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中》


    作者 五明


    你在夢中,


    我也在夢中。


    似乎唯有於夢境之中,


    我們方能夠再度相會。


    在那裏,我們緊緊相依相偎,


    傾訴著那些已然消逝的悠悠歲月。


    我們悔恨不已,恨不得時光倒流,


    追迴那屬於我們的金色年華,


    以及日日夜夜的無盡相思。


    昨晚,我又一次夢見了你。


    那是在一個清幽的池塘邊,


    周遭的一切都如此真實而清晰。


    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畫麵,


    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


    這無疑是我所經曆過最為清晰的一場夢境。


    在夢中,我們攜手漫步於池塘畔,


    感受著微風輕拂麵龐的溫柔觸感,


    欣賞著波光粼粼的水麵上映射出的美麗倒影。


    周圍的花草樹木似乎都在默默注視著我們,


    為我們祝福。


    此刻的世界,仿佛隻剩下你和我。


    我們盡情地暢談,


    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迴憶起曾經共度的美好時光。


    那些溫馨的瞬間如同電影般在眼前不斷放映,


    讓人心生感慨。


    然而,當夢醒時分,


    現實的冷酷卻又無情地將我們拉迴。


    麵對著空蕩蕩的房間,心中滿是失落與惆悵。


    盡管明知這隻是一場虛幻的夢境,


    但那份真摯的情感卻是如此真實而深刻。


    或許,正是因為現實中的種種遺憾與無奈,


    才使得我們在夢中尋求慰藉,


    尋找那個失落已久的溫暖角落。


    無論如何,這場夢境都將成為我心中珍貴的記憶。


    它讓我明白,即使生活充滿了波折與困苦,


    我們依然可以在內心深處保留一份純真與美好。


    而這份對美好的向往,也將激勵著我繼續前行,


    勇敢麵對未來的挑戰。


    《夏日的小樹》


    作者:五明


    春季就這樣悄悄地溜走了,


    炎熱的夏天接踵而至。


    太陽像一個大火球一樣高高掛在天空中,


    拚命地釋放出熾熱的光芒,


    無情地炙烤著大地和樹林。


    已經有半個月沒有下過雨了,


    旱情變得越來越嚴重,給小樹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這片小樹林裏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樹木,


    它們原本生機勃勃、鬱鬱蔥蔥,


    但現在卻因為幹旱而顯得有些萎靡不振。


    樹葉失去了往日的光澤,變得枯黃幹瘦,


    仿佛被抽走了生命力一般。


    樹幹也不再挺拔堅硬,而是出現了幹裂的紋路,


    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它們的痛苦與渴望。


    這些小樹們急需雨水的滋潤,


    它們那幹涸的喉嚨發出無聲的呐喊,


    希望上天能夠降下甘霖,緩解它們的困境。


    它們期待著一場暴雨的降臨,讓清涼的雨水浸透每一寸土地,


    滋養它們的根係,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


    然而,天空依然晴朗無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跡象。


    在這片寂靜的小樹林中,


    隻有微風輕輕拂過樹梢時發出的沙沙聲,


    似乎在為這些可憐的小樹們呐喊。


    它們默默地承受著旱災的折磨,


    卻依然堅定地紮根於地下,努力地生存下去。


    它們相信,隻要堅持下去,


    總會迎來雨過天晴的那一天。


    五明的寫作之路到目前為止尚未結出碩果,究其根源,在於五明未能在一個標題下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從今往後,他需要撰寫一些自傳性質的文章,同時還要嚐試創作具有標誌性的作品,並努力爭取發表機會。何時靈感湧現,便即刻動筆,或許這才是通往寫作成功的正道。以真誠感動他人,他人也會報之以真誠;若憑借權術駕馭他人,則他人也會用權謀相待。


    1991 年 7 月 28 日至 8 月 1 日期間,五明與工廠裏的員工一同前往峨眉山遊玩。這次旅行乃是工廠為了關懷職工的日常生活所特別策劃的活動。


    7 月 28 日午後兩點,廠裏的班車抵達了樂山。他們在樂山一直待到下午五點,並在此期間參觀了著名的淩雲大佛寺以及樂山大佛。接著,他們於下午五點從樂山出發,最終抵達峨眉山,並入住白龍旅館。當天的天氣狀況是陰間晴,夜晚時分峨眉山市區還遭遇了一場雷陣雨。


    原本,大家計劃在淩晨四點鍾登上峨眉山巔觀賞日出,但因降雨而擾亂了行程安排。第二天清晨八點多鍾,五明等人來到了報國寺,他在寺廟門口拍下了第一張照片,隨後乘坐價格為十元的麵包車(也被稱為中巴車)前往接引殿,並繳納了四元的進山費用。此時,天空正下著中等程度的雨,五明和他同行的十幾人從接引殿開始徒步前往金頂。沿途可見高大挺拔的樹木,其中還有許多珍稀的樹種,例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沙欏樹,它們就生長在這一區域。天空陰沉沉的,仿佛隨時都會傾瀉而下一場瓢潑大雨。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天氣,沿路仍然聚集著許多人。他們或是遊客,或是小販,各自忙碌著自己的事情。


    路邊的小攤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有拐杖、飲料、糖果和餅幹等等。這些物品或許能給那些疲憊不堪的旅人帶來一絲溫暖與慰藉。


    從接引殿到金頂乘坐纜車隻需要大約五分鍾的時間。纜車票價分為上行十元以及下行八元兩種。當登山者們終於抵達金頂時,雨依然在下個不停。寒冷的氣息撲麵而來,讓人不禁打了個寒顫。四周彌漫著濃密的霧氣,使得能見度變得極差,一切都顯得朦朧而神秘。


    五明站在一塊寫有“金頂”字樣的石頭旁邊,拍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作為留念。盡管天氣不佳,但他仍然能夠感受到這裏的莊嚴和神聖氛圍。


    在山上稍作停留後,五明便隨著眾人一同下山。隨後,他坐上了廠裏派來接送人員的班車,踏上了歸程。車子緩緩行駛,窗外的景色漸漸遠去,最終迴到了山川機械廠。這一天的經曆雖然有些波折,但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1 年 8 月 5 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五明和曉萍決定帶著他們可愛的兒子佳佳一同前往瀘縣玉蟾山遊玩。這一天恰好是星期天,但山上遊客還是稀少,少了幾分喧鬧,多了一絲寧靜與清幽。


    當他們踏上玉蟾山時,立刻被這裏秀美的自然風光所吸引。山巒起伏,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宜人。然而更讓他們驚喜的是,山上新增了許多景點。這些景點經過精心修繕,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新刻的石刻作品——國民黨時期的瀘州人蔣兆和的《流民圖》。這幅畫作以精湛的技藝刻畫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畫麵生動而感人。五明和曉萍靜靜地欣賞著這幅作品,心中湧起對那個時代人們的同情和對現在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裏,五明、曉萍和佳佳共同領略了玉蟾山的美景,也感受到了曆史文化的底蘊。這次旅行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愉悅的時光,還讓他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們希望未來能夠繼續探索更多美麗的地方,留下更多難忘的迴憶。


    1991 年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4 日期間,五明與嶽父一同護送嶽母前往重慶新橋醫院進行體檢。12 月 2 日,經過 b 型超聲檢查和 ct 檢查,嶽母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並伴有嚴重的肝腹水。值得慶幸的是,癌細胞尚未擴散。然而,醫生認為已無治療必要,建議將患者送迴家中。五明的嶽父心急如焚,四處尋求幫助,他找到了住院部肝膽外科的韓主任(身材矮小、胖胖的,戴著眼鏡,是地道的四川人)、腫瘤科的彭醫生(介入療法的主要發明者)以及中醫科的張醫生等多位專家。他們給出的一致意見是盡快將病人送迴家,以免耽誤時間,導致無法返家。


    此次前往重慶,是由廠裏小車班的王師傅負責接送。五明和嶽父則住在重慶新橋醫院的招待所裏。這家招待所有些陳舊,條件非常簡陋。房間分為三人間和雙人間,價格分別是每天 4.5 元和 11 元。新橋醫院有位名叫邵華的醫生聲名遠揚,五明的嶽父也曾特意前去拜訪他。


    這一次,五明和嶽父不僅找到了重慶雙碑的一位姓柳的老中醫,而且這位老中醫頗具盛名。他已經退休,但曾經擔任過沙坪壩區康複醫院的院長,更是擁有教授級別的頭銜。


    此外,五明和嶽父在 12 月 3 日還特意前往位於重慶南泉的九龍坡區紅十字醫院。這家醫院藏龍臥虎,其中有一位聲名遠揚的老中醫。他自幼便踏上了學習中醫療法之路,至今已有六十餘載的行醫經驗。這位老中醫在腫瘤、乙型肝炎、牛皮癬、牙痛等病症方麵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見解。在他的診室裏,掛滿了經他妙手迴春的癌症患者贈送的錦旗和匾額,特別是在胃癌、大腸癌、食道癌、鼻咽癌、肺癌等疾病的治療上,成績斐然。


    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中醫每周二、三、四開診,每天僅接診四十位病人。想要就診的患者,必須在每天淩晨就去排隊掛號。每天清晨三四點鍾時,他會發放一次牌子;五六點鍾時,則會再發一次。他所調配的中藥極具特色,其中一點便是藥量極大。由於每劑藥都需要使用一口巨大的鍋來煎煮兩次,隨後將這兩劑藥混合服用。這些中藥價格不等,有的隻需十幾元一副,而有些則需二十多元。前來求醫問藥之人通常會一次性抓取數十種草藥,背著沉甸甸的包裹而來。前往南泉的車輛可在較場口搭乘,車費僅需一元,沿途會經過李家沱紅岩吊扇廠、重慶教育學院以及重慶商學院等地。


    這位資深的中醫師來自浙江寧波,如今已屆八十高齡(1912 年出生),但他的身體狀況卻相當良好。他習慣於左手戴著手套,身材高大挺拔,頭發花白如銀,但麵容卻宛如孩童般紅潤有光澤,精神矍鑠,容光煥發。


    醫院就在車站的斜對麵,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就診,他們來自省內各地,甚至還有一些從外省趕來的患者。這位醫生醫術精湛,已經成功治愈了數千名病人。據說,他是醫院特別聘請來的專家,專門負責治療各種疑難雜症。


    為了確保醫療秩序和服務質量,醫院安排了一名專人負責管理發放就診牌。這位管理人員是一個 40 多歲的女性,她性格直爽,心直口快,但工作起來卻非常認真負責。


    這裏所使用的藥物是由國光中藥廠生產的乙肝神效劑。這種中藥製劑具有獨特的療效,深受患者們的信賴。每周二、三、四則是醫生的門診時間,屆時會有大量的患者前來尋求幫助。


    而這所醫院的中醫腫瘤科更是備受矚目,以其專業的醫療團隊和先進的治療技術而聞名。無論是肝癌、胃癌還是其他類型的腫瘤,這裏的醫生們都會盡力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幫助他們戰勝病魔,重拾健康。


    1991年12 月 5 日這一天,天氣晴朗。五明和嶽父一同帶著嶽母乘坐著廠裏王師傅開來的汽車,一路奔波,終於抵達了位於隆昌的山川機械廠。一到廠裏,他們便徑直前往了廠職工醫院的住院部。


    夜幕降臨,病房裏彌漫著一股寧靜而又緊張的氣氛。在嶽父和曉萍的陪伴下,嶽母神情嚴肅地對五明提出了一個要求。她希望五明能夠為她寫下一些東西,這些文字將承載著她生命中的重要經曆、她內心深處的願望以及對於未來的期許。


    首先,嶽母希望五明詳細描述她的人生曆程,包括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挫折與堅持。她渴望通過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故事,讓後人了解她所走過的道路,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其次,嶽母堅決表示不希望嶽父再娶。她認為婚姻是一種承諾和責任,而再娶可能會帶來複雜的家庭關係和潛在的衝突。她希望五明嶽父能夠明白這一點,並堅守這個原則。


    最後,關於財產的分配問題,嶽母也有著明確的想法。她希望能夠公平合理地處理自己的財產,確保家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照顧和保障。這需要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她的意願,以避免日後可能產生的糾紛。


    麵對嶽母的囑托,五明感到責任重大。他深知這些文字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是嶽母對家人的關愛和期望的體現。他決定用心去聆聽嶽母的每一句話,用真實的文字寫出嶽母的心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