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戰爭結束,李哲給軍隊放假,輪流休整一周。
嶺南各地恢複了正常,李哲召開軍政會議,做下一步的規劃。
與會的有司令部、政務院、都察院、司法院主要官員。
“諸位,我軍即將北上,有些工作要做在前麵,本王先說一下我的大體規劃,細節上後麵進行討論。
第一,土地政策要堅決執行下去,各地駐防軍、情報部門會配合農業司接管其他的省份,當然,為了保持鄉村穩定,可以免配合的地主十年的商稅,鼓勵他們投資辦廠。
第二,教育尤為重要,這次賠款,劃歸政務院的部分,在教育經費上適當加一些,文教司要做好各級學校的規劃以及教師的培養,未來每個省最少擁有一個大學,這件事教育司要做好規劃。
第三,商業上,我軍大勝世界三大強國,安全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營商環境,李昭這邊要因地製宜,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製定有吸引力的商業政策,吸引國內國外的投資者,工商業作為未來的工作重心,工業司和商業司要密切配合。
第四,工業司趁著北上的這段時間,計劃好未來的工業發展規劃,不懂的就去諮詢和借鑒,我們和高盧國關係不錯,未來該國應該會是重要的合作夥伴,特殊的工業設備可以交給王府商會去籌辦。
第五,想致富先修路,交通司要肩負起這個重任,同樣要做好鐵路、公路、港口等的修建計劃。
第六,各行各業稅務方麵,稅務司要實際考察規定,和商業司商討,不可製定過重的稅收。
第七,珠江城繼續按照製定的模式走,三年內本王要看到一定的效果,並逐步推廣到其他地區。
第八,司令部兵務署和後勤處保證大軍後勤,政務院要配合好。都察院和司法院這邊要緊盯各地官員,維護百姓的權益,誰敢在亂世中渾水摸魚,魚肉百姓,抄家流放到邊疆建設帝國。
第九,外交方麵,要招募更多的人才,當然要做好監督,不是誰都要放進來,寧缺毋濫,本王不需要雙心人。
第十,宣傳司著手籌備國家的宣傳機構,並製定好管控措施,根據時局變化有對應的政策。
以上就是一統全國後本王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你們消化思考關於本部門的問題,一會兒在會上一一討論。”
李哲停下喝水,部門越來越多,人越來越多,問題自然越來越多。
李哲需要一次性給他們解釋清楚一些規劃的方向,輸出一些超前的經驗,當然,這是李哲前世看到的,細節需要實踐中論證。
會議持續一整天,將政策框架細化出來,直到下班點,李哲才主動結束會議,規劃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各司可以直接來找他。
李哲召開軍政會議的事情沒有隱瞞,高盧國領事文森得知消息,將消息傳迴巴黎。
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李哲召開軍事會議。
各軍軍長和第一副軍長到會。
會議兩個議題,一個是戰後總結,一個是北上計劃。
這次戰役各軍打得可圈可點,但也暴露出後勤運輸困難等原因,這暫時沒法解決,火車汽車未普及,後勤效率上不去,軍隊越多越難。
戰後總結由各軍軍長分別進行,將自己在戰爭中的心得分享出來,暫時看不到問題也沒關係,李哲並不會逼迫他們必須想出問題。
戰後分享是有利於高級軍官及以下指揮官積累經驗,增強戰時應變能力,少犯錯。
這個環節占用時間並不多,軍人不需要侃侃而談,長篇大論。
休息二十分鍾後,軍事會議進入下一個環節。
李誌安負責主持。
“各位,一周後,軍隊將北上,我軍這次主力戰損不大,就不用進行長時間的休整,朝廷軍強弩之末,不是我們的對手。”
“所以,根據我和王爺昨晚初步溝通的結果,將分三路進行北伐。”
“第一路,出閩海,拿下錢杭省、蘇揚省江南地區,之後跨江北上,占領江北、齊魯地區,在北河邊上待命。”
“第二路,走贛江省,拿下安淮省,汴州地區。”
“第三路,打荊湖省,北上占領河洛省,控製洛州。”
“我們現有九個軍,有一個軍要留守嶺南,不知道你們誰願意擔當重任?”
這是李誌安和李哲商量好的環節。
北上是立功,沒人想留下,他們先給各軍軍長選擇的空間,若沒人,隻能點名。
各軍軍長互相看著,沒人願意開口。
李哲不著急,用手轉筆,他相信有人會主動的。
果然,第一軍軍長梁玉澤主動站起來。
“王爺,嶺南留我來守吧,第一軍在兩次戰役中立功夠多了,北上這苦哈哈的活,留給其他軍長。”
李哲很滿意,心底裏,他是傾向留下第一軍。
“好,留守同樣有功勞。”
嶺南不需要太多軍隊,一個軍夠了。
留守軍隊定下來,那北伐的各軍熱鬧起來。
張景瑞和趙奎站起來,張景瑞代表請戰,“王爺,第一路由第八軍和第九軍擔任吧,我們能圓滿完成。”
李哲看向兩人,第八軍和第九軍是鎮東軍舊部,他們去很合適,而且,有張景瑞和張景勝兄弟在,張大帥應該會手下留情。
“行,那進入金陵的任務交給你們,給你們兩個重炮營。”
兩人高興,“謝王爺!”
李哲揮手讓兩人坐下,“這次我和李大人親自主持北伐戰事,第三路軍由李誌安副司令任總指揮,轄第三軍、第六軍、第七軍及五個重炮營,第六軍為先鋒。”
“本王負責指揮第一路和第二路,第二路轄第二軍、第四軍、第五軍及剩下的重炮營。”
“朝廷軍在南江二十萬人,帝京和北方一帶估計也就二十萬人,其他的軍隊偽帝調不動。”
“無論怎麽講,二十萬對四十萬,優勢在我。”
“沒有洋人幹涉,本王這一次直擊帝京。”
各軍軍長站起來,“北上帝京,重振帝國。”
李哲很滿意,具體作戰細節由李誌安帶領參謀人員製定,李哲不管。
不過,李哲將兵務署張學兵和後勤處張亮叫來,交代關於後勤運輸的細節,讓他們盡量安排人勘察水路陸路,提升效率。
軍政會議開完,珠江府繁忙起來。
到這時,三國的賠款交齊,同步進行交接。
嶺南各地恢複了正常,李哲召開軍政會議,做下一步的規劃。
與會的有司令部、政務院、都察院、司法院主要官員。
“諸位,我軍即將北上,有些工作要做在前麵,本王先說一下我的大體規劃,細節上後麵進行討論。
第一,土地政策要堅決執行下去,各地駐防軍、情報部門會配合農業司接管其他的省份,當然,為了保持鄉村穩定,可以免配合的地主十年的商稅,鼓勵他們投資辦廠。
第二,教育尤為重要,這次賠款,劃歸政務院的部分,在教育經費上適當加一些,文教司要做好各級學校的規劃以及教師的培養,未來每個省最少擁有一個大學,這件事教育司要做好規劃。
第三,商業上,我軍大勝世界三大強國,安全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營商環境,李昭這邊要因地製宜,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製定有吸引力的商業政策,吸引國內國外的投資者,工商業作為未來的工作重心,工業司和商業司要密切配合。
第四,工業司趁著北上的這段時間,計劃好未來的工業發展規劃,不懂的就去諮詢和借鑒,我們和高盧國關係不錯,未來該國應該會是重要的合作夥伴,特殊的工業設備可以交給王府商會去籌辦。
第五,想致富先修路,交通司要肩負起這個重任,同樣要做好鐵路、公路、港口等的修建計劃。
第六,各行各業稅務方麵,稅務司要實際考察規定,和商業司商討,不可製定過重的稅收。
第七,珠江城繼續按照製定的模式走,三年內本王要看到一定的效果,並逐步推廣到其他地區。
第八,司令部兵務署和後勤處保證大軍後勤,政務院要配合好。都察院和司法院這邊要緊盯各地官員,維護百姓的權益,誰敢在亂世中渾水摸魚,魚肉百姓,抄家流放到邊疆建設帝國。
第九,外交方麵,要招募更多的人才,當然要做好監督,不是誰都要放進來,寧缺毋濫,本王不需要雙心人。
第十,宣傳司著手籌備國家的宣傳機構,並製定好管控措施,根據時局變化有對應的政策。
以上就是一統全國後本王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你們消化思考關於本部門的問題,一會兒在會上一一討論。”
李哲停下喝水,部門越來越多,人越來越多,問題自然越來越多。
李哲需要一次性給他們解釋清楚一些規劃的方向,輸出一些超前的經驗,當然,這是李哲前世看到的,細節需要實踐中論證。
會議持續一整天,將政策框架細化出來,直到下班點,李哲才主動結束會議,規劃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各司可以直接來找他。
李哲召開軍政會議的事情沒有隱瞞,高盧國領事文森得知消息,將消息傳迴巴黎。
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李哲召開軍事會議。
各軍軍長和第一副軍長到會。
會議兩個議題,一個是戰後總結,一個是北上計劃。
這次戰役各軍打得可圈可點,但也暴露出後勤運輸困難等原因,這暫時沒法解決,火車汽車未普及,後勤效率上不去,軍隊越多越難。
戰後總結由各軍軍長分別進行,將自己在戰爭中的心得分享出來,暫時看不到問題也沒關係,李哲並不會逼迫他們必須想出問題。
戰後分享是有利於高級軍官及以下指揮官積累經驗,增強戰時應變能力,少犯錯。
這個環節占用時間並不多,軍人不需要侃侃而談,長篇大論。
休息二十分鍾後,軍事會議進入下一個環節。
李誌安負責主持。
“各位,一周後,軍隊將北上,我軍這次主力戰損不大,就不用進行長時間的休整,朝廷軍強弩之末,不是我們的對手。”
“所以,根據我和王爺昨晚初步溝通的結果,將分三路進行北伐。”
“第一路,出閩海,拿下錢杭省、蘇揚省江南地區,之後跨江北上,占領江北、齊魯地區,在北河邊上待命。”
“第二路,走贛江省,拿下安淮省,汴州地區。”
“第三路,打荊湖省,北上占領河洛省,控製洛州。”
“我們現有九個軍,有一個軍要留守嶺南,不知道你們誰願意擔當重任?”
這是李誌安和李哲商量好的環節。
北上是立功,沒人想留下,他們先給各軍軍長選擇的空間,若沒人,隻能點名。
各軍軍長互相看著,沒人願意開口。
李哲不著急,用手轉筆,他相信有人會主動的。
果然,第一軍軍長梁玉澤主動站起來。
“王爺,嶺南留我來守吧,第一軍在兩次戰役中立功夠多了,北上這苦哈哈的活,留給其他軍長。”
李哲很滿意,心底裏,他是傾向留下第一軍。
“好,留守同樣有功勞。”
嶺南不需要太多軍隊,一個軍夠了。
留守軍隊定下來,那北伐的各軍熱鬧起來。
張景瑞和趙奎站起來,張景瑞代表請戰,“王爺,第一路由第八軍和第九軍擔任吧,我們能圓滿完成。”
李哲看向兩人,第八軍和第九軍是鎮東軍舊部,他們去很合適,而且,有張景瑞和張景勝兄弟在,張大帥應該會手下留情。
“行,那進入金陵的任務交給你們,給你們兩個重炮營。”
兩人高興,“謝王爺!”
李哲揮手讓兩人坐下,“這次我和李大人親自主持北伐戰事,第三路軍由李誌安副司令任總指揮,轄第三軍、第六軍、第七軍及五個重炮營,第六軍為先鋒。”
“本王負責指揮第一路和第二路,第二路轄第二軍、第四軍、第五軍及剩下的重炮營。”
“朝廷軍在南江二十萬人,帝京和北方一帶估計也就二十萬人,其他的軍隊偽帝調不動。”
“無論怎麽講,二十萬對四十萬,優勢在我。”
“沒有洋人幹涉,本王這一次直擊帝京。”
各軍軍長站起來,“北上帝京,重振帝國。”
李哲很滿意,具體作戰細節由李誌安帶領參謀人員製定,李哲不管。
不過,李哲將兵務署張學兵和後勤處張亮叫來,交代關於後勤運輸的細節,讓他們盡量安排人勘察水路陸路,提升效率。
軍政會議開完,珠江府繁忙起來。
到這時,三國的賠款交齊,同步進行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