍陣向著中原出發】
【浩浩蕩蕩的叛軍一路行過,塵土飛揚,遮天蔽日】
【馬蹄聲、金鐵聲震天動地】
【河北諸地原本就是安祿山的領地,很快,叛軍所過郡縣皆望風瓦解】
【而皇宮之中的唐玄宗終於證實安祿山確以謀反,他緊急召見文武大臣商量對策】
【楊國忠卻不急,對唐玄宗誇口說道:
“反賊隻有安祿山一人,發動文書討賊,可謂易如反掌,隻需十日。安祿山的人頭便能送到長安。”】
【但這種自信似乎隻有楊國忠一人獨有,其他臣子聽了後,都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
明朝
朱元璋默默地搖了搖頭,雖說昭告天下討賊,但節度使擁兵自重,又有幾人肯真正出力。
就算出力了,也隻是螳臂擋車罷了!
安史之亂,是不可避免的禍端。
就好像他們也在經曆這樣一場災難一樣。
“如此之慘狀,竟是由於王朝的內鬥釀成!”
“那賈南風又如何不是始作俑者,為了奪權,使得諸王眼紅,紛紛想來皇宮的寶座之上流連一番。”
……
秦朝
嬴政看著光幕,竟是有些自責道:
“看來,後世經曆了不少慘絕人寰的災難,胡人、蒙古、滿清都在中原大地肆意妄為,
若朕的大秦沒有覆滅,或許就不會有這些慘狀。”
……
漢朝
漢武帝劉徹也是滿懷憤慨,看著那如入無人之境的胡人,恨不得此刻派出他的大漢鐵騎,將他們全都驅逐出去。
一些將軍更是死死握拳,為其鳴不平:
“該死的蠻夷,三番五次襲擾我們後代,勢必要殺絕!”
……
唐朝
李世民也是為之感到一顫,道:
“史書上的記載就那麽幾行字,但真正在見證過之後,卻顯得這麽蒼茫悲涼,
好在大唐國力盛強,那些蠻夷小邦,不敢造次。”
……
嗡——
在各個年間一聲聲氣憤,悲歎聲之中,光幕終於黯淡下去。
但下一刻,一位肥胖之人出現在了光幕中央。
【盤點曆史十大罪人,第三位:禍亂大唐,發動內戰,根基動搖,盛唐垂危——安祿山】
……
在迴音繞梁之下,安祿山的麵容便完完整整出現在了眾人眼中。
很明顯,他不是漢人!
……
隋朝
楊堅開口道:
“唐朝,便是我大隋之後的那個朝代麽?
朕看這安祿山的衣冠華麗,想必是得到了朝廷重用,
不過,為何會讓外族之人登堂入室?”
……
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驚坐起,他死死地盯著安祿山,握著身旁楊玉環的纖纖玉手,有些焦急地低語:
“安祿山竟然會是反賊?”
楊玉環也是微張嘴唇,露出一臉驚訝的表情。
畢竟在不久之前,安祿山還認她做了幹媽:
“陛下,怎麽,怎麽會發生這種事?”
……
宋朝
趙匡胤點了點頭,喃喃說了一句:
“果然與朕所想一樣,這安祿山會出現。”
……
【安祿山,乃是粟特族人,他年少時混跡於邊疆地區,性情狡詐殘忍】
【同時,其善於揣度人心,很快便在大唐官場上,平步青雲】
【之後,他又巴結唐玄宗,很快便成為了三鎮的節度使】
【他倚仗著大軍,在邊疆地區通過頻繁的發動戰爭,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很快,大軍便是發展到十數萬之眾,龐大的軍隊給了安祿山極大的野心】
【而唐玄宗此時已是垂垂老矣,對於安祿山,他並沒有多加的防備】
【大臣楊國忠屢次上書安祿山的擴軍之舉】
【但唐玄宗不以為然,反而頻繁的獎賞安祿山】
【在唐玄宗眼裏,臣子之間互相牽製才是真正的安穩】
【但楊國忠的所作所為卻被安祿山銘記在心】
【他十分清楚,事情若真有變,自己可就難以保全了】
【安祿山不是坐以待斃的蠢貨,思慮再三,他決心反叛】
……
漢朝
劉邦倒是淡淡一笑,帶著難以捉摸的意味說道:
“這可是比異姓王都要令人震驚啊,夷族能在朝廷擔任爵位,真是少見啊!”
……
三國時期
一些抵禦外族的將士們此刻瞠目結舌,良久,他們憋出這麽一句話: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在反叛之前,他便和謀士們推測戰局】
【作為一位將領,他深知自己雖然有著眾多大軍,但放眼整個大唐來說,在兵力上,依然沒有多大優勢】
【謀士高邈便獻策安祿山,希望通過向洛陽獻馬為借口,秘密控製洛陽城】
【等到正式起兵的時候,從洛陽發兵直插長安,一鼓而下】
【但是這個計策很快便被朝廷的一些臣子識破】
【見到此計不成,安祿山的部將又獻出一計】
【他建議,兵分四路南下,在同一時間攻取五原、太原、洛陽和北海四處,最後會軍於長安】
【這一計看似有席卷天下之勢,但安祿山戎馬半生,自然知道四麵進攻不可取】
【作為叛軍最大的優勢,就是打一個措手不及】
【一旦分兵停滯不前,朝廷緩過氣來,等待他們的自然是死路一條】
【所以,安祿山否決了這一條計策】
【不過,除了這個分兵之策,還有兩條路可以抵達長安】
【一條路就是走當年唐高祖李淵的路】
【占據山西後,然後從黃河繞過去,便可攻打長安】
【但安祿山此時隻能控製雲中周圍,想要打進山西,輾轉長安,無疑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
【因此,安祿山隻剩最後一個選擇,那便是從河北南下,穿過平原後,攻城掠地,直取長安】
……
蒙元
成吉思汗冷冽的目光看著安祿山在反叛之前所做的一切,緩緩開口:
“從現在看來,這安祿山並不是什麽無知莽夫,也難怪能攪動一場足以毀掉唐朝的大戰。”
……
【計策已定,處理好後方之後,安祿山發動十數萬大軍,以討伐楊國忠為幌子在範陽舉兵】
【大軍一路南下,直撲東都洛陽】
【安祿山騎在高頭大馬上,帶領著精銳的騎兵、步兵軍陣向著中原出發】
【浩浩蕩蕩的叛軍一路行過,塵土飛揚,遮天蔽日】
【馬蹄聲、金鐵聲震天動地】
【河北諸地原本就是安祿山的領地,很快,叛軍所過郡縣皆望風瓦解】
【而皇宮之中的唐玄宗終於證實安祿山確以謀反,他緊急召見文武大臣商量對策】
【楊國忠卻不急,對唐玄宗誇口說道:
“反賊隻有安祿山一人,發動文書討賊,可謂易如反掌,隻需十日。安祿山的人頭便能送到長安。”】
【但這種自信似乎隻有楊國忠一人獨有,其他臣子聽了後,都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
明朝
朱元璋默默地搖了搖頭,雖說昭告天下討賊,但節度使擁兵自重,又有幾人肯真正出力。
就算出力了,也隻是螳臂擋車罷了!
安史之亂,是不可避免的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