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後,到涼州城換防的新的伏兵隊伍也來到了涼州城。不知不覺之間,原來的邊軍已經在涼州城內駐守了3年的時間。原本應該冬雪融化之後,才會到來的換防隊伍,因為大唐要對吐穀渾用兵,就提前了幾個月的時間來到了涼州城。
原本以為自己仍然需要在涼州城內繼續駐防的邊軍將軍這一下整個人都興奮了起來。“功勞但在馬上去”這句話,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大唐的軍士們。
涼州城的邊軍在前麵幾次的抗擊吐穀渾進攻的戰爭之中,雖然也立下了一些軍功,可是這些戰功又怎麽能夠和滅國吐穀渾所帶來的軍功大呢?不僅邊軍將軍樊興不願意放棄這樣的軍功,就連原本應該因為換防而著急迴家的邊軍將士們也不願意放棄這樣的軍功。
於是,在新來的邊軍將軍楊宏的羨慕之下,邊軍將軍樊興興高采烈的來到代國公李靖的帥府,提交了自己以及換放下來的邊軍將士們的請求參戰的請戰書。
相對於以後趕來的左衛,這些換防下來的邊軍更加適應這裏的高原氣候,也更加適應和吐穀渾的戰鬥。雖然在裝備上這些邊軍可能無法和左衛的軍士們相比,可是在戰陣之上,左衛的明光鎧並不比邊軍將士們穿戴的鎧甲更加堅固。
考慮再三,代國公李靖終於同意了邊軍將軍樊興的請求,隻是在作戰的時候,邊軍的將士們隻能作為唐軍的後備隊。平時押運著糧草,隻有在戰陣危急的時候,代國公李靖才會讓這些邊軍將士們上陣。
這不是因為代國公李靖不相信這些邊軍將士們的戰鬥力,相反,能夠在三年的戍邊之中活下來,更別說是涼州這個一直是麵對吐穀渾的第一線的邊軍,其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
代國公李靖之所以會下這樣的命令,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想要更好的訓練左驍衛、左衛和虎賁衛的軍士們。這三衛的軍士們雖然常年擔負著拱衛長安的責任,可是大多數的軍士們的戰陣經驗和這些邊軍將士相比,那麽就相當於沒有。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隻有經曆了戰陣的洗禮,軍隊才能夠真正的被稱之為精銳。一些戰場上的小謀略、小手段或許是十分的不起眼,亦或許是被常年待在長安城大營之中的三衛軍士們所不恥,可是正是這些小謀略和小手段能夠在戰陣之上更好的保護自己和自己的袍澤。
任何時候,隻要是戰爭,就不存在卑鄙與無恥。軍士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不管使用什麽樣的手段,隻要能夠殺死敵人保全自己,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至於其他的,你都已經被敵人殺死了,你還想讓你的敵人誇你一句“正人君子”麽?
別傻了,真正的君子總會在戰陣之上被敵人砍下頭顱,成為敵人的軍功。因此在戰陣之上,沒有什麽正義與邪惡,更沒有什麽君子與小人。任何一個在戰陣之中的人的眼中,隻有同陣營的袍澤和與他們廝殺的敵人。
隨著邊軍將士們的加入,此次出征吐穀渾的大唐軍隊總人數達到了30萬人。代國公李靖將至分成南北中三路,南路由潞國公侯君集和樊國公段誌玄率領左衛和左驍衛進攻吐穀渾南部,中路由代國公李靖、蘭陵郡公程硯,還有邊軍將軍樊興率領虎賁衛和邊軍將士,進攻吐穀渾的中部,兵鋒直至吐穀渾國主慕容伏允,北路由任城王李道宗、薛萬徹、薛萬均和契必何力率領左領軍衛和右領軍衛進攻吐穀渾的北部。
南路和北路軍隊在完成進攻任務的同時,還要密切配合中路軍隊的進攻,必要的時候,南路和北路兩支軍隊還要配合中路軍,將吐穀渾國主慕容伏允包圍在吐穀渾草原之上,不得使之逃亡沙漠。
眾將接受軍令之後,任城王李道宗最先離開涼州城,到草原上與早已經在突厥草原上等待著的薛萬徹、薛萬均兄弟還有契必何力匯合,準備率領著左領軍衛和右領軍衛從吐穀渾的北部進軍。
至於程硯則是在準備準備和給他麾下的虎賁衛的軍士們一同隨著代國公李靖出發,離開涼州城,向著吐穀渾國主慕容伏允的所在地進發。
而負責南路軍的潞國公侯君集和樊國公段誌玄,則是此次出征之中最為輕鬆的存在。一方麵左衛和左驍衛已經完全適應了高原的氣候,另一方麵在樊國公段誌玄和蘭陵郡公程硯進軍吐穀渾的青海湖的時候,就已經將吐穀渾的南部地區給“清掃”了一遍,因此南路軍隻要在行軍的途中注意有可能新遷移過來的吐穀渾部族之外,並沒有太大的戰鬥任務。
在戰鼓的轟鳴聲中,大唐征討吐穀渾的軍隊浩浩蕩蕩的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出了他們在涼州城外的大營。在新來換防的邊軍的羨慕的眼神之中,踏上了他們滅國吐穀渾的戰場。
因為戰馬充足,因此,此次出征所有的大唐將士所配備的戰馬全部都是吐穀渾的馬匹。它們更加適應吐穀渾的氣候,也更加能夠在吐穀渾的土地上給大唐的將士們帶來充足的腳力。
因此,離開大營的大唐軍隊在他們主將的帶領之下,完全放開了馬力,以急行軍的速度向著吐穀渾奔襲而去。
程硯坐在俘獲而來的“青海龍種”之上,隨著戰馬的奔馳,身體上下起伏著。身上的戰甲並沒有因為它的重量而使得座下的戰馬速度受限。插在鳥翅環上的霸王槍的槍鋒之上,隨著陽光的照射,反射著刺眼的寒芒。
程硯身後的親兵和虎賁衛的軍士們在趕路的同時,偶爾還會相互談笑兩句,仿佛他們不是在奔向生死未卜的戰場,而是去赴約吐穀渾的宴會。
是的,此時的吐穀渾已經嚴重陷入到了內亂之中,在出發之前,代國公李靖、任城王李道宗、潞國公侯君集、樊國公段誌玄和蘭陵郡公程硯就已經商量好了,在此次出征吐穀渾的過程之中,凡是不對大唐亮出兵刃的吐穀渾不做,大唐的軍隊不再對他們進行攻擊。
這不是他們這些將領的婦人之仁,而是因為他們要為大唐接下來全麵接管吐穀渾的土地做好準備。讓吐穀渾的普通百姓知道,大唐並不是吐穀渾貴族口中的兇殘之輩,而是能夠幫助吐穀渾的普通百姓擺脫吐穀渾貴族壓迫的希望所在,讓這些普通的吐穀渾百姓知道,能夠成為大唐治下的百姓是他們今生的幸運,同時也是他們能夠更好的生活的保證。
當然,大唐軍隊的犁庭掃穴之後,大唐的文官們的治理,能否使得吐穀渾的普通百姓過的更加富足安康,才是是否能讓這些普通的吐穀渾百姓真正歸心大唐的決定條件。而代國公李靖他們所做的決定,隻是想盡量少的製造一些民族矛盾,畢竟之後的吐穀渾的土地上,大唐還需要這些吐穀渾百姓為大唐放馬牧羊。
原本以為自己仍然需要在涼州城內繼續駐防的邊軍將軍這一下整個人都興奮了起來。“功勞但在馬上去”這句話,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大唐的軍士們。
涼州城的邊軍在前麵幾次的抗擊吐穀渾進攻的戰爭之中,雖然也立下了一些軍功,可是這些戰功又怎麽能夠和滅國吐穀渾所帶來的軍功大呢?不僅邊軍將軍樊興不願意放棄這樣的軍功,就連原本應該因為換防而著急迴家的邊軍將士們也不願意放棄這樣的軍功。
於是,在新來的邊軍將軍楊宏的羨慕之下,邊軍將軍樊興興高采烈的來到代國公李靖的帥府,提交了自己以及換放下來的邊軍將士們的請求參戰的請戰書。
相對於以後趕來的左衛,這些換防下來的邊軍更加適應這裏的高原氣候,也更加適應和吐穀渾的戰鬥。雖然在裝備上這些邊軍可能無法和左衛的軍士們相比,可是在戰陣之上,左衛的明光鎧並不比邊軍將士們穿戴的鎧甲更加堅固。
考慮再三,代國公李靖終於同意了邊軍將軍樊興的請求,隻是在作戰的時候,邊軍的將士們隻能作為唐軍的後備隊。平時押運著糧草,隻有在戰陣危急的時候,代國公李靖才會讓這些邊軍將士們上陣。
這不是因為代國公李靖不相信這些邊軍將士們的戰鬥力,相反,能夠在三年的戍邊之中活下來,更別說是涼州這個一直是麵對吐穀渾的第一線的邊軍,其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
代國公李靖之所以會下這樣的命令,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想要更好的訓練左驍衛、左衛和虎賁衛的軍士們。這三衛的軍士們雖然常年擔負著拱衛長安的責任,可是大多數的軍士們的戰陣經驗和這些邊軍將士相比,那麽就相當於沒有。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隻有經曆了戰陣的洗禮,軍隊才能夠真正的被稱之為精銳。一些戰場上的小謀略、小手段或許是十分的不起眼,亦或許是被常年待在長安城大營之中的三衛軍士們所不恥,可是正是這些小謀略和小手段能夠在戰陣之上更好的保護自己和自己的袍澤。
任何時候,隻要是戰爭,就不存在卑鄙與無恥。軍士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不管使用什麽樣的手段,隻要能夠殺死敵人保全自己,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至於其他的,你都已經被敵人殺死了,你還想讓你的敵人誇你一句“正人君子”麽?
別傻了,真正的君子總會在戰陣之上被敵人砍下頭顱,成為敵人的軍功。因此在戰陣之上,沒有什麽正義與邪惡,更沒有什麽君子與小人。任何一個在戰陣之中的人的眼中,隻有同陣營的袍澤和與他們廝殺的敵人。
隨著邊軍將士們的加入,此次出征吐穀渾的大唐軍隊總人數達到了30萬人。代國公李靖將至分成南北中三路,南路由潞國公侯君集和樊國公段誌玄率領左衛和左驍衛進攻吐穀渾南部,中路由代國公李靖、蘭陵郡公程硯,還有邊軍將軍樊興率領虎賁衛和邊軍將士,進攻吐穀渾的中部,兵鋒直至吐穀渾國主慕容伏允,北路由任城王李道宗、薛萬徹、薛萬均和契必何力率領左領軍衛和右領軍衛進攻吐穀渾的北部。
南路和北路軍隊在完成進攻任務的同時,還要密切配合中路軍隊的進攻,必要的時候,南路和北路兩支軍隊還要配合中路軍,將吐穀渾國主慕容伏允包圍在吐穀渾草原之上,不得使之逃亡沙漠。
眾將接受軍令之後,任城王李道宗最先離開涼州城,到草原上與早已經在突厥草原上等待著的薛萬徹、薛萬均兄弟還有契必何力匯合,準備率領著左領軍衛和右領軍衛從吐穀渾的北部進軍。
至於程硯則是在準備準備和給他麾下的虎賁衛的軍士們一同隨著代國公李靖出發,離開涼州城,向著吐穀渾國主慕容伏允的所在地進發。
而負責南路軍的潞國公侯君集和樊國公段誌玄,則是此次出征之中最為輕鬆的存在。一方麵左衛和左驍衛已經完全適應了高原的氣候,另一方麵在樊國公段誌玄和蘭陵郡公程硯進軍吐穀渾的青海湖的時候,就已經將吐穀渾的南部地區給“清掃”了一遍,因此南路軍隻要在行軍的途中注意有可能新遷移過來的吐穀渾部族之外,並沒有太大的戰鬥任務。
在戰鼓的轟鳴聲中,大唐征討吐穀渾的軍隊浩浩蕩蕩的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出了他們在涼州城外的大營。在新來換防的邊軍的羨慕的眼神之中,踏上了他們滅國吐穀渾的戰場。
因為戰馬充足,因此,此次出征所有的大唐將士所配備的戰馬全部都是吐穀渾的馬匹。它們更加適應吐穀渾的氣候,也更加能夠在吐穀渾的土地上給大唐的將士們帶來充足的腳力。
因此,離開大營的大唐軍隊在他們主將的帶領之下,完全放開了馬力,以急行軍的速度向著吐穀渾奔襲而去。
程硯坐在俘獲而來的“青海龍種”之上,隨著戰馬的奔馳,身體上下起伏著。身上的戰甲並沒有因為它的重量而使得座下的戰馬速度受限。插在鳥翅環上的霸王槍的槍鋒之上,隨著陽光的照射,反射著刺眼的寒芒。
程硯身後的親兵和虎賁衛的軍士們在趕路的同時,偶爾還會相互談笑兩句,仿佛他們不是在奔向生死未卜的戰場,而是去赴約吐穀渾的宴會。
是的,此時的吐穀渾已經嚴重陷入到了內亂之中,在出發之前,代國公李靖、任城王李道宗、潞國公侯君集、樊國公段誌玄和蘭陵郡公程硯就已經商量好了,在此次出征吐穀渾的過程之中,凡是不對大唐亮出兵刃的吐穀渾不做,大唐的軍隊不再對他們進行攻擊。
這不是他們這些將領的婦人之仁,而是因為他們要為大唐接下來全麵接管吐穀渾的土地做好準備。讓吐穀渾的普通百姓知道,大唐並不是吐穀渾貴族口中的兇殘之輩,而是能夠幫助吐穀渾的普通百姓擺脫吐穀渾貴族壓迫的希望所在,讓這些普通的吐穀渾百姓知道,能夠成為大唐治下的百姓是他們今生的幸運,同時也是他們能夠更好的生活的保證。
當然,大唐軍隊的犁庭掃穴之後,大唐的文官們的治理,能否使得吐穀渾的普通百姓過的更加富足安康,才是是否能讓這些普通的吐穀渾百姓真正歸心大唐的決定條件。而代國公李靖他們所做的決定,隻是想盡量少的製造一些民族矛盾,畢竟之後的吐穀渾的土地上,大唐還需要這些吐穀渾百姓為大唐放馬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