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龍皇島,一片寧靜。項龍睜開眼時,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屋內,他轉頭看了看睡在旁邊的宋清婉。經過多日的忙碌,她臉上帶著些許倦意,但眉目間依舊透著一股柔和與堅定。
“早啊。”宋清婉似是察覺到他的目光,微微睜眼,朝他笑道。
“昨晚睡得好嗎?”項龍關心地問道。
“還不錯。不過今天早上要審議流民遷居計劃,我得早點去。”她起身準備穿衣,話語中滿是責任感。
項龍無奈地搖了搖頭:“你啊,又是第一個起床的,比我這個‘島主’還要忙。”
外頭的公雞啼鳴聲此起彼伏,田間的農夫們已經在做早飯了。宋清婉簡單梳洗後,便開始準備今天的日常事務。而項龍則走到院子裏,看到自己親手搭建的小菜園,裏麵的青菜綠油油的,雞舍裏傳來咯咯的叫聲,鴨子在不遠的水塘裏悠閑地遊著,一切都顯得格外生機勃勃。
他摘了幾根小蔥,提了兩個剛下的雞蛋迴廚房,做了碗簡單的蛋花湯,端到桌上。“快趁熱吃。”他說道。
宋清婉喝了一口湯,微笑著點頭:“島上的夥食越來越好了,不過你這手藝倒是還不如那些流民大嬸。”
項龍苦笑:“我這不是被你嫌棄得少進廚房了嗎?”
雖然是調侃,但兩人之間的默契和溫馨讓整個小屋充滿了家的味道。
龍皇島的發展離不開兩人的分工合作。項龍負責軍事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宋清婉則專注於製定規章製度、調解流民之間的矛盾。雖然每日事務繁雜,但兩人之間配合得非常默契。
上午,宋清婉主持了一場島上的議事會。幾名百越部落的頭領提出希望能擴大各自的領地,甚至私下抱怨分配不公。宋清婉不卑不亢,用清晰的邏輯與他們交談,既捍衛了規則,又不至於讓這些頭領感到被冒犯。
而項龍則在另一邊,帶著民兵隊伍清理山上的雜木,修築新的防禦工事。他在軍營中時常親自指導士兵,教他們如何使用竹器作為武器,甚至試驗改良的弓弩,讓士兵們在訓練中佩服得五體投地。
晚上,兩人總會把一天的事務總結一番。
“今天那些部落頭領是不是又在爭地盤?”項龍一邊修理一把木弩,一邊隨口問道。
“嗯,不過都被我搪塞過去了。他們就是想試探我們的底線。”宋清婉輕聲說道,隨後端了一碗剛燉好的雞湯放到他麵前,“你也別總在外頭忙,這幾天臉都瘦了。”
“哪裏瘦了?”項龍抬頭摸了摸臉,故作驚訝,“我覺得我還是挺帥的啊。”
宋清婉撲哧一笑:“行了,別自戀了,快喝吧。”
雖然兩人的生活簡樸,但相互的體貼與信任讓這個小家顯得格外溫暖。
在龍皇島上,有不少戰亂中失去雙親的流民孤兒。他們大多年紀尚小,靠在田間打零工或者幫忙維持生計為生。
項龍和宋清婉對這些孩子格外關心,經常帶著食物和衣物去探望他們。某一天,項龍在田間看到一個瘦弱的小男孩蹲在稻田邊,正在往嘴裏塞沒熟透的稻穀。
“你叫什麽名字?”項龍走過去,蹲下身問道。
孩子怯生生地看了他一眼,低聲迴答:“阿牛。”
“阿牛啊,吃這個不好,會生病的。”項龍拍拍他的頭,從隨身的布袋裏拿出一塊幹糧遞給他,“餓了就來島上的膳房,這種事以後別幹了,聽到了嗎?”
孩子接過幹糧,眼中露出一絲感激:“謝……謝謝大人!”
迴到家中,項龍和宋清婉商量,為這些孤兒建立了一間“學堂”,教他們識字、種田以及簡單的手工技藝。項龍親自為學堂取名“星苗堂”,寓意這些孩子如同星星一般,雖然微弱,但未來或許能點亮這片土地。
學堂建成的第一天,宋清婉親自站在前麵教孩子們認字,雖然課堂設備簡陋,但她溫柔而耐心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都非常喜愛。項龍則帶著孩子們在院子裏訓練,教他們如何使用竹器製作工具,如何挖渠引水。
“這些孩子將來可是我們的希望。”宋清婉感歎道。
“嗯,我也希望他們能活得更好,至少不用再像我們這樣辛苦。”項龍點點頭,目光堅定。
某一天,宋清婉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她起初以為是過於勞累,但很快發現情況不對,於是找了一位島上的老醫師診治。
“恭喜夫人,您有喜了!”老醫師笑著說道。
宋清婉愣了一下,臉上浮現出羞澀又欣喜的笑容。她立刻跑去田間找項龍,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
項龍聽後,激動得放下手中的鋤頭,直接抱起了她:“真的?我們要有孩子了?”
宋清婉點點頭,低聲道:“不過你得讓島上的人多幫忙了,我可沒法再像以前那樣到處跑了。”
“那是當然,你是咱們的功臣,必須好好養著。”項龍笑道,“我以後不讓你操心那麽多了,等孩子出生,我們給他取個響亮的名字!”
隨著宋清婉的孕期逐漸顯現,島上的流民們也知道了這個喜訊。他們自發組織起來,送來各種禮物,為這個新生命的到來獻上祝福。
雖然項龍和宋清婉的家庭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但外界的風波卻越來越近。趙佗的整合步伐加速,奀妹的反抗也愈發激烈,龍皇島的安寧隨時可能被打破。然而,這個小家庭的愛與團結,讓項龍有了更多堅持的動力。
項龍站在龍皇島的高坡上,眺望遠處交匯的三江水流。他的目光沉穩,仿佛在思考這片土地的未來。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擁有一個“根據地”,雖然簡陋,卻足以讓他逃避戰亂的紛爭,重新開始。
離開蒼梧的那一刻,項龍心中滿是苦澀。他自以為憑借現代知識能夠幫助百越部落擺脫內亂,卻低估了曆史慣性和人性複雜。無論是整合部落還是阻止衝突,他都屢遭挫折。特別是趙光與奀妹的分裂,讓項龍意識到,單靠策略與說教遠不足以改變一個時代。
宋清婉一路陪伴,他卻覺得自己辜負了她的信任。麵對流民們疲憊的臉龐,項龍下定決心:這次,不再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而是以建設者的角色,腳踏實地,從零開始,真正改變這些人的命運。
龍皇島地處封水、賀江與東安江交匯處,四麵環水,易守難攻。島上地勢較高,靠近岸邊是開闊的沙洲和濕地,適合耕種水稻。雖然島內樹木茂密、道路不通,但周邊的江河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與魚類資源。這片土地雖然荒涼,卻孕育著無盡的可能性。
“這裏將是我們的家園。”項龍轉身對身後的流民說道。他的聲音堅定,讓疲憊的人群看到了一絲希望。
項龍帶領流民開始清理島上的雜草和樹木。憑借現代知識,他規劃了簡單但高效的島嶼布局:
1.居住區: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搭建草棚,避免洪水侵襲。
2.耕種區:開辟靠近濕地的平坦地帶,嚐試種植水稻。
3.防禦區:利用島上的天然石頭和木材搭建防禦工事,防備可能的襲擊。
他親自示範如何使用石刀砍伐樹木,用火燒製簡易磚瓦,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房屋。宋清婉則負責帶領婦女和老人整理糧食、分配物資,還從書籍中整理出簡單的耕種指導,教人如何開墾土地。
流民的構成複雜,包括逃亡的漢人農戶、百越部族的遺民,甚至還有一些戰亂中逃出的奴隸。由於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彼此間時有衝突發生。有些百越人覺得島上由漢人主導不公平,而部分漢人對百越人的“野蠻”行為充滿戒備。
項龍沒有直接用武力鎮壓,而是召集全島的人舉行了一場集會。他站在一塊巨石上,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說道:
“我知道你們之間有分歧,但請記住,我們站在這裏,是因為共同的苦難。龍皇島不是某個人的領地,而是屬於所有在這裏安身立命的人。隻要你肯付出勞力,這片土地上收獲的一粒糧食,都會有你的一份!”
他的這番話,結合公平的物資分配政策,逐漸緩和了島上的緊張氣氛。
一個月後,島上的耕種開始見效,簡單的灌溉係統讓水稻長出了第一片綠芽;漁民用竹簍捕捉江中的魚蝦,為大家提供了新鮮食物;防禦工事的雛形也已完成。夜晚,島上燃起了篝火,流民們圍坐在一起,第一次有了安穩的笑聲。
宋清婉悄悄走到項龍身旁,遞給他一碗熬好的稀飯。“你說得對,未來是可以創造的。”她輕聲道,語氣中透著欣慰和希望。
項龍看著眼前這片土地,沉思片刻後說道:“我們才剛剛開始。這片地方的潛力,比你我想象的更大。”
清晨,項龍站在稻田邊,凝視著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他隨手拿起一根竹竿,帶領大家搭建簡易的水渠。項龍根據地勢,設計了“梯田式”水田結構,既能節省用水,又能防止山洪衝毀田地。
“你們看,這水流從高處下來,一路灌溉下去,最後多餘的水還能引迴江裏。”他向周圍的流民講解道,“隻要維護好水渠,今年的收成肯定翻倍!”
在他的指導下,龍皇島的農業效率迅速提高,不僅水稻長勢喜人,還開始嚐試種植甘薯、豆類等作物。
與此同時,他帶領一部分手工業者開發製陶技術。通過燒製陶器,島民們終於有了可以長期儲存糧食的容器。製鹽也被提上日程,項龍組織人從河口收集海水,利用簡陋的鹽田曬鹽,解決了大家長期缺乏鹽分的問題。
島上的人們從最初的疲憊與絕望中逐漸恢複了生機。無論是手拿鋤頭的農夫,還是圍著火堆燒陶的工匠,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對未來的期待。
流民的數量越來越多,但隨之而來的矛盾也愈發明顯。一些百越部落的頭領試圖恢複舊有的“酋長製”,甚至要求重新劃分資源。項龍意識到,如果沒有一套明確的規則,龍皇島遲早會陷入內鬥。
宋清婉主動提出草擬一份《龍皇律》,將島上的管理方式製度化。她建議:
1.所有人必須參與勞動,按勞分配;
2.禁止私鬥,所有糾紛需提交“議事堂”解決;
3.組建一支民兵隊伍,專職防禦外敵;
4.定期舉辦“豐收祭”,以凝聚人心,淡化民族差異。
這份律法被公開宣讀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一些百越酋長認為這會削弱他們的權力,甚至揚言要帶人離開。但項龍看穿了他們的虛張聲勢,果斷宣布:“這裏不需要割裂的人,如果你想走,我不會攔你,但離開後,就別再迴來!”
這番話震懾了那些心存異心的人,他們最終選擇留下。而那些真正想共同發展的流民,則主動加入了自治議事會。
“你這是在建一座小國。”宋清婉看著逐漸穩定的局勢,打趣道。
“這不是小國,而是家園。”項龍迴答,目光堅定,“一個足夠溫暖、能包容所有人的家園。”
龍皇島的繁榮逐漸引起了外界的注意。特別是趙佗,他一直試圖整合嶺南的勢力,龍皇島的崛起無疑是他計劃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某天清晨,一艘小船悄悄靠近島嶼,船上的探子觀察著島民的日常生活,暗暗記下了項龍的布置。當夜,探子試圖帶著情報離開,卻被島上的民兵隊截獲。
審問中,項龍得知這是趙佗派來的探子。
“看來,他終於注意到我們了。”項龍沉思片刻,隨後下令:“將這個人放迴去,讓他告訴趙佗,我們隻是自保而已,不想參與他的爭鬥。”
探子離開後,宋清婉皺眉道:“趙佗不會就此罷休,你打算怎麽辦?”
項龍微微一笑:“暫時按兵不動。他想來,就讓他來,但主動權必須握在我們手裏。”
與此同時,奀妹也得到了龍皇島的消息。她誤以為項龍已經投靠趙佗,決定發動突襲以削弱趙佗的勢力。
某個夜晚,龍皇島突然遭到西甌部族的襲擊。數百名訓練有素的戰士乘著小船從水路殺來,試圖一舉摧毀島上的防禦工事。
項龍早有準備,他將流民訓練成了一支防禦能力極強的民兵隊伍。他們利用地形和簡易的陷阱,將敵人引入預設的包圍圈。激戰持續了整整一個晚上,最終以龍皇島的勝利告終。
戰後,俘虜中有人認出了奀妹的戰旗。項龍神情複雜,低聲說道:“她終究還是沒放下對趙佗的仇恨。”
宋清婉勸道:“你不可能改變所有人,但至少可以守住這裏,守住我們的希望。”
不久後,趙佗親自率船隊登上龍皇島。他帶著禮物,也帶來了嶺南百姓的苦難故事。趙佗在島上呆了整整三天,親眼目睹了項龍帶領下的繁榮景象。
“項龍,我需要你。”趙佗直言不諱,“嶺南現在亂成了一盤散沙,你有能力幫我統一它。”
項龍冷笑:“統一之後呢?你會把他們變成你的附庸,還是繼續榨取他們?”
趙佗沒有迴避:“我可以答應你,百越部落將保留自治權。隻要他們願意歸順南越,我不會強迫改變他們的習俗和生活。”
經過一夜的深思,項龍終於點頭:“我可以幫你,但有兩個條件:第一,你必須兌現自治的承諾;第二,我要全權處理趙光和奀妹的歸順。”
趙佗爽快答應,雙方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隨著項龍正式出山,龍皇島的烏托邦生活告一段落。項龍計劃利用趙佗的力量,完成嶺南的統一,並借此保護島上的流民家園。他內心清楚,這隻是戰亂年代的一段過渡,但他願意賭一把,看看未來是否能改變。
“早啊。”宋清婉似是察覺到他的目光,微微睜眼,朝他笑道。
“昨晚睡得好嗎?”項龍關心地問道。
“還不錯。不過今天早上要審議流民遷居計劃,我得早點去。”她起身準備穿衣,話語中滿是責任感。
項龍無奈地搖了搖頭:“你啊,又是第一個起床的,比我這個‘島主’還要忙。”
外頭的公雞啼鳴聲此起彼伏,田間的農夫們已經在做早飯了。宋清婉簡單梳洗後,便開始準備今天的日常事務。而項龍則走到院子裏,看到自己親手搭建的小菜園,裏麵的青菜綠油油的,雞舍裏傳來咯咯的叫聲,鴨子在不遠的水塘裏悠閑地遊著,一切都顯得格外生機勃勃。
他摘了幾根小蔥,提了兩個剛下的雞蛋迴廚房,做了碗簡單的蛋花湯,端到桌上。“快趁熱吃。”他說道。
宋清婉喝了一口湯,微笑著點頭:“島上的夥食越來越好了,不過你這手藝倒是還不如那些流民大嬸。”
項龍苦笑:“我這不是被你嫌棄得少進廚房了嗎?”
雖然是調侃,但兩人之間的默契和溫馨讓整個小屋充滿了家的味道。
龍皇島的發展離不開兩人的分工合作。項龍負責軍事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宋清婉則專注於製定規章製度、調解流民之間的矛盾。雖然每日事務繁雜,但兩人之間配合得非常默契。
上午,宋清婉主持了一場島上的議事會。幾名百越部落的頭領提出希望能擴大各自的領地,甚至私下抱怨分配不公。宋清婉不卑不亢,用清晰的邏輯與他們交談,既捍衛了規則,又不至於讓這些頭領感到被冒犯。
而項龍則在另一邊,帶著民兵隊伍清理山上的雜木,修築新的防禦工事。他在軍營中時常親自指導士兵,教他們如何使用竹器作為武器,甚至試驗改良的弓弩,讓士兵們在訓練中佩服得五體投地。
晚上,兩人總會把一天的事務總結一番。
“今天那些部落頭領是不是又在爭地盤?”項龍一邊修理一把木弩,一邊隨口問道。
“嗯,不過都被我搪塞過去了。他們就是想試探我們的底線。”宋清婉輕聲說道,隨後端了一碗剛燉好的雞湯放到他麵前,“你也別總在外頭忙,這幾天臉都瘦了。”
“哪裏瘦了?”項龍抬頭摸了摸臉,故作驚訝,“我覺得我還是挺帥的啊。”
宋清婉撲哧一笑:“行了,別自戀了,快喝吧。”
雖然兩人的生活簡樸,但相互的體貼與信任讓這個小家顯得格外溫暖。
在龍皇島上,有不少戰亂中失去雙親的流民孤兒。他們大多年紀尚小,靠在田間打零工或者幫忙維持生計為生。
項龍和宋清婉對這些孩子格外關心,經常帶著食物和衣物去探望他們。某一天,項龍在田間看到一個瘦弱的小男孩蹲在稻田邊,正在往嘴裏塞沒熟透的稻穀。
“你叫什麽名字?”項龍走過去,蹲下身問道。
孩子怯生生地看了他一眼,低聲迴答:“阿牛。”
“阿牛啊,吃這個不好,會生病的。”項龍拍拍他的頭,從隨身的布袋裏拿出一塊幹糧遞給他,“餓了就來島上的膳房,這種事以後別幹了,聽到了嗎?”
孩子接過幹糧,眼中露出一絲感激:“謝……謝謝大人!”
迴到家中,項龍和宋清婉商量,為這些孤兒建立了一間“學堂”,教他們識字、種田以及簡單的手工技藝。項龍親自為學堂取名“星苗堂”,寓意這些孩子如同星星一般,雖然微弱,但未來或許能點亮這片土地。
學堂建成的第一天,宋清婉親自站在前麵教孩子們認字,雖然課堂設備簡陋,但她溫柔而耐心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都非常喜愛。項龍則帶著孩子們在院子裏訓練,教他們如何使用竹器製作工具,如何挖渠引水。
“這些孩子將來可是我們的希望。”宋清婉感歎道。
“嗯,我也希望他們能活得更好,至少不用再像我們這樣辛苦。”項龍點點頭,目光堅定。
某一天,宋清婉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她起初以為是過於勞累,但很快發現情況不對,於是找了一位島上的老醫師診治。
“恭喜夫人,您有喜了!”老醫師笑著說道。
宋清婉愣了一下,臉上浮現出羞澀又欣喜的笑容。她立刻跑去田間找項龍,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
項龍聽後,激動得放下手中的鋤頭,直接抱起了她:“真的?我們要有孩子了?”
宋清婉點點頭,低聲道:“不過你得讓島上的人多幫忙了,我可沒法再像以前那樣到處跑了。”
“那是當然,你是咱們的功臣,必須好好養著。”項龍笑道,“我以後不讓你操心那麽多了,等孩子出生,我們給他取個響亮的名字!”
隨著宋清婉的孕期逐漸顯現,島上的流民們也知道了這個喜訊。他們自發組織起來,送來各種禮物,為這個新生命的到來獻上祝福。
雖然項龍和宋清婉的家庭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但外界的風波卻越來越近。趙佗的整合步伐加速,奀妹的反抗也愈發激烈,龍皇島的安寧隨時可能被打破。然而,這個小家庭的愛與團結,讓項龍有了更多堅持的動力。
項龍站在龍皇島的高坡上,眺望遠處交匯的三江水流。他的目光沉穩,仿佛在思考這片土地的未來。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擁有一個“根據地”,雖然簡陋,卻足以讓他逃避戰亂的紛爭,重新開始。
離開蒼梧的那一刻,項龍心中滿是苦澀。他自以為憑借現代知識能夠幫助百越部落擺脫內亂,卻低估了曆史慣性和人性複雜。無論是整合部落還是阻止衝突,他都屢遭挫折。特別是趙光與奀妹的分裂,讓項龍意識到,單靠策略與說教遠不足以改變一個時代。
宋清婉一路陪伴,他卻覺得自己辜負了她的信任。麵對流民們疲憊的臉龐,項龍下定決心:這次,不再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而是以建設者的角色,腳踏實地,從零開始,真正改變這些人的命運。
龍皇島地處封水、賀江與東安江交匯處,四麵環水,易守難攻。島上地勢較高,靠近岸邊是開闊的沙洲和濕地,適合耕種水稻。雖然島內樹木茂密、道路不通,但周邊的江河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與魚類資源。這片土地雖然荒涼,卻孕育著無盡的可能性。
“這裏將是我們的家園。”項龍轉身對身後的流民說道。他的聲音堅定,讓疲憊的人群看到了一絲希望。
項龍帶領流民開始清理島上的雜草和樹木。憑借現代知識,他規劃了簡單但高效的島嶼布局:
1.居住區: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搭建草棚,避免洪水侵襲。
2.耕種區:開辟靠近濕地的平坦地帶,嚐試種植水稻。
3.防禦區:利用島上的天然石頭和木材搭建防禦工事,防備可能的襲擊。
他親自示範如何使用石刀砍伐樹木,用火燒製簡易磚瓦,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房屋。宋清婉則負責帶領婦女和老人整理糧食、分配物資,還從書籍中整理出簡單的耕種指導,教人如何開墾土地。
流民的構成複雜,包括逃亡的漢人農戶、百越部族的遺民,甚至還有一些戰亂中逃出的奴隸。由於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彼此間時有衝突發生。有些百越人覺得島上由漢人主導不公平,而部分漢人對百越人的“野蠻”行為充滿戒備。
項龍沒有直接用武力鎮壓,而是召集全島的人舉行了一場集會。他站在一塊巨石上,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說道:
“我知道你們之間有分歧,但請記住,我們站在這裏,是因為共同的苦難。龍皇島不是某個人的領地,而是屬於所有在這裏安身立命的人。隻要你肯付出勞力,這片土地上收獲的一粒糧食,都會有你的一份!”
他的這番話,結合公平的物資分配政策,逐漸緩和了島上的緊張氣氛。
一個月後,島上的耕種開始見效,簡單的灌溉係統讓水稻長出了第一片綠芽;漁民用竹簍捕捉江中的魚蝦,為大家提供了新鮮食物;防禦工事的雛形也已完成。夜晚,島上燃起了篝火,流民們圍坐在一起,第一次有了安穩的笑聲。
宋清婉悄悄走到項龍身旁,遞給他一碗熬好的稀飯。“你說得對,未來是可以創造的。”她輕聲道,語氣中透著欣慰和希望。
項龍看著眼前這片土地,沉思片刻後說道:“我們才剛剛開始。這片地方的潛力,比你我想象的更大。”
清晨,項龍站在稻田邊,凝視著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他隨手拿起一根竹竿,帶領大家搭建簡易的水渠。項龍根據地勢,設計了“梯田式”水田結構,既能節省用水,又能防止山洪衝毀田地。
“你們看,這水流從高處下來,一路灌溉下去,最後多餘的水還能引迴江裏。”他向周圍的流民講解道,“隻要維護好水渠,今年的收成肯定翻倍!”
在他的指導下,龍皇島的農業效率迅速提高,不僅水稻長勢喜人,還開始嚐試種植甘薯、豆類等作物。
與此同時,他帶領一部分手工業者開發製陶技術。通過燒製陶器,島民們終於有了可以長期儲存糧食的容器。製鹽也被提上日程,項龍組織人從河口收集海水,利用簡陋的鹽田曬鹽,解決了大家長期缺乏鹽分的問題。
島上的人們從最初的疲憊與絕望中逐漸恢複了生機。無論是手拿鋤頭的農夫,還是圍著火堆燒陶的工匠,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對未來的期待。
流民的數量越來越多,但隨之而來的矛盾也愈發明顯。一些百越部落的頭領試圖恢複舊有的“酋長製”,甚至要求重新劃分資源。項龍意識到,如果沒有一套明確的規則,龍皇島遲早會陷入內鬥。
宋清婉主動提出草擬一份《龍皇律》,將島上的管理方式製度化。她建議:
1.所有人必須參與勞動,按勞分配;
2.禁止私鬥,所有糾紛需提交“議事堂”解決;
3.組建一支民兵隊伍,專職防禦外敵;
4.定期舉辦“豐收祭”,以凝聚人心,淡化民族差異。
這份律法被公開宣讀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一些百越酋長認為這會削弱他們的權力,甚至揚言要帶人離開。但項龍看穿了他們的虛張聲勢,果斷宣布:“這裏不需要割裂的人,如果你想走,我不會攔你,但離開後,就別再迴來!”
這番話震懾了那些心存異心的人,他們最終選擇留下。而那些真正想共同發展的流民,則主動加入了自治議事會。
“你這是在建一座小國。”宋清婉看著逐漸穩定的局勢,打趣道。
“這不是小國,而是家園。”項龍迴答,目光堅定,“一個足夠溫暖、能包容所有人的家園。”
龍皇島的繁榮逐漸引起了外界的注意。特別是趙佗,他一直試圖整合嶺南的勢力,龍皇島的崛起無疑是他計劃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某天清晨,一艘小船悄悄靠近島嶼,船上的探子觀察著島民的日常生活,暗暗記下了項龍的布置。當夜,探子試圖帶著情報離開,卻被島上的民兵隊截獲。
審問中,項龍得知這是趙佗派來的探子。
“看來,他終於注意到我們了。”項龍沉思片刻,隨後下令:“將這個人放迴去,讓他告訴趙佗,我們隻是自保而已,不想參與他的爭鬥。”
探子離開後,宋清婉皺眉道:“趙佗不會就此罷休,你打算怎麽辦?”
項龍微微一笑:“暫時按兵不動。他想來,就讓他來,但主動權必須握在我們手裏。”
與此同時,奀妹也得到了龍皇島的消息。她誤以為項龍已經投靠趙佗,決定發動突襲以削弱趙佗的勢力。
某個夜晚,龍皇島突然遭到西甌部族的襲擊。數百名訓練有素的戰士乘著小船從水路殺來,試圖一舉摧毀島上的防禦工事。
項龍早有準備,他將流民訓練成了一支防禦能力極強的民兵隊伍。他們利用地形和簡易的陷阱,將敵人引入預設的包圍圈。激戰持續了整整一個晚上,最終以龍皇島的勝利告終。
戰後,俘虜中有人認出了奀妹的戰旗。項龍神情複雜,低聲說道:“她終究還是沒放下對趙佗的仇恨。”
宋清婉勸道:“你不可能改變所有人,但至少可以守住這裏,守住我們的希望。”
不久後,趙佗親自率船隊登上龍皇島。他帶著禮物,也帶來了嶺南百姓的苦難故事。趙佗在島上呆了整整三天,親眼目睹了項龍帶領下的繁榮景象。
“項龍,我需要你。”趙佗直言不諱,“嶺南現在亂成了一盤散沙,你有能力幫我統一它。”
項龍冷笑:“統一之後呢?你會把他們變成你的附庸,還是繼續榨取他們?”
趙佗沒有迴避:“我可以答應你,百越部落將保留自治權。隻要他們願意歸順南越,我不會強迫改變他們的習俗和生活。”
經過一夜的深思,項龍終於點頭:“我可以幫你,但有兩個條件:第一,你必須兌現自治的承諾;第二,我要全權處理趙光和奀妹的歸順。”
趙佗爽快答應,雙方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隨著項龍正式出山,龍皇島的烏托邦生活告一段落。項龍計劃利用趙佗的力量,完成嶺南的統一,並借此保護島上的流民家園。他內心清楚,這隻是戰亂年代的一段過渡,但他願意賭一把,看看未來是否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