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繼續寫學習寫作的雙重轉化原理筆記:


    “中國古人對寫作的“雙重轉化”現象早就有所察覺,有所認識。比如陸機在他所寫的《文賦》中,就曾說過:“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顯然,陸機是意識到了\"物”→“意”→“文”這三者的進層關係的。由“物”而生“意”,最難的是意能“稱”物,和它相符、相適合;由“意”而生“文”,最難的是文能“逮”意,能趕得上、追得著豐富的思想。懂得這個道理並不很難,但要真正做到它卻相當不容易。陸機實際上是揭示了寫作活動的一個重要現象,它是《文賦》這本書的重要發現和重大價值之一。古代“寫作學”的奠基者劉勰,對這個問題更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他在《文心雕龍·物色》篇裏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他提出了寫作活動的“物”→“情”→“辭”的轉換關係。“寫氣圖貌”,即模寫、再現客觀外界的景象和風貌,這要“隨物以宛轉”,跟著事物的本來麵目而宛轉與之相適合“屬采附聲”,即連綴辭采,諧合聲律的語言表現,這要“與心而徘徊”,和內心的思想感情相“徘”一致。劉勰這種“物”、“情”、“辭”之同“雙重轉化”的認識,是他對文學寫作問題的一個基本觀點,具有深遠的影響。還有像鄭板橋在《畫竹》中所說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在實質上也涉及了這個問題。由“眼”中竹,到“胸”中竹,這是一“重”轉換,由“胸”中竹到“手”中竹這又是一“重”轉換。板橋在講這個問題時雖意在強調藝術的提煉與烙鑄,但他對“眼”→“胸”→“手”的界分,顯然是建立在對藝術創作\"階段性”的明顯意識之上的。


    既然寫作是“雙重轉化\",那麽,由“物”到“意”的第一層轉化中,就離不開寫作者的認識並加工生活的“攝製”力;而由“意”到“文”的第二層轉化中,“表現”力又成了這一階段的關鍵。所謂“攝製”力,就是攝取、構製的能力。它包括觀察、捕捉的能力,感受、體驗的能力,想象、概括的能力,提煉、開掘的能力等。所謂“表現”力,就是駕馭文字再現“意識”的能力。它包括謀篇、布局、定體的能力,選技、用筆的能力,遣詞、造語的能力等。生活、思想和技巧、語言;“想”得好和“寫”得好;“眼力”與“腕力”;“外功”與“內功”等等說法,實際上都是講的這種“雙重轉化”過程中各自所\"能為\"的不同。寫作實質是一種較為複雜的精神勞動,寫作之所以較為困難,其奧秘在於這種\"雙重轉化”性,就在於它需要的是一種多重能力,主觀儲備的高度綜合。第一重轉換是因為重要的,生活單薄,思想貧弱,不善於迴底,不卡於世象,缺乏發現的能力,這對於寫作確是致命的缺欠,是“先天\"的不足,我們的“頭腦\"本來是可以對現實生活,客觀事物做出完整、準確、生動的反映的,但是,你切斷或削弱了“客體\"和“主體\"在認識上的聯係,那麽,你“反映\"什麽?又怎麽能做到完整。準確,生動的“反映“呢?所以,這第一重\"轉化”是根本,是基礎,是十分要緊的,但是,隻有這一重“轉化\",並不能保證你一定把“文章”寫好。生活閱曆深的人很多,能把這種閱曆化成“文章”的人,就不那麽多了。思想水平很高的人也相當多,能把這種思想化為“文章”的人,也並不那麽多。拿“觀察”、“捕捉\"能力來說,觀察力最強的怕莫過於畫家、文物鑒賞家了,但遠不是所有的畫家、文物鑒賞家都能寫好文章的:再拿“感受”、“體驗”能力來說,感受力最強的應該是話劇和電影表演藝術家了,但遠不是所有的演員都能寫好“文章\"的。因此,事情到這裏並沒有結束,還必須繼續前過程的第二重“轉化”。這一“轉化”同樣是極為重要的,條理紊亂,篇章組織能力薄弱,表現技巧的缺乏,這對於“寫作”來說,同樣是嚴重的問題,是“後天失調,是極大的遺憾!我們的“文字”本來是可以對觀念,感知思維活動做出精確、形象、細微的描述的,但是,你忽略表述\"在文字上的“中介\",那麽,你\"表述\"什麽?怎麽能做到精確、形象、細微的“表述\"呢?所以,這第二重“化\"即思維的“物化”,是手段,是關鍵,同樣是十分要緊的。當然一重“轉化\"不好,也自然不能把“文章\"寫好。思維很嚴密、有條理的人很多,能把這種\"紊理”形成文字的人,就不那麽多了;講究表現技巧的人也相當多,靠這種“技巧”就能夠寫出佳作的人,卻甚為寥寥。拿“布局”、“安排”的能力來說,結構力最強的怕莫過於建築師、園林工程師了,但遠不是所有的建築師、園林工程師都能寫好“文章”的,再拿\"道詞”、“造語”的能力來說,語言素養最強的怕是辭書編纂者、語法學家了,但遠不是所有的辭書、語法專家都能寫好“文章\"的。所以,“寫作”這一行為過程,必須完成“物→意→文\"的雙重“轉化”,缺而不可。


    利用寫作的雙重轉化原理如何提高寫作能力呢?五明覺得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要深入觀察和感知客觀世界。作者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感知力,能夠深入觀察和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和情感變化,從而將其轉化為內在的認識和情感。這需要作者具備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要善於思考和發現;要提高攝製力。作者要具備將客觀事物轉化為內在認識和情感的能力,即攝製力。這需要作者多讀書、多思考、多體驗、多寫作,培養自己的觀察、捕捉、感受、體驗、想象、概括、提煉、開掘等能力,從而更好地將客觀事物轉化為主觀認識和情感;要提高表現力。作者要具備將主觀認識和情感轉化為文字表現的能力,即表現力。這需要作者多寫作、多實踐、多修改、多反思,培養自己的謀篇、定體、選技、用筆、遣詞、造語等能力,從而更好地將主觀認識和情感表達出來,形成文章;要多寫多練。提高寫作能力需要不斷地進行寫作練習。作者可以通過寫日記、寫小說等方式進行練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表現力。同時,也可以通過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學習其他作者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要善於反思和總結。作者要善於反思和總結自己的寫作過程和成果,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提高。同時,也要善於接受他人的建議和批評,不斷改進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現力。


    總之,利用寫作的雙重轉化原理提高寫作能力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感知力,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攝製力和表現力,多寫多練,善於反思和總結。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能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