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出發啦
○ 主編 米女芽衣
八十年前的那個時代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代,那年人類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那一刻足夠成為人類二十五萬年曆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1961年4月12日,隨著東方一號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冉冉升空,尤裏·加加林帶著人類探索宇宙的願望進入太空,雖然隻有短短1小時48分,但是卻極大地鼓舞了世界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人類也就此進入了對自己的家鄉——太陽係的探索之中。
太空中沒有庇護著我們的天使和神隻,基金會深知於此,為了趕上腳步,走在科學與探索的前沿。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越來越多的外太空異常的發現和國際趨勢的推動下,基金會展現出了對群星濃厚的興趣,並開始製定一係列太空計劃,密涅瓦計劃、遊隼計劃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直至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後,scp基金會便開始在月球建立區域,並開始做長期探索宇宙的工作,目標越來越遠,步伐越來越大,在這期間基金會發現了許多異常,也收容了許多異常。
在得知人類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種族,異常也不僅僅存在於地球這顆平平無奇的星球上後,基金會便開始做起了更遠的打算。太空競賽結束後,基金會便聯係世界各地的太空聯合機構,著手於建立起一個能夠監測整個太陽係的網絡,此外基金會也開始向太陽係外的目標進發。二十一世紀初,這些工作都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雖然進展緩慢,但無論如何我們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不過,隨著21世紀20年代的到來,世界變了——接踵而至的戰爭、暴露於常態下的異常武器走私生意讓基金會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維持麵紗協議是否仍然是優先級。基金會最終意識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充當一迴人類的引航人,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畢竟在這麽一顆行星上,隨時都有可能出現k級情景毀滅整個人類文明。
監督者議會思考了數年之久,最終決定基金會將以半公開的形式登上曆史的舞台,於是乎,基金會的科研前台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常態社會中擴散開來。至此基金會致力於探索更加遼闊的宇宙空間,人類的發射活動正以指數倍增長。
近些年,由於日益擴大的戰爭以及各國間的政治性太空競賽,發射活動一度受到影響,不過總體趨勢仍是向外發展的,很難想象未來五十年,地球會變成什麽樣、太陽係會變成什麽樣、人類文明會變成什麽樣!
在此刊匯編期間,基金會前台組織太空中心計劃的遠征-7型跨星係長程運載火箭升空,它載著七名基金會宇航員前往距離地球204光年外的婁宿二雙星係統係執行任務,調查異常爆發事件。在此祝他們一路順風,完成任務平安歸來!
在此向為基金會航天航空軍事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士兵、宇航員、科研工作者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最美好的前途進發。
婁宿二雙星係統爆發事件
○ 趙啟航 承龍 米女芽衣 基金會天文學部
area-62&site-23聯合觀察站
恆星名稱 星等 絕對星等 赤經 赤緯 光譜類型 距離 視差
白羊座γ1 4.50(b-v:-0.03) 0.52 1h53m31.8s +19°17''37.7\" a1p-si 204.36光年 0.01596
白羊座γ2 4.60(b-v:-0.03) 0.62 1h53m31.9s +19°17''45.2\" 1831~2035年觀察數據同上年同上 204.36光年 0.01596
月麵設施觀測站於2035年8月觀察到白羊座γ2亮度激增,肉眼可見,並在亮度激增的大約三十分內,設置於site-23的中微子檢測器檢測出了持續的中微子流,康德計數器讀數也出現異常波動,人類活動區域的太空站、衛星等均遭到宇宙射線不同程度的影響,白羊座γ2的亮度激增持續了約十五天,據推測已坍縮為暈族大質量致密天體,仍環繞於白羊座γ1附近,由於白羊座γ2質量大幅度減小,婁宿二雙星係統的軌道將會縮小,最終會導致白羊座γ2與白羊座γ1相撞。除此之外,白羊座γ2的爆發導致其拋射出可觀測麵積約為2000au的高休謨團狀塵埃物質飄散於宇宙空間中,預計300年後撞擊奧爾特雲,殘餘的塵埃物質極有可能太陽係所處的位置引發“ck”級末日情景,悲觀估計這些高休謨區域將覆蓋太陽係大部分區域,並會持續存在數年時間直至其完全掠過太陽係,目前人類沒有任何有效的對應措施,在三百年內離開太陽係為唯一做法。
根據1972年至-2031年間采集到的數據表明,白羊座γ2之前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沒有超新星爆發的可能。目前可以肯定白羊座γ2的爆發絕不是自然原因導致,而是與該星域內潛在的高休謨區域有所聯係,遠征-7型調查團隊將抵達該星域,在高休謨地帶進行調查,收集數據,研究是否有地外文明介入的可能。
深空漫遊者——“遠征”型運載火箭平台
遠征-7型是基金會於月球設施以及其附屬站點於2038年建立的跨星係運載火箭,此次發射任務的目標是為了探索距離地球204.36光年外的婁宿二雙星係統,並探索其異常爆發事件,七名宇航員組成的先驅者隊伍於2041年7月16日升空,預計抵達時間2043年1月,目前這支探索隊伍已安全抵達距離地球59.6光年的婁宿一並環繞婁宿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勘測活動,一顆未被觀察到的岩石行星被發現,為了紀念“遠征-7”啟航一周年,這顆新的岩石行星以“遠征”型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命名。
遠征型運載火箭誕生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初用於向太陽係小行星帶外發射衛星、空間站、補給物資以及一些大型設備,是基金會地外站點的頂梁柱,你幾乎可以在每次密涅瓦發射計劃下看到遠征型運載火箭的蹤跡。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隨著基金會航天技術與超光速旅行技術的逐步發展,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著手於對遠征型運載火箭的改進工作,並於2004年5月研製出第一台可以間接達到宇宙第三速度的運載平台,其被命名為“漫遊者計劃”,既後來的遠征-4型多功能運載火箭。
遠征-4型使用固體燃料和核動力兩套推進方案,在固體燃料燃燒殆盡後,燃料罐將從主體拋射,此時需要宇航員對運載火箭推進器進行操作,將通過人工或其搭載的航天飛船的機械臂將已經準備好的核燃料送入反應室,隨後才能啟用核動力推進,在沒有外界引力因素的影響下,遠征-4型的最大速度約為光速的千分之一,其速度仍有上升的空間。不過遠征-4型的缺點也顯而易見,一是核動力引擎的預備時間較長,且因為技術原因,難以實現自動化,因此遠征-4必須搭載3~4名技術人員;二是當核動力推進時,受引力影響較大,在推進時也無法調整火箭的姿態,經常性地需要走走停停調整姿態和航向,這樣會大程度減少火箭的壽命。
此後齊奧爾科夫斯基基於遠征-4型火箭展開對矢量核動力推進器及其噴口開始研究,計劃運用於最新的遠征-5火箭中,不過最終齊奧爾科夫斯基本人最終否決了以核動力推進作為推進器的方案,原因很簡單,人類的承受力是有極限的。
核動力飛船的速度很快,但要有過程,遠征-4型完全可以在7個小時內加速到最大速度,但是這意味著飛船乘員將要承受令人難以想象的加速度,然後被壓成一灘肉泥,因此遠征-4的加速過程很緩和,需要將近1~2個月才能夠加速到最大速度;未經訓練的普通人隻能承受6g的加速度,經過訓練的宇航員大概可以承受10g的加速度但也承受不了多久,持續地承受如此大的加速度隻會對人體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傷,因此,為了能讓未來的人們能夠進行舒適的太空旅行,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尋找合適的推進方案。
朗式空間扭曲引擎是個不錯的方案,在月球設施經過幾次實驗後,朗式空間扭曲引擎作為正式方案安裝於遠征-5、遠征-6跨星係長程運載火箭上,2020年被大規模生產並使用,基金會也由此進入了對深空探索的黃金時期;不過朗式空間扭曲引擎也以其高故障率著稱,為了不影響星際空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2035年後scp基金會及其它使用該型運載火箭的前台公司開始減少對遠征-5\/-6型火箭的使用。
遠征-7型在吸取前兩型的教訓後,開始使用較為穩定的空間類異常作為生產工藝的一環製造相隔1普朗克標準長度的致密金屬氫板,用於分離低於真空零點能的能量,使用這些能量可以讓火箭表麵可以扭曲空間,讓空間在火箭表麵滑行,該技術尚不成熟,“速度”略遜色於遊隼計劃中可以加速時間區域的“時間連續槽”飛船,但相比之下運征-7更為穩定,是進行長期太空探索的不二之選。
vss-33,白羊座的“牧羊人”
此次遠征-7型發射任務所搭載的航天飛船是由包括太空中心計劃等十餘個航天公司聯合研製的vss-33“牧羊人號”,研製該型號飛船的目的是為了打造一台既能夠讓宇航員、太空技術工人、研究人員能夠在惡劣深空環境下進行長期工作,也能進行星際航行的工作平台,使航天飛船在抵禦高劑量輻射和高現實扭曲異常的同時,也需要為七名宇航員提供舒適的生存條件,以滿足基金會前往白羊座婁宿二雙星係統進行調查活動的需求。
vss-33
vss-33型太空飛船的前身為此前聯合亞洲航天局總署(asag)、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美航天局總署(easag)聯合研製的vss-25\\27等型號的航天飛船,這類航天飛船主要運用於太陽係內的開拓活動,既可在太陽係內進行短程航行、牽引並處理廢棄航天器、將自身作為太空站的一部分進行拓展,甚至可以搭載武器、轟擊間諜衛星、小行星和暴露在真空中的設施等。由於日益增長的係外探索需求,v-25\/27型顯然無法滿足需求,基金會迫切需要一艘可以進行長期進行係外探索的航天飛船,由此vss-33項目便開始定型並設計。
vss-33飛船在原有的vss-25\/27的設計上增大了船艙空間,增厚了船體厚度並使用能夠加強整體結構的納米機器人改進表麵材料,船體中央設有一台朗-斯克蘭頓穩定裝置,由sra裝置輕量化改進而來,以此增大船艙內的可用空間,為了能夠讓航天員能夠舒服地乘坐航天飛船,設計師對飛船內部空間進行了工程美學設計,航天飛船依照功能被按相對合適的比例劃分為工作區、休息區、娛樂區等,心理諮詢室被單獨安置以解決航天員在漫長的旅途中可能出現的幽閉恐懼症、太空恐懼症、虛無主義思想等問題。船艙內被設計得盡可能地具有親切感,比如隨處可見的“上下”標誌、相對地板安裝於乘員上方的自然光燈具、能夠播放於地球上各處自然環境保護區中錄製的音頻的錄音機等。
vss-33搭載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小型生態循環係統,該循環係統的調控由vss-33內搭載的多用途aic調控,aic通過對航天飛船空氣中各氣體的含量與空氣質量、能量的輸入與輸出、航天員的身體信息、飲食、排泄情況等數據進行計算,以此操控各項係統使飛船內生態循環係統達到穩定狀態,該生態循環係統曾在2030年於月麵設施進行為期6個月的全封閉測試,最後的實驗結果表明此為vss-33生態循環係統的最佳方案。
vss-33“牧羊人號”前端連接有一架osp“牧羊犬號”航天飛機,該型航天飛機有美國國家航天局基於ov-111“湯普尼斯”型航天飛機改進而來,最大載重2.5噸,可以進行類地行星探索,具有亞軌道飛行能力,機艙內部安裝有四支遙控機械臂供乘員使用,可以進行抓取、切割、牽引、地質材料分析等工作。
“南天門-i型”地球同步軌道太空電梯
○ 若菜四季 基金會技術部門
“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是由基金會前台組織“太空中心計劃”同世界各國於印度尼西亞西裏伯斯海海域共同建設起的一台實驗型太空電梯,其立項於2031年,建成於2040年,並於2042年開展一期測試。“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的建設目的是為了驗證“太空電梯規模化建設”與“同步軌道火箭發射”的可行性,在完成共三期測試後,“南天門-i型”將在未來五年內正式投入使用。
“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高約千米,主要由西裏伯斯海海麵上漂浮著的發射平台、固定於距離地麵約1000千米處的激光供能平台、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空站以及不計其數的納米材料纜繩組成,從地表到太空的過程很簡單。第一階段:裝備著火箭推進平台的運輸艙室從地表發射,此時艙室內的乘員要承受9~10g的過載,直至艙室被推送上位於地表1000千米處的激光供能平台。第二階段:火箭推進平台會從艙室下方脫離,順著纜繩迴到地表,可重複使用,而艙室會因為慣性繼續上升,激光供能平台通過向平台底部發射大功率激光持續為其供能,使其被慢慢牽引至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空中轉站。
為了確保太空電梯能夠正常且安全地運行,發射基站下方的深海中設有數個地熱能發電站,以及一個用於應急的核電站,它們是太空電梯的心髒;而納米材料纜線便是太空電梯的血管,它們由一根又一根碳原子長線打造而成,它們雖然比頭發絲還細,但卻擁有著200倍於鋼鐵的材料強度,它們連接著組成太空電梯的三個主要平台,既牽引運輸倉,又向著三個平台輸送電力,纜線外圍覆蓋著一層富有彈性且絕緣的有機材料保護層,可以抵禦低速太空垃圾的碰撞。
由於太陽風、月球與太陽引力等因素的影響,為了防止太空電梯被攔腰折斷,激光供能平台與太空中轉站安裝有姿態調整儀,當太空電梯上安裝的傳感器檢測到了異常運動時,位於火箭推進平台中的計算機會進行輔助計算,調整太空電梯姿態,以防纜繩斷裂。
在激光供能平台以上的區域,由於地球磁場減弱,宇宙射線將會成為技術人員的直接威脅,太空電梯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檢修,檢修時間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果選擇加厚運輸倉的厚度來抵禦宇宙射線,雖然這是最簡單的做法,但是這樣會大幅度降低運輸和檢修效率,因此未來五年,科研人員得找出更合適的方案。
目前一個正在構想的方案是為太空電梯創造一個能夠有效抵禦太陽風的磁場,其方案是在太空電梯運輸倉周圍安裝閉合線圈,使用纜線對其供能,直至其能夠產生1.4特斯拉以上的的磁偶極場,這樣運輸倉能夠攜帶一個可移動磁場在充滿致命宇宙射線的區域進行人員活動,宇航員也不需要穿著笨重的防射線宇航服進行作業。
太空電梯的最頂端是scp基金會於2031年建設起的國際太空站,“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建設初期調整軌道至預定位置,用於牽引運輸倉,現計劃未來五年將國際太空站建成為一個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發射站,可以作為地月飛船的泊船處和輕型運輸火箭的發射平台,也許,該平台能夠減少太空探索的開支,並一定程度地提升效率。
百年前的奇妙幻想如今成為了現實,而接下來,迎接我們的可能就是太空電梯的批量化、規模化建設,當太空電梯成了航空航天業的主流,傳統工質火箭也許會完全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人類將突破地球重力的封鎖,可以向更廣袤的區域前進了!我們也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時代,想象一下,地球赤道附近布滿一座又一座高聳入雲的太空電梯,頂部的中轉站被連接到一起,變成了一座環繞地球的太空城市!……未來總是這麽令人憧憬,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人類啟航離家的那天!
“螞蟻”們的空想——地球防禦體係
○ 胡謝禕 駱晨宇
地球防禦體係的建立基於名為“海姆達爾計劃”的應急計劃行動,此體係的建立旨在預防、抵禦地外智慧生命對人類文明的敵意性試探、征服、奴役甚至是滅絕行為。並結合“海姆達爾計劃”分析出人類文明的可能結果,以此製定對策和應急計劃。地球防禦體係根據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發展趨勢、基金會目前已知的對人類具有明顯敵意的外星文明、外星異常以及包括基金會在內擁有異常科技的組織等情況提出,2025年scp基金會同全球超自然聯盟簽訂了關於地球防禦體係的合作協議,雙方開始著手建設這一體係。
地球防禦體係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對太陽係外潛在威脅的防禦體係:通過在太陽係內各處設置觀察性站點、太空港對深空異常進行觀測,隨後派出一支或數支調查隊員或機動特遣隊隊員乘坐“遊隼計劃”下的超光速航天器對深空異常進行接觸,確認異常或外星文明是否對人類具有敵意,對於威脅性較低的目標,可以直接通過冥王星軌道外設置的奇術打擊裝置對目標直接打擊,對於奧爾特雲內部大威脅性目標,在監督者議會或108議會決議後,散布於奧爾特雲區域內的星艦將不惜一切代價阻止目標向太陽係推進。
在目標文明為銀河係內文明的情況下,一項基於scp-2047逆向工程技術將會啟用,這項技術由目前與人類文明友好往來的pycole種族提供,允許地球與設定好的星係中的行星進行瞬時位置交換,以地球之外所有的地外站點為代價保住地球文明。在目標文明為銀河係外文明的情況下,必要時scp-2070將會啟動,改變銀河係在宇宙中的位置,導致宇宙重構,以犧牲人類天文學為代價避免世界末日的降臨。
第二部分,即應對太陽係內或以存在於太陽係內的異常以及外星文明的防禦措施:scp基金會與全球超自然聯盟在太陽係內部設有一定規模的設施,除了用於收容、無效化異常外,它們隨時可以對進入太陽係內的外星文明進行打擊,雖說如此,但這些設施的數量遠遠不夠,就目前的國際形勢而言,基金會忙於處理各大戰區的展示,對地外設施的建設活動開始放緩,目前負責地外設施建設活動的主要為建立在月球表麵的area-32、area-62、area-64等設施,由於“密涅瓦”發射計劃日益減少,設施間補給線越來越長,基金會陷入了航天後勤工作難以展開的窘境中,不得不依靠全球超自然聯盟才能勉強建立起第二道防線,因此第二道防線雙方均傾向於毀滅已經進入太陽係內部的異常。至於本已存在於太陽係內一段時間且已確認其對地球文明具有高度敵意,意圖摧毀人類的異常,就比如下文將會提到的scp-2399,基金會也傾向於將其無效化,再根據情況解明其攜帶的異常科技,化為己有,以此鞏固草草建成的第二道防線。
近幾年來,為了未來的太空戰爭乃至星際戰爭,雙方在二十一世紀初便開始致力於組建太空軍隊,但也僅僅是針對類地行星區域內的防禦,能力極為有限,長遠看來,想要組建一支有效防衛太陽係內異常以及外星文明的軍事力量需要舉全球之力,顯然目前的國際形勢不利於國家間的團結合作,因此基金會對人類於外星文明這場非對稱對抗的戰爭傾向於盡量逃避,不直接與其對抗;全球超自然聯盟則希望能通過使用足夠強大的異常武器直接與外星文明進行對抗。
第三道防線,即地球本身,根據基金會建立的這一個多世紀的收容數據來分析,人類文明似乎無時不刻處於即將毀滅的地步,日益增長的scp項目隻會讓scp基金會的收容工作越來越困難,若keter級收容物仍以2042年初的速率增長的話,很快基金會將沒有足夠的運營能力收容如此多的高危項目,因此對scp項目的收容工作需要被區別對待,嚐試無效化高危異常,減輕基金會的負擔。對於已經降臨地球並開始對人類的滅絕、奴役計劃的外星文明,基金會和全球超自然聯盟將同其他有意擊退外星文明的國家、組織進行抵抗,scp-2000、scp“團結號”將成為最後措施,地外設施將保留人類文明的火種。
就目前情況而言,基金會對地球防禦體係的建設持悲觀態度,在人類與其他外星文明的戰爭為可避免的前提下,基金會致力與與外星文明進行溝通交流,並嚐試分析外星文明試圖摧毀人類文明的原因,但這不代表基金會會因此屈服,基金會手中仍有隱藏著的底牌。
基金會和goc對“故障中的毀滅者”的無效化計劃
scp-2399是一組位於木星大氣層內的複雜機械結構,據推測為來自距離太陽係約三百光萬年的“三角座”星係的大型飛船,且已確認其對地球具有高度敵意,三角座星係與地球科技相差甚遠,目前幾乎無任何有效手段能夠徹底摧毀scp-2399,由於近幾年的太空活動日益頻繁,小行星帶外成為主要的墾荒地帶,為了防止引起公眾恐慌,並解決長期運行scp-2399收容程序的高開支問題,基金會決定無效化scp-2399,並同全球超自然聯盟討論無效化對策。
針對scp-2399的收容措施起草於1974年,其方案大致為向木星發射一定數量的電磁幹擾衛星,從而屏蔽scp-2399向其母星返迴的信號,由於scp-2399被木星引力捕獲無法掙脫,此方案便成了最合理的收容方案,該方案於1981年正式執行,電磁幹擾衛星於1985年7月全部就位,正式投入收容工作。在“邊觀察、邊收容”約兩年,scp-2399的更多異常性質和功能被發現,其具有無限能量供應,電磁護盾,物質分解武器,自我修複的功能,scp-2399會釋放類似無人機的機械結構進行巡航,它們會自動修複船體、揀拾scp-2399的碎片甚至破壞位於木星軌道上的電磁幹擾衛星,因此用於收容措施的衛星需要每隔幾年甚至幾個月進行替換,基金會意識到該收容方案無法長時間收容scp-2399,船體的完全修複隻是時間問題。為了消除scp-2399帶來的隱患,基金會發起了退伍兵協議,協議的內容相當簡單粗暴,大致是聯合45個國家的核彈製作出一顆也許能夠對scp-2399造成傷害的emp武器,將它運送到大紅斑中,在scp-2399的附近引爆,進行一次碰運氣的嚐試。這顆emp炸彈於2014年年末運輸到小行星帶附近,由於日冕物質拋射事件的影響,計劃延誤了一段時間,最後炸彈於2015年引爆,正如預料的那樣,scp-2399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修複過程暫時終止。
近幾年,隨著基金會的電磁幹擾手段的升級,scp-2399的收容措施得到進一步增強,基金會也同goc在木星大紅斑以及scp-2399附近設置了多處掩蓋設施和驅逐衛星,防止民用飛行器觀測scp-2399,負責執行無效化scp-2399任務的地方便位於其中一處掩蓋設施——位於木星環中的“格韋爾”多用途空間站,這裏長期駐紮著基金會和goc的宇航員以及科研人員,是基金會在外太陽係的重要科研基地,該太空站與大紅斑同步運動,目的是為了觀察scp-2399發射反物質的情況,同時監聽其發出的信號。
無效化scp-2399的第一步:仍是製造一顆和二三十年前那樣當量的emp炸彈,但這次的目標不是船體本身,而是在scp-2399附近巡邏的八爪型機器人,emp炸彈能讓這些機器人停止工作一段時間,且受到emp影響後,scp-2399也會停止自檢,此時,由基金會和goc的一支約20名宇航員組成的先遣部隊將會從一處設在木星大氣層附近的牽引型飛船向scp-2399前進。
第二步:當先遣部隊到達scp-2399附近時,嚐試將牽引飛船安置於scp-2399上方,該過程中先遣隊員不能使用無線電交流,他們需要將牽引飛船固定在scp-2399上,隨後先遣隊員通過牽引飛船上的逃生艙撤離。
最後一步:啟動牽引飛船,將scp-2399推向木星深處,隨後啟動位於木星軌道附近的電磁幹擾衛星,即使不能摧毀scp-2399,也能夠摧毀其用於自我修複的八爪無人機,在確認scp-2399不再向外發出信號時,準備好的“誘餌”無人機將被安置於scp-2399原來的位置,發射已經過經過解密的地球坐標的電磁信號,向三角座星係指示目標星球已摧毀。
不過該方案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便是牽引飛船的推進器,目前基金會使用的牽引飛船的推進方式多為朗氏空間扭曲引擎-固體燃料推進,前者可能會破壞現實結構,後者幾乎無法推動scp-2399,因此基金會需要一套合適的推進方案,核動力引擎也許是一套可行的方案,但目前可控型核聚變的研究目前隻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尚不能牽引scp-2399這樣巨大的物體,因此基金會需要時間研究出一套適合該方案的推進器。
另一個嚴峻的問題是,scp-2399雖然使用電磁波進行通訊,但是其母星位於地球三百萬光年外,而電磁波的傳到那裏再迴來就需要六百萬年!已知監聽站可以監聽到向三角座星係發射的電磁波,那麽據推測太陽係內也許有一處或多處由scp-2399設置時空異常結構,scp-2399便可以通過向這些結構向他們的母星係進行通訊,如果要設置誘餌,便需要找到這些異常時空結構的位置,這些結構可能相當微小,在太陽係中找到這樣一個空間異常無異於大海撈針。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位不懷好意的天外來客如同埋在前進路上的一顆炸彈。麵對“故障中的毀滅者”,我們必須孤注一擲,未來像scp-2399這樣的障礙隻會越來越多,而我們隻能靠自己。
“太空垃圾”,宇宙探索事業的隱性威脅
○ 潘長峻 茹科夫斯基(化名)
從人類步入太空時代至今,全球範圍內進行的發射活動共2.1萬餘次1,在這些發射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在地球軌道上產生太空垃圾,它們中的大部分會永遠漂浮在地球軌道上,威脅著地球軌道附近的衛星和太空站。
目前太空垃圾共有三大類:第一類為立體型太空垃圾,多為廢棄的火箭級、報廢衛星和其他體積較大的設備整體等,這類太空垃圾具有迴收價值,同時也很好處理,隻需要調整其軌道讓它們墜入地球大氣層中便可以銷毀這些大型太空垃圾,它們通常散亂地分布在軌道附近,也幾乎不會對人造衛星和空間站造成威脅。
第二類為碎片型太空垃圾,也是三類太空垃圾中威脅性最大的一種,通常由火箭爆炸後的殘骸、衛星殘骸、小型設備碎片等組成,以其數量多、速度快、破壞性強等眾多因素使得世界各國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找能夠處理這些小東西的方法。
麥哲倫號航天飛機預覽
據基金會天文學部和月麵站點的相關部門的統計,排除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射任務,目前地球周圍有約3.7萬噸太空垃圾,按往年全球發射任務的頻率推算,這個數據會以每年4~7%的速率增長,太空垃圾的數量和密度會持續增長,當其達到地球低軌道的“臨界值”時,這些太空垃圾會相互碰撞,從而產生更多碎片,這將會導致低軌道附近的太空站、衛星的摧毀,同時也會對地麵的發射任務造成重大隱患;人類第一起因太空垃圾導致的發射任務失敗事件是發生在2027年的“麥哲倫”號航天飛機事故,“麥哲倫”號在準備變軌進入預定軌道時遭遇了一場高速碎片流的撞擊,最後導致航天飛機推進器故障、表麵隔熱瓦損毀,4名宇航員丟失了性命;同樣基金會也發生過類似案例,就比如分別於2031年、2034年被太空垃圾撞毀的密涅瓦-22、密涅瓦31運輸火箭以及最嚴重的,發生在2037年的“太空隼”號超光速飛船事件。
目前有幾種方案來處理這些煩人的垃圾碎片,第一種是不對這些垃圾進行處理,通過一些手段將這些碎片型的太空垃圾推送上更高的軌道,從而減小太空垃圾的數量和密度;第二種是使用一種船頭為漏鬥形的牽引太空船,吸入這些碎屑進行重迴收,或者將這些吸入的碎屑“包裝”起來,直接丟入地球大氣層中;第三種是向低軌道發射特製衛星,這類衛星會向周為發生一種可以黏附這些碎屑的黏合劑,衛星通過把上塊的推力沿纜索張力的方向施加到立體太空垃圾上,可把整個黏合劑向正確的方向移動,獲得外的慣性衝動來簡化運動,使其墜入大氣層燃燒殆盡,scp基金會科技半月刊刊登過一起針對該方案的研究,scp-447-1可能會作為原料之一摻入黏合劑中,使其具有更高的粘合性。
第三類為現實異常型太空垃圾,主要來自scp基金會和goc的超光速飛船事故中。早期雙方對外太陽係的探索任務中常常依賴於朗氏空間扭曲引擎,而這台引擎因為其高故障性,常常導致一些不可預料的事件發生。上麵提到的“太空隼”事件便是標誌性事件之一,那次事故中朗氏空間扭曲引擎因為吸入了太空垃圾碎片爆炸,導致低軌道附近出現了半徑約17公裏的高休謨區域,進而導致那年基金會在地球軌道附近發現的異常事件、異常物品比往年要多1.5倍,這種情況較為嚴重,因此近幾年基金會太空相關部門正著手向低軌道發射搭載有斯克蘭頓現實穩定錨的衛星,從而修補這些破損的區域,一些發生在低軌道可能會引起公眾關注的異常事件將以太陽風暴、宇宙射線影響等緣故進行解釋。
從長遠來看,現有的技術也需要改良,為了減少太空垃圾的數量,世界各國開始積極使用可迴收的火箭推進器,並嚐試使用不易形成碎片的材料建造火箭和航天飛機,基金會也正著手研製新一代的超光速推進器,減小異常對太空空間的影響,總而言之,對“太空垃圾”,必須治標又治本,才能給予人類一個幹淨、安全的生存空間!
“韋衡”係統已初步完成海試
○ 聞人帆 基金會海軍部
近日,“遠溯”aic衍生係統“韋衡”在基金會海軍部所屬艦船“歸人”號上完成海試。測試結果顯示“韋衡”係統可以增加對應位置船體結構強化奇術符文40%的效果並將其維持9分33秒,同時可以關聯內部奇術維穩係統保持艦船被偵測性與整體強度的均衡,以避免高速行使時突然對符文進行強化使船體結構撕裂。
正在接受改造的“歸人”號,認知危害已過濾
“韋衡”係統由聞人帆博士及其團隊以“遠溯”係統為藍本開發,為適應艦載與個別地區的特殊海況,刪減了“遠溯”係統部分功能的同時大幅增強其適應性。“韋衡”係統位於艦體中部的前垂井中,後垂井則為“韋衡”與其他艦載奇術係統的備份。由部署於水線以下的特殊反應堆為其提供能源,同時該反應堆也為奇術維穩係統供能。在“歸人”號為搭載該係統而進行改造時增強了垂井周圍的水平裝甲與豎直主裝帶,同時於主裝與垂井外裹裝甲之間設置了延時間隔以使敵彈於間隔中引爆,減少對係統的傷害。同時“歸人”號上額外部署了裝備便攜式斯特拉頓現實穩定錨的損害管製小組與一支安保小隊用於對“韋衡”係統的維護,這兩支小隊與其餘奇術係統的損害管製小組於前後垂井之間的損管室隨時待命。
“韋衡”係統理論上可以學習目前基金會海軍部任何用於艦船增幅的奇術符文編寫方式,並通過實時改寫編輯艦載奇術符文的方式以大幅提升該類型符文的效果,該符文也會因能源不足而失去效果。由於目前奇術供能設施的限製,理論上隻能強化符文效果10分鍾左右。在強化結束後“韋衡”係統會自動將奇術符文編輯退迴為原符文,並維持原符文的效果。若持續為強化進行供能,則強化結束後即使“韋衡”係統將奇術符文編輯迴原符文,該符文的對應效果也會由於能源不足而失去效果,在後備能源啟動前基金會艦船將與普通軍艦無異。因此,合理使用該係統將成為海軍部艦長的必修課。
“韋衡”係統目前仍在完善中,在對符文進行強化過程中對應的奇術符文會劇烈發光同時釋放熱量,在目視距離上使艦船更加容易被發現。同時“韋衡”係統會對直接暴露於其下的人類產生影響,損管與安保小組在進入豎井時應佩戴認知危害過濾麵罩。而這樣的特性也讓該係統在安裝時更加困難。由於係統的體積過大,使“歸人”號的艦舯外凸而大幅影響其適航性,目前新式的動力係統增強符文正在開發中。同時“韋衡”係統在研發過程中的初始階段產生了初步意識,道德倫理委員會正密切關注此事,同時若發現“韋衡”係統出現異常,“遠溯”係統將立刻接入並對“韋衡”進行覆寫,覆寫協議將在道德倫理委員會認為“韋衡”係統恢複安全後解除。
“歸人”號同時也對動力係統增幅符文與對海偵測增幅符文進行了測試,由於此類奇術符文相比船體結構強化奇術符文更加複雜而大幅增加了“韋衡”係統的反應時間,目前新一輪的研究已經開始,主要方向是加快“韋衡”的響應速度並進一步完善安全協議,在論證與測試均結束後,海軍部所屬的軍艦將陸續搭載該係統,以進一步增強戰鬥能力與適應性。
“歸人”號作為海軍部測試各種新式裝備的驅逐艦,自入役以來,已經圓滿完成測試任務13次,推動了海軍部軍艦的更新迭代。在“韋衡”係統測試結束後,“歸人”號將迴到o5指揮部直屬艦隊的戰鬥序列,後續裝備的測試任務將由同屬於o5指揮部直屬艦隊的姊妹艦“千年觥”號2接替。
安德森的傑作,“白腿小隼”納米機器人
○ 黃磊 陳瑞 劉鄉龍
“白腿小隼”型納米機器人是安德森機器人公司基於“紅腿小隼”係列生命強化單元中使用的納米機器人改進而來的新產品,該產品在外形設計以及功用性方麵進行了優化,使其可以在更多領域中發揮作用。
“白腿小隼”醫療型納米機器人僅4nm大小,安裝有6支由碳原子組成的機械臂,形似蜘蛛,可以撕裂或修複細胞,也可以進行靶向送藥;主體由dna分子、微型芯片和極為複雜的微型結構組成,依靠生物能驅動,也可以通過微波為其供能,在主控計算機的輔助下,“白腿小隼”可以對原子逐個進行操作,修複損傷的dna,也可以通過自行解體直接修複已經斷裂的dna分子;同樣,它也能夠強化人體結構,輕易地修複人體損傷,甚至是腦部損傷,這些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機械臂連接到一起,組成一個微小的計算機陣列,它們也可以充當與人工智能與網絡的接口,“白腿小隼”將可以很好地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神經係統疾病。
電子顯微鏡下的“白腿小隼”集團
“白腿小隼”工業型機器人大小同醫療型相當,不過安裝有更多、結構強度更高的機械臂,使其能夠牽引相對原子質量更大的原子,主體中的dna被替換為耐熱、抗輻射的外殼,使其能夠在溫度為3500攝氏度、輻射劑量為850戈瑞的環境下正常工作。這些工業納米機器人也可以通過“納米車床”編織原子來製作納米材料,其本身也可以充當納米材料塗抹在材料表麵,廣泛運用於重工業、原子工業、航天航空工業,尤其是航空航天領域,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讓安德森機器人公司賺得盆滿缽滿,截至至2040年,安德森機器人公司增設約40家分公司,為世界各大航天公司提供技術服務,其中也包括基金會的前台組織。基金會將暫時與安德森機器人公司達成一致,進行技術上的合作。
基於“白腿小隼”工業型,基金會對其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將其投入軍工業生產中;對於傳統的武器裝備,“白腿小隼”能夠改善材料、工藝、控製係統、導彈製導係統、主要軍事設施運輸以及儲存方式,也可以作為第五代、第六代隱身戰鬥機蒙皮的紅外隱身塗層材料和雷達反射麵的塗層。
經過改進的“白腿小隼”本身即可作為武器,安德森機器人公司曾為mc&d研製一款基於“獵隼”係列仿生人的概念產品,該型號仿生人的人造血液中含有大量“白腿小隼”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皮膚直接接觸或納米針管直接穿刺使納米機器人進入目標人物體內,這些納米機器人由“獵隼”仿生人直接操控,可以攜帶致命病毒、細菌、化學藥劑進入目標體內殺死目標,也可以通過破壞目標dna結構、溶解皮膚、肌肉組織、搗毀神經係統等殘忍方式殺死目標。
2035年8月,由醫用納米機器人引起的數起非意外死亡事件造成公眾恐慌,醫療納米機器人行業遭到重大打擊。從2035年12月起,為了預防以納米機器人為作為武器而導致的恐怖襲擊事件,聯合國通過了《禁止納米機器人及基因打擊武器的發展、生產以及儲存相關武器的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hib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stockpiling of nanorobots and gic strike weapons),針對納米機器人的管控力度開始加強,即便如此,與納米武器相關的恐怖襲擊未見減少,目前除了找出這些用於恐怖襲擊的納米武器的主控單元並將其摧毀外,尚未有其他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對於這把雙刃劍,我們需要合理運用,結合各領域技術,使其能夠盡早進入大眾生活,造福人類。
“空天行動-2042”常態扞衛倡議聯盟聯合軍事演習
○ 陳莫 米女芽衣 基金會武裝部隊宣傳部
本報基金會武裝部隊宣傳部7月1日電 記者米女芽衣、二三站武裝部門主管陳莫、記者陳建軍報道:“空天行動-2042”常態扞衛倡議聯盟聯合軍事演習開幕式2日上午於公定阿瑟克拉克軌道——印度洋東海海域舉行。
盛夏之時,基金會海軍部隊同其盟友艦船聚集於格雷特海峽,整裝待發;而在距離他們公裏的上空,三個由scp基金會太空部隊和全球超自然聯盟空間部隊混編而成的近軌道作戰連於北京時間8時上午抵達位於印度洋上空的“進取號”和“遠視號”國際太空站,成功與地麵部隊取得聯係,隨時可以準備演習。
上午10時許,基金會武裝部隊中亞戰區司令員吉爾達·班內奇、基金會海軍部印度洋戰區總司令切維爾·奧伯特於基金會驅逐艦“地平線號”致辭,並宣布演習開始。班內奇在致辭中說到:“在當今這個時代,維護常態的穩定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此次演習不僅是對那些想要破壞常態穩定的個人、組織的強有力的警告,也彰顯著基金會官兵同盟友建設全球防衛戰略的決心。此次演習將演練新的“太空-天空-陸地-海洋”立體空間聯合作戰方法,我們堅信通過各聯盟參演官兵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完成任務,取得演習的成功。”
演習導演兼全球超自然聯盟中亞戰區參謀長朱振逸在致辭中表示:“此次演習重點為實踐‘空天一體化’戰略思路,證明太空在未來戰場上的重要性以及驗證太空作戰的可行性,此次演習將考驗太空部隊與空軍、地麵部隊的聯合作戰能力以及各方新式裝備的作戰能力。”
此次“空天行動-2042”聯合軍事演習的主題為“常態扞衛倡議聯盟在威脅性異常突破收容、大型異常恐怖組織臨近印度洋附近區域時,各聯盟成員籌備並實施反恐、重收容行動。”具體劃分為兩個階段:7月2日至3日為戰役籌劃階段,7月4日至5日為戰役實施階段。
4日淩晨4時,隨著“地平線號”發布指令,實彈演習正式開始,聯盟航母戰鬥群與孟加拉灣駛向安達曼海,艦載機編隊飛向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對島嶼上設置的目標標靶進行打擊,攻擊盤旋於島嶼上的su-30靶機,隨後,位於克拉克軌道上的太空部隊對島嶼附近進行監視。在獲取火力優勢與信息優勢,海軍陸戰隊登陸目標島嶼,對島上恐怖分子設施肅清,步戰車和步兵在布滿模擬雷區的島嶼上協同攻擊,排雷,為大部隊除障。
4日12時,模擬高休謨指數異常被設置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各處,太空部隊在以最快的速度通過計數器探測到這些異常後,搭載著sra裝置的agm-191“朗基努斯”長距離製導導彈的高速戰鬥轟炸機立即升空,此前登錄於島嶼上的收容專家和反應部隊也隨指示前往目標處,在抑製目標現實扭曲能力後,於下午17時將模擬異常重收容。
5日上午7時,既定任務全部完成,scp基金會同全球超自然聯盟展開特殊主題演習,上午9時據導演部設置後,主題設為“全球超自然聯盟在基金會為敵對目標的情況下進行的進攻性軍事行動。”正午12時,基金會太空部隊與全球超自然聯盟太空部隊於太空軌道交戰,爭奪被設置為熱點區域的“遠視號”國際太空站,數個標靶衛星被設置於“遠視號”附近,充當間諜衛星和通訊衛星。
13時,全球超自然聯盟太空部隊攻奪基金會太空站的行動陷入僵持狀態、間諜衛星被擊落的情況下,全球超自然聯盟海空軍立即向基金會模擬司令部所在的十度海峽發起全麵進攻,雙方“傷亡慘重”。
15時,在全球超自然聯盟海軍部隊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所有艦載機掛彈出動直擊已經失去大部分對空力量的模擬基金會司令部;最終以基金會太空部隊重新奪迴“遠視號”國際太空站並模擬發射天對地高能投射武器告終,演習最終以雙方的平局落幕。“空天行動2042”常態扞衛倡議聯盟聯合演練圓滿結束。
演習閉幕式上,演習基金會方導演查萊恩致辭說道:“經過此次演習與goc等各方部隊的切磋,能夠給予各部隊尤其是太空部隊一次相當寶貴的作戰經驗,為之後的太空作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於未來太空戰爭,“星球大戰”離我們還遠嗎?
說起太空戰爭,也許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那些科幻小說、電影故事中的情節:士兵駕駛著發射激光的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遨遊,與敵人在隕石間纏鬥的浪漫故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空戰爭早已打響,也許並沒有想象的那樣浪漫。
冷戰初期,美蘇雙方就想方設法搶先開拓太空這第四戰場,研究太空武器,基金會也打算深入太空,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隨著空間軍事化的急速發展,未來戰爭發展至外太空已是必然結果,從空間上來看,在外太空可以高效地獲取各種信息,在軌道上保持長期作戰能力,也可以通過在衛星上部署武器,對敵人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天對地的支援型太空戰爭是那時的主流,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為1990年8月2日的海灣戰爭,共有70多顆用於各種用途的人造衛星投入戰爭,協助海陸空部隊聯合進攻。
除了提供情報外,一些衛星可以對地麵施行打擊:goc太空部隊曾於1998年發射了一顆試驗用“木錐-x”對地武器,起初用於對付高威脅性、容易突破收容的scp項目,以及基金會的機密設施,而後因為維護成本高、目標明顯、沒有戰略價值等因素於2021年進行拆除工作,被推入大氣層銷毀。此外基金會太空署(fsa)也在近地軌道設置設置功能類似的高能同步聯合投射裝置,可以從近地軌道向地麵發射洲際導彈、特製鎢合金長杆等直接殺傷地麵目標,用於打擊大型艦艇和重要設施。
基金會同世界各國主要采用的是天對地軟攻擊戰略。目前負責運行這些太空雷達、人造探測衛星的等重要設施幾乎全位於地球上,可以使用軟殺傷手段,比如電磁、輻射幹擾與反幹擾、電磁屏蔽和反屏蔽等攻擊手段,阻斷這些設施與通訊衛星之間的交流,讓對手致盲,從而奪得先機。
太空中的間諜衛星就如同無恥的偷窺者,為了對付偷窺者,有人曾提出在衛星軌道附近布設“太空地雷”,摧毀間諜衛星和電子幹擾衛星;也有提議發射一顆或數顆攜帶炸藥的衛星,通過調整軌道摧毀敵方的衛星偵察網;基金會也曾基於xf-33研製了具有對近地軌道衛星打擊能力的戰鬥機,該戰鬥機可搭載2枚asm-7“雲霄”空對天反輻射導彈,該武器於2042-“空天行動”聯合軍事演習中首次亮相,並擊毀了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兩顆標靶衛星。
基金會以及goc的多種陸基平台也具有地對天直接打擊能力,除已服役的gsbm-1\/-2等對天彈道導彈外,還具有未知數量的激光武器平台。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基金會便開始研製這類定向能武器,通過產生高度聚焦和精確定向的激光的裝置癱瘓衛星上的電子元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星球大戰計劃”,基金會得到了來自美國政府的一部分撥款,研製了一係列用於太空戰爭的多用途武器,長期的實驗和軍事演習證明了這些武器在未來戰場上的作用。
能夠長久運營的太空基地與航天飛船也許會成為未來戰爭的潮流,像太空港、月球設施這類基地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遍布人類的活動地區,為滿足各自的戰略需求,就不得不去對這些基地進行攻擊破壞,因此太空中的單兵裝備也是基金會技術部門研究的熱點之一,未來宇航員士兵的宇航服不僅得抗輻射,也要有足夠的防護去抵禦高速破片、子彈的攻擊,使用的武器需要發射膛速更高的子彈,或者使用便攜式的激光發射器,這樣便可以在相當遠的敵方直接攻擊敵方的基地。航天飛船上可搭載人員和武器,像海盜般劫掠並破壞敵方的基地,並且航天飛船不受重力、空氣阻力的影響,因此具有高機動性,也許未來中的太空戰爭會演變成形似海戰、空戰結合的作戰方式,這意味需要新的武器、新的雷達係統和新的指揮體係才能適應未來的太空戰爭——結合太空、電、磁一體化的太空戰爭。
天-空-地 協同打擊
基本參數
乘員數 1人
長度 25.5米
翼展 13.7米
高度 6.38米
機翼麵積 79.1平方米
空重 21~22噸
最大起飛重量 40~41噸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尚未公開
最大作戰高度 約米
航程 3000公裏
作戰半徑 800公裏
翼載荷 尚未公開
推重比 約2.5
限製過載 -7.5\/+15.4g
動力係統
發動機 2 x ate-4000後燃器渦輪噴射發動機
推力 未公開
武器係統
外掛載點 共4個,可掛載空對空導彈,副油箱,電子戰或無人機控製站吊艙
機腹彈艙 可掛載6枚主動尋的導彈,或2枚長距離導彈
側置彈艙 可掛載2枚紅外格鬥導彈
激光器 1門500kw彈匣式激光器
xf-41“斑頭雁”是由基金會前台各航空公司、軍火商聯合研製的一款高空隱身戰鬥機,主要用於對高空高速目標與近軌道目標的打擊,目前裝備於基金會中亞、東亞戰區。首飛於2034年。
xf-41的前身為xf-33“灰麻雀”截擊機,在此基礎上改進了機翼布局、進氣結構和蒙皮材料,配備有功能更強大的數字電子設備,使其能夠在惡劣天氣下高效工作,目前以生產300餘架,並以相當出色的實戰成績證明了xf-41的價值。
相較於xf-33,xf-41安裝有新式的ate-4000後燃器渦輪噴射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使其發動機噴口能夠全向偏轉14±度,新式高強度材料使噴口壽命提升,有更高的機動性和掛載能力。
xf-41機身為半硬殼式結構,機體結構材料主要由16%的鋁合金材料、40%的鈦合金材料、27%的複合材料以及17%的其他材料構成,為了隱身性能,航空公司對整體鍛造工藝進行改良,使機體表麵的開口大幅度減少。
xf-41搭載的雷達為多功能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能夠在敵方未察覺的情況下瞄準安裝有雷達預警係統和和電子幹擾係統的敵機,飛行員座艙內的自動儀表設備包括1台大型液晶顯示器和輔助起飛著陸係統,艙內進行了精簡化設計,機體搭載的計算機可以輔助飛行員進行半主動導彈製導,雷達對抗以及電子戰對抗等,經xf-41的智能飛行姿態調整係統(ifaas)將實時記錄飛行員的狀態,調整飛行姿態並輔助飛行員駕駛。
作為具有超視距打擊能力的戰鬥機,為了容納長度更長、體積更大的導彈,機體進行了進一步加長,可掛載2枚asm-7“雲霄”空對天半主動反輻射導彈或6枚aim-211l主動尋的導彈,額外的兩個側掛載點可掛載2枚格鬥彈,此外xf-41還安裝有一門高能激光武器平台,在xf-41位於米的高空中時可以灼燒攻擊位於近軌道上的人造衛星,也可以攔截高速飛行的導彈,ifaas配和xf-41火控係統對目標進行瞄準,使機頭始終指向目標,從而對目標造成持續破壞。
xf-41試飛員“777”飛行中隊隊長劉程采訪(節選)
采訪人:23站宣傳部 米女芽衣
受訪者:“777”飛行中隊隊長 劉程
xf-41共進行過三次試飛,您能簡單談談這三次試飛的經曆和感受嗎?
哦,好的。我是2034年那會接到的xf-41初型號試飛任務,那個時候還叫xf-33大機體改裝什麽什麽方案。然後,大概是那年八月份,在接受了一個多月的操作培訓和模擬駕駛,十月初才開始正式試飛,試飛地在新加坡附近,天氣還不錯,在地勤檢查完畢後起飛測試開始。
駕駛艙空間很大,麵前有一塊很大的液晶顯示屏,觸屏的,功能很齊全,除了發動引擎外的一切操作基本可以通過這台顯示屏滿足,顯示屏下麵就是一堆儀表,然後是手動的武器保險什麽的,由於該機型還處在試驗階段,操縱杆使用的還是xf-33的老型號,握著還算舒服。
在首次試飛後我得出的結論是:xf-41相較於xf-33有著更高的速度、方便的襟翼係統和非常出色的爬升能力,駕駛艙視野良好,缺點則是繼承了xf-33的機動性,迴轉時間長,低空高速飛行時機體劇烈震顫等問題,機頭有點難下壓。失速和失速過載性能較為普通。
那麽在第一次試飛中xf-41原型機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點?
讓我眼前一亮的xf-41搭載的輔助起飛著陸係統,會根據地麵高度控製襟翼和起落架,飛機上搭載的計算機會根據跑道位置對機身的姿態進行調整好讓你平穩降落,不過,需要一台…兩台性能更好的引擎,在自動降落過程中我明顯感到需要手動調整航向,在加上機頭難下壓,第一次試飛的降落不是特別完美,感覺起落架幾乎都要折斷了。
第二次試飛是在次年六月份,xf-41換裝了新引擎和新的航電設備之後進行的,相較於前一個型號的xf-41,很明顯能感受到起飛距離縮短了,速度更快,機動性更高,長時間的超音速巡航似乎並沒有對機身造成什麽影響,在試飛結束前還進行了幾次實驗,分別測試在機體被導彈擊中導致左發、右發熄火時xf-41搭載的ifaas對機體姿態的處理能力,這個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當飛機失控時,這個係統將會接替駕駛員的控製,自動改出,即使在飛機失速自旋、飛行員失去意識時,它也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一係列操作自動改出。
關於這個ifaas係統,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35年的第三次試飛,那時xf-41差不多已經和現在一樣了,用上了隱身塗層和新式武器,那時我才知道這玩意是飛到高空中打擊衛星的,機腹艙前安裝有一門彈匣式激光束發射器,那次需要我飛往將近八萬英尺的高空進行射擊任務,在地麵觀察站和近地軌道間諜衛星的引導下,我通過觀瞄裝置鎖定目標,隨後ifaas係統結合光電、火控係統進行自動瞄準,機頭自動上抬並開火,整個過程幾乎脫離了我的控製,目標很快被摧毀。
相較於激光武器,您對xf-41可掛載的其他空對空武器有何看法?
對於空對空武器,2035年6月測試報告中展示了xf-41a2對4架靶機的命中和毀傷情況。在攻擊從軌道母機釋放的xf-38d裝甲靶機時, 在相對速度接近35馬赫的情況下,在20千米距離上以50%威力開火,命中貫穿了等效490毫米高質量rha的防護層,最終擊落靶機。當與相同靶機同向運動(靶機從上方2千米自後向前超過戰機)時則取得了更好的戰果。
同時也不難發現,asm-7導彈在攻擊高速再入靶機時相對激光武器有明顯劣勢。兩架xf-41a2在與目標以25馬赫相對速度相向運動時,在130千米距離分兩次發射了共計4枚asm-7b2\/t1導彈。命中情況是一發脫靶,一枚被靶機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提前誘爆,兩枚命中並摧毀靶機。但考慮到射程、成本和安全性,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空對天截擊平台仍有相當優勢。總而言之,xf-41在麵對高空高速目標以及近軌道目標有著明顯優勢。
半島局勢風雲突變 全麵戰爭一觸即發
○ 三澄光希 logic(化名) 基金會內衛總署
scp基金會jp分部及scp基金會內衛總署2042年7月16日電 自2035年的“第二次恆州事件”後,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不斷加劇。2040年,在朝鮮政府宣布將宣布獨立的汶山、金華及巨津三地收入版圖中後,韓國軍方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以奪迴失去的地區。但令世人大為吃驚的是,朝軍將大量地區拱手相讓進行遊擊作戰,使韓美聯軍在該區域的治安戰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得不多次增兵。兩年多來,雙方發動的多輪異常武器襲擊導致韓朝接壤地區過千人死亡,超過2萬人流離失所。3個月前,基金會名下的多個韓國分部站點遭到不明武裝人員襲擊,其中貯藏的各類異常遭到搶掠。為解決這一問題,內衛總署的多支小隊被部署至韓國-朝鮮一帶進行調查。除莫比烏斯-5小隊成功從前線撤迴外,其餘小隊不斷離奇的失蹤與陣亡。這使基金會開始從旗下的r.k.s雇傭兵團抽調部隊派往韓國、俄羅斯與日本的多個前線指揮基地,同時將異常應對戰艦“極光號”從北冰洋區域下調前往韓國。今日,伴隨著綠麻雀基金會再一次發動全球規模的恐怖襲擊,朝鮮部隊開始同時從前線發動反攻,以摧枯拉朽之勢突破了韓國的第一道防線,直逼首爾。首爾究竟會麵臨怎麽樣的命運,讓我們拭目以待。
r.k.s雇傭兵團正在向韓國部署,圖中為其先頭空降部隊
各大組織的動向
安德森機器人與基金會與全超聯簽署和平協定,為基金會在全球,尤其是韓國前線的站點與部隊提供安保與戰鬥機器人,補充韓國因人口超老齡化導致的人員不足。目前投入使用的主要為esc-117型機器人。這型機器人由小隊中指揮官外骨骼所附帶的aic進行操縱,必要時可以由操作員進行遠程調控。其主要裝備為一支使用.338彈藥的u101-mk7輕機槍與附帶在後背上的gsh-35 40毫米多用途榴彈發射器。
全超聯遠東分部在35年的事件後已開始向韓國派遣維和部隊,以保障必要資產與其職員的安全,並一再強調其中立立場。隨著戰爭烈度的升級,全超聯是否會全麵介入這場戰爭值得我們關注。
混沌分裂者的動向尤其值得注意,由於近年來我方與混沌分裂者的關係持續惡化與其情報工作保密的加強,我們尚未確定其在此次事件中的參與程度。但對此心知肚明的多位基金會武裝部隊與r.k.s雇傭兵團指揮官均表示,這件事背後一定有混沌分裂者的深入參與。
值得注意的異常武器
在這場地區的局部衝突中,交戰雙方都使用了從各類渠道獲得的超大量的異常武器以求對敵人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雙方的戰爭機器都已麵目全非:在山脊線上,前一秒荒蕪的山地突然長出成片密林;特種機降部隊帶著各類武器將敵人化成碎肉與粘液;導彈彈頭中裝載的不再是炸藥,而是欲肉感染物和武器化模因觸媒……
這場戰爭再一次塑造了我們對戰爭的認知,大量殺傷性異常武器的投入使得士兵的生命宛如落葉般凋謝。而大量“天賦異稟”者在戰場上的出現更進一步地左右著戰局的發展。與那些死在異常手中的士兵相比,被槍殺、被炮擊致死的人們無疑是幸運的。
莫比烏斯-5小隊由前哨站點site-ko-17撤迴
對此,基金會、全超聯及地平線倡議聯合多個國家,積極商討全球異常武器的全麵禁用與管理,並起草了《防止異常武器擴散條約(pwnt)》(paranormal weapon nonproliferation treaty),我們迫切地希望這一條約可以得到完全地簽署、監管與實施,減少人們在異常武器威壓下受到的苦難,也防止異常恐怖主義的滋生。
巴爾幹區域衝突仍在繼續
○ 米女芽衣 馬爾科維奇 scp基金會bcms分部及其宣傳部
scp基金會bcms分部前線記者馬爾科維奇2041年1月2日電,自1999年以來,巴爾幹半島緊張局勢在這四十多年來從未緩解,日益激烈。兩個多月來,多輪異常恐怖組織襲擊導致巴爾幹地區近千人死亡,巴爾幹半島地區各國基礎設置、軍事設施、高流量公眾地區、以及bcms分部基金會站點成為恐怖襲擊下的主要打擊目標,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將軍隊戰備狀態提升至最高等級,基金會bcms分部緊急調迴已退伍的基金會士兵,加強bcms分部各地區基金會站點的防禦。基金會en分部、ru分部等也開始向巴爾幹地區加強兵力部署,鎮壓恐怖勢力活動。
時至41年6月巴爾幹地區的地域衝突因政治原因演化為軍事衝突,6月6日,據基金會指揮部命令,先遣部隊從地中海向克羅地亞、波黑、黑山、阿爾巴尼亞進發,撤出最近的bcms分部的非戰鬥人員,並開始針對改地域存在的混沌分裂者等異常恐怖組織的軍事勢力進行特別軍事行動。6月21日,局勢因塞爾維亞與科索沃之間的軍事衝突進一步加劇,基金會地麵部隊行動受阻。
6月底,混沌分裂者戰鬥轟炸機編隊突襲基金會bcms分部設置於塞爾維亞武契特爾恩的臨時設施,該設施是為了臨時接納來自bcms分部各地區非武裝人員而設立的,據估計約300餘人死亡,近千人受傷,混沌分裂者對基金會設施的打擊持續數月之久。
7月,基金會指揮部在與各分部協商後,向巴爾幹地區增派3個防空旅,同時調用en、it、de分部站點的服務器用於使用電子指揮官,以減緩基金會多線作戰的壓力。11月巴爾幹以南地區的bcms分部成員基本全部撤離,其餘bcms戰鬥人員協同基金會武裝人員以及當地政府繼續鎮壓巴爾幹區域內的異常恐怖組織。
9月,bcms分部第一、第二航空團於巴爾幹半島中部與混沌分裂者空中勢力交戰,從塞爾維亞邊境突破,協同地麵部隊收複塞爾維亞境內的基金會設施,直至41年10月底,電子指揮官以協助基金會武裝部隊收複巴爾幹地區以南的絕大部分基金會設施。
41年底,巴爾幹地區國家衝突仍持續不斷,越來越多的平民流離失所,失去生命。為穩定區域局勢,地麵部隊暫時停止對巴爾幹以北區域的進一步攻勢。goc部隊進入巴爾幹半島穩定各國局勢,基金會武裝部隊暫時休整,期間混沌分裂者空中勢力多次進入基金會武裝部隊活動區域、補給線空域進行騷擾、轟炸活動,42年1月1日巴爾幹地區再增設一個防空旅,位於東歐的基金會航空團也被調遣至該區域搜索並摧毀混沌分裂者的空中力量。
42年年初,局勢再一次擴大,混沌分裂者勢力頻繁騷擾位於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地區的設施站點,試圖擴大基金會武裝部隊的戰線;同時,巴爾幹半島區域國家內的異常恐怖組織仍在暗潮湧動,恐怖襲擊日益頻繁,基金會bcms分部武裝人員開始維護治安,直至42年4月,巴爾幹地區國家在聯合國和全球超自然聯盟的共同提議下停火,在當地全球超自然聯盟部隊的協助下治理各國自身的異常恐怖襲擊。
基金會bcms分部武裝部隊司令部司令員斯托揚諾維奇在2042年6月23日對全球超自然聯盟108議會的致電中提出:“想要完全清理巴爾幹地區的異常恐怖襲擊,就必然要先處理巴爾幹地區國家之間的矛盾;同樣,這裏的基金會設施也需要特別保護,防止它們被炸毀或陷入敵人之手,我們得聯合起來加強巴爾幹地區的空中管製,不能讓混沌分裂者有可乘之機,不能讓四十多年前的悲劇重演。”
基金會指揮體係的中樞神經——fjwcs係統
scp基金會武裝部隊大部分戰區目前采用的指揮係統是fjwcs(基金會聯合作戰係統)係統,其結合基金會聯合戰爭係統、基金會聯合戰區級模擬係統、聯合衝突戰術仿真係統以及基金會電子戰體係(原為可擴展電子戰術係統)、可拓展防空係統等係統,通過建模技術,即時推演演算技術、具有學習性的作戰計算模型、包括基金會成立以來發生的所有戰爭的作戰數據庫等創造綜合運算仿真環境,方便各大戰區指揮官進行推演,從沙盤上取勝,進而在戰爭中取勝。
fjwcs支持海、陸、空、天3多軍種聯合作戰推演,能夠模擬基金會同一個或多個假想敵進行多方互動對抗,2004年實現了web功能,2016年同美國國防部的jtls采用了相同的多級全球格柵地形係統,全麵實現對地麵部隊於空中部隊的指令任務,2017年全麵結合信息係統,增添了對導彈作戰、核戰爭、化學作戰、特種部隊作戰、電子戰等情景模擬,該係統可用於模擬應急計劃和聯合戰略分析、評估以及製定,指揮官通過兵力部署、兵力武器配置以及作戰單元結構等,判斷作戰情況以進行行動。此係統於基金會指揮係統上的運用對2020年後幾場基金會介入的軍事事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fjwcs係統還有一套jws子係統,是一套用於進行聯合作戰分析的模擬係統。其能夠模擬真實戰場中c4isr係統功能、戰區後勤以及戰役作戰的係統。c4kisr,既c4:指揮、控製、通訊、計算機,k:殺傷,i:情報,s:電子監視,r:偵察,是現代自動化指揮係統的總稱,也是現代軍事指揮體係的神經中樞。結合c4isr係統,在具有戰爭戰役模擬推演的同時,亦可以投入實戰。2025年,在對fjwcs進行進一步升級後,“電子指揮官”漸漸登上舞台,起初“電子指揮官”是在模擬戰場上與真人指揮官進行訓練型切磋的對手,隻會按著預定算法進行推演,隨著基金會aic技術的進步,“電子指揮官”開始作為電子軍事模擬演習的對手與真人指揮官交戰。“電子指揮官”能過通過fjwcs係統中的仿真時間、仿真布長、天氣係統、戰場態勢等進行分析,並布置行動,在不需要接收真人指揮官的推演信息下,“電子指揮官”會對真人指揮官未來可能做出的調遣進行計算,並得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如果“電子指揮官”能得到越多越詳細的信息,那麽它就能夠與真人指揮官不相上下。
電子指揮官對於對於兵力兵器狀態等信息的采集至關重要,與作戰行動的調遣直接相關,有包括機動、展開、攻擊、防禦、偵察、被偵察、隱蔽、通訊、幹擾、被幹擾、裝備毀傷情況等等類型,部分比如幹擾與毀傷可以不同程度分類4。也要根據單位是否能繼續作戰而判定,比如雷達站被反輻射導彈擊毀,狀態由變為完全損傷,在附近沒有雷達工兵的情況下,該雷達戰不能再投入使用,電子指揮官會選擇不再繼續使用該雷達站或嚐試調遣雷達工兵前去修理。
“電子指揮官”首次運用於實戰便是在不久前的巴爾幹半島衝突,在基金會武裝部隊指揮力量缺乏的情況下,基金會指揮部決定通過調用附近分部服務器來支持“電子指揮官”的分析運算,並通過天基偵察、空中偵察等方式獲取信息,上傳給位於基金會指揮部的電子指揮官,隨後電子指揮官通過分析基金會武裝部隊麵前狀況開始發布命令進行行動,數個月的特別軍事行動的戰果證明了電子指揮官在未來戰場上的可行性,預計未來數月,巴爾幹半島的絕大部分軍事行動將由基金會電子指揮官調遣。
電子指揮官的電子戰專業行動模型
“電子指揮官”對於電子戰專業行動,在裁決數據表十分複雜或數據量十分巨大,設計與構建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采用基金會電子戰體係中的預設模型和公式進行計算。按目標、作戰行動分類,電子戰模型分為以下7大類。
(1)雷達偵察作用距離計算5
利用該雷達偵察作用距離計算公式,可模擬雷達設備對超高空、高空、中空、低空、掠地掠海等高度,大、中、小、微等不同體積的目標的偵察距離。
計最大偵察距離為rmax,經驗公式如下:
(1)
r4max=prg2rλ2δmnlrxlrrμ(4π)3(pr\/n)(kt0brfn)
對於地麵、機載、艦載、天基雷達探測範圍的目標,能在該雷達設施平台的偵察基礎數據表中根據數據模型、雷達與目標間從偵察概率,通過與隨機數生成器生成的數進行對比,裁定結果。
(2)雷達對抗偵察作用距離計算
雷達對抗偵察機對雷達的最大偵察距離滿足以下經驗公式:
(2)
r2rmax=prgtrgrtλ2(4π)3prminl
(3)支援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
在遠程支援幹擾的情況下,雷達目標有效探測距離r滿足以下公式:
(3)
prjspr=pjpr?gjgr?brbj?r4r2j?ljlrx?4πδ?pamn?ls
在其他條件下,如有源壓製性幹擾條件下,雷達一次掃描發現目標有概率公式模型,在此不再一一展示。
(4)自衛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
與支援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公式模型基本相同,自衛式雷達為主瓣幹擾,因此在計算幹擾功率時,無需對雷達天線的平均副瓣電平ls進行修正。
(5)通訊最大距離計算
最大通訊距離rmax滿足以下經驗公式:
(4)
rmax=λ4π(ptgtqrtpr.min)1\/2
通過該數學公式模型,可計算通訊設備最遠的無線電通訊距離。
(6)通訊幹擾效能計算
通訊幹擾壓製係數kj滿足以下經驗公式:6
(5)
kj(e)=prjprδiiipe=e=pjgjrgrjyjbrjlcrpcgcrgrcljr
(7)雷達無源幹擾效能計算
發射箔條為一種有效的無源幹擾手段。當電磁波通過散射的箔條時,在箔條間的散射可以衰減電磁波,從而幹擾雷達,可通過箔條對電磁波的衰減作用計算從而對幹擾效能進行計算。
設無幹擾時雷達作用距離為r0,在無源幹擾時,雷達作用距離r滿足以下公式。
(6)
r\/r0=(p\/p0)1\/4=exp(?0.085λ2?nˉˉˉ?x)
電子指揮官與可拓展防空係統
可拓展防空係統也為電子指揮官在戰場上進行電子戰模擬的一部分,該係統最初用於給航空團、防空團等部隊進行模擬實戰訓練,三十年來進行了多次更新換代,以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
該係統改進於美軍廣義防空仿真係統(eadsim)、俄羅斯聯邦防空模擬係統(rasim)。可模擬導彈戰、防空戰、空戰、太空領域作戰等作戰情景,可以進行多陣營模擬對抗,scp基金會與全球超自然聯盟時常通過該係統進行聯合線上演習,將對方立為各自的假想敵,在模擬戰爭中相互學習,從模擬戰爭中汲取經驗,並使用雙方作戰數據進一步完善模擬係統。
該係統基於c4kisr係統,構建了該防空係統所需的一係列除陸戰以外的仿真模型,根據該模型可以對c4kisr係統下的作戰效能、作戰力量任務分析、作戰方案、作戰網絡化體係等進行分析,使用仿真時間、天氣、隨機事件等因素對戰場進行演算。
如圖,此為可拓展防空係統模擬出的作戰情景,同心圓中央為一架f-16戰鬥機,其掛載有aim-9紅外製導空空導彈、aim-7d“麻雀”半主動連續波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籃圈為aim-7d的有效殺傷直徑,約24千米、紅圈為aim-9的有效殺傷直徑,約6~8千米,綠線為f-16的飛行軌跡。
當然,在真實的模擬係統情景推演時,這些裝備的詳細數據、方位、高度等信息,在另外的模擬器加持下,係統可以做到三維模擬戰爭情景,以模擬更加詳細的作戰情景。
此時兩架未知機型敵機在f-16的前方,雷達已探測到敵機,兩架敵機被友方係統判斷為bandit,可以直接交戰,一架敵機正朝f-16飛去,而另一架朝相對與地圖右方飛去,在一般作戰情景下,當被判斷為bandit的敵機進入f-16所攜帶的最遠射程的武器的殺傷範圍內,f-16立即開火,擊落敵機。
讓我們轉換一下陣營,假定係統模擬的敵機為mig-29,僅掛載一枚r60,由於沒有有效的攻擊手段,在反雷達發出鎖定警告時,飛行員選擇規避導彈,向與導彈來襲方向垂直的範圍飛行,邊拋射箔條邊做迴避機動,導彈製導受到無源幹擾。mig-29躲開aim-7的攻擊。
此外我們添設一個情景,將剛剛向地圖右方飛去的未知機型設定為su-39對地攻擊機,現在飛行員收到情報,某地某處有敵人的一做雷達設施,正是這座雷達設施導致兩機動向被發現。現設su-39目前所處的坐標為靶眼(bulleye),在靶眼315方位,以su-39下方地麵為參考10公裏處發現敵方雷達站,在截獲雷達站發出的雷達波後,su-39立即向目標發射一枚製導導彈。
此時位於靶眼30方位,8公裏方向出現了敵人的防空團,在雷達站的協助下,防空團確定了敵機位置,發射防空導彈。
很好,現在我們邊模擬了這麽一場簡單的遭遇戰,電子指揮官便是通過戰場即時情景模擬來創造這樣一個虛擬戰場,通過上述提到的各類係統對真實戰場進行推演,並推演出利益最大的方案,然後指揮官對前線部隊進行調遣,巴爾幹半島一戰後,基金會便開始重視“電子指揮官”的建設工作,未來,電子指揮官將會成為基金會指揮體係中的重要存在。
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的天空扞衛者
○ 阿列克謝(化名) 愛慕織姬 (化名)卡爾雷澤 基金會聯絡處以及宣傳部
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為第二勘察加半島附近一處異常空間中的城市,這裏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這麽一座麵積約47萬平方公裏的行政區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武裝力量。在91年與俄羅斯聯邦的邊界衝突中,麵對使用複製奇術裝置進入白令斯克的俄羅斯空天軍,白令斯克行政區政府緊急成立一支航空團,這些航空團主要由經驗豐富的前蘇聯戰鬥機飛行員、民航飛行員、預備役宇航員等人員組成,他們駕駛著為數不多的戰鬥機與敵人交戰,成功地擊退了空天軍的進攻行動。91年一戰後,行政區政府意識到了空軍建設的重要性,於是將原先的一支航空團擴編為三支,三支航空團分別以前蘇聯三個設計局的名稱命名,以此表現白令斯克人民對航空事業工作者們最崇高的敬意。
其實早在航空團成立之初便被稱作“蘇霍伊”航空團,原因是因為91年戰爭中白令斯克擁有的戰鬥機型號幾乎全為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su-27戰鬥機,此外還有少量的mig-29甚至mig-21投入參與了91年衝突事件。在三支航空團建成時,作戰能力最為出色的便是3011部隊-蘇霍伊航空團。
3011部隊在戰後仍主要使用su-27戰鬥機,在2000年後,白令斯克航空蘇霍伊設計局便開始陸陸續續基於俄羅斯空天軍所有的蘇霍伊機型進行改進,裝備於3011部隊,su-30e截擊機(電子作戰型)、su-34a戰鬥轟炸機作為主力逐漸替換su-27戰鬥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白令斯克航空設計總局為適應未來的航空作戰,開始建設空軍現代化體係,為抓緊時間設計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白令斯克航空蘇霍伊設計局根據已有的t-50設計方案為3011設計隱身戰鬥機,2009年試飛成功,此後又進行了多次改進和飛行試驗,該型號隱身戰鬥機最終於2025年實現生產,編號為su-57s隱身戰鬥機,相較於俄羅斯空天軍裝備的su-57機型,su-57s因為生產工藝的改進以及新材料的運用使其具有更強的隱身性能。
另外,在2010年白令斯克蘇霍伊設計局接受了su-47機型項目的後續改進工作,設計方案最初名為t-40,在該型號機體的設計中工程師投入了強度更高的新型複合材料,保留原有的前掠翼布局,新材料的運用可以使機翼在承受巨大扭力的同時,也能使機翼保持最小的形變。2030年的白令斯克航展上,試飛完成的t-40正式亮相,並同7架su-30e編隊飛行,2033年,經該進的t-40機型被重新編號為su-47s,裝備於3011部隊。
3021部隊,又名米高揚航空團。在部隊成立之初,米高揚航空團與蘇霍伊航空團裝備了同樣的su-27戰鬥機。2000年裝備於米高揚航空團的mig-29以及部分su-27被替換為mig-31a。2003年,為了響應空軍現代化建設方案,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開始進行對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的設計工作。
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於2004重啟對mig-1.44項目的研製工作,聯合白令斯克蘇霍伊、伊爾庫特、圖波列夫設計局聯合研製一款運用等離子隱身技術的隱身戰鬥機,項目研製持續了幾十年,設計在等離子隱身技術方麵上陷入了瓶頸。在此期間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以mig-1.44試驗方案的改進型翼身一體機體,結合前蘇聯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為yak-141設計的r-79型推力矢量升力\/巡航渦扇發動機研製出了t-44試驗機,該機型於2025年正式裝備於3021部隊,正式編號為mig-141,以此紀念因蘇聯解體而終止的yak-141計劃。
直至2035年,mig-1.44等離子隱身技術才實現突破,新研製的r-1.44型等離子發生器被安裝於mig-1.44試驗機上。該發生器可以通過在機體周圍形成等離子雲來避免電磁波探測,從而達到隱身目的。最終mig-1.44試驗機於2042年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正式列裝於3021部隊,編號正式更改為mig-144。
3031部隊,又名雅科夫列夫“圖拉”航空團。該航空團建立初衷與前兩支航空團不同,該航空團主要由前蘇聯試飛員、飛行教官和飛行學員組成,該航空團主要進行對試驗機型的試飛以及飛行員的培訓工作,上文提到的t-40、t-44、t-50以及mig-1.44等試驗機都是由3031部隊的試飛員進行試飛的。
近幾年來,雅科夫列夫航空團開始轉型,以適應未來空戰的作戰需求。2036年,雅科夫列夫航空團將一批由ai輔助的改進機型投入使用,一方麵這些機型可以充當教練機,輔助學員學習,另一方麵,該類機型可投入實戰,輔助飛行員進行索敵、戰場態勢分析、進攻決策等,做到了真正的“人機一體”。該類型飛行員ai的技術由白令斯克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提供,最初用於民航的自動駕駛,雖然該設計局已不再進行軍用飛機設計,但仍然為3031部隊提供了一係列可以用於戰鬥機上的飛行員輔助ai。
據相關報道稱,3031部隊還有一支能夠直接駕駛戰鬥機的aic中隊,通過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內的oГАc網絡連接,有著高效的作戰能力,被稱為“白令斯克幽靈”-0號中隊,它們能更快地對戰場態勢進行分析並做出判斷,還能夠承受人類無法承受的過載,使它們能做出誇張的機動,因此在近距離作戰中,這支部隊將成為敵人的噩夢。
基金會的軍用無人機平台
○ 汪琪瑞 許諾 米女芽衣 基金會武裝部隊宣傳部
無人機作戰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起初軍用無人機與偵察機的用途相似,即前往最危險的戰場,為前線指揮官搜尋任務目標、實時傳遞戰場圖像。在伊拉克戰爭中,rq-2型固定翼無人偵察機為美海軍陸戰隊提供的相當有效的偵察情報。這類偵察型無人機通常安裝有一套輕量化的、清晰的圖像傳感器,使指揮官能夠通過彩色電視獲取更清晰的圖像,配套的紅外夜視儀使無人機能夠在夜間執行偵察任務,從此開始,無人機開始漸漸步入現代戰爭,並成為現代信息化戰爭體係的一部分。比較典型的為1995年服役於美國空軍的mq-1型固定翼無人機,該型號的無人機集“偵察”與“打擊”於一體,可掛載兩枚agm-114“地獄火”空對地導彈前往戰場進行偵察,搜索並摧毀高價值目標,在打空導彈後,仍可以繼續在戰場上執行偵察任務。
2015年,基金會開始著手於建設一套適用於基金會武裝部隊的無人機作戰體係,並在之後的四五年後陸續批量采購了rq係列、ch係列、on係列無人機,在數次軍事演習的實踐後,scp基金會便開始著手於設計一套適用於未來戰場的無人機係統。2035年左右,幾套基金會自主研發的無人機平台陸續亮相,並在未來三年內逐漸裝備於各軍區基金會武裝部隊。
pe“義眼”係列無人機為基金會自主研製的第一批查打一體無人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pe-7,續航時間達64小時,最大巡航速度210千米每小時,配備了一套高精度光電係統和新型合成孔徑雷達,高靈敏度傳感器、高清攝像機、最新的激光指示測距裝置、電子對抗作戰裝置、運動目標指示器使其具有全天候偵察作戰能力,pe-7有效載荷約400千克,可掛載兩枚xagm-90型激光製導導彈。與pe-7配套的為地麵控製站平台,乘員由無人機飛行員、操作手、聯絡員組成,通過地麵控製站上的天線操控無人機的行動,地麵控製站中的控製台屏幕可以實時顯示pe-7輸出的圖像,控製站結合可拓展防空係統,無人機小隊可以進行實時戰場態勢分析,與地麵部隊協同作戰。
bn“刺刀”係列無人機為基金會研製的一款自殺式無人機平台,係列代表的無人機為bn-1“三棱刺”型自殺無人機。其設計型號xbn-1最初為“柳葉刀”自殺式無人機的仿製版本,相較於“柳葉刀”正式的bn-1進行了一係列改進。bn-1有更大的裝藥量和更長的巡航能力,傳感器和光電設備被安裝於戰鬥部前側,整個bn-1機體相當於一根安裝有動力裝置和機翼的發射筒,在製導末期,bn-1已經指向目標時,機體將發射攜帶的tv製導導彈,直接攻擊目標。bn-1無人機隻需要一名操縱員,通過一個便攜式操控平台對“三棱刺”進行操控,該無人機攜帶的導彈戰鬥部為串聯戰鬥部,在性能測試中擊穿了等效厚度10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在裝甲表麵安裝有反應裝甲的情況下,串聯戰鬥部仍能擊穿650毫米左右的均質鋼裝甲。
gfc“幽靈隼”係列無人機是基金會為實踐未來信息作戰體係研製的試驗機型,其平台參考了rq-170隱身無人機以及ch-100隱身無人機的設計,采用飛翼式氣動布局、機體上方進氣道設計,具有電子戰作戰能力,無人機內安裝有一台為gfc係列無人機專門設計的渦扇發動機,該無人機具有亞音速巡航能力,通常為集群作戰。在gfc係列無人機亞音速飛行時,雷達特征於基金會主力隱身戰鬥機舍施爾mk.3相似。gfc係列無人機會截獲並搜集火控雷達的信息,從而獲取敵方布防情報;同時該係列無人機也可以偽裝成基金會戰鬥機編隊,誤導敵防空部隊,使其位置暴露並協同其他部隊摧毀目標。
未來,蜂群無人機群也許會成為未來無人機作戰的趨勢,無人機將變得原來越小,設備越來越精密,笨重且容易成為敵優先攻擊目標的無人機控製站可能會演變成小型的遙控器,甚至可以使用aic對無人機蜂群進行指揮,對多個特定目標進行偵察打擊,目前基金會推出了psb-1\/-2“強擊蜂”操作係統——一台搭載著蜂群無人機作戰的aic裝置吊艙,在掛載於基金會空軍戰鬥機上時,可支持每名飛行員同時操控15~30台無人機,各無人機可以通過psb係統分配多種任務,也支持同時進行多次任務,目前該係統在基金會空軍內部隻進行了少量裝備,隨時可以投入作戰。
東南亞的無形黑手
○ 韋思宇 阮明治 scp基金會vn分部及其宣傳部
scp基金會vn分部及東南亞武裝部隊前線記者阮明治2042年2月4日電,自東南亞聯合體(sau)成立以來的十五年間,東南亞北部各地的混沌分裂者與綠麻雀基金會等組織發起的軍事活動在東南亞各國政府與基金會的聯合整治下日益衰減。從2025年“繡花針”專項打擊行動開始至今,東南亞各國開始逐漸重視對異常武器走私生意的處理工作,截至2042年3月,東南亞基金會武裝部隊及基金會相關部門於越南、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國家收繳異常武器物品313.7萬噸,異常人形武器3470餘個,異常動物武器餘隻,摧毀異常武器生產工廠141家,整治與異常武器黑色產業鏈相關企業300家。東南亞聯合體越方代表主席兼基金會vn分部代表阮文武在第十一屆常態扞衛倡議聯盟會議上致辭道:“東南亞人民與濫用異常武器和其背後的始作俑者的鬥爭仍未停歇,在接下來幾十年裏我們將會對這條黑色產業鏈繼續重拳出擊,防止其死灰複燃,東南亞各國需要各盡自己的義務,防止異常武器流向其他國家。”
據有關資料記載,東南亞地區的異常武器貿易最早可追溯至1961年至1989年間的兩次發生於越南的戰爭。1961年5月14日,美國政府派遣一支由100名特戰隊隊員以及20名神秘學、異常科學、模因學顧問秘密前往越南北部,試圖滲透至越南北部對北部主要的工業設施和高密度居住區進行破環。1965年6月,在美國軍隊正式對越南人民軍作戰之時,又投入2000名經過訓練的南越武裝份子進入越南北部,協助美軍在北越建立異常武器工廠,試圖從內部瓦解越南人民軍,截至1975年4月30日美軍完全撤離西貢時,共有約21座具有完整生產流程的異常武器製造工廠已建成.1976年,scp基金會vn分部接替了部分異常武器製造工廠,並改造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站點,由於當時基金會vn分部能力有限,部分工廠被政府、位於越南境內的goi以及不明身份的個人占有了剩餘的異常武器生產工廠,由此越南境內的異常武器走私規模開始擴大,1976年至1979年間,約有20萬噸各類性質的異常武器被運輸至東南亞各地。在1979年至1989年的老山輪戰中,越南人民軍曾向北部使用過現實扭曲武器以及模因武器,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基金會vn分部和基金分部開始聯合,對越南境內存在的異常武器生產鏈進行調查和打擊。
在將近二十多年的沉寂後,東南亞地帶的異常武器貿易因為混沌分裂者在此地的發展而卷土重來,2015年至2023年期間,在混沌分裂者的扶持下,東南亞各國開始成立對立於政府的武裝部隊,戰火很快席卷整個東南亞。與此同時混沌分裂者依靠著異常武器生產逐漸壯大自己的勢力,並通過東南亞向四麵八方各個國家存在的混沌分裂者勢力源源不斷提供該類武器,近至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遠至澳大利亞、北美洲國家和南美洲國家,世界各國開始陷入異常武器恐慌。
2023年7月5日,以越南北部六省組成的北部武裝力量發動七月攻勢,對越南人民軍發動進攻,越南首都河內被包圍,因北部武裝在河內包圍戰中使用了異常武器,基金會方麵向越南派出部分武裝力量和調查小隊,協助越分基金會調查異常武器的來處。
2024年4月初至2025年2月中旬,北部武裝已控製越南北部大部分區域,繞過首都河內直接推進至順化省附近,北部越南人民軍被包圍,隻得通過峴港市等港口接收內部越南人民軍的物資補給。基金會在越南的異常武器調查活動陷入窘境。3月底基金會武裝部隊正式從越南北部灣突擊,並協助位於順化省的越南人民軍向前推進,在6天的不斷進攻下,基金會機動部隊率先抵達河內,並擊退北部叛軍,協助越南人民軍收複河內,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又接連收複位於越南北部的6個大省,越南動蕩局勢基本平定。此期間基金會開展“繡花針”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位於東南亞各國境內可能存在的異常武器生產工廠和中轉設施。
2027年,東南亞聯合體成立,基金會武裝部隊在東南亞戰場上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大,並在這之後的十五年間致力於對東南亞境內異常恐怖組織的軍事打擊活動,同時基金會開始在印度洋地帶建設印度洋戰區海軍部,加強管製海上走私活動。並在周圍幾十個國家的主要運載港口中增設斯克蘭頓現實穩定錨和其配套的康德計數器,基金會前台組織成員也潛伏於海關人員中,預防著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事件。
東南亞獵豹——大車體方案199型
基本參數
戰鬥全重 59噸
單位功率 24kw\/t
車長(炮向前) 9.860m
車寬(帶裙甲) 3.700m
車高(帶天線) 2.911m
火線高 2.010m
車底前後距地高 0.540m\/0.490m
履帶寬 635mm
公路最大速度 82km\/h
越野最大速度 64km\/h
最大速度加速時間 8s
燃料量 約1200l
公路最大行程 約580km
潛渡深 約4.30m
攀垂直牆高 約1.2m
越壕寬 約3m
最小轉彎半徑 原地
電氣係統電壓 約24v
動力係統
型號 動力測試方案199型
類型 渦輪增壓中冷發動機
傳動裝置型號 傳動測試方案199型
類型 液力機械
轉向裝置類型 液力-液壓複合裝置\/無極變速器
裝甲以及武器係統
裝甲結構類型 間隙內填充複合裝甲
防護裝置 三防裝置\/自動滅火抑爆裝置
機槍 7.62毫米同軸機槍
自動武器站 7.62毫米轉輪機槍\/12.7毫米重機槍\/20毫米速射機炮\/40毫米榴彈發射器
主炮 大車體測試型125毫米滑膛炮
其他 2x8具煙幕彈發射器、2x24枚主動攔截炸藥
炮彈基數 40枚
彈種 fta-100型穿甲彈\/fta-137破甲彈\/fth-o型殺爆彈
炮塔驅動方式 電液驅動
火炮俯仰範圍 -11°\/+24°
火炮最大迴轉速度 53°\/s
車長超越控製 有
主動防護 “蜂巢”主動防禦係統:由自動光電幹擾係統、激光預警係統、防激光煙幕拋射係統、攔截係統等係統組成。
裝填機 半自動吊軌式裝填機
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是由基金會研製的第三代主戰坦克。2032年11月底,在統一了設計理念後,由基金會武裝部隊技術部門召開了關於新一代坦克的技術指標、戰術補充論證的會議,會議決定采用以豹2主戰坦克為原型的整體設計方案。2033年,經由o5議會正式批複,大車體199型方案正式啟動。在“穹頂”計劃中,該方案被列為重點武器研發項目。同年10月,基金會武裝部隊與801工廠訂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合同書。2034年初,801工廠產出首輛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樣車,並進行定型試驗。同年12月,經充分論證,基金會武裝部隊對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戰技指標由76項提至87項。2035年,614工廠推出7輛樣車。2035年7月,o5議會和基金會武裝部隊總裝備部招開“新一代坦克防護方案評審會”將大車體199型方案的防護指標由3級指標提升至4級指標。同年10月,大車體199型坦克在指定測試地點進行濕熱地區的適應性摸底試驗,完成20項實驗項目。12月,對大車體199型坦克進行可靠性試驗,潛渡實驗以及寒區摸底實驗。2036年,801廠開始樣車總裝工作。5月,大車體199型方案正式樣車進入指定濕熱區實驗,完成近50項實驗項目。經檢測,大車體199型坦克達成所有指標甚至在一些科技要求上超過了指標。在基金會武裝部隊的努力下,大車體199型坦克在7月正式投入使用。
裝甲方麵:199型坦克采用了焊接炮塔,其中炮塔和車體正麵的裝甲是由一種新型複合材料製成的新型複合裝甲,目前可公開資料顯示該材料質量輕、不易燃燒,對動能彈的阻攔性較好。其餘部分則使用以衰變鈾製作的高硬度複合裝甲。經測試,該車體具備核生化防護能力。為了保證成員更加安全,該車體安裝了泄壓艙裝置,可保證在彈藥艙被敵火命中的情況下,坦克內成員不會受到彈藥誘爆的威力的影響。
在火力上,大車體199型坦克采用了研仿中製zpt-98型滑膛炮的k745型50倍徑125mm滑膛炮。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破甲彈、殺爆彈和榴彈等彈藥。列裝了光學製導炮射導彈係統,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炮口還搭載炮口測曲裝置,自動修正射擊誤差,提升命中率。同時,該坦克允許搭載多用途自動武器站。可以通過圖像增強裝置和光學鎖定係協助車組進行索敵,分析等操作。此外,大車體199方案對坦克炮塔後方彈藥架進行了特殊自動化設計,炮塔中央增設一台可折疊於車體上方的半自動吊軌式裝彈機。在第一發彈藥進入備彈艙中央空槽且前一發彈殼已離開炮閂時,裝填手操控送彈杆將炮彈填裝,下一枚炮彈進入空槽等待裝填,從而在理論上有著比常規人工填彈機有著更快的裝填速度。
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火控係統主要由白光-熱成像觀瞄、激光測距三合一的上反穩像式瞄準鏡、火控計算機、控製盒、耳軸傾斜傳感器、炮塔水平角速度傳感器、橫風傳感器、炮控分係統組成。該係統以炮長瞄準線作為穩定的基準,火炮隨動於炮長瞄準線。上反穩像式火控係統是通過一個二自由度陀螺儀穩定瞄準鏡中的上反射棱鏡來實現炮長瞄準線的雙向穩定,車長擁有獨立於炮長瞄準器的全方位日夜觀測及瞄準器,車長和炮長可同時瞄準不同的目標,這套瞄導合一係統,可有效對5000米以內的目標自動跟蹤,自動瞄準和自動識別。車長和炮長的觀瞄鏡都獨立配備第三代製冷全焦平麵紅外熱成像儀,使199型坦克具備強大的夜戰能力。
“蜂巢”防禦係統是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特殊防護係統。不同於常規防禦係統,“蜂巢”防禦係統可以攔截反坦克身管武器、反坦克導彈、末段製導炮彈、破甲彈、以及速度小於1750m\/s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威脅。由aatf-1\/aat-2型攔截裝置、光電傳感器、火控計算機、自主式地麵導航係統、快速滅火係統、數字電子控製裝置組成。該裝置通過接收的武器信息與本地戰區作戰數據庫進行比對,從而了解敵方反坦克武器的類型、速度、來向並給出光電幹擾、煙幕幹擾、特製戰鬥部攔截等應對措施。車體前部和兩側安裝有aatf-1\/aat-2型攔截裝置,通過其特製攔截炸藥,可提前誘爆反坦克導彈、製導炮彈、破甲彈。
我們的下一步是?
今年一月底,負責大車體199方案設計的801工廠公開了一係列正在設計的車體方案,其中一台名為200方案的第四代主戰坦克最引人注目,該型坦克沿用了大車體199方案的車體,並增強了車體兩側以及正麵的防禦,此外便是801廠自主研發的無人自動炮塔,相比於199方案的炮塔,該炮塔安裝有一門試驗型105毫米火炮,炮塔後方的彈藥架被移除從而縮小炮塔麵積,取而代之的是一款轉盤式自動填彈機,彈盤、吊籃、發射藥儲存結構被安置於車體內部;裝填方麵200方案摒棄了傳統的“彈頭+藥筒”式填彈,而是直接使用點火器點燃液體發射藥推進穿甲彈從而將炮彈從炮管中發射出去,理論上省去了將彈頭和發射藥筒的組裝過程,從而縮短裝彈時間。
火力方麵尚不詳,但根據已公開的少量打靶數據來看,該型號105毫米口徑火炮穿透能力與k745型50倍徑125mm滑膛炮相當,且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防護方麵,車體兩側安裝有數塊防護能力出色的複合裝甲,這些裝甲的覆蓋麵積相較於199方案的裙甲也進一步擴大,同時車體正麵裝甲也進行了增厚,使其能夠抵禦穿深更高的穿甲彈,由於炮塔為無人結構,體積也比原來要小上不少,據推測200方案上會搭載體積更小、攔截效果更為明顯的奇術主動防禦裝置。
車體內乘員布局方麵,200方案會采用較緊湊的車體內三乘員布局,車體前部左側為駕駛員、右側為炮手,靠近炮台彈盤旁的乘員位為車長。之所以采用三乘員製是因為在真實戰場情況下,在光電係統無法正確索敵、戰場事態感知係統不一定起作用的情況下,雙乘員車組中的炮手將不可避免地同時進行分析戰場情況、索敵、開火等多個流程,從而大大降低車組戰鬥能力,這也反應了現代以及未來戰爭中一個十分令人無奈的事實:大部分情況下,你不能過度依賴於那些輔助你進行戰鬥的高科技。
第四代無人炮塔主戰坦克並不是最終追求,801廠曾考慮將戰鬥用aic投入新無人炮塔車體從而取代炮手和車長的位置,從而實現像機甲那樣的“單兵”坦克,經過模擬作戰演練後證明該技術仍需要長時間改進才能夠達到作戰需求,但也足夠證明將aic技術投入實際作戰是可行的,對於人類車組乘員,aic車組乘員具有更高的觀察力、分析力以及反應力,但它們對戰場複雜環境的感知不足,但在未來,如果能讓具有高效學習能力aic在實戰中曆練自己,它們便有可能取代人類乘員操控坦克,成為戰場上最具威脅的存在。
二三站航天航空軍事年刊,致讀者
出發啦
○ 主編 米女芽衣
八十年前的那個時代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代,那年人類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那一刻足夠成為人類二十五萬年曆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1961年4月12日,隨著東方一號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冉冉升空,尤裏·加加林帶著人類探索宇宙的願望進入太空,雖然隻有短短1小時48分,但是卻極大地鼓舞了世界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人類也就此進入了對自己的家鄉——太陽係的探索之中。
太空中沒有庇護著我們的天使和神隻,基金會深知於此,為了趕上腳步,走在科學與探索的前沿。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越來越多的外太空異常的發現和國際趨勢的推動下,基金會展現出了對群星濃厚的興趣,並開始製定一係列太空計劃,密涅瓦計劃、遊隼計劃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直至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後,scp基金會便開始在月球建立區域,並開始做長期探索宇宙的工作,目標越來越遠,步伐越來越大,在這期間基金會發現了許多異常,也收容了許多異常。
在得知人類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種族,異常也不僅僅存在於地球這顆平平無奇的星球上後,基金會便開始做起了更遠的打算。太空競賽結束後,基金會便聯係世界各地的太空聯合機構,著手於建立起一個能夠監測整個太陽係的網絡,此外基金會也開始向太陽係外的目標進發。二十一世紀初,這些工作都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雖然進展緩慢,但無論如何我們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不過,隨著21世紀20年代的到來,世界變了——接踵而至的戰爭、暴露於常態下的異常武器走私生意讓基金會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維持麵紗協議是否仍然是優先級。基金會最終意識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充當一迴人類的引航人,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畢竟在這麽一顆行星上,隨時都有可能出現k級情景毀滅整個人類文明。
監督者議會思考了數年之久,最終決定基金會將以半公開的形式登上曆史的舞台,於是乎,基金會的科研前台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常態社會中擴散開來。至此基金會致力於探索更加遼闊的宇宙空間,人類的發射活動正以指數倍增長。
近些年,由於日益擴大的戰爭以及各國間的政治性太空競賽,發射活動一度受到影響,不過總體趨勢仍是向外發展的,很難想象未來五十年,地球會變成什麽樣、太陽係會變成什麽樣、人類文明會變成什麽樣!
在此刊匯編期間,基金會前台組織太空中心計劃的遠征-7型跨星係長程運載火箭升空,它載著七名基金會宇航員前往距離地球204光年外的婁宿二雙星係統係執行任務,調查異常爆發事件。在此祝他們一路順風,完成任務平安歸來!
在此向為基金會航天航空軍事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士兵、宇航員、科研工作者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最美好的前途進發。
婁宿二雙星係統爆發事件
○ 趙啟航 承龍 米女芽衣 基金會天文學部
area-62&site-23聯合觀察站
恆星名稱 星等 絕對星等 赤經 赤緯 光譜類型 距離 視差
白羊座γ1 4.50(b-v:-0.03) 0.52 1h53m31.8s +19°17''37.7\" a1p-si 204.36光年 0.01596
白羊座γ2 4.60(b-v:-0.03) 0.62 1h53m31.9s +19°17''45.2\" 1831~2035年觀察數據同上年同上 204.36光年 0.01596
月麵設施觀測站於2035年8月觀察到白羊座γ2亮度激增,肉眼可見,並在亮度激增的大約三十分內,設置於site-23的中微子檢測器檢測出了持續的中微子流,康德計數器讀數也出現異常波動,人類活動區域的太空站、衛星等均遭到宇宙射線不同程度的影響,白羊座γ2的亮度激增持續了約十五天,據推測已坍縮為暈族大質量致密天體,仍環繞於白羊座γ1附近,由於白羊座γ2質量大幅度減小,婁宿二雙星係統的軌道將會縮小,最終會導致白羊座γ2與白羊座γ1相撞。除此之外,白羊座γ2的爆發導致其拋射出可觀測麵積約為2000au的高休謨團狀塵埃物質飄散於宇宙空間中,預計300年後撞擊奧爾特雲,殘餘的塵埃物質極有可能太陽係所處的位置引發“ck”級末日情景,悲觀估計這些高休謨區域將覆蓋太陽係大部分區域,並會持續存在數年時間直至其完全掠過太陽係,目前人類沒有任何有效的對應措施,在三百年內離開太陽係為唯一做法。
根據1972年至-2031年間采集到的數據表明,白羊座γ2之前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沒有超新星爆發的可能。目前可以肯定白羊座γ2的爆發絕不是自然原因導致,而是與該星域內潛在的高休謨區域有所聯係,遠征-7型調查團隊將抵達該星域,在高休謨地帶進行調查,收集數據,研究是否有地外文明介入的可能。
深空漫遊者——“遠征”型運載火箭平台
遠征-7型是基金會於月球設施以及其附屬站點於2038年建立的跨星係運載火箭,此次發射任務的目標是為了探索距離地球204.36光年外的婁宿二雙星係統,並探索其異常爆發事件,七名宇航員組成的先驅者隊伍於2041年7月16日升空,預計抵達時間2043年1月,目前這支探索隊伍已安全抵達距離地球59.6光年的婁宿一並環繞婁宿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勘測活動,一顆未被觀察到的岩石行星被發現,為了紀念“遠征-7”啟航一周年,這顆新的岩石行星以“遠征”型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命名。
遠征型運載火箭誕生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初用於向太陽係小行星帶外發射衛星、空間站、補給物資以及一些大型設備,是基金會地外站點的頂梁柱,你幾乎可以在每次密涅瓦發射計劃下看到遠征型運載火箭的蹤跡。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隨著基金會航天技術與超光速旅行技術的逐步發展,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著手於對遠征型運載火箭的改進工作,並於2004年5月研製出第一台可以間接達到宇宙第三速度的運載平台,其被命名為“漫遊者計劃”,既後來的遠征-4型多功能運載火箭。
遠征-4型使用固體燃料和核動力兩套推進方案,在固體燃料燃燒殆盡後,燃料罐將從主體拋射,此時需要宇航員對運載火箭推進器進行操作,將通過人工或其搭載的航天飛船的機械臂將已經準備好的核燃料送入反應室,隨後才能啟用核動力推進,在沒有外界引力因素的影響下,遠征-4型的最大速度約為光速的千分之一,其速度仍有上升的空間。不過遠征-4型的缺點也顯而易見,一是核動力引擎的預備時間較長,且因為技術原因,難以實現自動化,因此遠征-4必須搭載3~4名技術人員;二是當核動力推進時,受引力影響較大,在推進時也無法調整火箭的姿態,經常性地需要走走停停調整姿態和航向,這樣會大程度減少火箭的壽命。
此後齊奧爾科夫斯基基於遠征-4型火箭展開對矢量核動力推進器及其噴口開始研究,計劃運用於最新的遠征-5火箭中,不過最終齊奧爾科夫斯基本人最終否決了以核動力推進作為推進器的方案,原因很簡單,人類的承受力是有極限的。
核動力飛船的速度很快,但要有過程,遠征-4型完全可以在7個小時內加速到最大速度,但是這意味著飛船乘員將要承受令人難以想象的加速度,然後被壓成一灘肉泥,因此遠征-4的加速過程很緩和,需要將近1~2個月才能夠加速到最大速度;未經訓練的普通人隻能承受6g的加速度,經過訓練的宇航員大概可以承受10g的加速度但也承受不了多久,持續地承受如此大的加速度隻會對人體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傷,因此,為了能讓未來的人們能夠進行舒適的太空旅行,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尋找合適的推進方案。
朗式空間扭曲引擎是個不錯的方案,在月球設施經過幾次實驗後,朗式空間扭曲引擎作為正式方案安裝於遠征-5、遠征-6跨星係長程運載火箭上,2020年被大規模生產並使用,基金會也由此進入了對深空探索的黃金時期;不過朗式空間扭曲引擎也以其高故障率著稱,為了不影響星際空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2035年後scp基金會及其它使用該型運載火箭的前台公司開始減少對遠征-5\/-6型火箭的使用。
遠征-7型在吸取前兩型的教訓後,開始使用較為穩定的空間類異常作為生產工藝的一環製造相隔1普朗克標準長度的致密金屬氫板,用於分離低於真空零點能的能量,使用這些能量可以讓火箭表麵可以扭曲空間,讓空間在火箭表麵滑行,該技術尚不成熟,“速度”略遜色於遊隼計劃中可以加速時間區域的“時間連續槽”飛船,但相比之下運征-7更為穩定,是進行長期太空探索的不二之選。
vss-33,白羊座的“牧羊人”
此次遠征-7型發射任務所搭載的航天飛船是由包括太空中心計劃等十餘個航天公司聯合研製的vss-33“牧羊人號”,研製該型號飛船的目的是為了打造一台既能夠讓宇航員、太空技術工人、研究人員能夠在惡劣深空環境下進行長期工作,也能進行星際航行的工作平台,使航天飛船在抵禦高劑量輻射和高現實扭曲異常的同時,也需要為七名宇航員提供舒適的生存條件,以滿足基金會前往白羊座婁宿二雙星係統進行調查活動的需求。
vss-33
vss-33型太空飛船的前身為此前聯合亞洲航天局總署(asag)、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美航天局總署(easag)聯合研製的vss-25\\27等型號的航天飛船,這類航天飛船主要運用於太陽係內的開拓活動,既可在太陽係內進行短程航行、牽引並處理廢棄航天器、將自身作為太空站的一部分進行拓展,甚至可以搭載武器、轟擊間諜衛星、小行星和暴露在真空中的設施等。由於日益增長的係外探索需求,v-25\/27型顯然無法滿足需求,基金會迫切需要一艘可以進行長期進行係外探索的航天飛船,由此vss-33項目便開始定型並設計。
vss-33飛船在原有的vss-25\/27的設計上增大了船艙空間,增厚了船體厚度並使用能夠加強整體結構的納米機器人改進表麵材料,船體中央設有一台朗-斯克蘭頓穩定裝置,由sra裝置輕量化改進而來,以此增大船艙內的可用空間,為了能夠讓航天員能夠舒服地乘坐航天飛船,設計師對飛船內部空間進行了工程美學設計,航天飛船依照功能被按相對合適的比例劃分為工作區、休息區、娛樂區等,心理諮詢室被單獨安置以解決航天員在漫長的旅途中可能出現的幽閉恐懼症、太空恐懼症、虛無主義思想等問題。船艙內被設計得盡可能地具有親切感,比如隨處可見的“上下”標誌、相對地板安裝於乘員上方的自然光燈具、能夠播放於地球上各處自然環境保護區中錄製的音頻的錄音機等。
vss-33搭載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小型生態循環係統,該循環係統的調控由vss-33內搭載的多用途aic調控,aic通過對航天飛船空氣中各氣體的含量與空氣質量、能量的輸入與輸出、航天員的身體信息、飲食、排泄情況等數據進行計算,以此操控各項係統使飛船內生態循環係統達到穩定狀態,該生態循環係統曾在2030年於月麵設施進行為期6個月的全封閉測試,最後的實驗結果表明此為vss-33生態循環係統的最佳方案。
vss-33“牧羊人號”前端連接有一架osp“牧羊犬號”航天飛機,該型航天飛機有美國國家航天局基於ov-111“湯普尼斯”型航天飛機改進而來,最大載重2.5噸,可以進行類地行星探索,具有亞軌道飛行能力,機艙內部安裝有四支遙控機械臂供乘員使用,可以進行抓取、切割、牽引、地質材料分析等工作。
“南天門-i型”地球同步軌道太空電梯
○ 若菜四季 基金會技術部門
“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是由基金會前台組織“太空中心計劃”同世界各國於印度尼西亞西裏伯斯海海域共同建設起的一台實驗型太空電梯,其立項於2031年,建成於2040年,並於2042年開展一期測試。“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的建設目的是為了驗證“太空電梯規模化建設”與“同步軌道火箭發射”的可行性,在完成共三期測試後,“南天門-i型”將在未來五年內正式投入使用。
“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高約千米,主要由西裏伯斯海海麵上漂浮著的發射平台、固定於距離地麵約1000千米處的激光供能平台、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空站以及不計其數的納米材料纜繩組成,從地表到太空的過程很簡單。第一階段:裝備著火箭推進平台的運輸艙室從地表發射,此時艙室內的乘員要承受9~10g的過載,直至艙室被推送上位於地表1000千米處的激光供能平台。第二階段:火箭推進平台會從艙室下方脫離,順著纜繩迴到地表,可重複使用,而艙室會因為慣性繼續上升,激光供能平台通過向平台底部發射大功率激光持續為其供能,使其被慢慢牽引至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空中轉站。
為了確保太空電梯能夠正常且安全地運行,發射基站下方的深海中設有數個地熱能發電站,以及一個用於應急的核電站,它們是太空電梯的心髒;而納米材料纜線便是太空電梯的血管,它們由一根又一根碳原子長線打造而成,它們雖然比頭發絲還細,但卻擁有著200倍於鋼鐵的材料強度,它們連接著組成太空電梯的三個主要平台,既牽引運輸倉,又向著三個平台輸送電力,纜線外圍覆蓋著一層富有彈性且絕緣的有機材料保護層,可以抵禦低速太空垃圾的碰撞。
由於太陽風、月球與太陽引力等因素的影響,為了防止太空電梯被攔腰折斷,激光供能平台與太空中轉站安裝有姿態調整儀,當太空電梯上安裝的傳感器檢測到了異常運動時,位於火箭推進平台中的計算機會進行輔助計算,調整太空電梯姿態,以防纜繩斷裂。
在激光供能平台以上的區域,由於地球磁場減弱,宇宙射線將會成為技術人員的直接威脅,太空電梯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檢修,檢修時間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果選擇加厚運輸倉的厚度來抵禦宇宙射線,雖然這是最簡單的做法,但是這樣會大幅度降低運輸和檢修效率,因此未來五年,科研人員得找出更合適的方案。
目前一個正在構想的方案是為太空電梯創造一個能夠有效抵禦太陽風的磁場,其方案是在太空電梯運輸倉周圍安裝閉合線圈,使用纜線對其供能,直至其能夠產生1.4特斯拉以上的的磁偶極場,這樣運輸倉能夠攜帶一個可移動磁場在充滿致命宇宙射線的區域進行人員活動,宇航員也不需要穿著笨重的防射線宇航服進行作業。
太空電梯的最頂端是scp基金會於2031年建設起的國際太空站,“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建設初期調整軌道至預定位置,用於牽引運輸倉,現計劃未來五年將國際太空站建成為一個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發射站,可以作為地月飛船的泊船處和輕型運輸火箭的發射平台,也許,該平台能夠減少太空探索的開支,並一定程度地提升效率。
百年前的奇妙幻想如今成為了現實,而接下來,迎接我們的可能就是太空電梯的批量化、規模化建設,當太空電梯成了航空航天業的主流,傳統工質火箭也許會完全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人類將突破地球重力的封鎖,可以向更廣袤的區域前進了!我們也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時代,想象一下,地球赤道附近布滿一座又一座高聳入雲的太空電梯,頂部的中轉站被連接到一起,變成了一座環繞地球的太空城市!……未來總是這麽令人憧憬,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人類啟航離家的那天!
“螞蟻”們的空想——地球防禦體係
○ 胡謝禕 駱晨宇
地球防禦體係的建立基於名為“海姆達爾計劃”的應急計劃行動,此體係的建立旨在預防、抵禦地外智慧生命對人類文明的敵意性試探、征服、奴役甚至是滅絕行為。並結合“海姆達爾計劃”分析出人類文明的可能結果,以此製定對策和應急計劃。地球防禦體係根據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發展趨勢、基金會目前已知的對人類具有明顯敵意的外星文明、外星異常以及包括基金會在內擁有異常科技的組織等情況提出,2025年scp基金會同全球超自然聯盟簽訂了關於地球防禦體係的合作協議,雙方開始著手建設這一體係。
地球防禦體係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對太陽係外潛在威脅的防禦體係:通過在太陽係內各處設置觀察性站點、太空港對深空異常進行觀測,隨後派出一支或數支調查隊員或機動特遣隊隊員乘坐“遊隼計劃”下的超光速航天器對深空異常進行接觸,確認異常或外星文明是否對人類具有敵意,對於威脅性較低的目標,可以直接通過冥王星軌道外設置的奇術打擊裝置對目標直接打擊,對於奧爾特雲內部大威脅性目標,在監督者議會或108議會決議後,散布於奧爾特雲區域內的星艦將不惜一切代價阻止目標向太陽係推進。
在目標文明為銀河係內文明的情況下,一項基於scp-2047逆向工程技術將會啟用,這項技術由目前與人類文明友好往來的pycole種族提供,允許地球與設定好的星係中的行星進行瞬時位置交換,以地球之外所有的地外站點為代價保住地球文明。在目標文明為銀河係外文明的情況下,必要時scp-2070將會啟動,改變銀河係在宇宙中的位置,導致宇宙重構,以犧牲人類天文學為代價避免世界末日的降臨。
第二部分,即應對太陽係內或以存在於太陽係內的異常以及外星文明的防禦措施:scp基金會與全球超自然聯盟在太陽係內部設有一定規模的設施,除了用於收容、無效化異常外,它們隨時可以對進入太陽係內的外星文明進行打擊,雖說如此,但這些設施的數量遠遠不夠,就目前的國際形勢而言,基金會忙於處理各大戰區的展示,對地外設施的建設活動開始放緩,目前負責地外設施建設活動的主要為建立在月球表麵的area-32、area-62、area-64等設施,由於“密涅瓦”發射計劃日益減少,設施間補給線越來越長,基金會陷入了航天後勤工作難以展開的窘境中,不得不依靠全球超自然聯盟才能勉強建立起第二道防線,因此第二道防線雙方均傾向於毀滅已經進入太陽係內部的異常。至於本已存在於太陽係內一段時間且已確認其對地球文明具有高度敵意,意圖摧毀人類的異常,就比如下文將會提到的scp-2399,基金會也傾向於將其無效化,再根據情況解明其攜帶的異常科技,化為己有,以此鞏固草草建成的第二道防線。
近幾年來,為了未來的太空戰爭乃至星際戰爭,雙方在二十一世紀初便開始致力於組建太空軍隊,但也僅僅是針對類地行星區域內的防禦,能力極為有限,長遠看來,想要組建一支有效防衛太陽係內異常以及外星文明的軍事力量需要舉全球之力,顯然目前的國際形勢不利於國家間的團結合作,因此基金會對人類於外星文明這場非對稱對抗的戰爭傾向於盡量逃避,不直接與其對抗;全球超自然聯盟則希望能通過使用足夠強大的異常武器直接與外星文明進行對抗。
第三道防線,即地球本身,根據基金會建立的這一個多世紀的收容數據來分析,人類文明似乎無時不刻處於即將毀滅的地步,日益增長的scp項目隻會讓scp基金會的收容工作越來越困難,若keter級收容物仍以2042年初的速率增長的話,很快基金會將沒有足夠的運營能力收容如此多的高危項目,因此對scp項目的收容工作需要被區別對待,嚐試無效化高危異常,減輕基金會的負擔。對於已經降臨地球並開始對人類的滅絕、奴役計劃的外星文明,基金會和全球超自然聯盟將同其他有意擊退外星文明的國家、組織進行抵抗,scp-2000、scp“團結號”將成為最後措施,地外設施將保留人類文明的火種。
就目前情況而言,基金會對地球防禦體係的建設持悲觀態度,在人類與其他外星文明的戰爭為可避免的前提下,基金會致力與與外星文明進行溝通交流,並嚐試分析外星文明試圖摧毀人類文明的原因,但這不代表基金會會因此屈服,基金會手中仍有隱藏著的底牌。
基金會和goc對“故障中的毀滅者”的無效化計劃
scp-2399是一組位於木星大氣層內的複雜機械結構,據推測為來自距離太陽係約三百光萬年的“三角座”星係的大型飛船,且已確認其對地球具有高度敵意,三角座星係與地球科技相差甚遠,目前幾乎無任何有效手段能夠徹底摧毀scp-2399,由於近幾年的太空活動日益頻繁,小行星帶外成為主要的墾荒地帶,為了防止引起公眾恐慌,並解決長期運行scp-2399收容程序的高開支問題,基金會決定無效化scp-2399,並同全球超自然聯盟討論無效化對策。
針對scp-2399的收容措施起草於1974年,其方案大致為向木星發射一定數量的電磁幹擾衛星,從而屏蔽scp-2399向其母星返迴的信號,由於scp-2399被木星引力捕獲無法掙脫,此方案便成了最合理的收容方案,該方案於1981年正式執行,電磁幹擾衛星於1985年7月全部就位,正式投入收容工作。在“邊觀察、邊收容”約兩年,scp-2399的更多異常性質和功能被發現,其具有無限能量供應,電磁護盾,物質分解武器,自我修複的功能,scp-2399會釋放類似無人機的機械結構進行巡航,它們會自動修複船體、揀拾scp-2399的碎片甚至破壞位於木星軌道上的電磁幹擾衛星,因此用於收容措施的衛星需要每隔幾年甚至幾個月進行替換,基金會意識到該收容方案無法長時間收容scp-2399,船體的完全修複隻是時間問題。為了消除scp-2399帶來的隱患,基金會發起了退伍兵協議,協議的內容相當簡單粗暴,大致是聯合45個國家的核彈製作出一顆也許能夠對scp-2399造成傷害的emp武器,將它運送到大紅斑中,在scp-2399的附近引爆,進行一次碰運氣的嚐試。這顆emp炸彈於2014年年末運輸到小行星帶附近,由於日冕物質拋射事件的影響,計劃延誤了一段時間,最後炸彈於2015年引爆,正如預料的那樣,scp-2399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修複過程暫時終止。
近幾年,隨著基金會的電磁幹擾手段的升級,scp-2399的收容措施得到進一步增強,基金會也同goc在木星大紅斑以及scp-2399附近設置了多處掩蓋設施和驅逐衛星,防止民用飛行器觀測scp-2399,負責執行無效化scp-2399任務的地方便位於其中一處掩蓋設施——位於木星環中的“格韋爾”多用途空間站,這裏長期駐紮著基金會和goc的宇航員以及科研人員,是基金會在外太陽係的重要科研基地,該太空站與大紅斑同步運動,目的是為了觀察scp-2399發射反物質的情況,同時監聽其發出的信號。
無效化scp-2399的第一步:仍是製造一顆和二三十年前那樣當量的emp炸彈,但這次的目標不是船體本身,而是在scp-2399附近巡邏的八爪型機器人,emp炸彈能讓這些機器人停止工作一段時間,且受到emp影響後,scp-2399也會停止自檢,此時,由基金會和goc的一支約20名宇航員組成的先遣部隊將會從一處設在木星大氣層附近的牽引型飛船向scp-2399前進。
第二步:當先遣部隊到達scp-2399附近時,嚐試將牽引飛船安置於scp-2399上方,該過程中先遣隊員不能使用無線電交流,他們需要將牽引飛船固定在scp-2399上,隨後先遣隊員通過牽引飛船上的逃生艙撤離。
最後一步:啟動牽引飛船,將scp-2399推向木星深處,隨後啟動位於木星軌道附近的電磁幹擾衛星,即使不能摧毀scp-2399,也能夠摧毀其用於自我修複的八爪無人機,在確認scp-2399不再向外發出信號時,準備好的“誘餌”無人機將被安置於scp-2399原來的位置,發射已經過經過解密的地球坐標的電磁信號,向三角座星係指示目標星球已摧毀。
不過該方案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便是牽引飛船的推進器,目前基金會使用的牽引飛船的推進方式多為朗氏空間扭曲引擎-固體燃料推進,前者可能會破壞現實結構,後者幾乎無法推動scp-2399,因此基金會需要一套合適的推進方案,核動力引擎也許是一套可行的方案,但目前可控型核聚變的研究目前隻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尚不能牽引scp-2399這樣巨大的物體,因此基金會需要時間研究出一套適合該方案的推進器。
另一個嚴峻的問題是,scp-2399雖然使用電磁波進行通訊,但是其母星位於地球三百萬光年外,而電磁波的傳到那裏再迴來就需要六百萬年!已知監聽站可以監聽到向三角座星係發射的電磁波,那麽據推測太陽係內也許有一處或多處由scp-2399設置時空異常結構,scp-2399便可以通過向這些結構向他們的母星係進行通訊,如果要設置誘餌,便需要找到這些異常時空結構的位置,這些結構可能相當微小,在太陽係中找到這樣一個空間異常無異於大海撈針。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位不懷好意的天外來客如同埋在前進路上的一顆炸彈。麵對“故障中的毀滅者”,我們必須孤注一擲,未來像scp-2399這樣的障礙隻會越來越多,而我們隻能靠自己。
“太空垃圾”,宇宙探索事業的隱性威脅
○ 潘長峻 茹科夫斯基(化名)
從人類步入太空時代至今,全球範圍內進行的發射活動共2.1萬餘次1,在這些發射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在地球軌道上產生太空垃圾,它們中的大部分會永遠漂浮在地球軌道上,威脅著地球軌道附近的衛星和太空站。
目前太空垃圾共有三大類:第一類為立體型太空垃圾,多為廢棄的火箭級、報廢衛星和其他體積較大的設備整體等,這類太空垃圾具有迴收價值,同時也很好處理,隻需要調整其軌道讓它們墜入地球大氣層中便可以銷毀這些大型太空垃圾,它們通常散亂地分布在軌道附近,也幾乎不會對人造衛星和空間站造成威脅。
第二類為碎片型太空垃圾,也是三類太空垃圾中威脅性最大的一種,通常由火箭爆炸後的殘骸、衛星殘骸、小型設備碎片等組成,以其數量多、速度快、破壞性強等眾多因素使得世界各國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找能夠處理這些小東西的方法。
麥哲倫號航天飛機預覽
據基金會天文學部和月麵站點的相關部門的統計,排除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射任務,目前地球周圍有約3.7萬噸太空垃圾,按往年全球發射任務的頻率推算,這個數據會以每年4~7%的速率增長,太空垃圾的數量和密度會持續增長,當其達到地球低軌道的“臨界值”時,這些太空垃圾會相互碰撞,從而產生更多碎片,這將會導致低軌道附近的太空站、衛星的摧毀,同時也會對地麵的發射任務造成重大隱患;人類第一起因太空垃圾導致的發射任務失敗事件是發生在2027年的“麥哲倫”號航天飛機事故,“麥哲倫”號在準備變軌進入預定軌道時遭遇了一場高速碎片流的撞擊,最後導致航天飛機推進器故障、表麵隔熱瓦損毀,4名宇航員丟失了性命;同樣基金會也發生過類似案例,就比如分別於2031年、2034年被太空垃圾撞毀的密涅瓦-22、密涅瓦31運輸火箭以及最嚴重的,發生在2037年的“太空隼”號超光速飛船事件。
目前有幾種方案來處理這些煩人的垃圾碎片,第一種是不對這些垃圾進行處理,通過一些手段將這些碎片型的太空垃圾推送上更高的軌道,從而減小太空垃圾的數量和密度;第二種是使用一種船頭為漏鬥形的牽引太空船,吸入這些碎屑進行重迴收,或者將這些吸入的碎屑“包裝”起來,直接丟入地球大氣層中;第三種是向低軌道發射特製衛星,這類衛星會向周為發生一種可以黏附這些碎屑的黏合劑,衛星通過把上塊的推力沿纜索張力的方向施加到立體太空垃圾上,可把整個黏合劑向正確的方向移動,獲得外的慣性衝動來簡化運動,使其墜入大氣層燃燒殆盡,scp基金會科技半月刊刊登過一起針對該方案的研究,scp-447-1可能會作為原料之一摻入黏合劑中,使其具有更高的粘合性。
第三類為現實異常型太空垃圾,主要來自scp基金會和goc的超光速飛船事故中。早期雙方對外太陽係的探索任務中常常依賴於朗氏空間扭曲引擎,而這台引擎因為其高故障性,常常導致一些不可預料的事件發生。上麵提到的“太空隼”事件便是標誌性事件之一,那次事故中朗氏空間扭曲引擎因為吸入了太空垃圾碎片爆炸,導致低軌道附近出現了半徑約17公裏的高休謨區域,進而導致那年基金會在地球軌道附近發現的異常事件、異常物品比往年要多1.5倍,這種情況較為嚴重,因此近幾年基金會太空相關部門正著手向低軌道發射搭載有斯克蘭頓現實穩定錨的衛星,從而修補這些破損的區域,一些發生在低軌道可能會引起公眾關注的異常事件將以太陽風暴、宇宙射線影響等緣故進行解釋。
從長遠來看,現有的技術也需要改良,為了減少太空垃圾的數量,世界各國開始積極使用可迴收的火箭推進器,並嚐試使用不易形成碎片的材料建造火箭和航天飛機,基金會也正著手研製新一代的超光速推進器,減小異常對太空空間的影響,總而言之,對“太空垃圾”,必須治標又治本,才能給予人類一個幹淨、安全的生存空間!
“韋衡”係統已初步完成海試
○ 聞人帆 基金會海軍部
近日,“遠溯”aic衍生係統“韋衡”在基金會海軍部所屬艦船“歸人”號上完成海試。測試結果顯示“韋衡”係統可以增加對應位置船體結構強化奇術符文40%的效果並將其維持9分33秒,同時可以關聯內部奇術維穩係統保持艦船被偵測性與整體強度的均衡,以避免高速行使時突然對符文進行強化使船體結構撕裂。
正在接受改造的“歸人”號,認知危害已過濾
“韋衡”係統由聞人帆博士及其團隊以“遠溯”係統為藍本開發,為適應艦載與個別地區的特殊海況,刪減了“遠溯”係統部分功能的同時大幅增強其適應性。“韋衡”係統位於艦體中部的前垂井中,後垂井則為“韋衡”與其他艦載奇術係統的備份。由部署於水線以下的特殊反應堆為其提供能源,同時該反應堆也為奇術維穩係統供能。在“歸人”號為搭載該係統而進行改造時增強了垂井周圍的水平裝甲與豎直主裝帶,同時於主裝與垂井外裹裝甲之間設置了延時間隔以使敵彈於間隔中引爆,減少對係統的傷害。同時“歸人”號上額外部署了裝備便攜式斯特拉頓現實穩定錨的損害管製小組與一支安保小隊用於對“韋衡”係統的維護,這兩支小隊與其餘奇術係統的損害管製小組於前後垂井之間的損管室隨時待命。
“韋衡”係統理論上可以學習目前基金會海軍部任何用於艦船增幅的奇術符文編寫方式,並通過實時改寫編輯艦載奇術符文的方式以大幅提升該類型符文的效果,該符文也會因能源不足而失去效果。由於目前奇術供能設施的限製,理論上隻能強化符文效果10分鍾左右。在強化結束後“韋衡”係統會自動將奇術符文編輯退迴為原符文,並維持原符文的效果。若持續為強化進行供能,則強化結束後即使“韋衡”係統將奇術符文編輯迴原符文,該符文的對應效果也會由於能源不足而失去效果,在後備能源啟動前基金會艦船將與普通軍艦無異。因此,合理使用該係統將成為海軍部艦長的必修課。
“韋衡”係統目前仍在完善中,在對符文進行強化過程中對應的奇術符文會劇烈發光同時釋放熱量,在目視距離上使艦船更加容易被發現。同時“韋衡”係統會對直接暴露於其下的人類產生影響,損管與安保小組在進入豎井時應佩戴認知危害過濾麵罩。而這樣的特性也讓該係統在安裝時更加困難。由於係統的體積過大,使“歸人”號的艦舯外凸而大幅影響其適航性,目前新式的動力係統增強符文正在開發中。同時“韋衡”係統在研發過程中的初始階段產生了初步意識,道德倫理委員會正密切關注此事,同時若發現“韋衡”係統出現異常,“遠溯”係統將立刻接入並對“韋衡”進行覆寫,覆寫協議將在道德倫理委員會認為“韋衡”係統恢複安全後解除。
“歸人”號同時也對動力係統增幅符文與對海偵測增幅符文進行了測試,由於此類奇術符文相比船體結構強化奇術符文更加複雜而大幅增加了“韋衡”係統的反應時間,目前新一輪的研究已經開始,主要方向是加快“韋衡”的響應速度並進一步完善安全協議,在論證與測試均結束後,海軍部所屬的軍艦將陸續搭載該係統,以進一步增強戰鬥能力與適應性。
“歸人”號作為海軍部測試各種新式裝備的驅逐艦,自入役以來,已經圓滿完成測試任務13次,推動了海軍部軍艦的更新迭代。在“韋衡”係統測試結束後,“歸人”號將迴到o5指揮部直屬艦隊的戰鬥序列,後續裝備的測試任務將由同屬於o5指揮部直屬艦隊的姊妹艦“千年觥”號2接替。
安德森的傑作,“白腿小隼”納米機器人
○ 黃磊 陳瑞 劉鄉龍
“白腿小隼”型納米機器人是安德森機器人公司基於“紅腿小隼”係列生命強化單元中使用的納米機器人改進而來的新產品,該產品在外形設計以及功用性方麵進行了優化,使其可以在更多領域中發揮作用。
“白腿小隼”醫療型納米機器人僅4nm大小,安裝有6支由碳原子組成的機械臂,形似蜘蛛,可以撕裂或修複細胞,也可以進行靶向送藥;主體由dna分子、微型芯片和極為複雜的微型結構組成,依靠生物能驅動,也可以通過微波為其供能,在主控計算機的輔助下,“白腿小隼”可以對原子逐個進行操作,修複損傷的dna,也可以通過自行解體直接修複已經斷裂的dna分子;同樣,它也能夠強化人體結構,輕易地修複人體損傷,甚至是腦部損傷,這些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機械臂連接到一起,組成一個微小的計算機陣列,它們也可以充當與人工智能與網絡的接口,“白腿小隼”將可以很好地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神經係統疾病。
電子顯微鏡下的“白腿小隼”集團
“白腿小隼”工業型機器人大小同醫療型相當,不過安裝有更多、結構強度更高的機械臂,使其能夠牽引相對原子質量更大的原子,主體中的dna被替換為耐熱、抗輻射的外殼,使其能夠在溫度為3500攝氏度、輻射劑量為850戈瑞的環境下正常工作。這些工業納米機器人也可以通過“納米車床”編織原子來製作納米材料,其本身也可以充當納米材料塗抹在材料表麵,廣泛運用於重工業、原子工業、航天航空工業,尤其是航空航天領域,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讓安德森機器人公司賺得盆滿缽滿,截至至2040年,安德森機器人公司增設約40家分公司,為世界各大航天公司提供技術服務,其中也包括基金會的前台組織。基金會將暫時與安德森機器人公司達成一致,進行技術上的合作。
基於“白腿小隼”工業型,基金會對其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將其投入軍工業生產中;對於傳統的武器裝備,“白腿小隼”能夠改善材料、工藝、控製係統、導彈製導係統、主要軍事設施運輸以及儲存方式,也可以作為第五代、第六代隱身戰鬥機蒙皮的紅外隱身塗層材料和雷達反射麵的塗層。
經過改進的“白腿小隼”本身即可作為武器,安德森機器人公司曾為mc&d研製一款基於“獵隼”係列仿生人的概念產品,該型號仿生人的人造血液中含有大量“白腿小隼”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皮膚直接接觸或納米針管直接穿刺使納米機器人進入目標人物體內,這些納米機器人由“獵隼”仿生人直接操控,可以攜帶致命病毒、細菌、化學藥劑進入目標體內殺死目標,也可以通過破壞目標dna結構、溶解皮膚、肌肉組織、搗毀神經係統等殘忍方式殺死目標。
2035年8月,由醫用納米機器人引起的數起非意外死亡事件造成公眾恐慌,醫療納米機器人行業遭到重大打擊。從2035年12月起,為了預防以納米機器人為作為武器而導致的恐怖襲擊事件,聯合國通過了《禁止納米機器人及基因打擊武器的發展、生產以及儲存相關武器的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hib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stockpiling of nanorobots and gic strike weapons),針對納米機器人的管控力度開始加強,即便如此,與納米武器相關的恐怖襲擊未見減少,目前除了找出這些用於恐怖襲擊的納米武器的主控單元並將其摧毀外,尚未有其他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對於這把雙刃劍,我們需要合理運用,結合各領域技術,使其能夠盡早進入大眾生活,造福人類。
“空天行動-2042”常態扞衛倡議聯盟聯合軍事演習
○ 陳莫 米女芽衣 基金會武裝部隊宣傳部
本報基金會武裝部隊宣傳部7月1日電 記者米女芽衣、二三站武裝部門主管陳莫、記者陳建軍報道:“空天行動-2042”常態扞衛倡議聯盟聯合軍事演習開幕式2日上午於公定阿瑟克拉克軌道——印度洋東海海域舉行。
盛夏之時,基金會海軍部隊同其盟友艦船聚集於格雷特海峽,整裝待發;而在距離他們公裏的上空,三個由scp基金會太空部隊和全球超自然聯盟空間部隊混編而成的近軌道作戰連於北京時間8時上午抵達位於印度洋上空的“進取號”和“遠視號”國際太空站,成功與地麵部隊取得聯係,隨時可以準備演習。
上午10時許,基金會武裝部隊中亞戰區司令員吉爾達·班內奇、基金會海軍部印度洋戰區總司令切維爾·奧伯特於基金會驅逐艦“地平線號”致辭,並宣布演習開始。班內奇在致辭中說到:“在當今這個時代,維護常態的穩定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此次演習不僅是對那些想要破壞常態穩定的個人、組織的強有力的警告,也彰顯著基金會官兵同盟友建設全球防衛戰略的決心。此次演習將演練新的“太空-天空-陸地-海洋”立體空間聯合作戰方法,我們堅信通過各聯盟參演官兵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完成任務,取得演習的成功。”
演習導演兼全球超自然聯盟中亞戰區參謀長朱振逸在致辭中表示:“此次演習重點為實踐‘空天一體化’戰略思路,證明太空在未來戰場上的重要性以及驗證太空作戰的可行性,此次演習將考驗太空部隊與空軍、地麵部隊的聯合作戰能力以及各方新式裝備的作戰能力。”
此次“空天行動-2042”聯合軍事演習的主題為“常態扞衛倡議聯盟在威脅性異常突破收容、大型異常恐怖組織臨近印度洋附近區域時,各聯盟成員籌備並實施反恐、重收容行動。”具體劃分為兩個階段:7月2日至3日為戰役籌劃階段,7月4日至5日為戰役實施階段。
4日淩晨4時,隨著“地平線號”發布指令,實彈演習正式開始,聯盟航母戰鬥群與孟加拉灣駛向安達曼海,艦載機編隊飛向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對島嶼上設置的目標標靶進行打擊,攻擊盤旋於島嶼上的su-30靶機,隨後,位於克拉克軌道上的太空部隊對島嶼附近進行監視。在獲取火力優勢與信息優勢,海軍陸戰隊登陸目標島嶼,對島上恐怖分子設施肅清,步戰車和步兵在布滿模擬雷區的島嶼上協同攻擊,排雷,為大部隊除障。
4日12時,模擬高休謨指數異常被設置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各處,太空部隊在以最快的速度通過計數器探測到這些異常後,搭載著sra裝置的agm-191“朗基努斯”長距離製導導彈的高速戰鬥轟炸機立即升空,此前登錄於島嶼上的收容專家和反應部隊也隨指示前往目標處,在抑製目標現實扭曲能力後,於下午17時將模擬異常重收容。
5日上午7時,既定任務全部完成,scp基金會同全球超自然聯盟展開特殊主題演習,上午9時據導演部設置後,主題設為“全球超自然聯盟在基金會為敵對目標的情況下進行的進攻性軍事行動。”正午12時,基金會太空部隊與全球超自然聯盟太空部隊於太空軌道交戰,爭奪被設置為熱點區域的“遠視號”國際太空站,數個標靶衛星被設置於“遠視號”附近,充當間諜衛星和通訊衛星。
13時,全球超自然聯盟太空部隊攻奪基金會太空站的行動陷入僵持狀態、間諜衛星被擊落的情況下,全球超自然聯盟海空軍立即向基金會模擬司令部所在的十度海峽發起全麵進攻,雙方“傷亡慘重”。
15時,在全球超自然聯盟海軍部隊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所有艦載機掛彈出動直擊已經失去大部分對空力量的模擬基金會司令部;最終以基金會太空部隊重新奪迴“遠視號”國際太空站並模擬發射天對地高能投射武器告終,演習最終以雙方的平局落幕。“空天行動2042”常態扞衛倡議聯盟聯合演練圓滿結束。
演習閉幕式上,演習基金會方導演查萊恩致辭說道:“經過此次演習與goc等各方部隊的切磋,能夠給予各部隊尤其是太空部隊一次相當寶貴的作戰經驗,為之後的太空作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於未來太空戰爭,“星球大戰”離我們還遠嗎?
說起太空戰爭,也許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那些科幻小說、電影故事中的情節:士兵駕駛著發射激光的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遨遊,與敵人在隕石間纏鬥的浪漫故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空戰爭早已打響,也許並沒有想象的那樣浪漫。
冷戰初期,美蘇雙方就想方設法搶先開拓太空這第四戰場,研究太空武器,基金會也打算深入太空,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隨著空間軍事化的急速發展,未來戰爭發展至外太空已是必然結果,從空間上來看,在外太空可以高效地獲取各種信息,在軌道上保持長期作戰能力,也可以通過在衛星上部署武器,對敵人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天對地的支援型太空戰爭是那時的主流,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為1990年8月2日的海灣戰爭,共有70多顆用於各種用途的人造衛星投入戰爭,協助海陸空部隊聯合進攻。
除了提供情報外,一些衛星可以對地麵施行打擊:goc太空部隊曾於1998年發射了一顆試驗用“木錐-x”對地武器,起初用於對付高威脅性、容易突破收容的scp項目,以及基金會的機密設施,而後因為維護成本高、目標明顯、沒有戰略價值等因素於2021年進行拆除工作,被推入大氣層銷毀。此外基金會太空署(fsa)也在近地軌道設置設置功能類似的高能同步聯合投射裝置,可以從近地軌道向地麵發射洲際導彈、特製鎢合金長杆等直接殺傷地麵目標,用於打擊大型艦艇和重要設施。
基金會同世界各國主要采用的是天對地軟攻擊戰略。目前負責運行這些太空雷達、人造探測衛星的等重要設施幾乎全位於地球上,可以使用軟殺傷手段,比如電磁、輻射幹擾與反幹擾、電磁屏蔽和反屏蔽等攻擊手段,阻斷這些設施與通訊衛星之間的交流,讓對手致盲,從而奪得先機。
太空中的間諜衛星就如同無恥的偷窺者,為了對付偷窺者,有人曾提出在衛星軌道附近布設“太空地雷”,摧毀間諜衛星和電子幹擾衛星;也有提議發射一顆或數顆攜帶炸藥的衛星,通過調整軌道摧毀敵方的衛星偵察網;基金會也曾基於xf-33研製了具有對近地軌道衛星打擊能力的戰鬥機,該戰鬥機可搭載2枚asm-7“雲霄”空對天反輻射導彈,該武器於2042-“空天行動”聯合軍事演習中首次亮相,並擊毀了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兩顆標靶衛星。
基金會以及goc的多種陸基平台也具有地對天直接打擊能力,除已服役的gsbm-1\/-2等對天彈道導彈外,還具有未知數量的激光武器平台。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基金會便開始研製這類定向能武器,通過產生高度聚焦和精確定向的激光的裝置癱瘓衛星上的電子元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星球大戰計劃”,基金會得到了來自美國政府的一部分撥款,研製了一係列用於太空戰爭的多用途武器,長期的實驗和軍事演習證明了這些武器在未來戰場上的作用。
能夠長久運營的太空基地與航天飛船也許會成為未來戰爭的潮流,像太空港、月球設施這類基地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遍布人類的活動地區,為滿足各自的戰略需求,就不得不去對這些基地進行攻擊破壞,因此太空中的單兵裝備也是基金會技術部門研究的熱點之一,未來宇航員士兵的宇航服不僅得抗輻射,也要有足夠的防護去抵禦高速破片、子彈的攻擊,使用的武器需要發射膛速更高的子彈,或者使用便攜式的激光發射器,這樣便可以在相當遠的敵方直接攻擊敵方的基地。航天飛船上可搭載人員和武器,像海盜般劫掠並破壞敵方的基地,並且航天飛船不受重力、空氣阻力的影響,因此具有高機動性,也許未來中的太空戰爭會演變成形似海戰、空戰結合的作戰方式,這意味需要新的武器、新的雷達係統和新的指揮體係才能適應未來的太空戰爭——結合太空、電、磁一體化的太空戰爭。
天-空-地 協同打擊
基本參數
乘員數 1人
長度 25.5米
翼展 13.7米
高度 6.38米
機翼麵積 79.1平方米
空重 21~22噸
最大起飛重量 40~41噸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 尚未公開
最大作戰高度 約米
航程 3000公裏
作戰半徑 800公裏
翼載荷 尚未公開
推重比 約2.5
限製過載 -7.5\/+15.4g
動力係統
發動機 2 x ate-4000後燃器渦輪噴射發動機
推力 未公開
武器係統
外掛載點 共4個,可掛載空對空導彈,副油箱,電子戰或無人機控製站吊艙
機腹彈艙 可掛載6枚主動尋的導彈,或2枚長距離導彈
側置彈艙 可掛載2枚紅外格鬥導彈
激光器 1門500kw彈匣式激光器
xf-41“斑頭雁”是由基金會前台各航空公司、軍火商聯合研製的一款高空隱身戰鬥機,主要用於對高空高速目標與近軌道目標的打擊,目前裝備於基金會中亞、東亞戰區。首飛於2034年。
xf-41的前身為xf-33“灰麻雀”截擊機,在此基礎上改進了機翼布局、進氣結構和蒙皮材料,配備有功能更強大的數字電子設備,使其能夠在惡劣天氣下高效工作,目前以生產300餘架,並以相當出色的實戰成績證明了xf-41的價值。
相較於xf-33,xf-41安裝有新式的ate-4000後燃器渦輪噴射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使其發動機噴口能夠全向偏轉14±度,新式高強度材料使噴口壽命提升,有更高的機動性和掛載能力。
xf-41機身為半硬殼式結構,機體結構材料主要由16%的鋁合金材料、40%的鈦合金材料、27%的複合材料以及17%的其他材料構成,為了隱身性能,航空公司對整體鍛造工藝進行改良,使機體表麵的開口大幅度減少。
xf-41搭載的雷達為多功能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能夠在敵方未察覺的情況下瞄準安裝有雷達預警係統和和電子幹擾係統的敵機,飛行員座艙內的自動儀表設備包括1台大型液晶顯示器和輔助起飛著陸係統,艙內進行了精簡化設計,機體搭載的計算機可以輔助飛行員進行半主動導彈製導,雷達對抗以及電子戰對抗等,經xf-41的智能飛行姿態調整係統(ifaas)將實時記錄飛行員的狀態,調整飛行姿態並輔助飛行員駕駛。
作為具有超視距打擊能力的戰鬥機,為了容納長度更長、體積更大的導彈,機體進行了進一步加長,可掛載2枚asm-7“雲霄”空對天半主動反輻射導彈或6枚aim-211l主動尋的導彈,額外的兩個側掛載點可掛載2枚格鬥彈,此外xf-41還安裝有一門高能激光武器平台,在xf-41位於米的高空中時可以灼燒攻擊位於近軌道上的人造衛星,也可以攔截高速飛行的導彈,ifaas配和xf-41火控係統對目標進行瞄準,使機頭始終指向目標,從而對目標造成持續破壞。
xf-41試飛員“777”飛行中隊隊長劉程采訪(節選)
采訪人:23站宣傳部 米女芽衣
受訪者:“777”飛行中隊隊長 劉程
xf-41共進行過三次試飛,您能簡單談談這三次試飛的經曆和感受嗎?
哦,好的。我是2034年那會接到的xf-41初型號試飛任務,那個時候還叫xf-33大機體改裝什麽什麽方案。然後,大概是那年八月份,在接受了一個多月的操作培訓和模擬駕駛,十月初才開始正式試飛,試飛地在新加坡附近,天氣還不錯,在地勤檢查完畢後起飛測試開始。
駕駛艙空間很大,麵前有一塊很大的液晶顯示屏,觸屏的,功能很齊全,除了發動引擎外的一切操作基本可以通過這台顯示屏滿足,顯示屏下麵就是一堆儀表,然後是手動的武器保險什麽的,由於該機型還處在試驗階段,操縱杆使用的還是xf-33的老型號,握著還算舒服。
在首次試飛後我得出的結論是:xf-41相較於xf-33有著更高的速度、方便的襟翼係統和非常出色的爬升能力,駕駛艙視野良好,缺點則是繼承了xf-33的機動性,迴轉時間長,低空高速飛行時機體劇烈震顫等問題,機頭有點難下壓。失速和失速過載性能較為普通。
那麽在第一次試飛中xf-41原型機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點?
讓我眼前一亮的xf-41搭載的輔助起飛著陸係統,會根據地麵高度控製襟翼和起落架,飛機上搭載的計算機會根據跑道位置對機身的姿態進行調整好讓你平穩降落,不過,需要一台…兩台性能更好的引擎,在自動降落過程中我明顯感到需要手動調整航向,在加上機頭難下壓,第一次試飛的降落不是特別完美,感覺起落架幾乎都要折斷了。
第二次試飛是在次年六月份,xf-41換裝了新引擎和新的航電設備之後進行的,相較於前一個型號的xf-41,很明顯能感受到起飛距離縮短了,速度更快,機動性更高,長時間的超音速巡航似乎並沒有對機身造成什麽影響,在試飛結束前還進行了幾次實驗,分別測試在機體被導彈擊中導致左發、右發熄火時xf-41搭載的ifaas對機體姿態的處理能力,這個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當飛機失控時,這個係統將會接替駕駛員的控製,自動改出,即使在飛機失速自旋、飛行員失去意識時,它也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一係列操作自動改出。
關於這個ifaas係統,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35年的第三次試飛,那時xf-41差不多已經和現在一樣了,用上了隱身塗層和新式武器,那時我才知道這玩意是飛到高空中打擊衛星的,機腹艙前安裝有一門彈匣式激光束發射器,那次需要我飛往將近八萬英尺的高空進行射擊任務,在地麵觀察站和近地軌道間諜衛星的引導下,我通過觀瞄裝置鎖定目標,隨後ifaas係統結合光電、火控係統進行自動瞄準,機頭自動上抬並開火,整個過程幾乎脫離了我的控製,目標很快被摧毀。
相較於激光武器,您對xf-41可掛載的其他空對空武器有何看法?
對於空對空武器,2035年6月測試報告中展示了xf-41a2對4架靶機的命中和毀傷情況。在攻擊從軌道母機釋放的xf-38d裝甲靶機時, 在相對速度接近35馬赫的情況下,在20千米距離上以50%威力開火,命中貫穿了等效490毫米高質量rha的防護層,最終擊落靶機。當與相同靶機同向運動(靶機從上方2千米自後向前超過戰機)時則取得了更好的戰果。
同時也不難發現,asm-7導彈在攻擊高速再入靶機時相對激光武器有明顯劣勢。兩架xf-41a2在與目標以25馬赫相對速度相向運動時,在130千米距離分兩次發射了共計4枚asm-7b2\/t1導彈。命中情況是一發脫靶,一枚被靶機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提前誘爆,兩枚命中並摧毀靶機。但考慮到射程、成本和安全性,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空對天截擊平台仍有相當優勢。總而言之,xf-41在麵對高空高速目標以及近軌道目標有著明顯優勢。
半島局勢風雲突變 全麵戰爭一觸即發
○ 三澄光希 logic(化名) 基金會內衛總署
scp基金會jp分部及scp基金會內衛總署2042年7月16日電 自2035年的“第二次恆州事件”後,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不斷加劇。2040年,在朝鮮政府宣布將宣布獨立的汶山、金華及巨津三地收入版圖中後,韓國軍方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以奪迴失去的地區。但令世人大為吃驚的是,朝軍將大量地區拱手相讓進行遊擊作戰,使韓美聯軍在該區域的治安戰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得不多次增兵。兩年多來,雙方發動的多輪異常武器襲擊導致韓朝接壤地區過千人死亡,超過2萬人流離失所。3個月前,基金會名下的多個韓國分部站點遭到不明武裝人員襲擊,其中貯藏的各類異常遭到搶掠。為解決這一問題,內衛總署的多支小隊被部署至韓國-朝鮮一帶進行調查。除莫比烏斯-5小隊成功從前線撤迴外,其餘小隊不斷離奇的失蹤與陣亡。這使基金會開始從旗下的r.k.s雇傭兵團抽調部隊派往韓國、俄羅斯與日本的多個前線指揮基地,同時將異常應對戰艦“極光號”從北冰洋區域下調前往韓國。今日,伴隨著綠麻雀基金會再一次發動全球規模的恐怖襲擊,朝鮮部隊開始同時從前線發動反攻,以摧枯拉朽之勢突破了韓國的第一道防線,直逼首爾。首爾究竟會麵臨怎麽樣的命運,讓我們拭目以待。
r.k.s雇傭兵團正在向韓國部署,圖中為其先頭空降部隊
各大組織的動向
安德森機器人與基金會與全超聯簽署和平協定,為基金會在全球,尤其是韓國前線的站點與部隊提供安保與戰鬥機器人,補充韓國因人口超老齡化導致的人員不足。目前投入使用的主要為esc-117型機器人。這型機器人由小隊中指揮官外骨骼所附帶的aic進行操縱,必要時可以由操作員進行遠程調控。其主要裝備為一支使用.338彈藥的u101-mk7輕機槍與附帶在後背上的gsh-35 40毫米多用途榴彈發射器。
全超聯遠東分部在35年的事件後已開始向韓國派遣維和部隊,以保障必要資產與其職員的安全,並一再強調其中立立場。隨著戰爭烈度的升級,全超聯是否會全麵介入這場戰爭值得我們關注。
混沌分裂者的動向尤其值得注意,由於近年來我方與混沌分裂者的關係持續惡化與其情報工作保密的加強,我們尚未確定其在此次事件中的參與程度。但對此心知肚明的多位基金會武裝部隊與r.k.s雇傭兵團指揮官均表示,這件事背後一定有混沌分裂者的深入參與。
值得注意的異常武器
在這場地區的局部衝突中,交戰雙方都使用了從各類渠道獲得的超大量的異常武器以求對敵人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雙方的戰爭機器都已麵目全非:在山脊線上,前一秒荒蕪的山地突然長出成片密林;特種機降部隊帶著各類武器將敵人化成碎肉與粘液;導彈彈頭中裝載的不再是炸藥,而是欲肉感染物和武器化模因觸媒……
這場戰爭再一次塑造了我們對戰爭的認知,大量殺傷性異常武器的投入使得士兵的生命宛如落葉般凋謝。而大量“天賦異稟”者在戰場上的出現更進一步地左右著戰局的發展。與那些死在異常手中的士兵相比,被槍殺、被炮擊致死的人們無疑是幸運的。
莫比烏斯-5小隊由前哨站點site-ko-17撤迴
對此,基金會、全超聯及地平線倡議聯合多個國家,積極商討全球異常武器的全麵禁用與管理,並起草了《防止異常武器擴散條約(pwnt)》(paranormal weapon nonproliferation treaty),我們迫切地希望這一條約可以得到完全地簽署、監管與實施,減少人們在異常武器威壓下受到的苦難,也防止異常恐怖主義的滋生。
巴爾幹區域衝突仍在繼續
○ 米女芽衣 馬爾科維奇 scp基金會bcms分部及其宣傳部
scp基金會bcms分部前線記者馬爾科維奇2041年1月2日電,自1999年以來,巴爾幹半島緊張局勢在這四十多年來從未緩解,日益激烈。兩個多月來,多輪異常恐怖組織襲擊導致巴爾幹地區近千人死亡,巴爾幹半島地區各國基礎設置、軍事設施、高流量公眾地區、以及bcms分部基金會站點成為恐怖襲擊下的主要打擊目標,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將軍隊戰備狀態提升至最高等級,基金會bcms分部緊急調迴已退伍的基金會士兵,加強bcms分部各地區基金會站點的防禦。基金會en分部、ru分部等也開始向巴爾幹地區加強兵力部署,鎮壓恐怖勢力活動。
時至41年6月巴爾幹地區的地域衝突因政治原因演化為軍事衝突,6月6日,據基金會指揮部命令,先遣部隊從地中海向克羅地亞、波黑、黑山、阿爾巴尼亞進發,撤出最近的bcms分部的非戰鬥人員,並開始針對改地域存在的混沌分裂者等異常恐怖組織的軍事勢力進行特別軍事行動。6月21日,局勢因塞爾維亞與科索沃之間的軍事衝突進一步加劇,基金會地麵部隊行動受阻。
6月底,混沌分裂者戰鬥轟炸機編隊突襲基金會bcms分部設置於塞爾維亞武契特爾恩的臨時設施,該設施是為了臨時接納來自bcms分部各地區非武裝人員而設立的,據估計約300餘人死亡,近千人受傷,混沌分裂者對基金會設施的打擊持續數月之久。
7月,基金會指揮部在與各分部協商後,向巴爾幹地區增派3個防空旅,同時調用en、it、de分部站點的服務器用於使用電子指揮官,以減緩基金會多線作戰的壓力。11月巴爾幹以南地區的bcms分部成員基本全部撤離,其餘bcms戰鬥人員協同基金會武裝人員以及當地政府繼續鎮壓巴爾幹區域內的異常恐怖組織。
9月,bcms分部第一、第二航空團於巴爾幹半島中部與混沌分裂者空中勢力交戰,從塞爾維亞邊境突破,協同地麵部隊收複塞爾維亞境內的基金會設施,直至41年10月底,電子指揮官以協助基金會武裝部隊收複巴爾幹地區以南的絕大部分基金會設施。
41年底,巴爾幹地區國家衝突仍持續不斷,越來越多的平民流離失所,失去生命。為穩定區域局勢,地麵部隊暫時停止對巴爾幹以北區域的進一步攻勢。goc部隊進入巴爾幹半島穩定各國局勢,基金會武裝部隊暫時休整,期間混沌分裂者空中勢力多次進入基金會武裝部隊活動區域、補給線空域進行騷擾、轟炸活動,42年1月1日巴爾幹地區再增設一個防空旅,位於東歐的基金會航空團也被調遣至該區域搜索並摧毀混沌分裂者的空中力量。
42年年初,局勢再一次擴大,混沌分裂者勢力頻繁騷擾位於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地區的設施站點,試圖擴大基金會武裝部隊的戰線;同時,巴爾幹半島區域國家內的異常恐怖組織仍在暗潮湧動,恐怖襲擊日益頻繁,基金會bcms分部武裝人員開始維護治安,直至42年4月,巴爾幹地區國家在聯合國和全球超自然聯盟的共同提議下停火,在當地全球超自然聯盟部隊的協助下治理各國自身的異常恐怖襲擊。
基金會bcms分部武裝部隊司令部司令員斯托揚諾維奇在2042年6月23日對全球超自然聯盟108議會的致電中提出:“想要完全清理巴爾幹地區的異常恐怖襲擊,就必然要先處理巴爾幹地區國家之間的矛盾;同樣,這裏的基金會設施也需要特別保護,防止它們被炸毀或陷入敵人之手,我們得聯合起來加強巴爾幹地區的空中管製,不能讓混沌分裂者有可乘之機,不能讓四十多年前的悲劇重演。”
基金會指揮體係的中樞神經——fjwcs係統
scp基金會武裝部隊大部分戰區目前采用的指揮係統是fjwcs(基金會聯合作戰係統)係統,其結合基金會聯合戰爭係統、基金會聯合戰區級模擬係統、聯合衝突戰術仿真係統以及基金會電子戰體係(原為可擴展電子戰術係統)、可拓展防空係統等係統,通過建模技術,即時推演演算技術、具有學習性的作戰計算模型、包括基金會成立以來發生的所有戰爭的作戰數據庫等創造綜合運算仿真環境,方便各大戰區指揮官進行推演,從沙盤上取勝,進而在戰爭中取勝。
fjwcs支持海、陸、空、天3多軍種聯合作戰推演,能夠模擬基金會同一個或多個假想敵進行多方互動對抗,2004年實現了web功能,2016年同美國國防部的jtls采用了相同的多級全球格柵地形係統,全麵實現對地麵部隊於空中部隊的指令任務,2017年全麵結合信息係統,增添了對導彈作戰、核戰爭、化學作戰、特種部隊作戰、電子戰等情景模擬,該係統可用於模擬應急計劃和聯合戰略分析、評估以及製定,指揮官通過兵力部署、兵力武器配置以及作戰單元結構等,判斷作戰情況以進行行動。此係統於基金會指揮係統上的運用對2020年後幾場基金會介入的軍事事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fjwcs係統還有一套jws子係統,是一套用於進行聯合作戰分析的模擬係統。其能夠模擬真實戰場中c4isr係統功能、戰區後勤以及戰役作戰的係統。c4kisr,既c4:指揮、控製、通訊、計算機,k:殺傷,i:情報,s:電子監視,r:偵察,是現代自動化指揮係統的總稱,也是現代軍事指揮體係的神經中樞。結合c4isr係統,在具有戰爭戰役模擬推演的同時,亦可以投入實戰。2025年,在對fjwcs進行進一步升級後,“電子指揮官”漸漸登上舞台,起初“電子指揮官”是在模擬戰場上與真人指揮官進行訓練型切磋的對手,隻會按著預定算法進行推演,隨著基金會aic技術的進步,“電子指揮官”開始作為電子軍事模擬演習的對手與真人指揮官交戰。“電子指揮官”能過通過fjwcs係統中的仿真時間、仿真布長、天氣係統、戰場態勢等進行分析,並布置行動,在不需要接收真人指揮官的推演信息下,“電子指揮官”會對真人指揮官未來可能做出的調遣進行計算,並得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如果“電子指揮官”能得到越多越詳細的信息,那麽它就能夠與真人指揮官不相上下。
電子指揮官對於對於兵力兵器狀態等信息的采集至關重要,與作戰行動的調遣直接相關,有包括機動、展開、攻擊、防禦、偵察、被偵察、隱蔽、通訊、幹擾、被幹擾、裝備毀傷情況等等類型,部分比如幹擾與毀傷可以不同程度分類4。也要根據單位是否能繼續作戰而判定,比如雷達站被反輻射導彈擊毀,狀態由變為完全損傷,在附近沒有雷達工兵的情況下,該雷達戰不能再投入使用,電子指揮官會選擇不再繼續使用該雷達站或嚐試調遣雷達工兵前去修理。
“電子指揮官”首次運用於實戰便是在不久前的巴爾幹半島衝突,在基金會武裝部隊指揮力量缺乏的情況下,基金會指揮部決定通過調用附近分部服務器來支持“電子指揮官”的分析運算,並通過天基偵察、空中偵察等方式獲取信息,上傳給位於基金會指揮部的電子指揮官,隨後電子指揮官通過分析基金會武裝部隊麵前狀況開始發布命令進行行動,數個月的特別軍事行動的戰果證明了電子指揮官在未來戰場上的可行性,預計未來數月,巴爾幹半島的絕大部分軍事行動將由基金會電子指揮官調遣。
電子指揮官的電子戰專業行動模型
“電子指揮官”對於電子戰專業行動,在裁決數據表十分複雜或數據量十分巨大,設計與構建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采用基金會電子戰體係中的預設模型和公式進行計算。按目標、作戰行動分類,電子戰模型分為以下7大類。
(1)雷達偵察作用距離計算5
利用該雷達偵察作用距離計算公式,可模擬雷達設備對超高空、高空、中空、低空、掠地掠海等高度,大、中、小、微等不同體積的目標的偵察距離。
計最大偵察距離為rmax,經驗公式如下:
(1)
r4max=prg2rλ2δmnlrxlrrμ(4π)3(pr\/n)(kt0brfn)
對於地麵、機載、艦載、天基雷達探測範圍的目標,能在該雷達設施平台的偵察基礎數據表中根據數據模型、雷達與目標間從偵察概率,通過與隨機數生成器生成的數進行對比,裁定結果。
(2)雷達對抗偵察作用距離計算
雷達對抗偵察機對雷達的最大偵察距離滿足以下經驗公式:
(2)
r2rmax=prgtrgrtλ2(4π)3prminl
(3)支援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
在遠程支援幹擾的情況下,雷達目標有效探測距離r滿足以下公式:
(3)
prjspr=pjpr?gjgr?brbj?r4r2j?ljlrx?4πδ?pamn?ls
在其他條件下,如有源壓製性幹擾條件下,雷達一次掃描發現目標有概率公式模型,在此不再一一展示。
(4)自衛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
與支援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公式模型基本相同,自衛式雷達為主瓣幹擾,因此在計算幹擾功率時,無需對雷達天線的平均副瓣電平ls進行修正。
(5)通訊最大距離計算
最大通訊距離rmax滿足以下經驗公式:
(4)
rmax=λ4π(ptgtqrtpr.min)1\/2
通過該數學公式模型,可計算通訊設備最遠的無線電通訊距離。
(6)通訊幹擾效能計算
通訊幹擾壓製係數kj滿足以下經驗公式:6
(5)
kj(e)=prjprδiiipe=e=pjgjrgrjyjbrjlcrpcgcrgrcljr
(7)雷達無源幹擾效能計算
發射箔條為一種有效的無源幹擾手段。當電磁波通過散射的箔條時,在箔條間的散射可以衰減電磁波,從而幹擾雷達,可通過箔條對電磁波的衰減作用計算從而對幹擾效能進行計算。
設無幹擾時雷達作用距離為r0,在無源幹擾時,雷達作用距離r滿足以下公式。
(6)
r\/r0=(p\/p0)1\/4=exp(?0.085λ2?nˉˉˉ?x)
電子指揮官與可拓展防空係統
可拓展防空係統也為電子指揮官在戰場上進行電子戰模擬的一部分,該係統最初用於給航空團、防空團等部隊進行模擬實戰訓練,三十年來進行了多次更新換代,以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
該係統改進於美軍廣義防空仿真係統(eadsim)、俄羅斯聯邦防空模擬係統(rasim)。可模擬導彈戰、防空戰、空戰、太空領域作戰等作戰情景,可以進行多陣營模擬對抗,scp基金會與全球超自然聯盟時常通過該係統進行聯合線上演習,將對方立為各自的假想敵,在模擬戰爭中相互學習,從模擬戰爭中汲取經驗,並使用雙方作戰數據進一步完善模擬係統。
該係統基於c4kisr係統,構建了該防空係統所需的一係列除陸戰以外的仿真模型,根據該模型可以對c4kisr係統下的作戰效能、作戰力量任務分析、作戰方案、作戰網絡化體係等進行分析,使用仿真時間、天氣、隨機事件等因素對戰場進行演算。
如圖,此為可拓展防空係統模擬出的作戰情景,同心圓中央為一架f-16戰鬥機,其掛載有aim-9紅外製導空空導彈、aim-7d“麻雀”半主動連續波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籃圈為aim-7d的有效殺傷直徑,約24千米、紅圈為aim-9的有效殺傷直徑,約6~8千米,綠線為f-16的飛行軌跡。
當然,在真實的模擬係統情景推演時,這些裝備的詳細數據、方位、高度等信息,在另外的模擬器加持下,係統可以做到三維模擬戰爭情景,以模擬更加詳細的作戰情景。
此時兩架未知機型敵機在f-16的前方,雷達已探測到敵機,兩架敵機被友方係統判斷為bandit,可以直接交戰,一架敵機正朝f-16飛去,而另一架朝相對與地圖右方飛去,在一般作戰情景下,當被判斷為bandit的敵機進入f-16所攜帶的最遠射程的武器的殺傷範圍內,f-16立即開火,擊落敵機。
讓我們轉換一下陣營,假定係統模擬的敵機為mig-29,僅掛載一枚r60,由於沒有有效的攻擊手段,在反雷達發出鎖定警告時,飛行員選擇規避導彈,向與導彈來襲方向垂直的範圍飛行,邊拋射箔條邊做迴避機動,導彈製導受到無源幹擾。mig-29躲開aim-7的攻擊。
此外我們添設一個情景,將剛剛向地圖右方飛去的未知機型設定為su-39對地攻擊機,現在飛行員收到情報,某地某處有敵人的一做雷達設施,正是這座雷達設施導致兩機動向被發現。現設su-39目前所處的坐標為靶眼(bulleye),在靶眼315方位,以su-39下方地麵為參考10公裏處發現敵方雷達站,在截獲雷達站發出的雷達波後,su-39立即向目標發射一枚製導導彈。
此時位於靶眼30方位,8公裏方向出現了敵人的防空團,在雷達站的協助下,防空團確定了敵機位置,發射防空導彈。
很好,現在我們邊模擬了這麽一場簡單的遭遇戰,電子指揮官便是通過戰場即時情景模擬來創造這樣一個虛擬戰場,通過上述提到的各類係統對真實戰場進行推演,並推演出利益最大的方案,然後指揮官對前線部隊進行調遣,巴爾幹半島一戰後,基金會便開始重視“電子指揮官”的建設工作,未來,電子指揮官將會成為基金會指揮體係中的重要存在。
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的天空扞衛者
○ 阿列克謝(化名) 愛慕織姬 (化名)卡爾雷澤 基金會聯絡處以及宣傳部
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為第二勘察加半島附近一處異常空間中的城市,這裏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這麽一座麵積約47萬平方公裏的行政區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武裝力量。在91年與俄羅斯聯邦的邊界衝突中,麵對使用複製奇術裝置進入白令斯克的俄羅斯空天軍,白令斯克行政區政府緊急成立一支航空團,這些航空團主要由經驗豐富的前蘇聯戰鬥機飛行員、民航飛行員、預備役宇航員等人員組成,他們駕駛著為數不多的戰鬥機與敵人交戰,成功地擊退了空天軍的進攻行動。91年一戰後,行政區政府意識到了空軍建設的重要性,於是將原先的一支航空團擴編為三支,三支航空團分別以前蘇聯三個設計局的名稱命名,以此表現白令斯克人民對航空事業工作者們最崇高的敬意。
其實早在航空團成立之初便被稱作“蘇霍伊”航空團,原因是因為91年戰爭中白令斯克擁有的戰鬥機型號幾乎全為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su-27戰鬥機,此外還有少量的mig-29甚至mig-21投入參與了91年衝突事件。在三支航空團建成時,作戰能力最為出色的便是3011部隊-蘇霍伊航空團。
3011部隊在戰後仍主要使用su-27戰鬥機,在2000年後,白令斯克航空蘇霍伊設計局便開始陸陸續續基於俄羅斯空天軍所有的蘇霍伊機型進行改進,裝備於3011部隊,su-30e截擊機(電子作戰型)、su-34a戰鬥轟炸機作為主力逐漸替換su-27戰鬥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白令斯克航空設計總局為適應未來的航空作戰,開始建設空軍現代化體係,為抓緊時間設計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白令斯克航空蘇霍伊設計局根據已有的t-50設計方案為3011設計隱身戰鬥機,2009年試飛成功,此後又進行了多次改進和飛行試驗,該型號隱身戰鬥機最終於2025年實現生產,編號為su-57s隱身戰鬥機,相較於俄羅斯空天軍裝備的su-57機型,su-57s因為生產工藝的改進以及新材料的運用使其具有更強的隱身性能。
另外,在2010年白令斯克蘇霍伊設計局接受了su-47機型項目的後續改進工作,設計方案最初名為t-40,在該型號機體的設計中工程師投入了強度更高的新型複合材料,保留原有的前掠翼布局,新材料的運用可以使機翼在承受巨大扭力的同時,也能使機翼保持最小的形變。2030年的白令斯克航展上,試飛完成的t-40正式亮相,並同7架su-30e編隊飛行,2033年,經該進的t-40機型被重新編號為su-47s,裝備於3011部隊。
3021部隊,又名米高揚航空團。在部隊成立之初,米高揚航空團與蘇霍伊航空團裝備了同樣的su-27戰鬥機。2000年裝備於米高揚航空團的mig-29以及部分su-27被替換為mig-31a。2003年,為了響應空軍現代化建設方案,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開始進行對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的設計工作。
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於2004重啟對mig-1.44項目的研製工作,聯合白令斯克蘇霍伊、伊爾庫特、圖波列夫設計局聯合研製一款運用等離子隱身技術的隱身戰鬥機,項目研製持續了幾十年,設計在等離子隱身技術方麵上陷入了瓶頸。在此期間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以mig-1.44試驗方案的改進型翼身一體機體,結合前蘇聯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為yak-141設計的r-79型推力矢量升力\/巡航渦扇發動機研製出了t-44試驗機,該機型於2025年正式裝備於3021部隊,正式編號為mig-141,以此紀念因蘇聯解體而終止的yak-141計劃。
直至2035年,mig-1.44等離子隱身技術才實現突破,新研製的r-1.44型等離子發生器被安裝於mig-1.44試驗機上。該發生器可以通過在機體周圍形成等離子雲來避免電磁波探測,從而達到隱身目的。最終mig-1.44試驗機於2042年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正式列裝於3021部隊,編號正式更改為mig-144。
3031部隊,又名雅科夫列夫“圖拉”航空團。該航空團建立初衷與前兩支航空團不同,該航空團主要由前蘇聯試飛員、飛行教官和飛行學員組成,該航空團主要進行對試驗機型的試飛以及飛行員的培訓工作,上文提到的t-40、t-44、t-50以及mig-1.44等試驗機都是由3031部隊的試飛員進行試飛的。
近幾年來,雅科夫列夫航空團開始轉型,以適應未來空戰的作戰需求。2036年,雅科夫列夫航空團將一批由ai輔助的改進機型投入使用,一方麵這些機型可以充當教練機,輔助學員學習,另一方麵,該類機型可投入實戰,輔助飛行員進行索敵、戰場態勢分析、進攻決策等,做到了真正的“人機一體”。該類型飛行員ai的技術由白令斯克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提供,最初用於民航的自動駕駛,雖然該設計局已不再進行軍用飛機設計,但仍然為3031部隊提供了一係列可以用於戰鬥機上的飛行員輔助ai。
據相關報道稱,3031部隊還有一支能夠直接駕駛戰鬥機的aic中隊,通過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內的oГАc網絡連接,有著高效的作戰能力,被稱為“白令斯克幽靈”-0號中隊,它們能更快地對戰場態勢進行分析並做出判斷,還能夠承受人類無法承受的過載,使它們能做出誇張的機動,因此在近距離作戰中,這支部隊將成為敵人的噩夢。
基金會的軍用無人機平台
○ 汪琪瑞 許諾 米女芽衣 基金會武裝部隊宣傳部
無人機作戰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起初軍用無人機與偵察機的用途相似,即前往最危險的戰場,為前線指揮官搜尋任務目標、實時傳遞戰場圖像。在伊拉克戰爭中,rq-2型固定翼無人偵察機為美海軍陸戰隊提供的相當有效的偵察情報。這類偵察型無人機通常安裝有一套輕量化的、清晰的圖像傳感器,使指揮官能夠通過彩色電視獲取更清晰的圖像,配套的紅外夜視儀使無人機能夠在夜間執行偵察任務,從此開始,無人機開始漸漸步入現代戰爭,並成為現代信息化戰爭體係的一部分。比較典型的為1995年服役於美國空軍的mq-1型固定翼無人機,該型號的無人機集“偵察”與“打擊”於一體,可掛載兩枚agm-114“地獄火”空對地導彈前往戰場進行偵察,搜索並摧毀高價值目標,在打空導彈後,仍可以繼續在戰場上執行偵察任務。
2015年,基金會開始著手於建設一套適用於基金會武裝部隊的無人機作戰體係,並在之後的四五年後陸續批量采購了rq係列、ch係列、on係列無人機,在數次軍事演習的實踐後,scp基金會便開始著手於設計一套適用於未來戰場的無人機係統。2035年左右,幾套基金會自主研發的無人機平台陸續亮相,並在未來三年內逐漸裝備於各軍區基金會武裝部隊。
pe“義眼”係列無人機為基金會自主研製的第一批查打一體無人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pe-7,續航時間達64小時,最大巡航速度210千米每小時,配備了一套高精度光電係統和新型合成孔徑雷達,高靈敏度傳感器、高清攝像機、最新的激光指示測距裝置、電子對抗作戰裝置、運動目標指示器使其具有全天候偵察作戰能力,pe-7有效載荷約400千克,可掛載兩枚xagm-90型激光製導導彈。與pe-7配套的為地麵控製站平台,乘員由無人機飛行員、操作手、聯絡員組成,通過地麵控製站上的天線操控無人機的行動,地麵控製站中的控製台屏幕可以實時顯示pe-7輸出的圖像,控製站結合可拓展防空係統,無人機小隊可以進行實時戰場態勢分析,與地麵部隊協同作戰。
bn“刺刀”係列無人機為基金會研製的一款自殺式無人機平台,係列代表的無人機為bn-1“三棱刺”型自殺無人機。其設計型號xbn-1最初為“柳葉刀”自殺式無人機的仿製版本,相較於“柳葉刀”正式的bn-1進行了一係列改進。bn-1有更大的裝藥量和更長的巡航能力,傳感器和光電設備被安裝於戰鬥部前側,整個bn-1機體相當於一根安裝有動力裝置和機翼的發射筒,在製導末期,bn-1已經指向目標時,機體將發射攜帶的tv製導導彈,直接攻擊目標。bn-1無人機隻需要一名操縱員,通過一個便攜式操控平台對“三棱刺”進行操控,該無人機攜帶的導彈戰鬥部為串聯戰鬥部,在性能測試中擊穿了等效厚度10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在裝甲表麵安裝有反應裝甲的情況下,串聯戰鬥部仍能擊穿650毫米左右的均質鋼裝甲。
gfc“幽靈隼”係列無人機是基金會為實踐未來信息作戰體係研製的試驗機型,其平台參考了rq-170隱身無人機以及ch-100隱身無人機的設計,采用飛翼式氣動布局、機體上方進氣道設計,具有電子戰作戰能力,無人機內安裝有一台為gfc係列無人機專門設計的渦扇發動機,該無人機具有亞音速巡航能力,通常為集群作戰。在gfc係列無人機亞音速飛行時,雷達特征於基金會主力隱身戰鬥機舍施爾mk.3相似。gfc係列無人機會截獲並搜集火控雷達的信息,從而獲取敵方布防情報;同時該係列無人機也可以偽裝成基金會戰鬥機編隊,誤導敵防空部隊,使其位置暴露並協同其他部隊摧毀目標。
未來,蜂群無人機群也許會成為未來無人機作戰的趨勢,無人機將變得原來越小,設備越來越精密,笨重且容易成為敵優先攻擊目標的無人機控製站可能會演變成小型的遙控器,甚至可以使用aic對無人機蜂群進行指揮,對多個特定目標進行偵察打擊,目前基金會推出了psb-1\/-2“強擊蜂”操作係統——一台搭載著蜂群無人機作戰的aic裝置吊艙,在掛載於基金會空軍戰鬥機上時,可支持每名飛行員同時操控15~30台無人機,各無人機可以通過psb係統分配多種任務,也支持同時進行多次任務,目前該係統在基金會空軍內部隻進行了少量裝備,隨時可以投入作戰。
東南亞的無形黑手
○ 韋思宇 阮明治 scp基金會vn分部及其宣傳部
scp基金會vn分部及東南亞武裝部隊前線記者阮明治2042年2月4日電,自東南亞聯合體(sau)成立以來的十五年間,東南亞北部各地的混沌分裂者與綠麻雀基金會等組織發起的軍事活動在東南亞各國政府與基金會的聯合整治下日益衰減。從2025年“繡花針”專項打擊行動開始至今,東南亞各國開始逐漸重視對異常武器走私生意的處理工作,截至2042年3月,東南亞基金會武裝部隊及基金會相關部門於越南、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國家收繳異常武器物品313.7萬噸,異常人形武器3470餘個,異常動物武器餘隻,摧毀異常武器生產工廠141家,整治與異常武器黑色產業鏈相關企業300家。東南亞聯合體越方代表主席兼基金會vn分部代表阮文武在第十一屆常態扞衛倡議聯盟會議上致辭道:“東南亞人民與濫用異常武器和其背後的始作俑者的鬥爭仍未停歇,在接下來幾十年裏我們將會對這條黑色產業鏈繼續重拳出擊,防止其死灰複燃,東南亞各國需要各盡自己的義務,防止異常武器流向其他國家。”
據有關資料記載,東南亞地區的異常武器貿易最早可追溯至1961年至1989年間的兩次發生於越南的戰爭。1961年5月14日,美國政府派遣一支由100名特戰隊隊員以及20名神秘學、異常科學、模因學顧問秘密前往越南北部,試圖滲透至越南北部對北部主要的工業設施和高密度居住區進行破環。1965年6月,在美國軍隊正式對越南人民軍作戰之時,又投入2000名經過訓練的南越武裝份子進入越南北部,協助美軍在北越建立異常武器工廠,試圖從內部瓦解越南人民軍,截至1975年4月30日美軍完全撤離西貢時,共有約21座具有完整生產流程的異常武器製造工廠已建成.1976年,scp基金會vn分部接替了部分異常武器製造工廠,並改造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站點,由於當時基金會vn分部能力有限,部分工廠被政府、位於越南境內的goi以及不明身份的個人占有了剩餘的異常武器生產工廠,由此越南境內的異常武器走私規模開始擴大,1976年至1979年間,約有20萬噸各類性質的異常武器被運輸至東南亞各地。在1979年至1989年的老山輪戰中,越南人民軍曾向北部使用過現實扭曲武器以及模因武器,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基金會vn分部和基金分部開始聯合,對越南境內存在的異常武器生產鏈進行調查和打擊。
在將近二十多年的沉寂後,東南亞地帶的異常武器貿易因為混沌分裂者在此地的發展而卷土重來,2015年至2023年期間,在混沌分裂者的扶持下,東南亞各國開始成立對立於政府的武裝部隊,戰火很快席卷整個東南亞。與此同時混沌分裂者依靠著異常武器生產逐漸壯大自己的勢力,並通過東南亞向四麵八方各個國家存在的混沌分裂者勢力源源不斷提供該類武器,近至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遠至澳大利亞、北美洲國家和南美洲國家,世界各國開始陷入異常武器恐慌。
2023年7月5日,以越南北部六省組成的北部武裝力量發動七月攻勢,對越南人民軍發動進攻,越南首都河內被包圍,因北部武裝在河內包圍戰中使用了異常武器,基金會方麵向越南派出部分武裝力量和調查小隊,協助越分基金會調查異常武器的來處。
2024年4月初至2025年2月中旬,北部武裝已控製越南北部大部分區域,繞過首都河內直接推進至順化省附近,北部越南人民軍被包圍,隻得通過峴港市等港口接收內部越南人民軍的物資補給。基金會在越南的異常武器調查活動陷入窘境。3月底基金會武裝部隊正式從越南北部灣突擊,並協助位於順化省的越南人民軍向前推進,在6天的不斷進攻下,基金會機動部隊率先抵達河內,並擊退北部叛軍,協助越南人民軍收複河內,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又接連收複位於越南北部的6個大省,越南動蕩局勢基本平定。此期間基金會開展“繡花針”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位於東南亞各國境內可能存在的異常武器生產工廠和中轉設施。
2027年,東南亞聯合體成立,基金會武裝部隊在東南亞戰場上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大,並在這之後的十五年間致力於對東南亞境內異常恐怖組織的軍事打擊活動,同時基金會開始在印度洋地帶建設印度洋戰區海軍部,加強管製海上走私活動。並在周圍幾十個國家的主要運載港口中增設斯克蘭頓現實穩定錨和其配套的康德計數器,基金會前台組織成員也潛伏於海關人員中,預防著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事件。
東南亞獵豹——大車體方案199型
基本參數
戰鬥全重 59噸
單位功率 24kw\/t
車長(炮向前) 9.860m
車寬(帶裙甲) 3.700m
車高(帶天線) 2.911m
火線高 2.010m
車底前後距地高 0.540m\/0.490m
履帶寬 635mm
公路最大速度 82km\/h
越野最大速度 64km\/h
最大速度加速時間 8s
燃料量 約1200l
公路最大行程 約580km
潛渡深 約4.30m
攀垂直牆高 約1.2m
越壕寬 約3m
最小轉彎半徑 原地
電氣係統電壓 約24v
動力係統
型號 動力測試方案199型
類型 渦輪增壓中冷發動機
傳動裝置型號 傳動測試方案199型
類型 液力機械
轉向裝置類型 液力-液壓複合裝置\/無極變速器
裝甲以及武器係統
裝甲結構類型 間隙內填充複合裝甲
防護裝置 三防裝置\/自動滅火抑爆裝置
機槍 7.62毫米同軸機槍
自動武器站 7.62毫米轉輪機槍\/12.7毫米重機槍\/20毫米速射機炮\/40毫米榴彈發射器
主炮 大車體測試型125毫米滑膛炮
其他 2x8具煙幕彈發射器、2x24枚主動攔截炸藥
炮彈基數 40枚
彈種 fta-100型穿甲彈\/fta-137破甲彈\/fth-o型殺爆彈
炮塔驅動方式 電液驅動
火炮俯仰範圍 -11°\/+24°
火炮最大迴轉速度 53°\/s
車長超越控製 有
主動防護 “蜂巢”主動防禦係統:由自動光電幹擾係統、激光預警係統、防激光煙幕拋射係統、攔截係統等係統組成。
裝填機 半自動吊軌式裝填機
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是由基金會研製的第三代主戰坦克。2032年11月底,在統一了設計理念後,由基金會武裝部隊技術部門召開了關於新一代坦克的技術指標、戰術補充論證的會議,會議決定采用以豹2主戰坦克為原型的整體設計方案。2033年,經由o5議會正式批複,大車體199型方案正式啟動。在“穹頂”計劃中,該方案被列為重點武器研發項目。同年10月,基金會武裝部隊與801工廠訂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合同書。2034年初,801工廠產出首輛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樣車,並進行定型試驗。同年12月,經充分論證,基金會武裝部隊對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戰技指標由76項提至87項。2035年,614工廠推出7輛樣車。2035年7月,o5議會和基金會武裝部隊總裝備部招開“新一代坦克防護方案評審會”將大車體199型方案的防護指標由3級指標提升至4級指標。同年10月,大車體199型坦克在指定測試地點進行濕熱地區的適應性摸底試驗,完成20項實驗項目。12月,對大車體199型坦克進行可靠性試驗,潛渡實驗以及寒區摸底實驗。2036年,801廠開始樣車總裝工作。5月,大車體199型方案正式樣車進入指定濕熱區實驗,完成近50項實驗項目。經檢測,大車體199型坦克達成所有指標甚至在一些科技要求上超過了指標。在基金會武裝部隊的努力下,大車體199型坦克在7月正式投入使用。
裝甲方麵:199型坦克采用了焊接炮塔,其中炮塔和車體正麵的裝甲是由一種新型複合材料製成的新型複合裝甲,目前可公開資料顯示該材料質量輕、不易燃燒,對動能彈的阻攔性較好。其餘部分則使用以衰變鈾製作的高硬度複合裝甲。經測試,該車體具備核生化防護能力。為了保證成員更加安全,該車體安裝了泄壓艙裝置,可保證在彈藥艙被敵火命中的情況下,坦克內成員不會受到彈藥誘爆的威力的影響。
在火力上,大車體199型坦克采用了研仿中製zpt-98型滑膛炮的k745型50倍徑125mm滑膛炮。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破甲彈、殺爆彈和榴彈等彈藥。列裝了光學製導炮射導彈係統,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炮口還搭載炮口測曲裝置,自動修正射擊誤差,提升命中率。同時,該坦克允許搭載多用途自動武器站。可以通過圖像增強裝置和光學鎖定係協助車組進行索敵,分析等操作。此外,大車體199方案對坦克炮塔後方彈藥架進行了特殊自動化設計,炮塔中央增設一台可折疊於車體上方的半自動吊軌式裝彈機。在第一發彈藥進入備彈艙中央空槽且前一發彈殼已離開炮閂時,裝填手操控送彈杆將炮彈填裝,下一枚炮彈進入空槽等待裝填,從而在理論上有著比常規人工填彈機有著更快的裝填速度。
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火控係統主要由白光-熱成像觀瞄、激光測距三合一的上反穩像式瞄準鏡、火控計算機、控製盒、耳軸傾斜傳感器、炮塔水平角速度傳感器、橫風傳感器、炮控分係統組成。該係統以炮長瞄準線作為穩定的基準,火炮隨動於炮長瞄準線。上反穩像式火控係統是通過一個二自由度陀螺儀穩定瞄準鏡中的上反射棱鏡來實現炮長瞄準線的雙向穩定,車長擁有獨立於炮長瞄準器的全方位日夜觀測及瞄準器,車長和炮長可同時瞄準不同的目標,這套瞄導合一係統,可有效對5000米以內的目標自動跟蹤,自動瞄準和自動識別。車長和炮長的觀瞄鏡都獨立配備第三代製冷全焦平麵紅外熱成像儀,使199型坦克具備強大的夜戰能力。
“蜂巢”防禦係統是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特殊防護係統。不同於常規防禦係統,“蜂巢”防禦係統可以攔截反坦克身管武器、反坦克導彈、末段製導炮彈、破甲彈、以及速度小於1750m\/s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威脅。由aatf-1\/aat-2型攔截裝置、光電傳感器、火控計算機、自主式地麵導航係統、快速滅火係統、數字電子控製裝置組成。該裝置通過接收的武器信息與本地戰區作戰數據庫進行比對,從而了解敵方反坦克武器的類型、速度、來向並給出光電幹擾、煙幕幹擾、特製戰鬥部攔截等應對措施。車體前部和兩側安裝有aatf-1\/aat-2型攔截裝置,通過其特製攔截炸藥,可提前誘爆反坦克導彈、製導炮彈、破甲彈。
我們的下一步是?
今年一月底,負責大車體199方案設計的801工廠公開了一係列正在設計的車體方案,其中一台名為200方案的第四代主戰坦克最引人注目,該型坦克沿用了大車體199方案的車體,並增強了車體兩側以及正麵的防禦,此外便是801廠自主研發的無人自動炮塔,相比於199方案的炮塔,該炮塔安裝有一門試驗型105毫米火炮,炮塔後方的彈藥架被移除從而縮小炮塔麵積,取而代之的是一款轉盤式自動填彈機,彈盤、吊籃、發射藥儲存結構被安置於車體內部;裝填方麵200方案摒棄了傳統的“彈頭+藥筒”式填彈,而是直接使用點火器點燃液體發射藥推進穿甲彈從而將炮彈從炮管中發射出去,理論上省去了將彈頭和發射藥筒的組裝過程,從而縮短裝彈時間。
火力方麵尚不詳,但根據已公開的少量打靶數據來看,該型號105毫米口徑火炮穿透能力與k745型50倍徑125mm滑膛炮相當,且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防護方麵,車體兩側安裝有數塊防護能力出色的複合裝甲,這些裝甲的覆蓋麵積相較於199方案的裙甲也進一步擴大,同時車體正麵裝甲也進行了增厚,使其能夠抵禦穿深更高的穿甲彈,由於炮塔為無人結構,體積也比原來要小上不少,據推測200方案上會搭載體積更小、攔截效果更為明顯的奇術主動防禦裝置。
車體內乘員布局方麵,200方案會采用較緊湊的車體內三乘員布局,車體前部左側為駕駛員、右側為炮手,靠近炮台彈盤旁的乘員位為車長。之所以采用三乘員製是因為在真實戰場情況下,在光電係統無法正確索敵、戰場事態感知係統不一定起作用的情況下,雙乘員車組中的炮手將不可避免地同時進行分析戰場情況、索敵、開火等多個流程,從而大大降低車組戰鬥能力,這也反應了現代以及未來戰爭中一個十分令人無奈的事實:大部分情況下,你不能過度依賴於那些輔助你進行戰鬥的高科技。
第四代無人炮塔主戰坦克並不是最終追求,801廠曾考慮將戰鬥用aic投入新無人炮塔車體從而取代炮手和車長的位置,從而實現像機甲那樣的“單兵”坦克,經過模擬作戰演練後證明該技術仍需要長時間改進才能夠達到作戰需求,但也足夠證明將aic技術投入實際作戰是可行的,對於人類車組乘員,aic車組乘員具有更高的觀察力、分析力以及反應力,但它們對戰場複雜環境的感知不足,但在未來,如果能讓具有高效學習能力aic在實戰中曆練自己,它們便有可能取代人類乘員操控坦克,成為戰場上最具威脅的存在。
二三站航天航空軍事年刊,致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