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此人用計,若有五成勝算,就會孤注一擲,可如今廬江形勢,在他眼中,連三成勝算都沒有,對於孫策的話 ,周瑜猶豫不決 。
孫策明白周瑜擔心什麽,勸道:“公瑾,如今天下形勢已然大變,若我們畏首畏尾,豈能與天下英豪爭雄,卻不見那曹孟德,被張遠打的差點失去兗州之地,最後卻起死迴生,若我們今日放棄這個機會,恐怕一統江東將再無可能,君不見,那袁術對我等虎視眈眈,若是此次戰敗,必定用此借口,召迴我等。”
“伯符擔憂我知,然我軍隻有一千人,怎能成事,若伯符不幸陷落舒縣,將再無機會。”
“天下英豪,公瑾可知我佩服何人?”
“曹孟德。”
孫策搖搖頭說道:“是張遠,便觀此人前期,那一次不是危險重重,若是他人,明知不可為,肯定會罷手,然張遠卻不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世人每次都不看好他,然,他每次都讓人大吃一驚,這幾年在壽春我想明白了,張遠之所以每次都能成功,靠的是他對自己的信心,靠的是他對麾下兵將的信心,別看我隻要一千人,我相信,正麵之戰,十倍與我,手下兵將也不懼,這世上能讓我孫策屈服者,還沒有,他張遠能做到的,我一樣能做到,不然,以後如何敢麵對他。”
周瑜不解的問道:“伯符為何執著於此。”
“張遠如今下落不明,這是我追趕他的機會,隻要有一絲機會,我就不會放棄,要麽身死,要麽超越他。”
“伯符為何要與張遠相比?”
“張遠,袁術,劉表,三人乃害我父之兇手,如今三人實力強勁,我若再不弄險,我孫家遲早被三人所滅。”
周瑜這才明白,孫策為什麽握著玉璽不交出來,以前他是沒信心戰勝三人,如今有一絲機會,他絕對不想放過。
孫策手中鋼槍戳地,冷風吹的背後白色披風獵獵作響,身體筆直的站在那裏望著周瑜。
周瑜從其眼中看到了一股不屈服,霸道的神采,心中暗暗震驚,此時的孫策,比他見到孫堅時氣勢更盛。
“好,既然伯符兄有此心,那我周瑜就舍命陪君子,與伯符兄瘋一次,要麽你我天下揚名,要麽身死這舒縣。”
舒縣,郡守府,年紀五十多歲的陸康高坐上首,下麵文武分坐兩旁。
“諸位,據老夫所派斥候查探,此次領兵出征者,乃孫文台之子,孫伯符,然,孫伯符偷襲舒城成功後,卻讓一個名叫郭郎之人帶兵前往廬江,而孫伯符卻不知所蹤,以老夫猜測,孫策不是想伏擊我們支援之兵,就是想趁虛搶奪舒縣,掌控老夫,逼迫其它各縣投降,老夫乃朝廷任命的廬江郡守,勢必替朝廷守好廬江,不知諸位有何意見。”
陸康說完,郡丞首先表態:“老大人自執掌廬江郡以來,百姓安居樂業,那孫策卻裹挾百姓為其作戰,與那黃巾賊有何意,屬下願聽從老大人吩咐,誓死保衛我廬江郡。”
領兵校尉當即表態:“郡丞大人所說,末將認同,隻要那孫策敢來,必讓其有來無迴。”
眾人抱拳齊聲說道:“我等願隨郡守,誅殺叛逆。”
“好,老夫多謝諸位相助,如今,我們猜想一下孫策會如何做,我等好做出應對之法。”
一名文官抱拳問道:“大人,屬下不知大人如何判斷孫策會前來偷襲我舒縣?”
“原來是張公曹,何人能替老夫給張公曹解釋一番。”
“屬下心中有計較,不知對不對,還望諸位莫怪。”
“顧長史但說無妨。”
“既如此,顧某就直言了。”
“那孫策之計,原本乃高明之策,我們舒城有守軍三千,就算他偷襲得手,城中之戰,若沒有優勢兵力,絕難取勝,我猜測,孫策之兵應該在三千到五千於人,由於是偷襲,孫策軍傷亡必定不大,舒城之戰一夜時間就被平息,應該有半數守軍投降,進攻舒城,就算孫策有五千人,加上半數守軍,人數也不應該超過八千人,加上他們從縣城征召民夫運送糧草,最多也不過萬人,若是真出動萬人,我們不會懷疑,怪之怪,孫策太相信手下之人,竟然讓其沿途裹挾百姓充入軍中,不過這也說的通,用百姓消耗我軍守城之物,雖不仁,卻也在情理當中,可他千不該萬不該,到廬江縣後,一點動靜都沒有,這就是擺明了告訴我們,他們有所陰謀詭計,下官言盡於此,若說的不對,還請老大人莫怪。”
“顧長史不愧是顧家俊傑,與老夫所想一致,諸位還有所不明否。”
“顧長史大才,老大人深謀遠慮,我等佩服。”
“既然諸位在此事上沒有異議,那我們就討論一下,孫策會出現在何處?”
都尉拱手說道:“依末將看,孫策應該是想伏擊我們派往廬江的援軍,隻是沒想到,我們隻派出一千援軍,為了不暴露自己,隻能繼續埋伏,等待我們大軍前往。”
“其他人有沒有不同意見。”
“朱都尉所言,我等認可,畢竟我們已經被偷襲過一次,孫策再想偷襲我們,簡直是自尋死路,而舒縣作為一郡治所,城牆高大,就是同等兵力,孫策也休想攻破城池,觀孫策用兵,多以計謀為先,想必此人不是蠢貨,所以屬下同意朱都尉所言。”
“我也認同朱都尉所言。”
“我也讚同。”
眾人紛紛表態,都認為孫策是想伏擊他們的援軍。
陸康沒有認同也沒有反對,問一直不說話的長史:“顧長史有何不同見解否?”
“老大人,屬下認為恰恰相反,若是孫策想伏擊我們援軍,就會命廬江城下的大軍猛攻,給我們造成壓力,迫使我們派援兵,等我們將舒縣守軍調出去後,他們半路伏擊,讓士兵混入亂兵中,返迴舒縣,再來一次裏應外合之策,孫策目的,還是在舒縣,若是擒獲老大人後,假傳老大人之命,廬江周邊各縣必定投降,此乃擒賊先擒王之策也。”
眾人聽聞二人不同分析,陷入沉思,二人所說,後者可能性更大,但問題是,為何廬江城下的大軍沒有動靜,這讓眾人百思不得其解。
“聽聞二位之言,老夫如今也是迷惑不已,不知那孫策小兒究竟想做什麽。”
“老大人,我認為,不管孫策想做什麽,我們堅守不出即可,另外,派人前往壽春,散播謠言,就說孫策想脫離袁術自立,如此,用不了多長時間,孫策隻能乖乖後退,或者被袁術召迴。”
“好,顧長史釜底抽薪之計甚妙,就按照此計行事。”
“顧長史,老夫命你挑選聰明伶俐之人,前往壽春散播謠言。”
“屬下遵命。”
“陸校尉,朱都尉,老夫命你二人日夜嚴加防範,城中增加巡邏守衛,防止孫策已經派人進來,裏應外合。”
“我二人領命,必定嚴加防範。”
“諸位,孫策不顧百姓死活,乃賊寇也,還請諸位調集家中青壯,以備不需。”
“諾。”
舒縣,就像一張大網,等待孫策前來。
而孫策的不屈,也讓他躲過了一劫,若是按照周瑜之計,緩慢圖之,恐怕等不到那時候,袁術就會召迴他,同樣他也麵臨巨大的考驗,是成是敗就在這次。
孫策明白周瑜擔心什麽,勸道:“公瑾,如今天下形勢已然大變,若我們畏首畏尾,豈能與天下英豪爭雄,卻不見那曹孟德,被張遠打的差點失去兗州之地,最後卻起死迴生,若我們今日放棄這個機會,恐怕一統江東將再無可能,君不見,那袁術對我等虎視眈眈,若是此次戰敗,必定用此借口,召迴我等。”
“伯符擔憂我知,然我軍隻有一千人,怎能成事,若伯符不幸陷落舒縣,將再無機會。”
“天下英豪,公瑾可知我佩服何人?”
“曹孟德。”
孫策搖搖頭說道:“是張遠,便觀此人前期,那一次不是危險重重,若是他人,明知不可為,肯定會罷手,然張遠卻不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世人每次都不看好他,然,他每次都讓人大吃一驚,這幾年在壽春我想明白了,張遠之所以每次都能成功,靠的是他對自己的信心,靠的是他對麾下兵將的信心,別看我隻要一千人,我相信,正麵之戰,十倍與我,手下兵將也不懼,這世上能讓我孫策屈服者,還沒有,他張遠能做到的,我一樣能做到,不然,以後如何敢麵對他。”
周瑜不解的問道:“伯符為何執著於此。”
“張遠如今下落不明,這是我追趕他的機會,隻要有一絲機會,我就不會放棄,要麽身死,要麽超越他。”
“伯符為何要與張遠相比?”
“張遠,袁術,劉表,三人乃害我父之兇手,如今三人實力強勁,我若再不弄險,我孫家遲早被三人所滅。”
周瑜這才明白,孫策為什麽握著玉璽不交出來,以前他是沒信心戰勝三人,如今有一絲機會,他絕對不想放過。
孫策手中鋼槍戳地,冷風吹的背後白色披風獵獵作響,身體筆直的站在那裏望著周瑜。
周瑜從其眼中看到了一股不屈服,霸道的神采,心中暗暗震驚,此時的孫策,比他見到孫堅時氣勢更盛。
“好,既然伯符兄有此心,那我周瑜就舍命陪君子,與伯符兄瘋一次,要麽你我天下揚名,要麽身死這舒縣。”
舒縣,郡守府,年紀五十多歲的陸康高坐上首,下麵文武分坐兩旁。
“諸位,據老夫所派斥候查探,此次領兵出征者,乃孫文台之子,孫伯符,然,孫伯符偷襲舒城成功後,卻讓一個名叫郭郎之人帶兵前往廬江,而孫伯符卻不知所蹤,以老夫猜測,孫策不是想伏擊我們支援之兵,就是想趁虛搶奪舒縣,掌控老夫,逼迫其它各縣投降,老夫乃朝廷任命的廬江郡守,勢必替朝廷守好廬江,不知諸位有何意見。”
陸康說完,郡丞首先表態:“老大人自執掌廬江郡以來,百姓安居樂業,那孫策卻裹挾百姓為其作戰,與那黃巾賊有何意,屬下願聽從老大人吩咐,誓死保衛我廬江郡。”
領兵校尉當即表態:“郡丞大人所說,末將認同,隻要那孫策敢來,必讓其有來無迴。”
眾人抱拳齊聲說道:“我等願隨郡守,誅殺叛逆。”
“好,老夫多謝諸位相助,如今,我們猜想一下孫策會如何做,我等好做出應對之法。”
一名文官抱拳問道:“大人,屬下不知大人如何判斷孫策會前來偷襲我舒縣?”
“原來是張公曹,何人能替老夫給張公曹解釋一番。”
“屬下心中有計較,不知對不對,還望諸位莫怪。”
“顧長史但說無妨。”
“既如此,顧某就直言了。”
“那孫策之計,原本乃高明之策,我們舒城有守軍三千,就算他偷襲得手,城中之戰,若沒有優勢兵力,絕難取勝,我猜測,孫策之兵應該在三千到五千於人,由於是偷襲,孫策軍傷亡必定不大,舒城之戰一夜時間就被平息,應該有半數守軍投降,進攻舒城,就算孫策有五千人,加上半數守軍,人數也不應該超過八千人,加上他們從縣城征召民夫運送糧草,最多也不過萬人,若是真出動萬人,我們不會懷疑,怪之怪,孫策太相信手下之人,竟然讓其沿途裹挾百姓充入軍中,不過這也說的通,用百姓消耗我軍守城之物,雖不仁,卻也在情理當中,可他千不該萬不該,到廬江縣後,一點動靜都沒有,這就是擺明了告訴我們,他們有所陰謀詭計,下官言盡於此,若說的不對,還請老大人莫怪。”
“顧長史不愧是顧家俊傑,與老夫所想一致,諸位還有所不明否。”
“顧長史大才,老大人深謀遠慮,我等佩服。”
“既然諸位在此事上沒有異議,那我們就討論一下,孫策會出現在何處?”
都尉拱手說道:“依末將看,孫策應該是想伏擊我們派往廬江的援軍,隻是沒想到,我們隻派出一千援軍,為了不暴露自己,隻能繼續埋伏,等待我們大軍前往。”
“其他人有沒有不同意見。”
“朱都尉所言,我等認可,畢竟我們已經被偷襲過一次,孫策再想偷襲我們,簡直是自尋死路,而舒縣作為一郡治所,城牆高大,就是同等兵力,孫策也休想攻破城池,觀孫策用兵,多以計謀為先,想必此人不是蠢貨,所以屬下同意朱都尉所言。”
“我也認同朱都尉所言。”
“我也讚同。”
眾人紛紛表態,都認為孫策是想伏擊他們的援軍。
陸康沒有認同也沒有反對,問一直不說話的長史:“顧長史有何不同見解否?”
“老大人,屬下認為恰恰相反,若是孫策想伏擊我們援軍,就會命廬江城下的大軍猛攻,給我們造成壓力,迫使我們派援兵,等我們將舒縣守軍調出去後,他們半路伏擊,讓士兵混入亂兵中,返迴舒縣,再來一次裏應外合之策,孫策目的,還是在舒縣,若是擒獲老大人後,假傳老大人之命,廬江周邊各縣必定投降,此乃擒賊先擒王之策也。”
眾人聽聞二人不同分析,陷入沉思,二人所說,後者可能性更大,但問題是,為何廬江城下的大軍沒有動靜,這讓眾人百思不得其解。
“聽聞二位之言,老夫如今也是迷惑不已,不知那孫策小兒究竟想做什麽。”
“老大人,我認為,不管孫策想做什麽,我們堅守不出即可,另外,派人前往壽春,散播謠言,就說孫策想脫離袁術自立,如此,用不了多長時間,孫策隻能乖乖後退,或者被袁術召迴。”
“好,顧長史釜底抽薪之計甚妙,就按照此計行事。”
“顧長史,老夫命你挑選聰明伶俐之人,前往壽春散播謠言。”
“屬下遵命。”
“陸校尉,朱都尉,老夫命你二人日夜嚴加防範,城中增加巡邏守衛,防止孫策已經派人進來,裏應外合。”
“我二人領命,必定嚴加防範。”
“諸位,孫策不顧百姓死活,乃賊寇也,還請諸位調集家中青壯,以備不需。”
“諾。”
舒縣,就像一張大網,等待孫策前來。
而孫策的不屈,也讓他躲過了一劫,若是按照周瑜之計,緩慢圖之,恐怕等不到那時候,袁術就會召迴他,同樣他也麵臨巨大的考驗,是成是敗就在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