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五明又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看望山川機械廠派送在那裏學習的建偉、顯林等學員,了解一下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問問他們需要工廠解決什麽問題。他們看見五明去看望他們,感到很開心,說在學校學習生活都挺好的,他們叫五明迴廠後,轉達他們對工廠的感謝之情。


    五明還走馬觀花地參觀了一下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這個學校,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坐落於成都市建設北路沙河,學校主樓恢弘大氣和校訓’求實求真,大氣大為’相映照。主樓是當年由蘇聯專家主持設計,1965年完成的建築,學校還有一條很有風采的銀杏大道。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成立於1956年9月,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下,由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電訊工程係、華南工學院的電訊係和南京工學院的無線電係合並創建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無線電大學。1960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中國的科學巨匠、一代文學大師郭沫若手書的“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校名已經成為學校創建的象征而載入史冊。


    五明認為,學習不僅要向書本學習,還要投身社會實踐,向社會實踐學習,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五明總是以一個小學生的姿態,向先賢學習,向各種流派學習,向曆史遺跡學習,並且盡量作好書麵記錄。


    五明早就聽說了成都武侯祠的大名了,如雷貫耳,五明懷著學習中國曆史文化的心情,毅毅特地請了假,陪著五明興致勃勃去成都武侯祠參觀、學習了一下。


    五明看到武侯祠內紀念的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占地15萬平方米,始建於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原是紀念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等,後合並為君臣合祀祠廟。這表達了川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也體現了川人的智慧。


    毅毅說,武侯祠初建時,曾與昭烈帝劉備的祠廟相鄰,在明朝初年並入漢昭烈廟,成為中國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廟。


    諸葛亮殿的屋頂上放著彌勒佛和道教的風神、雨神,起到震災的作用 。也體現了在四川佛教和道教的融合發展。


    “執簡焚香入廟門,武侯神象儼如存。因機定蜀延衰漢。以計連吳振弱孫。欲盡智能傾僭盜,善持忠節轉庸昏。 宣王請戰貽巾幗,始見才吞亦氣吞。” 這是全國僅存九座“武侯祠”,隻有成都這座“武侯祠”的名氣最大。


    武侯祠門前的獅子明碑全名為《諸葛武侯祠堂碑記》,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碑文主要介紹了武侯祠的曆史沿革。碑身下有贔屭碑座。相傳贔屭是龍的兒子,形如龜而有齒力大能馱,因此常被用作碑底 。前後《出師表》字體行草,一氣嗬成,寫得酣暢淋漓。


    五明靜靜地默讀了一遍《前出師表》:


    “《出師表 》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五明覺得《前出師表》表現了諸葛亮一代名臣的忠心。


    毅毅說,武侯祠體現著民眾們對諸葛亮軍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讚譽,也是三國遺跡源頭,想要感受濃厚的曆史文化氣息,這裏就是最好的去處。


    五明看到,武侯祠由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等部分組成,屬於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文化遺產保護區。有“三國聖地”的美稱。


    五明看到,漢昭烈廟是硬山式屋頂,以中柱分心隔成內外兩間。大門中開,朱紅大匾上刻有“漢昭烈廟”四個金色大字,大門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尊明代石獅,位於大門中軸線外有照壁一座,照壁兩側有榕樹相映。


    五明和毅毅走到文臣武將廊,看見劉備殿前東西廊內,有蜀漢文臣武將的塑像28尊。東廊稱文臣廊,以人稱鳳雛的龐統為首,共塑有14人(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西廊為武將廊,以智勇雙全的趙雲為首,也塑有14人(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薑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人物像之裝扮、衣著主要借鑒自清代戲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紹其生平事跡的石碑。


    五明看見,劉備殿坐落在一進院的北麵,與東、西兩側的文臣武將廊和南邊的二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築。劉備殿為傳統單簷歇山式建築,麵闊七間,進深四架。前簷柱上撐弓,雕有彩繪敷金的祥獸圖案,製作精巧。二門上方懸匾大書“明良千古”四個大字,由康熙年間四川提督吳英所撰寫。意為“明君良臣,千古垂範”。大殿正中劉備的塑像,劉備高大坐像,整個廟宇中這尊像最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貼金,冠冕九旒,雙手執圭。左右侍者,一捧傳國玉璽、一捧尚方寶劍。


    五明看見,諸葛亮殿是極為傳統的廟宇建築,由過廳、東廂房、西廂房、鍾樓、鼓樓、孔明殿等建築圍合而成,總建築麵積1500多平方米。


    殿宇宏敞開朗,麵闊5間,進深2架,平麵呈長方形,梁架式木結構,麵積僅為劉備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階,素麵石欄杆,望柱上石刻動物;殿前簷柱8根,上有雕花撐弓。金柱之間均置蛛網花格門,以別內外;地勢略高,使殿堂增加肅穆感。屋頂為單簷歇山式頂,飛簷翹角,中堆為火焰寶珠、二龍戲珠,腰花飾彌勒佛像。明代鳳鳥紋四足香爐置於殿前,爐口沿上鑄一雙抱財童子,造型生動。殿左右兩角,分別為鍾樓和鼓樓。


    諸葛亮塑像在一神龕內,懸掛 “靜遠堂” 匾額,表達諸葛亮一生“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情操。


    毅毅說,塑像塑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諸葛亮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神態儒雅,頗有一代名相風度。塑像兩側各有一書童,一捧兵書、一執寶劍。諸葛亮像兩旁,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塑像。


    五明和毅毅來到三義廟,初名三義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鄭蛟麟始建。毅毅說,建築和匾聯主要是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的遺存。其建築為混合結構,麵積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規模宏大。後漸坍圮,僅存少量建築尚完好,殿內劉備、關羽、張飛塑像造型根據《三國演義》描寫而作,形象較年輕。


    五明看見,惠陵陵墓建築由照壁、山門、神道、寢殿等組成,依次排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照壁立於墓前,之後為山門,上懸“漢昭烈陵”匾,後接神道,直通享堂。殿內高懸“千秋凜然”四字匾額。其後為闕坊,正中嵌墓碑,上刻楷書“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字。在寢殿西側寫有“惠陵”二字,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長180米,墓塚周圍有灰色磚牆環繞,磚牆外為紅牆夾道,可由此至諸葛亮殿。惠陵位於成都南郊,在蜀漢宮城最南麵。毅毅說,據史書記載,惠陵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後去世的甘夫人和吳夫人。


    五明和毅毅來到《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毅毅說,此碑又名唐碑,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武元衡率領27位僚屬來武侯祠拜謁,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文立碑,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並以此來激勵後世。文章寫好以後,由柳公綽書丹,由魯建鐫刻。因文章、書法、鐫刻精湛,被稱為“三絕碑”。


    毅毅給五明介紹了清朝趙藩撰《攻心聯》匾。


    毅毅說,此聯作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作者趙藩。懸掛於武侯祠中諸葛亮殿前。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毅毅說,其聯意為: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對方誠服,則心懷二心、疑慮不安的對立麵就會自然消除,從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並不好戰;如果不懂得審時度勢,施政方策或寬或嚴都會出差錯,後來治理蜀國的人要深思其中的道理。


    毅毅說,本聯在讚揚諸葛亮執法謹嚴,也肯定了他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寬嚴結合的施政方針。同時,在下聯借題發揮,針砭四川的時政。清末,政治腐敗,四川也不例外,四川巡撫岑春宜及其後任劉秉章,不顧當時實際情況,不顧民心眾意,主觀武斷地發號施令。一個寬大無邊,一個酷似暴秦,結果壞人橫行,怨聲載道。作者表現了對四川局勢的憂慮和關注。


    五明和毅毅還仔細閱讀了武侯祠對聯: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諸葛亮一生值得歌頌的功績很多,有的對聯以全為勝,如: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隻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麵偏能用火攻。”


    本聯卻抓住了諸葛亮一生很關鍵的隆中對一事,寫得很精彩。


    五明還看了武侯祠內的“明雲紋雙雲耳三足鐵鼎”,此鼎口徑77厘米、高125厘米、腹圍86厘米。鐵,模鑄,方唇,直口,階梯形直頸,豐肩,鼓腹,肩上兩側各附一祥雲狀豎耳,與器口有連接,並高於器口,下附三獸足。口沿飾雜寶法器,頸部分兩層,第一層飾纏枝紋,第二層也飾花卉紋,但鏽蝕嚴重,模糊不清。二層紋飾均有脫落現象。腹部滿飾雲紋。三蹄足較高,粗壯,上部均裝飾一獸麵,獸麵頭頂雙角,怒眼圓睜,鼻孔大張,滿臉橫肉。三足有水泥修補痕跡,鼎內有三個圓狀物,中有鐵釘突起。


    五明和毅毅還懷著崇敬的心情,乘公交車去杜甫草堂參觀、學習了一下。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詩聖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曆代都有修葺擴建。


    毅毅說,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他的詩“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杜甫還寫了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唿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唿!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五明看見,杜甫草堂占地麵積近300畝,完整保留著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朝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因杜甫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作杜工部。


    毅毅說,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隻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兩年後經長江三峽流落湖北、湘南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後,杜甫草堂便傾毀不存。


    唐朝大曆年間(766年11月-779年12月),杜甫草堂的大部分被時任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妻(浣花夫人)任氏族人據為私宅。


    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杜甫草堂遺址,重結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處”,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此後杜甫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朝嘉慶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明朝末年,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入川,連年的戰爭,杜甫草堂毀於戰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朝均對成都杜甫草堂進行了重建和修繕。


    中華民國後期,四川地方軍閥互相混戰,杜甫草堂成為軍閥軍隊馬廄和傷病者醫療的病院,這段時期對杜甫草堂的破壞很大,祠宇門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毀,所懸掛楹聯匾額損失殆盡,多被官兵取下當柴禾燒了;工部祠內的杜甫塑像遭到風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給杜甫雕像戴上鬥笠。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麵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


    毅毅還給五明講了一個故事,毅毅說,1958年3月,有位詩人利用在成都參加會議的閑暇時間,參觀了杜甫草堂。這位詩人一行由原杜甫草堂寺山門進入草堂。他們事先未讓人打招唿,進門後,便在庭院內信步遊覽。他先到“花徑”旁的影壁前,麵壁佇立良久,被壁上“草堂”兩個醒目的大字所吸引。據說,清人周竺君在書寫“草堂”二字時,不用筆,而是用手抓大米寫成,字體敦厚而遒勁,加之後來用瓷器碎片鑲嵌在上麵,更顯得別致而格外引人注目。這位詩人順著“花徑”邁著穩健的步伐,緩緩地走著,隨意觀望著四周的翠竹、蒼鬆和高大挺拔的楠木樹,神態愉快而安祥。他走過小橋,踏上“柴門”的台階,瀏覽了柴門兩側壁嵌紀念杜甫的詩文石刻,然後走進“工部祠”,在這裏迎候的草堂紀念館的接待者,向詩人介紹了工部祠內陳列的碑刻和塑像,這位詩人對祠內左壁嵌著的後人憑吊草堂的詩句石刻看得很仔細,有時用右手輕托著下顎,有時又把微彎著的左臂背在身後,仿佛在低吟微詠。


    接待者介紹到,“工部祠”內除有清朝人所塑杜甫像外,其兩旁還配祀有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和陸遊的塑像。據祠內碑刻記載:黃庭堅、陸遊配祀杜甫,是因與杜甫“心跡相同”,思想相通,在詩歌創作方麵,黃庭堅、陸遊繼承了杜甫詩歌的風格和傳統。另外黃庭堅、陸遊與杜甫一樣,均非蜀人而流寓或宦遊蜀中。


    聽了接待者的介紹,這位詩人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對清朝人所作的如此安排顯示出深刻的理解和讚許。


    離開工部祠,這位詩人從後門步入“詩史堂”,看到兩壁懸掛著各種杜甫石刻像拓片和畫像,問道:這是什麽地方?接待者告訴他:“這是詩史堂“,是後人為紀念杜甫修建的。”並向這位詩人一一介紹了每張像的來曆。他一麵吸著香煙,一麵端詳著杜甫塑像。在陽光的輝映下,今天“詩聖”也好像神采奕奕了。


    離開“詩史堂”,在接待者的陪同下,這位詩人沿著古雅別致的迴廊,走進杜詩版本陳列室。這裏陳列著杜甫草堂紀念館從國內各地搜集到的自南宋以來各個朝代的杜甫詩集的各種版本,以及朝鮮、俄羅斯、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l0多種語言的外文譯本。詩人對宋、元刊本特別感興趣,他指著一部用雪白宣紙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問是什麽時候印製的,接待者迴答是上海最近發行到成都來的。看來他是想尋根究底,接待者又補充道:“發行到成都的有10多部。他說:“太少了。”也許此刻,作為一個在深厚民族傳統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人,出於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偏愛,也為杜甫的詩未能在民眾中普及發出感慨和遺憾吧!


    這位詩人在看完了明朝、清朝和近代刻印的各種不同版本的杜詩後,望著陳列在櫥內的詩集說道:“這是社會現實詩。”他以一個詩人的眼光來洞悉、理解杜詩而作出獨到深刻的評價。


    這位詩人來到“大廨”,在一排坐南向北的“飛來椅”上坐下稍事休息。過了一會兒,他的目光被“大廨”內懸掛的一幅清代學者顧複初所撰長聯吸引住了,不禁起身端詳並輕聲念道:“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揣摩片刻,然後說道:“是集杜句”,又走到西頭仔細看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他慈祥的臉上露出微笑,指著長聯,用讚賞的口吻說道:“好!”


    毅毅說,1959年,由李劼人主持過杜甫草堂的大規模修建,當時他是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長,為修建杜甫草堂組織了一個籌委會,成員多為文化名流,博學鴻儒;修繕主旨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將草堂修得富麗堂皇,雕梁畫棟,要突出建築的古樸和園林的幽靜之美”。


    毅毅說,杜甫草堂正門是杜甫草堂主體紀念建築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建築。正門匾額“草堂”二字係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題,門兩側還懸掛有一副對聯“萬裏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出自杜詩《懷錦水居止二首》,這兩句詩十分準確地點明了當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處的位置。


    毅毅說,杜甫草堂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因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的《大雅堂記》而名。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麵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曆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曆史。


    五明和毅毅還仔細閱讀了杜甫草堂對聯:


    “草堂傳後世,


    詩聖著千秋。”


    全聯僅用十個字,就傾注了對大詩人杜甫的讚美之情,幹脆利索,言淺意深。


    “新鬆恨不高千尺。


    惡竹應須斬萬竿。”


    這是摘錄杜甫《將赴成都草堂有作》五首之四中的兩句而成聯的。並題跋說此杜詩佳句,最富現實意義,餘以千古詩人,詩人千古讚之。這表現了對詩人杜甫個人的讚頌。


    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其四》: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生理隻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杜甫草堂的對聯還有:


    ”杜陵落筆傷豺虎,


    愛國孤驚薄鬥牛。”


    杜少陵的詩指斥當時豺狼虎豹的政治,他那憂國憂民的苦心。


    五明記得,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現了杜甫的這一思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五明閱讀了郭 沫 若題成都杜甫草堂聯: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作為一個時代的詩人,杜甫的偉大之處,是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熱情地關懷著人民大眾的疾苦。這是他贏得千百年來人民愛戴的主要原因之一。郭沫若的對聯,好就好在不是一味的歌頌,而是準確地概括了杜甫的為人和杜詩的特點,這是常人所難以做到的。


    五明記得,杜甫的《石壕吏》就集中反映了這個特點: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唿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五明還閱讀了何紹基題杜甫草堂聯:


    “錦水名山君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毅毅說,上聯讚頌杜甫,下聯抒發自己來遊草堂的心情。


    這裏的“人日”,是指農曆正月初七,杜甫的詩《人日》中說。”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


    顧複初題成都杜甫草堂聯: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上聯用金代詩人元好問的詩意。“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詩人又有多少呢?龍蜷虎臥是說詩人成就高,影響大,成為一代的詩壇領袖。


    這副對聯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兩聯一問一答,既新穎又醒目。另外,在用詞上也十分匠心,如下聯中“先生亦流寓”的“亦”字,寓意很深,自古以來,流寓他鄉的人不知多少,可是卻隻有杜甫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他的草堂流傳至今。


    五明喜歡的杜甫的詩還有: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絕句》(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等等。


    五明和毅毅還到成都百花潭公園去參觀了一下。


    五明看見,以百花潭為名的成都百花潭公園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浣花溪風景區。


    西郊河由北而南,浣花溪(南河)從西向東,兩水在青羊宮東北角處匯合,水勢急湍,形成一個波翻渦漩白色水花的深潭,即百花潭。


    毅毅說,今日的百花潭與古時的百花潭是名字相同,但地方卻不是同一個地方。古百花潭遺址在今杜甫草堂西南的龍爪堰。唐、五代時是成都著名的郊遊勝地。宋代以後,水係變動,原來的百花潭址已淤沒不存。清朝末年,黃雲鵠尋訪古跡,認定這一水潭為百花潭,並於清光緒七年(公元 1881年)在北岸的寶雲庵豎“古百花潭”石碑一通,同時還在石碑周圍修造供遊覽的涼亭敞軒。


    毅毅說,至此百花潭複現於世,並漸成名勝之地。又據介紹:浣花溪之處,一名百花潭,溪上民家之女任氏,家境貧微,為人勤勞善良,一日在潭邊為病僧洗滌袈裟,蓮花輒應手而出,整個水麵漂滿百花,故名“百花潭”。


    毅毅說,依曆史記載:在浣花溪西邊,唐代有一位冀國公崔寧在杜甫離開成都後,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辟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後四川發生叛亂威脅著成都,節度使又無能平息叛亂,冀國夫人挺身而出,散盡家財,募捐千軍,出兵平亂,又將舍宅為寺,功德無量,為紀念這位成都女傑,特尊封為“冀國夫人”名;及在每年的四月人們在浣花溪一帶趕廟會。


    五明看見,百花潭公園由盆景園、磊園、慧園、湖池區、廊橋及桃花林、銀杏林、桂花林、梅花林等景區組成,已形成了自己的園林特色。


    整個公園構築新穎,布局典雅,花木繁茂,竹樹成蔭,人工締造的山石、瀑布、溪流、亭台分布其間,各呈其妙,趣味無窮,體現了“古、文、靜、雅”的格調,使人益覺園林深邃無盡。


    五明和毅毅還到成都青羊宮參觀、學習了一下。


    青羊宮是川西第一道觀 ,兩隻栩栩如生的大銅青羊道教聖地。


    毅毅說,青羊宮始建於周朝,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重建,是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青羊宮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黃巢起義,唐僖宗皇帝避難於蜀中,曾將此作為行宮。中和三年 (公元883年) ,下詔改為青羊宮。五代時改稱“青羊觀”,宋代又複名為“青羊宮”,直至今日。


    毅毅說,建築布局青羊宮原來占地150畝,清初重建時占地300多畝,現有殿宇、房舍建築麵積約4800平方米,建築整齊,其主體建築,共分六重,都構建在一條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山門、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鬥姥殿、紫金台、降生台和說法台等。山門西側為八字牆,長二十米、高四米。


    青羊宮第一重殿宇是靈祖殿,占地麵積約400平方米,高約20米。牆頂蓋琉璃瓦,邊上是花瓣為白色,中心為紅色的琉璃荷花。右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明代正德十二年冬立的皇恩九龍碑一座。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混元殿,重建於光緒年間,26根石柱和2根木柱上有精美鏤空雕刻,圖案有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生動靈活。八卦亭位於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亭的石基分為三層,依次為方形、八角形和圓形,以契合於道教天圓地方、陰陽相生、八卦相合義理。三清殿之後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始建築——鬥姥殿,為全木建築。青羊宮建築群最後一組重要建築是後苑三台,左為“降生台”,右為“說法台”,中為紫金台(又叫“唐王殿”,內塑李淵夫婦和李世民像)


    毅毅說,青羊宮內保藏有光緒年間所刻極為珍貴的道教曆史文物《道藏輯要》經版,是中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版。


    青羊宮的三清殿中有兩隻銅鑄青羊,左邊的羊相傳為青帝侍童所化,能治百病,隻需摸摸羊身上與自己病痛相應的部位,便能減除病痛。


    成都青羊宮道教氛圍還保留有,是年代最久遠,占地麵積最大的觀,這裏香火旺盛,道家氣息很濃鬱,也是成都當地人休閑的地方。


    毅毅說,道教青羊宮:問青牛何人騎去,有黃鶴自天飛來。成都青羊宮,乃太上老君傳道地之一。


    五明看見,青羊宮主要建築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宮內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輯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毅毅說,青羊宮山門青羊宮原山門建於明代。左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還有明代正德十年冬立的皇恩九龍碑一座。右邊塑有白虎像一尊,並有七星樁,上刻有道教秘傳天書雲篆,根據中天北鬥七星布局,稱為北鬥七星樁。還有龍鳳樁、大石獅一對、龍王井一口等。現新建山門莊嚴宏偉,重疊飛簷。龍、虎吉祥動物雕飾鑲嵌在飛簷壁柱上,雕刻細致、造型典雅。殿頂塑有兩條遊龍正戲搶靈珠。


    五明看見,金字橫匾“青羊宮”高懸在山門上方。此匾為清乾隆年間成都華陽縣令安洪德的墨跡,筆力遒勁,為青羊宮的文物。


    三清殿又名無極殿,是青羊宮的主殿,始建於唐朝,重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三清殿基長40米,為正方形,總麵積1600平方米。外簷柱上雕刻著六合童兒、雙獅戲球等藝術木雕,有一副貼金對聯:“福地臥青牛石室煙霞萬古,洞天翔白鶴蓬壺歲月千秋”(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所題)。殿前左陳一鍾,名曰“幽冥鍾”,是明朝時鑄造,重約三千多公斤。右配一應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慶大典便擊鼓鳴鍾。青羊宮三清殿,殿內共有36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代表著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28根,代表天上28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冀、軫。此殿建築宏偉而莊嚴。三清殿內供奉的是道教最高極尊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太上道祖。大殿兩邊還塑有十二金仙,分別是: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燃燈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三清殿前有兩隻銅鑄青羊,它們是青羊宮的鎮館之寶,左側為單角青羊,右側為雙角青羊。單角青羊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征,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頭、雞眼、狗肚、豬臀。單角青羊為雍正元年,清朝大學士張鵬翮捐贈。雙角青羊是成都信徒張柯氏延於道光九年捐贈。底座銘刻記其事,銘文雲:“京師市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落款為“信陽子題”,信陽子乃張鵬翮之號。


    五明看見,混元殿是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內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混元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占地麵積600多平方米。有石柱26根,木柱2根。柱上雕刻有鏤空的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圖案,形象生動活潑。在宋真宗時,真宗崇奉道教,上奉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帝。殿內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師”,老君麵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將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著世界的本源還處於混沌狀態,而老君開天辟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後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稱“觀音大士”。


    五明看見,青羊宮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是突出地體現了道教教義的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


    五明和毅毅來到青羊宮八卦亭,它坐落在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的八卦亭,突出地體現了道教教義特征,是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八卦亭高約20米、寬約17米,占地麵積近300平方米,它布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築共三層,建於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簷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鬥榫銜接,無一楔一栓。八卦亭石板欄杆上兩層均為八角形。每層飛簷都精雕著獅、象、虎、豹,各種獸物鑲嵌在雄峙的翹角上。屋麵為黃綠紫三色琉璃瓦,屋頂蓮花瓣襯托著獨具風格的琉璃葫蘆寶鼎,高約3.6米,造型優美,甚為壯觀。雙排擎簷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鑿成,高約4.8米,直徑約50厘米。其中外簷石柱八根浮雕鏤空滾龍抱柱。八卦亭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當年建八卦亭將要竣工前夕的子時,麵對三清殿的石柱盤龍複活,意欲騰雲而去,被月禦值日使者發現,則以神拳定於柱上,現在這個柱頭上還留著那個拳頭印。


    五明和毅毅來到鬥姥殿,也稱元辰殿,長約十米,寬約九米,建於明代,為樓底式建築。殿內供奉的鬥姥,全稱為摩利攴天大聖先天鬥姆元君,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也是六十甲子太歲本命星君的首領。道書中說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個兒子(即九皇),分別是:玉皇、紫微、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鬥姥額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神像慈容照人,《太上玄門日誦晚課仙經》中雲“顯靈蹤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所以,鬥姥也是一位掌人間生死罪福的天神。在鬥姥右邊供奉的是女仙之首西王母,即民間所說的王母娘娘。道書中說:“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鹹所隸焉。”每年陰曆三月三日為蟠桃盛會,傳說這天是王母的誕辰,各路神仙都要來為她祝壽。左邊祀奉的是土皇地祗,為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靈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道書中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天聖後土皇地祗”即民間所稱的“地母”。兩邊分別塑有南鬥六星、南極長生大帝(壽星)、和北鬥七星。鬥姥殿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築物。


    五明看見,玉皇殿位於鬥姥殿“福、祿、壽”的巨大照壁後麵。毅毅說,玉皇殿原殿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1850年)建造,後因危樓拆除。新殿建於1995年,樓底結構,長約18米,寬約六米。殿內樓上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尊神。樓下前供奉三官大帝,後供奉四禦之一的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和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像。


    五明和毅毅看見玉皇殿外有銅羊兩隻,為黃銅鑄成,俗稱青羊。毅毅說,其中單角銅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大學士張鵬翮從北京買來送給青羊宮以負青羊宮之名。其底座有記事性詩文:“京師會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相傳這隻青銅異獸是宋代河南開封經梅閣之物(羊頸部補疤處原有“紅梅閣”三字)。另一雙角銅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成都張柯氏延請雲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獻給青羊宮的。“青羊”二字來源於青羊街,青羊街又源於青羊宮。


    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題名漢揚雄《蜀王本紀》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子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子顯現法相,端坐蓮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子傳道的聖地。到了唐代,青羊觀的規模已相當大。


    毅毅說,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奔蜀,也在道觀中駐營。據記載,在觀內忽見紅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塊玉磚,上麵刻著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僖宗便將古篆玉書磚石的發現,當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後來僖宗返迴長安,認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師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大建殿堂,改“觀”為“宮”。青羊宮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時形成的。宮觀落成之後,報導象盛極。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記》說:“岡阜崔嵬,樓台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這樣一來,青羊宮便成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


    毅毅說,據清康熙初年的“重修青羊宮碑記”記載: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為關今尹喜講道德經,講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對尹喜說:“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千日後,老子如約而來,在這裏繼續對尹喜講經說法。嘉慶年間的重修碑記也說:“蜀有青羊傳為老子張道陵於此。”由於這些記載,後人便了解到“青羊”二字是因漢代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而來。


    五明和毅毅參觀了《道藏輯要》經版,青羊宮內保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餘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麵雕刻,版麵清楚,字跡工整,是中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曆史文物。1984年成都市道教協會與巴蜀書社聯合重印了《道藏輯要》一百部,為國內外研究道教珍貴史料。


    毅毅說,道藏輯要,八思巴蒙古文聖旨碑,1941年出土於成都市老南門口。原有碑額,其上可見楷書“聖旨”二字。出土不久即毀。現存殘碑約當原碑的五分之一,高0.64米,寬1.28米,厚0.29米。一麵是八思巴文,一邊是漢文,係元順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敕立青羊宮之碑”聖旨碑,文中有“聖朝寵錫青羊宮”,殘碑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館。


    五明和毅毅還乘公交車到文殊院參觀、拜謁了一下。


    毅毅說,文殊院,又名“空林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占地麵積20餘萬餘平方米。文殊院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7年)。清朝康熙36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為”文殊院”。


    毅毅說,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寺廟,坐北朝南,占地麵積20餘萬餘平方米,建築為典型川西平原古典建築風格,主要為木結構建築。殿宇六重,進山門往裏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與東西兩側的鍾樓、齋堂、廊房等建築渾然一體,莊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執事房,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餘間,建築麵積2萬餘平方米。房舍為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鬥拱雕飾玲瓏。


    五明看見,文殊院建築以中軸線為主導,建築風格主要為重簷歇山式、單簷懸山式等,皆呈內向型布局。受佛教文化影響,建築坐北朝南,布局封閉。建築的布局按照嚴格的層次和等級區別,體現禮製的製約。連接主要宗教建築的是木石結構的長廊,長廊貫穿連通著僧侶的念佛堂、齋房等功能用房,一個個宗教建築點形成遞進式的空間院落,圍合起來的空間形成庭院,這個庭院就是建築群的核心。


    一進門會給香客三柱香,文明敬香。沒有門票的文殊院,免費的齋飯和香,還有正式的佛學院。 文殊院內品蓋碗茶的地方,好多的竹子自然的生長在那裏,好一副閑適的畫麵。打牌的,閑聊的,嗑瓜子、喝茶的,掏耳朵的,耳邊充斥著川音,巴適得很。 口碑極佳的張老二洞口粉,這隊伍排的。


    文殊院內供奉著大大小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脫紗、木雕、石刻、泥塑等多種材質。其中有一尊緬甸玉佛,來自緬甸,極其珍貴。文殊院建築以中軸線為主導,建築風格主要為重簷歇山式、單簷懸山式等,皆呈內向型布局。建築的布局按照嚴格的層次和等級區別,體現禮製的製約。文殊院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


    毅毅說,成都文殊院,千年古寺,唐玄奘的頭骨舍利在此,四大禪林之首,成都文殊院,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文殊院——四大禪林之首,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滅佛致寺毀;唐大中元年(847年)後,唐宣宗即位修複。


    毅毅說,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南宋時有增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入川,成都佛教廟宇均被焚毀。信相寺毀於戰亂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尚存。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顆杉樹之間結茅為廬,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


    文殊院有六重大殿,還建有鍾鼓樓、祖堂、準提殿、圓通殿、玉佛殿、三聖殿、五觀堂等殿堂以及千佛和平塔、放生池、東西花園。


    五明和毅毅來到六重大殿,文殊院六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布在長二百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簷翹角,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


    照壁,位於山門對麵,約8米高、呈“品”字形狀。據記載,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澤深天地,宗風越古今”聯幅為慈篤禪師手書。


    第一進殿為天王殿(山門),由慈篤禪師建造,本圓和尚改建,供奉彌勒菩薩及四大天王。進門兩側有哼哈二將,山門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彌勒佛龕兩側楹聯:“大肚包羅現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圓融當來出世彌勒尊”。殿柱上有清代方丈弗文際微所題的楹聯:“陸海湧精藍永祝國祚萬億,蓉城輝法界長宣佛化三千”。


    第二進殿為三大士殿,又稱觀音殿,建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殿內左、右還供奉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殿後是護法神韋馱將軍像。大殿門聯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鶴齋題:“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第三進殿為大雄寶殿,慈篤禪師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寶殿高10.56米,單簷歇山頂。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銅鑄的釋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為銅鑄的迦葉、阿難尊者像,均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鑄造。


    第四進殿為說法堂,又名“藥師殿”,重簷歇山式建築相傳是古信相寺的遺址。堂中有磚砌的戒壇,正中牆壁間鑲嵌有康熙手書“空林”二字;堂中央寶蓋下方供有藥師佛一尊,左右供有藥叉大將十二尊。


    第五進殿為宸經樓,慈篤禪師創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圓和尚重建。藏經樓分兩層,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經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第六進殿為文殊閣,位於文殊院內中軸線最後,占地1000平方米,由第一層“空林講堂”、第二層空林佛教圖書館及第三層萬佛殿構成。


    毅毅說,文殊院較為出名的文物遺存是“空林二聖”和“空林八觀”。宸經樓除了清康熙皇帝禦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外,還珍藏著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千、豐子愷等人的書畫作品。


    毅毅說,“空林二聖”——即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佛舍利是佛教中最為珍貴的聖物,文殊院宸經樓內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為20世紀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師朝禮印度菩提伽耶時,重慶酉陽籍僧人佛金法師在菩提伽耶經管香火,佛金法師將其供養的佛骨舍利請能海上師帶迴文殊院供奉。


    毅毅說,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寺內宸經樓左側供奉有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係20世紀40年代在南京報恩寺發現,因成都是玄奘法師出家後受戒之地,同時玄奘法師還在此生活過五年。由此殊勝因緣,從南京請迴頂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師以其不畏艱險、西行取經、不畏世困、全心闡教的精神,為後人稱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