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賈詡認主
穿越漢末:我劉璋收拾舊山河 作者:浪滔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璋大營內。
因為近兩日的長途奔襲,劉璋令人在膚施縣城外三十裏處安營紮寨。
大帳內,劉璋看向賈詡輕笑道:“文和先生(賈詡字)本侯已等你久矣。”
賈詡則搖頭苦笑道:“亭侯尋某,不知所謂何事?何必如此勞師動眾。”
“不如此,本侯恐難以見到文和先生啊,哈哈。”
如今賈詡已經進了劉璋的大營,想要離開,隻有兩個結果,要麽臣服,要麽死了被抬出去。
其中的道理,賈詡自然也是知曉。
“侯爺有事還請明言吧,隻要某能做到,自然遵從。”
“好,本侯深知文和先生胸中有溝壑,腹中有乾坤,但董卓非明主也,文和先生追隨董卓乃是取死之道,本侯不才,但卻能知人善任,另外本侯讓史阿說過,本侯能夠保你一世安危以及榮華富貴,所以,文和先生要不考慮一下,加入本侯麾下?”
賈詡歎息一聲拱手行禮道:“侯爺,某還有的選嗎?”
“沒有。”
賈詡再次歎息一聲,單膝跪地向劉璋行禮道:“賈詡賈文和拜見主公。”
劉璋起身走至賈詡身前扶起賈詡道:“文和,你一定要相信,今日你做了一個很正確的決定。”
賈詡搖頭苦笑,劉璋輕笑著繼續開口道:“文和,你現在本侯身邊任主薄吧,明日隨本侯前往定陽。”
“主公,為何不迴晉陽,而是北上前往定陽?”
“因為南匈奴即將南下,本侯要去定要剿滅南匈奴。”
“什麽?匈奴要南下?主公還要親自前往戰場?”
劉璋見賈詡一臉的驚愕之色疑惑道:“對,為何文和如此驚訝?”
賈詡急忙向劉璋躬身行了一禮道:“主公,屬下還帶著家眷,請容屬下先將家眷送往晉陽,再去定陽尋主公。”
“哈哈,何須如此麻煩?明日本侯便會安排史阿等人護送你的家眷前往晉陽,你放心,你的府邸本侯已經令人收拾妥當,你安心隨本侯前往定陽便是了。”
賈詡歎息一聲,沒想到剛認主劉璋,劉璋便要帶自己迎戰匈奴,又仔細打量了幾眼劉璋,賈詡內心暗自一歎,年輕氣盛說的便是眼前的這位吧。
劉璋也看出了賈詡的顧慮,但並未過多解釋。
翌日,劉璋率領麾下整軍北上,不同來時,此時劉璋身邊多了一騎,戰馬之上坐著的正是一臉苦澀的賈詡。
此時南匈奴還未南下,再說即使南下,還有關羽率領的一萬部曲在,所以劉璋並未急行軍,自膚施縣到定陽縣,即使常規行軍,也不過兩日過程。
“文和,你觀本侯麾下士卒如何?”
“迴主公,皆是精銳。”
“你說的沒錯,他們都是與南匈奴作戰數年的勇士,雁門郡爭奪戰,匈奴反擊戰,進軍草原一年多,他們逢戰必勝,可當得起文和口中的精銳之稱。”
賈詡一臉愕然,又看向身後的三千鐵騎,見所有騎兵行軍動作如同一轍,士卒眼中的殺氣更是令人膽寒,雖然隻有三千騎兵,但這支隊伍的軍陣煞氣極重,聽劉璋介紹之後,賈詡鼻間仿佛還聞到了血腥之氣。
賈詡向劉璋拱手行禮道:“沒有想到,主公早在數年之前便已經訓練出了如此強軍,不知如此鐵騎,我軍有多少人馬?”
“嗬嗬,不多,十萬吧。”
“什麽,十,十萬?”
劉璋見賈詡一臉的震驚之色,搖頭輕笑道:“文和何必如此吃驚,相比董卓的二十萬西涼軍,本侯的軍隊還是少了些。”
此言一出,賈詡內心更加震驚,眼前之人對於賈詡而言既陌生又神秘。
“主公,董卓雖有二十萬大軍,不過是連守衛涼州的邊疆士卒以及各地駐軍全部算上,才堪堪達到二十萬,其麾下精銳不足五萬之數,難怪主公敢與匈奴一戰。”
“哈哈,匈奴並不算什麽,當初本侯麾下隻有五千鐵騎,便敢將雁門郡的匈奴趕迴草原,如今本侯麾下有十萬大軍,更不懼南匈奴了,好了文若,本侯知曉你擔心什麽,不過你放心,有本侯在,定會護你周全。”
“某多謝主公。”
行軍一日,夜幕來臨,大軍選擇在官道附近安營紮寨。
中軍大帳內,劉璋與賈詡相對而坐,桌案之上放著烤好的鹿肉。
劉璋端起酒樽遙敬賈詡。
“文和,來滿飲此杯,也算是本侯為你接風了。”
“多謝主公。”
兩人飲完手中酒,劉璋輕笑著看向賈詡道:“文和,如今黃巾之亂已經被平息,你對如今的天下形勢有何看法?”
賈詡自然明白劉璋著實準備考究自己,隨即拱手道:“迴主公,雖然黃巾之亂已經被平息,但各州府在黃巾之亂時拉起的義兵,並未被解散,如今已經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恐怕此後各地擁兵自重,不尊朝廷調令,再現戰國景象。”
劉璋點了點頭開口道:“你說不錯,就如董卓,其能夠輕易拉起二十萬大軍,也算是個人物了,不過文和以為何時能夠再現戰國景象呢?”
聞聽此言,賈詡皺眉沉思片刻道:“主公,如今各地雖擁兵自重,世家更是掌權控地,但大漢皇家的威嚴還在,此時並不會有人敢公然反叛,畢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誰也不會做出頭鳥,但,隻怕洛陽出現變故,隻要洛陽出現變故,天下必定再起戰亂。”
劉璋點了點頭,事實也正如賈詡所言,漢靈帝好像是187年病逝,如今還有三年時間,漢靈帝逝世後,何進扶持皇子辯登基稱帝,但宦官把持皇城,何進竟然聽了袁紹之言,招外臣進京,但董卓還未到洛陽時,何進便被十常侍斬殺。
劉璋一直感覺演義之中,這一段有很多疑點。
第一個疑點便是袁紹乃是大漢世家之首的袁家長子,袁家的實力不是如今董卓可以相比的,但是為什麽袁紹會建議何進招外臣入京。
第二個便是何進乃是皇帝的舅父,太後的親哥哥,十常侍怎麽敢斬殺何進的,其中有什麽隱情也說不定。
第三個便是何進死後,袁紹便夥同曹操等人攻入了皇宮,十常侍逃跑的時候竟然還帶著皇帝劉辯與皇子劉協。
這都快要死了,還帶著皇帝跑路,別說把皇帝當做保護傘,或許不帶著皇帝張讓也不用溺死了。
或許曆史上的十常侍宮變,裏麵真的有人在謀劃,也說不一定。
想到此處,劉璋眼眸一亮,思念瞬間通達。
劉璋猜測,袁紹建議何進招外臣入京,是不想背負罵名,而從中謀利,此外曆史上洛陽有世家、外戚、宦官輪番掌權,但史書上卻從沒有說過漢室宗親。
這或許便是劉焉能夠輕易得到益州牧的原因,那便是無論世家還是外戚或者宦官,都不想漢室宗親留在洛陽。
因為近兩日的長途奔襲,劉璋令人在膚施縣城外三十裏處安營紮寨。
大帳內,劉璋看向賈詡輕笑道:“文和先生(賈詡字)本侯已等你久矣。”
賈詡則搖頭苦笑道:“亭侯尋某,不知所謂何事?何必如此勞師動眾。”
“不如此,本侯恐難以見到文和先生啊,哈哈。”
如今賈詡已經進了劉璋的大營,想要離開,隻有兩個結果,要麽臣服,要麽死了被抬出去。
其中的道理,賈詡自然也是知曉。
“侯爺有事還請明言吧,隻要某能做到,自然遵從。”
“好,本侯深知文和先生胸中有溝壑,腹中有乾坤,但董卓非明主也,文和先生追隨董卓乃是取死之道,本侯不才,但卻能知人善任,另外本侯讓史阿說過,本侯能夠保你一世安危以及榮華富貴,所以,文和先生要不考慮一下,加入本侯麾下?”
賈詡歎息一聲拱手行禮道:“侯爺,某還有的選嗎?”
“沒有。”
賈詡再次歎息一聲,單膝跪地向劉璋行禮道:“賈詡賈文和拜見主公。”
劉璋起身走至賈詡身前扶起賈詡道:“文和,你一定要相信,今日你做了一個很正確的決定。”
賈詡搖頭苦笑,劉璋輕笑著繼續開口道:“文和,你現在本侯身邊任主薄吧,明日隨本侯前往定陽。”
“主公,為何不迴晉陽,而是北上前往定陽?”
“因為南匈奴即將南下,本侯要去定要剿滅南匈奴。”
“什麽?匈奴要南下?主公還要親自前往戰場?”
劉璋見賈詡一臉的驚愕之色疑惑道:“對,為何文和如此驚訝?”
賈詡急忙向劉璋躬身行了一禮道:“主公,屬下還帶著家眷,請容屬下先將家眷送往晉陽,再去定陽尋主公。”
“哈哈,何須如此麻煩?明日本侯便會安排史阿等人護送你的家眷前往晉陽,你放心,你的府邸本侯已經令人收拾妥當,你安心隨本侯前往定陽便是了。”
賈詡歎息一聲,沒想到剛認主劉璋,劉璋便要帶自己迎戰匈奴,又仔細打量了幾眼劉璋,賈詡內心暗自一歎,年輕氣盛說的便是眼前的這位吧。
劉璋也看出了賈詡的顧慮,但並未過多解釋。
翌日,劉璋率領麾下整軍北上,不同來時,此時劉璋身邊多了一騎,戰馬之上坐著的正是一臉苦澀的賈詡。
此時南匈奴還未南下,再說即使南下,還有關羽率領的一萬部曲在,所以劉璋並未急行軍,自膚施縣到定陽縣,即使常規行軍,也不過兩日過程。
“文和,你觀本侯麾下士卒如何?”
“迴主公,皆是精銳。”
“你說的沒錯,他們都是與南匈奴作戰數年的勇士,雁門郡爭奪戰,匈奴反擊戰,進軍草原一年多,他們逢戰必勝,可當得起文和口中的精銳之稱。”
賈詡一臉愕然,又看向身後的三千鐵騎,見所有騎兵行軍動作如同一轍,士卒眼中的殺氣更是令人膽寒,雖然隻有三千騎兵,但這支隊伍的軍陣煞氣極重,聽劉璋介紹之後,賈詡鼻間仿佛還聞到了血腥之氣。
賈詡向劉璋拱手行禮道:“沒有想到,主公早在數年之前便已經訓練出了如此強軍,不知如此鐵騎,我軍有多少人馬?”
“嗬嗬,不多,十萬吧。”
“什麽,十,十萬?”
劉璋見賈詡一臉的震驚之色,搖頭輕笑道:“文和何必如此吃驚,相比董卓的二十萬西涼軍,本侯的軍隊還是少了些。”
此言一出,賈詡內心更加震驚,眼前之人對於賈詡而言既陌生又神秘。
“主公,董卓雖有二十萬大軍,不過是連守衛涼州的邊疆士卒以及各地駐軍全部算上,才堪堪達到二十萬,其麾下精銳不足五萬之數,難怪主公敢與匈奴一戰。”
“哈哈,匈奴並不算什麽,當初本侯麾下隻有五千鐵騎,便敢將雁門郡的匈奴趕迴草原,如今本侯麾下有十萬大軍,更不懼南匈奴了,好了文若,本侯知曉你擔心什麽,不過你放心,有本侯在,定會護你周全。”
“某多謝主公。”
行軍一日,夜幕來臨,大軍選擇在官道附近安營紮寨。
中軍大帳內,劉璋與賈詡相對而坐,桌案之上放著烤好的鹿肉。
劉璋端起酒樽遙敬賈詡。
“文和,來滿飲此杯,也算是本侯為你接風了。”
“多謝主公。”
兩人飲完手中酒,劉璋輕笑著看向賈詡道:“文和,如今黃巾之亂已經被平息,你對如今的天下形勢有何看法?”
賈詡自然明白劉璋著實準備考究自己,隨即拱手道:“迴主公,雖然黃巾之亂已經被平息,但各州府在黃巾之亂時拉起的義兵,並未被解散,如今已經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恐怕此後各地擁兵自重,不尊朝廷調令,再現戰國景象。”
劉璋點了點頭開口道:“你說不錯,就如董卓,其能夠輕易拉起二十萬大軍,也算是個人物了,不過文和以為何時能夠再現戰國景象呢?”
聞聽此言,賈詡皺眉沉思片刻道:“主公,如今各地雖擁兵自重,世家更是掌權控地,但大漢皇家的威嚴還在,此時並不會有人敢公然反叛,畢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誰也不會做出頭鳥,但,隻怕洛陽出現變故,隻要洛陽出現變故,天下必定再起戰亂。”
劉璋點了點頭,事實也正如賈詡所言,漢靈帝好像是187年病逝,如今還有三年時間,漢靈帝逝世後,何進扶持皇子辯登基稱帝,但宦官把持皇城,何進竟然聽了袁紹之言,招外臣進京,但董卓還未到洛陽時,何進便被十常侍斬殺。
劉璋一直感覺演義之中,這一段有很多疑點。
第一個疑點便是袁紹乃是大漢世家之首的袁家長子,袁家的實力不是如今董卓可以相比的,但是為什麽袁紹會建議何進招外臣入京。
第二個便是何進乃是皇帝的舅父,太後的親哥哥,十常侍怎麽敢斬殺何進的,其中有什麽隱情也說不定。
第三個便是何進死後,袁紹便夥同曹操等人攻入了皇宮,十常侍逃跑的時候竟然還帶著皇帝劉辯與皇子劉協。
這都快要死了,還帶著皇帝跑路,別說把皇帝當做保護傘,或許不帶著皇帝張讓也不用溺死了。
或許曆史上的十常侍宮變,裏麵真的有人在謀劃,也說不一定。
想到此處,劉璋眼眸一亮,思念瞬間通達。
劉璋猜測,袁紹建議何進招外臣入京,是不想背負罵名,而從中謀利,此外曆史上洛陽有世家、外戚、宦官輪番掌權,但史書上卻從沒有說過漢室宗親。
這或許便是劉焉能夠輕易得到益州牧的原因,那便是無論世家還是外戚或者宦官,都不想漢室宗親留在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