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異化的·2
從農村迴來時,嚴慶宏告訴我和吳乾龍,盡管他為了“毛豆詩”受到嚴厲批評,但他對人民公社的看法不僅仍然不變,反而更加堅定了:“公社沒什麽優越性!”
吳乾龍外號“秀才”,為人老成持重,年齡比我和嚴慶宏大2歲。他立即關照嚴慶宏“迪種閑話外頭勿要瞎講”,並吩咐我千萬不要傳出去,包括那些和我親近的同學。從那時起我開始明白:真話是不能隨便講的,聽真話的人是有義務“保密”的。既然真話不能“瞎講”,假話必定大行其道。
嚴慶宏數學特好,剛領到的代數、立體幾何教材,他沒過一星期全翻過了,書上的習題也做過一半了。我和他都是橫浜橋虹口區圖書館的常客,不過我倆借閱的書類別不同。正當我讀《紅樓夢》讀得心癡神迷之時,嚴慶宏看數學參考書也看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我抬起頭來,瞧見嚴慶宏捧著書在發笑。難道他今天借了什麽幽默故事如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我走到他身旁將他的讀物一翻——《數學通報》!《數學通報》對中學生而言是一份很深的數學雜誌,裏頭甚至有中學生沒學過的高等數學內容,嚴慶宏竟然會看得如此開心。
嚴慶宏毫無疑問是個數學奇才。他和王乃慶有點不一樣。王乃慶是全方位的天才少年:各門功課都好,動手能力強(是學校航模組成員,他們的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市裏得過獎),體育也不錯(取得了體操少年級運動員資格),有藝術才能(懂交響樂、歌唱得好,據說後來當過清華大學合唱團指揮),人也活潑開朗,所以同學們都喜歡他。雖然王乃慶在大辯論中發表“錯誤觀點”,是反方主將,方老師和團支部把他和巫家梁區別對待,沒把他怎麽樣。再說聰敏絕頂的王乃慶後來也很乖巧,再也不會和方老師、團組織唱對台戲。而胖胖的長著一雙“水泡眼”的嚴慶宏心高氣傲,就不像王乃慶那樣有人緣,更得不到方老師賞識。他自己渾然不覺,依舊在數學天地裏神遊。
1950—1960年代流行一句口號“又紅又專”。“紅”就是“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聽話要聽到迷信的程度、跟著走要跟到盲從的地步;“專”就是業務好。“隻紅不專”固然不好,“隻專不紅”更危險。因為“隻專不紅”是大方向錯了,是“白專”,最後會墮落到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泥坑裏去。
1959年初大家都要寫思想小結,然後在小組會上讀一遍再聽聽同學們的意見(自那之後,這在大學裏和工作崗位上成為慣例)。嚴慶宏在小組會上受到了眾多批評,我想這一定是方老師和團組織安排的。嚴慶宏的“過錯”就是“走白專道路”。有人分析了“白專”的種種危害,有人“翻老賬”、把嚴慶宏過去的“錯誤觀點”又提出來批判一通,也有人希望嚴慶宏和團組織多接近、要政治上樹立正確方向雲雲。嚴慶宏低頭不語,也不表態感謝大家幫助。
我和嚴慶宏不在同一小組,小組會的情況是秀才告訴我的。會上隻有秀才沒有發言,反正不論大會小會秀才從不發言,大家都習慣了。
自那以後,嚴慶宏變得很消沉。圖書館見不到他了,人變得少言寡語,奇怪的是和我、秀才也疏遠了。要知道我們可是他僅有的朋友們呀!再說我們都信守諾言,沒把他的真話抖出來,沒有傷害他。隻有他的學習成績依舊優秀,數學依舊第一。
畢業體檢,嚴慶宏被查出有肺結核,這樣一來他就不能考大學了。他後來在中學當數學代課教師,若幹年後成為正式數學教師,聽說他是位不錯的數學教師。不過我們總是為他惋惜,他應該成為一位出色的數學家。1980年代末老同學聚會和他相遇,我很想問他:1970年代末有中學教師直接去考研究生的,他為何不去?我相信他一定考得上的。話到了嘴邊又縮了迴去,此時嚴慶宏同學已經到了看透一切名利的境界,再提此類話題實屬多餘。
那次久別重逢大家都很高興,不料沒過多久嚴慶宏同學就因腦溢血去世了,享年才50歲吧。另一位天才同學王乃慶在幾年前因車禍也去世了,也未到60歲。
有句在葬禮上見到過的挽聯用詞“天嫉英才”,有點道理的。
升學中的階級路線
高三(下)的一個時期我們在武昌路一家電訊器材廠勞動,工廠的產品是電話交換器,在當時算是有點技術含量的。有一位校級學生幹部就此提出一個很激進的主張:將來不必考大學了。就以電訊器材廠的生產流程編成教材,大家學完了自然便成了掌握生產技術的技術工人,可以直接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也達到了社會主義教育的要求,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他在班會上大聲疾唿過兩次,但響應者寥寥。不久班主任方老師表示不讚同這種極端做法:“大學還是要上的!”方老師的看法當然是學校領導的看法,所以這位激進的同學不響了,後來他考上了北京地質學院。
7年之後文化大革命初期有紅衛兵小將提出砸爛高考廢除升大學的革命倡議,而且得到了無產階級司令部的批準,六六屆高中生失去了升大學的機會,六七屆、六八屆也一樣,連同六六、六七、六八屆的初中生亦無緣高中。當時我不禁想到了這位早就有過革命主張的同學,問題是他在1959年提是太超前了,因此無人支持。
臨畢業前的兩個月學習氣氛變得濃厚起來,勞動停止了,各門課的老師抓得很緊,學校還安排大家去參觀華東師大,提前領略一下大學氛圍。班級中也傳閱一些高等學校發來的資料,有的資料還有照片圖片,像一本畫冊。報考什麽學校好?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1959年高考誌願分3個大類:理工類、文史類、醫農類。理工類要考數學、物理、化學、語文、政治、外語;文史類要考曆史、地理、語文、政治、外語;醫農類考生物、物理、化學、語文、政治、外語。現今高考取消了醫農類,而當年考醫科大學、農業林業大學及各校的生物係均屬醫農類,要考6門課的。1950~1960年代報考理工科大學的最多,考文科的人沒幾個,這股潮流對我影響很大。加上我父親要我讀理工科(以便將來有個穩定的飯碗),所以我就報考了理工科,其實我的數學是很糟糕的,我喜歡曆史。
類似這幾年的“擴招”,在1958年新辦了不少大學,有的大專升級為本科院校,有的中專戴帽變成了大專(1962年有一些學校又“下馬”關閉,苦了一大批學生)。我們可以填2張誌願表,可以報考許多學校(文史類、醫農類要少許多),我後來就讀的安徽大學物理係是第1張表上的第13誌願。在拿到錄取通知時挺納悶:我填過安徽大學嗎?不管如何我總算當上了理工科大學生!
叫人想不通的是班上有9個同學沒考上大學,連大專也未被錄取。而虹口中學曆屆的升學率很高,百分之百上大學的記錄是不稀奇的,這次班上有20%的同學未考上大學。9個同學中有7個是考理工科的,他們的數理化個個都不比我差,像肖寧、吳澤憲、顧榴紅等同學學習成績比我好多了,尤其肖寧在班上是功課名列前茅的好學生,這次高考發揮得也好。竟然名落孫山,為何?
有人告訴我:這就是“階級路線”。班上考不上大學的同學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家庭出身”有問題:有的父親被殺、有的長輩被關、有的家長是右派、有的家長是曆史反革命。雖然有的同學本人“政治表現”不錯,給班主任印象也好——因此畢業鑒定上品德評語不壞,但沒有用。因為錄取人的權力在上頭在高招辦(即高等院校招生辦公室)。
這樣一來班上凡是家庭出身尚可的同學全部上了大學。
————————————————————
(1) 悶忒:滬語,閉嘴。
(2) 才:滬語,都、全部。
從農村迴來時,嚴慶宏告訴我和吳乾龍,盡管他為了“毛豆詩”受到嚴厲批評,但他對人民公社的看法不僅仍然不變,反而更加堅定了:“公社沒什麽優越性!”
吳乾龍外號“秀才”,為人老成持重,年齡比我和嚴慶宏大2歲。他立即關照嚴慶宏“迪種閑話外頭勿要瞎講”,並吩咐我千萬不要傳出去,包括那些和我親近的同學。從那時起我開始明白:真話是不能隨便講的,聽真話的人是有義務“保密”的。既然真話不能“瞎講”,假話必定大行其道。
嚴慶宏數學特好,剛領到的代數、立體幾何教材,他沒過一星期全翻過了,書上的習題也做過一半了。我和他都是橫浜橋虹口區圖書館的常客,不過我倆借閱的書類別不同。正當我讀《紅樓夢》讀得心癡神迷之時,嚴慶宏看數學參考書也看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我抬起頭來,瞧見嚴慶宏捧著書在發笑。難道他今天借了什麽幽默故事如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我走到他身旁將他的讀物一翻——《數學通報》!《數學通報》對中學生而言是一份很深的數學雜誌,裏頭甚至有中學生沒學過的高等數學內容,嚴慶宏竟然會看得如此開心。
嚴慶宏毫無疑問是個數學奇才。他和王乃慶有點不一樣。王乃慶是全方位的天才少年:各門功課都好,動手能力強(是學校航模組成員,他們的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市裏得過獎),體育也不錯(取得了體操少年級運動員資格),有藝術才能(懂交響樂、歌唱得好,據說後來當過清華大學合唱團指揮),人也活潑開朗,所以同學們都喜歡他。雖然王乃慶在大辯論中發表“錯誤觀點”,是反方主將,方老師和團支部把他和巫家梁區別對待,沒把他怎麽樣。再說聰敏絕頂的王乃慶後來也很乖巧,再也不會和方老師、團組織唱對台戲。而胖胖的長著一雙“水泡眼”的嚴慶宏心高氣傲,就不像王乃慶那樣有人緣,更得不到方老師賞識。他自己渾然不覺,依舊在數學天地裏神遊。
1950—1960年代流行一句口號“又紅又專”。“紅”就是“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聽話要聽到迷信的程度、跟著走要跟到盲從的地步;“專”就是業務好。“隻紅不專”固然不好,“隻專不紅”更危險。因為“隻專不紅”是大方向錯了,是“白專”,最後會墮落到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泥坑裏去。
1959年初大家都要寫思想小結,然後在小組會上讀一遍再聽聽同學們的意見(自那之後,這在大學裏和工作崗位上成為慣例)。嚴慶宏在小組會上受到了眾多批評,我想這一定是方老師和團組織安排的。嚴慶宏的“過錯”就是“走白專道路”。有人分析了“白專”的種種危害,有人“翻老賬”、把嚴慶宏過去的“錯誤觀點”又提出來批判一通,也有人希望嚴慶宏和團組織多接近、要政治上樹立正確方向雲雲。嚴慶宏低頭不語,也不表態感謝大家幫助。
我和嚴慶宏不在同一小組,小組會的情況是秀才告訴我的。會上隻有秀才沒有發言,反正不論大會小會秀才從不發言,大家都習慣了。
自那以後,嚴慶宏變得很消沉。圖書館見不到他了,人變得少言寡語,奇怪的是和我、秀才也疏遠了。要知道我們可是他僅有的朋友們呀!再說我們都信守諾言,沒把他的真話抖出來,沒有傷害他。隻有他的學習成績依舊優秀,數學依舊第一。
畢業體檢,嚴慶宏被查出有肺結核,這樣一來他就不能考大學了。他後來在中學當數學代課教師,若幹年後成為正式數學教師,聽說他是位不錯的數學教師。不過我們總是為他惋惜,他應該成為一位出色的數學家。1980年代末老同學聚會和他相遇,我很想問他:1970年代末有中學教師直接去考研究生的,他為何不去?我相信他一定考得上的。話到了嘴邊又縮了迴去,此時嚴慶宏同學已經到了看透一切名利的境界,再提此類話題實屬多餘。
那次久別重逢大家都很高興,不料沒過多久嚴慶宏同學就因腦溢血去世了,享年才50歲吧。另一位天才同學王乃慶在幾年前因車禍也去世了,也未到60歲。
有句在葬禮上見到過的挽聯用詞“天嫉英才”,有點道理的。
升學中的階級路線
高三(下)的一個時期我們在武昌路一家電訊器材廠勞動,工廠的產品是電話交換器,在當時算是有點技術含量的。有一位校級學生幹部就此提出一個很激進的主張:將來不必考大學了。就以電訊器材廠的生產流程編成教材,大家學完了自然便成了掌握生產技術的技術工人,可以直接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也達到了社會主義教育的要求,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他在班會上大聲疾唿過兩次,但響應者寥寥。不久班主任方老師表示不讚同這種極端做法:“大學還是要上的!”方老師的看法當然是學校領導的看法,所以這位激進的同學不響了,後來他考上了北京地質學院。
7年之後文化大革命初期有紅衛兵小將提出砸爛高考廢除升大學的革命倡議,而且得到了無產階級司令部的批準,六六屆高中生失去了升大學的機會,六七屆、六八屆也一樣,連同六六、六七、六八屆的初中生亦無緣高中。當時我不禁想到了這位早就有過革命主張的同學,問題是他在1959年提是太超前了,因此無人支持。
臨畢業前的兩個月學習氣氛變得濃厚起來,勞動停止了,各門課的老師抓得很緊,學校還安排大家去參觀華東師大,提前領略一下大學氛圍。班級中也傳閱一些高等學校發來的資料,有的資料還有照片圖片,像一本畫冊。報考什麽學校好?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1959年高考誌願分3個大類:理工類、文史類、醫農類。理工類要考數學、物理、化學、語文、政治、外語;文史類要考曆史、地理、語文、政治、外語;醫農類考生物、物理、化學、語文、政治、外語。現今高考取消了醫農類,而當年考醫科大學、農業林業大學及各校的生物係均屬醫農類,要考6門課的。1950~1960年代報考理工科大學的最多,考文科的人沒幾個,這股潮流對我影響很大。加上我父親要我讀理工科(以便將來有個穩定的飯碗),所以我就報考了理工科,其實我的數學是很糟糕的,我喜歡曆史。
類似這幾年的“擴招”,在1958年新辦了不少大學,有的大專升級為本科院校,有的中專戴帽變成了大專(1962年有一些學校又“下馬”關閉,苦了一大批學生)。我們可以填2張誌願表,可以報考許多學校(文史類、醫農類要少許多),我後來就讀的安徽大學物理係是第1張表上的第13誌願。在拿到錄取通知時挺納悶:我填過安徽大學嗎?不管如何我總算當上了理工科大學生!
叫人想不通的是班上有9個同學沒考上大學,連大專也未被錄取。而虹口中學曆屆的升學率很高,百分之百上大學的記錄是不稀奇的,這次班上有20%的同學未考上大學。9個同學中有7個是考理工科的,他們的數理化個個都不比我差,像肖寧、吳澤憲、顧榴紅等同學學習成績比我好多了,尤其肖寧在班上是功課名列前茅的好學生,這次高考發揮得也好。竟然名落孫山,為何?
有人告訴我:這就是“階級路線”。班上考不上大學的同學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家庭出身”有問題:有的父親被殺、有的長輩被關、有的家長是右派、有的家長是曆史反革命。雖然有的同學本人“政治表現”不錯,給班主任印象也好——因此畢業鑒定上品德評語不壞,但沒有用。因為錄取人的權力在上頭在高招辦(即高等院校招生辦公室)。
這樣一來班上凡是家庭出身尚可的同學全部上了大學。
————————————————————
(1) 悶忒:滬語,閉嘴。
(2) 才:滬語,都、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