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隨即失去主心骨,然後逐漸被拆分,然後再邊緣化。
無論是武器裝備、後勤保障還是獎懲,更無法與中央軍和晉綏軍等實力派相比。
抗戰中後期,川軍的抗戰熱情也被中國軍隊內部的這種不公消磨殆盡,消極情緒開始滋生。
在後期的大型戰役中川軍表現平平,遠不如初期出色。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川軍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
抗戰初期,李家鈺的47軍頗具戰鬥力,特別是東陽關之戰和固守長治城戰時表現不俗。
然而,據第三十六集團軍參謀長張仲雷迴憶。
到了抗戰後期,李家鈺對抗戰變得十分消極。
一九四四年春的豫中會戰中,李家鈺集合總部及第四十七軍上校以上軍官開會時曾說道:“這個戰事,要看湯恩伯的戲。鑼鼓打響後,看他怎樣唱。他部隊大,辦法多,也容易建功。我們不過是這個戲的配角而已!”
王亮很清楚李家鈺說出這番話的原因,心已經被傷透了。
李家鈺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與川軍同病相憐的黔軍將領陳鐵的一番話徹底點通了他:“要是蔣委員長的嫡係部隊,如湯恩伯、胡宗南他們,要錢、要武器,不管要什麽東西,都會給他們。如果是有力量的雜牌隊伍,像閻老錫之流,蔣委員長怕他們搗亂,也要給他們一些好處。隻有我們這些人,既非嫡係,又不是有力量的雜牌隊伍,所以辦法就很少。”
沒過多久,李家鈺,這位集團軍總司令就拿這番話和手下的各個軍長、師長去談。
正是因為這種消極的態度,致使李家鈺不願意采納部下多個主動阻擊的策略,最後在戰敗西逃過程中殉國。
1944年5月21日,李家鈺率集團軍總部官兵左右衝突,在秦家坡陷入日軍伏擊圈。
在日軍密集火力射擊下,總部官兵二百餘人全部殉難。
李家鈺頭額及左腋被子彈和槍榴彈破片擊中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
王亮打抱不平道:“因為不是嫡係,又沒有一定的力量,在作戰中,川軍總是被安排衝鋒和殿後的任務,被當做是一文不值的炮灰來用......”
“八年抗戰中,川軍除第22、23集團軍外,還有兩批川軍出川抗戰,分別是:第29集團軍王攢緒總司令轄兩個軍,第30集團軍王陵基總司令轄兩個軍,第36集團軍李家鈺總司令轄兩個軍和李宗鑒旅長的獨立第35旅。”
“抗戰八年,出川抗戰的川軍在四十萬人以上。這不包括以後各部隊自行補充數。川軍三期出兵抗戰,參加了正麵戰場上幾乎全部大的會戰。川軍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在戰鬥中為國捐軀的有二十六萬三千多人,負傷三十五萬六千多人,失蹤兩萬六千多人。”
“在抗戰中饒國華、王銘章、許國璋、李家鈺等川軍高級將領殉國。”
這是王亮眼中的八年抗戰,抗的是日本人。
四十萬川軍隻是川人抗戰貢獻的一小部分,四川為抗戰貢獻的兵役勞役、糧食、稅收等也是全國最多的。
抗戰中由於兵員損失嚴重,各地兵員征集任務隨之加重。
“八年抗戰,全國征兵總數一千四百多萬,四川征兵三百二十萬,占五分之一。素有勿川不成軍。”
如果讓王亮坐下來講,光是川軍抗日的事情,他能連續講上三天三夜。
八年的抗日戰爭,三天三夜哪裏能夠啊。
三天三夜怎麽能夠講完三百萬川軍的故事呢?
已經走出了川軍抗戰館,但王亮還是不甘心:“此外,八年抗戰期間,四川還大量征用民工進行國防工程建設和地方建設。當時以四川為基地而搶修的川陝、川滇、川黔、川湘、滇緬等交通路,前後從四川征工總計在二百五十萬人以上。”
“全川又新建空軍基地三十三處,前後征工共計九十萬人。兩項合計征工在三百四十萬人以上。”
“不僅是出人啊,四川為抗戰出錢也最多。抗日戰爭打得最困難時期,四川負擔了國家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
王亮繼續道:“八年抗戰國家總計支出一萬四千六百四十億法幣,四川就負擔了四千四百億元。”
“四川出糧也最多,僅僅1941年至1945年四年間,四川共征收稻穀8228.6萬市石,占全國征收稻穀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九。”
這些數字王亮永遠都記得,記得一清二楚。
“四川人民對於正麵戰場是盡了最大最重的責任的。川人從未負國,今有難,國人亦不負川!”
無論是武器裝備、後勤保障還是獎懲,更無法與中央軍和晉綏軍等實力派相比。
抗戰中後期,川軍的抗戰熱情也被中國軍隊內部的這種不公消磨殆盡,消極情緒開始滋生。
在後期的大型戰役中川軍表現平平,遠不如初期出色。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川軍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
抗戰初期,李家鈺的47軍頗具戰鬥力,特別是東陽關之戰和固守長治城戰時表現不俗。
然而,據第三十六集團軍參謀長張仲雷迴憶。
到了抗戰後期,李家鈺對抗戰變得十分消極。
一九四四年春的豫中會戰中,李家鈺集合總部及第四十七軍上校以上軍官開會時曾說道:“這個戰事,要看湯恩伯的戲。鑼鼓打響後,看他怎樣唱。他部隊大,辦法多,也容易建功。我們不過是這個戲的配角而已!”
王亮很清楚李家鈺說出這番話的原因,心已經被傷透了。
李家鈺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與川軍同病相憐的黔軍將領陳鐵的一番話徹底點通了他:“要是蔣委員長的嫡係部隊,如湯恩伯、胡宗南他們,要錢、要武器,不管要什麽東西,都會給他們。如果是有力量的雜牌隊伍,像閻老錫之流,蔣委員長怕他們搗亂,也要給他們一些好處。隻有我們這些人,既非嫡係,又不是有力量的雜牌隊伍,所以辦法就很少。”
沒過多久,李家鈺,這位集團軍總司令就拿這番話和手下的各個軍長、師長去談。
正是因為這種消極的態度,致使李家鈺不願意采納部下多個主動阻擊的策略,最後在戰敗西逃過程中殉國。
1944年5月21日,李家鈺率集團軍總部官兵左右衝突,在秦家坡陷入日軍伏擊圈。
在日軍密集火力射擊下,總部官兵二百餘人全部殉難。
李家鈺頭額及左腋被子彈和槍榴彈破片擊中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
王亮打抱不平道:“因為不是嫡係,又沒有一定的力量,在作戰中,川軍總是被安排衝鋒和殿後的任務,被當做是一文不值的炮灰來用......”
“八年抗戰中,川軍除第22、23集團軍外,還有兩批川軍出川抗戰,分別是:第29集團軍王攢緒總司令轄兩個軍,第30集團軍王陵基總司令轄兩個軍,第36集團軍李家鈺總司令轄兩個軍和李宗鑒旅長的獨立第35旅。”
“抗戰八年,出川抗戰的川軍在四十萬人以上。這不包括以後各部隊自行補充數。川軍三期出兵抗戰,參加了正麵戰場上幾乎全部大的會戰。川軍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據不完全統計,在戰鬥中為國捐軀的有二十六萬三千多人,負傷三十五萬六千多人,失蹤兩萬六千多人。”
“在抗戰中饒國華、王銘章、許國璋、李家鈺等川軍高級將領殉國。”
這是王亮眼中的八年抗戰,抗的是日本人。
四十萬川軍隻是川人抗戰貢獻的一小部分,四川為抗戰貢獻的兵役勞役、糧食、稅收等也是全國最多的。
抗戰中由於兵員損失嚴重,各地兵員征集任務隨之加重。
“八年抗戰,全國征兵總數一千四百多萬,四川征兵三百二十萬,占五分之一。素有勿川不成軍。”
如果讓王亮坐下來講,光是川軍抗日的事情,他能連續講上三天三夜。
八年的抗日戰爭,三天三夜哪裏能夠啊。
三天三夜怎麽能夠講完三百萬川軍的故事呢?
已經走出了川軍抗戰館,但王亮還是不甘心:“此外,八年抗戰期間,四川還大量征用民工進行國防工程建設和地方建設。當時以四川為基地而搶修的川陝、川滇、川黔、川湘、滇緬等交通路,前後從四川征工總計在二百五十萬人以上。”
“全川又新建空軍基地三十三處,前後征工共計九十萬人。兩項合計征工在三百四十萬人以上。”
“不僅是出人啊,四川為抗戰出錢也最多。抗日戰爭打得最困難時期,四川負擔了國家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
王亮繼續道:“八年抗戰國家總計支出一萬四千六百四十億法幣,四川就負擔了四千四百億元。”
“四川出糧也最多,僅僅1941年至1945年四年間,四川共征收稻穀8228.6萬市石,占全國征收稻穀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九。”
這些數字王亮永遠都記得,記得一清二楚。
“四川人民對於正麵戰場是盡了最大最重的責任的。川人從未負國,今有難,國人亦不負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