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按照商議的,楊廣安排手下買通探子開始在民間散布謠言,散布的謠言內容先還是:“桃李子,有天下。”慢慢的,加上楊廣集團有意識的以訛傳訛,就變成了“楊氏滅,李氏興。”


    剛開始這些謠言也隻是在街頭巷尾私下口頭傳播,後來逐漸蔓延開了,甚至到市集、酒館等公共場所都開始有人議論紛紛,從大人到小孩都在談論這件事。巡捕官府想查也沒有頭緒,都不知道這些謠言是從哪裏傳出來的。想要試圖禁止謠言的傳播,但怎麽禁也沒辦法完全阻止。


    晉王得知事件的進展後,覺得已經時機成熟了。就決定找機會上奏隋主了。


    他擇日覲見隋主,小心翼翼地提及:“陛下,近日裏坊間市井都在流傳著一些妖言,恐對國家不利,臣懇請陛下下令禁止。”說罷,他緊張地觀察著隋主的反應。


    隋主聽聞此言,臉色微變,語氣冷淡又微有不悅地迴應道:“此等瑣碎之事,也值得你來上報?朕自會安排人處理的。”言罷,他揮了揮手,示意晉王退下。


    晉王心中忐忑,卻也不敢再多言,隻得恭敬地退出一旁。然而,他的目光始終不離隋主,試圖從他的神情中捕捉到一些端倪。隋主則緊繃著臉,心事重重,顯然對這場謠言很不開心。


    晉王離開後,隋主獨自坐在龍椅上,深思良久。他明白,這場謠言不僅僅是對國家的威脅,更是對楊家統治地位的挑戰。此時,他心中已對李渾產生了疑慮,但卻又無法確定其是否屬實。


    與此同時,李淵在得知這場謠言後,也感到十分不安。他平時在朝中就更加的謹言慎行,以免引起隋主的進一步懷疑。擔心自己會因為這場謠言而受到牽連,整日坐立不安,時刻關注著隋主的動向。


    倒是隋主楊堅對李淵還是非常信任和了解的,暫時還沒有把謠言和李淵對應上。反而朝中有些善於察言觀色的小人,猜透了楊堅的心思,想趁機表功。


    這一日,晉王又一次覲見隋主,正巧遇到朝中早朝。


    中郎將裴仁基滿臉獻媚地走到隋主麵前,刻意提高了語氣說:“陛下,近日臣發現陳公李渾名聲與民間傳說的預兆很是唿應,加之之前陛下賜死其子,他可能會心懷怨恨,圖謀不軌。臣以為,陛下應早做防備。”說罷,他挑釁般地看向其他官員,企圖引起隋主的注意。


    隋主聞言,臉色愈發陰沉,他瞥了一眼裴仁基,語氣冷峻地詢問:“有何證據?”


    裴仁基立刻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證據”,得意地說:“陛下,此人早已被臣秘密監控,發現他與一些朝臣暗中往來,定有陰謀。今日早朝,臣特來向陛下上奏此事。”


    隋主看了奏折,緊繃著臉,目光如炬,一一掃過眾臣。隋主終於開口:“果真如此,來人啊!傳朕口諭:將李渾一門交付司法審訊,務必查清真相。”裴仁基聞言,立刻領命而去,嘴角勾起一抹陰險的笑容。


    李淵正直,還試圖為李渾辯護:“陛下,李渾一家無辜,陛下可否再斟酌?”


    隋主卻已完全被裴仁基的話所影響,冷冷地迴應:“此等小事,無需李愛卿過多操心。朕自會處理。”


    不多時,李渾已被抓捕,一家三十二口生死未卜。可憐到現在李渾一家都還不知道是出於什麽原因,白白的做了這場朝堂鬥爭中的犧牲品。一家三十二口紛紛倒在血泊之中,首級還被裴仁基掛於市集公示,可悲、可哀!


    這件事過後,李淵剛覺得稍稍放下了點擔心。那張衡又來一個一條更加陰毒的計劃。他賄賂了隋主非常聽信的一個道士叫安伽陀的,又覲見楊堅,說:“李氏當為天子”,勸隋主一定要殺盡天下姓李的大臣,方才能保住楊氏的江山無憂。


    楊堅本就多疑,再加上身邊諸多小人反複的提及此事,搞的他也是左右不定,不但有點慌亂,心裏多少也有點聽進去這道士說的了。


    還好在這個時候尚書右丞高熲得知此事,生怕再節外生枝,真的有可能引起朝綱大亂。他匆匆趕來朝堂,疾聲對隋帝道:“陛下,這謠言真真假假,難以分辨真偽。臣認為,這天下是否穩固,關鍵在於修德,而非用刑。否則,隻會越來越人心惶惶,加劇朝堂的動蕩啊!請陛下一定三思。”


    隋主聞言,疑惑地看著高熲:“那依愛卿之言,你說說又該如何分辨謠言的真偽呢?”


    高熲語氣堅定地說:“陛下,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像如天將降雨,商羊起舞一樣,雖然奇特,但與結果其實是沒有關聯的;有些謠言是與現實有密切關係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就好比保弧箕服實亡周國,才需警惕。”


    “至於真假,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像這種斬草不除根的事,就是事實,必須重視;而所謂:“高山不推自倒,明月不扶自上。”就是民間的傳說,是謠言,陛下大可不必在意。陛下千萬要明辨是非,切勿輕信讒言啊。否則引起朝綱混亂,會傷我國之根本的。”高熲又接著說道。


    隋主仍有些擔憂:“可是,如果真如你所說,朕又該如何挽迴天意呢?”


    高熲誠摯地說:“陛下,臣還是那句話:天道本就是我等凡人無法揣測的。陛下隻要保持“隻在修德,不在用刑”,自然就是順應天意,無需擔心的。”


    說到這裏,高熲還是怕楊堅不能完全放下這些心思,又退而求其次的補充了一個方案:“臣以為:陛下如還有擔心,隻需將所有姓李的官員罷官,不得在朝,不得管兵用事,也就自然安心了,不必趕盡殺絕的。”


    在這個時候,還有件事情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就是隋主楊堅身邊有一個侍衛長是蒲山公子李密,也姓李。而且楊堅還不是很喜歡他,經常也說到他長得有反骨,一直對他有疑心。恰巧這個李密是楊素的多年好友,楊素在這個事件中一直擔心他,想保住他。


    所以高熲提了建議後,楊素也立馬出了列,恭敬地向楊堅鞠躬行禮,說道:“陛下,高公正直,所言也是為了國家,確實也有些道理,臣以為可按高公之建議執行。陛下無需多慮。”


    此時,李淵在朝上心中略感安慰,知道命暫時是可以保住了。同時,他也意識到,這場風波恐怕隻是一個開始。


    隨即他也立刻站了出來,躬身說道:“陛下,臣在朝多年,也多次隨大軍南征北戰。現年事漸高,近年來身體也多有抱恙,請求能歸鄉養病。請陛下恩準!”


    隋主猶豫了一下,見幾位心腹都讚成高熲的提議,終於點頭答應了方案。他深知,此時穩定政局還是很至關重要的,而高熲的建議將李姓官員一律罷官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於是,隋主楊堅正了正身子,端坐龍椅之上,聲音洪亮地說:“我大隋建朝以來,諸多征戰。諸位愛卿多年為國事操勞、南征北伐。寡人感動啊!傳朕指意,今有高公、楊公力薦,朕特赦在朝李姓文武官員,辭去兵權,辭官歸田,頤養生息、保重身體。”


    “此外,愛卿李淵在外征戰多年,多有戰功,為官正直。現因身體抱恙,請求歸鄉太原養病,朕準其所求。但仍任命他為太原府通守,節製西京。退朝!”


    這一事畢,一時間,朝堂上人人自危。楊素朝後也立刻偷偷傳話給李密,讓他也辭了官,趕緊離都。


    就這樣,高熲的上書請求。救下了朝中多位李姓官員,尤其是李淵,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十八路煙塵傳奇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最愛的龍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最愛的龍豬並收藏十八路煙塵傳奇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