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好運連連
穿越大唐:縱橫家不好當 作者:聚散流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安城內正處於多事之秋,但長安城之外更是戰火紛飛,不見太平。
吐蕃仿佛與安祿山約定好似的,相互唿應,同時用兵伐事。那邊安祿山起兵之後,氣勢如虹,連破數城,直抵洛陽,這邊吐蕃傾巢而出,占領了北庭諸地,負責守衛隴地的哥舒翰軍隊節節敗退,最後竟然連陽關都失守,不得不退守玉門關。另一方麵,朔方地區被史思明叛軍直搗黃龍,岌岌可危。而原本負責行兵伐事的神策軍卻被契丹與吐蕃牽製得進退失據,連同王駿的幽州軍一起,困在了幽州。
吐蕃軍隊攻破陽關之後,不知為何,竟然放緩了攻勢,與哥舒翰兩軍對峙。但吐蕃顯然並不滿足於侵占隴北那些荒蕪貧瘠的疆土,被哥舒翰死守玉門關拒之門外之後,接連派出好幾撥先鋒軍,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繞道至蜀地,不斷騷擾掠奪,好在南河郡主的夫婿梅落白治軍有方,抵禦外敵,方保蜀地安穩,將吐蕃軍隊驅趕出去。
以前臣服於大唐的吐蕃竟然再次露出狼子野心,不但大鬧長安城,企圖刺殺天子,如今見安祿山造反,還趁火打劫,侵略隴蜀兩地。看著桌麵上一連串糟糕的戰報,特別是隴北諸地接連失守,皇上勃然大怒,當場摔杯撥案,將台上的東西灑了一地,把站列在正德殿的文武百官嚇得麵無血色。
吐蕃大舉來犯,蜀地和隴地皆麵臨失守的局麵,皇上已經怒不可遏,在楊國忠的煽風點火下,不顧文武百官的勸阻,派出長孫霖率領的禦林軍,前去剿滅吐蕃軍隊。皇上當場讓禦林軍立下軍令狀,不大破吐蕃,收複隴地,絕不班師迴朝。
為了避免禦林軍軍統帥權力過大,出現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況,皇上本想派出一名內侍太監作為監軍,但被長孫霖找理由拒絕。長孫霖直言不諱地道,禦林軍本就是隻聽令於皇上的親軍,若是還派監軍,未免主次不分,命令不清,不利於令行禁止,快速地行軍伐事。在一眾老臣的附議之下,於是皇上隻好放棄派宦官的想法,改為命長孫霖從翰林院挑一位翰林做幕僚參軍。長孫霖依然極力推辭,說羸弱書生對行軍打仗毫無作用,但最後還是君命難違,無可奈何挑選了易林。長孫霖之所以會選擇易林做參軍,是因為相比於其他弱不禁風的書生文人,她覺得至少易林還會點武功,不至於拖後腿。
雖然從翰林院一個小小的藏書閣編纂侍郎一躍成為了禦林軍的參軍,官階可謂連升了幾級,但易林卻沒有絲毫的開心,因為從軍打仗本就不是他喜歡的事情。在長安城安安穩穩地待著,閑來無事的時候去逛逛青樓喝喝花酒,何等的逍遙自在,如今卻要從軍北征吐蕃,吃不好,睡不好,艱苦無比,而且還有性命之憂。大廈將傾,無力迴天,如今易林對匡扶大唐已經完全失去信心,隻求快快活活地度日。
易林心裏苦笑,從易侍郎變成易參軍,可不見得是件好事情啊。於是乎,當天晚上,易林立馬找宇文峰去百花樓喝花酒,說什麽出征之前要好好地買醉一場,積攢點對長安城的留戀,免得到時候慘死沙場、埋骨異國,空留遺憾。
禦林軍氣勢浩浩蕩蕩,向邊境進發。長孫霖為首,一馬當先,眾位副將,緊跟其後。騎兵,步兵,各司其職,整整有條,行進有序,可見長孫霖平時治軍有方。
所有人都全副武裝,護甲頭盔,威武莊嚴,隻有易林一人,由侍郎臨時變成了參軍,連套軍隊的官服都沒有,依然穿著翰林院的官服,綢布青衣,文質彬彬。一個書生文人,在千軍萬馬中踽踽獨行,是那樣的與眾不同,那場麵絲毫沒有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的感覺,反倒是有幾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意境。那情景仿佛就像是易林因為犯了什麽滔天大罪要被大軍押著流放邊疆。
易林拍馬跟上長孫霖的駿馬,與她並肩而行,笑道:“長孫將軍,難道翰林院就沒有堪當大任的人了嗎?那麽多翰林學士你怎麽就選我當你的幕僚參軍呢。我對行軍打仗可是毫無經驗,而且兵書也是我最不喜歡看的書了。”
在長孫霖看來,如今太子被慘殺,壽王遭冷落,翰林院那些號稱直言死諫的讀書人屁都不敢放一個,簡直就是一群迂腐的廢物。長孫霖不屑地冷笑道:“翰林院裏的學士,一半是太子黨的人,一半是壽王黨的人,剩下的都是些死讀書的書呆子、老古板,如今都當了縮頭烏龜,和混吃等死的窩囊廢沒有什麽區別?真打起仗來,連自保都做不到,也隻有你這個新進學士,還勉強算機靈,堪當大任不敢奢求,但至少不會拖後腿。”
易林哭笑不得道:“長孫將軍真是好提攜,我在長安城還有事情要做呢,結果被你一句話就給弄到邊疆去打仗了,九死一生啊,九死一生。看來張兮那臭道士說得沒錯,我易林果然是命運多舛啊!”
長孫霖不屑一顧地道:“你還抱怨命運多舛?多少人做夢都想要這樣建功立業的機會呢。要不是皇上非讓我從翰林院選一個幕僚參軍,我壓根就不想帶翰林院的書呆子。既然非得要選,那我至少也得選個不添亂的,你剛好是那個不添亂的。”
易林苦笑自嘲道:“西征這麽兇險,隻怕我小命不保呀!”
長孫霖胸有成竹地道:“隻要哥舒翰肯配合,這次一定能把匈奴吐蕃給打迴去,讓他們從此以後服服帖帖,不敢再犯我大唐邊境。此次西征,你隻要不給我添亂,我保證把你活生生帶迴長安城。”
易林聳肩笑道:“哥舒翰會幫你才怪。長孫將軍你是不知道現在的局勢啊。如果哥舒翰幫你把匈奴吐蕃給滅了,那他這個河西節度使沒了用,豈不是岌岌自危。”
長孫霖一本正經地道:“有皇上手令在。大敵當前,豈容他亂來。”
易林苦笑道:“此時此刻,在哥舒翰看來,你或許才是大敵吧。當然,表麵上他肯定會應付一下你,但暗裏會耍什麽陰謀詭計就難說了。像哥舒翰這種老奸巨猾的人,損人利己的手段肯定不少。而且,你不覺得哥舒翰的河西軍這次麵對吐蕃節節敗退還是蹊蹺嗎?”
長孫霖煞有介事地道:“你們這些讀書人總喜歡搞陰謀論!哥舒翰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等到了河西見著麵便知道了。”說著,望了一眼易林,接著道:“你現在知道我為什麽會選你當參軍了吧。其實行軍打仗根本用不著你,但處理朝廷與官場中的關係你得幫我。我最討厭和最不擅長的便是官場中的爾虞我詐了,所以我還得靠你幫我和哥舒翰周旋,讓他知道此次西征的利害關係。”
易林搖頭無奈道:“我出發前自算了一卦!此行征戰吐蕃,兇多吉少,有去無迴,那還有什麽好周旋的。”
長孫霖當然知道科舉考試前易林在長安城中當神棍的經曆,於是不以為然地拍了拍易林的肩膀,精神一震地笑道:“易侍郎,哦不對,應該稱你為易參軍。易參軍何必悲觀。把仗打贏,凱旋而歸不就行了麽。”
易林歎息一聲道:“我可沒你那麽樂觀。上了戰場如果你發現我不見蹤影,你也不用找我,因為我肯定是逃命去了。你這是一場必敗之仗,我還這麽年輕,可不想戰死沙場。”
長孫霖嘴角微微上揚,溢出一絲冷笑,斬釘截鐵地道:“等上了戰場,你要是敢當逃兵,我第一個提刀砍了你。禦林軍絕對容不下任何一個逃兵。”
易林見長孫霖越說越僵,心中莫名火起,於是便想著要挖苦調戲她一番,讓她氣急敗壞。易林聳了聳肩,笑嘻嘻地道:“戰場上兵荒馬亂的,長孫將軍你自顧不暇,哪裏顧得上砍我。嘻嘻,除非你寸步不離跟著我……那我們豈不是變成夫唱婦隨啦,哈哈哈……我們如此明目張膽,被將士們看到了影響不好吧。”
見易林如此輕佻調戲,長孫霖臉色果然變得難看,不悅地冷哼道:“我們禦林軍向來共患難同生死,絕不臨陣脫逃,若有逃兵,當場格殺勿論。上陣殺敵是如此嚴肅的事情,豈能兒戲。你雖然是皇上指派的參軍,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懂的。”
長孫霖說這話的時候充滿了威脅的意味,這是明擺著告訴易林不要耍花樣,否則她作為禦林軍的將軍,斬一個小小的參軍,還是輕而易舉的。
易林就是要故意調戲激怒長孫霖,讓她不爽。她臉色越難看,易林心裏就越開心。易林當然不相信長孫霖敢在仗還沒開打之前就斬參軍,這可是行軍打仗的大忌。易林聳了聳肩,繼續輕浮地笑道:“對對對,等上了戰場,你要想斬我,就得挑我的過錯,要想挑我的我的過程,你就得寸步不離跟著我,你要是寸步不離跟著我,那我們便是患難夫妻。若有紅顏知己相伴,戰死沙場我也認了。”
易林這滿嘴輕浮,毫無邏輯的調戲之言,直接把長孫霖給說蒙了。
看著易林一副吊兒郎當的嬉戲嘴臉,長孫霖好像突然醒悟過來什麽似的,蹙眉怒道:“你要是再嘴貧,不用等上戰場了,我現在就砍了你。”說著手已經按向了腰間的長刀。
見長孫霖動了真怒,霸氣外露,一副要發作的模樣,易林趕緊見好就收,聳肩求饒道:“我們讀書人,別動不動就喊打喊殺,有辱斯文。”
長孫霖對易林橫眉怒目而視,冷笑一聲道:“我可不是什麽讀書人,我十三歲就跟隨父親上戰場,砍死的人沒有一百也有五十。”
被長孫霖的夾帶著殺意的氣勢所攝,易林肅然起敬,不敢再逞口舌之快。但他心中憋屈,也沒給長孫霖什麽好臉色,也不告退,直接轉身離去,獨自退迴行軍隊伍中。參軍作為文職,行軍過程中,被安排在隊伍的中前段,緊跟主帥之後,目的是為了方便主帥隨時傳喚,好快速商議軍事。這些時日,易林心中一直在暗自盤算著怎麽才能逃出禦林軍,尋一條生路。但中前段的位置實在是太顯眼,根本沒辦法在行軍過程中偷偷溜走。
禦林軍沿著山南道一路行進,到達梁州後,在郊外進行駐紮,並進行休整補給。梁州位於山南道、隴右道與劍南道的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重要的軍事要塞。而且梁州地域,雖偏西北,但卻有中原地貌,水土不缺,富饒廣闊,素有小中原之稱。梁州往西,經興州之後,便是祁連山脈,天險難越,那邊的吐蕃也隻能望山興歎。祁連雪山的化水沿著渭水、蕪水流經梁州,另梁州常年不旱,農物旺盛,足以供應河西地帶的糧食短缺。梁州往北沿著隴右道,途徑鳳州、岐州、隴州、原州一路往上便能到達河西地域中心——涼州,往南沿著劍南道,途徑利州、宜州,一路南下便能到達天府之地——蜀地,漢洲。
梁州物產豐富,還算富饒。當地縣官得知禦林軍要在梁州休整,帶著鄉紳運送美酒佳肴前來慰問。當夜軍民共飲,長孫霖等將領也抵不住當地官紳的熱情勸酒,多喝了幾杯,喝得酒意上頭,昏昏欲睡。
當地農作物主要以小麥等高粱為主,而且民風悍勇熱情,所以釀出來的酒也是後勁十足,初初喝的時候入口醇香柔綿,不自覺便會喝多,等到酒意上來的時候已經是昏昏入睡了。整個禦林軍營地裏,除了原本安排巡邏守衛的士兵,其他人都酒足飯飽,醉意濃濃,十分鬆懈。
易林知道此行出征吐蕃,必然是有去無迴,所以趁機連夜出逃,準備去朔方找李璵。在易林看來,隨禦林軍征戰吐蕃是必死無疑,去朔方找李璵才是自己保命和將來匡扶大唐唯一的出路。如今大唐危在旦夕,能不能保住,全看朔方地區能不能保住。朔方軍和神策軍的實力不俗,應該可以抵抗住突厥與史思明的叛軍,再加上王駿幽州軍可以牽製契丹,所以朔方地區短時間內應該無恙。
縱觀全局,易林心裏很清楚隻要大後方穩住,安祿山一時半會攻不下洛陽,而史思明在朔方地區又無法繼續推進,那麽大唐便可以穩住陣腳,重整旗鼓之後再想辦法各個擊破。安祿山的大軍從河西一路行軍至中原,肯定麵臨著水土不服、糧草不足等一係列問題,隻要兩軍形成了持久戰,對大唐軍隊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固守洛陽,穩住朔方,是現今大唐戰局的重中之重,至於河西地區,隻要哥舒翰不明著造反放水,吐蕃是過不了玉門關的。
所以,此時皇上被楊國忠哥舒翰等人唆使,一怒之下派禦林軍出征吐蕃,就很蹊蹺。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沒認清楚現在的局勢嘛。
長安城事變之後,大唐軍備庫被毀,招親擂台被迫終止,梅落白主動接觸南河郡主,並最終俘獲芳心,成了南河郡主的駙馬爺。南河郡主繼任蜀地郡王,梅落白全力輔助。迴到蜀地之後,梅落白發揮了他的才幹,厲兵圖治,軍心大振,抗擊吐蕃更是成效斐然。隴地的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也是沒有讓吐蕃與契丹的侵擾占到什麽便宜,維持邊境不失守。然而,安祿山起兵之後,吐蕃、契丹以及突厥也大舉來犯,侵吞多處疆土,而且還威脅到了號稱天華寶地的蜀地,這就讓皇上震怒了。於是蜀地梅落白與隴地哥舒翰聯名上書奏請皇上派兵支援,說吐蕃契丹兵力暴增,千軍萬馬,難以抵擋。
吐蕃仿佛與安祿山約定好似的,相互唿應,同時用兵伐事。那邊安祿山起兵之後,氣勢如虹,連破數城,直抵洛陽,這邊吐蕃傾巢而出,占領了北庭諸地,負責守衛隴地的哥舒翰軍隊節節敗退,最後竟然連陽關都失守,不得不退守玉門關。另一方麵,朔方地區被史思明叛軍直搗黃龍,岌岌可危。而原本負責行兵伐事的神策軍卻被契丹與吐蕃牽製得進退失據,連同王駿的幽州軍一起,困在了幽州。
吐蕃軍隊攻破陽關之後,不知為何,竟然放緩了攻勢,與哥舒翰兩軍對峙。但吐蕃顯然並不滿足於侵占隴北那些荒蕪貧瘠的疆土,被哥舒翰死守玉門關拒之門外之後,接連派出好幾撥先鋒軍,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繞道至蜀地,不斷騷擾掠奪,好在南河郡主的夫婿梅落白治軍有方,抵禦外敵,方保蜀地安穩,將吐蕃軍隊驅趕出去。
以前臣服於大唐的吐蕃竟然再次露出狼子野心,不但大鬧長安城,企圖刺殺天子,如今見安祿山造反,還趁火打劫,侵略隴蜀兩地。看著桌麵上一連串糟糕的戰報,特別是隴北諸地接連失守,皇上勃然大怒,當場摔杯撥案,將台上的東西灑了一地,把站列在正德殿的文武百官嚇得麵無血色。
吐蕃大舉來犯,蜀地和隴地皆麵臨失守的局麵,皇上已經怒不可遏,在楊國忠的煽風點火下,不顧文武百官的勸阻,派出長孫霖率領的禦林軍,前去剿滅吐蕃軍隊。皇上當場讓禦林軍立下軍令狀,不大破吐蕃,收複隴地,絕不班師迴朝。
為了避免禦林軍軍統帥權力過大,出現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況,皇上本想派出一名內侍太監作為監軍,但被長孫霖找理由拒絕。長孫霖直言不諱地道,禦林軍本就是隻聽令於皇上的親軍,若是還派監軍,未免主次不分,命令不清,不利於令行禁止,快速地行軍伐事。在一眾老臣的附議之下,於是皇上隻好放棄派宦官的想法,改為命長孫霖從翰林院挑一位翰林做幕僚參軍。長孫霖依然極力推辭,說羸弱書生對行軍打仗毫無作用,但最後還是君命難違,無可奈何挑選了易林。長孫霖之所以會選擇易林做參軍,是因為相比於其他弱不禁風的書生文人,她覺得至少易林還會點武功,不至於拖後腿。
雖然從翰林院一個小小的藏書閣編纂侍郎一躍成為了禦林軍的參軍,官階可謂連升了幾級,但易林卻沒有絲毫的開心,因為從軍打仗本就不是他喜歡的事情。在長安城安安穩穩地待著,閑來無事的時候去逛逛青樓喝喝花酒,何等的逍遙自在,如今卻要從軍北征吐蕃,吃不好,睡不好,艱苦無比,而且還有性命之憂。大廈將傾,無力迴天,如今易林對匡扶大唐已經完全失去信心,隻求快快活活地度日。
易林心裏苦笑,從易侍郎變成易參軍,可不見得是件好事情啊。於是乎,當天晚上,易林立馬找宇文峰去百花樓喝花酒,說什麽出征之前要好好地買醉一場,積攢點對長安城的留戀,免得到時候慘死沙場、埋骨異國,空留遺憾。
禦林軍氣勢浩浩蕩蕩,向邊境進發。長孫霖為首,一馬當先,眾位副將,緊跟其後。騎兵,步兵,各司其職,整整有條,行進有序,可見長孫霖平時治軍有方。
所有人都全副武裝,護甲頭盔,威武莊嚴,隻有易林一人,由侍郎臨時變成了參軍,連套軍隊的官服都沒有,依然穿著翰林院的官服,綢布青衣,文質彬彬。一個書生文人,在千軍萬馬中踽踽獨行,是那樣的與眾不同,那場麵絲毫沒有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的感覺,反倒是有幾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意境。那情景仿佛就像是易林因為犯了什麽滔天大罪要被大軍押著流放邊疆。
易林拍馬跟上長孫霖的駿馬,與她並肩而行,笑道:“長孫將軍,難道翰林院就沒有堪當大任的人了嗎?那麽多翰林學士你怎麽就選我當你的幕僚參軍呢。我對行軍打仗可是毫無經驗,而且兵書也是我最不喜歡看的書了。”
在長孫霖看來,如今太子被慘殺,壽王遭冷落,翰林院那些號稱直言死諫的讀書人屁都不敢放一個,簡直就是一群迂腐的廢物。長孫霖不屑地冷笑道:“翰林院裏的學士,一半是太子黨的人,一半是壽王黨的人,剩下的都是些死讀書的書呆子、老古板,如今都當了縮頭烏龜,和混吃等死的窩囊廢沒有什麽區別?真打起仗來,連自保都做不到,也隻有你這個新進學士,還勉強算機靈,堪當大任不敢奢求,但至少不會拖後腿。”
易林哭笑不得道:“長孫將軍真是好提攜,我在長安城還有事情要做呢,結果被你一句話就給弄到邊疆去打仗了,九死一生啊,九死一生。看來張兮那臭道士說得沒錯,我易林果然是命運多舛啊!”
長孫霖不屑一顧地道:“你還抱怨命運多舛?多少人做夢都想要這樣建功立業的機會呢。要不是皇上非讓我從翰林院選一個幕僚參軍,我壓根就不想帶翰林院的書呆子。既然非得要選,那我至少也得選個不添亂的,你剛好是那個不添亂的。”
易林苦笑自嘲道:“西征這麽兇險,隻怕我小命不保呀!”
長孫霖胸有成竹地道:“隻要哥舒翰肯配合,這次一定能把匈奴吐蕃給打迴去,讓他們從此以後服服帖帖,不敢再犯我大唐邊境。此次西征,你隻要不給我添亂,我保證把你活生生帶迴長安城。”
易林聳肩笑道:“哥舒翰會幫你才怪。長孫將軍你是不知道現在的局勢啊。如果哥舒翰幫你把匈奴吐蕃給滅了,那他這個河西節度使沒了用,豈不是岌岌自危。”
長孫霖一本正經地道:“有皇上手令在。大敵當前,豈容他亂來。”
易林苦笑道:“此時此刻,在哥舒翰看來,你或許才是大敵吧。當然,表麵上他肯定會應付一下你,但暗裏會耍什麽陰謀詭計就難說了。像哥舒翰這種老奸巨猾的人,損人利己的手段肯定不少。而且,你不覺得哥舒翰的河西軍這次麵對吐蕃節節敗退還是蹊蹺嗎?”
長孫霖煞有介事地道:“你們這些讀書人總喜歡搞陰謀論!哥舒翰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等到了河西見著麵便知道了。”說著,望了一眼易林,接著道:“你現在知道我為什麽會選你當參軍了吧。其實行軍打仗根本用不著你,但處理朝廷與官場中的關係你得幫我。我最討厭和最不擅長的便是官場中的爾虞我詐了,所以我還得靠你幫我和哥舒翰周旋,讓他知道此次西征的利害關係。”
易林搖頭無奈道:“我出發前自算了一卦!此行征戰吐蕃,兇多吉少,有去無迴,那還有什麽好周旋的。”
長孫霖當然知道科舉考試前易林在長安城中當神棍的經曆,於是不以為然地拍了拍易林的肩膀,精神一震地笑道:“易侍郎,哦不對,應該稱你為易參軍。易參軍何必悲觀。把仗打贏,凱旋而歸不就行了麽。”
易林歎息一聲道:“我可沒你那麽樂觀。上了戰場如果你發現我不見蹤影,你也不用找我,因為我肯定是逃命去了。你這是一場必敗之仗,我還這麽年輕,可不想戰死沙場。”
長孫霖嘴角微微上揚,溢出一絲冷笑,斬釘截鐵地道:“等上了戰場,你要是敢當逃兵,我第一個提刀砍了你。禦林軍絕對容不下任何一個逃兵。”
易林見長孫霖越說越僵,心中莫名火起,於是便想著要挖苦調戲她一番,讓她氣急敗壞。易林聳了聳肩,笑嘻嘻地道:“戰場上兵荒馬亂的,長孫將軍你自顧不暇,哪裏顧得上砍我。嘻嘻,除非你寸步不離跟著我……那我們豈不是變成夫唱婦隨啦,哈哈哈……我們如此明目張膽,被將士們看到了影響不好吧。”
見易林如此輕佻調戲,長孫霖臉色果然變得難看,不悅地冷哼道:“我們禦林軍向來共患難同生死,絕不臨陣脫逃,若有逃兵,當場格殺勿論。上陣殺敵是如此嚴肅的事情,豈能兒戲。你雖然是皇上指派的參軍,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懂的。”
長孫霖說這話的時候充滿了威脅的意味,這是明擺著告訴易林不要耍花樣,否則她作為禦林軍的將軍,斬一個小小的參軍,還是輕而易舉的。
易林就是要故意調戲激怒長孫霖,讓她不爽。她臉色越難看,易林心裏就越開心。易林當然不相信長孫霖敢在仗還沒開打之前就斬參軍,這可是行軍打仗的大忌。易林聳了聳肩,繼續輕浮地笑道:“對對對,等上了戰場,你要想斬我,就得挑我的過錯,要想挑我的我的過程,你就得寸步不離跟著我,你要是寸步不離跟著我,那我們便是患難夫妻。若有紅顏知己相伴,戰死沙場我也認了。”
易林這滿嘴輕浮,毫無邏輯的調戲之言,直接把長孫霖給說蒙了。
看著易林一副吊兒郎當的嬉戲嘴臉,長孫霖好像突然醒悟過來什麽似的,蹙眉怒道:“你要是再嘴貧,不用等上戰場了,我現在就砍了你。”說著手已經按向了腰間的長刀。
見長孫霖動了真怒,霸氣外露,一副要發作的模樣,易林趕緊見好就收,聳肩求饒道:“我們讀書人,別動不動就喊打喊殺,有辱斯文。”
長孫霖對易林橫眉怒目而視,冷笑一聲道:“我可不是什麽讀書人,我十三歲就跟隨父親上戰場,砍死的人沒有一百也有五十。”
被長孫霖的夾帶著殺意的氣勢所攝,易林肅然起敬,不敢再逞口舌之快。但他心中憋屈,也沒給長孫霖什麽好臉色,也不告退,直接轉身離去,獨自退迴行軍隊伍中。參軍作為文職,行軍過程中,被安排在隊伍的中前段,緊跟主帥之後,目的是為了方便主帥隨時傳喚,好快速商議軍事。這些時日,易林心中一直在暗自盤算著怎麽才能逃出禦林軍,尋一條生路。但中前段的位置實在是太顯眼,根本沒辦法在行軍過程中偷偷溜走。
禦林軍沿著山南道一路行進,到達梁州後,在郊外進行駐紮,並進行休整補給。梁州位於山南道、隴右道與劍南道的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重要的軍事要塞。而且梁州地域,雖偏西北,但卻有中原地貌,水土不缺,富饒廣闊,素有小中原之稱。梁州往西,經興州之後,便是祁連山脈,天險難越,那邊的吐蕃也隻能望山興歎。祁連雪山的化水沿著渭水、蕪水流經梁州,另梁州常年不旱,農物旺盛,足以供應河西地帶的糧食短缺。梁州往北沿著隴右道,途徑鳳州、岐州、隴州、原州一路往上便能到達河西地域中心——涼州,往南沿著劍南道,途徑利州、宜州,一路南下便能到達天府之地——蜀地,漢洲。
梁州物產豐富,還算富饒。當地縣官得知禦林軍要在梁州休整,帶著鄉紳運送美酒佳肴前來慰問。當夜軍民共飲,長孫霖等將領也抵不住當地官紳的熱情勸酒,多喝了幾杯,喝得酒意上頭,昏昏欲睡。
當地農作物主要以小麥等高粱為主,而且民風悍勇熱情,所以釀出來的酒也是後勁十足,初初喝的時候入口醇香柔綿,不自覺便會喝多,等到酒意上來的時候已經是昏昏入睡了。整個禦林軍營地裏,除了原本安排巡邏守衛的士兵,其他人都酒足飯飽,醉意濃濃,十分鬆懈。
易林知道此行出征吐蕃,必然是有去無迴,所以趁機連夜出逃,準備去朔方找李璵。在易林看來,隨禦林軍征戰吐蕃是必死無疑,去朔方找李璵才是自己保命和將來匡扶大唐唯一的出路。如今大唐危在旦夕,能不能保住,全看朔方地區能不能保住。朔方軍和神策軍的實力不俗,應該可以抵抗住突厥與史思明的叛軍,再加上王駿幽州軍可以牽製契丹,所以朔方地區短時間內應該無恙。
縱觀全局,易林心裏很清楚隻要大後方穩住,安祿山一時半會攻不下洛陽,而史思明在朔方地區又無法繼續推進,那麽大唐便可以穩住陣腳,重整旗鼓之後再想辦法各個擊破。安祿山的大軍從河西一路行軍至中原,肯定麵臨著水土不服、糧草不足等一係列問題,隻要兩軍形成了持久戰,對大唐軍隊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固守洛陽,穩住朔方,是現今大唐戰局的重中之重,至於河西地區,隻要哥舒翰不明著造反放水,吐蕃是過不了玉門關的。
所以,此時皇上被楊國忠哥舒翰等人唆使,一怒之下派禦林軍出征吐蕃,就很蹊蹺。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沒認清楚現在的局勢嘛。
長安城事變之後,大唐軍備庫被毀,招親擂台被迫終止,梅落白主動接觸南河郡主,並最終俘獲芳心,成了南河郡主的駙馬爺。南河郡主繼任蜀地郡王,梅落白全力輔助。迴到蜀地之後,梅落白發揮了他的才幹,厲兵圖治,軍心大振,抗擊吐蕃更是成效斐然。隴地的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也是沒有讓吐蕃與契丹的侵擾占到什麽便宜,維持邊境不失守。然而,安祿山起兵之後,吐蕃、契丹以及突厥也大舉來犯,侵吞多處疆土,而且還威脅到了號稱天華寶地的蜀地,這就讓皇上震怒了。於是蜀地梅落白與隴地哥舒翰聯名上書奏請皇上派兵支援,說吐蕃契丹兵力暴增,千軍萬馬,難以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