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巨大的爆炸讓倭寇四艘魚雷艇也受到波及,沒有趁此機會對準襄陽編隊加速航行。原本隻有六千米的距離,顯然現在變成了天塹,在襄陽編隊舷側12門75毫米速射炮,還有艦上支架式47毫米哈奇開斯速射炮,每分鍾將近150發炮彈攔截下,盡管六艘魚雷艇不停變換航行,不過密集的陣型顯然已經被打散。
六時四十九分,距離襄陽編隊不到三千米,四艘魚雷艇中有兩艘已經起火,為首的一艘魚雷艇被嶽陽艦75毫米速射炮打中,原本高速航行,都快沒入水中半封閉式光滑艦首,像是碰到水下障礙物一樣,伴隨著隆起的海麵突然彈起來,整個艇首前部出現一個放射狀的窟窿,帶著不停落下的海水飛翔在海麵之上,水線下麵刷著的紅色防鏽漆非常顯眼,不到一秒時間,這艘起名“燕”的魚雷艇重重的落在海麵上,濺起近十米高的水浪,緊接著艦首的窟窿發生爆炸,光滑的艇首破裂,橘黃色的火光與艇體碎片飛濺,上半部分高高拋起,下半部分被爆炸壓向水下,整個艇體順著慣性飛快的沒入水中。
見到領航艇被幹淨利索的擊毀,倭寇剩餘三艇不約而同的在最大射程處發射出9枚魚雷,在雪白的魚雷尾跡中,魚雷艇冒著襄陽艦編隊的小口徑速射炮,帶著濃煙和火光快速左轉駛離。
一時間,不甚整齊的魚雷尾跡,還是讓襄陽編隊四艦手忙腳亂,花了將近一分鍾時間轉向避讓,在艦上觀測手的警報聲中,9枚魚雷無一中的,最近的一枚魚雷距離襄陽艦也有五十米以上距離,不過,這樣讓原本就拉開到近三百米間距的編隊變得更為混亂,一時間反倒讓倭寇三艘魚雷艇逃出生天。
六時五十三分,脫離濟州島炮台射程後,威脅最大的雷擊被避讓,重新調整好編隊的襄陽四艦,士氣高昂,轉向正東,準備迎戰十千米開外的倭寇第二支編隊。
六時五十四分,排在編隊最尾部的嶽陽艦發出警報,被濟州島遮擋的西北側海域,發現十數道煙柱。
顯然,北上襲擊大明第一艦隊的倭寇聯合艦隊被吸引迴來了,就不知道是返迴的是不是整個聯合艦隊。
……
時間拉迴到前一日傍晚,讓上村困惑的“發現明國漢陽級裝巡四艘”電報,第一時間通過島上最高峰1950米漢拿山頂部的近100瓦的大功率電台飛速向外發送,距離濟州島將近160海裏(注)的龍田號通報艦接收到消息後,由於距離太遠,龍田號與濟州島之間隻能接收不能發送,因此隻能火速將消息轉發至前方20海裏處的三笠號戰列艦。
指揮艦橋上,個頭矮小的東鄉平八郎大將摩挲著下巴,將這份電報拿起又放下,然後親自趴在海圖上計算明國艦隊可能的位置和方向。
作為日本海軍中先發製人戰略的鼓吹者,參謀長島村速雄海軍大佐顯然是看出上官的糾結,認為成功偷襲明國第二艦隊後,已經完成既定作戰目標,如果此時再轉場支援北虜,已經喪失了先發之勢,為他人火中取栗,殊為智者所不為,不過按照戰前海軍省的命令,性格謹慎的島村,還是本著參謀的責任,提出兩條建議:
一是排除幹擾,繼續趕往旅順港方向,完成既定作戰目標,即趁著明國第一艦隊實力虛弱之際,與北虜水師內外夾擊,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如果濟州島報告的確實是明國聯合艦隊的戰巡編隊,說明對手將航速最高的四艘戰艦先趕過去了,主力戰艦還在向南航行,此時聯合艦隊繼續北上,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解除旅順港之圍。
二是整個聯合艦隊迴轉,全師迴援濟州島基地,原本是扼守朝鮮半島南端和海峽的重要戰略支撐點,前麵有明國近百年的建設,10年前的朝鮮戰爭後,日本占領濟州島,花了大力氣經營,將原本部署在佐世保的聯合艦隊本部搬遷至此,這可也是花了海量經費才下的決心,據海軍省的上官們感慨,光這幾年投在基礎建設和炮台建設花的錢,都夠買一艘戰列艦,要是老巢有失,海軍省大佬估計不會說什麽,不過下麵的少壯派們可要天誅國賊了。
至於東鄉上官采用那種方案,就不是艦隊參謀長能左右的了,按照明國的諺語,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賭贏了第一次全殲明國第二艦隊,不可能連續賭明國中央艦隊依然毫無覺察,這種風險極大的海上作戰效益,不是靠紙麵戰鬥力就能算出來的,還不如迴去守住老巢更安心一點。
反倒東鄉心中糾結萬分,清國與日本簽訂條約,將整個朝鮮北部割讓己方,作為日本對明宣戰的條件,此外,還有秘密補充條款,如果能將旅順港解圍或者全滅明國中央艦隊,清國還將開放東北地區礦產開采權,除了土地,這礦產這可是皇國崛起的關鍵啊。
按照剛才的計算,在5月22日淩晨殲滅明國第二艦隊後,聯合艦隊下午兩點左右轉向北方,距離旅順港400海裏,5月23日下午五點接到電報時,已經向北略偏東方向航行27小時約285海裏,距離濟州島直線距離195海裏左右,此時即使艦隊用著最高航速18節趕迴濟州島,也要將近11個小時,更不要說第一艦隊裏麵的戰列艦根本不可能持續用著最高航速航行,提升到14節持續行駛已經算燒高香了。
糾結了近十分鍾,在海軍中號稱“好運氣”的東鄉總司令長官終於下了決斷,采用第二方案,艦隊掉頭返航,見好就收,寧可不賺也不能虧了老本。
由於聯合艦隊中戰艦新老不一,航速相差極大,所以東鄉下達任務後,參謀長島村速雄海軍大佐帶領參謀作業組,很快拿出行動方案,整個聯合艦隊分為兩部分,第二戰隊吾妻、淺間、八雲、常磐、磐手等五艘裝甲巡洋艦,並第三戰隊千歲、高砂、笠置、吉野等四艘防護巡洋艦,第三驅逐隊薄雲、東雲、漣號驅逐艦,一共12艦組成快速縱隊,采用18節航速先行返迴,由座陣磐手號的第二戰隊司令官三須宗太郎少將擔任指揮。
六時四十九分,距離襄陽編隊不到三千米,四艘魚雷艇中有兩艘已經起火,為首的一艘魚雷艇被嶽陽艦75毫米速射炮打中,原本高速航行,都快沒入水中半封閉式光滑艦首,像是碰到水下障礙物一樣,伴隨著隆起的海麵突然彈起來,整個艇首前部出現一個放射狀的窟窿,帶著不停落下的海水飛翔在海麵之上,水線下麵刷著的紅色防鏽漆非常顯眼,不到一秒時間,這艘起名“燕”的魚雷艇重重的落在海麵上,濺起近十米高的水浪,緊接著艦首的窟窿發生爆炸,光滑的艇首破裂,橘黃色的火光與艇體碎片飛濺,上半部分高高拋起,下半部分被爆炸壓向水下,整個艇體順著慣性飛快的沒入水中。
見到領航艇被幹淨利索的擊毀,倭寇剩餘三艇不約而同的在最大射程處發射出9枚魚雷,在雪白的魚雷尾跡中,魚雷艇冒著襄陽艦編隊的小口徑速射炮,帶著濃煙和火光快速左轉駛離。
一時間,不甚整齊的魚雷尾跡,還是讓襄陽編隊四艦手忙腳亂,花了將近一分鍾時間轉向避讓,在艦上觀測手的警報聲中,9枚魚雷無一中的,最近的一枚魚雷距離襄陽艦也有五十米以上距離,不過,這樣讓原本就拉開到近三百米間距的編隊變得更為混亂,一時間反倒讓倭寇三艘魚雷艇逃出生天。
六時五十三分,脫離濟州島炮台射程後,威脅最大的雷擊被避讓,重新調整好編隊的襄陽四艦,士氣高昂,轉向正東,準備迎戰十千米開外的倭寇第二支編隊。
六時五十四分,排在編隊最尾部的嶽陽艦發出警報,被濟州島遮擋的西北側海域,發現十數道煙柱。
顯然,北上襲擊大明第一艦隊的倭寇聯合艦隊被吸引迴來了,就不知道是返迴的是不是整個聯合艦隊。
……
時間拉迴到前一日傍晚,讓上村困惑的“發現明國漢陽級裝巡四艘”電報,第一時間通過島上最高峰1950米漢拿山頂部的近100瓦的大功率電台飛速向外發送,距離濟州島將近160海裏(注)的龍田號通報艦接收到消息後,由於距離太遠,龍田號與濟州島之間隻能接收不能發送,因此隻能火速將消息轉發至前方20海裏處的三笠號戰列艦。
指揮艦橋上,個頭矮小的東鄉平八郎大將摩挲著下巴,將這份電報拿起又放下,然後親自趴在海圖上計算明國艦隊可能的位置和方向。
作為日本海軍中先發製人戰略的鼓吹者,參謀長島村速雄海軍大佐顯然是看出上官的糾結,認為成功偷襲明國第二艦隊後,已經完成既定作戰目標,如果此時再轉場支援北虜,已經喪失了先發之勢,為他人火中取栗,殊為智者所不為,不過按照戰前海軍省的命令,性格謹慎的島村,還是本著參謀的責任,提出兩條建議:
一是排除幹擾,繼續趕往旅順港方向,完成既定作戰目標,即趁著明國第一艦隊實力虛弱之際,與北虜水師內外夾擊,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如果濟州島報告的確實是明國聯合艦隊的戰巡編隊,說明對手將航速最高的四艘戰艦先趕過去了,主力戰艦還在向南航行,此時聯合艦隊繼續北上,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解除旅順港之圍。
二是整個聯合艦隊迴轉,全師迴援濟州島基地,原本是扼守朝鮮半島南端和海峽的重要戰略支撐點,前麵有明國近百年的建設,10年前的朝鮮戰爭後,日本占領濟州島,花了大力氣經營,將原本部署在佐世保的聯合艦隊本部搬遷至此,這可也是花了海量經費才下的決心,據海軍省的上官們感慨,光這幾年投在基礎建設和炮台建設花的錢,都夠買一艘戰列艦,要是老巢有失,海軍省大佬估計不會說什麽,不過下麵的少壯派們可要天誅國賊了。
至於東鄉上官采用那種方案,就不是艦隊參謀長能左右的了,按照明國的諺語,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賭贏了第一次全殲明國第二艦隊,不可能連續賭明國中央艦隊依然毫無覺察,這種風險極大的海上作戰效益,不是靠紙麵戰鬥力就能算出來的,還不如迴去守住老巢更安心一點。
反倒東鄉心中糾結萬分,清國與日本簽訂條約,將整個朝鮮北部割讓己方,作為日本對明宣戰的條件,此外,還有秘密補充條款,如果能將旅順港解圍或者全滅明國中央艦隊,清國還將開放東北地區礦產開采權,除了土地,這礦產這可是皇國崛起的關鍵啊。
按照剛才的計算,在5月22日淩晨殲滅明國第二艦隊後,聯合艦隊下午兩點左右轉向北方,距離旅順港400海裏,5月23日下午五點接到電報時,已經向北略偏東方向航行27小時約285海裏,距離濟州島直線距離195海裏左右,此時即使艦隊用著最高航速18節趕迴濟州島,也要將近11個小時,更不要說第一艦隊裏麵的戰列艦根本不可能持續用著最高航速航行,提升到14節持續行駛已經算燒高香了。
糾結了近十分鍾,在海軍中號稱“好運氣”的東鄉總司令長官終於下了決斷,采用第二方案,艦隊掉頭返航,見好就收,寧可不賺也不能虧了老本。
由於聯合艦隊中戰艦新老不一,航速相差極大,所以東鄉下達任務後,參謀長島村速雄海軍大佐帶領參謀作業組,很快拿出行動方案,整個聯合艦隊分為兩部分,第二戰隊吾妻、淺間、八雲、常磐、磐手等五艘裝甲巡洋艦,並第三戰隊千歲、高砂、笠置、吉野等四艘防護巡洋艦,第三驅逐隊薄雲、東雲、漣號驅逐艦,一共12艦組成快速縱隊,采用18節航速先行返迴,由座陣磐手號的第二戰隊司令官三須宗太郎少將擔任指揮。