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熙帝看著眼前搖曳著的燭火,仿佛下一刻就會被撲滅。


    他眼神幽幽,神情無比淒涼,拿起剪刀。


    “迴來了?”


    王忠臉色蒼白,小心說道:“皇上,二爺......薨了......”


    啪!


    慶熙帝一陣失神,剪刀啪的一聲落到地上。


    王忠:“皇上,人死不能複生,您千萬要節哀啊......”


    慶熙帝扶著桌子,身子微微顫抖。


    沒人知道他心裏的痛。


    父親喪子的痛。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


    他隻要閉上眼睛,就能看到蕭宸那日在玄清宮心死的表情。


    無數往事浮現在他眼前。


    蕭宸出生,那日在玄清宮心死的表情......蕭宸會叫爹爹,那日在玄清宮心死的表情......蕭宸識字,騎馬,射箭,那日在玄清宮心死的表情......蕭宸大婚,那日在玄清宮心死的表情......


    睜眼閉眼,全是蕭宸心死的表情。


    二郎,你對爹爹很失望吧......


    慶熙帝眼睛濕潤了。


    好似有一把尖刀,將他心上的肉一點點剜下來。


    燕兒,我對不起你......


    “朕自幼就沒了母親,七歲那年,朕親眼看到了先帝將毒酒灌進母親嘴裏......後來朕才知道先帝那時就屬意立朕為儲君,怕外戚幹政,早早斷了這個後患......朕知道沒有親娘在身邊疼的滋味,所以對宸兒百般疼愛,可......”


    他哽咽住了。


    什麽理由也不足以撫平他了。


    宸兒,下輩子,莫要生在皇家了。


    ......


    不久後,慶熙帝下令,恢複蕭宸爵位,追封懿德親王。


    他雖不滿蕭牧逼死了蕭宸,但不得不說,國家將來,或許真的要交給他。


    他已經有將他當作繼承人來培養的想法。


    ......


    汴京城風雲詭譎,江北也沒有風平浪靜。


    此時華親王還沒有倒台,太子也還沒有囚禁。


    陶善文和唐熙,離開渡城,一路披星戴月,終於來到了麒麟城。


    渡城一戰,所有貪官被陶善文殺的殺,抄的抄,貶的貶,一戰驚江北。


    江北所有的官員,聽到陶善文的名字,簡直就是聞風喪膽。


    便連混跡官場十幾年的蔡慈,也覺得如臨大敵。


    “記住,他說什麽,我們應什麽,但一件事也不要落實!”


    情急之下,蔡慈與同僚們,定下了這條主要應對策略。


    .....


    南方的天氣很早就已經迴暖,麒麟城環山抱水,豔陽高照,草長鶯飛,城郊忙於農活的農民,在花叢中嬉戲的孩童,吟詩作賦的文人騷客,一片祥和景象。


    唐熙駕著馬車,道:“想不到渡城是那樣景象,麒麟城又是這樣的景象。”


    陶善文掀開車簾,眼前誠然是一片安居樂業的繁華盛景。


    “自打渡城之後,咱們一路走來,江北何處不是繁榮盛景。想來是殺雞儆猴,自然鎮住他們了。”


    蔡慈早就在十裏桃花渡,率領麒麟城文武官員迎接。


    馬車才過了小橋,蔡慈便下令奏樂。


    陶善文在馬車上聽著,隱隱覺得有些不對。


    “小唐大人,你聽那是奏的什麽樂?”


    “這......我聽不出來。”


    陶善文眸色深沉,冷冷道:“這是《永至》。《漢書》中說:‘皇帝入廟門,奏《永至》’,這樣的曲子,豈是你我能聽的?他們打量著我聽不出來,這是擺明了要陰我們啊。諸位上差,你們說呢?”


    他看向一路隨行的錦衣衛們。


    錦衣衛們麵無表情。


    “大人如何行事自行決斷即可,我們隻要護著您周全就好了。”


    護我周全還是為了監視我......


    陶善文心裏暗恨,即刻讓唐熙停下馬車。


    “小唐大人,煩勞你去告訴蔡慈他們,這樂有僭越之嫌,如不更換,陶某絕不過橋。”


    唐熙依令而去。


    不多時,果然換了樂曲,陶善文這才下令過橋。


    過橋,下車,隻見蔡慈正滿麵春風,率領著一眾官員,迎上前來。


    “恭迎欽差!”


    陶善文下馬車,第一眼看的就是蔡慈。


    此人五官清秀,氣度翩翩,隻是眉眼間,頗有些精明算計。


    “蔡大人,幸會幸會。”


    蔡慈笑道:“久聞陶大人大名,如雷貫耳,今日終於有幸得見。”


    “豈敢豈敢,蔡大人肩負一省大任,陶某心裏仰慕之極啊。在汴京時,就聽說江北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今日見蔡大人還有諸位大人,皆是氣度非凡,方知此言非虛。”


    “都是仰仗皇上聖德罷了。”


    蔡慈很熱情地挽著陶善文的手。


    “偏僻之地,實在沒什麽好招待陶大人和諸位上差,隻好在這十裏桃花渡,設下一桌酒席,為大人接風洗塵。”


    陶善文陪笑道:“陶某奉命而來,隻為公務,這杯酒,還是等咱們都大功告成之後,當作慶功酒來喝吧。”


    蔡慈笑道:“大人不喝這酒,想來是嫌棄江北偏僻,蔡某等招待不周了。”


    看來今日這酒,不喝是不成了。


    是要給自己一個下馬威,還是要把自己綁到他們的賊船上?


    陶善文眸中拂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寒意,接著笑道:“既如此,陶某受之有愧,卻之不恭了。”


    “請!”


    ......


    桃花盛開,放眼望去,一片落英繽紛。


    陶善文坐在主賓席,蔡慈親自作陪,眾官員按官職大小坐定。


    引起陶善文注意的是,參加酒宴的,還有許多儒生。


    蔡慈高舉酒杯:“來,讓我們幹了這一杯,熱烈歡迎陶大人還有諸位上差,蒞臨我們江北!幹!”


    “幹!”


    ......


    推杯換盞,酒過三巡之後,眾人臉色都有了些醉意。


    當然,除了千杯不倒的陶善文。


    席上突然走出一個儒生來,仰著下巴,甚是高傲,走到陶善文麵前,深深作了一揖。


    “在下阮羽,見過陶大人。”


    陶善文還禮。


    阮羽咳嗽了一聲,道:“在下江北愚拙之士,久聞陶大人大名,今日幸得拜會,隻是在下心中有些許不明之處,望大人教我。”


    蔡慈厲聲道:“不得無禮,還不退下!”


    接著他又朝陶善文陪笑道:“大人今日來得正是時候,往年桃花盛開的時候,麒麟城的文人都要在一塊討論學問,吟詩作賦。他們聽說大人當年是兩榜進士,才高八鬥,心內仰慕之極,求了本官,說今日求見大人一麵,不想竟如此失禮,望大人莫怪。”


    陶善文微微一笑。


    “這有何妨,江北名士如流,陶某能與諸位鴻儒坐而論道,亦是榮幸之至。”


    阮羽:“既如此,在下就問了。昔日汴京為考察官推舉之事,爭論不休,是董儀和董閣老,力排眾議,推舉了大人,可之後董閣老遭貶斥,陶大人非但不曾上書為董閣老據理力爭,甚至退避不見。常言道,知恩圖報,善莫大焉。莫非陶大人為了保全自身,而忘記了董閣老的舉薦之恩了麽?”


    陶善文聽言,看向蔡慈,見蔡慈絲毫沒有阻攔阮明的意思,心裏自然明白了。


    老登兒,這是讓這群儒生來給我一個下馬威啊!


    他平和地看著儀態輕狂的阮羽,微微一笑,道:“阮先生的話,請恕陶某不敢苟同。君子同而不黨,交淡如水。董閣老舉薦陶某,陶某發自肺腑感恩戴德。然皇上貶斥董閣老,亦是出於國家大局考慮。董閣老被貶斥,照阮先生的意思,是否是陶某應當與董閣老同進退才是?董閣老舉薦陶某,亦是出於國家大局考慮,陶某雖有共進退之心,可隻怕那樣,才真的對不起董閣老的知遇之恩。亦或者是說,阮先生對皇上貶斥了董閣老,卻仍派陶某來到江北,心懷不滿?”


    “我......我可沒這麽說......”


    阮明一時語塞,慌忙退迴席中。


    接著又走出一儒生來,道:“聽聞陶大人離京之前,還有過一段牢獄之災,還是因為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試問陶大人連您自己都不能做到潔身自好,又如何能夠服眾,又如何能夠擔當起朝廷的重任?”


    陶善文眼中閃過一絲惱怒。


    他現在已經穩重了許多,別人越想激怒他,他越要沉穩。


    他依舊輕輕一笑,很是從容,絲毫不在意此人的譏諷。


    倒使得那人有些露怯了。


    “相信陶某在汴京那件事,諸位都已經知道了。這件事說明什麽?說明總有一些人,故意要拖我大周的後腿,故意要攪得我大周不得安寧!這樣的國家蠹蟲,人人得而誅之!可恰恰相反,這樣的亂臣賊子,偏偏底下還有不盡其數的同黨,走狗!不過......陶某相信,在座的諸位大人們,皆是公忠體國的好臣子,斷然不會與那些亂臣賊子們同流合汙。”


    他掃視了座下群臣一遍,有些出於心虛,早早低下了頭,連蔡慈臉上都有些掛不住了。


    “適才這位仁兄說陶某經曆過牢獄之災,不配承擔國家的重任,可陶某要說,正是因為陶某經曆過牢獄之災,經曆過被奸臣陷害的滋味,才對奸臣更加深惡痛絕,在咱們江北辦事,才會法不徇私!想來皇上派陶某來到這裏,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那人語塞,麵紅耳赤地退下。


    接著又有一儒生跳出來高叫道:“常言道,忠臣不事二主,陶大人先受了禮親王的救命之恩,轉而又投靠太子,打著太子的旗號出來辦事,難道這就是兩榜進士,朝廷欽差的言行嗎!”


    陶善文聽言,不禁笑出了聲。


    笑聲很嘲諷。


    他上下打量著那個儒生,不過才十八九歲的年紀,正是輕狂的時候,也難怪會說出這樣不知輕重的話。


    “你這話傳出去,那就是殺頭的死罪!試問太子和禮親王,哪個不是皇上的兒子?哪個做事不是為了大周江山考量?你這話的意思,是太子和禮親王,結黨營私,謀事利己?我陶某雖不才,可有一點為國的心,還是值得考量的!”


    年輕人紅了臉,一句話也說不出。


    又有一人高聲道:“敢問陶大人,祖籍何處?祖上任何官職?”


    陶善文斜眼看了那人一眼,便看出此人是書香世家,祖上還有些蔭蔽。


    “陶某祖籍河西,祖上三代,皆是佃農,便是陶某小時候,也是一邊放牛,一邊讀書。”


    此言一出,登時傳來儒生們的譏諷聲。


    他們大多都是出身書香世家,家世不上不下,偏偏最瞧不起窮苦人。


    “怪不得言行舉止如此粗俗!”


    “山雞也想變成鳳凰?真是笑話!”


    譏諷聲實在刺耳,一旁的唐熙實在是聽不下去了,恨不能馬上動手取了這些人的性命。


    他看向陶善文,卻發現他絲毫沒把這些譏諷聲放在心上。


    隻見陶善文緩緩離席,走到那些自大的儒生麵前,平和而堅毅的眼神凝視著他們。


    他走到問他出身的儒生麵前,強大的氣場令儒生心裏有些害怕。


    “若論起家世,隻怕陶某比不過在座的每一位。可自古以來,成就一番功業的,未必就是那些達官貴人。漢高祖劉邦,最初不過一個泗水亭長,最終能夠匡正天下。我陶某出身佃農,靠本事謀得今日官職,既不靠祖上蔭蔽坐吃山空,也不整日數黑論黃顛倒是非,有何可恥之有?”


    那人還未答言,又有一人冷笑道:“大人以漢高祖自比,莫非也有漢高祖之誌嘍?”


    陶善文反應很快,冷笑道:“聖人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等以聖人言謀身,自當以聖人言處事。漢高祖進關,與民約法三章,愛民如子,不正合了聖人‘仁者愛人’之道?倘若我大周的官員,都能愛民如子,天下何愁不能大治!”


    那人羞愧萬分,不能答言。


    蔡慈在那裏冷眼看著,竟沒有一個人可以難住陶善文,暗歎來者不善,這群儒生說話又不知輕重,再這樣責問下去,必然要壞事。


    看著還有人要發難陶善文,蔡慈趕緊拍了拍手,厲聲道:“都安靜些!”


    場麵立時安靜了下來。


    蔡慈離席,走到陶善文麵前,作揖道:“這些儒生素來清高,又吃了酒,愈發無法無天了,適才言語冒犯,還請大人不要怪罪。”


    說著,他厲聲斥責這群儒生:“你們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麽!陶大人是朝廷欽派的欽差!豈能讓你們在這裏發問!還不都快退下!”


    陶善文連忙笑道:“席中戲言兒,大人何必如此?”


    蔡慈一臉愧疚。


    “請大人還席。”


    “請。”


    老登兒,自己安排的戲唱砸了,險些兜不住了吧!


    還想給我下馬威哩!


    二人和善地笑著,迴到席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稱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兵圍城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兵圍城下並收藏稱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