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左武衛將軍闊水道行軍總管牛進達那裏接收完鬆州的防務以及虎符之後,程硯積極訓練軍士,利用已經被訓練出來的虎賁衛軍士,假扮成客商,來往於大唐與吐蕃之間。
匆匆三年,此刻的鬆州城內外,所有的大唐軍士都已經完全適應了高原的氣候,再也不會因為貿然進入吐蕃,而出現頭暈乏力的狀況。
可是隨著時間的到來,程硯的內心卻總帶著隱隱的不安。
雖然程硯來到大唐之後,改變了許多的事情。
長孫皇後並沒有在貞觀十年的時候因為氣疾而去世。
太子李承乾也沒有因為墜馬而落下終身殘疾的命運,在朝中的地位依然十分的穩固,至少要比曆史上記載的那個乖張暴戾的太子李承乾要好的很多。
常年習練《太極拳》的長孫皇後和太子李承乾的身體,也因為常年的鍛煉,而變得更加的康健。
本該在貞觀十三年就因為唐皇李世民的一紙詔書而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如今還是郡主,還嫁了一個大唐的世家子弟,生活的十分幸福。
如今的吐蕃也沒有像曆史記載的那樣,因為文成公主的和親,而獲得他們發展所需要的來自大唐的所有的支持。
三年來,在左武衛將軍闊水道行軍總管牛進達和程硯雙重的打壓之下,吐蕃已經變得越來越虛弱。
雖然還沒有到達滅國的程度,可是在與泥婆羅等國的交往之中,已經沒有了往日霸主的地位。
就算已經改變了許多的曆史,可是隨著貞觀十七年的到來,程硯的內心總是有著隱隱的不安。
可是,在和王淼往來的書信之中得知,太子李承乾在朝堂之中的已經更加的穩固。
在文武大臣的心目之中,太子李承乾隱隱已經顯露出明君之姿。
可是,唯一讓程硯不理解的是,魏王李泰、吳王李恪還有已經是少年的晉王李治,並沒有被唐皇李世民下旨置官。
反而,因為唐皇李世民的疼愛,這三位本該知官的親王,仍然安然的生活在長安城中。
雖然魏王李泰依然是熱愛文學的賢王模樣,雖然吳王李恪仍然是閑散王爺的做派,在和太子李承乾的交往之中,仍然是十分堅定的支持著太子李承乾,晉王李治因為年幼,仍然還是他三個哥哥眼中與世無爭的天真模樣。
可是在王淼給程硯的家書之中,程硯還是能夠看的出來,這裏麵存在著讓人無法言明的一種危機。
魏王李泰的崇文館,雖然一直致力於編纂曆史古籍,致力於在文學上取得成就。
可是程硯知道,魏王李泰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對於那個位置的爭奪。
隻是因為當年那件事的原因,魏王李泰所做的事情,更加的隱秘,對待唐皇李世民的時候,更加的恭順。
可是,在朝堂之中,雖然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已經十分的穩固,在軍權上,太子李承乾的東宮六率也因為程硯的新式練兵之法變得更加的精銳。
在各位老將的支持之下,現在的東宮六率,已經不再是常年蝸居在長安的“樣子貨”,反而每年都會分批的被派往邊境進行曆練。
“鐵血”與“無畏”已經成為了東宮六率軍士們的代名詞,他們已經在一次次在邊境上的曆練之下,變成了真正的精銳之師。
即便是這樣,魏王李泰總能夠在朝堂之上給太子李承乾找這樣或是那樣的小麻煩。
雖然總能夠被太子李承乾輕鬆的化解,可是,唐皇李世民雖然知道魏王李泰私底下所搞的這些小動作,卻並沒有因此而懲罰魏王李泰。
程硯不知道唐皇李世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麽。
不管是為了磨礪太子李承乾,還是因為太子李承乾如今在朝堂之上越發穩固之後,所帶給唐皇李世民的壓力越來越大,反正對於魏王李泰的支持,唐皇李世民已經幾乎做到了明處。
雖然長孫皇後也時常在中間調和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關係,可是,在王淼的書信之中,程硯隻看到了“兄弟鬩於牆”這幾個字。
對於長孫皇後,程硯是十分尊敬的。能夠因為程硯的原因使得這個一代賢後的生命變得更加悠長,程硯也是十分的高興。
隻是,在來自王淼的書信之中,程硯還是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
因為近些年來大唐威加海內,大唐變得越發的強大。如今的唐皇李世民也和秦皇漢武一樣,開始尋找“長生”的辦法。
雖然在程硯和王淼的心中,他們夫妻兩個都知道這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可是人一旦鑽進了自己所設置的牛角尖之中,事情也就變得越發的複雜起來。尤其這個人還是天下的至尊。
將手中王淼最新給自己的家書收起來之後,程硯再一次投入到自己的政務和軍務之中。
如今的程硯已經再一次到達了而立之年,經過這些年的曆練,本就攜帶著前一世記憶的程硯,做起事來也變得更加的得心應手。
在鬆州的三年時間,程硯已經和左武衛將軍闊水道行軍總管牛進達一起,將和吐蕃接壤的大唐邊境,打造的固若金湯。
雖然吐蕃很多時候也想要打破這個一直被大唐壓製的命運,可是大規模的戰爭無論是吐蕃的讚普鬆讚幹布還是他麾下的七賢臣,都是不敢的。
隻是,在大唐與吐蕃的邊境之上,來自吐蕃“平民”,總是利用這樣或那樣的借口,在製造著一次又一次的摩擦。
可是在大唐精銳的軍士麵前,這些小摩擦又變得那樣的可笑與滑稽。
在真正的實力麵前,一切的陰謀詭計,都隻能存留在製造者的思維之中。
無論是程硯也好,還是左武衛將軍闊水道行軍總管牛進達也好,對待吐蕃的這些小動作,給予大唐軍士的命令都是:一律滅殺。
就算是這樣,三年來,無論是逃往青海湖畔或是吐穀渾故地,還是鬆州的吐蕃“逃奴”,因為大唐“商旅”的掩護,也是在逐年增加。
為此,吐蕃不止一次的在向著大唐提起抗議。隻是,如今的大唐已經不再去理會這些無意義的抗議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抗議聲中,大唐的鴻臚寺卿也從剛開始的安撫,變成了現在對吐蕃的不屑。
如今鴻臚寺卿在麵對來自吐蕃的抗議的時候,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大唐兼容並蓄,不會排斥任何一個心向大唐的異族之人。”
“若是想要阻止這些你們所謂的逃奴來到大唐,那麽還請你們自己給予他們足夠的生存條件。”
“若是他們在你們吐蕃能夠生活的更好,相信他們也不會再向著千辛萬苦的逃到我們大唐了。”
匆匆三年,此刻的鬆州城內外,所有的大唐軍士都已經完全適應了高原的氣候,再也不會因為貿然進入吐蕃,而出現頭暈乏力的狀況。
可是隨著時間的到來,程硯的內心卻總帶著隱隱的不安。
雖然程硯來到大唐之後,改變了許多的事情。
長孫皇後並沒有在貞觀十年的時候因為氣疾而去世。
太子李承乾也沒有因為墜馬而落下終身殘疾的命運,在朝中的地位依然十分的穩固,至少要比曆史上記載的那個乖張暴戾的太子李承乾要好的很多。
常年習練《太極拳》的長孫皇後和太子李承乾的身體,也因為常年的鍛煉,而變得更加的康健。
本該在貞觀十三年就因為唐皇李世民的一紙詔書而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如今還是郡主,還嫁了一個大唐的世家子弟,生活的十分幸福。
如今的吐蕃也沒有像曆史記載的那樣,因為文成公主的和親,而獲得他們發展所需要的來自大唐的所有的支持。
三年來,在左武衛將軍闊水道行軍總管牛進達和程硯雙重的打壓之下,吐蕃已經變得越來越虛弱。
雖然還沒有到達滅國的程度,可是在與泥婆羅等國的交往之中,已經沒有了往日霸主的地位。
就算已經改變了許多的曆史,可是隨著貞觀十七年的到來,程硯的內心總是有著隱隱的不安。
可是,在和王淼往來的書信之中得知,太子李承乾在朝堂之中的已經更加的穩固。
在文武大臣的心目之中,太子李承乾隱隱已經顯露出明君之姿。
可是,唯一讓程硯不理解的是,魏王李泰、吳王李恪還有已經是少年的晉王李治,並沒有被唐皇李世民下旨置官。
反而,因為唐皇李世民的疼愛,這三位本該知官的親王,仍然安然的生活在長安城中。
雖然魏王李泰依然是熱愛文學的賢王模樣,雖然吳王李恪仍然是閑散王爺的做派,在和太子李承乾的交往之中,仍然是十分堅定的支持著太子李承乾,晉王李治因為年幼,仍然還是他三個哥哥眼中與世無爭的天真模樣。
可是在王淼給程硯的家書之中,程硯還是能夠看的出來,這裏麵存在著讓人無法言明的一種危機。
魏王李泰的崇文館,雖然一直致力於編纂曆史古籍,致力於在文學上取得成就。
可是程硯知道,魏王李泰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對於那個位置的爭奪。
隻是因為當年那件事的原因,魏王李泰所做的事情,更加的隱秘,對待唐皇李世民的時候,更加的恭順。
可是,在朝堂之中,雖然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已經十分的穩固,在軍權上,太子李承乾的東宮六率也因為程硯的新式練兵之法變得更加的精銳。
在各位老將的支持之下,現在的東宮六率,已經不再是常年蝸居在長安的“樣子貨”,反而每年都會分批的被派往邊境進行曆練。
“鐵血”與“無畏”已經成為了東宮六率軍士們的代名詞,他們已經在一次次在邊境上的曆練之下,變成了真正的精銳之師。
即便是這樣,魏王李泰總能夠在朝堂之上給太子李承乾找這樣或是那樣的小麻煩。
雖然總能夠被太子李承乾輕鬆的化解,可是,唐皇李世民雖然知道魏王李泰私底下所搞的這些小動作,卻並沒有因此而懲罰魏王李泰。
程硯不知道唐皇李世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麽。
不管是為了磨礪太子李承乾,還是因為太子李承乾如今在朝堂之上越發穩固之後,所帶給唐皇李世民的壓力越來越大,反正對於魏王李泰的支持,唐皇李世民已經幾乎做到了明處。
雖然長孫皇後也時常在中間調和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關係,可是,在王淼的書信之中,程硯隻看到了“兄弟鬩於牆”這幾個字。
對於長孫皇後,程硯是十分尊敬的。能夠因為程硯的原因使得這個一代賢後的生命變得更加悠長,程硯也是十分的高興。
隻是,在來自王淼的書信之中,程硯還是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
因為近些年來大唐威加海內,大唐變得越發的強大。如今的唐皇李世民也和秦皇漢武一樣,開始尋找“長生”的辦法。
雖然在程硯和王淼的心中,他們夫妻兩個都知道這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可是人一旦鑽進了自己所設置的牛角尖之中,事情也就變得越發的複雜起來。尤其這個人還是天下的至尊。
將手中王淼最新給自己的家書收起來之後,程硯再一次投入到自己的政務和軍務之中。
如今的程硯已經再一次到達了而立之年,經過這些年的曆練,本就攜帶著前一世記憶的程硯,做起事來也變得更加的得心應手。
在鬆州的三年時間,程硯已經和左武衛將軍闊水道行軍總管牛進達一起,將和吐蕃接壤的大唐邊境,打造的固若金湯。
雖然吐蕃很多時候也想要打破這個一直被大唐壓製的命運,可是大規模的戰爭無論是吐蕃的讚普鬆讚幹布還是他麾下的七賢臣,都是不敢的。
隻是,在大唐與吐蕃的邊境之上,來自吐蕃“平民”,總是利用這樣或那樣的借口,在製造著一次又一次的摩擦。
可是在大唐精銳的軍士麵前,這些小摩擦又變得那樣的可笑與滑稽。
在真正的實力麵前,一切的陰謀詭計,都隻能存留在製造者的思維之中。
無論是程硯也好,還是左武衛將軍闊水道行軍總管牛進達也好,對待吐蕃的這些小動作,給予大唐軍士的命令都是:一律滅殺。
就算是這樣,三年來,無論是逃往青海湖畔或是吐穀渾故地,還是鬆州的吐蕃“逃奴”,因為大唐“商旅”的掩護,也是在逐年增加。
為此,吐蕃不止一次的在向著大唐提起抗議。隻是,如今的大唐已經不再去理會這些無意義的抗議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抗議聲中,大唐的鴻臚寺卿也從剛開始的安撫,變成了現在對吐蕃的不屑。
如今鴻臚寺卿在麵對來自吐蕃的抗議的時候,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大唐兼容並蓄,不會排斥任何一個心向大唐的異族之人。”
“若是想要阻止這些你們所謂的逃奴來到大唐,那麽還請你們自己給予他們足夠的生存條件。”
“若是他們在你們吐蕃能夠生活的更好,相信他們也不會再向著千辛萬苦的逃到我們大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