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外麵有個自稱陶善文的人求見。”
正在聽昆曲的蔡慈眼睛微微張開,透出一道寒光。
他輕輕揮了揮手,管弦聲戛然而止,戲子退下。
蔡慈看向陸周,道:“如何,現在已經是求見了,之前他是朝廷的欽差,壓著咱們一頭,現在他就是一個小小知府,想見本官,本官還不一定有空見他。”
陸周卻覺得蔡慈似乎有些沉浸在鬥倒陶善文的喜悅中出不來了,竟然忘記了還有一個大敵即將到達江北。
準確的說,是兩個,另一個的立場,還不明確。
陸周看著蔡慈,小心翼翼說道:“大人一番計謀,除去陶善文這個眼中釘,但朝廷派竇廷熹來接任兩江總督,更派了內閣的武建寧下來做江北巡撫,而不是讓您做巡撫,您看......是不是汴京其實出事了......”
蔡慈小人得誌的笑容僵硬了一瞬,似乎有些反應過來了。
陸周繼續說道:“大人可曾收到華親王的迴信了?”
“沒有......”
蔡慈冷汗蹭的一聲冒了出來,從躺椅上坐起,肉眼可見的驚慌。
“蔡忠!立刻收拾行裝去汴京,打探華親王的消息!”
“是。”
蔡慈喝了口茶,讓自己冷靜下來。
“文清啊,虧你提醒,華親王隻怕真的出事了......讓那個陶善文進來。文清,你迴避一下。”
陸周出去,正好撞見陶善文進來,二人對視一眼,狐疑的目光在二人眼中一閃而過。
“陶大人,請進。”
陶善文進去,蔡慈已經從躺椅換做另一把水曲柳做的椅子上坐下。
依舊是他標準的和善而文質彬彬的笑容。
“陶大人,稀客啊。”
陶善文苦澀一笑。
“現在我哪裏還敢稱作大人,蔡大人是在笑話我。”
看著態度卑微謙和的陶善文,蔡慈竟有些不太適應。
“陶大人,快坐,快坐。不知今日來有何貴幹?”
“蔡大人,程寶生這個人,您應該不陌生吧?”
蔡慈眸色頓時變得無比深邃,一口就否決了。
“您不必裝了,您之前收到的那封信件,就是我仿照陶善文的筆跡寫的。”
蔡慈顯然是沒有看出來,表現得很是驚愕。
“如今我栽倒你手裏,我沒話說。但我臨走之前,不許要告訴你,程寶生這個人絕對不可用,你要是繼續重用他,江北遲早要毀在他的手裏。”
蔡慈嗬嗬一笑。
“陶大人,你這招離間計用的可並不高明啊。”
“我沒有用離間計,我是認真的。”
陶善文一臉嚴肅。
“他是沈方雲的人,咱們都被他耍了!”
短短一句話,震耳欲聾,蔡慈眼神很明顯有一瞬是錯愕的,但接著充滿狐疑的目光上下打量著陶善文。
“陶大人,講人壞話是要有證據的。”
“我要有證據還來找你?在公館我就能結果了他!”
陶善文幾乎是歇斯底裏地在吼。
看著陶善文並不像偽裝,本就有些相信的蔡慈此刻也不免相信了有七八分。
“他現在人呢?”
“已經潛逃了,我已經派唐熙去查了。”
“那個小毛孩?他能辦成什麽事!”
“他是禮親王最信賴的侍衛,偵察水平一流,武藝更是連十萬禁軍教頭都打不過他。”
蔡慈大驚,不僅是驚訝唐熙少年天才,更是驚訝蕭牧為了下好江北這局棋竟然出盡了手中的牌。
“隻怕光唐侍衛一人還不夠......我立刻派提點刑獄司的人去查!”
“最好上報朝廷。”
蔡慈默然,沒有說話。
眼下華親王在汴京究竟怎麽樣了,誰也不知道,萬一這件事上報了朝廷,被太子和禮親王他們大做文章,自己這頂烏紗帽還要不要?明年就是考察的時候了,江北巡撫無望,還可以調到別的省,他眼下是萬萬不能犯大錯的。
陶善文很失望地看著蔡慈。
“蔡大人,現在已經是國家危機的時刻了,您可不能隻顧著自己的政途啊!”
蔡慈自認自己還沒有陶善文這麽高的境界。
要吃虧大家就一起吃。
“這件事太大了,還需要斟酌而行。”
陶善文知道,他沒聽進去。
算了,能相信自己的話,就已經讓他倍感意外了,還能在奢求什麽呢。
他緩緩起身,盡管他心裏再鄙夷他的為人,但他不得不承認,江北的安定,還是離不開他。
他不重用程寶生,就能穩住一半。
那夜程寶生的話讓他想了很多,臨走之前,他想真正為江北百姓做一些事情。
“蔡大人,之前你我站隊不同,各事其主,所以鬧得很不痛快。今日我敗在你手,我對你再無威脅。希望大人心中自此能多一分百姓,多一分朝廷,多一分前線的將士。我們讀書的,總不能白讀了去。陶善文在這裏謝過了。”
說著,他竟朝蔡慈深深作了一揖。
蔡慈顯然沒反應過來。
“蔡大人,保重。”
陶善文神情嚴肅莊重,轉身離開。
……
竇廷熹從河東出發,比從汴京來的武建寧提前幾日到達江北。
但進入江北境內之後,竇廷熹突然感染了風寒,很是嚴重,隻能暫時在安城養病。
快六十歲了,他也沒想到自己身體原來還這麽抗造,經過自己刻意一番冰火兩重天,不禁沒有一命歸西,還如願以償感染了風寒。
在接手江北大權之前,他要先見一個人。
武建寧。
慶熙帝當年奪嫡的頭號功臣,便是現在,也是慶熙帝最信賴的左膀右臂。
此人一向不顯山不露水,奪嫡之後,更加低調,從不結黨營私,唯慶熙帝馬首是瞻,否則內閣根本沒有王合的事兒。
協助慶熙帝當年奪嫡的那些臣子,趙永芳,沈庸其,王合,姚望秋,武建寧等,殺頭的殺頭,抄家的抄家,到了現在,隻剩下姚望秋和武建寧兩個人了。
姚望秋輔佐慶熙帝時候晚些,他第一次見到慶熙帝的時候,慶熙帝早就扳倒了一眾皇子,大局已定。
而武建寧卻是隨著慶熙帝從無到有,一路屍山血海拚過來的。
換句話說,他來,就相當於慶熙帝親自來了。
接到任兩江總督的聖旨後,他立刻想到可能是江北出大亂子了,再加上他也聽到些傳言說汴京華親王已經被囚禁在府,或許是禮親王真的將華親王給扳倒,讓自己到江北去收權。
但按照禮親王的計劃,江北官員不倒,華親王是不會倒的。而且他還刻意打聽過,陶善文被貶斥到了四川,這就證明局勢沒有他事先預料的那樣簡單。
慶熙帝突然下了兩道誰也看不懂用意的聖旨,但他不能夠就這樣稀裏糊塗的去上任。
他必須要先知道聖意。
好在武建寧與自己的交情還算不錯,他相信應該能在武建寧身上打探出什麽來。
正在聽昆曲的蔡慈眼睛微微張開,透出一道寒光。
他輕輕揮了揮手,管弦聲戛然而止,戲子退下。
蔡慈看向陸周,道:“如何,現在已經是求見了,之前他是朝廷的欽差,壓著咱們一頭,現在他就是一個小小知府,想見本官,本官還不一定有空見他。”
陸周卻覺得蔡慈似乎有些沉浸在鬥倒陶善文的喜悅中出不來了,竟然忘記了還有一個大敵即將到達江北。
準確的說,是兩個,另一個的立場,還不明確。
陸周看著蔡慈,小心翼翼說道:“大人一番計謀,除去陶善文這個眼中釘,但朝廷派竇廷熹來接任兩江總督,更派了內閣的武建寧下來做江北巡撫,而不是讓您做巡撫,您看......是不是汴京其實出事了......”
蔡慈小人得誌的笑容僵硬了一瞬,似乎有些反應過來了。
陸周繼續說道:“大人可曾收到華親王的迴信了?”
“沒有......”
蔡慈冷汗蹭的一聲冒了出來,從躺椅上坐起,肉眼可見的驚慌。
“蔡忠!立刻收拾行裝去汴京,打探華親王的消息!”
“是。”
蔡慈喝了口茶,讓自己冷靜下來。
“文清啊,虧你提醒,華親王隻怕真的出事了......讓那個陶善文進來。文清,你迴避一下。”
陸周出去,正好撞見陶善文進來,二人對視一眼,狐疑的目光在二人眼中一閃而過。
“陶大人,請進。”
陶善文進去,蔡慈已經從躺椅換做另一把水曲柳做的椅子上坐下。
依舊是他標準的和善而文質彬彬的笑容。
“陶大人,稀客啊。”
陶善文苦澀一笑。
“現在我哪裏還敢稱作大人,蔡大人是在笑話我。”
看著態度卑微謙和的陶善文,蔡慈竟有些不太適應。
“陶大人,快坐,快坐。不知今日來有何貴幹?”
“蔡大人,程寶生這個人,您應該不陌生吧?”
蔡慈眸色頓時變得無比深邃,一口就否決了。
“您不必裝了,您之前收到的那封信件,就是我仿照陶善文的筆跡寫的。”
蔡慈顯然是沒有看出來,表現得很是驚愕。
“如今我栽倒你手裏,我沒話說。但我臨走之前,不許要告訴你,程寶生這個人絕對不可用,你要是繼續重用他,江北遲早要毀在他的手裏。”
蔡慈嗬嗬一笑。
“陶大人,你這招離間計用的可並不高明啊。”
“我沒有用離間計,我是認真的。”
陶善文一臉嚴肅。
“他是沈方雲的人,咱們都被他耍了!”
短短一句話,震耳欲聾,蔡慈眼神很明顯有一瞬是錯愕的,但接著充滿狐疑的目光上下打量著陶善文。
“陶大人,講人壞話是要有證據的。”
“我要有證據還來找你?在公館我就能結果了他!”
陶善文幾乎是歇斯底裏地在吼。
看著陶善文並不像偽裝,本就有些相信的蔡慈此刻也不免相信了有七八分。
“他現在人呢?”
“已經潛逃了,我已經派唐熙去查了。”
“那個小毛孩?他能辦成什麽事!”
“他是禮親王最信賴的侍衛,偵察水平一流,武藝更是連十萬禁軍教頭都打不過他。”
蔡慈大驚,不僅是驚訝唐熙少年天才,更是驚訝蕭牧為了下好江北這局棋竟然出盡了手中的牌。
“隻怕光唐侍衛一人還不夠......我立刻派提點刑獄司的人去查!”
“最好上報朝廷。”
蔡慈默然,沒有說話。
眼下華親王在汴京究竟怎麽樣了,誰也不知道,萬一這件事上報了朝廷,被太子和禮親王他們大做文章,自己這頂烏紗帽還要不要?明年就是考察的時候了,江北巡撫無望,還可以調到別的省,他眼下是萬萬不能犯大錯的。
陶善文很失望地看著蔡慈。
“蔡大人,現在已經是國家危機的時刻了,您可不能隻顧著自己的政途啊!”
蔡慈自認自己還沒有陶善文這麽高的境界。
要吃虧大家就一起吃。
“這件事太大了,還需要斟酌而行。”
陶善文知道,他沒聽進去。
算了,能相信自己的話,就已經讓他倍感意外了,還能在奢求什麽呢。
他緩緩起身,盡管他心裏再鄙夷他的為人,但他不得不承認,江北的安定,還是離不開他。
他不重用程寶生,就能穩住一半。
那夜程寶生的話讓他想了很多,臨走之前,他想真正為江北百姓做一些事情。
“蔡大人,之前你我站隊不同,各事其主,所以鬧得很不痛快。今日我敗在你手,我對你再無威脅。希望大人心中自此能多一分百姓,多一分朝廷,多一分前線的將士。我們讀書的,總不能白讀了去。陶善文在這裏謝過了。”
說著,他竟朝蔡慈深深作了一揖。
蔡慈顯然沒反應過來。
“蔡大人,保重。”
陶善文神情嚴肅莊重,轉身離開。
……
竇廷熹從河東出發,比從汴京來的武建寧提前幾日到達江北。
但進入江北境內之後,竇廷熹突然感染了風寒,很是嚴重,隻能暫時在安城養病。
快六十歲了,他也沒想到自己身體原來還這麽抗造,經過自己刻意一番冰火兩重天,不禁沒有一命歸西,還如願以償感染了風寒。
在接手江北大權之前,他要先見一個人。
武建寧。
慶熙帝當年奪嫡的頭號功臣,便是現在,也是慶熙帝最信賴的左膀右臂。
此人一向不顯山不露水,奪嫡之後,更加低調,從不結黨營私,唯慶熙帝馬首是瞻,否則內閣根本沒有王合的事兒。
協助慶熙帝當年奪嫡的那些臣子,趙永芳,沈庸其,王合,姚望秋,武建寧等,殺頭的殺頭,抄家的抄家,到了現在,隻剩下姚望秋和武建寧兩個人了。
姚望秋輔佐慶熙帝時候晚些,他第一次見到慶熙帝的時候,慶熙帝早就扳倒了一眾皇子,大局已定。
而武建寧卻是隨著慶熙帝從無到有,一路屍山血海拚過來的。
換句話說,他來,就相當於慶熙帝親自來了。
接到任兩江總督的聖旨後,他立刻想到可能是江北出大亂子了,再加上他也聽到些傳言說汴京華親王已經被囚禁在府,或許是禮親王真的將華親王給扳倒,讓自己到江北去收權。
但按照禮親王的計劃,江北官員不倒,華親王是不會倒的。而且他還刻意打聽過,陶善文被貶斥到了四川,這就證明局勢沒有他事先預料的那樣簡單。
慶熙帝突然下了兩道誰也看不懂用意的聖旨,但他不能夠就這樣稀裏糊塗的去上任。
他必須要先知道聖意。
好在武建寧與自己的交情還算不錯,他相信應該能在武建寧身上打探出什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