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學習之餘,五明還和曉萍一起利用星期天的時間,帶著兒子佳佳,和好朋友永洪一家去隆昌縣周邊參觀隆昌石牌坊。


    永洪告訴他們:“牌坊是中國古代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忠孝節義等而設立的一種紀念性建築,也可以用於分隔空間。在明清兩代,牌坊非常盛行,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時期,能夠立起一座牌坊並非易事,它代表著皇權對個人功績的認可。數百年來,中國各地曾經矗立過上萬座牌坊,但由於曆史原因,許多都已損毀。盡管如此,現存的古牌坊仍然數量眾多,可以說是數以千計。”


    聽了永洪的介紹,大家對這些古老的牌坊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目睹這些曆史悠久的文化遺產,並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和意義。


    永洪說:“提到牌坊,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安徽歙縣的棠樾石牌坊群了,那裏有七座牌坊整齊地排成一列,高高聳立在棠樾村進村的大路上。但其實在四川隆昌縣,還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十七座石牌坊呢!而且其中城區南關、北關兩地更是集中留存了十一座石牌坊,可以說是全國古牌坊最集中的地方了。”


    他接著說道:“通常情況下,這些牌坊能夠保存下來,大部分原因是它們位於偏遠的地方。然而隆昌的石牌坊卻是個例外,現存的十七座牌坊中有十一座都集中在城區內的南關和北關兩個地方。南關有六座,北關則有五座。而這南關和北關的名字,正是源於古時這裏是成渝古驛道上的重要關卡。除了這十一座牌坊外,隆昌市境內還有另外六座牌坊。因此,隆昌也被譽為‘中國石牌坊之鄉’。”


    永洪說:“隆昌不僅牌坊多,而且每座牌坊旌表的人數也很多。一般來說,一座牌坊通常隻旌表一個人,頂多也就是‘父子進士’、‘祖孫進士’這樣的家族組合。但隆昌有好幾座牌坊都很特別,比如南關的兩座節孝總坊,其中一座旌表了 188 個人,另一座旌表了 164 個人。那密密麻麻的名字,簡直就是中國牌坊的旌表之最!”


    永洪接著說:“這裏還有全國最集中的石牌坊群。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潮州牌坊街的牌坊數量更多且更為集中,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原本潮州確實有更多的石牌坊,然而不幸的是,在 1951 年的時候,潮州拆除了當時尚存的 19 座石牌坊。這真是讓人感到惋惜啊!”


    五明和曉萍帶著兒子佳佳和永洪一家走進隆昌縣城,他們對這座城市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永洪興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紹道:“你們知道嗎?咱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四川隆昌市,這裏可是有著‘三個之最’呢!首先,隆昌的牌坊最為集中,城區北關就有5座,南關還有6座,這兩處相隔大約兩公裏,可以說是全國之最了!其次,旌表人數也是最多的,南關北關的11座牌坊中,有3座都是一坊旌表多人的總坊,3座牌坊總共旌表了357人,這數量簡直驚人啊!最後,這裏的牌坊種類也非常多,隆昌現存的17座牌坊裏,有百歲坊、節孝坊、功德坊、德政坊、觀賞坊等等,共有8種類型,真可謂是全國之最!”


    聽到這些,眾人都不禁驚歎不已。五明和曉萍更是覺得不虛此行,能夠讓孩子佳佳了解到如此獨特的曆史文化。而佳佳則興奮地拉著父母的手,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那些壯觀的牌坊。


    一行人沿著街道漫步,很快就來到了隆昌石牌坊群。這些牌坊高聳入雲,雕刻精美,每一座都承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五明和曉萍仔細閱讀著牌坊上的銘文,為佳佳講述著過去的歲月。佳佳聽得津津有味,眼中閃爍著對曆史的敬畏之情。


    在參觀完隆昌石牌坊後,五明一家人感慨萬分。這次旅行不僅讓他們領略了隆昌的獨特魅力,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決定以後要經常帶佳佳出去走走,讓他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感受曆史的厚重。


    五明和曉萍帶著兒子佳佳和永洪一家來到南關,這裏有6座牌坊。隆昌南關又名春牛坪,這裏的6座牌坊都修建於清朝時期,時間跨度從清鹹豐五年(1855年)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分別是郭玉巒功德坊、舒承湜百壽坊、節孝總坊(一)、節孝總坊(二)、李吉壽德政坊、覺羅國歡德壽坊等。每一座牌坊都相隔約10米,排列整齊。


    南關除了這些牌坊之外,還有其他的曆史遺跡,比如“除暴安良”、“政通人和”、“憩棠留蔭”等三通石碑,以及一座惜字塔。這些古跡見證了隆昌南關悠久的曆史文化底蘊。


    永洪給一行人介紹每個牌坊的概況:


    南關-郭玉巒功德坊


    郭玉巒功德坊,旌表郭玉巒樂善好施。郭玉巒是川南大族郭氏家族子孫,一輩子喜做善事,地方逐級呈報皇帝後,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奉旨建造了這座牌坊。


    南關-舒承湜百壽坊


    舒承湜百壽坊,是本地官紳市民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為百歲老人舒承湜捐建的牌坊,舒承湜是隆昌李市鎮人,五世同堂,在平均壽命40多歲的晚清,活過了100歲。牌坊上的“世上難逢”四字,還是四川總督丁寶楨的題字,也是隆昌牌坊群中題字級別最高的行政長官。


    南關-節孝總坊(一)


    節孝總坊(一),節孝總坊並列有兩座,這座是為旌表188名節孝婦女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而建,這上麵的婦女都沒有名字,隻有姓氏,一律是“xxx之妻x氏”,她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青年喪夫守節,孝敬老人,慈養子女,善良勤儉,吃苦耐勞。我們今天看到的不過是一個個沒有名字的姓氏,但每個姓氏後麵都是一位寡婦孤獨隱忍的一生。


    南關-節孝總坊(二)


    節孝總坊(二)外形和節孝總坊(一)幾乎一模一樣,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除了旌表的人數不同外,還有一個全國唯一,就是該坊旌表的164人裏麵,混進來了一位孝子,而且屈居於側匾,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十分罕見,這座牌坊大概也是全國牌坊中唯一的男女同坊。


    南關-李吉壽德政坊


    李吉壽德政坊,旌表隆昌知縣李吉壽的德政,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建造,當時洪秀全已定都天京,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隆昌雖然尚未波及,但乘機作亂的匪患擾民害民事件時有發生,李吉壽上任後,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安民措施,深受縣民稱頌。


    南關-覺羅國歡德壽坊


    覺羅國歡德壽坊,這座牌坊是為了頌揚隆昌曆史上唯一一位的皇族知縣,滿族人愛新覺羅國歡的德政,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造,這是一座辨識度極高的牌坊,因為頂端有一站立撒尿的雙麵公猴,所以俗名也叫“猴子牌坊”,據說意思是“公侯百代”,寓意“封侯掛玉印”,表達對知縣的良好頌祝福。


    離南關大概2公裏外的隆昌北關,還藏著5座有故事的牌坊。


    五明一行人來到隆昌北關,北關牌坊群分散在山坡上,有禹王宮山門坊、牛樹梅德政坊、孝子總坊、劉光第德政坊、肅慶德政坊等5座牌坊,和“鋤莠安良”碑刻一通。


    永洪也依次給五明一行人介紹:


    關-禹王宮山門坊


    禹王宮山門坊,始建於清乾隆初年(1736年),重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一座單麵牌坊,原本是禹王廟的山門,如今就位於隆昌二中旁邊,也是隆昌牌坊裏麵最精美的一座。


    禹王宮山門坊有“三絕”:一是圍繞“禹廟”二字有九條龍,九龍匾是隆昌牌坊中級別最高的,在全國石牌坊中也十分罕見。二是“蜀楚承靈”4個字是從右到左書寫,這比“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改變書寫格式還早了52年,在全國石牌坊中也是獨一無二的。三是牌坊上“三英戰呂布”的雕刻中,少了主角之一的關雲長,變成了劉備、張飛戰呂布。


    北關-牛樹梅德政坊


    除了禹王宮山門坊外,北關的其它4座牌坊並排位於古驛道上,相距10餘米,第一座是牛樹梅德政坊,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牛樹德是甘肅人,任職隆昌知縣期間政績卓越,受到百姓擁戴,後遷升四川按察使。


    “鋤莠安良”的碑刻也位於古驛道上,其實和德政坊是一個意思,是對官員的表彰,大概是還不夠資格立牌坊,就立了一塊石碑。


    北關-孝子總坊


    孝子總坊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旌表陳先典、朱佐耀、劉騰龍、華遠容、晏紹景5位孝子,也是一座少見的多人牌坊。牌坊上的《各孝子銘》是翰林院庶吉士隆昌人範運鵬書寫,也是他在家鄉留下的唯一小楷書法作品。


    北關-劉光第德政坊


    劉光第德政坊,為頌揚知縣劉光第的德政,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造,劉光第在隆昌累計任職長達12年,他秉性寬大平和,對老百姓不隨意用法,施行“仁心善政”,深受擁戴。


    北關-肅慶德政坊


    肅慶德政坊,是為旌表知縣肅慶,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建造,肅慶是那拉氏,到任隆昌時,正逢嚴重幹旱,莊稼無收,米價暴漲,他帶領全縣百姓抗旱保苗,同時平抑米價,打擊奸商,還冒著殺頭的風險,開倉放糧,短期內政績卓越。


    永洪還提到,除了南關和北關的 11 座牌坊之外,隆昌縣還有另外六座牌坊:其中一座位於城郊建設村的古驛道上,名為郭陳氏節孝坊;另一座則在漁箭王家店村,是一座嵌瓷觀賞坊;響石鎮牌坊街上有兩座牌坊,分別是楊邱氏貞節坊和楊林氏節孝坊;而在石燕橋鎮大竹村,則矗立著一座鬥拱式鎮山坊;最後,金鵝鎮光豐村的郭王氏功德坊也是隆昌的瑰寶之一。


    他接著解釋說,青石是隆昌的一大寶藏,這些石頭不僅被用於鋪設道路和建造牌坊,還被雕刻成石碑,流傳千古,警示後人。古驛道上的一座座石牌坊見證了一百多年前發生的各種不尋常的故事,每一座牌坊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或多個生動的人物形象。每一座牌坊都承載著一個人或多個人一生的榮耀記憶,但同時也可能代表著一位或多位喪偶女性孤獨寂寞且被封建禮教束縛的悲慘命運。


    五明和永洪一同參觀時,永洪介紹道:“隆昌石牌坊有著許多未解之謎,比如隆昌石牌坊為何會出現男女同坊?這一直是個謎。”


    他接著解釋說:“清朝光緒四年(公元 1878 年),朝廷頒布聖旨表彰隆昌的節孝婦、孝子共計 164 人,其中包括 161 名節孝婦、1 名烈婦、1 名貞女和 1 名孝子。這是繼清朝鹹豐五年後,隆昌人再次獲得如此輝煌的集體榮譽。然而,對於修建牌坊所需的費用,隆昌人已經不再考慮,因為他們有過經驗,可以將盡可能多的人擠進一座牌坊。但是,有一個難題非常棘手,那就是在受旌表的 164 人中,唯一的一名孝子是男性,而非女性。如果要讓這 164 個人都擠在同一座牌坊上,必然會形成男女同坊的客觀事實,這可能會引起人們對男女授受不親觀念的質疑。”這樣的事情無論在當時的官方還是民間都是難以接受的。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座節孝總坊竟然最終得以建成,而且男孝子彭誌仁的名字還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牌坊之上。於是乎,這座牌坊成為了163位女性和1位男性的共同見證,實在是一樁奇聞!那個男人究竟為什麽能與這麽多的女子一同被立牌坊?當年修建牌坊的時候有沒有人提出過質疑呢?最後又是什麽樣的方式讓雙方達成了妥協呢?所有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它們隻能成為一個謎團,永遠地保存在曆史的檔案之中。


    永洪告訴我們,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朝廷對隆昌縣內的188名節孝婦女予以表彰(其中包括187名節孝婦人和1名節婦)。隆昌當地的士紳和百姓以及恤嫠會共同籌集資金,在隆昌縣城南的“春牛坪”建立了一座節孝總坊。就這樣,這座牌坊成為了隆昌曆史上的第一座多人共坊。


    永洪說:“你們知道嗎?這座牌坊的坊主居然多達 188 人!這在中國的牌坊史上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啊!這不能不說是隆昌人的一個創舉。”眾人皆驚歎不已。


    “為什麽會有這麽多人共同立坊呢?而且還這麽多人共此一坊?”有人好奇地問道。


    永洪無奈地搖搖頭:“她們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具體是什麽,至今仍然有很多是個謎。也許隻有時間才能揭開這些謎團吧。”


    五明一行人懷著敬畏和感慨之情參觀完了北關石牌坊後,便乘坐公交車返迴了山川機械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