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半個月,布爾軍三戰三捷,先後打贏馬弗京、金伯利、來滴史密斯圍攻戰,殲滅和俘虜鷹軍六千多人,南下占領德班港。
鷹軍被迫收縮防線,等待援軍。
布爾軍趁機擴大占領區,接收國外的軍備物資,借用高盧名義的夏國物資從馬達加斯轉運德班港,夏國的物資足以裝備五萬人。
加上高盧國的物資,布爾軍信心大增。
四月初,遼東造船廠傳來消息,國產第一艘潛艇正式定型,正在安排試航。
這是遼東造船廠的技術人員曆經一年多的努力製造出來的,是真正意義上第一艘國產戰艦,擁有領先技術。
為了保密,李哲隻能秘密嘉獎。
等幾十艘潛艇遊弋在東方海麵上,對其他國家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這個世界各列強都製造了潛艇,可沒有那一家將潛艇放在重要的戰術位置。
這就是先發優勢。
李哲心情大好,從去年年初布局,一年多看到了成果,過完今年,嶺南造船廠、閩海造船廠、齊魯造船廠相繼建設完畢,就能下餃子一樣造軍艦了。
可高興沒幾天,來自倭國的情報將李哲的心情搞沒了。
真是離了大譜,倭國竟然計劃和沙俄結盟。
這樣的目的顯而易見。
李哲召開禦前會議,聽聽內閣大臣的意見。
雖然實行各院紛政,但李哲成立了禦前會議,凡列席會議者,加授禦前大臣銜。
目前,禦前大臣總共有四人,李誌安、張明宇、林煥文、李昭。司法院和都察院專注法製和監督,對政治有建議權,沒有參與權,這是防止權權交易。
李誌安率先發言:“陛下,帝國正在加速發展,打破了遠東的格局。沙俄近幾百年來一直積極擴張領土,對出海口非常執著,帝國東北曾經是沙俄的目標之一。
可隨著一八九二年帝國戰敗,將樂浪省和鬆江省東部割讓給倭國,沙俄的東出計劃基本破產,唯一的機會在遼東,然帝國的一統和強勢,將沙俄的東出的路徹底堵死。
沙俄和普魯士帝國關係緊密,簽訂互助條約,西方無威脅,所以,沙俄要麽從中東南下,要麽在遠東打開缺口。
這三年來,沙俄在帝國北方和西部持續增兵,加速遠東鐵路的建設,一是防止帝國發動戰爭,二是防止倭國偷襲,三是則想在帝國和倭國中選擇一個作為戰爭對象。”
“而倭國,他們的目標一直未變,那就是帝國的東北,帝國這三年的發展,倭國一直在關注,帝國常備陸軍總數達到一百五十萬,臣斷言,下一次戰爭,倭國把男人全派上戰場,一樣打不贏,所以,他們很憂慮。
無論是倭國還是沙俄,他們的高層應該早就意識到,和帝國總歸要一戰,所以,遠東實際上進入了軍備競賽階段。
如今鷹國陷入南非戰爭,對倭國的支持力度會下降,倭國需要增加外援。”
李誌安說完,李哲及其他三人頻頻點頭。
倭國的情報外務部和情報局每年會收集,到今年年初,倭國的鋼鐵產量五萬噸而已,和帝國的差距有些大,帝國工業起步晚,但短短兩年時間,帝國鋼鐵產量超過400萬噸,和高盧國相差不大,把倭國遠遠甩在後麵。
有鋼有武器,如此大的差距,倭國拿什麽來打。
去年沙俄鋼產量300萬噸左右,和夏國的差距逐年擴大,要知道,夏國是快速發展中,沙俄是飽和發展。
“鑒於兩國的行為,朕不得不提前做些準備,若兩國結盟成功,我們將三麵接敵,會有壓力,所以,西北和北方的鐵路和公路加快進度,啟動邊境物資儲備計劃,參謀部提前製定好防禦和作戰計劃。”
李哲看向李誌安和張明宇兩人,海軍未成軍之前,若發生戰爭,還是以陸戰為主。
“是,陛下。”
聖彼得堡,沙俄皇宮。
亞曆山大五世聽完倭國特使的來意,找來首相商議。
他繼位八年,政績平平,三年前,本想借機謀取夏國東北地區,可嶺南之戰將他打迴猶豫的狀態。
那時,桂王軍勢頭很猛,若沙俄軍斷然出兵,下場應該會和三國聯軍一樣,大部分臣子反對,亞曆山大五世隻好擱置。
這一擱置就是三年,等到的結果是夏國越來越強。
他想要超過祖輩的功業,必須為沙俄拿到一個適合的出海口,完成曆代皇帝未完成的目標。
西進不適合,普魯士帝國是他的金主爸爸,奧利國是普魯士國的夥伴,奧斯曼帝國有鷹國、高盧國、羅馬國支持,幾次戰爭未能打通地中海。
東出,夏國和倭國橫在那裏,想要土地,必須打一仗,有贏麵的是打倭國。
現在,鷹國在南非開打,對亞曆山大五世來說又增加一個機會,隻要鷹國在布爾戰爭中元氣大傷,他就可以揮軍南下波斯,拿下印度洋出海口。
他不相信,慘敗的鷹國敢和他沙俄帝國打一仗。
若是這個計劃,那和倭國結盟是有利於亞曆山大五世。
可鷹國的實力下降要看戰爭的進度,若和倭國提前結盟,一旦鷹國快速打完,沙俄無法南下,那麽亞曆山大五世隻能坐牢般等國際變化。
他有些猶豫。
鄧普斯-盧寧知道亞曆山大五世的想法,作為托孤大臣,二十八歲的君主是他看著長大的,“陛下,和倭國結盟,有利於帝國穩定遠東,夏國皇帝野心勃勃,遲早會找理由進攻帝國,遠東離帝國中心太遠,增援效率低,若有倭國接應,無論是主動進攻或是被動防禦,帝國有足夠的時間調兵。”
“我們和倭國並沒有太大的利益糾紛,樂浪南端是個好的軍港,可若夏國崛起,我們同樣守不住,但若保證遠東穩定,我們隻要在加大支持布爾人,南下是有機會的。”
盧寧清楚曆代沙皇的目標和夢想。
亞曆山大五世聽完盧寧的話,皺起的眉頭鬆開,點頭同意結盟。
兩國在幾天時間內敲定結盟方案,於星曆一八九九年五月一日正式簽訂條約,稱為遠東防禦條約。
條約簽訂,倭國天皇和首相放心了,倭國可以專心應付夏國的發展。
鷹軍被迫收縮防線,等待援軍。
布爾軍趁機擴大占領區,接收國外的軍備物資,借用高盧名義的夏國物資從馬達加斯轉運德班港,夏國的物資足以裝備五萬人。
加上高盧國的物資,布爾軍信心大增。
四月初,遼東造船廠傳來消息,國產第一艘潛艇正式定型,正在安排試航。
這是遼東造船廠的技術人員曆經一年多的努力製造出來的,是真正意義上第一艘國產戰艦,擁有領先技術。
為了保密,李哲隻能秘密嘉獎。
等幾十艘潛艇遊弋在東方海麵上,對其他國家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這個世界各列強都製造了潛艇,可沒有那一家將潛艇放在重要的戰術位置。
這就是先發優勢。
李哲心情大好,從去年年初布局,一年多看到了成果,過完今年,嶺南造船廠、閩海造船廠、齊魯造船廠相繼建設完畢,就能下餃子一樣造軍艦了。
可高興沒幾天,來自倭國的情報將李哲的心情搞沒了。
真是離了大譜,倭國竟然計劃和沙俄結盟。
這樣的目的顯而易見。
李哲召開禦前會議,聽聽內閣大臣的意見。
雖然實行各院紛政,但李哲成立了禦前會議,凡列席會議者,加授禦前大臣銜。
目前,禦前大臣總共有四人,李誌安、張明宇、林煥文、李昭。司法院和都察院專注法製和監督,對政治有建議權,沒有參與權,這是防止權權交易。
李誌安率先發言:“陛下,帝國正在加速發展,打破了遠東的格局。沙俄近幾百年來一直積極擴張領土,對出海口非常執著,帝國東北曾經是沙俄的目標之一。
可隨著一八九二年帝國戰敗,將樂浪省和鬆江省東部割讓給倭國,沙俄的東出計劃基本破產,唯一的機會在遼東,然帝國的一統和強勢,將沙俄的東出的路徹底堵死。
沙俄和普魯士帝國關係緊密,簽訂互助條約,西方無威脅,所以,沙俄要麽從中東南下,要麽在遠東打開缺口。
這三年來,沙俄在帝國北方和西部持續增兵,加速遠東鐵路的建設,一是防止帝國發動戰爭,二是防止倭國偷襲,三是則想在帝國和倭國中選擇一個作為戰爭對象。”
“而倭國,他們的目標一直未變,那就是帝國的東北,帝國這三年的發展,倭國一直在關注,帝國常備陸軍總數達到一百五十萬,臣斷言,下一次戰爭,倭國把男人全派上戰場,一樣打不贏,所以,他們很憂慮。
無論是倭國還是沙俄,他們的高層應該早就意識到,和帝國總歸要一戰,所以,遠東實際上進入了軍備競賽階段。
如今鷹國陷入南非戰爭,對倭國的支持力度會下降,倭國需要增加外援。”
李誌安說完,李哲及其他三人頻頻點頭。
倭國的情報外務部和情報局每年會收集,到今年年初,倭國的鋼鐵產量五萬噸而已,和帝國的差距有些大,帝國工業起步晚,但短短兩年時間,帝國鋼鐵產量超過400萬噸,和高盧國相差不大,把倭國遠遠甩在後麵。
有鋼有武器,如此大的差距,倭國拿什麽來打。
去年沙俄鋼產量300萬噸左右,和夏國的差距逐年擴大,要知道,夏國是快速發展中,沙俄是飽和發展。
“鑒於兩國的行為,朕不得不提前做些準備,若兩國結盟成功,我們將三麵接敵,會有壓力,所以,西北和北方的鐵路和公路加快進度,啟動邊境物資儲備計劃,參謀部提前製定好防禦和作戰計劃。”
李哲看向李誌安和張明宇兩人,海軍未成軍之前,若發生戰爭,還是以陸戰為主。
“是,陛下。”
聖彼得堡,沙俄皇宮。
亞曆山大五世聽完倭國特使的來意,找來首相商議。
他繼位八年,政績平平,三年前,本想借機謀取夏國東北地區,可嶺南之戰將他打迴猶豫的狀態。
那時,桂王軍勢頭很猛,若沙俄軍斷然出兵,下場應該會和三國聯軍一樣,大部分臣子反對,亞曆山大五世隻好擱置。
這一擱置就是三年,等到的結果是夏國越來越強。
他想要超過祖輩的功業,必須為沙俄拿到一個適合的出海口,完成曆代皇帝未完成的目標。
西進不適合,普魯士帝國是他的金主爸爸,奧利國是普魯士國的夥伴,奧斯曼帝國有鷹國、高盧國、羅馬國支持,幾次戰爭未能打通地中海。
東出,夏國和倭國橫在那裏,想要土地,必須打一仗,有贏麵的是打倭國。
現在,鷹國在南非開打,對亞曆山大五世來說又增加一個機會,隻要鷹國在布爾戰爭中元氣大傷,他就可以揮軍南下波斯,拿下印度洋出海口。
他不相信,慘敗的鷹國敢和他沙俄帝國打一仗。
若是這個計劃,那和倭國結盟是有利於亞曆山大五世。
可鷹國的實力下降要看戰爭的進度,若和倭國提前結盟,一旦鷹國快速打完,沙俄無法南下,那麽亞曆山大五世隻能坐牢般等國際變化。
他有些猶豫。
鄧普斯-盧寧知道亞曆山大五世的想法,作為托孤大臣,二十八歲的君主是他看著長大的,“陛下,和倭國結盟,有利於帝國穩定遠東,夏國皇帝野心勃勃,遲早會找理由進攻帝國,遠東離帝國中心太遠,增援效率低,若有倭國接應,無論是主動進攻或是被動防禦,帝國有足夠的時間調兵。”
“我們和倭國並沒有太大的利益糾紛,樂浪南端是個好的軍港,可若夏國崛起,我們同樣守不住,但若保證遠東穩定,我們隻要在加大支持布爾人,南下是有機會的。”
盧寧清楚曆代沙皇的目標和夢想。
亞曆山大五世聽完盧寧的話,皺起的眉頭鬆開,點頭同意結盟。
兩國在幾天時間內敲定結盟方案,於星曆一八九九年五月一日正式簽訂條約,稱為遠東防禦條約。
條約簽訂,倭國天皇和首相放心了,倭國可以專心應付夏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